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主要學習什麼啊
主要學習內容如下: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科學社會主義概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國革命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法學概論、民法學、刑法學、倫理學、邏輯學、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知識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
6、掌握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能力。
(1)政治經濟學教學案例擴展閱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2、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體系和領導職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滲透到業務領域中去,以及促成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問題。
4、人的思想行為活動的規律。人的思想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環境產生了人的需要,需要產生人的動機,動機支配人的行為。
② 馬克思和政治經濟學該怎麼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表面上是一門文科,但是深入學習後不難發現,這門課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前的經濟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當時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迴避問題。比如李嘉圖學派同其他的經濟學家一樣,對剩餘價值的起源問題,只是迴避,而沒有解決。而馬克思在系統的研究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建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對經濟學的發展完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其中就有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如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不徹底,既包含科學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價值學說。他時而正確地認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時而又錯誤地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能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決定,這就是混同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永恆的,而且只注重價值量的研究,忽視對價值質的分析。這都是在一種限制下不能很科學地進行分析。而馬克思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這首先一點是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從前人的成果、現有的資料等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的東西,結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進行理論、邏輯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思考、結論的得出是離不開一種很強的邏輯思維的。
從馬經的內容上看,它由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幾個主要方面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邏輯性,而它們之間有互相聯系,這是在深入的學習後才能體會到的。就拿剩餘價值論這部分來說,要說剩餘價值,就要先提到資本、勞動力變為商品,自然要講資本的產生、勞動力變為商品的條件等等。要區別勞動和勞動力、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才能搞清楚剩餘價值的產生。資本又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中產生的。剩餘價值又分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再往後又引出利潤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都是環環相扣互相聯系的,要是認真整理能得出一張很大的框圖。在仔細整理後,會進一步的理解,牽一發而動全身,形成了知識體系。僅從這一部分內容就能看出馬經本身帶有很強的邏輯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識到你以上談到的問題很不錯。不過,是否注意到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範式之爭。不過,我還是比較支持你。一種好的理論應該可以有較好的邏輯發展空間,並對理解現實有好的指導作用。有一種邏輯的完美和力量。
這門課有很強的實用性,跟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是對許多現實問題的解釋和說明。應用這些知識能更深入的理解身邊的一些問題。
要學好馬經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就現在來說也就是要盡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沒有理論基礎,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的。這要求我們要端正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能只是認為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行,這門課需要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也是學好馬經最首要的一點。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書,有條件最好列表之類,有助於理解。
以上僅是個人對這門課本身的一些體會。
二、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現在我們學的課中只有這門算是文科,而且是關於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課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強的理解、計算等能力。而馬經課正如前面所說,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同樣需要認真去分析和理解,與那種需要語感、語法之類的語言課有很大差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適合理工科學生學習的。
比如物理、微積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學的公式、定理等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數字電路則是以應用為主,了解各種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較而言,馬經和理科的物理、數學等則更加相近一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比較強的邏輯性,能很清楚地分析這些理論,並且進行擴展和應用。有些內容是需要在理論上加強的,比如剩餘價值理論這部分。仔細分析會發現裡面的聯系很微妙,只有先徹底把這些理論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運用去分析問題。
我覺得這門課雖是文科,但更適於用理科的授課方法講課,要以分析為主。而這不是初學者能很快掌握領會的,需要老師大量的指導,而不是只是從課堂發言中零敲碎打地講一些內容。同意。理論性強的教學挺困難。之所以加入很多討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在加聽課率、降低說話率。
三、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政治類課程教學的特點
對於思想政治這套課縱向來看,在中學的經濟這部分必然是以記憶為主,當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實際問題的,但大部分還都是生搬硬套。現在這門課的理論性、邏輯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學起來會更難一些。
第一學期上的思想道德修養老師是講解和舉實例交替進行,這門課與同學關系比較近,大家也都較有興趣。第二學期上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老師則是很有激情的進行講授,主要以舉例分析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實例,毛的思想則貫穿其中,兩位老師的課很吸引人。這三門課各有各的特點,總體說來馬經的理論性最強。雖說同屬一個體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講道理,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校門,給大家講一講大學的學習生活、心態調整、價值觀形成以及自己的發展等等。需要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毛概會需要大量的實例,來分析其的思想,當然不用講一條舉一條那樣,主要是教授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學共鳴。而馬經則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能不能清楚地講授這門表面上簡單枯燥而實際上理論性強的課程。要有條理,成體系,覺得是在編一張網,或是在推理。這些我想主要是這類課程的不同點。
同時有一點就是如何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或者說課堂上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這對老師有比較高的要求。我覺得理論分析和實例的講解最好能區分一下,特別是要控制一下課堂討論。有些內容需要理論上的認真的分析,有些需要舉大量的實例,如何安排好這兩部分我覺得是比較關鍵的。若是混為一談,哪方面都講一些,會覺得理論上也沒學得很深入,分析實例又沒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現在課下時間很緊,很多同學可能很難拿出很多的時間認真學習這門課。不少同學都會想利用課上抓緊時間學習一下理論方面的知識。這同加強課堂討論會有一些矛盾,但我認為這種講解是同學最需要的。這要比僅僅提示一兩句就開展討論更有效果。同意。老師的授課需要探索和改進。
四、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在中學和以前搞研究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任務驅動」。這最先是高中計算機老師講的。也就是為完成一個什麼樣的任務而自己去學習,看課本、查資料、做實驗的等等,而不是學習在前解決問題在後。這可能功利色彩濃一些,但是學習效果比較好。高中在搞項目研究時也是自己為解決問題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當然不是說一點都不學就去找個問題來做,而是在了解個框架後自己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在自己研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現在很多課都有小論文的任務,這其實就是任務驅動的一種形式。
做論文主要是自己單打獨斗,我覺得更好的形式是進行小組報告。這學期選修的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分析課程最後要做小組報告,自願分組,每組6人以內,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也可自定。這樣有任務驅動的成分在裡面,做論文的優勢在這里都能體現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任務,需要成員間的分工、協調、合作等等,是對與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鍛煉。同時有些同學可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下去不利於全面提高。而採用小組的形式把范圍縮小可進行更自由的討論和交換意見,若需要可以與老師進行討論。這是我覺得現在布置這類任務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電子設計大賽有同學說把幾個人叫到一塊幹活可真難,也出現了一些隊員間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現在加強一種團隊精神、組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學中用過了。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項目中了。是為了防止「搭便車」。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應該允許一些搭便車?
五、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簡單談談對老師這學期上馬經課的一些想法。先說說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種對同學很有益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教會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來這種想法貫穿始終,老師隨時在啟發大家。這對不同的學生收獲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去思考。這也是遠遠比學一些知識更有意義的東西。
第二,在教學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強課堂氣氛的活躍,安排電影及討論,是從身邊自己進行學習,這是非常好的。對課程內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兩章主要是分析為主,後面加強課堂討論。但我認為有些還有待改進,後面再說。另外,布置論文作業有利於自主學習。有隨堂測驗,能督促大家學習,這可能很多人都不會認為是好事,但我覺得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時,讓大家重視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
第三,與同學交流很充分,特別是課下。老師能在上課時帶來同學的論文在課間找同學進行交流,這是其他有些老師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這樣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盡量減小一種距離感,這是老師從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要求同學要有很積極的態度。另外有什麼問題能及時解決,有利於教學更好的開展。
第四,對同學的發言能很認真地給出分析,對發言同學是個很好的反饋,對其他同學也是個提高的過程。
③ 急需一些九年級歷史教學案例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時間:公元前五世紀後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內容:擴大公民的權利;鼓勵學術研究、重視教育、發展文藝;
4、作用:使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頂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時間:7世紀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內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
②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4、影響:它是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標志。
三、文藝復興(九上P58-59-60)
1、時間:14世紀—17世紀上半葉
2、最先興起的國家:義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義
4、實質: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國別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義大利 創作長詩《神曲》,率先批評教會
達•芬奇 義大利 創作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莎士比亞 英國 創作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和擴大;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的強烈渴望;奧斯曼帝國對東亞商路的控制。
2、客觀條件:指南針的應用;地圓學說的深入人心;航海技術的發展。
3、開辟的過程
航 海 家 哥倫布 迪亞士 達•伽馬 麥哲倫
開辟新航路 發現美洲新大陸 進入印度洋 到達印度 環球航行
4、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歐洲人殖民擴張活動的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災禍。
5、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麼不同?(提示學生從規模、目的、性質、影響等方面分析比較)
航海家 規模 目的 性質 影響
鄭和 船多
人多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友好交往義舉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
哥倫布等 船少
人少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 殖民擴張活動 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成殖民災禍
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1649 年,在英國建立了共和國,年就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軍事獨裁統治。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
3、1688年宮廷政變:(P69)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國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4、《權利法案》(P69)①時間:1689 ②目的:限制王權
③作用: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
④意義:標志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P69)
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六、美國的誕生或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來剋星頓槍聲:1775年4月,標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3、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出生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一直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獨立戰爭爆發後,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是司令,並領導美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直至勝利。1787年憲法制定後,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連任第二屆,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農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美國誕生。
5、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1787年憲法》:1787年美國制定,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第一屆總統。
7、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質
8、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 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推動了歐洲和拉美革命的開展。
七、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權宣言》:制憲會議發表。它宣稱人們生來是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思想。打擊了法國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3、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①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
②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③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崙建立,又稱拿破崙帝國。
5、《法典》: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頒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崙戰爭:
①拿破崙的早期戰爭是為了打退歐洲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後期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則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②拿破崙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
八、「蒸汽時代」的到來(九上P88-90)
1、珍妮機:18 世紀60年代,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稱為「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2、瓦特與蒸汽機: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汽船:美國人富爾頓製造。
4、火車的誕生: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 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5、工業革命完成:19 世紀上半期
6、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九、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九上P107-108)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2、《共產黨宣言》
①時間:1848 年
②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
③作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十、美國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 隸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隸,為廢除奴隸制而獻身。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
4、性質: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5、影響: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十一、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時間 :1861年
2、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 :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①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十二、日本明治維新(九上P118-120)
1、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意義:①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②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③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十三、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九上P124-127)
1、「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人類歷史進人了「電氣時代」。
2、「發明大王」愛迪生:1879年研製成功耐用碳絲燈泡。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3、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被稱為「汽車之父」。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田,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4、飛機: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
十四、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九上P131-134)
1、 形成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 形成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3、 「三國同盟」由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
4、 「三國協約」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
5、 形成後果: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2、 戰爭的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戰爭
3、 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
4、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5、戰爭的影響: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
