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西方的經濟發展史和中國走的是兩種不同的道路,西方大都是工業革命開始的變革發展,而中國是現代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飛速發展,所以發展軌跡和程度都是大不相同的
❷ 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章節,論述結合中國現階段的情況,如何實現經濟增長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定增長。
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我國財政收入一直保持著高水平增長,從3萬多億元到10萬億元,歷經不過短短幾年。國庫的「錢袋子」愈發豐盈。國庫里的錢,大多來自稅收,納稅人繳的稅多了,公共「錢袋子」才會鼓起來。如若兩者之間缺少平衡,納稅人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享受不到應有的權利,難免會抱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財政收入突飛猛進,國民理所應當享受其帶來的益處2)物價上漲,收入分配製度怎麼改
2011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同時,物價水平也不斷走高,通脹預期持續增強。一定程度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收入差距必須維持在一個適當的「度」上,差距過大無疑會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瓶頸,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社會矛盾激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給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帶來不利的影響。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優先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收入問題,採取綜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減少通貨膨脹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盡可能地縮小收入差距3)土地出讓金按年收.
❸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西方經濟學為什麼不能用西方經濟學解釋中國崛起和經濟發展的奇跡試舉例說明。
西方來經濟學有2個重要案例,一個自是羅斯福新政,一個撒切爾夫人自由經濟。
前者,把財富差距減小,後者會導致財富集中。無論是哪個,其實都是國內財富的二次分配。
中國崛起和經濟發展的奇跡,必須要說道中國的制度優越。這個是西方精英政治家無法回答的,也是西方經濟學無法解釋的話題。
西方經濟學,服務於精英階層,目的是為了精英階層服務。財富是私有的。是屬於那1%的財富擁有者。
中國的經濟發展,財富屬於中國整個國家,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執行的是國家的意志,由國家佔有財富,再通過一個一個大工程,基礎建設反哺底層民眾。集中力量做大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
❹ 中國經濟奇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韋森近日在深圳召開的一次理論研討會上,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再次重申他在2008年出版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中的觀點──縣級政府間的競爭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會上,還有不少國內和國際的華人學者對張五常教授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證明。 這一觀點的基本論證理路是:1989年之後,中央迅速把經濟權力下放到縣級政府,導致縣與縣之間在發展經濟上進行激烈競爭。每一個縣政府,都像一家公司,為了地方的GDP快速增長,拚命招商引資。投資者向當地政府購地建廠,賣地收益的四分之三歸縣,四分之一上繳。廠建成投產後,增值稅四分之一留縣,四分之三上繳國庫。張五常教授認為,這種中國獨特的租稅合約分成制,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提供了強大的激勵,導致地方政府有很強的發展經濟積極性。他同時認為,這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並自信這是他的一個天才理論發現。 在之前發表的一篇「 」的專欄文章中,筆者已經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均把GDP增速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官員行政績效的一個主要指標,確實在中國各地之間形成了一種政府間經濟績效的競爭機制。在這種「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下,各級和各地政府都在大搞經濟建設,招商引資,大搞開發區,並且大搞政績工程或形象工程,結果,中國的各級和各地政府,均成了當地最大的「經濟發展總公司」。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快速增長,這顯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同意張五常教授「分成合約理論」的縣級競爭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最好還是回到現實中,仔細觀察和思考一下到底是誰在推動各地乃至每一個縣的經濟增長的?從形式看,縣政府作為本地的一個建設者,它要蓋大樓、建廣場、修馬路、設公園、搞綠化以及興建各種新的公共設施,這無疑是各地GDP快速增長的一個貢獻因素。但是,這種政府投資和建設項目顯然不是各地GDP快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眾所周知,與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實體部門和製造業的增長一樣,過去20多年來,那些GDP快速增長的縣,首先且主要是製造業的快速增長,尤其是那些與出口直接相關的製造業的快速增長。