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現代經濟法產生的標志

現代經濟法產生的標志

發布時間:2020-11-26 00:36:05

❶ 法的產生的標志

從古到今,許多思想家、法學家對法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關於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主要有:
(1) 神創說:這一學說認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類力量的創造物,各種各樣的神為人類創造法。中世紀神學政治的鼻祖奧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來源於上帝的永遠的正義和永恆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從神法,是從神法派生出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認識。
(2) 暴力說:這一學說認為法是暴力斗爭的結果,是暴力統治的產物。中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就認為:「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有斗爭有暴力才需要解決沖突的規則。
(3) 契約說〔古典自然法學者〕:人類在進入政治社會之前處於自然狀態,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們相互間締結契約,通過締結契約人們放棄、讓與部分自然權利,組成政府,這最初的契約是法律。17、18世紀的古典自然法學者大部分都持此說。
(4) 發展說:具體包括兩種:
① 人的能力發展說:隨著社會的進化,人的能力有了發展,例如,火的作用,弓箭的發明等,財富有了增加,社會關系開始復雜,因而需要法。
② 精神發展說:黑格爾就認為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產生之前就已存在,絕對精神發展到自然界階段,才有了人類,人類精神的發展產生法。民族精神論者提出法來自民族的精神或歷史傳統。
(5) 合理管理說〔法社會學者〕:許多法社會學者持此說,如美國當代法的社會學家塞爾茨尼克認為,一個群體的法律秩序,是基於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① 生產力的發展、② 社會經濟的發展、③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④ 國家出現而產生的,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
法的起源的各種學說及其與法的本質學說之間存在內在的一致和對應的關系,如神創說就與法的本質的神意論觀點一致,是神學法學的主要內容;契約說則是自然法學派的觀點,與法的本質的理性論觀點緊密聯系。

❷ 現代商法產生的標志是什麼的。。。

1807年《法國商法典》,標志近代商法的形成。

❸ 現代經濟法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現代經濟法的沒有主要標志,只有產生的主要標志。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產生的主要標志是壟斷的產生。
在其體系中,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成為其主要構成,因此其特徵標志是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范疇的法律法規。

❹ 現代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
在經濟學史上一般都把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簡稱《通論》)作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建立的標志。50多年來,宏觀經濟學得到了極其迅速的發展。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反映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也反映了經濟學本身的進步。因此,回顧一下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
現代宏觀經濟學產生於30年代不是偶然的,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學本身發展的結果。

30年代的大危機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和經濟學的轉折點。嚴重的失業、史無前例的衰退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求擺脫這種困境的另一條出路——國家干預經濟。一向以自由放任著稱的英國企圖通過中央銀行的金融調節與政府支出的增加來減少失業,北歐寧靜助小國瑞典增加了財政支出,實施了社會福利政策;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羅斯福開始實施他的新政。這一切標志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個新時期的開始。新的時期需要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應該從整個經濟的角度探討其運行規律,證明國家干預的必要性,並為這種干預出謀劃策。這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而這一任務由凱恩斯來完成也許只是一種偶然。現代宏觀經濟學是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結果出現的。

現實經濟的發展要求宏觀經濟學的建立,而經濟學本身的發展也為宏觀經濟學提供了條件。托賓認為: "四個不同而又相關的發展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這四種發展是: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的建立;凱恩斯《通論》的發表;經濟計量學的建立;以及數學的發展及其在經濟學上的運用。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與方法是也20—30年代形成的,美國經濟學家米契爾,庫茲涅茨,以及他們所主持的國民經濟研究所,和美國商務部對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把以前對國民收入的研究系統化、理論化,解決了有關國民收入核算的定義、概念和衡量方法等基本問題,確立了現代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基本結構,並將這一體系運用於實際。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經濟中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而國民收入核算正是提供了這些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而國民收入核算正是提供了這些總量的數值。因此,沒有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建豎行告立,現代宏觀經濟學就是不可想像的。

