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概念是什麼
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B.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C. 財富的定義是什麼如何評價呀
有人說,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只研究公平和價值,不研究發展和財富;當代的西方經濟學則專門研究發展和財富,所以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以當代西方經濟學為基礎就可以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勞動價值論為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探究隨財富增多而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其他理論無法替代的基礎。
發展意味著財富增多,所以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首先必須正確地看待財富。不然目標不明確,經濟就會偏離科學發展的道路。
正確界定財富概念
人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對財富給出不同的定義。例如,有人出於個人的享樂目的,把財富定義為個人效用,用於研究滿足個人主觀偏好的方法;有人出於分析資源靜態配置的需要,把財富定義為交換決定的價格,把一切暫時不稀缺的資源都不當做財富;有些財產多的人及其理論代表,為了在收入分配中永遠處於有利地位,把經由人用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創造的勞動產品財富和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財富等同起來,否定勞動產品財富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特殊意義;還有些人把自己對金錢財富的追求作為經濟活動的最高目標,把人力只作為和機器原料一樣的為了追求金錢財富必須貶損、別無用處的資本,無視人力對人所具有的直接財富意義。
與這些定義不同,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在中國經濟改革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並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享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得全面發展和生活富裕。因此,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財富,需要對財富概念作出更准確的界定:第一,把廣義的財富定義為一切對人類現在和將來具有客觀使用價值的東西,而不是以某個人主觀評價為轉移的可有可無的效用;第二,把商品財富和非商品財富區別開來,承認對人具有使用價值的非商品。比如公共產品和空氣等,雖然沒有價格、不進入市場,有的現在也不稀缺,但也是財富;第三,為了說明財富的來源,要把勞動產品財富和非勞動產品財富區分開來,說明勞動產品財富增加對於我國經濟發展的決定性重要意義;第四,為把我國經濟活動的目的,確立為廣大人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能只把物質使用價值稱為財富,要把人力使用價值也稱為財富,做出物質財富和人力財富的區分;第五,因為制度也是人類創造的一種重要財富,所以還需要把它單列出來,以研究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特殊重要作用。
人力財富概念的重要意義
在對財富和發展的研究中,西方經濟學界已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但是,人力資本這一概念有個缺陷,就是它把人力只作為增加物質財富或收入的手段,沒有把增加人力同時表示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按照這種稱呼,似乎人力和機器原料一樣,是專為追求金錢收入增值而耗損的東西。筆者認為,經濟發展是手段,人的發展才是目的。
經濟發展是人發揮主體作用改造自然的結果,經濟發展雖然不能自動解放人,但卻能為人類解放提供必要的條件,經濟發展最終要為實現社會和個人的整體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指出:「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發達的生產力。」經濟發展對人類解放和發展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的基本需求不再是物質的,而是變成內在必然性的要求和對人完滿生活的享受,即對個性的全面、豐富和自由的發展的需要。經濟發展將改變人們的社會關系,將以人與人的新型關系取代物對人的統治的單純經濟關系。經濟發展也將改變人們的消費關系,使得人們對物的關系將不再是利己主義的佔有,而是全面豐富的擁有。
勞動價值論怎樣研究財富增長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財富,還要探究隨財富增多而來的經濟發展。有人說,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只研究公平和價值,不研究發展和財富;當代西方經濟學則研究發展和財富,所以研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以當代西方經濟學為基礎就可以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勞動價值論最早是由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系統闡述的,他在《國富論》中討論的主題是,人們如何通過分工提高勞動效率,創造財富,而不是公平和價值問題。馬克思發展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他的《資本論》揭示了經濟發展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將越來越不適應,工人受到不合理壓制必將走向反抗,改變這種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並沒有從公平的角度論述這些問題。
相反,與馬克思同時代的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理論,才是只研究公平和價值的理論,而且,他們所說的公平和價值,都只是他們所假定的無差異「經濟人」主觀感受上的公平和價值。正像有人通俗解說的,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物以稀為貴」,而且這種「貴」講的只是無差異「經濟人」個人主觀評價的「機會成本」,而不是生產中實際耗費的東西。按照這種理論,只要讓每個人公平地(也就是平均主義地)對東西都有高評價就可以了,生產根本不必進行,因為東西反正越稀缺越貴,人們的評價越高,多了反而不好了。這種理論能指導經濟發展嗎?
