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宏觀經濟學往年的試卷
實在不知道哦啊有多少人。不過試題倒是可以幫幫你。一、填空題:1、「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是人類社會所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問題。2、在圖形上,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需求量在一條需求曲線上隨著價格的變動而移動,需求的變動表現為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3、兩種互補商品之間價格與需求量成反方向變動;兩種替代商品之間價格與需求量成正方向變動。4、如果交叉彈性為負值,則兩種商品為互補關系。5、當邊際效用為正值時,總效用增加,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時,總效用為減少。6、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其斜率為負值。7、生產要素分為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8、利潤最大化條件是MR=MC。9、在完全壟斷市場上,邊際收益小於平均收益。10、衡量社會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線稱為洛倫茲曲線,根據這種曲線所計算出的反映社會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是基尼系數。11、社會資源配置要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需要三個條件:交換的最優條件、生產的最優條件和交換與生產的最優條件。12、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徵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13、從支出角度看,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14、衡量一個經濟中失業狀況的最基本指標是失業率,它是失業人數占勞動力總數的百分比。15、通貨膨脹按其原因可分為需求拉上、成本推進、混合推動和結構性通貨膨脹。16、經濟周期大體上經歷四個階段: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17、在經濟蕭條時期應該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在經濟繁榮時期應該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18、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是:調整法定準備金率、調整中央銀行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二、選擇題:1、下列對資源稀缺性描述錯誤的是(C)A.是人類社會永遠存在的問題B.是經濟學研究的必要條件C.它強調的是資源絕對數量的缺乏D.是相對於無限慾望的資源的有限性2、以下哪個問題不屬於微觀經濟學考察的問題(B)A.單個廠商的產出水平B.失業率的上升或下降C.單個商品需求量的確定D.居民戶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種商品的消費上3、下列哪一個是規范經濟學的命題(B)A.本世紀80年代的高額預算赤字造成了貿易逆差B.應該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C.蕭條時期,產出下降而失業上升D.在混合經濟中,一個角色是市場,一個角色是政府4、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普通商品的價格越高,則(D)A.需求量越大B.需求量不變C.供給量越小D.供給量越大5、當汽油的價格上升時,對小汽車的需求量將(A)A.減少B.保持不變C.增加D.先增加,後減少6、影響商品供給量增加的是由於(A)A.生產技術水平提高B.生產技術水平下降C.生產成本提高D.商品本身價格下降7、某商品的價格從6美元上升至8美元,需求量從80減少到60,需求(C)A.缺乏彈性B.富有彈性C.單位彈性D.不能確定8、某商品缺乏彈性,若其價格上升5%,則供給量可能(D)A.增加50%B.增加25%C.增加5%D.增加1%9、若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彈性為0.5,則該商品為(C)A.吉芬商品B.低檔品C.正常商品D.奢侈品10、某消費者逐漸增加商品的消費量,直至達到了總效用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該商品的(D)A.總效用和邊際效用不斷增加B.總效用和邊際效用不斷減少C.總效用不斷下降,邊際效用不斷增加D.總效用不斷增加,邊際效用不斷減少11、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不同點表示(B)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費的兩種商品組合比例相同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費的兩種商品組合比例不同C.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費的兩種商品組合比例也不相同D.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費的兩種商品組合比例也相同12、經濟學中短期與長期的劃分取決於(D)A.時間長短B.可否調整產量C.可否調整產品價格D.可否調整生產規模13、其他投入不變,連續等量增加某種生產要素投入量時(C)A.總產量一直增加B.平均產量一直增加C.總產量先增後減D.平均產量先減後增1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A.只要總產量減少,邊際產量一定為負B.只要邊際產量減少,總產量一定減少C.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且必定交於邊際產量曲線的最高點D.只要邊際產量減少,平均產量也一定減少15、由企業購買或租用所需生產要素所發生的成本是指(A)A.顯性成本B.隱性成本C.變動成本D.固定成本16、超額利潤是指超過(D)利潤的那部分利潤。A.會計B.經濟C.壟斷D.正常17、經濟效率最高的市場是(A)A.完全競爭B.完全壟斷C.壟斷競爭D.寡頭壟斷18、完全競爭條件下,單個廠商的需求曲線(C)A.向右下方傾斜B.向右上方傾斜C.於橫軸平行D.與縱軸平行19、下面哪一個不是壟斷競爭的特徵(A)A.廠商數目很少B.進出該行業容易C.存在產品差別D.廠商是價格的影響者20、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C)的需求。A.固定的需求B.遞增的需求C.派生的需求D.獨立的需求21、某一經濟活動存在負的外部經濟是指該活動的(B)A.私人成本大於社會成本B.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C.私人成本等於社會成本D.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22、「搭便車」現象,源於公共物品的(B)A.非競爭性B.非排他性C.排他性D.競爭性23、科斯定理可以用來解決市場失靈中的哪一方面的問題?(B)A.壟斷B.外部性C.公共物品D.准公共物品24、國家給公務員發放工資屬於(A)A.政府支出B.轉移支付C.投資D.消費25、按收入法核算的國民收入,下面哪項不包括在內(A)A.投資B.折舊C.工資D.利息26、下列不計入總支出的是(C)A.政府支出B.廠商的投資需求C.稅收D.政府購買27、下列不屬於產生貨幣需求的動機是(B)A.交易動B.儲藏動機C.投機動機D.預防動機28、假定一國的MPS=0.4,投資增加12億美元時,該國最終增加的國民收入是(A)A.30億美元B.20億美元C.12億美元D.25億美元29、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A)A.與橫軸平行B.與縱軸垂直C.向右上方傾D.向右下方傾斜30、在貨幣「靈活性陷阱」情況下,政府增加貨幣供給則(C)A.利率上升B.利率下降C.利率不變D.無法確定31、充分就業的含義是(B)A.人人都有工作,沒有失業者B.消滅了周期性失業時的就業狀態C.消滅了失業時的就業狀態D.消滅了隱蔽性失業的就業狀態32、引起摩擦性失業的原因(C)A.工資能升不能降的剛性B.總需求不足C.經濟中勞動力的正常流動D.經濟的周期波動33、以下四種情況,可成為通貨膨脹的是(B)A.物價總水平持續上升一周後下降B.物價總水平上升且持續了一年C.一種或幾種物品的價格持續上升了一年D.物價總水平高且穩定不變34、在通貨膨脹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脹將有利於(A)A.債務人B.債權人C.工人D.公眾36、經濟增長是指(A)A.一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定時期內的持續增長B.技術進步C.制度與意識的相應調整D.經濟快速發展37、中周期的每一個周期為(C)A.3-5年B.8-9年C.9-10年D.10-11年38、當經濟中存在失業時,應該採取的財政政策工具是(A)A.增加財政支出B.提高個人所得稅C.提高公司所得稅D.減少轉移支付39、假定銀行法定準備金率為5%時,銀行得到一筆300美元的存款,則貨幣通過銀行體系存貸,這筆存款最終增加量將達到(A)A.6000B.1500C.3000D.100040、中央銀行購買債券會導致(C)A.商業銀行准備金減少B.貨幣供給不變C.貨幣供給增加D.貨幣供給減少三、判斷題:1、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2、需求和供給同時增加,均衡價格一定上升。×)(3、如果消費者從每一種商品中得到的總效用與它們的價格比分別相等,他將獲得最大效用。×)(4、無差異曲線離遠點越近,表示消費者得到的效用越大。×)(5、在無差異曲線與消費預算線的交點上,消費者均衡達成。×)(6、只有當邊際產量為負時,總產量才下降。√)(7、當其他生產要素不變時,一種生產要素投入越多,則產量越高。(×)8、無論哪個行業,企業的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9、產品有差別就不會有完全競爭。(√)10、企業家的創新是超額利潤的來源之一。(√)11、甲、乙兩國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2和0.1,那麼甲國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國平等。(×)12、壟斷造成資源浪費和社會福利損失。(√)13、國內生產總值是個國民概念而國民生產總值是地域概念。