1.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的自由貿易
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中的貿易格局與經濟活動區位一直都是經濟爭論中的焦點。自由貿易與全球化會產生一些什麼樣的影響?全球城市化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保羅·克魯格曼闡述出了一個新的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他因此還將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中之前完全不同的研究領域綜合在了一起。克魯格曼的研究方式是基於大量的商品和服務都可以長期連續、並以一種更為廉價的方式生產出來這一前提基礎之上的,這種理念通常都被稱作規模經濟效益(economiesofscale)。在此同時,消費者要求獲得各種各樣的貨源,這就使得世界市場的大規模生產取代了地方市場原來的小規模生產。在世界市場的大規模生產過程中,同一行業公司生產出來的類似的產品間就形成了激烈的競爭。
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由於各個國家的不同,導致了部分國家出口農業產品,而另外一些國家則出口工業產品。新的理論則澄清了,為什麼全球貿易事實上被那些不僅有著類似條件、同時還貿易類此產品的國家所主宰。舉例說,瑞典就是一個大量出口、同時又大量進口汽車的國家。這種貿易就使得大量專門化、大規模化的產品出現,從而導致了商品的低價及商品的多樣化。規模經濟效益與運輸成本的降低同時也幫助我們進行解釋,為什麼全球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中,以及為什麼類似的經濟活動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低運輸成本可以引發一種自我強化進程,同時城市化人口的增長也促使了大規模成產的增加、更高的實際收入,以及更為多樣化的商品來源。這樣的結果反過來進一步刺激向城市的移民行為。克魯格曼的理論顯示出了,這些進程成果能夠很好的幫助全球地區劃分為高技術城市化核心地區和不太發達的周邊地區。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克魯格曼成功預言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他提出所謂的「亞洲奇跡」是「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具體指,亞洲在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已潛伏著深刻的經濟危機,將在一定時間內進入大規模調整。1997年該預言的成功驗證,奠定了克魯格曼作為「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而在此同時克魯格曼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經濟學界的許多人已經斷言克魯格曼三年內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 求幾本經濟學類書籍電子版
ok,我本身是管理咨詢顧問,給你幾本最經典的,一定要看:
《麥肯錫傳奇》
王明夫:《資本經營論》
王明夫:《藍籌》
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薩繆爾森:《經濟學》,華夏出版社,1999
James R. McGuigan等著《管理經濟學》
管理思想史
Mark Grinblatt, Sheridan Titman,《金融市場與公司戰略》(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錢德勒:《戰略與組織》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三聯書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湯姆森•斯迪克蘭德《戰略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科利斯《公司戰略——企業的資源與范圍》,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德魯克:《管理:責任、任務、實踐》
明茨博格等:《戰略歷程》
《利潤模式》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中信出版社;
《發現利潤區》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中信出版社;
《市場營銷管理》菲利普•科特勒
《深度營銷觀點》、《精準營銷》等和君咨詢系列出叢書 程紹珊等
《成本與效益》羅伯特•卡普蘭、羅賓庫鉑
丹尼斯.卡爾頓,傑弗里.佩羅夫《現代產業組織》(上、下冊),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組織行為學》
《領導與企業文化》
《產業史》研究生教材或專著
斯蒂芬A.羅斯等《公司理財》,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布瑞德福特.康納爾《公司價值評估——有效評估與決策的工具》,華夏出版社,2001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巴菲特《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George P. Baker, George David Smith《新金融資本家——KKR與公司價值創造》,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王明夫《投資銀行並購業務》
J.威斯通《兼並、重組與公司控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公司法》本科或研究生教科書
《民法原理》本科或研究生教科書
《中國哲學史》本科或研究生教科書(建議讀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本科或研究生教科書(建議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
《中國文學史》本科或研究生教科書
