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
『
啊
靠
媽呀
!!!!!!!!!!!!!!!!!!~~~~~~~~~~~~~~~
『貳』 教育經濟學家有哪些
1、肖昊。湖北雲夢人,研究生學歷,武漢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經濟學家。
2、黃育雲,男,1937年出生。教育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教育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優秀教師(1989年),中國心理網特聘職業教育顧問。我國著名教育經濟學家和職業教育家。
3、吳敬璉,男,1930年出生,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寶鋼經濟學教席教授;國際經濟學會(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IEA)執委會成員、國際管理學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IAM)會員;《改革》、《比較》、《洪範評論》雜志主編;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4、厲以寧,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1955年畢業後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現為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5、樊綱,男,漢族,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6、張維迎,男,陝西人。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前任院長、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任牛津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還有很多
『叄』 教育經濟學有哪些期刊
教育經濟學?沒有,聽過啊,不過,教育類的,經濟類的應該可以吧。你看看這兩本,創新教育研究,世界經濟探索
『肆』 比較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方法
比較教育學的基本特徵:
①國際性。比較教育至少要對兩個以上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它是跨國家的,具有國際性的特徵。
②可比性。在國際教育方面,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可能探索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結論作為本國的借鑒。
③綜合性或跨學科性。比較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在於集中幾門社會學科的成果應用於對各國教育的研究,它跨越了幾門學科的范圍。因此,需要有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熟習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對各國教育進行歷史的、社會的具體分析和綜合比較。
比較教育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817~1917)這個階段以 「借鑒」 為主要特點。1817年法國教育家M.-A. 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他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點創造性的建議:
①組織一個國際教育協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搜集工作。
②採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適當的教育改革建議。
③建立師范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
④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經驗。這些建議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
第二階段(1917~1945)。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對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發展進行國際性的對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國教育學家I.L.坎德爾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於1933年所著《比較教育》一書對當時比較教育的教學與研究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中國曾把該書譯成中文,作為大學的比較教育課的教科書蘇聯教育理論與活動家..克魯普斯卡婭'" class=link>..克魯普斯卡婭也研究了美國、德國、奧地利、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的教育經驗,這對蘇聯教育的發展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階段(從1945至今)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國際教育經驗為基礎,加深和擴大研究成果。表現在:①擴大與新建研究機構。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等機構。1970年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會成立。到80年代該學會曾分別在渥太華、日內瓦、倫敦、東京,召開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議,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較研究方法多樣化。在前一階段,坎德爾等人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佔優勢;在這一階段,除歷史法外,許多教育家把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引進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
以上供參考。
『伍』 中國教育學會有哪些分會
教育學分會 比較教育分會
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 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
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 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分會
教育史分會 教育經濟學分會
教育理論刊物分會 教育實驗研究分會
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
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
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生物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 體育與衛生分會
音樂教育分會 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科學教育分會 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
復式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教育管理分會
特殊教育分會 工讀教育分會
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分會 教學儀器設備分會
教育督導分會 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
教育機制研究分會 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分會
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 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
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 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
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專業委員會
基礎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 教育行政專業委員會
農村教育分會 教育出版研究專業委員會
學校文化研究分會 腦科學與教育研究分會
『陸』 教育經濟學的啟示
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漫長的過程