(×)14、居民購買住宅支出是消費品支出。(×)15、政府的需求就是政府購買。√)(16、無論什麼人,只要沒有工作就是失業。(×)17、周期性失業時總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業。√)(18、如果通脹率相當穩定,而且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脹對經濟的影響就很小。√)(19、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一回事。(×)20、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屬於需求管理政策。(×)四、名詞解釋:1、需求規律答:需求規律是指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商品需求量與商品自身價格之間反向變動關系,即在相關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和2消費者偏好等其他因素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商品自身價格升高,需求量減少;商品自身價格降低,需求量增加。2、恩格爾定理答:隨著收入的增加,用在食物中的支出,在全部貨幣支出中所佔的比率會越來越小,即恩格爾系數是遞減的。恩格爾系數可以反映一國或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一般來說,恩格爾系數越高,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低,恩格爾系數越低,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高。3、經濟利潤答:經濟利潤也叫超額利潤,是總收益與總成本的差額,又等於會計利潤減正常利潤。在西方經濟學中,廠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潤,指的就是經濟利潤。4、機會成本答:機會成本是指廠商把既定資源用於生產某種商品時,所放棄的使用同量資源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5、洛倫茲曲線答:洛倫茲曲線是美國經濟學家提出的用來衡量社會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線。洛倫茲曲線與絕對平等線越接近,社會收入分配越平等;洛倫茲曲線與絕對不平等線越接近,社會收入分配越不平等。6、外部經濟答:對於一個經濟單位來說,來自外部經濟單位經濟活動的影響稱為外部經濟效果,外部經濟效果分為外部經濟正效應和外部經濟負效應。外部經濟正效應指一個經濟單位的生產或消費行為使其他社會經濟單位無需付出代價而得到好處;外部經濟負效應指一個經濟單位的生產或消費行為使其他社會經濟單位蒙受損失而未給予補償。7、菲利普斯曲線答: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以說明失業率和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由於經濟學家常把物價上漲率同貨幣工資變動率聯系在一起,所以這條曲線又被用來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交替關系,即失業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8、貨幣政策答:通過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就是貨幣政策。五、簡答題:1、影響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在每一可能的價格水平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影響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商品自身的價格。商品自身價格對需求量的影響是反方向的,當價格升高,需求量減少,當價格降低,需求量增加。(2)相關商品的價格。當兩種商品為替代關系時,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和另一種商品的價格成同方向變動,當兩種商品為互補關系時,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和另一種商品的價格成反方向變化。(3)消費者收入和社會分配的平等程度。消費者收入對商品需求量的影響是同方向的。此外,社會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對需求量也有一定的影響。(4)消費者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加時,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增加,而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減弱時,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減少。2、怎樣理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答: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普遍存在於一切物品的消費中。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內容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其它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個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遞減,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存在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或心理原因,隨著相同消費品的連續增加,人們從每一單位消費品中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以及對重復刺激的反應程度不斷遞減;第二是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樣性原因,消費者總是把第一單位的消費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把第二單位的消費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這樣,消費品的邊際效用就隨著消費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遞減而遞減。3、簡要回答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答:(1)完全競爭市場是指充分自由的、不受任何因素阻礙和干擾3的市場競爭環境。(2)完全競爭市場是理想的市場類型,但是在現實中,它只是一種理論假設,只是分析市場運行的一種有用的模式。(3)完全競爭市場存在的前提條件是:1.市場上有大量的賣者和買者。這是完全競爭市場的首要條件,它決定了每個買者和賣者都只能接受現行的市場價格,對市場價格沒有任何控制的力量。2.在同一行業中,廠商生產出來的同種商品在性質和質量上都完全沒有差別。這里的無差別不僅指商品的質量完全一樣,還包括在銷售條件、商標、包裝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3.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是完全自由的。這表明,廠商總是能夠及時的向獲利的行業轉移,並及時的退出虧損行業。4.市場中所有的買者與賣者都掌握與自己的經濟決策有關的全部經濟信息。這樣,每一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完全信息,作出自己的最佳購買決策和最佳生產決策。4、什麼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為什麼會引起市場失靈?答:公共物品是政府向社會成員提供的各種產品和勞務的總稱,它是由社會成員消費,是私人不願意生產或無法生產的產品或勞務。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徵有:第一,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是全民享用的,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使用並不影響和排斥其他社會成員對該物品的使用。第二,非競爭性。消費者的增加不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徵,造成了公共物品的市場失靈。一方面,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必然形成消費者不肯付費就要消費的問題,所以私人企業絕不肯生產這種物品;另一方面,由於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增加一個消費者不會增加費用,因此,不應當排斥任何需要此物品的消費者,否則社會福利就要下降。這就決定了生產公共物品的任務應由政府來承擔。5、簡述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及產生的原因。答:貨幣需求就是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於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人們之所以需要貨幣是出於以下三個不同的動機:第一,交易的需要。人們為了支付日常生活的購買需要,必須在手中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這種為滿足日常交易需要而產生的對貨幣的需求成為貨幣的交易需求。貨幣的交易需求與人們的收入成同方向變化,人們的收入越多,支出也越多,需要的貨幣量也越多。第二,謹慎動機或預防動機。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情的發生,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貨幣的預防需求數量也與收入水平密切相關,收入水平越高,用於預防需要的貨幣量越多,反之越少。第三,投機需求。為了抓住有利的賺錢機會,而持有貨幣的需求稱為貨幣的投機需求。它主要取決於利息率的高低,與利息率成反方向變動。利率越高,人們持有貨幣所犧牲的利息越多,人們越不願意多持有貨幣,也就是說對貨幣投機的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當利率極低,需求趨向無限,這一利率水平被稱為「靈活性陷阱」或「凱恩斯陷阱」。