除個別礦產、旅遊勝地和邊境貿易縣之外,這幾乎沒有例外。 如果過去30年中國各縣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實體部門和製造業的快速增長所造成的話,那麼,到底是誰來做實業、做出口,開廠僱工招人生產產品?顯然不是縣政府本身,而是地方政府競爭中引來各類企業和企業家,包括外資(包括港台資本)、外省和外地企業家,以及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崛起的一些本地企業家。「商」和「資」是「招」來的,是「引」來的,不是來自國外,就是來自國內其它地方。現在從某個地方搬來了這里,不去那裡,在整個經濟總量的匯總中,應該差異不大,差異也只是開辦的新廠的生產和銷售。那麼,這能解釋全部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么?顯然不是縣級競爭模型所能全部解釋得了的。即使是自己在本地自發成長起來的企業,也不在他的租稅分成制的地方政府競爭模型中,那又怎麼用這種合約分成的理論程式來解釋整個過去30年的經濟奇跡? 當然,必須看到,自1989年實行分權制改革以來,縣級競爭無疑是中國經濟這些年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那些「百強縣」,恐怕更是如此。但是,即使我們承認這一事實,也有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按照張五常教授的合約分成制解釋理路,現有的縣級財政體制安排只能是各地製造業快速發展的一個促進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倒是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引進了市場化的資源配置體制,加上我們趕上了中國加入WTO後的全球化浪潮,才導致我們一大批民營企業家和企業集團迅速崛起。由此來看,縣級競爭的租稅分成制合約安排,最多是提供了一個「籠子」,一個「窩」,至多是一個溫度「孵化器」,而它本身既不是「鳥」,也不是「蛋」,更不是那種能無中生有的孕生經濟奇跡的「魔瓶」。由此來看,即使縣級租稅合約分成制的理論模型是多麼天才的理論發現,最多隻是部分解釋了中國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快速增長的「體制環境」原因,而根本解釋不了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 第二,要看到,盡管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內陸的一些百強縣等經濟發達地區對這些年中國的GDP快速增長有貢獻,但是,在過去30年中,相對於整個經濟的快速增長來說,縣級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出口業和基建還只是貢獻了很小的一部分,而過去中國GDP總量的擴張主要還是來自上海、深圳、北京、天津、廣州、重慶、青島、大連、南京、杭州等等一些超大城市的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城市基建等快速發展,以及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高鐵、通訊、電網、礦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資和興建,這些才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和構成部分,而不是一些縣級經濟。這也不是張五常教授的縣級租稅分成制的合約理論所能涵蓋和解釋的。 (本文作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學術著作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哲學》、《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經濟學如詩》、《思辨的經濟學》以及《市場、法治與民主》等。本欄目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❺ 中國經濟奇跡及其解釋
中國所謂的經濟奇跡 不過是靠中國的房地產 醫療 教育撐住的 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 這不會成為奇跡 只會成為遺跡
❻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
沈凌
在給學生講宏觀經濟學的時候,我用中國的經濟發展事實來作為理論的註解。於是,第一堂課就需要面對一個如何理解中國奇跡的問題。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一個奇跡嗎?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在1978年的GDP總量是3650億,人均382元;2014年估計是63萬億,人均46352元。36年間這個名義GDP的年均增長率大約在13.3%左右。
於是一定會有學生對這個「名義」提出質疑:我們是不是應該計算「實際」GDP呢?因為物價上漲造成的增長完全不應該認為是一個「奇跡」啊!確實如此,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探討奇跡與否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增長情況和別國對比,而對比需要我們把人民幣轉換成為美元這一國際化貨幣。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時,我們需要的是「名義」,因為匯率是「名義」的。
以名義匯率轉換後按美元計價的GDP是不是會造成通貨膨脹幻覺中的增長呢?對此不必過慮。因為一個國家若持續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名義」GDP,那麼它對美元的匯率一定會持續下跌,從而最終在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上一無所獲。所以如果有政府希望通過超發本國貨幣,按照通脹之前的匯率把本幣換成美元從而成為美國的富翁,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麼以美元計價,這36年中國的增長情況如何呢?統計局網頁上只有自1985年以來的美元匯率,所以,計算自1985年以來的增長率是11.1%。咦?怎麼比人民幣計價的增長率少了2個百分點?