②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飢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
十六、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九上P138)
1、18世紀的法國
2、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啟蒙思想的影響(九上P139)
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頓力學理論體系(九上P139)
1、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牛頓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17世紀下半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3、在數學上主要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建;
4、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休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十九、達爾文與「進化論」(九上P140)
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2、著作:《物種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
4、作用: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二十、愛因斯坦與相對論(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國的科學家,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
3、作用: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
④ 如何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看待中國市場經濟建設~~舉出2到3個實例加以分析~~
自1995年樊綱與崔之元、吳易風的「範式之爭」以來,「中國經濟學」及其建立或重建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圍繞中國經濟學的界定、歷史、現在、未來以及怎樣看待中國經濟學,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誤區和發展方向作一簡要的分析。
一、中國經濟學的界定
也許是出於對以前過度概念之爭的逆反,現在很多論文沒有明確界定「中國經濟學」的定義,但也有少數文章有所界定。何煉成、丁文峰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中國經濟學是指作為一門科學的中國經濟學,即中國經濟學科;廣義的中國經濟學則是指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它應是中國經濟學科、中國經濟學人、中國經濟學派、中國經濟學工具與方法等范疇的有機統一和總稱。(1)」劉詩白認為,正在形成中的中國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和小平同志的理論為指導,以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為源泉,科學地反映和深入揭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經濟學的積極要素和繼承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學優秀遺產,這樣具有中國的理論特色、風格和氣概的新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發展。」(2)
也有學者不認為將有「中國經濟學」,在行文中常出現「經濟學的中國化」、「經濟學的本土化」、「經濟學的中國學派」等。盛洪是代表之一。盛洪認為是否有一個與西方經濟學的不同的中國經濟學的問題,類似於我們要與西方人共建一座大廈,還是另起爐灶的問題。現在看來,答案很清楚,全世界的經濟學家應該是同建一座大廈(3)。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將出現新的經典、新的定義、新的理論,但這只是對經濟學這座共同大廈的貢獻,是「經濟學的中國學派」。
有的學者引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觀點,從範式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李義平認為,要建立「中國經濟學」,作為一次經濟學的革命,必須對中國經濟生活領域「能夠提出嶄新的理論,這種理論由一套范疇、概念、定律、方法組成」,對中國經濟問題做出「為學界公認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嶄新的說明」(4)。宋冬林進一步認為「範式是人們對實踐活動的理論認識」。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包括這樣幾個內容:范疇的創新、分析方法的創新和理論體系的創新。」因此,他認為古老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現行制度使中國人對本國的經濟活動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外來文化必須同本國實際相結合」,形成自己的范疇、思想和理論,才有「中國經濟學」。(5)
還有的學者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指出中國經濟學或中國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並不是新近才出現的時髦名詞,它可以追溯到數十年以前。王亞南於1946年出版的《中國經濟原論》一書,就曾試圖「創建一種專為中國人攻讀的政治經濟學」,它區別於泊來政治經濟學之處,在於「特別有利於中國人閱讀,特別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特別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改造途徑的經濟理論教程」;或者說,它的內容「比較更切實用」,意在「創立一種特別具有改造中國社會經濟,解除中國思想束縛的性質與內容的政治經濟學」(6)。談敏指出,王亞南的上述解釋,大致給中國經濟學這個概念從理論上劃定了一個范圍,其側重點是要求在理論體系、論斷結論、案例材料、性質內容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種全然不同於現行泊來的政治經濟學、而特別適用於中國自身情況的政治經濟學「教程」或「讀本」(7)。王亞南自己撰寫這部《中國經濟原論》,就是在實踐著這一努力。此書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研究「中國原有的經濟形態」為其宗旨,分別從導論,即論述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形成發展及其研究上的兩種基本對立見解開始,隨之相繼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商品與商品價值形態、貨幣形態、資本形態、利息與利潤形態、工資形態、地租形態、經濟恐慌形態,最後在結論中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生產關系下的諸經濟傾向進行了總考察;此外,書中還以附論的形式,補充考察了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中國經濟學界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中國商業資本論、中國商業資本與工業資本間的流通問題、中國官僚資本之理論的分析等論題。顯然,這是一部道地的中國式政治經濟學讀本,所以有人揣測說,「大概這部名著就是他自己所設想『中國經濟學』的初步嘗試」(8)。由此可見,早在50多年前,我國學者中就已明確提出了創立中國經濟學的命題,而且關於這個命題的解釋,在不少方面,與今天討論中國經濟學中的許多觀點,也是相通的。
二、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誤區
(一)教條主義
這一傾向突出表現為傳統政治經濟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某些論述的生搬硬套和神聖化。過去不少人「僵化」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說過的話。遇到理論和實際問題時,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而是從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找答案。表現在理論研究中,誤把一般的經濟關系和特定的所有制聯系在一起,誤把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當作資本主義的特殊范疇,誤把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當作普遍真理,誤把經典作家的規范判斷當作實證分析的基礎,誤把實現目的的手段當作目的本身。這是教條主義傾向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的突出表現。改革開放以後,有一部分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採取了同樣的教條主義態度。
(二)急功近利
理論研究需要艱苦細致的工作和持之以恆的努力,經濟學也不例外。然而近年來的中國經濟學研究卻似乎充滿了躁動和急功近利,其表現有多種:研究題目的選擇側重於當前的需要,較多的是對策性的研究,對策性研究算不算經濟學研究。可以討論,即使算恐怕也只能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按理說,經濟學研究的成果要經過社會較長時期的檢驗,才能評價它的價值,可是我們的做法卻相反,下年評上年,下月評上月,這種評獎方式屢見不鮮。再比如說,當前中國經濟學還存在著經濟研究「政治化」、「長官意志化」的傾向。本來經濟與政治是不可分的,經濟研究也要表達長官的意志,但如果僅拘泥於這一方面,完全受這樣的約束就不妥當了。
(三)本末倒置
眾所周知,經濟活動是以人為主體的行為,經濟實踐也是人們的社會實踐。這是一般的經濟常識。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這個主體的科學,它要深入分析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利益滿足的程度,參與經濟活動的態度、情緒,以及新的願望和要求,從而促進經濟活動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從人、一切為了人。離開對「人」這個主體的分析,將人游離於經濟學之外,不僅使整個經濟活動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濟學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可是,在現行經濟學教科書和經濟學論著中,卻充斥著見物不見人的現象。似乎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實踐,與「人」這個主體本身關系不大,或者把「人」這個主體當作已經解決的問題。比如,人們研究發展生產力,談得較多的都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誠然,這些也很重要,但卻忽視了「人」是生產力的主體要素,「人」既是生產力的物質承擔者,又是生產力發展的受益者。現在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必須與「人」自身的發展相一致,要服從於「人」的目的。我們平時研究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都不能迴避生產總是以人為主體的生產,分配也是以人為主體的分配,交換、消費亦如是。經濟學不僅要研究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誰」來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活動是否順利,當然有技術性問題,但是更多的、帶根本性的,還是「人」本身的問題。經濟學研究,首先應該研究人們在經濟過程中的情緒和願望,分析人們的勞動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是否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通過經濟活動出現的問題,仔細尋找隱藏在「人」背後的原因和答案。我們堅信,經濟學突出了人的主體性,不再從現象到現象,而是從發現人的問題入手,解決人的問題,實現人的願望和要求,中國經濟學就一定能抓往這門科學的根本,從而推動這門科學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與忽略對「人」的問題的研究相聯系,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出現了對生產關系理論的輕視。其實,生產關系即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是基本的經濟關系。在現實經濟生活,這種利益關系幾乎無處不在,並且客觀上總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可是十分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常識性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許多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濟學界就對把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表現出比較普遍的懷疑,有提出把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的,也有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共同作為研究對象的,還有人提出乾脆將生產力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在政治經濟學(也有叫理論經濟學)研究中,給人一種印象,即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弊端與研究生產關系有關,似乎繼續研究生產關系理論是「左」的思想表現,是理論上的僵化。因此,許多搞了多年政治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將興趣移至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等方面;年輕學者幾乎都迷戀起西方經濟學。現在廣泛流行的,除了各種各樣的西方經濟學譯著,以及根據西方經濟學編寫的教材和闡述的文章外,現行的政治經濟學也基本上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的大雜燴。有關生產關系的理論,即使在那些仍將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教科書中,分析論述也相當膚淺,有關生產關系的論著則如鳳毛麟角。不過,生產關系作為人們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利益關系,既不會因人們在理論上的輕視而消失,更不會因人們誤解和偏見而喪失其功能作用。其實,傳統政治經濟學,並不是因為研究生產關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響,滿足於教條化的理論推演,對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利益關系矛盾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不願作深入的分析探討。當經濟發展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誇大利益矛盾,用階級斗爭的辦法解決利益矛盾,結果搞得人人自危。這些不僅不能作為輕視和放棄生產關系研究的原因,相反恰恰說明對生產關系研究不夠,過於狹隘和膚淺。
(四)形式主義
這在數學方法的運用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引進,經濟學領域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許多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研究中比較偏重於採用數學方法,而且是相當艱深的高等數學方法和模型。不僅西方經濟學書籍和雜志是滿篇滿紙的公式,就是在國內一些早就出名的經濟刊物,也改弦易轍,刊載起大量的布滿數學公式和符號的經濟學文章。一批經濟學者沾沾自喜於數學方法的運用。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學研究領域出現的新氣象,為經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傳統經濟學的創新,中國經濟學的創立,是否主要依靠數學方法的推廣和運用?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質和量的規定性,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在經濟學研究中,也有定性和定量的問題,並且經濟學從定性向定量的發展,也是經濟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不過,我們感到,定性分析為體,定量分析為用,定量分析要服從和服務於定性分析,經濟學的定量分析必須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經濟學數學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准確的定性分析為前提,如果定性不準,定量分析很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甚至南轅北轍。現在有些運用數學方法撰寫的經濟學文章,往往為了表述上的方便,常常追求數學技巧而拋棄經濟學原則,好像根本不準備讓別人讀懂,或者主要是為西方經濟學者寫的。有些文章濫用數學方法,結果最後說明的理論簡單而膚淺,許多本來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的問題,卻運用了一大串的數學公式推導,給人一種故弄玄虛、華而不實之感。
因此,對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並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而這主要不是依賴於數學方法的運用。當然,如果真有誰能用數學方法說清楚和解決好中國的基本經濟問題,那也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五)時空絕對
1.中國經濟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泛時空觀。經濟體制改革在當代中國的進展,使中國的經濟運行大體上納入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之中。可是,由於舊的理論、舊的思維方式的慣性等方面的原因,指導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經濟學體系的構建,顯然處於較為明顯的滯後狀態。這方面最有力的例證是,在中國流行的各種頗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大體上都是由極不協調的三大板塊組成:(1)馬克思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2)列寧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理論;(3)對現實的經濟運行作淺層次描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相對穩定的第一、第二板塊與急驟變化的第三板塊,共處於同一教科書這一事實本身,就是對中國經濟學演進尷尬處境的生動寫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經濟學家尷尬處境的生動寫照。
在我們看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是時空相對的,西方經濟學如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不例外。從斯密到約翰.穆勒、馬歇爾、薩繆爾遜,西方經濟學每一重要的發展階段,都使經濟學體系產生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的變化。而中國流行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板塊,則大體上是數十年一貫制;較之一個多世紀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人們幾乎找不到實質內容上的不同之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確實是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但它肯定不是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永遠定格不變的。
然而,由於某種思維定勢,人們基本上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否可作為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分析框架這一問題也不作考慮,似乎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分析框架,來探討中國市場經濟運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各層面對策。看不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時空界限,這不僅造成了中國經濟學的尷尬,中國經濟學家的尷尬,也造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尷尬。如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堅持,只會使我們距離馬克思思想體系的本質內容更為遙遠。可以說,泛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時空界限,是中國經濟學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
2.中國經濟學對待西方經濟學的狹隘時空觀。當人們討論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借鑒意義時,尤其是在較為莊重的場合,大多採取的是這樣的評價:西方經濟學在總體上是庸俗的(非科學的),但其中亦有一些觀點或見解可供參考或借鑒。
其實,理性地分析,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尤其是邊際革命後的發展,西方經濟學對以考察市場經濟運行或發展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具有較為系統性的啟發作用。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西方經濟學較之人類文明同一大道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多「修煉」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更不是立足於西方經濟學可能比馬克思經濟學包容了更多的真理性成份,而是在於現代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處在同一時代,現代西方經濟學所研究的現代市場經濟與中國經濟學所研究的市場經濟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句話,中國經濟學之所以應當而且可以系統地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在於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時空相似性。
3.中國經濟學對待中國現實經濟的絕對時空觀。中國經濟學當然要以中國現實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然而,在現實的研究活動中,卻時常可以看到將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絕對化理解的現象。其一,過分誇大中國市場經濟運行與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相似性,以為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不過是或最終不過是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翻版,表現在理論上,絕對照搬和套用現代西方經濟學來解釋中國現實經濟。推崇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和私有化,否認研究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學術」意義,即是明證。其二,過分渲染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的特殊性,否認中國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性,將中國經濟學演變為詮釋現行制度和現行政策合理性的理論工具,從而使得中國經濟學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動盪性和不確定性,失去了一般理論研究所應具有的規范性、穩定性和相對確定性。其三,忽略中國現實經濟的發展特性,拘泥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現實水平,不理解中國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演變的迅捷性和復雜性,不注意中國市場經濟也在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因而在理論研究中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失去了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一)立足於中國現時的基本國情
何煉成、丁文鋒曾指出,中國經濟學的真正的「根」,實際上是指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依據。因此,「這個『根』不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不是西方經濟學,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只能是中國經濟活動。其理由有三,一是與認識論的一般原理相符合。中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畢竟不是經濟思想史,而是關於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學問。二是有利於防止崇古主義對中國經濟學建立和發展的誤導。三是還中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本來面目,以保證中國經濟學建立和發展能夠健康進行。」(9)
