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府經濟學以「中國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為主題,撰寫一篇小論文.
2008年底以次貸危機為爆點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形成了極大的沖擊,為此中國政府重啟了雙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出台了規模空前的政府投資和經濟刺激計劃。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其效果是不容懷疑的,中國經濟迅速復甦,並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是,基於財政支出的內容依舊更多的屬於外延式擴張。
如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環節且主要流向國有經濟主導部門,而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費刺激和技術進步及結構調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聲音聚焦在財政政策的有效性與持續性上。
更多的關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地傳導到私人投資和消費環節,從而在完成總量刺激的同時,實現增長方式的扭轉和增長質量的改善。
財政政策的增長效應是如何實現與傳導的,政府該如何藉助於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優化提高財政調節的效率並形成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圍繞這一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早已從「政府是否該干預經濟」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預經濟「,財政支出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分析也從理論爭論和探討發展到實證的檢驗和判別。
並集中於不同體制、政策和發展條件下,財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將之與現階段的中國實際相結合,則更加凸顯出其價值與意義。
(1)財政體制改革經濟學擴展閱讀
政府經濟學研究對象
從定義可知,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的經濟行為及經濟關系。這里所說的政府,是指由「公共當局及其通過政治程序設立的機構組成,並在它的疆域內或管轄地區實施強制的壟斷權力」。
政府也可以解釋為:通過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區域內行使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行為實體。政府除對特定區域內居民負有政治責任之外,還參與非市場性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社會財富的分配。
政府參與的非生產性活動是指政府為滿足居民的公共消費需要,通過向社會成員征稅和強制轉移財富的辦法來籌措資金,以不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和提供諸如國防、治安、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
政府所從事的社會財富分配是指為了保證特定區域內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平和公正,維護社會的穩定,採取稅收、補助、轉移支付等手段對各社會成員的財富進行重新分配。
B. 最早提出通過改變政府財政支出來影響國家經濟的經濟學家是誰,他的主要財政政策理論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西方學者關於大危機和凱恩斯的幾段話:蕭條的歲月引起人們的消沉,不滿和懷疑是廣泛而深刻的。人們又恢復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興趣。許多人懷疑,如果資本主義會這樣輕易的崩潰,那麼,一個不以利潤為目的的警醒生產的經濟制度,一個生產資料不屬於私有而屬於共有的經濟制度是不是更有意義一些呢?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國家所做的實驗上邊,特別是注意到俄國,在那裡,失業和蕭條都不存在。凱恩斯是一個相信在必要時刻政府可以進行干預而不相信完全放任主義的人,他堅信要使經濟周期上升,政府必須插足進來用減少失業的方法來維持購買力,這意味著「赤字開支」,但它會恢復經濟的平衡。事實上,這是「新政」已經在做的事,而凱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理論的根據在他的名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里加以闡釋。凱恩斯在致命危險威脅資本主義的世紀里鞏固了這個社會。爭鳴如何應對人類經濟史上大大小小數百起金融危機,更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陣營:主張政府積極干預的凱恩斯主義認為,必須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信貸,刺激需求;而認為政府不應當干預的貨幣主義者認為,市場總是很理性,政府的干預只能讓情況變得更壞,應該讓蕭條自行結清自己。用弗里德曼的話說,讓市場冷靜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去碰壁,而不是人為的降溫。正是這種迥異的理念決定了對上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歷史地位完全不同的兩種評價:凱恩斯主義認為,羅斯福新政採取的擴張性政策和干預措施防止了恐慌的進一步蔓延,並通過恢復有效需求幫助美國走出蕭條;而貨幣主義者則認為,正是因為政府的不當干預和救助,擾亂了市場自身調整的周期,反而延緩了痛苦結束的時間,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美國才依靠戰爭帶來的繁榮擺脫了危機,因此是戰爭而不是羅斯福新政讓美國走出蕭條。對於中國而言,應對經濟危機的歷史和經驗顯然要遠遜於歐美等國,如果說1998年因為及時啟動的積極財政政策,使得波及亞洲的金融危機並沒有對中國實體經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2008年年底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推出了4萬億元投資大單。4萬億救市政策可看做是凱恩斯主義葯效的最佳發揮。4萬億投資和2009年貨幣投放約9.6萬億元貸款,是配合刺激計劃所採取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體現,似乎一時取得了抵禦金融危機的「重大勝利」。但如何診斷並開出有效的葯方,仍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4萬億刺激計劃和產業振興規劃,經濟學界的分歧也很大。特別是,最近張維迎、許小年、周其仁等經濟學家在很多場合都認為,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經濟學提供不了我們中國問題的答案,中國不應該採取干預政策,而應該讓市場自身調整。批評凱恩斯主義除了在表面上看似能對經濟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之外,更為深層的原因恐怕還在於,讓政府獲得更多和更廣泛干預經濟的理論依據。在我國,政府職能過於寬泛,政企不分,一些官員習慣以追求政績為目標。