⑵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1.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2.上述定義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
2)GDP測度的是最終產品的價值;
3)GDP是一定時期內(往往為一年)所生產的而不是所售賣掉的最終產品價值;
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從而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
6)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
3.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凈值ND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義GDP(或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5.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6.GDP折算指數:是名義的GDP和實際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的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賣價來計量GDP。
8.消費(指居民個人消費)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理發等)的支出。
9.投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凈投資:總投資中扣除了資本消耗或者說重置投資部分。
11.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12.自主投資:利率r為零勢能有的投資量。
13.儲蓄-投資恆等式: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S;國民收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舊:包括生產中資本物品的物質磨損和資本老化帶來的精神磨損。
15.政府購買(即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築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凈出口:進出口的差額。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凈出口。
17.最終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由最後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
18.中間產品:用於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商品用的產品。
19.政府轉移支付: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
20.個人可支配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後的個人收入。
21.均衡產出:和總需求相等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費函數(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儲蓄函數:儲蓄隨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遞增的關系。
24.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費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邊際儲蓄傾向:儲蓄曲線上任一點上的儲蓄增量對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儲蓄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所佔的比率。
28.棘輪效應: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隨收入之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
29.示範效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的消費水準的影響。
30.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指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
31.稅收乘數:指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
32.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指收入變動對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
33.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是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
34.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資邊際效率(MEI):由於資本品供給價格上升而縮小的利息率的數值
36.偏好(流動偏好):人們持有貨幣的偏好。
37.加速數:產出增量與投資之間的關系。
38.加速原理:說明產出變動和投資之間關系的理論。
39.投資稅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規定,投資的廠商可從它們的所得稅單中扣除其投資總值的一定百分比。
40.產品市場的均衡:指產品市場上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41.IS曲線:是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
42.LM曲線:是這樣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並且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43.LM曲線的凱恩斯區域:第二版課本第552頁
44.LM曲線的古典區域和中間區域:第二版課本第552頁
45.增加政府支出和減稅,都屬於增加總需求的膨脹性財政政策,而減少政府支出和增稅,都屬於降低總需求的緊縮性財政政策。
46.貨幣的需求:就是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於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
47.貨幣的交易需求:出於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的貨幣需求。
48.貨幣的投機性需求:預計債券價格將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貨幣保留在手中的情況。
49.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
50.謹慎動機或預防性動機:指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51.投機動機: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52.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手中。
53.狹義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1表示)。
54.廣義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銀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義更廣泛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銀行活期存款、銀行定期存款、個人和企業所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資產或「貨幣近似物」。
56.財政政策: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57.貨幣政策: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58.凱恩斯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垂直線而LM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
59.古典主義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水平線而LM曲線為垂直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將十分有效。
60.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作用。
61.貨幣幻覺:人們不是對實際價值作出反應,而是對用貨幣來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
6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應:
政策混合產出利率
1)膨脹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不確定上升
2)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不確定
3)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財政政策不確定下降
4)膨脹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財政政策增加不確定
63.充分就業:在廣泛意義上是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原有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64.失業率:指失業者人數對勞動力人數的比率。