凱恩斯的《通論》被稱為現代宏觀經濟的"大憲章"。這就是因為《通論》在以下這些方面力現代宏觀經濟學莫定了基礎:第一,突破了傳統的充分就業均衡理淪,建立了一種以失業為特點的經濟均衡。第二,把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作為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第三,用總帶唯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分析來說明國民收入的決定與變動。第四,建立了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的宏觀經濟學體系,並把總需求分為消費與投資,提出了消費函數理論與投資理論。第五,把貨幣分析與經濟分析融為一體,徹底拋棄了傳統的二分法。第六,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與具體作法。現代宏觀經濟學正是在凱恩斯這些貢獻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從這一意義上看,說凱恩斯是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並不是誇大其詞。

經濟計量學也是在20—30年代形成的,與此相關的則是數學較廣泛地運用到經濟學中。這種發展為以後宏觀經濟模型的建立,以及餘明運用宏觀經濟模型來進行經濟預測和政策制定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戰後西方各國在由戰時經濟轉到和平重建時,許多經濟學家和政界人士認為,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家干預是通向經濟繁榮的唯一道路。1944年英國政府發表了《就業白皮書》。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就業法》。這兩個歷史性文件都把全面干預經濟、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繁榮作為國家的最主要職責。這表明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也是戰後經濟學上出現了"凱恩斯主義全盛時期"的深刻經濟與社會根源。

戰後全面地發展了凱恩斯主義,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體系的是美國的凱恩斯主義者,即新古典綜合派(或稱後凱思斯主流派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們。他們對現代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這些方面:

第一,用IS—LM模型來概括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內容。IS—LM模型是由英國經濟學家J•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來的。這一模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方法來解釋凱思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第二,圍繞IS—LM模型發展與完善了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需求理論,以及貨幣供給理論。

第三,總供給分析的提出。這包括對勞動市場的分析、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建立,以及對通貨膨脹等現實問題的分析。
第四,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動態化與長期化。凱恩斯偏重於比較靜態與短期分析。凱思斯主義者們則將這種分析動態化與長期化。動態化是引入時間因素分析均衡的變動,長期化則是研究經濟長期的趨勢。

第五,開放經濟理論的研究。凱恩斯的研究是封閉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開放經濟理論則是要研究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國民收入的決定,以及對外貿易、匯率、資本流動等對一國經濟影響和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

第六,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與應用。戰後克萊因等人力圖把凱恩斯主義理論與經濟計量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建立了包括許多變數的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第七,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包括在不同的時期提出不同的經濟政策,以及對經濟政策理論的研究。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古典綜合派的經濟學家們全面而系統地發展了凱恩斯主義,使現代宏觀經濟學成為一個嚴密而豐富的學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迄今為止,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體系仍然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主流。 三、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發展 70年代初西方圖家出現的滯脹打破了凱恩斯主義一統宏觀經濟學天下的局面。凱恩斯主義地位的動搖被稱為經濟學中的第二次危機(第一次危機是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地位的動搖)。這次危機不僅使凱思斯主義學派內部的矛盾激化,而且也使非凱思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得以迅速發展,並成為足以與凱思斯主義抗衡的力量。這是70年代以後,現代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發展。

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特點是主張國家積極地干預經濟,而非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特點則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穩定經濟。他們之間在理論與政策上的分歧都是由這一點而產生的。

在非凱思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是以美國經濟學家M•弗里德曼為首的貨幣主義。貨幣主義的出現被認為是經濟學上的一次革命——對抗凱恩斯革命的革命。

在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中還有在80年代受到里根政府偏愛的供給學派。這一學派把減稅作為理論與政策的中心,盡管在理論上還很不成熟,但在經濟政策方面卻有一定的影響。
非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學派對現代宏觀經濟的發展有重大的作用。這首先是從更多角度分析宏觀經濟運行,促進了宏觀經濟學的多元化與深入化,使理論更接近於現實。其次補充了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不足,也促進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本身的發展。最後,在政策上糾正了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所引起的種種弊病,論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下市場機制的作用這一重要問題。

理論的發展並不取決於理論本身,而取決於社會對理論的需要程度。正如美國經濟學家R•多恩布希與S•費希爾所說"實際上,宏觀理論的發展與當代經濟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在30年代大危機時期產生並說明了擺脫這種危機的出路。貨幣主義是在60年代形成的,它提出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方法,供給經濟學在80年代初變得時髦是因為它提出了一種通過減稅來擺脫經濟困境的簡單易行的辦法。"把這段話作為對現代宏觀經濟學建立與發展的總結也許最恰當不過了。