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學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有極強的同步性。近代以後,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並且不斷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在於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或科學體系,更重要的則在於馬克思主義適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經濟傳統,或者說是適應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國,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理論和實際的統一。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准確、全面理解,才能建立真正「全新的」中國經濟學。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總的思路是對「經典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實踐探索,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注釋上;另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實現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方法,使得經濟學開始探討現實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科技、管理、學說不斷地引入,使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然而,中國經濟學在與西方經濟學融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某種盲目引進、機械嫁接甚至全面接受的傾向。這表現在濫用西方經濟學的概念、范疇來剪裁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一些理論完全無視中國的實際,「言必稱希臘」,導致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混亂。理論的混亂必然導致實踐的盲目,政策變動頻繁,改革成本加大。從中國經濟學自身的發展來看,呈現出對過去的過多的定性分析的「矯枉過正」的現象,要麼過於追求經濟模型的形式上的完美,忽視其實踐指導性,要麼以晦澀的理論來片面地提出改革方案。中國經濟學的「貴族化」傾向明顯加大,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踐的背離越來越大。對此如無清醒的認識,必將把中國經濟學引入歧途。因此,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立足於中國現時的基本國情,在中國經濟傳統與現代經濟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發展。
(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時代需求所組成的三維空間中把握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1.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導向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經濟運行(包括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正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關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耦合關系的原理對以改革問題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可以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社會生產均衡發展的原理等也必將對以市場經濟運行為考察對象、以經濟發展問題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2.以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中國經濟學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現代西方經濟學之所以能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因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較為貼近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生活的實際;作為尋求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機理以及優化各層面對策的經濟學,與我們要構建的經濟學大體上屬同一類別,在研究對象、基本使命、基本方法等方面均有大體的同構性。
3.順應時代要求,實現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跨越式發展。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經濟學正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其意義可能會遠遠超出經濟學的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其主要誘因是因為經濟能量流動模式的變遷(10)。古典經濟學家生活的時代,主要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以再生資源為主體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邊際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面臨的則是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非再生資源在經濟資源中佔有較大比重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今天,科技革命一方面是顯著放大了經濟運行中經濟能量的流量,另一方面則是,較之邊際革命時代,非再生資源在經濟能量流動模式中佔有更大的比重,從而使非再生資源的枯竭化前景以極為引人注目的形式凸現出來。如果說邊際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對他們那個時代的、與古典經濟學家面臨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具有基本異質性的、新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的深切反思,導致了經濟學的邊際革命,那麼,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切反思,也就必將會產生能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深刻變遷的新的經濟學革命。
中國市場經濟的後起性,使中國沒有能產生與古典經濟學相對應的經濟學;也沒有能產生與邊際革命及其之後的西方經濟學相對應的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的發展當然沒有必要像西方經濟學那樣,經過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國經濟學家可以也應該在以西方經濟學尤其是邊際革命後的西方經濟學為基本構件或分析框架的同時,順應時代需求,走一條非常規的發展路徑,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現代經濟學,以相當一部分資源具枯竭前景假設為中國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從而使中國的經濟學家在新一輪的經濟學革命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11)
(三)時空相對地把握中國經濟學
首先,中國經濟學必須以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演進為基礎,以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和將要面臨的問題為導向,體現中國經濟學的時代特色。其次,中國經濟學必須廣泛吸取古今中外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的精華,用之於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礎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特色。第三,中國經濟學必須摒棄西方主流經濟學和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在既定製度下研究人們行為關系的做法,回應中國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合理兼顧制度分析和行為分析,體現中國經濟學的方法特色。第四,中國經濟學必須正視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不規范性,比如說,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城鄉不對稱二元結構問題,商品市場化與要素市場化不同步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經濟保護問題,經濟、科技、社會、政治體制改革不協調問題,等等,既要用規范的方法分析比較規范的問題,也要用規范的方法分析不規范的問題,還要用「有規范」的方法分析不規范的問題,體現中國經濟學的研究特色。第五,中國經濟學必須考慮知識經濟的挑戰問題,這不僅在於中國遲早也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且在於知識經濟正在全面沖擊著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因此,在我們接受並從現代經濟學中吸取養分的時候,就不能不有所鑒別,有所取捨,從而對知識經濟可能對中國經濟學的沖擊早做准備。比如說,關於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基本假定和理論基礎的經濟人理性行為假定,且不談眾多學者對其頗有微辭,也不談這一假定與中國傳統觀念是否融合,即便是著眼於中國經濟的長遠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所激發的個人、組織和地方的自利傾向對於生態、環境和社會、政治等方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以及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徵,我們也有必要考慮這樣一個價值判斷問題:盡管我們不能迴避人的自利傾向,但是,我們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以此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藉以進一步渲染和擴張這種自利傾向,而不是以同樣無法迴避的人的合作傾向和多目標導向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注釋:
(1)(9)何煉成、丁文鋒:《中國經濟學從何處來》,《經濟學動態》1997年第7期。
(2)劉詩白:《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若干問題》,《經濟學家》1997年第3期。
(3)盛洪:《會有經濟學的中國流派嗎》,《南方周末》1997年10月10日。
(4)參見歐陽文和、周成名:《』97「中國經濟學」研究動態》,《財經研究》1998年第3期。
(5)宋冬林:《從範式危機看經濟學的發展》,《當代經濟研究》1997年第2期。
(6)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附論——政治經濟學在中國」,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6-325頁。
(7)談敏:《中國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從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學」主張所想到的》,《經濟研究》2000年第4期。
(8)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3頁。
(10)(11)孫劍平:《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路徑選擇》,《江海學刊》1998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歐陽文和,周成名.』97「中國經濟學」研究動態[J].財經研究,1998,(3).
[2]何煉成,丁文鋒.中國經濟學從何處來[J].經濟學動態,1997,(7).
[3]劉詩白.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若干問題[J].經濟學家,1997,(3).
[4]孫劍平.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路徑選擇[J].江海學刊,1998,(1).
[5]談敏.中國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從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學」主張所想到的[J].經濟研究,2000,(4).
⑤ 鄭州大學遠程教育政治經濟學作業,有幾道題不會,希望大家來幫幫我!這兩道是《多選題》
09春夏的基本管理操作(一)
(一)回答
當然,管理是一門科學,是一個純粹的藝術
管理的書籍,但使用的科學方法:\聯系人對象的管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技巧,一些手段\方法,的復制關系只在書本的東西更糟糕的是,科學的藝術,最好的方式來學習和使用藝術是一個聰明的方法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管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越來越多的人門管理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和發展。人們將分析和組織信息錄入系統。成為理論。科學價值。此外,該大學現在也是在創造經濟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課程,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事實。
管理是一門藝術。這是事實,我們談管理,不只是在管理的形式。管理理論。但豐富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要求的管理人員,他有不同的素質。的文章,質量管理分為幾類:「一個管理人員應該是一個軍師,一個元帥,一個園丁,一個戰士。」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指揮官的全球性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必須採取鉛和??認真思考。因此,可以說,管理是一種藝術,不夠。更何況今天的高級管理人員,畢竟,很可憐。
當然科學的管理,但同時又是一門藝術。由於管理,企業管理,而不是一台機器,所以要注意方法和手段,這是藝術。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論,但不是一個人的工作,結果相反的意願,一些管理人員沒有真正理解的理論,但它會做的工作,一致的結果和希望。這是管理藝術。只有兩個?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管理的作用。
性質,管理是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功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理論,從點的藝術,管理藝術,尤其是在在何種程度上掌握具體應用中,一些微妙的變化......因此,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個正在運行的機器,因此,它的運作模式,但過時的機器,當你需要提高和保持更好的服務企業管理,先進的管理環節的步伐,該模型不能得到解決,它必須是一種新的方法,新的工具,新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結論,這取決於對環境和存在的問題,這本身就是藝術品,因此,管理科學,但它也是一個最好的藝術! ! !
(2)(僅供參考)
的學校訪問
他是屬於哪一級管理者嗎?
練習:屬於中層管理人員。
2,他認為在組織中的位置。
A:副校長
,他管理的下屬。
A:教師,學生約30,800人。
他的本職工作所需的合格的技能。
A:良好的領導能力,教學能力勝任工作。
5。觀察他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並在學校的會議記錄行業:一流的組織。
(B)(僅供參考)
內競爭的狀態取決於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行業競爭者,潛在入侵的替代品製造商,買家和供應商。這些力量匯集,以確定最終的利潤潛力的行業。
手機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例如
在行業內的各個手機品牌,如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的競爭對手。諾基亞的市場份額。
2。潛在的入侵者進入重要的競爭對手蘋果IPHONE谷歌Android手機HTC Dream的,或者可以稱為G1,推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並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手機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3。的替代品,如PHS,在一定程度上構成威脅。
4。買家。現代的手機不斷增長的需求,要求也越來越大,其市場潛力,同時,由於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手機價格下降。
5。供應商。
僅供參考。
操作(三)
現代企業決策的新功能
的企業決策,業務發展,由於科學的不斷進步,擴大規模,技術的發展,企業決策已經在過去的經驗,在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增加,並且進一步多樣化的業務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小製作」只與個人的經驗,知識和智慧的領導人,決定決策。出現的歷史條件下的現代企業決策在當今時代非常鮮明的特點:
日益復雜的決策對象
科學,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展,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的時代已經到達。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生產規模的新功能。的性質的判斷,具有廣泛的多層結構,納稅人和全面;參數的復雜活動的法律,不能進行比較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時代。從動態的角度來看,一個大的系統必然導致多層次的組織,大量的信息鏈的作用,難以控制,從決策的復雜性。
2。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決策環境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相比傳統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在今天的節奏越來越快的變化,從科學發現,發明轉化為社會生產力BR /周期時間較短。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這??種轉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平均16歲的二戰之間的9個第一二戰以後,平均為30年。周期在過去的10年中,由於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從發明到應用明顯加快轉換周期,甚至一些計算機技術,只有幾個月的時間。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舊技術仍在繼續,但並不是一項新技術,加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從而加快轉變的決策環境,決策制定和更大的困難。
3。越來越多的信息所載的決定
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場規模,產品,市場的不斷加強,決策的復雜程度越陷越深。要決定是正確的,個別的決策者個人的經驗和直覺決定,面臨著巨大的風險。現代決策需要准確,及時,充分的信息基礎,那麼所有的相關的市場,產品,內部和外部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決策的最重要的基礎。繼續增加的量的信息,不僅增加了處理信息的工作量,和的值的判斷的信息的程度的難度增加,所以更大的復雜性,最終決定。
4。決定要求越來越短
決策環境的快速變化,將不可避免地提出新的要求,決策的時間和速度,今天的決策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通過長期的數據收集,研究,分析,認證決定「一看二慢,三通過」的程序,所以必須是一個失去的機會。決定必須是時間的流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搶占市場的「制高點」,只要別人開始的。決定,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混亂的信息之間的關系,通過大量的科學方法,迅速的地理信息工程學院之間的明確聯系,找出規律和判斷,決策。換言之,整個決策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
5。決策的影響面越來越大,
由於企業規模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今天的決策已經成為更多和更復雜的對象。決策到整個企業的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牽一發作為一個整體。決定性的成功,不僅決定本身,你還必須考慮的決定可能會導致連接,甚至與社會等一系列環節的連鎖反應。換句話說,沖擊面臨越來越
6。決策機構,由個人決策的群體決策
前工業時代,對象的變化,由於小規模的決策緩慢,管理決策,決策制定更多的個人經驗和判斷,由個別領導者的領導決策的主要依據。領導人在那個時候,周圍的許多的助手機構,但該機構的決策作用,這個副官是非常小的。要進入後工業時代,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數量和質量決策的組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關決策的決策是復雜的,決定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的經驗和勇氣的領導者個人單獨可以做到這一點逐漸轉變到集體決策;同時,我們將繼續加強因決策技術和知識的基礎上,許多專家,學者,甚至是企業外部的專業技術人員,決策。為了防止決策失誤,決策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減少主觀判斷,決策已成為依賴於決策技術決策的主要群體之一。
所有這些功能現代企業的決策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不會改變或削弱,但也有增多的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並決定對象的復雜性程度仍在加深,變革的步伐將加快決策環境,決策將繼續增加的信息需求中包含的決定時間將時間較短,但也影響了決策的不只是表面上的決策會增加維護集體決策的特點,同時,越來越多地依賴決策的決策技術。換句話說,現代企業管理決策需要先進的科學理論,決策支持和決策技術。
(二)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答案
1,心疼的楊瑞」從兩個方面,第一楊蕊離開了一個星期的工作,問三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有些倉促從國王是一個小型家族企業的經理,負責研究和開發工作,他並沒有一種管理理念,也不關心楊蕊的見解,人力資源管理;
在這方面,最關鍵的問題的溝通障礙,楊蕊,王的想法並沒有同意存在差異,缺乏一個明確的渠道的溝通,從組織的角度來看,的目標差異之間的上部和下部水平,小企業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缺乏協調,楊蕊,王二人屬於選擇性知覺,看到對方的想法是基於自己的背景經驗和態度。
3。由於溝通障礙,楊蕊困惑,如果你不離開的話,公司必須克服溝通障礙。具體參考材料224-226。 1)做好充分的溝通准備,近期的最後一次接觸的小型家族企業的問題顯然是前三個問題,一個重要的現實,交流,分析的溝通目標,問問你自己,如果你想改變態度的基金經理,王做什麼,問他們要爭取的認可之王(2)調整心態,溝通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要了解對方需要什麼,楊蕊一個星期的時間去工作,她必須仔細研究,以了解業務?的需要,王需要
王負責的小型家族企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他應該接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並認真考慮的問題提出建議,楊瑞學習的管理理念,提高質量管理人員的行動,克服溝通障礙,經理的組織。具體做法,請參閱教科書224
操作(D)
從教科書中找出五個關鍵詞,並解釋
1。管理:管理人員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有意識,有組織的,持續的協調活動。
2。行為科學:行為科學在廣義上包括一個類似的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然科學的研究,人的行為,科學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使用。狹義的行為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的工作環境,個人和群體行為。
3。權力下放:集權化,一些決策權的組織系統的集中程度在較高的水平。權力下放,分散決策權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在組織體系。
4。控制:組織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為了確保實現目標和檢查,監督,糾正管理活動
5。獎勵:所謂激勵是內在的狀態的人類活動,加強和推動,促進和引導目標角色的行為。
(二)管理的小論文
管理經驗
在此期間,「管理」課程修理。我學習,我認為我的未來是一個企業家或企業主的「人才」,首先面臨的問題,然而,間接聽說過「天」管理「的位置地理不如的人,從側面看留住人才管理的重要性,關鍵是要管理,所以我的課程。
我的第一次,我寫的是不是真的什麼「經驗」,只能算是「經驗」所謂的「經驗」,所以我的心裡很多年了,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我們自然也會有一點經驗,我寫我自己的經驗。
首先了解本學科的產生和發展「管理」的原則,古代和現代的經典之作的「管理」的成分在這一章中,我們學習了許多經典的例子,管理,首先,最重要的原則管理 - 以人為本,這是符合現代管理理念,以「以人為本」所以,在這里你可以聽到無處不在,我真的接觸到這個概念在書上。
二,人際交往能力的管理人員,這反過來反映了「天的位置,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系。 「人際」,是一個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合作的部門分割,需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分工,加強協作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總結這一章中,一些非常有用的五點:
1:的自我超越(pemonal mastey);
:(改善精神modls )和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一個共同的願望,建立共同願景;
組學習(團隊傾斜)
>; BR /> 5:系統思考系統思考。
:當然,你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想法。首先是「道德和社會責任,我認為,當然,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道德責任「已成為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關鍵,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生觀和價值觀,價值觀?其次,全球化管理在今天的社會中,這是非常流行的,現代社會面對的世界,21世紀的未來發展。「信息管理」,這是一個新的概念,因為沒有以前的,這在秩序,以適應發展當今社會,建立在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人認為,但也不斷地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需要現代化的專業管理
:管理方面的決策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創新決策,老師曾經說過,兩個人,他說:「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之前的最好的建議,最好不要的東西看起來只有一種方式來作出決定(例如,頭腦風暴),這方法可能是錯誤的。 「這表明,在決定做一件事,我們應該把握兩個基本觀點。教會我們不要」理想主義「,同時,我們也必須有其自己的觀點!教師非正式書本上的知識,一般都遵循了6W的3H思想,「WHAT,WHY,其中,WHO,WHERE,HOW,HOW MUCH」,我們將能更好的決策,整個事情!
