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演進及其發展過程
網路文庫: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回和發展答
http://wenku..com/view/5d0f0469b84ae45c3b358c1a.html?re=view
⑵ 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過程。
這個也就是,他的理論有出現,實踐再實現吧
⑶ 經濟學發展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
1. 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農學派「自由放任」思想影響。
A. 時間:大約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創始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C. 學派精神:
a) 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涉
b) 人類皆有「利己心」,經濟體系自動會達成均衡
c) 充份就業是社會常態,失業是短暫社會現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亞當斯密:
1) 出版「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基礎,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人尊稱為「經濟學之父」
2) 提出「價格機能」,即「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決人類基本的經濟問題
3) 提出「絕對利益法則」,主張國際間的分工與專業,強調自由貿易。
b) 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論》,提出悲觀的經濟學論調,即糧食以等差級數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級數增加,所以人類終會有糧食不足的慘象,可喜的是其預測與現況差距頗大。
c) 賽伊(J.B.Say):1803年《經濟學泛論》,提出「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充分就業是常態。與現今「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亦背道而馳。
d) 李嘉圖(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差額地價說、比較利益法則及生存費用說。
e) 約翰密爾(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
⑷ 經濟學經歷了哪幾個主要發展階段
經濟學經歷的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此時以微觀經濟學為主,代表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理論研究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代表作有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建立,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體系最終確立,建立了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拓展資料
一、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為經濟學發展作出中國貢獻_新華網
⑸ 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發展史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
在中國古漢語中,「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
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譯為「經濟學」,中國的嚴復則譯為「生計學」。 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為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於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復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於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發展簡史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對當時的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形成了某種經濟思想,但是並沒有形成系統。
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
⑹ 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
歷史背景:
19世紀中葉專,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屬制的矛盾日益暴露,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成為居於主導地位的社會矛盾。
a.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古典政治經濟學而居於統治地位;
b.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迫切需要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誕生。
理論來源:
a.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b.空想社會主義。
2、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科學上的兩個偉大發現:
a.創立了唯物史觀;
b.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
3、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重大貢獻
列寧:建立壟斷資本主義理論;
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綱領,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⑺ 政府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政府經濟學有新、舊之分。所謂舊政府經濟學就是財政學,財政學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政府的財政收支上,特別是專注於稅收問題。新政府經濟學是指嚴格意義上的政府經濟學,是從財政學發展過來的,「是拓展了財政學,或者說,政府經濟學是從更高、更廣的視野來研究的財政學」。 因此,財政學是政府經濟學的前身,政府經濟學是財政學的繼承與發展。
政府經濟學的產生表明比財政學更完整和更系統的學科體系已經形成。因此,政府經濟學必然包括財政學的研究內容,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但是,二者又有以下明顯的不同:(1)在學科體繫上,傳統的財政學無法把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統一到帕累托效率狀態,事實上是忽略甚至排斥市場機製作為先決條件研究政府的經濟行為。在政府經濟學中則建立起了兩者結合的理論模型。(2)傳統財政學把政府決策作為既定事實予以首肯,國家和政府被擬人化了,因此,國家的意志和政府的決策是被作為外生變數來研究的。在政府經濟學中,國家(政府)則是一個組織系統,國家的意志和政府的決策是由一套政治程序決定的,並且運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分析政治程序的經濟效應。 (3)傳統財政學側重對政府財政收支形式和過程的研究,尤其對財政收入予以更多的關注。政府經濟學重視政府財政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的研究,並特別強調政府財政支出的經濟分析,因為政府支出是政府行為的成本,更能體現政府決策和行為的意圖。 財政學是政府經濟學的起點。追溯財政學的發展過程,有助於加深對政府經濟學的了解。
財政分配現象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它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隨著財政分配活動的不斷進行,古代的中外理財學家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財政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中國古代理財學家的經典論述匯集成了內容豐富的中國財政思想史冊,形成了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如,關於財政與經濟的關系,古代理財學家的認識即頗為深刻,周朝即有對國家理財之道的闡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漢代總結秦王朝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政權傾覆的慘痛教訓,論證並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造就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而不可食。」 的民安國富的盛世。在稅收調節方面,有「寓禁於征」的稅收調節生產流通的思想。在財政收支管理方面,既有周公的「量入為出 」 的原則,也有唐代楊炎的「量出為入」 的主張。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財政思想是不系統、不完整的,尤其是沒有把財政分配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研究,而僅僅作為「官房學」、國家理財學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亞當·斯密之前,「全部財政學都純粹是國家的;國家經濟被看作全部國家事務的一個普通部分,從屬於國家本身」。