朱光潛、宗白華的美學作品
高盛文化
摩根信札
博勒斯、柯林斯:《基業常青》
南懷瑾:《論語別裁》、《老子他說》等
推薦閱讀的模型、工具和方法
1、《戰略咨詢》,方少華,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
2、《營銷咨詢》,方少華,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
3、《業務流程咨詢》,方少華,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
4、 埃克拉塞爾《麥肯錫卓越工作方法》
除了針對管理咨詢技能的專業的書籍外,對於員工本身知識的完善,首先應該包括基礎知識的書籍,這方面應該包括基礎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財務、會計、金融、管理學、管理經濟學等。這部分的學習應該確定一些經典的教材。
在經濟學方面,這里推薦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可作為首選,另外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也可作為選擇的書目,三者都是經濟學的基礎教材,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最為通俗易懂,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的特點在於強調了信息經濟學等一些內容,而薩繆爾森的這本則分析較為全面,相對另外兩本深度大一點,在沒有精力的情況下,三者可選擇一本閱讀,如果有精力,則可互相參考。
同時,在經濟學方面,個人認為應該加入貨幣銀行學的教材,這樣在經濟學方面相對就比較全面了,個人推薦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
在產業組織經濟方面,這里推薦的《現代產業組織》已經是比較經典的著作,但是個人認為可以去掉張維迎的《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
管理經濟學方面,這里推薦的《管理經濟學》是不錯的著作。
管理學基礎方面,羅賓斯《管理學》是經典的教材,同時可以孔茨的《管理學》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在公司財務(金融)方面,比較經典是這里提到的羅斯的《公司理財》或者是梅耶斯的《公司財務原理》。
在金融學方面,這里推薦的《金融市場及公司戰略》包含的內容較為全面,也可以以博迪《金融學》加上約翰.赫爾的《期貨期權入門》作為代替。
會計學方面可以選擇一本國內的教材,這部分想不出非常經典的著作。
另外,在管理學方面,在戰略管理這里已經推薦了兩本,個人認為也可以考慮戴維的《戰略管理》,在理論闡述上比較清晰。
在營銷管理上,是科特勒的《營銷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本人看過的是德斯勒的《人力資源管理》。
組織行為學可考慮羅賓斯的《組織行為學》。
三 經典著作
1. 經濟學
亞當斯密,《國富論》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
凱恩斯,《通論》
張五常《經濟解釋》(中文的著作,非指英文論文集)
2. 管理學
德魯克,《管理的實踐》
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邁克爾的三本著作,個人認為最經典的還是這一本,基本的思想都已體現,推薦讀此本)
傑特勞,《定位》(雖然最初是作為廣告傳播理論,但是對於管理影響甚大,個人認為值得一讀)
邁克爾.波特《什麼是戰略》(他在哈佛商業評論上一篇文章,比較深刻的闡述了他的戰略理論,非常值得一讀)
錢德勒,《戰略與結構》(由於時間和在國外工作的原因,一直未讀過此書,但從介紹和目錄來看,值得一讀)
明茨伯格《經理工作的性質》
王明夫先生主編的《高手身影》,看過一部分,是一本不錯的案例集,在國內的書籍中屬於比較實在和有深度的書籍。
巴菲特《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巴菲特雖然是以投資成名,但是其投資理論其實體現了深刻的公司分析和管理理念。
3. 傳記
書目中推薦的《麥肯錫傳奇》由於作為咨詢企業的傳記,所以應該值得一讀,但是由於作者水平的關系,寫的並不是很深入。
相對而言,推薦以下一些著作:
德魯克《旁觀者》
斯隆《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
王石《道路與夢想》,此著作不及上面兩本,但是考慮作為中國的企業家,故考慮推薦這本。
4. 關於新經濟的著作
《長尾理論》、《世界是平的》以及《藍海戰略》
3. 求問日本為什麼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經濟大國
老實說,有經濟動物之稱的日本人居然沒有拿過經濟動物學大獎,確實讓人覺得有些奇怪。眾所周知,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有靠給西方經濟總結出幾條曲線或者幾個定理得獎的,也有因為研究美國經濟史的問題得獎的,甚至還有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得獎的,但就是沒有靠研究日本經濟得獎的,特別是沒有日本人為此得獎。這說明什麼?是日本經濟模式不重要?恐怕不能這么說,因為除了西方模式,日本模式的影響應該最大。那麼是日本人的科學思維能力差?恐怕也不能這樣說,因為日本人不僅有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獎得主,甚至還有文學獎得主。
日本人之所以不能在幾十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佔有一席之地,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日本經濟模式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理念,所以被排除在主流經濟學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用西方經濟學的語言解釋日本經濟時沒有達到西方人的標准,或者是許多日本人對這項工作並不熱心。
關於第一個原因,大家都知道日本經濟模式確實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理念,甚至對著乾的地方也不少。如果承認日本模式的地位,就可能要修正西方經濟學的普適性,於是大家乾脆把它當特例,或者等著它自生自滅。