❺ 現代反壟斷法產生的標志。

你好:
現代反壟斷法產生的標志是美國1890年制定的《謝爾曼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現代意義的經濟法產生於19世紀末以1890美國頒布的什麼為代表

您好,我看到您的問題很久沒有人來回答,但是問題過期無人回答會被扣分的並且你的懸賞分也會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你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那裡聚集了許多專業人才,一定可以為你解決問題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網上好友問友打聽,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關網站直接搜索.

四,網上很多專業論壇以及知識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資料,我遇到專業性的問題總是上論壇求解決辦法的。

五,將你的問題問的細一些,清楚一些!讓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麼意思!

謝謝採納我的建議! !

❼ 現代經濟法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這是個問答題,希望親給的具體點,書上應該是有的,但是我手邊沒有書,急

經濟法產生的主要標志是壟斷的產生,在其體系中,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成為其主要構成,因此如果是特徵標志應該是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范疇的法律法規。

❽ 現代經濟法的主要標志是什麼,這題的答案有了嗎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產生的主要標志是壟斷的產生。在其體系中,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製法成為其主要構成,因此如果是特徵標志應該是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范疇的法律法規。

❾ 現代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您好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是市場缺陷的存在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1)市場缺陷的存在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崇尚自由、平等。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家的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國家並不怎麼介入經濟生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再加上產業革命的完成,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使社會經濟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不可想像的變化,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其他社會問題的產生,人們發現,市場不是萬能的,國家應轉變職能,不能只是充當守護神,應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承擔起監督、管理的職責。具體市場的缺陷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市場障礙的存在

所謂市場障礙是指市場調節機製作用的障礙。主要指競爭秩序的問題。競爭是市場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競爭市場就沒有動力,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便不能啟動。但競爭必然伴隨著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這兩件副產品。因為競爭的過程加快了部分經營者擴大其資本與經營規模的進程,以致形成對市場的支配地位和壟斷,導致部分限制競爭行為的產生;追求利益的心理驅使某些競爭者採取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這兩種行為的後果是使某些競爭者獲得超額利潤;正當競爭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市場調節機制不能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

第二、市場的惟利性

市場的惟利性是指投資經營者所關注的是經濟利益,並往往表現為眼前可實現的利益;對於當前贏利率低或無利可圖甚至虧本或者投資期限長、風險大的行業或產品,人們往往不願投資。而在這些領域中,有些如公共和公益事業、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以及其他與國計民生關系密切或可能制約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和總體效益的行業,即使不能盈利或虧損,也應當進行適度投資。而這顯然是不能指望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

第三、市場調節機制的被動性及滯後性

這是因為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因為從投資、生產運營到市場價格形成和信息反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各個企業和個人掌握的信息不足和滯後,不能適時調整其投資經營決策,往往等到市場供求嚴重失調、產品大量滯銷過剩時才作出反映,這是市場的第三個缺陷。

(2)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大型組織的產生及其影響

現代的商業組織起源於中世紀的庄園制度,以及17世紀初期的殖民公司,真正將企業發展起來,則是由現代的運輸業和通訊業,尤其是鐵路的發展決定的。現代企業的規模擴大、不斷的一體化,僅僅不到200年的歷史。

這個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直到19世紀中期,企業的規模受到技術、交易和制度的限制,不存在大的企業,主要的交易結構是生產商和代理商之間的聯系,合夥公司仍然是商業企業的標准合法形式。而到了十九世紀末期,隨著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技術的改進,降低了企業內部交易的成本,促使以前不能涉足的大型項目成了人們的投資重點,融資的需要促進了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會計和信用制度也發展起來,這進一步加劇了資本集中。另一方面,為了應付由於社會整體生產缺乏計劃所帶來的危機對產業的沖擊,巨型企業開始出現,這種巨型企業採用各種形式組織起來,如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等。

