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觀經濟學。mc曲線和d需求曲線的交點和atc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分別有什麼意義
D和MC的交點,MC代表變抄動成襲本,假設這個交點代表的QUANTITY是Q,價格是P,則產量超過Q後,每多生產一個產品的所增加的變動成本MC要大於售價P。這個交點好像沒什麼實際意義?
ATC是固定成本加變動成本,假設這個交點代表的QUANTITY是Q,價格是P,則產量超過Q後,每多生產一個產品所帶來的成本要大於售價P,意味著超過Q的產量,都是在虧錢。
㈡ 微觀經濟學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D與d的問題
達到12美元可以但是想要均衡就不容易了
㈢ 圍觀經濟學中AR曲線始終與D曲線重合么
不是的,平均收益其實就是價格*數量(也就是總收益)/數量=價格.證明平均收益是永遠等於價格的,但不是市場需求曲線上的所有點廠商都能夠或者意願生產,也就是說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與市場需求曲線不重合.(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是指市場價格與某家特定廠商的產量之間的關系)
1.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中存在成千上萬的供給者,所以市場價格是給定的,任何廠商都只是價格的接受者.如果廠商在給定價格p以上要價,它的產品會賣不出去,所以數量是零,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就是與Y軸重合.當廠商以給定價格p要價,那可以一直生產直到達到市場在這個價格下的需求數量,這時他面臨的需求曲線就是水平的,所以平均收益也是固定等於給定價格p的.那如果廠商在給定價格p以下要價的話,那它的價格就低於所有其他廠商,它就是唯一的生產者,它面臨的需求曲線也就與市場的需求曲線重合,也就是他的平均收益與需求曲線重合.
也就是說,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他的平均收益曲線是先垂直與Y軸重合,然後再水平,最後再和需求曲線重合
2.壟斷:在壟斷的情況下,市場內只有一家廠商,所以它面臨的需求曲線就是市場面臨的需求曲線.因此它的平均收益曲線與需求曲線重合.
3.壟斷競爭(寡頭):在這個情況下,市場上有多家廠商,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每個廠商生產的數量只是行業總量的一部分,因此平均曲線和需求曲線肯定是不重合的.
我復制了「如是前行」的答案,我認為Ta答得很清楚.
㈣ 誰能解釋一下一個西方經濟學問題:為什麼壟斷廠商的MR曲線一定低於d=AR曲線:-)
MR在AR下其實一種數學現象,邊際量總是拉著平均量走。籃球隊平均身高1.90米來了個新人1。85米就把平均量拉低了。壟斷廠商的d=AR是被MR拉著一下向下的。所以MR一定在AR下面
㈤ 經濟學中曲線sd分別代表什麼
經濟學中曲線sd分別代表:
supply、demand
即是需求和供給
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供給指特定市場上在一定時期內,與每一銷售價格相對應,生產者願意且(可)能供應的商品數量。
㈥ 微觀經濟學中需求曲線d和長期平均成本LAC位置關系
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由於存在規模效益和廠商的不斷流動。在廠商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時,如果廠商存在經濟利潤,那麼會不斷地有新廠商加入,從而增加了整個行業的供給,使得市場價格降低,每個廠商的利潤不斷降低,直到降到0時新廠商的加入才會停止,此時達到了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P=LAC的最低點。反之,當廠商虧損時,隨著廠商的不斷退出,價格上升,最終的均衡也是經濟利潤為0,即P=LAC的最低點
壟斷競爭廠商,如果生產集團內存在利潤,新廠商也會被吸引進來,在市場需求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每個廠商面臨的市場銷售份額會減少。於是,代表性企業的D需求曲線會向左下方移動。為了建立新的均衡,d曲線會沿著D曲線平移,直到沒有新廠商的加入為止,此時,每個廠商的利潤為0,於是AR,SAC與LAC相切。此時d相切於LAC的左側。
壟斷廠商由於不存在新廠商的加入,因而通過調整生產規模,從而實現最大利潤。即短期利潤在長期是可以保留的。壟斷廠商通過對生產規模的不斷調整,可以獲得比短期更加多的利潤。因而一般情況下,在達到長期均衡時,d曲線會位於LAC之上,長期均衡實現的條件是MR=LMC=SMC
㈦ 宏觀經濟學中,貨幣需求函數的形式為(M/P)^d,這個d是指國內的意思嗎
你好,d是demand,需求的意思,(M/P)^d=kY是貨幣需求函數(money demand function)
㈧ 宏觀經濟學中 H=Cu+Rd+Re M=Cu+D 這兩個等式中H、M分別表示什麼
H是銀根,即貨幣基礎;M是總貨幣供給
㈨ 微觀經濟學圖像中的E.F.G.d都是什麼意思啊
您好:
從圖中看,d是廠商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需求曲線一般都用d表示,在完全競回爭市場中,d是一條水答平線,與價格P、邊際收益MR、平均收益AR重合,因為廠商是價格接受者。
E是SMC與P的交點,它代表的是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或虧損最小化)所選擇的產量,即Q*。
F代表Q*產量下廠商的平均成本,當F在E之下時,廠商盈利,單件商品盈利額為EF的長度(價格與成本之差),總利潤就是EF×Q*,也就是圖1的綠色部分;當F在E之上時,廠商虧損,單件商品虧損額為EF的長度(成本與價格之差),總虧損額就是EF×Q*,也就是圖3、4、5的綠色部分。
G代表Q*產量下廠商的平均可變成本,當E在G之上時,廠商雖然可能虧損,但是依舊繼續生產(圖3的情況),因為此時的利潤高於可變成本(生產所需原材料,如麵粉、黃油等),可以彌補部分不變成本(如廠房、設備等已經投入的固定資產);當E在G之下時,生產的利潤還不足以彌補可變成本,故會停止生產,退出市場(如圖5)。
如果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請記得採納;如果仍有不懂,歡迎繼續提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