與此相比,第二個原因可能更有說服力,就是大多數日本人對於經濟學有另外一套理解,而這套理解使他們不大熱中於西方人的標准。可以說,日本的經濟學與相撲的境遇差不多,相撲不被國際奧委會承認,所以入不了奧運會項目;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比畢竟是西方人制定的比賽,所以日本的經濟學同樣也不被西方人認可。但不管怎樣,只要日本人自己喜歡看相撲就自娛自樂吧;同樣,只要日本人自己覺得自己的那套分析辦法好使、管用,就繼續用吧。2.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西方經濟學?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大量引進西方文化。在經濟學方面,伴隨著對大量西方經濟學理論著作的翻譯和介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日本經濟學理論的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戰敗以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占絕對主導地位,甚至當時的社會科學一詞就等同於馬克思主義;戰後直到1960年代,盡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仍然是主流經濟學,但是隨著西方現代經濟學特別是經濟增長理論的導入,形成兩者並行的局面;此後是以西方現代經濟學和實證分析為主的多元化格局。
現在,在六十歲以上的日本經濟學家裡,使用馬克思理論的人仍然不少,而中青年經濟學家則更喜歡現代西方經濟學。這里可能還有一個功利上的考慮,因為搞現代西方經濟學畢竟可以使數學功底較好的年輕人迅速脫穎而出,而不必受經驗少的限制。
山本七平在《日本的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認為:在日本,經濟學和經營學沒有起作用。京都大學的一位叫佐伯啟思的經濟學家在《慾望與資本主義》一書中甚至這樣說:可以肯定的是,戰後日本經濟學家引進了美國的經濟學,在經濟學院里是把美國的經濟學教科書作為講義的。但是,聽了這些課的學生們在參加企業經營的時候,卻把所學的內容忘得乾乾凈凈。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日本的生產方式才獲得了很大成功。這未免有些言過其實,因為至少經濟學的概念、統計學以及會計學方法等西方的舶來品,在日本一直被廣泛地應用著。再說了,這話讓那些搞西方經濟學的同行聽了肯定不高興,就好像教西方經濟學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是在混飯吃。
關於這一現象的解釋一般是:盡管日本從西方國家引進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卻建立了有別於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它不是對某家西方經濟學流派應用的結果,而是與日本民族的傳統和思維習慣密不可分的體制。於是,由於經濟體制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經濟學及經濟分析方法。丸楠恭一在《現代國際社會的視座》一書中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近代以來的社會科學是為了分析西歐類型社會的體系,如果沒有基督教精神和西歐的自我,近代科學本身是不能成立的;特別是亞洲地區的經濟成功往往不能在到目前為止的社會科學框架里得到說明,而只能用文化的特殊性這種非經濟因素進行解釋,這正說明了經濟學是基於特定文化背景的產物。
我有一種感覺:在中國,把西方經濟學當科學看的人很多,區別只是把哪一個西方流派當科學的問題;而在日本人看來,西方經濟學只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那麼,日本特色的經濟學是什麼樣的?說起來內容當然很多,這里我們只是通過日本人的經濟分析方法來看看日本特色。不過需要說明一點,說日本特色,並不是說日本人完全脫離西方經濟學另搞了一套體系,相反,在日本介紹西方經濟學的書很多,搞西方經濟學的人也很多,而且有些日本人在英美經濟學界的名聲還挺高;當然,這些人的數學功底一般都比較好,有的人本身就是學數學出身。但總的看來,大多數日本人的搞法很有日本特色。二日本人的經濟方法論1.超實用的經濟觀
日本文化是一種亞文明,它需要有主流文明作為模仿對象,來消化主流文明的東西。明治維新以後,為了尋求近代國家的模式,日本政府派出許多代表團去歐洲和美國考察。在代表團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政府做出不同領域以不同國家為樣板的決定。其中教育制度以法國為樣板,電報和鐵路按照英國方式建設,大學效法美國的做法,憲法和民法以德國為原型,刑法則以法國為原型,等等等等。並且,盡管日本導入了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始終沒有接受西方的價值觀。正如森島通夫指出的:盡管戰後階段日本經濟獲得了成功,但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勃興和成熟的前景依然是極其遙遠的。
實際上,日本人搞改革並沒有什麼理論體系,也不像我們中國人那樣常常把時間花在論戰和搞各種各樣土的或者洋的體繫上,被理論問題長期困繞。日本人的做法一般是:直接到現場對主流文明進行考察,再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消化對自己有用的部分。於是,實物比理論爭論就顯得更重要。這和以前引進中華文明時的做法一樣,只是在文化思想上日本人用中國的東西比用西方的多。
日本人最初在翻譯經濟一詞時,是採用了中國的典故經世濟民的意思,即國家的統治和實行救濟人民的措施。經世濟民的經濟學當然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是偏重實踐而不是理論。
西方人常被日本人使用的一些經濟術語搞得莫名其妙,沃爾夫(Marvin J.Wolf)在《日本的陰謀》一書里就談到:在日本商人使用的語言中,與日本新聞報道一樣到處是軍事用語。比如,達成目標的活動叫機動(即,交戰前後或者交戰中,軍隊在戰略戰術上的移動或運動),對市場攻擊,在外國海岸建立橋頭堡,對競爭對手側面突擊、包圍、擊退,艱苦的時候叫在戰壕里防禦,成功叫勝利。