在大型企業形成壟斷的同時,小企業也不甘示弱,它們組成行業協會,尋求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工人、農民等也組織起來,如1886年美國勞工聯合會成立,1870年成立了農人協進會。

越來越多的大型組織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導致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原來的二元結構發展到私人—組織—國家的三元結構。

企業組織的擴大,首先是對私人權利造成了損害。表現之一是壟斷的形成,導致了消費者利益受損和經濟生活中的公平競爭弱化。另外大組織通過對市場份額的佔有,對生產的獨占,在向他人提供產品的時候,導致契約雙方的談判實力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契約自由」導致了卡特爾協議、濫用權利等行為的膨脹,這些行為的目的在於限制競爭,從而損害了小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而企業擴大之後,權力出現了。這不僅僅存在於企業的上下級關系、僱傭關系中,也存在於企業和個人、大企業和小企業之中。組織擴大之後,首先在生產領域獲得了權力,包括控制權,改變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在競爭機制中,消費者通過價格機制來控制經濟體系,而在組織擴大之後,公司日益進入非競爭性的定價活動之中,越來越多的格式合同使市場交易發生了變化,非壟斷方的自由和權利變成了Yes、No的選擇權。大型企業同樣對國家提出了挑戰,他們在政治上操縱選舉和國家政策,財團、財閥、富有的家族逐步控制了國家,自然包括立法、司法,首先是對內控制,然後是對外影響政治生活。

(3)國家的能動反應

基於市場缺陷的存在和大型組織的挑戰,國家作出了相應的反應。

如美國在羅斯福執政後,變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為國家干預政策。美國在制定《謝爾曼法》的過程中,一位參議員對經濟權力集中發表了猛烈的批評「如果這種結合導致的集中權力被賦予一個人,那麼這是一種君王般的特權;這是與我們的政府形式相矛盾的,應當遭到州和全國當局的強烈抵制。如果有什麼錯誤,這就是錯誤所在。如果我們不能忍受一個擁有政治權力的君主,我們同樣不能忍受一個對生產、運輸、生活必需品的銷售擁有權力的君王;如果我們不能服從任何帝王,同樣也不應當服從任何在貿易方面擁有阻礙競爭和固定任何商品價格的獨裁者。」經濟權力的集中和國家對不正當經濟權力的打擊,這兩個步驟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來表示這個過程是最恰當不過了。在這個過程延續了100年以後,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是從以下幾方面來作出反應的:

(1)消除市場競爭的障礙,阻止組織的擴大,限制組織的成長。這是國家的最早反映,由此出現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新型法律。如美國的大型企業組織起源於鐵路和通訊業,國家的第一個反應也在於此。1870年伊利諾伊州在憲法中要求政府「通過各項法律去矯正鐵路的弊端,防止在客貨運費方面不公正的區別對待和敲詐行為」。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法》明確表示:「任何以契約、托拉斯或其他形式的聯合、共謀、壟斷而限制貿易的行為是違法或犯罪的行為」

(2)針對市場普通主體不願介入的公共、公益事業等行業和產品,大規模發展出國家所有權,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微觀上自由競爭和私人行為的無序性,國家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國有產業來替代私有組織。一來可以實現現代企業的生產和效率,二來可以填補空白,二來可避免私人挑戰國家和大企業侵犯私人權利。

(2)調整總量平衡,保持社會均衡發展。成了國家的核心職責,這促使大批新型法律規范的產生。以往的私法僅僅調整微觀主體和微觀行為,競爭的宏觀無序性往往導致總量失衡,導致頻繁的經濟危機的產生。法律無能為力。而新的法律規范的制定,則是以政府的有形之手來引導市場這支無形之手。當然這方面政府的管理受制於市場的規律,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如美聯儲降息,表面看取決於格林斯潘,實際上格林斯潘決定是否降息,取決於商業銀行之間的貼現率,他是被動的。

(4)企業內部的結構設置、權利安排、財務事宜等,成為法律規范的對象。在自由經濟時期,這些問題由企業自主安排,國家法律不予干涉。而今企業和公司法、會計法、稅法、審計法等的頒布,使這些社會關系紛紛被披上法律的外衣。

謝謝

閱讀全文

與現代經濟法產生的標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