其次,組織,教師一個非常詳細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集權與分權的權力和權威,所謂的「分離」。管理局在被接受之前必須具備以下四點:1,作出決定,下級必須能夠了解溝通的內容; 2,在做決策時,要相信下屬的組織,他的目的是相同的; 3,在作出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是一致的,用他自己的利益,在決策上下屬的體力和精力,應該是能夠參考和做法,無法通過自己的能力和服從。,其使命是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以分享內部電源,並給予一定的授權書或其他授權給下屬授權的原則是重要的,溫和的,權力和責任的不同授權「的原則。
老師告訴的說法,最偉大的前人總結的世界十大管理原則:
可靠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急於彌補的緊急
/> 2,規避風險;
實踐創造,而不是風險,而不是盲目跟風;
4,行動果斷,猶豫不決,而足智多謀; BR /> /> 5,足智多謀的事情,而不是勞動;
6,簡潔的,繁瑣復雜;
7,少說話,多行動,而不是花言巧語。 .. />
質量,而不是第一個速度;
9,忠誠穩定的員工隊伍,而不是頻繁流動;
10,合作而不是對抗。
我認為這將成為我們未來涉及管理不可或缺的參考!
當它涉及到領導的領導風格,教師不遺餘力出色的。不能求全責備,避免任人唯親,只應被用來防止貽誤時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身上。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下面的兩個點是非常重要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巧和一些嚴厲的措施。通訊的領導贏得人心和精神獎勵的重要措施,是為了讓領導的人。
我沒有深入的研究過程,只是......還望見諒!
以上是我的經驗。
科研管理經驗,而不是因為人們開始形成群體實現個人目標無法完成,因為個人的努力協調管理的兩個
有幾個因素,因為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於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團體的集體努力擴大管理任務更重要的,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我認為管理也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所有的基本管理的組織機構,管理是適用於各種規模的組織,盈利和非盈利企業,製造業和服務業,因此,學習一些學生的管理工作,即使在未來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管理規劃,組織,人事,領導和控制單元,每一個都有一個特定的目標音。管理理論為基礎的程序,我有很多的經驗。
設計環境的人一起工作,讓每個人都有效地完成任務,最重要的任務的管理人員,試圖讓每個人都明白的使命和目標本集團和目標。如果成功的話,工作組,其成員必須了解他們的期望完成這個計劃的工作職能,這個功能是最基本的,所有的管理功能,該計劃包括採取行動以確定的任務和目標,完成的任務和目標,你需要指定的決策,以確定行動步驟,也就是從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計劃發展為以下幾個步驟:尋找機會的目標→→配方→識別選項??,以評估替代方案→→「選項」→「開發衍生計劃→計劃和預算,以量化的前提。計劃制訂的步驟可以用於大多數情況下,例如,很多大學生准備出國留學,根據這些規劃步驟,准備自己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在出國留學的機會,機會,那麼我們就需要設定一個目標,比如在選定的國家,以及研究領域的專業知識,我們還需要在學習的獎學金過程中,無論是在外面兼職人員,在任何情況下,有幾個需要仔細平衡。因此,學校的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可以適用於不同的評價國外多個國家和學校的簽證通知應用是成功的,我們需要啟動指定的衍生計劃,包括選擇居住地,並移動到一個新的地址,或在學校附近找到一份工作,然後,我們需要所有的計劃預算,包括學費,生活費,等。這些步驟都體現的計劃。計劃
- 一個戰略方針,以該公司確定的基本任務和長期目標,並制定一項行動計劃,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現代環境管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實用的分析工具:TOWS矩陣,TOWS矩陣的廣泛應用,強調不同的業務組合矩陣。TOWS矩陣是一個概念性的框架,這種組合分析的優勢和該組織的弱點,有利於外部威脅和機會的分析。TOWS矩陣代表一個威脅,「T」,「O」代表機會,「W」代表的薄弱環節,「S」代表的優勢這四個因素,從而在四個不同的策略之間的不同組合:「SO」,「ST」「」「WO」「WT」此外,它也可以被分析從TOWS矩陣,然後當前通過分析然後集中在不同的時期,未來的不確定性,未來的分析。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全面的計劃必須能夠幫助我們確定的行動方針是更快,更高效,因此,它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長期的營銷戰略發展的許多知名品牌:在長期目標的可口可樂公司的使命是:「我們都致力於創造價值的股東的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並繼續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刷新了世界,以生產高品質的飲料,產品包裝,合作夥伴和客戶,創造價值,從而為實現我們的目標。 「AT&T:」我們希望成為是世界上最尊重和的最有價值的公司,我們的目標是,以豐富客戶的生活提供新鮮的,有效的通信服務,以幫助客戶成為更成功的商人,並在同時提升股東價值。 「
華納(Time Warner)是:」我們致力於成為最受尊敬和最成功的媒體公司 - 我們的業務范圍內成為領導者的品質,最出名的靈魂,我們的成功是收集最優秀的人才,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記者和作家,讓人思考和創造性的工作。這些公司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其長期目標,這使得他們有針對性的業務發展方向,所以你可以調整自己的戰略。
學習管理,我意識到,一個企業或團隊的成功需要有廣泛的綜合素質,「智者需要更深入的節目真人秀節目,讓我看到了實際應用科學的管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計劃」,每個項目都有兩支隊伍來完成相同的任務,並最終獲勝的球隊往往是最周密的計劃,並適用於不同的決策方法,手段,例如,TOWS矩陣分析。招聘的公司,如甲骨文,兩隊正准備前往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招聘,一隊的第一天上午,所有程序的詳細計劃後,結合工作的順利進行創造性的招聘活動,選拔人才也符合公司成功地完成了任務,相比一些其他的球隊,以及缺乏良好的規劃活動比以前的低效率,以及整個事件的策略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廣泛使用的管理紀律。
在短期內,一個學期的管理,並給了我很多的感受和經驗,我會也將運用到實踐中未來的收獲。
⑥ 國際政治經濟學怎麼樣急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國際關系學與國際經濟學相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主要探討國家內權力與財富之間容的相互關系問題。
國際政治經濟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國際關系學」,因此,國際政治經濟學就業方向與國際關系學就業方向相似,比如:政策、教育、安全、媒體等行業。
蘇珊·斯特蘭奇《國際經濟與國際關系:相互忽略的案例》(論文)
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國際政治經濟學導論》
基歐漢、約瑟夫耐《權力與相互依賴》
科恩《國際政治經濟學:學科思想史》(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學科思想史,主要介紹了7位具有影響力的學者。這本書中提到的相關著作你都可以找來看看。。。)
⑦ 政治經濟學怎麼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表面上是一門文科,但是深入學習後不難發現,這門課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前的經濟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當時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迴避問題。比如李嘉圖學派同其他的經濟學家一樣,對剩餘價值的起源問題,只是迴避,而沒有解決。而馬克思在系統的研究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建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對經濟學的發展完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其中就有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如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不徹底,既包含科學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價值學說。他時而正確地認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時而又錯誤地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能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決定,這就是混同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永恆的,而且只注重價值量的研究,忽視對價值質的分析。這都是在一種限制下不能很科學地進行分析。而馬克思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這首先一點是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從前人的成果、現有的資料等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的東西,結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進行理論、邏輯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思考、結論的得出是離不開一種很強的邏輯思維的。
從馬經的內容上看,它由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幾個主要方面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邏輯性,而它們之間有互相聯系,這是在深入的學習後才能體會到的。就拿剩餘價值論這部分來說,要說剩餘價值,就要先提到資本、勞動力變為商品,自然要講資本的產生、勞動力變為商品的條件等等。要區別勞動和勞動力、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才能搞清楚剩餘價值的產生。資本又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中產生的。剩餘價值又分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再往後又引出利潤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都是環環相扣互相聯系的,要是認真整理能得出一張很大的框圖。在仔細整理後,會進一步的理解,牽一發而動全身,形成了知識體系。僅從這一部分內容就能看出馬經本身帶有很強的邏輯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識到你以上談到的問題很不錯。不過,是否注意到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範式之爭。不過,我還是比較支持你。一種好的理論應該可以有較好的邏輯發展空間,並對理解現實有好的指導作用。有一種邏輯的完美和力量。
這門課有很強的實用性,跟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是對許多現實問題的解釋和說明。應用這些知識能更深入的理解身邊的一些問題。
要學好馬經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就現在來說也就是要盡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沒有理論基礎,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的。這要求我們要端正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能只是認為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行,這門課需要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也是學好馬經最首要的一點。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書,有條件最好列表之類,有助於理解。
以上僅是個人對這門課本身的一些體會。
二、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現在我們學的課中只有這門算是文科,而且是關於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課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強的理解、計算等能力。而馬經課正如前面所說,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同樣需要認真去分析和理解,與那種需要語感、語法之類的語言課有很大差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適合理工科學生學習的。
比如物理、微積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學的公式、定理等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數字電路則是以應用為主,了解各種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較而言,馬經和理科的物理、數學等則更加相近一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比較強的邏輯性,能很清楚地分析這些理論,並且進行擴展和應用。有些內容是需要在理論上加強的,比如剩餘價值理論這部分。仔細分析會發現裡面的聯系很微妙,只有先徹底把這些理論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運用去分析問題。
我覺得這門課雖是文科,但更適於用理科的授課方法講課,要以分析為主。而這不是初學者能很快掌握領會的,需要老師大量的指導,而不是只是從課堂發言中零敲碎打地講一些內容。同意。理論性強的教學挺困難。之所以加入很多討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在加聽課率、降低說話率。
三、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政治類課程教學的特點
對於思想政治這套課縱向來看,在中學的經濟這部分必然是以記憶為主,當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實際問題的,但大部分還都是生搬硬套。現在這門課的理論性、邏輯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學起來會更難一些。
第一學期上的思想道德修養老師是講解和舉實例交替進行,這門課與同學關系比較近,大家也都較有興趣。第二學期上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老師則是很有激情的進行講授,主要以舉例分析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實例,毛的思想則貫穿其中,兩位老師的課很吸引人。這三門課各有各的特點,總體說來馬經的理論性最強。雖說同屬一個體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講道理,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校門,給大家講一講大學的學習生活、心態調整、價值觀形成以及自己的發展等等。需要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毛概會需要大量的實例,來分析其的思想,當然不用講一條舉一條那樣,主要是教授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學共鳴。而馬經則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能不能清楚地講授這門表面上簡單枯燥而實際上理論性強的課程。要有條理,成體系,覺得是在編一張網,或是在推理。這些我想主要是這類課程的不同點。
同時有一點就是如何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或者說課堂上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這對老師有比較高的要求。我覺得理論分析和實例的講解最好能區分一下,特別是要控制一下課堂討論。有些內容需要理論上的認真的分析,有些需要舉大量的實例,如何安排好這兩部分我覺得是比較關鍵的。若是混為一談,哪方面都講一些,會覺得理論上也沒學得很深入,分析實例又沒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現在課下時間很緊,很多同學可能很難拿出很多的時間認真學習這門課。不少同學都會想利用課上抓緊時間學習一下理論方面的知識。這同加強課堂討論會有一些矛盾,但我認為這種講解是同學最需要的。這要比僅僅提示一兩句就開展討論更有效果。同意。老師的授課需要探索和改進。
四、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在中學和以前搞研究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任務驅動」。這最先是高中計算機老師講的。也就是為完成一個什麼樣的任務而自己去學習,看課本、查資料、做實驗的等等,而不是學習在前解決問題在後。這可能功利色彩濃一些,但是學習效果比較好。高中在搞項目研究時也是自己為解決問題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當然不是說一點都不學就去找個問題來做,而是在了解個框架後自己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在自己研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現在很多課都有小論文的任務,這其實就是任務驅動的一種形式。
做論文主要是自己單打獨斗,我覺得更好的形式是進行小組報告。這學期選修的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分析課程最後要做小組報告,自願分組,每組6人以內,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也可自定。這樣有任務驅動的成分在裡面,做論文的優勢在這里都能體現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任務,需要成員間的分工、協調、合作等等,是對與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鍛煉。同時有些同學可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下去不利於全面提高。而採用小組的形式把范圍縮小可進行更自由的討論和交換意見,若需要可以與老師進行討論。這是我覺得現在布置這類任務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電子設計大賽有同學說把幾個人叫到一塊幹活可真難,也出現了一些隊員間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現在加強一種團隊精神、組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學中用過了。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項目中了。是為了防止「搭便車」。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應該允許一些搭便車?