當然,日本社會的最大特點還是如界屋太一說的:日本是一個沒有絕對正義的社會。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西方經濟學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在追求一種絕對的正義,而在日本的傳統中並沒有也不承認存在有普遍的絕對的正義,所以在日本人看來,沒有普遍適用的經濟學理論。日本著名經濟評論家竹內宏在《路地里的經濟學》一書中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認為:經濟原則、財政原理、經濟政策由於國家和社會的不同,存在著明顯不同,我們所考慮的普遍經濟原則大概只通用於地球上的一個角落。所以,日本人特別不重視對普遍原則的探索。
日本人看待經濟的另一個特點是關注人間性。克拉克在《獨特的日本人》一書中指出:與西方社會不同,日本不是原則關系的社會,而是人際關系的社會。這種社會差異肯定會反映在人們對經濟關系的理解上。
在日本,我常常看到公司職員非常喜歡讀歷史書,其熱情度遠遠超過讀經營類的書。有財界首腦之稱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原會長稻山嘉寬說: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不同,它是人間的學問,精神的事才是中心,與百分比沒有關系。數字和統計不是經濟的主流,只是檢驗的手段。這種看法與澀澤榮一(1840-1931)在《〈論語〉與算盤》一書中的理念一致。澀澤榮一被譽為日本近代資本主義的創始人,他提出的《論語》加算盤的經營理念代表了日本經營的指導原則。《論語》是指儒家的道德理念,算盤代表謀利之器。前者是永恆不變的中心,後者是工具,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先進的經濟技術手段。
還有就是,日本人觀察經濟現象的角度是強調現場實感。可以說,現場主義是貫穿日本社會、經濟、政治甚至文化領域的基本原則和習慣。即,在現場發現問題,在現場分析問題,在現場解決問題。據說豐田公司的管理就是現場主義的例證,他們在公司和工廠設置了許多提案箱,創立了人人可以對工作中的問題提出設想和建議的制度。又如,日本戰後第一任經濟企劃廳長官(廳長)高奇達之助就是來自實業界的人,他是按照經營企業的思路來要求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
實際上這種現場主義是日本傳統思維方式的延續,它有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板坂元在《日本人的論理構造》一書里說的尊重場所,一個是丸山真男在《日本的思想》一書里概括的實感信仰。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現場主義是一種典型的日本式的實證方法,它與以統計分析為主的西方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方法不完全相同。簡單地說,日本人的經濟分析需要用眼睛看實物,而西方人則更側重對數據的計算分析。
為什麼日本人會這樣看問題呢?讓我們先看一個有趣的例子。日本有一個叫《日經商業》的雜志曾在20年前組織專家學者搞了一次日本產業百年史的課題,探討企業興衰的規律(參見日經商業編《會社的壽命》)。他們對一百年間排名前一百位的日本企業進行了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與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恰好相反,對於企業來說,成功的要因是各式各樣的,而受挫和不幸的企業都是相似的。也就是說,關於企業的成功,沒有普遍適用的規律可尋,而失敗的企業倒有不少共同點。於是他們在探討企業成功秘密的研究中,全部採用對企業的個案分析。話既然說到這份兒上,就不可能逼著日本人相信世界上存在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了,更不可能讓日本人為了探索普遍的規律獻身。這大概就是日本人理解的社會科學。2.禪宗流的經濟方法
日本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崇拜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相反,一種被稱為實態分析的方法在日本卻相當的普及和發達。實態是指具體對象或問題的實際狀態,它是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地點和場合之中,有具體的人
4. 國外經典的銀行法和證券法教材、著作有哪些
1、代表性法經濟學著作的翻譯引進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一部分代表性的法經濟學經典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如波斯納的《法律的經濟分析》及《正義「司法的經濟學》、羅伯特.考特和托馬斯.尤倫的《法和經濟學》、羅賓.保羅.麥樂怡的《法與經濟學》等。其中,《法和經濟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財產、合同、侵權、犯罪和刑法的經濟理論,《法與經濟學》則採用全面研究法對各種各樣的有關法律和經濟學之關系的觀點作了介紹,並對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左翼共產主義者、新馬克思主義者、自由意志論者和古典自由主義者的觀點作了述評。不過,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法經濟學的集大成者——波斯納的《法律的經濟分析》。在這部著作中,作者運用以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價格理論等學說對美國的法律理論、法律史、憲法、財產權法、契約法、侵權法、刑法、反托拉斯法、勞工法、公司法、證券法、稅收法、國際貿易法、法律程序規則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分析,為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學術向導和成果總結。無論這些作者採取何種方式來進行自己的研究,這些著作都擁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將經濟理論運用於對法律制度的理解和改善,用經濟學的理論和經驗方法來闡述法律領域中的各種爭議和問題。無論是波斯納,還是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等等,跟許多在對經濟關系進行研究時致力於資源約束條件下的極大化分析的經濟學家不同,他們用自己的研究結論向經濟學家表明:僅僅注意到資源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制度的或法律的約束應該成為分析經濟關系的焦點5。