把財政分配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形成系統的財政學說,至今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威廉·配第(W.Petty,1623-1687年)於1663年出版了《賦稅論》,詳細論述了各種公共經費,各種征稅方法,政府籌集資金的方式和手段,為財政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古典學派的傑出代表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在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亦稱作《國富論》)中,在運用價值、貨幣、價格、社會分工、交換、工資、利潤、地租等一系列經濟范疇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分析說明的基礎上,專門列出一篇(「第五篇」)研究財政問題,論述了君主或國家的費用(「經費論」)、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收入論」)和國債問題(「國債論」或「平衡論」),從而創立了財政學。亞當·斯密之後,財政學從政治經濟學中逐步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這一時期的財政學也被稱為舊公共經濟學。 財政學因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而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重點研究的是財政收支本身及財政收支對經濟的有限影響,而對財政收支的研究又集中於對稅收的研究,這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系的。18世紀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興起,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的時代。亞當·斯密等人所創立的古典經濟學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學術結晶,其理論基礎是「自由經濟」,主張「最好的政府便是最少的干預」。這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殘余對其的制約,放手擴展市場的內在需要。
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演變為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逐漸暴露。經濟危機開始周期性地襲擊和破壞資本主義經濟,克服和消除危機成了西方國家經濟學家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標。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經濟學發生重大變革。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M. Keynes)在其名著《利息、就業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對自由經濟提出質疑,主張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美國羅斯福總統推行的新政(New Deal)為凱恩斯的國家干預論提供了完整的注釋和成功的典範。在理論和實踐的推動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政府的經濟活動和作用日益擴大,從單向的財政收支擴展到對經濟的管理和調控,政府直接介入生產領域並形成一定規模的公共企事業和公共生產,政府收支規模也較前大大擴大。這為財政學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這些課題 主要有:
第一,要搞清公共部門應該從事哪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是如何組織的;
第二,盡可能地理解和預測政府經濟活動的全部結果;
第三,評價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
很顯然,這都不是財政學所能回答的。於是公共(政府)經濟學便應運而生。上述三個問題也就成為公共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1959年,美國經濟學家馬斯格雷夫(Richard A. Musgrave)出版了《財政學原理:公共經濟研究》(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A Study on Public Economics)。該書首次引入了「公共經濟」這一概念。馬斯格雷夫在該書的一開始就指出:「的確,我一開始就不願把本書看作是對財政理論的研究。從很大程度上說,問題不是財政問題,而是資源利用和收入分配問題……因此,最好把本書看成是對公共經濟的考察。圍繞著政府收入—支出過程中出現的復雜問題,傳統上稱為財政學。……雖然公共家庭(政府)的活動涉及到收入和支出的傾向流量,但基本問題不是財政問題。它們與貨幣、流動性和資本市場無關,而是資源分配、收入分配、充分就業以及價格水平穩定與經濟增長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把我們的經驗看成是研究公共經濟的原理,或者更准確地說研究的是通過預算管理中出現的經濟政策問題」。
在馬斯格雷夫的帶動下,許多著名財政學家如費爾德斯坦(M.S.Feldstein)、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阿特金森(A.B.Atkinson)、傑克遜(P.M.Jackson)等紛紛將自己的著述改稱為公共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
近幾十年來,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的發展為政府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的支持。政府經濟學的發展不僅體現在內容上比傳統的財政學有很大拓展,如研究公共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合理范圍的界定,研究政府選擇和政府決策的內容及其政治程序的經濟效應,注重具體分析政府收支的社會經濟效應,重視研究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與管理,重視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把公共生產及其定價、公共提供與公共生產的關系等問題引入政府經濟學的研究等等,而且體現在研究方法的改進、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注重數理分析,增加實證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面,使研究更為具體深入。
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1)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最早是資產階級創立的,代表資產階版級利益的資產階級政權治經濟學。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逐漸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的生產力代表登上歷史舞台並進行強大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科學因素的基礎上,突然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根本變革的產物。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受實踐檢驗,並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
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早期貢獻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於19世紀中葉。這時,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發展到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深刻矛盾作了精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並依據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激化,闡述了在壟斷基礎上產生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闡明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把壟斷組織和國家的力量結合起來,但它並不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准備,它的出現只是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快要實現。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特別是在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軍事共產主義以後,依據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提出並分析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原則問題。列寧科學地分析了俄國的多種經濟成份和階級關系,創立了新的過渡時期的學說。