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論文法律

經濟學論文法律

發布時間:2021-03-06 08:32:57

⑴ 評價法律經濟學分析方法(結課論文)。

這個有難度

⑵ 急求一篇論文「法律的重要性」

法律在和會社會中重要意義

葯劑1102 201118350218 吳雲勇

摘要:法律區別於道德規范、宗教規范、風俗習慣、社會禮儀、職業規范等其他社會規范的首要之處在於,它是由國家創制並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法律不但由國家制定和認可,並且由國家保證實施。也即是,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的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

關鍵詞: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市場 先進文化 民主

一、法律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要保障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加強社會法治建設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和保障。 社會主義法治對和諧社會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要求,也是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備的法律體系做保障,才能更好的引導、規范和約束公民和政府的行為,使之依法辦事,循章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2)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司法和執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司法往往被視為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只有建立一個公正、高效的司法體制,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會環境,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民群眾才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社會安定。同樣,執法的公正、高效也是當然要求。

(3)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守法方面。社會成員遵紀守法,政府嚴格依法辦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守法意識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要件。

(4)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體現在法律監督方面。法律監督可以通過對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的作用來間接保障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二、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推進

行政機關是國家機關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公民關系最密切,因而也是權力最大,機構最多、人數最多的一個部門。由於我國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使經濟受政府的直接干預太多,使本應屬於企業、個人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侵犯,使法律賦予市場主體的權利不能實現。

所以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具體的說就是用法律的形式重塑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廢除那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舊職能,另一方面確定市場經濟要求的新職能。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打破以政府為中心、以計劃命令為手段的經濟模式,將市場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將經濟規律作為市場運營的准則。因此,政府對經濟的管理,必須由直接的微觀管理,轉變為制定戰略計劃、確立市場規則、向市場主體提供服務、促進市場發育、維護市場秩序的宏觀、間接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實踐證明,政府職能不轉變,自由、競爭、公平的市場機制就無法形成。其次,政府的執法行為要遵守職權法定原則。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凡法律沒有規定的,政府就無權行使,這就是強調政府權力的有限性。傳統的官本位的管理型政府強調的是企業的權利是有限的而政府的權力是無限的,這種權力倒置現象最終使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部門,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管理,使企業失去自由和活力。所以不注意政府權力的有限性而任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那麼就可能導致一系列破壞市場關系,損害自由競爭,漠視市場主體權利的惡果,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法律在文化建設方面作用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禮法兼治」的社會綜合治理模式;成文法、判例法共存及制定法與民間法並列的「混合法」模式:「無訟」價值觀下節約成本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守法觀念;司法中「親親相容隱」的人倫主義:「慎刑恤獄」的司法人道主義:「實質正義」的司法價值取向;法律的「集體主義本位」:「為政在人」的人治觀:「親民」的政治道德觀;法律語言的簡潔;司法人員的人文素養;古代行政立法、監察制度及廉政建設及歷史上「變法」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包含著符合現代法治的成分,經過改造,完全可以為當前的法治建設服務。

仔細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其中包含著許多優秀成分的同時還包含著更多的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已被時代拋棄的糟粕,因此,在利用傳統法律文化時,必須仔細地鑒別。對於其中的專制主義、法律工具主義、泛刑事主義等明顯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內容應毫不猶豫地予以拋棄,對於其中含有的優秀成分,亦必須仔細鑒別,巧妙合理地予以運用。

四、法律在民主進程的重要意義

一是強立法、弱司法。在我國,立法主體包括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政府。司法機關雖然可以做出司法解釋,但司法機關並不是形成法律體系的主體,司法解釋並不能在法律之外創制新的原則和規范。也就是說,在我國只有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才可能成為形成法律體系的主體,「法官造法」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完全不被認可的。從國家權力的實際配置看,司法權弱於立法權,不能審查立法,也不能審查違憲。盡管有行政訴訟制度,司法機關因此可以對行政行為做出司法審查,但司法權在事實上也明顯弱於行政權。在這樣一種體制下,我國形成法律體系採取的是強規定式的立法模式,這使得我國法律實踐中理性「邏輯」的分量重於日常「經驗」的成分。