以上著作的引入,為我們全面理解諸如什麼是法經濟學、西方學者是如何用經濟學方法來研究法律、法律制度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幫助。這些著作的引入也為國內進行法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學術向導和理論指南。同時,這樣一個翻譯運動也恰恰說明國內對這一理論的內在需求。
5. 哲學31個原理
生活與哲學常用原理(必記)
審題時請注意:
(1)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辯證唯物主義又包括唯物論【辯證唯物論】、認識論【實踐論】、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一)、聯系(共5個)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觀〗: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聯系的觀點,反對孤立的觀點。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3)歷史唯物主義僅僅指第四單元的知識。
一、唯物論(共3個)
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世界觀〗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 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
〖世界觀〗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不但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還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世界觀〗 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
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
【也可表達為: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認識論(實踐論)(共4個)
1、實踐的特點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世界觀〗(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① 唯一來源 ②根本動力
③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 ④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錯誤的認識-----阻礙。
〖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正確的認識作指導。 3、真理的基本屬性
(1)真理的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屬性)(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世界觀〗1) 認識的反復性 2)認識的無限性 3)認識的上升性。 〖方法論〗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辯證法(唯物辯證
法)
〖世界觀〗: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世界觀〗: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1)強調整體的原理
〖世界觀〗: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整體的功能
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要求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於整體,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最優目標。 (2)強調部分的原理
〖世界觀〗: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會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
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強調系統的原理
〖世界觀〗:系統具有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
(二)、發展(共6個)
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觀〗:整個世界都是變化發展的,沒有靜止不變的事物。 〖方法論〗: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靜止的觀點。 2、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原理。
〖世界觀〗:新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
〖方法論〗:對未來充滿信心,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3、事物的發展是曲折性的原理。(道路曲折。)
〖世界觀〗:新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方法論〗: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4、強調量變的重要性(原理)