五、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簡單談談對老師這學期上馬經課的一些想法。先說說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種對同學很有益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教會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來這種想法貫穿始終,老師隨時在啟發大家。這對不同的學生收獲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去思考。這也是遠遠比學一些知識更有意義的東西。
第二,在教學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強課堂氣氛的活躍,安排電影及討論,是從身邊自己進行學習,這是非常好的。對課程內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兩章主要是分析為主,後面加強課堂討論。但我認為有些還有待改進,後面再說。另外,布置論文作業有利於自主學習。有隨堂測驗,能督促大家學習,這可能很多人都不會認為是好事,但我覺得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時,讓大家重視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
第三,與同學交流很充分,特別是課下。老師能在上課時帶來同學的論文在課間找同學進行交流,這是其他有些老師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這樣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盡量減小一種距離感,這是老師從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要求同學要有很積極的態度。另外有什麼問題能及時解決,有利於教學更好的開展。
第四,對同學的發言能很認真地給出分析,對發言同學是個很好的反饋,對其他同學也是個提高的過程。
來自 大科學 團隊
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學習收獲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習的一點思考
這學期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臨近期末,對這門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老師的教學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學好及教好馬經這門課,我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
1、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2、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3、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4、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5、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6、關於網路課件的利弊
一、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表面上是一門文科,但是深入學習後不難發現,這門課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前的經濟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當時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迴避問題。比如李嘉圖學派同其他的經濟學家一樣,對剩餘價值的起源問題,只是迴避,而沒有解決。而馬克思在系統的研究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建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對經濟學的發展完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其中就有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如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不徹底,既包含科學成分,又有庸俗的二元價值學說。他時而正確地認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時而又錯誤地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能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決定,這就是混同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永恆的,而且只注重價值量的研究,忽視對價值質的分析。這都是在一種限制下不能很科學地進行分析。而馬克思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這首先一點是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從前人的成果、現有的資料等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的東西,結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進行理論、邏輯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思考、結論的得出是離不開一種很強的邏輯思維的。
從馬經的內容上看,它由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幾個主要方面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邏輯性,而它們之間有互相聯系,這是在深入的學習後才能體會到的。就拿剩餘價值論這部分來說,要說剩餘價值,就要先提到資本、勞動力變為商品,自然要講資本的產生、勞動力變為商品的條件等等。要區別勞動和勞動力、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才能搞清楚剩餘價值的產生。資本又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中產生的。剩餘價值又分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再往後又引出利潤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都是環環相扣互相聯系的,要是認真整理能得出一張很大的框圖。在仔細整理後,會進一步的理解,牽一發而動全身,形成了知識體系。僅從這一部分內容就能看出馬經本身帶有很強的邏輯性,跟理科有很相似的地方。意識到你以上談到的問題很不錯。不過,是否注意到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範式之爭。不過,我還是比較支持你。一種好的理論應該可以有較好的邏輯發展空間,並對理解現實有好的指導作用。有一種邏輯的完美和力量。
這門課有很強的實用性,跟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是對許多現實問題的解釋和說明。應用這些知識能更深入的理解身邊的一些問題。
要學好馬經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就現在來說也就是要盡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沒有理論基礎,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的。這要求我們要端正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能只是認為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行,這門課需要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也是學好馬經最首要的一點。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書,有條件最好列表之類,有助於理解。
以上僅是個人對這門課本身的一些體會。
二、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現在我們學的課中只有這門算是文科,而且是關於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課都是理工科,需要很強的理解、計算等能力。而馬經課正如前面所說,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同樣需要認真去分析和理解,與那種需要語感、語法之類的語言課有很大差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適合理工科學生學習的。
比如物理、微積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學的公式、定理等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數字電路則是以應用為主,了解各種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較而言,馬經和理科的物理、數學等則更加相近一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比較強的邏輯性,能很清楚地分析這些理論,並且進行擴展和應用。有些內容是需要在理論上加強的,比如剩餘價值理論這部分。仔細分析會發現裡面的聯系很微妙,只有先徹底把這些理論都搞清楚了,才能自如的運用去分析問題。
我覺得這門課雖是文科,但更適於用理科的授課方法講課,要以分析為主。而這不是初學者能很快掌握領會的,需要老師大量的指導,而不是只是從課堂發言中零敲碎打地講一些內容。同意。理論性強的教學挺困難。之所以加入很多討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在加聽課率、降低說話率。
三、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政治類課程教學的特點
對於思想政治這套課縱向來看,在中學的經濟這部分必然是以記憶為主,當然其中也有需要自己分析實際問題的,但大部分還都是生搬硬套。現在這門課的理論性、邏輯性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這就要求更多的理解和分析,學起來會更難一些。
第一學期上的思想道德修養老師是講解和舉實例交替進行,這門課與同學關系比較近,大家也都較有興趣。第二學期上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老師則是很有激情的進行講授,主要以舉例分析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實例,毛的思想則貫穿其中,兩位老師的課很吸引人。這三門課各有各的特點,總體說來馬經的理論性最強。雖說同屬一個體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思修更多的可能是講道理,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校門,給大家講一講大學的學習生活、心態調整、價值觀形成以及自己的發展等等。需要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毛概會需要大量的實例,來分析其的思想,當然不用講一條舉一條那樣,主要是教授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學共鳴。而馬經則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能不能清楚地講授這門表面上簡單枯燥而實際上理論性強的課程。要有條理,成體系,覺得是在編一張網,或是在推理。這些我想主要是這類課程的不同點。
同時有一點就是如何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或者說課堂上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這對老師有比較高的要求。我覺得理論分析和實例的講解最好能區分一下,特別是要控制一下課堂討論。有些內容需要理論上的認真的分析,有些需要舉大量的實例,如何安排好這兩部分我覺得是比較關鍵的。若是混為一談,哪方面都講一些,會覺得理論上也沒學得很深入,分析實例又沒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現在課下時間很緊,很多同學可能很難拿出很多的時間認真學習這門課。不少同學都會想利用課上抓緊時間學習一下理論方面的知識。這同加強課堂討論會有一些矛盾,但我認為這種講解是同學最需要的。這要比僅僅提示一兩句就開展討論更有效果。同意。老師的授課需要探索和改進。
四、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在中學和以前搞研究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任務驅動」。這最先是高中計算機老師講的。也就是為完成一個什麼樣的任務而自己去學習,看課本、查資料、做實驗的等等,而不是學習在前解決問題在後。這可能功利色彩濃一些,但是學習效果比較好。高中在搞項目研究時也是自己為解決問題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當然不是說一點都不學就去找個問題來做,而是在了解個框架後自己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在自己研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現在很多課都有小論文的任務,這其實就是任務驅動的一種形式。
做論文主要是自己單打獨斗,我覺得更好的形式是進行小組報告。這學期選修的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分析課程最後要做小組報告,自願分組,每組6人以內,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也可自定。這樣有任務驅動的成分在裡面,做論文的優勢在這里都能體現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任務,需要成員間的分工、協調、合作等等,是對與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鍛煉。同時有些同學可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下去不利於全面提高。而採用小組的形式把范圍縮小可進行更自由的討論和交換意見,若需要可以與老師進行討論。這是我覺得現在布置這類任務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電子設計大賽有同學說把幾個人叫到一塊幹活可真難,也出現了一些隊員間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現在加強一種團隊精神、組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學中用過了。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項目中了。是為了防止「搭便車」。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應該允許一些搭便車?
五、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簡單談談對老師這學期上馬經課的一些想法。先說說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種對同學很有益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教會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來這種想法貫穿始終,老師隨時在啟發大家。這對不同的學生收獲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去思考。這也是遠遠比學一些知識更有意義的東西。
第二,在教學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強課堂氣氛的活躍,安排電影及討論,是從身邊自己進行學習,這是非常好的。對課程內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前兩章主要是分析為主,後面加強課堂討論。但我認為有些還有待改進,後面再說。另外,布置論文作業有利於自主學習。有隨堂測驗,能督促大家學習,這可能很多人都不會認為是好事,但我覺得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時,讓大家重視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
第三,與同學交流很充分,特別是課下。老師能在上課時帶來同學的論文在課間找同學進行交流,這是其他有些老師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這樣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盡量減小一種距離感,這是老師從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要求同學要有很積極的態度。另外有什麼問題能及時解決,有利於教學更好的開展。
第四,對同學的發言能很認真地給出分析,對發言同學是個很好的反饋,對其他同學也是個提高的過程。
下面談談我覺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學期課程的安排感覺有些前松後緊,而且電影、討論的安排不是很合適。可能是因為學期初剛接觸這門課要給大家一個熟悉的過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難理解一些。但總體上很多人感覺前幾周有些松,這也跟同學們的思想重視程度有關。不能只看老師的安排,還要看同學自己的學習情況。希望以後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開頭,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後的教學就會容易得多。電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學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為對整體的時間安排不清楚,不知什麼時候討論,這樣到第14周很多內容就已經淡忘了。同意。
第二,對課堂討論應該進一步把握一下。這樣我覺得要加強理論的分析和實例的講解,而把進一步的思考放在課後,比如2、3周布置一次小作業之類。這樣在課上會有更高的效率。在課堂上討論內容有時會比較散,而且很難快速的深入,會在一表面問題上停留很長時間。個人認為總不如更系統地進行理論講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聽老師講。不過聽得困難和無趣的人不這樣想。有待提高。
六、關於網路課件的利弊
網路課件是由於現在電腦網路普及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它最大的優勢是方便快捷,但劣勢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於電腦產生的。一是長時間看電腦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大腦皮層這部分的興奮會對電腦產生依賴性,看書不容易進入狀態。二是看電腦和看書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電腦上看很多的文字會看不進去,與看書的感覺是不同的,這勢必會影響效率,浪費時間。三是用電腦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這只能當作一種輔助手段。我對電腦沒有這些感覺。也不偏愛紙張上的東西。但你所說這種問題會把電腦和網路完全扼殺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為了增強其利用率,應該圍繞需要閱讀的材料,布置進度和任務。
關於這門課的電腦課件,我覺得是比較完善了,從重點解析到模擬測驗,差不多是一種全程的網上學習資源了。但是鑒於上面說的幾點關於網上學習的不足,我覺得要是能落實到字面上有一些詳細的參考資料會更好。
上面是我在這學期學完馬經後的一些收獲體會。我想這些是與分析問題並列的一種學習,是在認真學習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不只是討論課內的一個具體問題,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分析這門課。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能比較清楚地理解馬經這門課,知道該如何去學,怎樣學好,而且對如何上這門課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教學相長。這些只是個人的思考,希望老師也能給予指導。思考的認真、系統。對課程和教學理解挺好。謝謝!