原因是在1993年以前,中國的匯率是管制的。所以官方匯率遠遠高於自由市場的匯率(俗稱黑市匯率),這樣就抬高了中國以美元計價的GDP,壓低了中國以美元計價的GDP的增長率。如果我們以1994年開放了匯率管制之後的時間段來計算中國的年均增長率,那麼該數據就是13.77%!而我們如果把1994年的匯率倒推到之前的所有年份,計算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年均美元計價的GDP增長率,該數據就是14.22%!
這個增長率才是理解中國奇跡的重要指標,因為它衡量了中國可以和美國比較的經濟實力。
那麼這樣的增長率獨一無二嗎?或者說,在全世界追趕美國的步伐中,中國是一個特別快的選手嗎?未必!
從世界銀行的公開資料庫裡面,我們可以找到有1980年到2013年數據的136個國家(截至1980年,很多國家還沒有誕生)。同理計算各國這時間段內以美元計價的名義GDP年均增長率,這個資料庫顯示:過去33年中國的年均增長率是10.8%。而同期,一個叫赤道幾內亞的國家,年均增長13.6%。緊隨其後的是馬爾地夫、韓國、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它們的增長率都在7%以上。
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中國的高增長也沒有什麼稀奇的,至少在對比這類亞洲國家的時候?其實也不是。因為中國和這些高增長國家的規模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在舉重的時候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舉起同樣的總量,獎品是歸瘦子的。在經濟增長的比武台上,一個13億人的經濟體能夠得到和數百萬或者頂多千萬人級別的經濟體一樣的增長率,那麼更值得贊許的也是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經濟體。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還沒有這樣體量的一個國家能夠脫離貧困。歐美所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還不及中國一個國家,而這二三十個發達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為解決能源消耗和市場競爭給全世界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戰爭屠殺,都是比中國多得多的。當然,我們現在還不能這么肯定地評價,因為中國還遠沒有達到這些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不過,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了美國的60%,而同時所造成的破壞並不比以往這些發達國家多。
我想,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理解,以上分析可以作為一個注腳吧。
(作者系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教師)
❼ 宏觀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可以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嗎
可以啊~
可以用上圖來解釋
這個圖形應該不陌生吧,增加的資本存量△K=sf(k)-[n(y)+d]k,跟版古典新古典增長模型一權樣,只不過n變成了y的函數
在這個圖形中A,C點是穩定的,B點是不穩定的
A點表示高人口增長和低收入水平的貧困陷阱(中國就是這樣)
C點具有低人口增長和高收入
由圖可知,如果要使中國脫離貧困化陷阱,進入到C,有兩個辦法
1、上移sf(k),即提高儲蓄率或者提高生產力
2、下移[n(y)+d]k,即降低人口增長率和折舊率
希望可以幫助你,有什麼問題可保持聯系
❽ 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奇跡背後的經驗是
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被稱為奇跡,在這個奇跡背後人們普遍回認為存在著一種「答中國模式」,這一模式是類似於「華盛頓共識」一樣存在著。因此,有學者總結出中國特有的一些優勢:第一,擁有大量廉價且具有吃苦耐勞的勞動力即人口紅利,他們為企業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第二,極高的國內儲蓄率,這一點為工業投資提供資金。第三,全球化紅利,是指中國進入全球化市場進行貿易。第四,對原有計劃經濟進行市場化改造而釋放出的高效率。這四大要素自1980年以來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❾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談談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概況及原因鄧肯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主要是政策有力。除此以外就是全國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