〖世界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 〖方法論〗: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5、強調質變的重要性(原理)
〖世界觀〗: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
〖方法論〗: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6、強調維持事物性質穩定的重要性原理
〖世界觀〗: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6. 怎樣學習西方經濟學
呵呵,看看外國編的書,他們的大量舉例,通俗易懂,《西方經濟學原理》,是入門書籍,可以看看加深理解,而圖書館裡面有很多圖文並茂的書,看那些書特有助於理解經濟學概念
7.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成就是什麼
10月9日,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在紐約接受采訪。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天宣布,將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8. 克魯格曼的學術思想
你好樓主,你說的是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
200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賓·克魯格曼?
9. 理論概述
激勵理論發展到現在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已具有豐富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學、行為主義以及綜合的激勵理論(蘇明城,張向前,2009)。
(一)經濟學角度的激勵理論
20世紀初,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用金錢去刺激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即提出「經濟人假設」。基於「經濟人假設」,一些學者對激勵理論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形成了近年來的以非對稱信息博弈為基礎的各種激勵模型,如:委託-代理理論、動態激勵模型、標尺競賽理論、證券設計理論等。
委託-代理理論是由威爾森(Welson,1969)、羅斯(Ross,1973)、莫里斯(Mirrlees,1975)、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及格羅斯曼與哈特(Grossman,Hart,1983)等人共同提出並逐步完善的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即激勵性契約的機制,這一契約能夠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委託人的效用最大化。
倫德納(Radner,1981)和羅賓斯特恩(Rubbinstein,1979)使用重復博弈模型證明,如果委託人和代理人之間保持長久的關系,則委託人會根據觀測到的過去的相關變數來推斷代理人的努力水平,設計合同,從而獎懲代理人,使得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懶的辦法提高自己的福利。有關動態激勵及「隱性激勵機制」的研究,有兩類著名的模型:一類是代理人市場聲譽模型,另一類是棘輪效應模型。
20世紀 80年代初期,拉茲爾和羅森(Lazear,Rosen,1981)、格林和斯托凱(Green,Stokey,1983)、納勒布夫和斯蒂格里茲(Nalebuff,Stiglistz,1983)以及謝雷佛(Shleifer,1985)等人共同提出了標尺競賽理論。通過代理人的績效和類似條件下的其他代理人的績效進行比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現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20世紀80年代末,格羅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3)在哈里斯和雷維夫(Harris,Raviv,1988)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證券設計理論上,建立了有關投票與剩餘索取權相匹配的模型,認為證券能夠作為一種激勵手段,以保證一個優秀的經理人員獲得對公司法人的控制權。
(二)行為主義角度的激勵理論
20世紀20、30年代,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主持的「霍桑實驗」否定了對人性的「經濟人假設」,由此,行為主義學者摒棄了「經濟人假設」,形成了所謂的「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
1.內容型激勵理論
內容型激勵理論是行為主義學者從「人到底追求什麼」這個角度去研究「用什麼去激勵員工?」其中最流行的4種工作激勵內容型理論分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奧爾德弗的ERG理論、赫茨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和麥克利蘭的學習需要理論。
馬斯洛(A.H.Maslow 1954 ,1968)的需要層次理論試圖展示健康個性怎樣隨時間成長和發展。他假設個體以一定的順序關注需要,當較低的需要被滿足時,需要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移。
奧爾德弗(Clayto Alderfer)根據對工人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的結果,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ERG理論,他將需要類型劃分為3個更一般的類型:存在需要、關系需要、成長需要。
