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宏觀經濟學失業總結

宏觀經濟學失業總結

發布時間:2021-03-03 06:14:06

⑴ 宏觀經濟學 結構性失業

從結構性失業形成的原因分析。產生結構性失業的原因有:1、最低工資法 2、公會版 3、效率工權資
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建立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使他們在尋找工作中更具有競爭力,醫療保健部門的建立擴大勞動力需求,減少社會勞動力剩餘。
(以上為個人拙見,如有不妥,希望加以指出^_^)

⑵ 宏觀經濟學解決失業問題詳細答案,速求,謝謝啊·

失業分為結來構性失業、摩擦性失自業和周期性失業。

(1)摩擦性失業是勞動者正常流動過程產生的失業。是市場制度本身決定的,與勞動力供求狀態無關,即使實現充分就業也要有摩擦性失業。

勞動者流動過程包括勞動者的新老交替、人們出於資源配置優化和判斷的原因而轉移就業職位等。它是市場對人力資源進行配置不可缺少的條件和代價。

磨擦性失業量的大小取決於勞動力流動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長短。勞動力流動性是由制度性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決定的;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則主要取決於獲取工作的信息難易程度和速度,以及失業的代價和失業者承受這種代價的能力。

(2)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的不協調所引起的失業。其最大特點是勞動力供求總量大體相當,但卻存在著結構性的供求矛盾,即在存在失業的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供給不足。

(3)周期性失業是由於整個經濟周期波動造成勞動力總需求不足產生的失業。

⑶ 經濟學中的"失業"的定義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回,即認為是失業。答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失業趨勢」報告說,2009年全球的失業人口已接近2億1千2百萬,創下該組織1991年開始統計該項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

⑷ 宏觀經濟學角度分析失業的原因

在我們這樣一個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大國,失業問題從根本上說不是短期的宏觀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長期發展問題
失業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有以下兩點,即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離。首先,是受宏觀經濟的周期現象影響。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時候,宏觀經濟不景氣,內需不足,勞動力大量下崗、失業,這是和宏觀經濟周期相關的。其次,市場發育還不夠。另外,發展中國家,資源不足,市場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財源相對是有限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特點中國也有。
進一步得看,中國的失業問題特徵是強烈經濟增長下的高失業狀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失業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存在失業,但我國已邁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必然存在失業。如果計劃不起作用了,市場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會造成失業。勞動力的配置由計劃機制向市場機制轉變,作為失業前提條件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公開化,於是失業也就成為必然。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和現代化。更多資本被用於先進設備配置和機器引進上,同時也用於介紹現代技術和治理,
因此很少的工人在生產活動中被需要。另外,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帶來工業結構的變化,因此大部分工人下崗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但是強烈的就業需求來源於眾多勞動力人口問題沒被解決。因此,中國的失業及就業問題狀況嚴重,尚待解決。

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

⑸ 宏觀經濟學的失業率問題

都不是。是失業人數除以勞動人口(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
失業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的比率,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

⑹ 宏觀經濟學失業論文 宏觀經濟學 大學生為什麼會失業

論文也要放在這里問。。。。奇葩。
大學生為什麼會失業:先通過就業環境和企業人才市場(需要數據來說明問題)需求分析主因,然後再提供解決方案。

⑺ 宏觀經濟學的知識簡述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相對大學生就業而言這只是一個概括的要素,當畢業大學生超出社會生產單位需求時則造成大學生的失業。但大學生失業不單是需求不足一個因素造成的,還有勞動價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地位、社會環境、人文文化等諸多因素制約。解決措施:一是引導選擇社會需求對路的專業,如技術類的高等學院,目前企業缺乏高技術、高技能的人才;二是引導進入民營企業就業和走出大城市到縣鎮鄉企業工作;三是引導在實現自己價值觀的行業就業;四是引導創辦小微企業,創家立業。等

⑻ 宏觀經濟學 失業率

失業率,當技術大進步的時候必然會帶來一個高失業率,意味著過去需要傳統技術操作執行的行業,兵臨兩種選擇1,轉型,2,失業。
曾經有個故事,在美國剛開始有火車的時候,是馬拉車的,有一次華盛頓要在兩個洲之間要建立一條鐵路,這時候,馬車工會組織不同意,整天鬧事阻止鐵路施工,說有了鐵路就會讓他們失業,最終華盛頓沒辦法,決定建一半鐵路,另一半由馬拉車,這樣這些馬車夫不就不會失業了嗎。這就告訴我們政府一位控制降價失業率可能使生產效率下降。
生產效率下降,產品在競爭中越沒有價格優勢和銷量優勢。這樣勞動者的報酬也就越低。直致
企業崩潰。失業率進一步的擴大化。

⑼ 宏觀經濟學失業:如何看待目前的失業問題

人均資源短缺與勞動力總量相對過剩,是我國現階段一個基本國情。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我國的失業問題日益凸顯並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已構成對我國今後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尖銳挑戰。本文對我國的失業現狀和特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失業;城鎮;失業率 一 在國內諸多的相關著述中,對我國失業現狀的評估存在較大的分歧,其基本原因在於所引用數據的統計口徑不同。目前,我國針對失業現狀大體上有三種統計口徑。 (一)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是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歲以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2006年,中國存在巨大的就業缺口,將有1400萬需要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失業問題得不到緩解是否會引發社會動亂?是否會威脅中國的經濟增長?

中國國家發改委關於2006年就業形勢分析報告指出,2006年,中國勞動力總量的供過於求的問題將更趨嚴重。報告預測,2006年,16歲以上的人口增長將達到高峰值,新增勞動力1700多萬。全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總量為2500萬人。但是,預計新增就業機會只有1100萬個,而需要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將高達1400萬人。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高輝清博士指出,中國第三次失業高峰正在到來。他所說的第一次失業高峰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第二次是指上個世紀90年代大批國企工人下崗。高輝清表示,當前的第三次失業高峰將比前兩次更加嚴重。主要原因不僅是需要工作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臨產能過剩的嚴重局面。前幾年在經濟高漲中所形成的新增產能達到空前的規模,使得增加就業的工作更加困難。

這一波兇猛的失業洪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應對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環境呢?對於這個國內外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旅美獨立評論人士方覺對記者表示,失業問題存在已久,老百姓對此已經麻木,不大可能因此而鬧出大事。

他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在中國起碼已經存在10年以上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嚴重,1400萬人找不到工作,這個數字是很大的。但由於它存在的時間很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失業者或者潛在的失業者有一種麻木感了。」

曾經長期在中國大陸從事經濟工作的方覺表示,中國的失業問題一部份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現像,比如大批農村勞動力湧向城鎮。但方覺指出,還有一部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

閱讀全文

與宏觀經濟學失業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