一些地方政府把擴大內需搞成簡單的總量擴張,不加控制地實行貨幣和財政雙擴張政策,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通過大量投入來求得GDP的增長。繼而產生泡沫經濟,地方政府再逼迫銀行貸款,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於是地方政府最大的治病本領似乎便是不停地投資。 凱恩斯主義關心的是短期問題,不關心長期問題。一項政策給這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帶來傷害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堅持這樣的政策?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慮。地方政府官員一般只考慮短期的事情,不考慮長期的事情,凱恩斯主義尤其適合只考慮短期利益的地方政府官員使用。近些年人們議論這些年市場經濟改革發展步履艱難,問題出在哪裡?就在於凱恩斯的理論占據了中國經濟學的主流地位。 在一些經濟學家眼裡,過去10多年裡每年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率彷彿就是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屢試不爽的明證。然而,真正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有深入觀察和研究的人,無不清楚這種「成效」背後越來越難以承受的代價。而且,在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語境下,我們奉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已經帶來後遺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始終把速度增長作為首要目標,消費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而消費又總是刺激不起來,還存在壟斷性經濟對民間經濟活動空間的擠壓和蠶食。可以這樣認為,凱恩斯主義是市場經濟改革屢屢陷入窘境的理論源頭。
20世紀後期開始諸多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顯示:凱恩斯的理論有過於簡化和低估的因素,形成理論的漏洞:勞工薪水降低或是停滯,多餘的錢落入資本家口袋中後並沒有創造更多就業,因為更多「投資」不代表更多「就業」,投資可能是投機性的金融游戲或是房地產的炒作,也有可能是害怕虧損而靜態放置在低利率標的上的資金,這些都不會產生工作機會。就算投資實業的資本家也可能創不出太多就業,因為很多新興行業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勞動大軍,例如一億美金開設的紡織廠需要5千名員工;但同樣一億美金開設的軟體公司可能只要1百名員工。最後導致總就業率並無上升,大量中產人口落入無工作的赤貧同時帶動了少量中產人口上升至富豪,社會財富結構開始逐漸扭曲。[1]忽略結構性失業的殺傷力,在分工越精密的先進社會,「隔行如隔山」的效應會不斷極大化,不像早期工業時代製鞋廠被開除的員工可以輕易流動至火柴廠上工,因為越原始的工業越不依賴需要長期訓練的專業能力,現今社會中被開除的軟體工程師無法去金融業找工作,反之亦然,因為需要的學歷和專業力已經不是公司老闆開一周訓練班就能培養的,有心學習新技能的員工也必須付出數年的時間重回學校,期間要背負長期無收入的壓力和學費壓力,這形成了一種無形壁壘加大了結構性失業的嚴重度。誤認為「總需求」可以無限制提升,凱恩斯並沒有提出當有一天總需求停滯時將怎麼處理,理論假設人會一直有新項目的需求產生而生出更多新產業的新工作機會,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機械自動化,滿足同樣需求所需僱用的勞工數量日少,例如1950年每月要生產一萬輛汽車可能需要3千名員工,到了2010年因為大量電腦化機械化,只要2百人就能操作一間同產量工廠。所以產生新產業新需求的速度必須加快才能彌補缺額,然而大量低薪或失業的人由於沒有錢消費會導致總需求的下降或無法表現,從而抑制新產業工作的出現,開始掉入惡性循環或停滯性循環。
C. 運用經濟學知識說明,財政在我國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復甦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是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盡快恢復市場信心,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主要發達經濟體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施有利於本國和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穩定自身和國際金融市場,維護投資者利益。同時,各國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為穩定各國和國際金融市場創造必要條件。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形勢嚴峻復雜。保持經濟增長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基礎。各國應該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通過必要的財政、貨幣手段,積極促進經濟增長,避免發生全球性經濟衰退。應該共同採取措施穩定國際能源、糧食市場,遏制投機行為,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國際社會尤其應該防止各種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努力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取得積極進展。
國際社會應該認真總結這場金融危機的教訓,在所有利益攸關方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對國際金融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營造有利於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應該堅持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的原則。全面性,就是要總體設計,既要完善國際金融體系、貨幣體系、金融組織,又要完善國際金融規則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監管的普遍規律和原則,又要考慮不同經濟體的發展階段和特徵。均衡性,就是要統籌兼顧,平衡體現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廣泛有效參與的決策和管理機制,尤其要體現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漸進性,就是要循序漸進,在保持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的前提下,先易後難,分階段實施,通過持續不斷努力最終達到改革目標。實效性,就是要講求效果,所有改革舉措應該有利於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有利於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福祉。