65.勞動力參加率:勞動力與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業:志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如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工種轉換的困難等所引致的失業。
67.非自願失業: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68.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69.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可看作是摩擦性失業的較極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71.自然失業率: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作用時,總需求和總供給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
72.自動穩定器(內在穩定器):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73.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為確保經濟穩定,政府審時度勢而主動採取的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的一些財政措施。
74.補償性財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脹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預算:指政府在一個經濟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餘。
78.功能財政:是凱恩斯主義者的財政思想,他們認為不能機械地用財政預算收支平衡的觀點來對待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而應從反經濟周期的需要來利用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這種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指導思想。
79.貨幣創造乘數:不考慮超額准備金時,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考慮超額准備金時,它是法定準備率加上超額准備率的倒數。
80.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硬幣和紙幣)。(由於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是活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
81.存款准備金: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的貨幣。
82.法定準備率:在現代銀行中,由政府規定的准備金在存款中起碼應當占的比率。
83.貼現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
84.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85.道義勸告:指中央銀行運用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勸告,影響其貸款和投資方向,以達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債券:⑴廣義的:包括商品證券(如提貨單、購物券等)、貨幣證券(如支票、商業票據等)以及資本證券(如股票、債券等)⑵狹義的:僅指資本證券,代表對一定資本所有權和收益權的投資憑證。
87.證券交易的程序:開戶、委託、競價、成交、清算交割、過戶
開戶:一指為投資者開設證券交易專用賬戶(證券賬戶),二指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委託:指投資者將證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後代為進場申報,參加競價成交的過程。成交:指買賣雙方的價位與數量合適,達成交易的過程。清算與交割是買賣雙方結清價款的過程。過戶:投資者到證券發行機關或指定代理機構變更證券所有者的手續。
88.「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貸流淚、自由准備金等因素,僅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控制經濟惟一因素的貨幣政策。
89.總需求:指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
90.總需求函數:被定義為產量(收入)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91.利率效應:宏觀經濟學中,將價格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反方向變動的情況。
92.實際余額效應: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應地減少的效應。
93.潛在就業量(充分就業量):指一個社會在現有激勵條件下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參加生產時所達到的就業量。
94.潛在產量(充分就業的產量):指在現有資本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經濟社會的潛在就業量所能生產的產量。
95.宏觀生產函數建立了在一定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總產量和總就業量之間的關系。
96.勞動市場均衡的狀態在宏觀經濟學中被稱為充分就業的狀態。
97.長期總供給曲線: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
98.古典模型的一個重要結論:在古典供給條件下,名義貨幣的增加將促使價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實際產出維持不變。在宏觀經濟學中,將貨幣存量的變動只導致價格水平的變化而實際變數(產量、就業)無一發生變化的這種情況,稱為貨幣是中性的。
99.絕對優勢理論:各國所存在的生產技術上的差別以及由此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是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基礎。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結果比自己什麼都生產更有利。
100.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101.資本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生產技術性較高,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資本投入。
102.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生產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103.最惠國待遇:指一國對所有締約國的貿易待遇必須是同樣的,如果一國給任何一國降低豁免關稅或提供優惠政策,該國也必須給其他的締約國同樣的待遇。(最惠國待遇可以有條件,也可以無條件)
104.國民待遇:指一國給予所有締約國的人民和企業與本國公民和企業在經濟上同樣的待遇,這種待遇主要包括稅收、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的開放等,以保證締約國產品與本國產品以同樣的條件競爭。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國通貨用黃金聯系在一起,導致了各國通貨之間固定匯率的這樣一種國際金融體系。
106.傾銷(低價外銷):一是出口國以低於其國內市場的價格向國外銷售,二是出口國低於生產成本銷售。
107.進口關稅:指產品運抵一國時所須繳納的稅款。
108.進口配額:是一國對待定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響的外匯干預:中央銀行允許本國貨幣的買賣對基礎貨幣產生影響的干預。
110.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它表示的是兩個國家貨幣之間的互換關系。
111.實際匯率:用同一種貨幣來度量的國外與國內價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匯率制: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於在一定的幅度之內。
113.浮動匯率制: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發地決定。
114.同一價格定律: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應相同。
115.凈出口函數:第二版690頁
116.國際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差額為零,即BP=0。
117.國際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時期內,對一國與他國之間所進行的一切經濟交易加以系統記錄的報表。國際收支平衡表總體上由三大部分組成: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及官方儲備。經常賬戶既記錄商品與勞務的交易,也記錄轉移支付。資本賬戶記錄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官方儲備又可稱為官方的黃金和外匯儲備,由一個國家官方的貨幣機構所持有。
118.J曲線:經常賬戶收支變動的軌跡。
119.BP曲線:在其他有關變數和參數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為縱坐標,收入為橫坐標的直角坐標系內,國際收支函數的幾何表示即為國際收支曲線或稱BP曲線。(國際收支函數的表達式在第二版697頁)
120.經濟增長:通常被規定為產量的增加,這里,產量既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也可以表示為人均產量。
121.人力資本:體現在個人身上的獲取收入的潛在能力的價值。