二是強國家、弱社會。從理論上講,規則的產生有多種途徑,立法和司法活動能產生規則,社會或共同體成員通過長期互動也能自發形成規則,因此,在法理上有「國家法」與「活法」、「立法」與「法」、「書本上的法」與「行動中的法」的區分。在強規定式的立法模式主導下,不僅司法在法律規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受到抑制,而且,短短30年間,社會或共同體成員通過互動而自發形成規則也是不充分的。在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中,立法機關和政府居於明顯的主導地位,立法活動更多地表現為法律移植以及基於國家立場對社會的變革和改造。這可能導致法律規則與社會對規則的實際需求不一致,或者說,法律規定與社會實際發生一定脫節。由此,法律實踐中時常會出現法律快速而頻繁的修改,而社會生活中那些沒有得到有效規范的領域的法律秩序往往通過「治理」色彩濃厚的社會管理來實現。

三是強制定、弱執行。法律制定是一回事,法律是否得到切實執行是另外一回事。改革開放初期,在法制建設初見成效之時,法律執行問題其實已經顯現出來。1982年,黨的十二大就此曾專門指出,「現在的問題是,不但有相當數量的群眾,而且有相當數量的黨員,包括一些負責幹部,對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已經制定的法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執行。」此後,在諸多法律紛沓而出的同時,維護法制的統一以及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強調。盡管如此,違法甚至違反憲法的行為、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執行難」仍然存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些權利和原則在事實上並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就實踐而言,不定期的執法檢查、專項整治、「嚴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嚴格執行法律的常規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健全。

四是強政治、弱法律。就政治與法律的關系而言,政治需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維護。在政治與法律的關繫上,一方面,盡管與新中國成立後頭30年相比,後30年政治和行政越來越轉入法治軌道,但政治對法律實踐仍有過大的主導作用和實際影響。例如,憲法雖為國家根本大法,但它仍是一部需要修改、而且事實上也是可以時常被修改的、改革時代的憲法;一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受到部門、行業等利益的影響和干擾;立法、司法活動的專業化程度還不夠高,特別是司法機關在司法職能之外還承擔著大量政治、行政乃至社會職能等。另一方面,立法和法律實踐在有些方面需要受到的常規化的政治影響還不夠有力,例如,民主立法、立法的公眾參與、立法監督等。

查閱文獻:《思修道德修養與法律建設》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⑶ 幫忙寫兩篇關於法律經濟學的論文,字數在7000左右的文章,要兩篇,急!!!

您好 我是鄭州萊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編輯!,由於工作的需要我們和多家雜志專社也建立了良好屬的合作關系,為你們提供論文方面的服務!
《教育教學論壇》特約編輯:楊淵超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花園路39號鄭州國貿中心創意座2-1-1510
公司名稱:鄭州萊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⑷ 詳細的經濟法學論文,要求三千字以上