他指明了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的聯系和區別,論證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計劃,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大意義和主要途徑;在重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強調了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及有關計劃、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與軍事共產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的模式。列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奠定了基礎。與列寧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歐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如K.考茨基、R.希法亭、R.盧森堡等,都提出過一些有益的理論成果,但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論點。在列寧以後的發展,斯大林進一步論述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提出了蘇聯能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論證了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據、速度和方法,探討了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斯大林還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研究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斯大林的這些研究和探索推進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
除斯大林以外,蘇聯的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提出過一些有益的能啟發人們思考的理論觀點,但也出現過一些錯誤的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根據中國的革命實踐,並在概括中國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區分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並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論證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後的經濟形態是包含多種經濟成份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這種理論分析,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對於社會經濟形態更替和演變的學說,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分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的多種經濟結構,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原則(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且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把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開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兩種基本社會矛盾。毛澤東還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各種矛盾,提出了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等一系列理論原則。在這一時期,中國的一部分經濟學家,在正確對待人口問題,強調發展生產力,重視利潤和經濟效果,適當處理經濟發展速度和比例平衡關系,肯定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按勞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過有益的、中肯的理論觀點。這些觀點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成果。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經濟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擾,使許多正確的理論觀點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的經濟思想逐漸占居主導地位。被日後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觀點不但得不到重視,甚至受到不應有的壓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造成極大的混亂,使中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受到深刻教訓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開始總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正反兩面的經驗。在重申並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鄧小平和陳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經濟學界,逐步開展各抒觀點的廣泛深入的討論,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理論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探討,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開拓性的貢獻。主要是明確了:中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長達上百年時間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依據中國國情,改革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發展的僵化的體制。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首先以農村為重點、逐步轉向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40年代末,遲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自己國家的具體條件和經濟實踐,力求擺脫單一的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重新分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主張進行規模或較廣泛或有限度的經濟改革,以求得適合自己國家的生產關系的模式,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國家的經濟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於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具體形式,關於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關於處理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關於認識社會主義經濟中投資和消費的特點,關於把數量分析引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進展。他們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都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學者的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一部分經濟學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進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具有比較復雜的特點:①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傾向於依據本國的國情,提出自具特點的經濟學說。②既存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本國實際相結合以促進工人運動的傾向,也存在脫離工人運動而進行學院性的理論研究的傾向。③有一部分人著重研究30年代以來新發現和發表的馬克思的一些手稿,強調「異化」概念在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地位。④有相當多的經濟學家,重視把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來闡述馬克思的經濟學說。⑤有一些經濟學家按自己的觀點或依據某種當代的哲學觀點,重建所謂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以上的特點說明,這些國家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發展,也夾雜有不少錯誤論點,需要結合實踐的發展來分析和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