122.有保證的增長率:令企業家感到滿意的收入增長率Gw。
123.不穩定原理:實際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之間一旦發生了偏差,經濟活動不僅不能自我糾正,而且還會產生更大的偏離。
124.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若使穩態人均消費達到最大,穩態人均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於勞動的增長率。
125.新經濟增長理論:只用規模收益遞增河內省技術來說明一國長期經濟增長和各國增長率差異而展開的研究成果的總稱。
126.經濟周期(商業循環):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
127.通貨膨脹: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
128.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129.通貨膨脹率: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130.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以內。
131.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上100℅以內。
132.超級通貨膨脹率:指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
133.惡性通貨膨脹狀態:一國當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動通貨膨脹(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137.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138.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
139.結構性通貨膨脹: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
140.動態總需求曲線(DAD):該曲線表達通貨膨脹率與總需求變化之間的關系。
141.動態總供給曲線(DAS):指產出和通貨膨脹率之間關系的幾何表示。
142.犧牲率:指(作為反通貨膨脹政策結果的)GDP損失的累積百分比與實際獲得的通貨膨脹的降低量之間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對工資與物價的控制。
144.單一的政策規則: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標,而排除利率、信貸流量、准備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議。
145.理性預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數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准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
146.自然率假說:主要系指自然失業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於該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而在長期中,該社會的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
147.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某些條件下,政府無論用債券還是用稅收籌資,其效果是等價的或相同的。
148.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價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向客戶通報改變價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這一切都會引起一筆開支或費用,正和飯館由於價格改變而重新印製新菜單價目表一樣。
149.效率工資:為了保持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廠商願意支付比平均工資稍多一點的工資。
轉載自網路文庫,
⑶ 宏觀經濟學問題
第一題:
名詞解釋就自己去網路的詞條上找,准確而且詳細,完全符合的要求
a:你去買東西就是消費。
b:你買樓,買股票是個人投資,把這些加起來就是個人投資總額。
c:給市長買汽車是政府消費,修橋修路是政府投資。
d:政府給中國石油的補貼是政府轉移支付。
f:我們賣衣服給美國就是出口。
第二題:
總供給曲線: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總產出),它描述了經濟社會的基本資源用於生產時可能有的產量。一般而言,總供給主要是由生產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勞動與資本)的數量和這些投入組合的效率(即社會的技術)的決定的。
然後是移動:1、自然的和人為的災禍。 2、技術變動。 3、工資率的變化。 4、生產能力的變動。 凡是有利的變動都使得總供給向右移動。總供給曲線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說明了在既定價格水平之下,總供給量的變動
第三題
tax distortions不知道什麼意思
income and welth redistribution是指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這個解釋不太會。
shoe-leather costs是指皮鞋成本: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會避免持有現金,因此會更加頻繁的往返銀行,把皮鞋都給磨壞了。
menu costs是指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加工,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想客戶通報改變價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這一切都會引起一筆開支和費用.雖然菜單成本的數值並不大,但是,如果菜單價目表變動的次數很多,那也會給廠商帶來一些不利之處,如使顧客感覺不快和麻煩等。
我只能舉菜單成本的例子和財富的再分配的例子,因為比較常見。菜單成本:像我過經常調整存款准備金率,這樣就給金融機構想銀行,他們為了應對這些調整所付出的成本。財富的再分配:你去買炒期貨掙了一大筆錢,你掙了別人就賠了,這種財產的轉移就稱為財富的再分配。
第四題
可以畫個圖,對於垂直的供給曲線,財政政策只能改變價格,而不能改變產量。而凱恩斯的是斜的,財政政策的變動使得需求曲線變動,最終使得兩條線交點變化。
第五題
跟一樓的的差不多
獻丑了,呵呵
⑷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大全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專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屬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⑸ 宏觀經濟學高鴻業中的有產出犧牲率的概念嗎
為了降低通貨膨脹,需要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用來抑制不斷增長的總需求。但是,如果政策沒有被完全預期到,它們將暫時使得產出和就業的水平降到完全就業以下。
這種產出和就業機會的下降,是控制通貨膨脹的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成本,必須被加以考慮。其實簡單的理解,犧牲率就是反映降低通貨膨脹的成本,即通貨膨脹率減少一個百分點,所引起的產出下降的數量。用公式表示即:犧牲率=GDP下降百分比÷通脹下降百分點數。 例如,假設通貨膨脹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GDP下降了3個百分點,則犧牲率=3%÷2=1.5%。
實際上,從理論上說,產出的下降不能直接由GDP的下降反映,中間要藉助奧肯定律(ut-ut-1=-0.4(gyt-3%))與菲利普斯曲線(πt-πt-1=-(ut-4%))(其中gyt,πt和ut分別表示t時期的產出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所以一般求犧牲率時要藉助奧肯定律與菲利普斯曲線。
據Laurence Ball of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在80年代早期,美國通貨膨脹率下降了8.83個百分點(從每年12.10%下降到每年3.27%)。Ball估計在這15個季度的通貨膨脹率下降的過程中,由控制通貨膨脹政策而導致的產出損失大約是每年潛在GDP的16.18%。
將潛在GDP的損失16.18%除以通貨膨脹率下降的8.83個百分點,得到這段時期的犧牲率是1.832。我們可以認為,在80年代早期,美國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犧牲率需要犧牲1.832%的潛在產出。
Ball用9個國家的季度數據,計算了從60年代~80年代的28個通貨膨脹率下降時期的犧牲率數據。下表就是他計算得到的不同國家的平均犧牲率,它表明降低通貨膨脹所犧牲的產出成本在各個國家之間有很大的 變化。法國、英國和日本的平均犧牲率小於1.0,而德國幾乎接近3.0。換言之,如果以產出衡量,在德國降低通貨膨脹的成本幾乎是其他工業化國家的3倍。這是為什麼。
各國的平均犧牲率
澳大利亞
1.00
加拿大
1.50
法國
0.75
德國
2.92
義大利
1.74
日本
0.93
瑞士
1.57
英國
0.79
美國
2.39
Ball發現,在各個國家中,影響犧牲率的一個因素是勞動力市場的彈性。那些工資相對於勞動力供求調整緩慢的國家,往往有更高的犧牲率。它的原因是,對於那些勞動力市場彈性不足的國家來說,需要更多的時間適應總需求增長意料之外的變化,達到長期均衡。Ball還發現通貨膨脹的快速下降比緩慢下降,往往犧牲率要低。這是一個休克療法(cold turkey approach)有利於漸進療法(graalism)的一個證據。
計算犧牲率的一個難點是,難於區分有多少產出的下降是由於反通貨膨脹政策帶來的。估計出沒有反通貨膨脹政策,產出是多少,這是很難的。如果產出損失計算錯誤的話,犧牲率的計算也是錯的。供給方面的因素同時影響產出和通貨膨脹,這對犧牲率的計算也是一種干擾。因此,犧牲率在最好情況下,也只是對降低通貨膨脹率損失的一個粗略的估計。
⑹ 急!急!急!300分求解幾個宏觀考試題啊........回答好的再加分啊!! 謝謝啦!!