赫茨伯格(F.Herzberg)的激勵-保健理論是在馬斯洛理論的基礎上於20世紀50~60年代發展起來的,該理論也被稱為雙因素理論,即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可以發現,赫茨伯格所強調的「激勵因素」實際上對應於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的較高層次的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利蘭(D.C.McClelland)著重研究了人們的高層次需要,在其1969年出版的《激勵經濟成就》(與D.G.Winter合著)書中系統闡述了「成就需要」理論,認為需要尤其是成就需要,能夠被成人學習到。
2.過程型激勵理論
過程型理論的核心在於行為的方向或渠道是什麼。目前比較流行的是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V.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期望理論,認為人們採取某項行動的動力或激勵力取決於其對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和預期達成該結果可能性的估計。
與期望理論聯系緊密的是斯金納(B.F.Skinner)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強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外界的強化因素可以塑造人的行為,人們的行為是對其以往所帶來的後果進行學習的結果。
公平理論是美國的亞當斯(J.S.Adams)於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側重於研究報酬對人們工作積極性的影響。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做出了成績並取得了報酬以後,他不僅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絕對量,而且關心自己所得報酬的相對量。
艾德文·洛克(E.A.Locke)和蓋瑞·蘭森(G.P.Latham)把以績效為基礎的激勵計劃作為核心,著重研究了如何設定目標才能使目標真正發揮相應的激勵作用。由此,形成了所謂的「目標設定理論」。
(三)激勵理論的綜合
一些行為主義學者認為「內容型激勵理論」和「過程型激勵理論」都過於片面,於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並尋求人類行為動機的一般模式,形成了「綜合激勵模式」。如:波特和勞勒提出包括努力、績效、獎酬、滿足等變數的整合模型;卡茨和湯普森在1990年提出的「態度、激勵和績效的綜合模型」;羅賓斯以期望理論為基礎把關於激勵的知識整合起來得到模型等。這些研究反映出關於激勵理論的研究內容已由片面轉向多方面的綜合。
10. 2001-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馬來西亞奇跡的啟示
馬來西亞的成功應該同時通過兩個角度來考量:一個是分析經濟繁榮的原因,另一個是探尋我們這個世界的和睦相處之道,這不僅僅要通過寬容,還要通過尊重、分享人性的共同點並協力實現共同目標才能實現。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566887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具有美國及以色列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史密斯,表彰他們在心理和實證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2/152/20021010/838607.html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恩格爾和英國經濟學家克萊夫·格蘭傑,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以表彰他們在「分析經濟時間數列」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http://www.bjkp.gov.cn/bjkpzc/kxcl/rw/nbehjz/28263.shtml
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卡內基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校區的基德蘭德教授(挪威公民)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邦儲備銀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的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對動態宏觀經濟學所作出的貢獻:經濟政策的時間連貫性和商業周期的驅動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nz/nobel/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41011/23151070991.shtml
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在博弈論領域作出的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0/10/content_3602550.htm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們對於通貨膨脹和失業預期關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貢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0/09/content_5182087.htm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北京時間15日晚7時揭曉 )
http://www.jyb.com.cn/zt/xwzt/gjjyzt/t20071009_117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