時隔半個多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西方經濟學的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才重新研究經濟發展問題,但他們的經濟增長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靜態資源配置理論一樣,拋棄了古典經濟學家承認勞動創造作用的理論,將勞動等同於物。自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這些理論認為增長的來源是勞動、資本和科技進步,但對科技進步的原因卻不做任何解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則把科技進步歸因於人力資本。
可是,人力資本的物質投入和財富特別是科技成果的產出雖然有正相關性和相互交叉性,但畢竟是兩個過程。對不同的人投入相同的物質資料,他們的不同勞動表現還是會使產出有極大的差別;具有同樣創造能力的人,一個人積極工作,另一個什麼事都不做,他們的產出也會有很大差別。因此,撇開對勞動者創造性勞動的研究,就不可能全面闡明財富特別是科技成果的來源。
勞動價值論為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探究隨財富增多而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其他理論無法替代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並沒有變大,但因為勞動力利用的情況不同了,過去閑置的勞動力現在被動員起來了,過去勞動者沒有被調動起來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勞動者產生了更多的創新勞動,所以財富增加了。因此,勞動產品財富數量增加、質量提高和品種多樣化,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D.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學原理簡答題 什麼是財富
經濟學上,財富是指物品按價值計算的富裕程度,或對這些物品的控制和處理的狀況。財富的概念包括貨幣、不動產、所有權。在許多國家,財富還包括對基礎服務的享受,如醫療衛生,以及對農作物和家畜的擁有權。
在經濟學上最早給財富下定義的是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色諾芬(Xenophon,約430~354BC.)。他在其著作《經濟論》一書中寫道:財富就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他認為諸如馬、羊、土地等有實際用處的東西才是財富。
E. 國富論中和現代西方經濟學中財富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人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對財富給出不同的定義。例如,有人出於個人版的享樂目的,把財富定義為個權人效用,用於研究滿足個人主觀偏好的方法;有人出於分析資源靜態配置的需要,把財富定義為交換決定的價格,把一切暫時不稀缺的資源都不當做財富;有些財產多的人及其理論代表,為了在收入分配中永遠處於有利地位,把經由人用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創造的勞動產品財富和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財富等同起來,否定勞動產品財富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特殊意義;還有些人把自己對金錢財富的追求作為經濟活動的最高目標,把人力只作為和機器原料一樣的為了追求金錢財富必須貶損、別無用處的資本,無視人力對人所具有的直接財富意義。
F. 經濟學原理 人有哪六種需求,財富有哪五種形態
人有六種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
6、超越自我的需求
財富有五種形態(其中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這三者構成生命資本):
1、人力資本
2、社會資本
3、自然資本
4、人造資本
5、金融資本
以馬歇爾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馬歇爾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而《經濟學原理》正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
(6)財富的經濟學概念擴展閱讀: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
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集是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經濟學之大成,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馬歇爾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於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英語國家)替換了古典經濟學體系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G. 經濟學中 「收入」與「財富」倆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沒記得在哪見過財富的定義,在講收入理論的時候,那個生命周期理論貌似提到了財富這個概念。
從經濟上講區別的話:收入是流量,財富是存量;另外,再舉個例子,你種了個蘿卜,賣了才能叫收入,不賣也能叫財富。
H. 財富指什麼
財富是什麼呢?你的財富都包含了哪些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也許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就能說出一大堆財富:電腦、汽車、冰箱、洗衣機、房子……也就是說,對於一個人來說,對他有價值的東西他才認為這些是財富。同樣的,在經濟學中,財富就是指人們認為有價值的所有東西。
所謂價值,就是消費者或者擁有者眼中的價值。比如說佛陀一無所求,在一般人看來一文不值的「四大皆空」,卻正是佛陀們想要的,這是他們最重要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當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而持有不同的價值觀的人,對財富的判定也是不同的。就像額外的水對一個澆地的農民來說是額外的財富,但是對一個遭受長江水災的農民來說就不是財富,而對於非洲乾旱地區的居民來說,那是比金子還要珍貴的財富。積雪兩尺多深,對於一個滑雪勝地的老闆來說是額外的財富,但是對一個道路清潔工來說大概只是一個會把腰累斷的負擔。