教育經濟學從古代教育經濟思想的萌芽到20世紀 50年代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再到當今教育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大約兩個多世紀的時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識的建構和社會的認可,這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教育經濟學與教育學和經濟學相互制約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它既有經濟學的部分又有教育學的部分,它的發展與這兩門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縱觀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教育經濟學的每一個時期的發展都是在經濟學或教育學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受經濟學和教育學的制約,反過來又促進經濟學和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經濟學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聯系
一門學科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為依託,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思想和理論。古代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制約著教育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經濟關系的認識也是粗淺的、不成熟的,只能停留在萌芽階段;二是20世紀50~ 60年代由於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人們開始重視科技在生產當中的應用,所以產生了對教育的需要,這樣的社會背景促進了教育經濟學的創立;70年代至今社會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時代,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教育經濟學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由教育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需要經過漫長的歷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程度的不斷提高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他們在理論上不斷補充,在實踐上應用於社會並解決問題,一門學科的發展過程就是它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教育經濟學從創立發展至今,也在不斷的修正。社會在發展,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教育經濟學也會隨之不斷的發展和豐富下去。
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教育經濟學研究在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曾出現過萌芽,但由於後來連年的戰爭,教育經濟學並沒 有在當時的基礎上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普遍的觀點認為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系統的介紹和專門的研究在中國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 80年代初。
隨著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的發展,其研究分支也開始出現。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按照考察的層面和角度,教育經濟學可分為宏觀的、微觀的、結構的、制度的四個研究方面。宏觀的教育經濟學著重分析教育與宏觀經濟運行的關系、教育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教育投資與財政收支的關系。微觀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運用教育投資的投入產出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研究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報酬確定的依據、教育單位的規模經濟、家庭教育支出的變動趨勢等問題。結構的教育經濟學是對教育的區域結構和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問題的研究。這兩類結構又同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就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關。制度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著重分析教育經濟方面的制度環 境、制度條件,以及在制度結構上所引起的後果。
筆者認為,按照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可分為高等教育經濟學、基礎教育經濟學、職業和成人教育經濟學等。按照研究的領域,教育經濟學包含教育財政學和教育規劃的經濟學研究。教育財政學既屬於教育經濟學的分支學科,也屬於財政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教育活動中的財政問題。教育規劃的經濟學研究以經濟學、社會學和規劃學的研究為理論基礎,從勞動力需求、社會和個人需求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對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經費需求等,以及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等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高等教育經濟學研究在中國的蓬勃發展 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吸納和借鑒了西方教育經濟學的成果,而且結合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實際情況,建立和發展了明顯有我國特色的教育經濟學研究,肯定了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其中針對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在不同時期涌現出了很多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
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的觀點在系統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得到了鞏固和完善。對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的研究發現,我國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經費的投資水平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和同等發達程度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使教育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三級教育規模以及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相適應,應加大各級教育投資 的力度,盡快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軌。
這些研究為我國政府應達到的教育投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參考依據,積極地推動了增加教育投資的國家宏觀決策。以此為依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 的《中國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了到20世紀末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的政策目標,並規定了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原則。
關於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式和內部效率
1978—1989年我國的高等學校校數的增長率略低於高校在校生數的增長率,而高等學校的校均在校生規模的年增長率大大低於校數和在校生數的年增長率。這種高等教育的「外延式」發展使得有限的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低下。1988年,我國高等學校的校均規模約為1922名在校生,平均生師比為5.25∶1。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把生師比提高到10∶1,在平均學生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生均經常性經費支出可以下降24%。如果平均學生規模提高到4000名在校生,生師比提高到10∶1,每個學生平均每年的經常性開支可以縮減418元。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4000名在校生的校均規模比較接近當時條件下的高等學校的適度規模。據此,研究提出了高等教育應採取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依據規模效益的理論進行高等學校結構調整的辦學體制改革等政策建議。這些研究和結論都有力地影響了高等教育總體規模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小規模院校合並、辦學結構調整等政策的制定。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撥款體制模式