只能回答你第2個問題
至於數值計算型的體,無能為力啊!不好意思
2 LM曲線分為版三個區域,分別是凱恩權斯區域、古典區域、中間區域。
LM曲線水平狀態的區域被成為「凱恩斯區域」,也稱為「蕭條區域」,如果利率降低到這樣低的水平,政府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貨幣政策無效,相反,擴張性財政政策會使利率在不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收入水平,所以財政政策有效果。
LM曲線垂直的區域稱為「古典區域」如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只會提高利率而不會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則不但會降低利率,還會提高收入水平。因此這時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
LM曲線中連接凱恩斯區域和古典區域的區域稱為「中間區域」,在中間區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有效。
⑺ 高鴻業宏觀經濟學第五版和第六版差別大嗎
這本書的第六版相對於前版,主要有這些變動:
宏觀經濟學部分變動主要有:
(1)對原教材第五版的第十二章「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內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補充。具體有:增加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的內容;補充說明了微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共同點和區別;增加了「失業和物價水平的衡量」一節;補充了國際、國內關於國民收入核算體系更新的內容。
(2)將原教材第五版第十三章「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主要是將原來的「關於消費函數的其他理論」整合到後面的「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一章當中。
(3)將原教材第五版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和「宏觀經濟政策實踐」這兩章內容合並、整合成「宏觀經濟政策」一章,並放到「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和「失業與通貨膨脹」兩章以後。「宏觀經濟政策」這一章保留了原來這兩章的主要內容,增加了泰勒規則的介紹,還增加了關於「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爭論」和關於「供給方面的政策」的相關內容。
(4)對原教材第五版第十八章「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如增加了犧牲率和痛苦指數的概念,還增加了菲利普斯曲線的推導等內容。
(5)將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章「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調整為現在的第十九章「經濟增長」,使主題更加明確。
(6)將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二章「宏觀經濟學在目前的爭論和共識」調整為現在的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使相關內容更加緊湊。
(7)更新了宏觀部分的一些數據。
在總論方面,對部分章節的名稱做了調整;
對全書的部分習題進行了調整;
對原教材第五版第一章「引論」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並、修改和補充;
對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三章「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的一些內容做了合並,並增加了關於中國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
各章的結束語部分,本書也做了調整。
⑻ 懂宏觀經濟學的請進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利弊問題一直是國內關注的焦點。現在主流的觀點基本可以分成兩個派別:反對人民幣升值和贊成人民幣升值。各方都拿出了支撐自己的證據。
從國際經驗看國內反對升值的經驗來自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升值導致經濟長期的萎靡不振。對於日元升值導致的經濟崩潰,一本叫做《金融戰敗》的書總結的非常詳細,可以不誇張的說現在國內的反對升值的觀點都是從裡面之間搬過來的,似乎都是在照搬經驗而沒有從中國現時的實際情況來分析。
主流焦點都放在了反對人民幣升值,因為從日本經驗來看升值導致了經濟崩潰。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的一點是贊成人民幣升值的一方也有國際經驗的支持。幾乎同一時期德國的馬克也是大幅升值的,但是德國升值後的結果是實現了經濟的平穩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並沒有出現像日本那樣的經濟崩潰。而從國內媒體關注來看似乎更多的放在了日本經驗而忽略了德國經驗。
關於這兩種經驗樓主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只要參透這兩種現象的本質,相信樓主一定會形成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能明白對立觀點的依據了。
升值導致的出口萎縮是否無關重要問題。中國經濟是有投資,出口,消費組成的,俗稱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可見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非同一般。現在假設出口驟然減少了,出口減少必然導致出口型企業的生產業務減少,同時出口企業一般都是密集勞動型企業,這樣就導致大量的工人失業,大量的失業必然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不穩定會造成多嚴重的結果不用我說樓主都明白,這是其一。其二,出口的萎縮導致出口型企業產品的大量迴流,出口型企業產品的大量迴流湧入國內,由於無放消化那麼大的產量,導致國內形成惡性的價格競爭,市場秩序將出現可怕的紊亂。現在國內正努力提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做大消費市場。其三,出口型企業由於出口的萎縮被逼賣掉工廠,由於沒有很好的投資保值方式,所以手中的資金就大量湧入樓市,股市,期貨。大幅推高房價,商品,股票,形成泡沫威脅經濟平穩發展。
至於升值之後的購買力問題。升值之後購買力是增強了,但是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2.6483萬億美元(2010.10.14)。由於其中很多部分都是由美元組成,所以升值導致的外匯縮水是驚人的,我國將蒙受重大的直接損失!另外,如果人民幣選擇急劇升值的方式實現升值的話必然遭到國際熱錢的偷襲,我們不能容忍國民財富被大量的偷走。
⑼ 用宏觀經濟學的問題解釋為什麼他們如此富有,我們卻如此貧窮