根據以上考慮,我們主張重點實施以下改革舉措。一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機構行為准則,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監測力度,加強對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及其產品透明度。二是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改革國際金融組織決策層產生機制,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盡快建立覆蓋全球特別是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國際金融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及時高效的危機應對救助機制,提高國際金融組織切實履行職責能力。三是鼓勵區域金融合作,增強流動性互助能力,加強區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地區資金救助機製作用。四是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穩步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共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穩定。
各位同事!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世界各國經濟金融關系日益緊密。這場金融危機不僅對發達國家金融市場造成嚴重沖擊,也使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同程度受到影響,這種影響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認識。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結構單一,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弱。國際社會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尤其要關注和盡量減少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造成的損害。
第一,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保持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採取切實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克服困難。特別是在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時應該注意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避免加劇發展中國家的困境。國際金融組織應該通過放寬貸款條件等措施,建立更加便利化的機制,對遭受金融危機沖擊嚴重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及時救助。應該支持新興市場國家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努力。
第二,切實保持和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發展中國家在實現發展方面面臨嚴峻挑戰,金融危機使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如何既克服金融危機、又兼顧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這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發達國家應該繼續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承諾,推進國際減貧進程。對於最不發達國家,更應該減免其債務,對其出口產品減免關稅,擴大技術轉讓,同時盡最大力量幫助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第三,切實保持發展中國家經濟金融穩定。發展中國家應該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採取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完善金融體系,提高防範金融危機能力,同時要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各位同事!
今年以來,中國接連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中國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加強宏觀調控,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本身就是對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將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有效性,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下大氣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實現農民增收,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利率、減輕企業稅負等措施,最近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決定今年中央財政增加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用於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預計可帶動社會總投資規模4000億元人民幣。從今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國僅這些項目的建設就將投資近4萬億元人民幣。這些措施的實施,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願繼續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參與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國際合作,支持國際金融組織根據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增加融資能力,加大對受這場金融危機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我們願積極參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貿易融資計劃。
各位同事!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東亞領導人就加強區域金融經濟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一致認為應該把加強金融合作、防範和抵禦金融危機作為加強區域合作的重點,積極推進靈活多樣的區域財經合作;充分利用已簽署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積極穩步推進亞洲資本市場發展,推進東亞自由貿易區進程,支持東盟一體化建設,反對和防範貿易保護主義。亞歐領導人也深入討論了當前國際金融經濟形勢,同意充分利用亞歐會議等區域合作機制加強金融領域信息溝通、政策交流、監督管理等務實合作,有效監測、防範、應對金融風險,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各位同事!