在對教育投資的內部效率進行廣泛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者們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不僅存在投入低、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較低的現象,於是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成為解決資源不足的又一方法和途徑。在這一階段,教育經濟學者們對教育經費在三級教育中的分配、在學校之間的分配、在學校內部的分配,以及高等教育投資體制等問題進行了規范研究和實證研 究。
以成本行為為基礎的多政策參數的高等教育撥款模式以透明、公正、有效為基本原則,以高等教育事業費中的政府撥款為對象,吸取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的有益經驗,重新建構了高等教育的成本結構,提供了一 種在高等學校之間進行資源配置的科學模式。
鑒於公平、公正、有效、透明的撥款方式必須以相應的撥款體制為依託,一些研究考察了國際高等教育撥款體制的經驗,提出了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基金制的設想。研究認為,高等教育基金制的建立,可以逐步改變高等學校的附屬地位,使其真正成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可以促進政府轉變職能,由對高等教育條塊分割式的直接管理逐步改變為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可以促使政府撥款充分體現公平、透明和有效的原則;可以確立中央和地方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來源:南豐公益書院)
一些研究建議實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的目的在於:實現教育事權與財權的統一,確保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使教育發展的經費需求與政府的投入更為協調,更好地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實 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也有利於高等教育基金制的建立和實行。這一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條的規定中得到體現,其法律條文闡述如下:「各級人民政府的教育經費支出,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
關於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
在一定時期內,我國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不合理現象,表現之一就是受教育程度與勞動收入不成比例,出現「腦體倒掛」現象。造成「腦體倒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來自製度層面的,也就是說,在80年代我國的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主要由人事工資政策確定,並不反映其勞動生產率。
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腦體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從總體上已經得到了扭轉,高等教育是一項能夠給個人帶來收益的投資。教育收益率呈連年上升趨勢,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年明瑟收益率1996年為8.23%,1997年為9.68%,1998年為11.35%。這表明1998年我國大學本科的明瑟收益率已經超過了物質資本投資通常的10%的收 益率。
在研究教育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時,我國教育經濟學者將工作努力程度理論結合進了傳統的人力資本模型,把工作滿意度作為中介變數引入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的回歸模型中,對組織行為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力資本理論,而且對組織管理理論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也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 要的意義。
這些研究為我國制定更為合理的勞動工資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也為勞動力配置從以政府直接管理為主到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基礎。
關於高等教育經費的多渠道籌措和成本分擔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各國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熱情下降,高等教育經費出現了全球性的財政緊縮。與各國三級教育注冊生數不斷增長的情況不相適應的是,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1985—1994年間穩定在5%左右。而中國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在整個90年代,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點幾,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相對減少,家庭和企業所佔的份額相對增大。教育經費來源的渠道由單一渠道轉向多種渠道,包括政府撥款、教育費附加、學雜費、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用於教育的費用、個人或社會組織的捐 贈、教育基金、科研經費等。
其中,受益者個人或其家庭分擔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成為非財政性渠道中的重要途徑。對人口年齡結構構成變化、居民家庭收入變化、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以 及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公平性效果等的深入研究,清晰地表明了在高等教育這一非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和成本補償政策的理論和實證依據。
關於高等教育的個人需求
隨著我國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增強,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在持續增長並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增長。這些方面均促進了居民個人及其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實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之後,受教育者個人及其家庭雖然為接受高等教育負擔了一部分成本,但對提供教育的機構而言,學費無疑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私人投資高等教育的資金來源,繼而增大了機構提供教育供給的能力。而與此同時,對受教育者個人及其家庭而言,學費和學生資助作為一類重要的財政因素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未來預期收益一起成 為了影響個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經濟特徵。
研究表明,伴隨著高等教育收取學費水平的逐年提高,學費已逐漸成為人們進行高等教育選擇時的重要影響因素,而且不同收入階層受教育者對學費的反應隨著學費水平的提高表現出差異。這些研究結論為向弱勢群體提供教育資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為維持教育機會的公平,使得每一位有資格的求學者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教育資助亦成為必然。
關於擴大高教規模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
1999年,在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和居民對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的雙重壓力下,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政策出台。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消費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一個生產部門。那麼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人們投資高等教育、拉動疲軟的消費需求呢?研究者採用投入產出乘數估算了高等教育部門對國民經濟總產出的拉動作用。結果表明,高等教育部門的產出乘數低於各個部門產出乘數的平均水平。與可以吸引居民私人投資的部門,諸如保險、私車消費、房地產、日用電器、電子計算機等部門比較,高等教育部門的產出乘數和影響力系數略高於房地產業,但仍不及保險業、汽車製造業、建築業、日用電器業和電子計算機業等對國民經濟總產 出的拉動力大。