鑒於有人認為收入分配差距有利於調動積極性(從而帶動經濟發展),本文在此討論收入分配差距導致的積極性與經濟發展的辨證關系,並且針對我國的過度懸殊的貧富差距來分析應有的取向。一、過度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下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激發的積極性對於經濟的副作用有觀點認為均貧富會降低效率,導致無法提高積極性(從而不利於經濟發展)。這個看法對於極端情形-按照人口進行絕對平均分配(而非按勞分配)是適用而且正確的,但是當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貧富懸殊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就未必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當貧富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度時,首先大眾平均的消費能力將會下降,消費能力的下降將會導致許多產品沒有出路,企業沒有效益,必然帶來失業。失業者雖然有積極性,可是沒有就業崗位等於空有積極性。即使投資者的積極性和勞動的積極性也需要以消費來拉動,沒有消費拉動的投資和生產,給社會帶來的是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的泡沫,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積極性越高,浪費越嚴重。投資者即使產品有銷路,也是擠壓著有限的消費市場,導致其他行業的利潤相應下降,因而經濟會衰退。先富是否代表可以帶動全國富裕呢?其實未必,因為有些致富是以佔有市場和其他的超廣義資源為基礎的,一旦推廣整個市場上的利潤都會下降,比如旅遊經濟、能人經濟等都未必具有很好的推廣性。這也可以用系統觀點來解釋,本身經濟是一個巨大且復雜的系統,各個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非常復雜,實際上一些企業和個人贏利的同時損害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分析中不應當以片面取代全面,以局部來考察整體。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且在我國社會保障的缺失導致在波動和激烈競爭下的市場經濟中存在很大的風險,失業等無法獲得經濟來源的人員不僅無法消費,而且生存權無法得到保障,為了生存他們自然就積極性非常高漲,可以不惜採取一切手段、不惜犧牲利益來掙錢獲得生存,這樣的積極性本身是嚴重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初衷,給社會帶來眾多慘痛的悲劇,也導致犯罪率上升,社會風氣變壞,一些人從精神上墮落。同時為了防止意外他們還需要加大風險儲備,導致他們消費的積極性不高,從而一些產品沒有銷路。產品供大於求必然導致經濟蕭條。此外沒有社會保障情況下的市場經濟也導致人對於金錢的絕對依賴,同時也是對於企業主和就業機會的依賴,導致了他們被迫接受低下的工資、不惜犧牲健康甚至出賣人格等。由於金錢對於生存的重要性,整個社會對金錢的期望和依賴增加,可能形成拜金主義並進一步導致人們拚命追逐金錢,而富人則憑借財力更加有能力使財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另外也導致了許多在職的人員為了獲得高收入卻拚命加班加點和兼職,企業也為了高額利潤一邊裁員,一邊讓雇員超長時間勞動,佔用了失業人員的就業空間,進一步導致就業情況的惡化,而且一些人超長工時工作也導致他們沒有時間進行消費,制約了內需。拜金主義還是腐敗和暴利的動力,加劇了貧富差距的加大,貧富差距的加大也導致拜金主義更加嚴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就業的惡化也導致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失業人員無力消費也會壓縮內需,內需不足導致失業增加,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產生類似經濟危機的現象。一邊是積極性過分利用而犧牲身心健康,一邊是人力資源失業導致的浪費,形成鮮明而且不和諧的對比。顯然失業與提高勞動積極性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初衷又相違背。貧富差距不僅在經濟上造成惡果,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減輕人民生活負擔和心理壓力上都起到了巨大的副作用,造成社會不和諧。可見這樣的情況下貧富和收入分配差距和積極性不利於經濟發展,更不利於提高生活水平和社會和諧。貧富差距和社會保障的缺失導致貧困人口沒有消費能力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的消費增加有限,導致總體消費能力下降。消費能力下降導致一些生產產品銷售沒有出路,影響了一些企業的效益,導致這些企業的職員部分失業。失業導致就業市場供大於求,從而人力資源易於貶值的地位。失業和人力資源的貶值又將導致貧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和消費能力的進一步降低,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出現一損俱損的局面,最終導致類似經濟危機的狀況。十六大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來看經濟過程中涉及的積極性可以分為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積極性。它們在分配中好比分蛋糕,是互相排斥的,而對於貢獻的衡量沒有確定的標准,而且從技術上來講很難於衡量,那麼就產生了另外一種積極性,就是如何從已有的蛋糕中分得最大的份額。我國人力市場上供大於求,造成人力資源的貶值,因此分配上不可能按照貢獻進行分配,而是以勞動者獲得的報酬低於應有的,而投資者則獲取很高的利潤。由於貧富差距中的富人只要是投資者,貧困者往往是失業或者勞動者,因此人力資源的貶值在總體上造成貧富和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加大。這一加大必然又加劇上述的失業問題和經濟的惡性循環。在我國的現狀就是物價在上漲,但是工資卻沒有漲,有的還在下降,也顯示了這一點。貧富差距也導致富人錢太多而進行浪費性的消費,可能出現類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相對於富人的浪費性消費而言,貧困人口的消費更加具有效用,因此貧富差距導致消費效用的下降和資源的低效、無效利用增加。發展是硬道理,有人主張不要對治貧富差距,任貧富差距的拉大,採取發展經濟的方法自然貧困會消除。但是上面已經提到了,貧富差距導致消費能力下降、失業,並且最終形成類似經濟危機的惡性循環。可見如果忽視了貧富差距的控制,即使積極性高漲,也最終有可能導致經濟傾向於共同貧窮的倒退而不是發展。即使有投資者具有投資的積極性,可以看到短暫的經濟發展,但是沒有內需帶動遲早一天會成為經濟泡沫和資源浪費。由於貧富差距的擴大也會成為新一輪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這種互為因果造成惡性循環違背了鄧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馬太效應」,而貧富差距的惡果也因此而不斷加劇。經濟中的積極性也是一個兩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是消費的積極性,一般而言,生產積極性高與金錢欲有趨向正比的關系,消費的積極性則是趨向反比關系,因此只有生產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帶來經濟的發展,還需要有消費的積極性配套,而消費的積極性與貧富差距和社會保障有很大關系,只有基本的生活有保障,人民才敢於進行消費。此外古人雲:「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過度的富裕未必利於富人,富貴往往伴生腐敗、墮落、為富不仁、喪失艱苦奮斗精神和鬥志,而且富人由於生活的富裕還容易產生富貴病。而過度的貧困則給貧窮者帶來的是慘痛的經歷和社會的不和諧。