⑨ 求題目為《政治經濟學原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借鑒意義》的一篇論文,球會的大神幫幫忙。。。。
自1995年樊綱與崔之元、吳易風的「範式之爭」以來,「中國經濟學」及其建立或重建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圍繞中國經濟學的界定、歷史、現在、未來以及怎樣看待中國經濟學,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誤區和發展方向作一簡要的分析。
一、中國經濟學的界定
也許是出於對以前過度概念之爭的逆反,現在很多論文沒有明確界定「中國經濟學」的定義,但也有少數文章有所界定。何煉成、丁文峰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中國經濟學是指作為一門科學的中國經濟學,即中國經濟學科;廣義的中國經濟學則是指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它應是中國經濟學科、中國經濟學人、中國經濟學派、中國經濟學工具與方法等范疇的有機統一和總稱。(1)」劉詩白認為,正在形成中的中國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和小平同志的理論為指導,以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為源泉,科學地反映和深入揭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經濟學的積極要素和繼承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學優秀遺產,這樣具有中國的理論特色、風格和氣概的新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發展。」(2)
也有學者不認為將有「中國經濟學」,在行文中常出現「經濟學的中國化」、「經濟學的本土化」、「經濟學的中國學派」等。盛洪是代表之一。盛洪認為是否有一個與西方經濟學的不同的中國經濟學的問題,類似於我們要與西方人共建一座大廈,還是另起爐灶的問題。現在看來,答案很清楚,全世界的經濟學家應該是同建一座大廈(3)。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將出現新的經典、新的定義、新的理論,但這只是對經濟學這座共同大廈的貢獻,是「經濟學的中國學派」。
有的學者引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觀點,從範式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李義平認為,要建立「中國經濟學」,作為一次經濟學的革命,必須對中國經濟生活領域「能夠提出嶄新的理論,這種理論由一套范疇、概念、定律、方法組成」,對中國經濟問題做出「為學界公認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嶄新的說明」(4)。宋冬林進一步認為「範式是人們對實踐活動的理論認識」。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包括這樣幾個內容:范疇的創新、分析方法的創新和理論體系的創新。」因此,他認為古老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現行制度使中國人對本國的經濟活動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外來文化必須同本國實際相結合」,形成自己的范疇、思想和理論,才有「中國經濟學」。(5)
還有的學者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指出中國經濟學或中國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並不是新近才出現的時髦名詞,它可以追溯到數十年以前。王亞南於1946年出版的《中國經濟原論》一書,就曾試圖「創建一種專為中國人攻讀的政治經濟學」,它區別於泊來政治經濟學之處,在於「特別有利於中國人閱讀,特別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特別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改造途徑的經濟理論教程」;或者說,它的內容「比較更切實用」,意在「創立一種特別具有改造中國社會經濟,解除中國思想束縛的性質與內容的政治經濟學」(6)。談敏指出,王亞南的上述解釋,大致給中國經濟學這個概念從理論上劃定了一個范圍,其側重點是要求在理論體系、論斷結論、案例材料、性質內容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種全然不同於現行泊來的政治經濟學、而特別適用於中國自身情況的政治經濟學「教程」或「讀本」(7)。王亞南自己撰寫這部《中國經濟原論》,就是在實踐著這一努力。此書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研究「中國原有的經濟形態」為其宗旨,分別從導論,即論述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形成發展及其研究上的兩種基本對立見解開始,隨之相繼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商品與商品價值形態、貨幣形態、資本形態、利息與利潤形態、工資形態、地租形態、經濟恐慌形態,最後在結論中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生產關系下的諸經濟傾向進行了總考察;此外,書中還以附論的形式,補充考察了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中國經濟學界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中國商業資本論、中國商業資本與工業資本間的流通問題、中國官僚資本之理論的分析等論題。顯然,這是一部道地的中國式政治經濟學讀本,所以有人揣測說,「大概這部名著就是他自己所設想『中國經濟學』的初步嘗試」(8)。由此可見,早在50多年前,我國學者中就已明確提出了創立中國經濟學的命題,而且關於這個命題的解釋,在不少方面,與今天討論中國經濟學中的許多觀點,也是相通的。
二、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誤區
(一)教條主義
這一傾向突出表現為傳統政治經濟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某些論述的生搬硬套和神聖化。過去不少人「僵化」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說過的話。遇到理論和實際問題時,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而是從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找答案。表現在理論研究中,誤把一般的經濟關系和特定的所有制聯系在一起,誤把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當作資本主義的特殊范疇,誤把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當作普遍真理,誤把經典作家的規范判斷當作實證分析的基礎,誤把實現目的的手段當作目的本身。這是教條主義傾向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的突出表現。改革開放以後,有一部分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採取了同樣的教條主義態度。
(二)急功近利
理論研究需要艱苦細致的工作和持之以恆的努力,經濟學也不例外。然而近年來的中國經濟學研究卻似乎充滿了躁動和急功近利,其表現有多種:研究題目的選擇側重於當前的需要,較多的是對策性的研究,對策性研究算不算經濟學研究。可以討論,即使算恐怕也只能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按理說,經濟學研究的成果要經過社會較長時期的檢驗,才能評價它的價值,可是我們的做法卻相反,下年評上年,下月評上月,這種評獎方式屢見不鮮。再比如說,當前中國經濟學還存在著經濟研究「政治化」、「長官意志化」的傾向。本來經濟與政治是不可分的,經濟研究也要表達長官的意志,但如果僅拘泥於這一方面,完全受這樣的約束就不妥當了。
(三)本末倒置
眾所周知,經濟活動是以人為主體的行為,經濟實踐也是人們的社會實踐。這是一般的經濟常識。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這個主體的科學,它要深入分析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利益滿足的程度,參與經濟活動的態度、情緒,以及新的願望和要求,從而促進經濟活動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從人、一切為了人。離開對「人」這個主體的分析,將人游離於經濟學之外,不僅使整個經濟活動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濟學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可是,在現行經濟學教科書和經濟學論著中,卻充斥著見物不見人的現象。似乎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實踐,與「人」這個主體本身關系不大,或者把「人」這個主體當作已經解決的問題。比如,人們研究發展生產力,談得較多的都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誠然,這些也很重要,但卻忽視了「人」是生產力的主體要素,「人」既是生產力的物質承擔者,又是生產力發展的受益者。現在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必須與「人」自身的發展相一致,要服從於「人」的目的。我們平時研究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都不能迴避生產總是以人為主體的生產,分配也是以人為主體的分配,交換、消費亦如是。經濟學不僅要研究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誰」來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活動是否順利,當然有技術性問題,但是更多的、帶根本性的,還是「人」本身的問題。經濟學研究,首先應該研究人們在經濟過程中的情緒和願望,分析人們的勞動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是否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通過經濟活動出現的問題,仔細尋找隱藏在「人」背後的原因和答案。我們堅信,經濟學突出了人的主體性,不再從現象到現象,而是從發現人的問題入手,解決人的問題,實現人的願望和要求,中國經濟學就一定能抓往這門科學的根本,從而推動這門科學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與忽略對「人」的問題的研究相聯系,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出現了對生產關系理論的輕視。其實,生產關系即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是基本的經濟關系。在現實經濟生活,這種利益關系幾乎無處不在,並且客觀上總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可是十分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常識性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許多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濟學界就對把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表現出比較普遍的懷疑,有提出把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的,也有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共同作為研究對象的,還有人提出乾脆將生產力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在政治經濟學(也有叫理論經濟學)研究中,給人一種印象,即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弊端與研究生產關系有關,似乎繼續研究生產關系理論是「左」的思想表現,是理論上的僵化。因此,許多搞了多年政治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將興趣移至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等方面;年輕學者幾乎都迷戀起西方經濟學。現在廣泛流行的,除了各種各樣的西方經濟學譯著,以及根據西方經濟學編寫的教材和闡述的文章外,現行的政治經濟學也基本上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的大雜燴。有關生產關系的理論,即使在那些仍將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教科書中,分析論述也相當膚淺,有關生產關系的論著則如鳳毛麟角。不過,生產關系作為人們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利益關系,既不會因人們在理論上的輕視而消失,更不會因人們誤解和偏見而喪失其功能作用。其實,傳統政治經濟學,並不是因為研究生產關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響,滿足於教條化的理論推演,對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利益關系矛盾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不願作深入的分析探討。當經濟發展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誇大利益矛盾,用階級斗爭的辦法解決利益矛盾,結果搞得人人自危。這些不僅不能作為輕視和放棄生產關系研究的原因,相反恰恰說明對生產關系研究不夠,過於狹隘和膚淺。
(四)形式主義
這在數學方法的運用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引進,經濟學領域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許多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研究中比較偏重於採用數學方法,而且是相當艱深的高等數學方法和模型。不僅西方經濟學書籍和雜志是滿篇滿紙的公式,就是在國內一些早就出名的經濟刊物,也改弦易轍,刊載起大量的布滿數學公式和符號的經濟學文章。一批經濟學者沾沾自喜於數學方法的運用。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學研究領域出現的新氣象,為經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傳統經濟學的創新,中國經濟學的創立,是否主要依靠數學方法的推廣和運用?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質和量的規定性,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在經濟學研究中,也有定性和定量的問題,並且經濟學從定性向定量的發展,也是經濟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不過,我們感到,定性分析為體,定量分析為用,定量分析要服從和服務於定性分析,經濟學的定量分析必須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經濟學數學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准確的定性分析為前提,如果定性不準,定量分析很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甚至南轅北轍。現在有些運用數學方法撰寫的經濟學文章,往往為了表述上的方便,常常追求數學技巧而拋棄經濟學原則,好像根本不準備讓別人讀懂,或者主要是為西方經濟學者寫的。有些文章濫用數學方法,結果最後說明的理論簡單而膚淺,許多本來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的問題,卻運用了一大串的數學公式推導,給人一種故弄玄虛、華而不實之感。
因此,對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並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而這主要不是依賴於數學方法的運用。當然,如果真有誰能用數學方法說清楚和解決好中國的基本經濟問題,那也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五)時空絕對
1.中國經濟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泛時空觀。經濟體制改革在當代中國的進展,使中國的經濟運行大體上納入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之中。可是,由於舊的理論、舊的思維方式的慣性等方面的原因,指導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經濟學體系的構建,顯然處於較為明顯的滯後狀態。這方面最有力的例證是,在中國流行的各種頗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大體上都是由極不協調的三大板塊組成:(1)馬克思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2)列寧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理論;(3)對現實的經濟運行作淺層次描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相對穩定的第一、第二板塊與急驟變化的第三板塊,共處於同一教科書這一事實本身,就是對中國經濟學演進尷尬處境的生動寫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經濟學家尷尬處境的生動寫照。
在我們看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是時空相對的,西方經濟學如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不例外。從斯密到約翰.穆勒、馬歇爾、薩繆爾遜,西方經濟學每一重要的發展階段,都使經濟學體系產生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的變化。而中國流行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板塊,則大體上是數十年一貫制;較之一個多世紀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人們幾乎找不到實質內容上的不同之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確實是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但它肯定不是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永遠定格不變的。
然而,由於某種思維定勢,人們基本上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否可作為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分析框架這一問題也不作考慮,似乎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分析框架,來探討中國市場經濟運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各層面對策。看不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時空界限,這不僅造成了中國經濟學的尷尬,中國經濟學家的尷尬,也造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尷尬。如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堅持,只會使我們距離馬克思思想體系的本質內容更為遙遠。可以說,泛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時空界限,是中國經濟學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
2.中國經濟學對待西方經濟學的狹隘時空觀。當人們討論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借鑒意義時,尤其是在較為莊重的場合,大多採取的是這樣的評價:西方經濟學在總體上是庸俗的(非科學的),但其中亦有一些觀點或見解可供參考或借鑒。
其實,理性地分析,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尤其是邊際革命後的發展,西方經濟學對以考察市場經濟運行或發展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具有較為系統性的啟發作用。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西方經濟學較之人類文明同一大道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多「修煉」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更不是立足於西方經濟學可能比馬克思經濟學包容了更多的真理性成份,而是在於現代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處在同一時代,現代西方經濟學所研究的現代市場經濟與中國經濟學所研究的市場經濟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句話,中國經濟學之所以應當而且可以系統地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在於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時空相似性。