國際金融市場穩定、世界經濟持續發展是關繫世界各國和各國人民福祉的大事。讓我們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D. 經濟學中的財政政策問題!!!
通過擴大或減少政府的支付,影響到總需求
財政政策簡單的說就是政府開支的問題
你是拿考試卷上的題目來問?還是讓我們簡答啊?
如果是要考卷的回答那我得適當地翻點書了……簡單回答就那樣……很簡單的~
E. 什麼叫財稅體制改革
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30年來主要在三個領域當中進行展開,一個是財政收入方面,也就是稅收體制的改革,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革,04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步推進的改革,現在正在進行。第二個領域是在財政預算支出方面的改革,這個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現在也正在推進。第三個部分是政府間的財政關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這個方面的改革在1978、1979年的時候已經進行過重大的改革,到1994年又進行了分稅制改革,這個方面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雖然在推進,但是推進得相對比較慢。
未來財稅體制的核心難點究竟在哪個領域?今後怎麼樣推進。根據十七大的文件所提到的問題,以及我們已經觀察到的問題,我們認為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難點是在我上述講的三大領域當中的政府間財政關系,也就是說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是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難點。當然在其他兩個領域當中,改革的技術性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包括一系列的稅制的進一步的完善,包括預算的體制的改革,支出方面的改革,難度也是比較大的,但是我個人認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預算體制,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改革是未來一段時間當中的核心難點,而且是要首先加以推進的。為什麼這么說呢?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它涉及到了八個方面的宏觀層面的其他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包括財政其他領域的改革。
首先,第一個方面,政府間的財政關系與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激勵機制是有關系的,最近這兩年經濟偏熱已經反映出了地方政府投資的動力是比較強的,這個問題當然有各種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間的財政關系,也就是現存的體制具有比較強的投資激勵,因為簡單的一個理由,當你的投資規模越大,你的生產企業越多,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對也高,這是政府間財政關系體制就是這樣設計的,所以我們中國的財政體制,政府間財政關系的這種體制,我概括為一種比較有激勵性的投資體制。這個體制當然它的優點和積極作用是促進了我們中國整個的經濟發展,我記得台灣的一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講過這個問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這種動力機制是比較強,但是又存在著非常多的弱點。
政府轉變與公共服務不足有關系,這種體制地方政府首先要追求經濟的增長,然後才能再解決公共服務的問題,我記得上次去年的在海口開的類似這樣的一個會議當中我談過這個問題。第三個領域關於區域間的差距擴大的問題,也是與政府間關系有關聯的。第四,關於土地問題,在宏觀層面上來講,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比較大,當然有產權方面的問題,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跟地方政府間的財政關系,而使得地方政府通過土地來籌集它的財源也是有直接關系的。另外,還涉及到我們財政方面很多領域的問題,比如說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管理問題,以及地方稅體系的問題,另外我們整個稅制的完善也與政府間財政關系直接相關,因為現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的80%左右是來自於營業稅,營業稅是增值稅的不完善的延伸,要完善增值稅就比較涉及到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問題。最後在生態與環境保護方面,也存在著與政府間財政關系相關聯的問題,所以因為時間關系不展開論述,也就是說中國政府間財政關系,現在它的制度的不完善和需要的改革和遇到的難點都涉及到了整個宏觀層面,以及財稅體制改革問題,所以我認為是一個核心難點。
中央的十七大報告中在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當中,對於財稅體制的改革一共講了四句話,我認為都是圍繞著政府間財政關系和體制改革來說明的,所以從政府層面上來講,也可以看作將政府間財政關系作為下一步進一步財稅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