也正因為此,經濟增長的標准並不在於生產更多的東西,而在於產生更多的財富。當然,物質的東西對財富是有所貢獻的,而且十分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非財富或沒有太大價值的物質,對財富的生產也很重要。如手風琴是用某些物質材料做成的,看似多餘的雪也可以刺激造雪機生產。甚至像健康、愛和心靈的寧靜這些「非物質」的東西也有某種具體的物質表現。
所以說,財富的增長和物質產品的體積、重量或數量增長並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必須拋棄「財富=物質的東西」這一傳統見解,否則它就會妨礙我們理解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專業化和交換等。
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的財富,也許大家都曾想過,要是所有東西都是免費品就好了!那樣就不存在「稀缺性」這個概念了。也就沒有人願意為得到某一樣東西而付出代價,人們想要獲得某種東西也就不需要權衡或選擇了,我們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天堂就常常被描繪成這樣。可是,在我們的地球上,我們就不得不面對稀缺性。我們不可能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我們必須要付出代價,必須要做出選擇。
當然,在經濟學上,還存在一些所謂的「壞東西」(也就是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假如我們希望好東西多多益善,那麼也許你已經猜到了,對於「壞東西」,我們希望越少越好。地震、泥石流、洪水、恐怖襲擊、空難等等,這些都是壞東西。但你也不要忘記,經濟學意義上的好東西和壞東西的概念都是我們主觀認定的。例如,勃特克討厭藍草音樂,可是普雷契特科則很喜歡。當你不清楚保羅?海恩對這種音樂是愛憎分明還是持無所謂的態度時,對於藍草音樂的評定就會有三種結果。一個人認為是壞的東西,另一個人認為它是好東西,而對第三個人來說,它也可能無所謂好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大概了解了什麼是財富,那麼我們該如何創造財富呢?在經濟學中,創造財富的最好方法就是貿易。
很早以前,亞里士多德就對貿易產生過懷疑,他認為,自願的交換在很多情況下是等值交換。其實,這個觀點更應該反過來說,自願的交換從來就不是等值交換。假如是等價交換的話,交換對於交換者來說就沒有實際意義了,交換當然也就不會發生了。
事實上,交易雙方通過合作,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獲得了更大價值的機會。這種獲益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激勵。在合理且自 願的交換當中,雙方都有意通過放棄某種價值較小的東西來獲取某種價值較大的東西。
假如小明用自己的足球向小強換取羽毛球拍,就表明小明認為羽毛球拍比足球價值大,而小強認為足球比羽毛球拍價值大。
我們觀察到,人們為了得到他們認為價值更大的東西,往往都會以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換條件,自願換取另一種。在雙方看來,交換都不是平等的,因為他們對價值的判定不一樣;否則,他們就不會重新安排足球和羽毛球拍的產權。這正是貿易的生產性的根源。小明的財富比以前多了,小強也一樣。這是交換的結果,交換是生產性的,因為雙方的財富都增加了。
也許當我們講到足球和羽毛球拍交換時,有些同學會說:「不對,財富並沒有增加。小強和小明的感覺比原來好,他們可能更高興,但僅此而已,他們交換並沒有生產新的東西,還是一個足球和一個羽毛球拍,只是換了主人而已。」
沒錯,交換時不能產出新的東西,但是為什麼說它具有生產性呢?
究竟什麼是生產呢?提到生產,我們立刻會想到工廠、原材料和工人們。只有這些因素很好地組合,才能產出新東西。但這些僅僅是生產的技術性因素,我們只看到了「常規」,卻忽略了另外一點,就是足球和羽毛球拍的製造商試圖在技術上把這些材料重新配置,做成更有價值的組合。他們試圖在投入一定的情況下,製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這才是經濟因素,這也是廠商製造它們的根本原因。只要突破常規思維,這個概念就很容易明白了。
用足球換球拍沒有製造出什麼新東西,這並不需要另外的高難技術,但確實製造出了一種雙方都認為更有價值的新模式,這就是他們開展貿易的原因。這種模式為雙方帶來了財富。我們不妨把交換看成是另一種生產方式,小明把足球作為「投入」,得到羽毛球拍作為「產出」;小強則把羽毛球拍作為「投入」,把足球作為「產出」,這樣轉 化為生產模式,價值增加就顯得很明顯了。
每個人都用一種有價值的東西換取另一種更有價值的東西。在經濟學上,任何選擇行動都伴隨成本與收益。按照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獲得一種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的成本就是你舍棄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價值。為了強調,我們稱之為機會成本。小明認為足球有價值,但他自願用足球作為代價換取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羽毛球拍。小強認為羽毛球拍有價值,但他用球拍作為代價換取了他認為更有價值的足球。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收益大於成本,他們都獲得了凈收益,即財富增加。
假如小明在交易之後享有更多財富,看起來這額外的收益一定來自小強。但要知道,小強也享有更多的財富。這不可能是從小明那裡拿走的。其實正好相反,自由貿易是一個機會,它能同時為交易雙方創造更多的財富。
任何人在交換中合作,都能找到一個增加自己財富的方式。這一帶有生產性交換過程的結果是雙方的產出的價值都比投入的價值大。僅僅這些就可以使一項活動有生產性了。因此我們可以說是交換擴大了真正的財富,也是因為交換真正的財富才被生產了出來。
I. 經濟學中的社會財富是如何定義的
社會財富
社會財富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具有對人有使用專價值的勞動產品;是指進屬入社會生產、生活領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物質。社會財富包括自然資源、勞動產品和知識技術產品等形式。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是社會財富的兩個基本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