貧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要拉動積極性還取決於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合理致富也有非法致富,有合法致富也有非法致富。有些貧窮是因為喪失土地等不公平、沉重的不合理負擔、分配不合理、價格不合理等不合理、不平等的因素造成造成的,有些則是由於自身懶惰造成的。合理致富所導致的貧富差距拉大是有限的,而實際上有些暴發戶則利用不合理手段以出乎意料的發展速度暴富。可見要讓貧富差距真正提高積極性還需要解決這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不合理致富造成了社會的不公平、傷害了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人們對提高效率採取消極態度,也在民眾中滋長了不公平感與不滿情緒,產生相對剝奪感和仇富心理,導致犯罪,影響社會穩定,最終導致對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的負面影響。這違背了市場經濟提高經濟效率和積極性的初衷。此外,積極性未必代表了進步,比如古人的積極性應當是很高的,因為那時技術落後,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積極地辛苦勞動。當積極性是出於人民非常渴望滿足的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需要審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市場經濟中,所有的企業和個體都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不應當通過孤立其他利益相關企業和個體而僅僅考慮交易各方,而現在的市場經濟中往往簡單地僅考慮交易各方來認定經濟活動的效益和簡單進行利益分割。分配的不合理性還在於實際上生產銷售等環節中存在在超廣義資源的利用問題,超廣義資源具有公有性的一面,應當給予徵收稅賦,這些稅賦可以用於社會保障、公共福利和公益事業,也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依據。二、積極性的作用局限這里提到的積極性是以經濟和金錢驅動為主(源頭)的,應當看到人們的需要在許多時候是無法獲得經濟回報的,比如一些基礎研究和環境保護,雖然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還有許多是無法得到政府支持的。而另外則有些行業可以既危害社會又獲得高利潤,比如毒品販賣是一個極端的、被法律禁止的高危害、高利潤的行為,但是還有許多不在法律的禁止之列的。由此可見經濟學中的這種積極性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科技的發展使得許多人力可以被取代,這給高科技行業帶來高利潤的同時,也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就業機會。政府應當通過社會保障和對高科技研究開發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金來減少因為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問題,將高科技帶來的高利潤反哺給基礎研究和研究於開發。實際上由於經濟學中的積極性是以逐金錢為基礎的,許多的基礎研究都往往沒有短期的回報,而且難於通過專利法獲取回報,因此具有這樣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就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有利,沒有這樣的積極性未必對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利。我國現在眾多的大學生經過培養已經到了可以發揮巨大社會效益的時候,需要有發揮用武之地的崗位,但是就業市場不景氣,需要將失業的大學生轉入到科研和基礎研究的行列。這需要有科研和基礎研究的投資,但是由於投資的積極性是以經濟效益為驅動的,而這樣的投入往往無法獲得短期的回報,造成經過政府投資、父母高額投入、學校辛苦培育而產生的人才資源被浪費,而且經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特別是讓他們加強科研,能夠讓國家的科技實力、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投資者追逐利潤,但是科技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許多重大的發現和創新源於非功利的研究,還有其他許多對於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的活動的展開都不能過度地依靠經濟意義上的積極性提高。可見政府需要更加強化調控和掌握更多的財政收入來為科技、公益等市場鞭長莫及的地方,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功能。三、經濟發展及其指標的局限以GDP為例,一些數字和需求越多,說明社會問題越嚴重,不是進步而是退步,比如醫院的收入、房地產,它反應了人民的基本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經濟增長未必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病人越多,雖然拉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對於社會是巨大的損失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這些是無法記入GDP的。在GDP的衡量上應當更加精確,比如醫院就診量的某一些指標可以認為是社會退步的表現。再比如環境污染,環境污染越嚴重,那麼就可以帶動環境保護產業,是否環境污染越嚴重,以此帶動經濟發展就說明社會進步了。還有科技對於經濟長期推動作用,軍事對於經濟有長期的保護作用,人民生存幸福感,這些都不可能用GDP來衡量。一些經濟指標如GDP應當是要乘以系數的,而且某些系數還應當是負的,而許多經濟學家把經濟數字不加以區分和理解的崇拜而且完全拋開其他科技、軍事、生存等因素是非常錯誤而且誤國誤民的,所以這里談到的收入和積極性就具有不反映真正的生活水平和進步的一面。四、結束語由於過大的貧富差距對於經濟的上述危害,因此應當加以有效控制,特別是對於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擴大要堅決禁止。此外,提高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不僅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維護社會的和諧和穩定,而且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應當看到經濟發展和積極性的提高最終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科技進步和軍事實力的加強。這其中短期的效益應當要以滿足人民需求為出發點,長遠的發展還依賴於科技和軍事實力,而且改革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和軍事實力的增強不應當寄厚望於引進,而應當採取政府加大人力和資金投入、加強政策扶持等措施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點,將人力投入到科技研究和創新行列中,形成創新產業。由於經濟上也存在物極必反的許多現象(如競爭、壓力)和存在需要兼顧的矛盾(如公平與效率),所以始終要綜合考慮,把握最佳的量與度,絕對不能以犧牲過多的幸福和以降低生活水平來調動積極性以此來推動經濟發展,調動積極性還要與人民的需求相應,防止經濟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