既然政府間財政關系這樣重要或者說是一個核心難點,我們現在要進一步改革政府間的財政關系或者說完善94年的分稅制這樣一個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制度,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這個關鍵就是我們繼續沿著原有的思路和路徑去進行改革來實現新的目標,所謂新的目標就是在十七大當中提到的,「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來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能不能達到這樣一個新的目標,因為這句話提到了兩個新的提法,一個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這個目標94年的時候並沒有作為一個制度和調整改革的目標。主體功能區建設是一個新的提法,「十一五」的綱要當中提出來的,十七大當中進一步明確了。圍繞這兩個新的提法,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要政府間財政關系進一步的完善,我們如果用94年分稅制改革的漸進式改革的辦法和原有的路徑是否能達到這些目標呢?我個人現在不敢說肯定不行,但是我存在疑問。
為什麼?目前政府間財政關系經過了94年分稅制改革以及02年的進一步調整,目前政府間財政關系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要達到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我們曾經在研究報告當中提出過,可能至少需要25年左右的時間,就是漸進式的改革。目前的狀況,中央財政的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06年按照我原來講過的兩個口徑計算,第一個口徑已經佔到52.9%,但是也不是非常高,第二個口徑,把稅收返還刪出去,實質性的中央財政可支配的財政收入是41.9%,但是比05年39.2%已經提高了。沿著漸進式的改革來通過局部性的調整,再想一些細致性的辦法調整這種政府間財政關系,解決基層政府的財政困難,在某些難點問題上逐步慢慢突破,我認為可能比較難。是否需要開辟新的路徑,我們現在說中國現實的一些問題的討論當中,我們逐漸探清了一些新的問題的端倪。
一個就是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支出職能的劃分要進行新的框架性的細分和明確,比較典型的是在農村義務教育方面的改革,就是近期的,從06年開始的,實質上對中央和政府的一些職能支出職責進行了細分,這個研究現在或者說這種方法已經開始運用到其他領域,比如說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運用在司法方面的支出。另外一個路徑,稅收與稅源的統一問題,中國東部地區總部經濟發展很快,大量的中部和西部創造的稅源正在向東部集中,這樣就使得現有的中央和地方體制形成了一種新的挑戰。稅收分配的格局在向東部集中,現有的體制沒有辦法自動調節它。還有一個路徑就是通過地方稅體系的改革,對地方稅進行全面的改革,中央的一些稅種,大稅種實行減稅性的改革,地方一些小稅種實行增稅性的改革。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正在操作過程當中,但是缺乏總體的方案,我們國務院發展中心正在受財政部的委託進行研究。我想通過這樣幾個新的路徑和研究方式方法的改革,可能會完善我們原來舊的路徑達到我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8所以也需要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如何明確化、數量化和細化,這些都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
F. 經濟學和經濟學類有啥區別
經濟學類是專業名稱,經濟學是一門學科,經濟學類專業包括經濟學這門學科。
經濟類的專業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財政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一般的院校有前三個專業,後三個專業在重點院校才有)
(1)經濟學專業 該專業課程設置與國外大學經濟學專業接軌,為有志成為經濟理論研究者、宏觀經濟管理者和職業經理的青年學生提供一個成長和發展的舞台。畢業生既適合到政府經濟決策部門、金融研究機構、教學研究機構和公司企業工作,也為在國內或出國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該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具備國際經濟基本理論與較高的外語和電子商務運用等實踐技能的,能從事國際經濟、貿易、金融、商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以深厚的理論基礎與開闊的創新思維為競爭優勢,有較為自由的選擇空間。
(3)金融學專業 該專業在與國際上金融學專業教學接軌的同時,也提供實踐應用性課程,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個人的競爭能力。畢業生既有去國外名校留學深造的,也有選擇到咨詢管理公司、投資銀行、中央銀行、外資或國有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國家部委機關等工作的。
(4)風險管理與保險學專業 該專業致力於培養"有專長、基礎寬、素質高",能夠勝任國內外風險管理與保險經營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及風險管理與保險教學科研工作的學術人才。畢業生或者去國外名校留學,或者供職於各大保險公司、保險監督管理機構、金融證券機構。
(5)財政學專業 該專業順應公共管理事務在中國的勃興,旨在培養具有寬厚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財政稅務、財務會計知識,具備較高的外語和計算機運用水平、較強的研究能力、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可從事政府部門的公共經濟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可任職於各類大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資產評估、稅務代理等工作,還可以留在大學或是研究機構,從事研究教學工作。