3.中國經濟學對待中國現實經濟的絕對時空觀。中國經濟學當然要以中國現實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然而,在現實的研究活動中,卻時常可以看到將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絕對化理解的現象。其一,過分誇大中國市場經濟運行與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相似性,以為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不過是或最終不過是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翻版,表現在理論上,絕對照搬和套用現代西方經濟學來解釋中國現實經濟。推崇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和私有化,否認研究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學術」意義,即是明證。其二,過分渲染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的特殊性,否認中國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性,將中國經濟學演變為詮釋現行制度和現行政策合理性的理論工具,從而使得中國經濟學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動盪性和不確定性,失去了一般理論研究所應具有的規范性、穩定性和相對確定性。其三,忽略中國現實經濟的發展特性,拘泥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現實水平,不理解中國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演變的迅捷性和復雜性,不注意中國市場經濟也在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因而在理論研究中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失去了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一)立足於中國現時的基本國情
何煉成、丁文鋒曾指出,中國經濟學的真正的「根」,實際上是指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依據。因此,「這個『根』不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不是西方經濟學,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只能是中國經濟活動。其理由有三,一是與認識論的一般原理相符合。中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畢竟不是經濟思想史,而是關於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學問。二是有利於防止崇古主義對中國經濟學建立和發展的誤導。三是還中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本來面目,以保證中國經濟學建立和發展能夠健康進行。」(9)
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學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有極強的同步性。近代以後,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並且不斷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在於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或科學體系,更重要的則在於馬克思主義適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經濟傳統,或者說是適應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國,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理論和實際的統一。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准確、全面理解,才能建立真正「全新的」中國經濟學。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總的思路是對「經典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實踐探索,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注釋上;另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實現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方法,使得經濟學開始探討現實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科技、管理、學說不斷地引入,使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然而,中國經濟學在與西方經濟學融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某種盲目引進、機械嫁接甚至全面接受的傾向。這表現在濫用西方經濟學的概念、范疇來剪裁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一些理論完全無視中國的實際,「言必稱希臘」,導致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混亂。理論的混亂必然導致實踐的盲目,政策變動頻繁,改革成本加大。從中國經濟學自身的發展來看,呈現出對過去的過多的定性分析的「矯枉過正」的現象,要麼過於追求經濟模型的形式上的完美,忽視其實踐指導性,要麼以晦澀的理論來片面地提出改革方案。中國經濟學的「貴族化」傾向明顯加大,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踐的背離越來越大。對此如無清醒的認識,必將把中國經濟學引入歧途。因此,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立足於中國現時的基本國情,在中國經濟傳統與現代經濟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發展。
(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時代需求所組成的三維空間中把握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1.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導向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經濟運行(包括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正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關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耦合關系的原理對以改革問題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可以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社會生產均衡發展的原理等也必將對以市場經濟運行為考察對象、以經濟發展問題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2.以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中國經濟學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現代西方經濟學之所以能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因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較為貼近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生活的實際;作為尋求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機理以及優化各層面對策的經濟學,與我們要構建的經濟學大體上屬同一類別,在研究對象、基本使命、基本方法等方面均有大體的同構性。
3.順應時代要求,實現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跨越式發展。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經濟學正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其意義可能會遠遠超出經濟學的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其主要誘因是因為經濟能量流動模式的變遷(10)。古典經濟學家生活的時代,主要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以再生資源為主體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邊際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面臨的則是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非再生資源在經濟資源中佔有較大比重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今天,科技革命一方面是顯著放大了經濟運行中經濟能量的流量,另一方面則是,較之邊際革命時代,非再生資源在經濟能量流動模式中佔有更大的比重,從而使非再生資源的枯竭化前景以極為引人注目的形式凸現出來。如果說邊際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對他們那個時代的、與古典經濟學家面臨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具有基本異質性的、新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的深切反思,導致了經濟學的邊際革命,那麼,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切反思,也就必將會產生能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深刻變遷的新的經濟學革命。
中國市場經濟的後起性,使中國沒有能產生與古典經濟學相對應的經濟學;也沒有能產生與邊際革命及其之後的西方經濟學相對應的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的發展當然沒有必要像西方經濟學那樣,經過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國經濟學家可以也應該在以西方經濟學尤其是邊際革命後的西方經濟學為基本構件或分析框架的同時,順應時代需求,走一條非常規的發展路徑,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現代經濟學,以相當一部分資源具枯竭前景假設為中國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從而使中國的經濟學家在新一輪的經濟學革命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11)
(三)時空相對地把握中國經濟學
首先,中國經濟學必須以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演進為基礎,以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和將要面臨的問題為導向,體現中國經濟學的時代特色。其次,中國經濟學必須廣泛吸取古今中外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的精華,用之於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礎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特色。第三,中國經濟學必須摒棄西方主流經濟學和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在既定製度下研究人們行為關系的做法,回應中國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合理兼顧制度分析和行為分析,體現中國經濟學的方法特色。第四,中國經濟學必須正視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不規范性,比如說,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城鄉不對稱二元結構問題,商品市場化與要素市場化不同步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經濟保護問題,經濟、科技、社會、政治體制改革不協調問題,等等,既要用規范的方法分析比較規范的問題,也要用規范的方法分析不規范的問題,還要用「有規范」的方法分析不規范的問題,體現中國經濟學的研究特色。第五,中國經濟學必須考慮知識經濟的挑戰問題,這不僅在於中國遲早也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且在於知識經濟正在全面沖擊著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因此,在我們接受並從現代經濟學中吸取養分的時候,就不能不有所鑒別,有所取捨,從而對知識經濟可能對中國經濟學的沖擊早做准備。比如說,關於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基本假定和理論基礎的經濟人理性行為假定,且不談眾多學者對其頗有微辭,也不談這一假定與中國傳統觀念是否融合,即便是著眼於中國經濟的長遠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所激發的個人、組織和地方的自利傾向對於生態、環境和社會、政治等方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以及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徵,我們也有必要考慮這樣一個價值判斷問題:盡管我們不能迴避人的自利傾向,但是,我們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以此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藉以進一步渲染和擴張這種自利傾向,而不是以同樣無法迴避的人的合作傾向和多目標導向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注釋:
(1)(9)何煉成、丁文鋒:《中國經濟學從何處來》,《經濟學動態》1997年第7期。
(2)劉詩白:《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若干問題》,《經濟學家》1997年第3期。
(3)盛洪:《會有經濟學的中國流派嗎》,《南方周末》1997年10月10日。
(4)參見歐陽文和、周成名:《』97「中國經濟學」研究動態》,《財經研究》1998年第3期。
(5)宋冬林:《從範式危機看經濟學的發展》,《當代經濟研究》1997年第2期。
(6)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附論——政治經濟學在中國」,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6-325頁。
(7)談敏:《中國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從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學」主張所想到的》,《經濟研究》2000年第4期。
(8)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3
⑩ 讀政治經濟與社會這門課的體會
1、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 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②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形成 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體系。③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揭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客觀經濟規律。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現象和經濟 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 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4、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餘價值之和, 必須等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這個條件表明,第一部類 向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同第二部類向第一部類提供的生活資料,二者在價值上必須相 等。這是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最基本實現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第一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 產資料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總和。用公式表示是:I (c +v+m) =Ic+IIc.這個條件表明,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應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 第三個條件是,第二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活資料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 余價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為:II(c+v+m)=I(v+m)+II(v+m)。這個條件表明,第二部類 生產的生活資料,應與兩大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對生活資料的需求相等 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習的一點思考 這學期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臨近期末,對這門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老師的 教學方法等有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學好及教好馬經這門課,我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 的想法: 1、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2、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3、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4、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5、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6、關於網路課件的利弊 一、我對這門課的認識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表面上是一門文科,但是深入學習後不難發現,這門課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前的經濟學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當時客觀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在很多 方面不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有些甚至是迴避問 題。比如李嘉圖學派同其他的經濟學家一樣,對剩餘價值的起源問題,只是迴避,而沒有解 決。而馬克思在系統的研究17 世紀中葉至19 世紀50 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的基 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建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對經濟學的發展完善做出了 傑出的貢獻。這其中就有一個邏輯性的問題。如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不徹底,既包含科學成分, 又有庸俗的二元價值學說。他時而正確地認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時 而又錯誤地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時所能買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決定,這就是混同了 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根本缺陷是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永恆的,而且只 注重價值量的研究,忽視對價值質的分析。這都是在一種限制下不能很科學地進行分析。而 馬克思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後,經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提出科學的 勞動價值論,這首先一點是要有很強的邏輯性,從前人的成果、現有的資料等中篩選出有價 值的的東西,結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進行理論、邏輯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思考、結 論的得出是離不開一種很強的邏輯思維的。 