在對就業的影響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一方面延緩了各級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需求的擴大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關於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
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指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高等教育系統運行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高等教育運行機 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這兩種制度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統的運行有著本質區別。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的主體是政府,由政府制定計劃,政府直接管理,高等學校、學生個人、用人單位在使用資源時都必須根據政府計劃並與政府發生聯系,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脫節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主體是市場,政府起到的作用是間接管理和宏觀調控,並維持社會公平。同時由於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產品特性,高等教育部門與私人產品部門不同,其資源配置不可完全依賴市場運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幹預。政府與大學的關系既不是計劃經濟 條件下的直接管理的關系,也不是完全市場化的關系。
對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研究不僅是規范性研究的范疇,而且也是實證研究的領域。研究不僅從理論上論述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本質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環節及其與外部要素間的關系,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系統運行規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產生的影響,而且實證地研究了高等教育的規模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高等教育的內部資源配置、高等教育的外部效率、外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因素對高等教育需求的影響。
『柒』 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是什麼樣的組織
這個組織是正規的,在中國教育學會網www.cse.e.cn上可以查詢到。
中國教育學會分支機構有:
教育學分會 比較教育分會 腦科學與教育研究分會
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 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 學校文化研究分會
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 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分會 教育出版研究專業委員會
教育史分會 教育經濟學分會 農村教育分會
教育理論刊物分會 教育實驗研究分會 教育行政專業委員會
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 基礎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
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專業委員會
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
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生物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 體育與衛生分會 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
音樂教育分會 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
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 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 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
科學教育分會 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 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分會
復式教學專業委員會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教育機制研究分會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 教育管理分會 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
特殊教育分會 工讀教育分會 教育督導分會
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分會 教學儀器設備分會
『捌』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什麼
教育經濟學考研考思想政治理論、英語、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1、101思想政治理論: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2、201英語:也叫英語一。學術類型的專業考英語一。
3、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涵蓋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育心理學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學科基礎課程。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教育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8)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擴展閱讀:
教育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是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研究對象是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資的有效利用及其經濟收益。是介於經濟學、教育學、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
研究內容主要有:(1) 教育的「生產性」;(2) 教育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財政支出之間的比例關系;(3) 教育投資在各類教育內部結構中的合理分配;(4) 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
『玖』 教育與經濟雜志社是2016年的核心期刊嗎
期刊名稱:教育與經濟
主辦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
國內刊號:回42-1268/G4
國際刊號:1003-4870
出刊答日期:季刊
期刊級別:
CSSCI來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教育與經濟》雜志是由華中師范大學和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我國唯一的一份教育經濟學專業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 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推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及時反映國內外教育經濟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和新動態。近些年來,該 刊編輯部結合學科特點,努力探索具有獨自學術特色的辦刊新路,積極將雜志推向國際學術市場,加強與國際教育經濟學界的交流與合作,連續組織編發了大批國 際、國內教育經濟學知名學者研究的新成果。
『拾』 中國最好的經濟學研究生院校是哪
國內【經濟學】頂尖的八所大學:北大,人大,南開,復旦,廈大,上回海財大,南京,答浙大
北京大學 :西方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保險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南開大學:南開大學的國際金融和保險學水平還是排名全國第一。 復旦大學: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王牌專業廈門大學:財政學、統計學研究水平全國排名第一上海財經大學:第一所高等財經學府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浙江大學:國際貿易這些學校的經濟研究生出來。,很穩,很靠譜,現在很多公司看你什麼專業,什麼學校,如果經濟類專業,好的學校出來,優先錄取的。如果決定考研,就選好學校,然後拚命的准備,1年埋頭苦幹,跟高考一樣,搶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