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凱恩斯主義與傳統經濟理論的主要區別
凱恩斯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凱恩斯主義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http://www.hudong.com/wiki/%E5%87%AF%E6%81%A9%E6%96%AF%E4%B8%BB%E4%B9%89
㈡ 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從心理因素角度論述經濟周期的理論。
1936年現代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一種始向上,繼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運動,並具有明顯的規則性,即經濟周期。 在繁榮、恐慌、蕭條、復甦四階段中,"繁榮"和"恐慌"是經濟周期中兩個最重要的階段。在繁榮後期。由於資本家對未來收益作樂觀的預期。因而使生產成本逐漸加大或利率上漲,投資增加。但實際上這時已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勞動力和資源漸趨稀缺,價格上漲,使資本品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大;另一種情況是,隨著生產成本增大,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利潤逐漸降低。但由於資本家過於樂觀,仍大量投資,而投機分子也不能對資本的未來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計,樂觀過度,購買過多,使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
隨即資本家對未來失去信心,造成人們的靈活偏好大增,利率上漲,結果使投資大幅度下降,於是,經濟危機就來臨了。經濟危機後,緊隨著經濟蕭條階段,此階段資本家對未來信心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難以恢復,銀行家和工商界也無力控制市場,因而投資不振,生產萎縮,就業不足,商品存貨積壓,經濟處於不景氣狀態。隨資本邊際效率逐漸恢復,存貨逐漸被吸收,利率降低,投資逐漸增加,經濟發展就進入復甦階段。此階段資本邊際效率完全恢復,投資大量增加,經濟又進入繁榮階段。
折疊產生因素
形成周期性波動的原因主要是資本邊際效率的循環性變動,這種變動一般呈現。3-5年的周期性。主要有三個因素決定:
(1)固定資產壽命和人口增長速度;
(2)過剩存貨的保藏費;
(3)生產資本使用完畢所需要的時間)
㈢ 凱恩斯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來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自根據凱恩斯的著作《貨幣、利息與就業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㈣ 凱恩斯主義的幾個理論框架和假設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the Keynesian』s Monetary Policy)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以影響利率,再通過利率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經濟政策,它是需求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貨幣政策的中間變數是利率,即貨幣量的變動影響利率,利率又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貨幣政策的這種機制是以人們的財富只有貨幣與債券這兩種形式的假設為前提的。在這一假設之下,債券是貨幣的唯一替代物,人們在保存財富時只能在貨幣與債券之間作出選擇。持有貨幣無風險,但也沒有收益;持有債券有收益,但也有風險。人們在保存財富時總要使貨幣與債券之間保持一定比例。如果貨幣供給量增加,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增加,原有的貨幣與債券的比例就被破壞。為了恢復原有的比例,人們就要以貨幣購買債券,從而債券的價格就會上升,反之,如果貨幣供給量減少,人們就要拋出債券以換取貨幣,債券的價格就會下降。債券價格和利率之間的關系可表述為下式:
債券價格=債券收益/利率
這就是說,債券價格與債券收益成正比,與利率成反比。因此,貨幣供給量增加,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反之,貨幣供給量減少,債券價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變動又會影響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即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總需求與國民收增加;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總需求與國民收入減少。因此,以貨幣供給量增加為例,貨幣政策的機制是:
貨幣供應量增加——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總需求與國民收入增加
貨幣政策的工具,即中央銀行控制與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工具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即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貼現政策,即中央銀行調整貼現率;准備率政策,即中央銀行調整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此外還有:道義上的勸告,即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活動進行指導;墊頭規定,即中央銀行調整購買有價證券的保證金比例;利率上限,又稱第Q條規定,即中央銀行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上限;以及中央銀行調整分期付款與抵押貸款的條件。
中央銀行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期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即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降低貼現率和准備率,以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在經濟繁榮時期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即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提高貼現率和准備率,以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利率,抑制總需求。各國在不同的時期對貨幣政策有不同的側重。以美國為例,50年代側重於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貨幣政策的重點在於穩定物價。60年代之後則偏重於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70年代初滯脹的出現使這種貨幣政策受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的批評。70年代後期為了制止通貨膨脹則主要採用了控制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
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
凱恩斯經濟學由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提出,並由其追隨者發展與運用的一套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與政策。
凱恩斯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失業的必然性。凱恩斯認為,他的理論要說明什麼力量決定就業量。具體來說,就業量取決於產量,產量取決於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論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論。有效需求是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平衡時的總需求。這種總需求分為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它們由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所決定。這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是決定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規律和決定投資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與心理上的流動偏好規律。凱恩斯認為,如果經濟由市場自發地調節,有效需求不足與失業存在就是必然的,解決的辦法就是國家干預經濟。因此,在政策上,凱恩斯主義的中心就是用國家干預來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過收入再分配來刺激消費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彌補個人支出不足的財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財政政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分析的是整體經濟的運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總量分析代替了個量分析。這些內容就構成了當代的宏觀經濟學。
民收入決定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心理上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這三個心理規律涉及四個變數;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在這里,凱恩斯通過利率把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聯系起來,打破了新古典學派把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分開的兩分法,認為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而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這就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但凱恩斯本人並沒有用一種模型把上述四個變數聯系在一起.漢森、希克斯這兩位經濟學家則用1S--LM模型把這四個變數放在一起,構成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得到丁較為完善的表述.不僅如此,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繞
IS--LM模型而展開的.因此可以說,IS 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二、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
1、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和投資。
2、消費由消費傾向和收入決定。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大於0而小於1,因此,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來增加消費的部分所佔比例可能越來越小。
㈤ 凱恩斯主義的主要思想及其影響
1、凱恩斯主義的主要思想: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觀點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2、凱恩斯主義的影響:
凱恩斯指出,稅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產生經濟危機和非自願失業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費和投資不足。解決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場經濟的自發調節,而必須靠國家的干預,特別是財政稅收的干預。
補償稅收政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漢森等人提出的一種稅收理論。這種調節,通過補償稅收政策和用年度財政收支不平衡的辦法實現。他認為這種稅收的目的在於限制繁榮時期的過分擴張,而在衰退時期停止徵收這些稅款,並退還以前所征稅款,就可以刺激消費。
(5)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理論擴展閱讀:
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區別:
1、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的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
如果政府採取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向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
㈥ 凱恩斯經濟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認為,通過利率把儲蓄轉化為投資和藉助於工資的變化來調節勞回動供求的自發市場機制,並不能答自動地創造出充分就業所需要的那種有效需求水平;在競爭性私人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於社會的總供給水平,從而導致就業水平總是處於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因此,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拋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政策,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確保足夠水平的有效需求。凱恩斯最根本的理論創新就在於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經濟學的證明,這是凱恩斯主義出現以前任何經濟學都根本做不到的。
㈦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和就業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私人投資和消費不足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7)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理論擴展閱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 宏觀經濟學 ,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到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㈧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
這個問題太大了,說得再多都不夠呃。簡介如下:一個經濟體的總供給(AS)和總需求(AD)共同決定了國民收入。而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也就是說存在失業,存在對於勞動力這種重要資源的浪費)。實際就業水平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因此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大概就是這樣。
任何一本宏觀經濟學都會介紹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的~所以,覺得不夠可以任找一本宏觀經濟學來看看就可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