從馬經的內容上看,它由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等幾個主要方面組成,每一部分都有自己 的邏輯性,而它們之間有互相聯系,這是在深入的學習後才能體會到的。就拿剩餘價值論這 部分來說,要說剩餘價值,就要先提到資本、勞動力變為商品,自然要講資本的產生、勞動 力變為商品的條件等等。要區別勞動和勞動力、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才能搞清楚剩餘 價值的產生。資本又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中產生的。剩餘價值 又分絕對和相對剩餘價值,再往後又引出利潤等一系列概念。這些概念都是環環相扣互相聯 系的,要是認真整理能得出一張很大的框圖。在仔細整理後,會進一步的理解,牽一發而動 全身,形成了知識體系。僅從這一部分內容就能看出馬經本身帶有很強的邏輯性,跟理科有 很相似的地方。意識到你以上談到的問題很不錯。不過,是否注意到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范 式之爭。不過,我還是比較支持你。一種好的理論應該可以有較好的邏輯發展空間,並對理 解 現 實 有 好 的 指 導 作 用 。 有 一 種 邏 輯 的 完美和力量。 這門課有很強的實用性,跟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是對許多現實問題的解釋和說明。應用 這些知識能更深入的理解身邊的一些問題。 要學好馬經首先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就現在來說也就是要盡量全面深入的掌握課本上 的知識。要倒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沒有理論基礎,是做不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 的。這要求我們要端正對這門課的認識,不能只是認為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行,這門課需要一 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也是學好馬經最首要的一點。另外,要整理。不能只是看書,有條件 最好列表之類,有助於理解。 以上僅是個人對這門課本身的一些體會。 二、橫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課教學的特點 現在我們學的課中只有這門算是文科,而且是關於政治思想方面的。其他的課都是理工科, 需要很強的理解、計算等能力。而馬經課正如前面所說,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同樣需要認真 去分析和理解,與那種需要語感、語法之類的語言課有很大差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適合理 工科學生學習的。 比如物理、微積分有很多需要理解的概念,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把所學的公式、定理等應 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數字電路則是以應用為主,了解各種器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相比較 而言,馬經和理科的物理、數學等則更加相近一些。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比較強的邏 輯性,能很清楚地分析這些理論,並且進行擴展和應用。有些內容是需要在理論上加強的, 比如剩餘價值理論這部分。仔細分析會發現裡面的聯系很微妙,只有先徹底把這些理論都搞 清楚了,才能自如的運用去分析問題。 我覺得這門課雖是文科,但更適於用理科的授課方法講課,要以分析為主。而這不是初學者 能很快掌握領會的,需要老師大量的指導,而不是只是從課堂發言中零敲碎打地講一些內容。 同意。理論性強的教學挺困難。之所以加入很多討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在加聽課率、 降低說話率。 三、縱向比較這門課的教學同其他政治類課程教學的特點 對於思想政治這套課縱向來看,在中學的經濟這部分必然是以記憶為主,當然其中也有需要 自己分析實際問題的,但大部分還都是生搬硬套。現在這門課的理論性、邏輯性比以前有很 大 的 提 高 , 這 就 要 求 更 多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學 起 來 會 更 難 一 些。 第一學期上的思想道德修養老師是講解和舉實例交替進行,這門課與同學關系比較近,大家 也都較有興趣。第二學期上的毛澤東思想概論老師則是很有激情的進行講授,主要以舉例分 析為主,教材也是大量的實例,毛的思想則貫穿其中,兩位老師的課很吸引人。這三門課各 有各的特點,總體說來馬經的理論性最強。雖說同屬一個體系,但要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思 修更多的可能是講道理,同學們剛進入大學校門,給大家講一講大學的學習生活、心態調整、 價值觀形成以及自己的發展等等。需要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毛概會需要大量的實例,來分 析其的思想,當然不用講一條舉一條那樣,主要是教授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更多的可能是 一種愛國主義教育,要有感染力,能引起同學共鳴。而馬經則不能如此。最主要的一點還是 能不能清楚地講授這門表面上簡單枯燥而實際上理論性強的課程。要有條理,成體系,覺得 是在編一張網,或是在推理。這些我想主要是這類課程的不同點。 同時有一點就是如何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或者說課堂上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這對老師有比 較高的要求。我覺得理論分析和實例的講解最好能區分一下,特別是要控制一下課堂討論。 有些內容需要理論上的認真的分析,有些需要舉大量的實例,如何安排好這兩部分我覺得是 比較關鍵的。若是混為一談,哪方面都講一些,會覺得理論上也沒學得很深入,分析實例又 沒有很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現在課下時間很緊,很多同學可能很難拿出很多的時間認真學 習這門課。不少同學都會想利用課上抓緊時間學習一下理論方面的知識。這同加強課堂討論 會有一些矛盾,但我認為這種講解是同學最需要的。這要比僅僅提示一兩句就開展討論更有 效果。同意。老師的授課需要探索和改進。 四、對於一些比較好的可借鑒的學習方法的說明 在中學和以前搞研究項目的過程中,接觸到的最有新意而且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任務 驅動」。這最先是高中計算機老師講的。也就是為完成一個什麼樣的任務而自己去學習,看 課本、查資料、做實驗的等等,而不是學習在前解決問題在後。這可能功利色彩濃一些,但 是學習效果比較好。高中在搞項目研究時也是自己為解決問題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當然 不 是 說 一 點 都 不 學 就 去 找 個 問 題 來 做 , 而是在了解個框架後自己進行更深入的 學習。在自己研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現在很多課都有小論文的任務, 這其實就是任務驅動的一種形式。 做論文主要是自己單打獨斗,我覺得更好的形式是進行小組報告。這學期選修的國際貿易實 務與案例分析課程最後要做小組報告,自願分組,每組6 人以內,給出一些參考題目,也可 自定。這樣有任務驅動的成分在裡面,做論文的優勢在這里都能體現出,更重要的是它是由 一個團隊來完成任務,需要成員間的分工、協調、合作等等,是對與人合作能力的很好鍛煉。 同時有些同學可能在全班同學面前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下去不利於全面提高。而採用 小組的形式把范圍縮小可進行更自由的討論和交換意見,若需要可以與老師進行討論。這是 我覺得現在布置這類任務最理想的方式。前不久的電子設計大賽有同學說把幾個人叫到一塊 幹活可真難,也出現了一些隊員間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現在加強一種團隊 精神、組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也同意。在以前的教學中用過了。這次把它局限在因材施教項目中了。是為了防止「搭便車」。 是不是有些好笑。是不是應該允許一些搭便車? 五、關於老師教學的一些想法 簡單談談對老師這學期上馬經課的一些想法。先說說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面。 首先是有一種對同學很有益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教會大家如何思考。能看出來這種想法貫穿 始終,老師隨時在啟發大家。這對不同的學生收獲肯定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去思考。 這也是遠遠比學一些知識更有意義的東西。 第二,在教學方式上有自己很好的想法。注意到要加強課堂氣氛的活躍,安排電影及討論, 是從身邊自己進行學習,這是非常好的。對課程內容有很全面的把握,針對不同內容採取不 同的形式。比如前兩章主要是分析為主,後面加強課堂討論。但我認為有些還有待改進,後 面再說。另外,布置論文作業有利於自主學習。有隨堂測驗,能督促大家學習,這可能很多 人都不會認為是好事,但我覺得這主要是想提醒大家把功夫下在平時,讓大家重視學習過程 而不是結果。 第三,與同學交流很充分,特別是課下。老師能在上課時帶來同學的論文在課間找同學進行 交 流 , 這 是 其 他 有 些 老 師 做 得 不 夠 好 的 地 方。這樣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盡量減小 一種距離感,這是老師從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要求同學要有很積極的態度。另外 有什麼問題能及時解決,有利於教學更好的開展。 第四,對同學的發言能很認真地給出分析,對發言同學是個很好的反饋,對其他同學也是個 提高的過程。 下面談談我覺得有些不足。 第一,整學期課程的安排感覺有些前松後緊,而且電影、討論的安排不是很合適。可能是因 為學期初剛接觸這門課要給大家一個熟悉的過程,而且前一部分要難理解一些。但總體上很 多人感覺前幾周有些松,這也跟同學們的思想重視程度有關。不能只看老師的安排,還要看 同學自己的學習情況。希望以後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開頭,先能一下把大家都吸引住,以後的 教學就會容易得多。電影的安排太靠前了。很多同學在安排不久就都看完,因為對整體的時 間安排不清楚,不知什麼時候討論,這樣到第14 周很多內容就已經淡忘了。同意。 第二,對課堂討論應該進一步把握一下。這樣我覺得要加強理論的分析和實例的講解,而把 進一步的思考放在課後,比如2、3 周布置一次小作業之類。這樣在課上會有更高的效率。在 課堂上討論內容有時會比較散,而且很難快速的深入,會在一表面問題上停留很長時間。個 人認為總不如更系統地進行理論講解更好。理解。我若是你,也希望多聽老師講。不過聽得 困難和無趣的人不這樣想。有待提高。 六、關於網路課件的利弊 網路課件是由於現在電腦網路普及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它最大的優勢是方便快捷,但 劣勢也很多。最主要的是由於電腦產生的。一是長時間看電腦會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大腦 皮層這部分的興奮會對電腦產生依賴性,看書不容易進入狀態。二是看電腦和看書有很大的 不同,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電腦上看很多的文字會看不進去,與看書的感覺是不同的, 這勢必會影響效率,浪費時間。三是用電腦很容易走神,精神不容易集中。所以,這只能當 作一種輔助手段。我對電腦沒有這些感覺。也不偏愛紙張上的東西。但你所說這種問題會把 電腦和網路完全扼殺掉。所以偏激了些。我想,為了增強其利用率,應該圍繞需要閱讀的材 料,布置進度和任務。 關於這門課的電腦課件,我覺得是比較完善了,從重點解析到模擬測驗,差 不多是一種全程的網上學習資源了。但是 鑒於上面說的幾點關於網上學習的不足,我覺得要是能落實到字面上有一些詳細的參考資料 會更好。 上面是我在這學期學完馬經後的一些收獲體會。我想這些是與分析問題並列的一種學習,是 在認真學習基礎上得出的結論。不只是討論課內的一個具體問題,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分析 這門課。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我能比較清楚地理解馬經這門課,知道該如何去學,怎樣學 好,而且對如何上這門課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教學相長。這些只是個人的思考,希 望老師也能給予指導。思考的認真、系統。對課程和教學理解挺好。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感想 本學期我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收獲很多。 在沒有學習這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枯燥、無聊的學科,尤其是馬 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是在通過了近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後,我的想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它讓我覺得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問,讓我對資本主義經濟學有了本質的理解,對我 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然,可能由於學習得不夠認真,我對其中 的一些經濟學觀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並且無法認同某些觀點。以下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 些體會。 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個方面是通過學習微觀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後所做的比較。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學的問題上所處的立場要比微觀經濟學深刻、廣泛得多。 微觀經濟學只是停留在研究一些經濟活動表層的規律,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是研究經 濟學內在的本質,將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經濟活動的基本原理進行了深層次的闡述。就這一點 來看,我覺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更高層次的理論。相比之下,現代西方經濟學屬於資 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范疇。經濟學就必須先從本質開始理解,可見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 濟學的重要意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一次從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系 中最根本和最具有決定意義的關系;第一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與物的關 系 , 而 是 人與 人 之 間 的 生 產 關 系 ; 第 一次闡明了老動二重性原理,建立起科 學的勞動價值論;在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首次發現剩餘價值范疇,創立了剩餘價 值論,指出了利潤、地租、利息的真正的來源;在剩餘價值運動規律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 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和歷 史過渡性。就這一點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非常偉大的。而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 學是無產階級政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更好地理解我國現行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 路線等有極大的幫助。 關於剩餘價值規律,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僱傭勞動 力,並通過剝削生產出的剩餘價值來實現價值的增殖,。分析整個生產過程,先看資本家,他 們的目的當然是通過現有的資產來實現資產的增殖。因而他們提供各種生產資料。,並僱傭勞 動力來實現商品的生產。從工人的角度講,他們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種方式目的是獲得 利益。然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講資本家提供的生產資料定義為不可變資本,而工人提供 的勞動力是可變資本,並把剩餘價值歸結為是可變資本創造的,因為應該屬於工人,但被資 本家所佔有,而產生了剝削。整個過程可以用如下簡單的數學關系進行分析: 生產: 資本家的生產資料(不變資本)工人的具體勞動 商品的原有價值(價值量不變) 勞動力(可變資本)工人的具體勞動 商品的剩餘價值(價值量的增加) 交換: 產品的價值=剩餘價值+原有價值 分配: 資本家:產品價值;工人:工資 投入效出關系: 資本家:投入生產資料,並支付工資,得到產品價值。其中產品價值>生產資料+工資, 工人:投入勞動力,得到工資 由以上簡單的式子,可得一個很明顯的結論,工人投入的勞動力>得到的工資。 因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所以資本家的生產資料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並沒有得到價值的 提升。而工人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所以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工人投入越多的勞 動力越多,則他們的情況越壞,而資本家的情況越來越好。但因為工人如果不投入勞動力, 則 因 為 得 不 到 工 資 而 無 法 生 存 , 因 而 不 得 不 被 迫 進 行 生 產 。 所 以 這 種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導致了剝削。 另一方面,在學習中我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不解的地方。 首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服務對象。政治學是為一定社會階級服務的。顯而易見,馬 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的,因而代表了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所以一 切對於無產階級不利的東西都將被視作是錯誤的、有害的。這在剩餘價值規律中可以明顯地 看到這一點。資本家不是無產階級,因而資本階級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永遠是 在剝削無產階級。即在研究經濟問題之前,由於政治的緣故,已經先入為主,將要研究的問 題定性為無產階級總是受資產階級壓迫的。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反映政治經濟學的問 題上,所持有的客觀、科學是無產階級的客觀、科學、歷史、辯證。 其次,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關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誕生。那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 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馬克思所著。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無非就是資產階 級與無產階級的關系。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根本區別在於誰有沒有資本。無產階級要與資 產階級對立並且打倒他們的原因很顯然,因為少數資產階級佔有社會較多的物質資源,而大 多數無產階級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上天所賦予人不斷追求物質,以獲得生 命延續的本能,所以在人類的哲學里,佔有資源是無罪的。第二是人都是平等的,由此而產 生的一個很淺顯的想法是別人佔有物質資源,為什麼我不能佔有?基於這兩點,所以逼迫無 產階級要與資產階級斗爭。斗爭當然需要武器,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了這樣一個 為無產階級的武器。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不再單單研究經濟活 動中的各種現象和規律,而是為了打倒資產階級而去研究經濟規律。 不是批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是從一門學科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像是 政治科學,而非自然科學。或者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不夠深入,沒有真正理解 其精髓、深刻的地方吧。 但是,我覺得通過這個學期僅有的一點時間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有很大收獲了, 尤其是對於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東西有了一些深入地思考、探索,認識到了一些基本的規律, 這對我以後深入學習經濟學還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