(6)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專業 該專業是一門兼有文、理、工三棲特點的綜合型經濟學科,側重於環境、資源與可持續性發展的研究,畢業生將能勝任在政府部門、大中型企業、跨國公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國際組織等的管理與研究工作。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G. 政府財政收支項目主要有哪三種 西方經濟學
西方抄經濟學中,政府襲財政收支項目主要有(貼現率、准備金、國債的買賣)三種。
貼現率和法定準備金,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動的,平時變動的都是國債。
(1)當市場的貨幣供>求時,通貨膨脹會比較高,這時政府就要收回一些貨幣,就會向外賣國債,是市場上的貨幣供求維持在相等的水平上,反之,相反。
(2)對於貼現率和法定準備金,當市場貨幣供>求時:
a、貼現率方面:為了是市場上的貨幣減少,銀行會提高貼現率,鼓勵人們存款,遏制貸款。
b、法定準備金方面:央行會提高法定準備金,使各銀行帶出去的錢少,留在銀行內的錢多些。反之,相反。
供參考。
H. 經濟學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
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增加國債、支出大於收入,出現財政赤字來實現:
(2)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
中性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3、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
I. 財稅體制改革是哪一年
什麼叫財稅體制改革
最佳答案
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30年來主要在三個領域當中進行展開,一個是財政收入方面,也就是稅收體制的改革,經歷了兩次大的改革,04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步推進的改革,現在正在進行。第二個領域是在財政預算支出方面的改革,這個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現在也正在推進。第三個部分是政府間的財政關系,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這個方面的改革在1978、1979年的時候已經進行過重大的改革,到1994年又進行了分稅制改革,這個方面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雖然在推進,但是推進得相對比較慢。
未來財稅體制的核心難點究竟在哪個領域?今後怎麼樣推進。根據十七大的文件所提到的問題,以及我們已經觀察到的問題,我們認為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難點是在我上述講的三大領域當中的政府間財政關系,也就是說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是未來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難點。當然在其他兩個領域當中,改革的技術性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包括一系列的稅制的進一步的完善,包括預算的體制的改革,支出方面的改革,難度也是比較大的,但是我個人認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預算體制,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改革是未來一段時間當中的核心難點,而且是要首先加以推進的。為什麼這么說呢?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它涉及到了八個方面的宏觀層面的其他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包括財政其他領域的改革。
首先,第一個方面,政府間的財政關系與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激勵機制是有關系的,最近這兩年經濟偏熱已經反映出了地方政府投資的動力是比較強的,這個問題當然有各種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間的財政關系,也就是現存的體制具有比較強的投資激勵,因為簡單的一個理由,當你的投資規模越大,你的生產企業越多,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對也高,這是政府間財政關系體制就是這樣設計的,所以我們中國的財政體制,政府間財政關系的這種體制,我概括為一種比較有激勵性的投資體制。這個體制當然它的優點和積極作用是促進了我們中國整個的經濟發展,我記得台灣的一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講過這個問題,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這種動力機制是比較強,但是又存在著非常多的弱點。
政府轉變與公共服務不足有關系,這種體制地方政府首先要追求經濟的增長,然後才能再解決公共服務的問題,我記得上次去年的在海口開的類似這樣的一個會議當中我談過這個問題。第三個領域關於區域間的差距擴大的問題,也是與政府間關系有關聯的。第四,關於土地問題,在宏觀層面上來講,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比較大,當然有產權方面的問題,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跟地方政府間的財政關系,而使得地方政府通過土地來籌集它的財源也是有直接關系的。另外,還涉及到我們財政方面很多領域的問題,比如說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管理問題,以及地方稅體系的問題,另外我們整個稅制的完善也與政府間財政關系直接相關,因為現在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的80%左右是來自於營業稅,營業稅是增值稅的不完善的延伸,要完善增值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