國際社會那些天天盼望中國衰落的人們,做空A股、唱衰中國經濟的鬧劇越演越上勁了。他們以為憑借著顛覆別國的能耐,要把中國經濟搞得像前蘇聯垮台時那樣一落千丈也只是舉手之勞。依我看這種願望並不容易實現,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是中國有13億人民的需求在,經濟就不可能衰落!13億人天天要吃的,要穿的,要住房子,要出行,要想過上發達國家富裕階層一樣悠閑、便利、富足的生活等等,這些基本的需求,就是巨大的發展動力,而且是一天也不可能停止的;二是經過30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基礎遠遠超過前蘇聯垮台時的局面;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經濟建設帶來的福利,也積累了龐大的財富,有能力也有意願推動國家和經濟繼續發展繼續進步,不會因為你在某些領域搞顛覆就放棄建設自己的國家;三是中國政府即便不能及時識破你的顛覆陰謀,斬斷你的顛覆魔爪,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不會變,決心不會變,領導人民走向繁榮富強的責任心不會變,決不會坐視中國經濟的衰落,也有能力帶領中國沖破艱難險阻,走向新的輝煌!近日出台的 國務院 「 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的 十點意見」就是有力的證明!
但是,在金融海嘯帶來的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和西方列強損人利己、不斷破壞攪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局面很難長期支撐。如果沒有拉動整個中國和整個世界走出低迷的強大引擎,全球經濟都會有一個很長的徘徊期,在徘徊期間難免不出現方向模糊、市場萎縮、失業增加、增長減速、信心受挫、社會燥動的局面。因此,尋找拉動全局增長的引擎,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面前有沒有這樣的強大引擎呢?根據我們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引擎還是有的,而且擺在我們面前的能夠拉動中國經濟再創輝煌的強大引擎至少有三個,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三大引擎。
一、 拉動全局走出低迷的引擎——建國際開發走廊
引領產業發展方向需要重大舉措是不爭的歷史定理。不管是19世紀末美國的西部開發、戰後各國的科技園區和工業走廊建設,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的特區建設,都一再證明了這一定理。這種舉措往往需要一個核心,才能聚焦各類產業優勢,帶動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我們前30年拉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就是特區建設。深圳、珠海、廈門、浦東四大現代化都市的建設,拉動了所有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實際上充當了拉動國家經濟進步的引擎。沒有這幾個聚焦產業發展的引擎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其後的西部大開發,東北大開發,環勃海大開發為什麼效果不明顯呢?問題在於它沒有焦點,沒有核心。幾個廣袤的地區要想平衡上升全面跟特區一樣快速發展是不太可能的,它只能以點帶面,逐步提升。關鍵是如何來選好這個點。之所以全國人民對4萬億的投資好象聆聽別人的故事一樣,引發不了投身建設的激情,問題也還是出在「焦點」上。因為你的投資沒有重點突破,只是簡單的添燈油戰術,很難給產業指明發展方向,很難讓民眾看到就業的出路。
那麼,今天拉動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走出金融海嘯陰影的引擎又在哪裡呢?
1 、建戰略開發走廊,保全國經濟持續繁榮
2008 年我作了一個專題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第一是發現再設深圳、浦東那樣的開發點,輻射效果有限,既難確保全國的平衡發展,也不足以帶動全國;第二是發現不與國際社會聯動,不足以拉動全世界。沒有世界經濟的復甦,就不可能有我外向型經濟的復甦。於是設計了一條由東南沿海至西北邊陲的戰略性「萬里開發走廊」,以拉動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東起台灣台南市,西至中巴邊境的明鐵蓋。即:由東經120.08`43``度北緯23度,經東經100.08`7``度北緯35.28`47``度,至東經75.25`3``度北緯36.51`度。全長4600公里,斜跨整個大陸腹地和台灣海峽。途經十個省,百餘個縣市。
12345678下①頁
更多相關文章:
關於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建議
三中全會:新一輪改革的戰略起點
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權力結構理
改革開放論文:重建公民社會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與社會改革的微觀路徑
中國經濟改革論文:當前金融改革戰略和路
改革開放論文:中國觀念變革的戰略路徑
我國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及路徑探
中國社會體制改革的戰略與路徑

⑸ 經濟學期刊里哪個可以發法學論文

F 綜合性經濟抄科學1.經濟研襲究 2.管理世界 3.經濟學動態 4.改革 5.經濟學家 6.世界經濟 7. 財貿經濟 8.財經研究 9.經濟科學 10.宏觀經濟研究 11.財經問題研究 12.經濟評論 13.當代財經 14.當代經濟科學 15.經濟管理 16.當代經濟研究 17.經濟理論與...

⑹ 經濟學和法學交叉的論文

那就寫經濟法相關的內容啊,比如說什麼由於市場經濟處於初級階段,市場發展不完善,所以誘發了很多法律問題,這樣的思路可以吧~

⑺ 法律與經濟相關的論文

一、經濟法律關系概述(一)經濟法律關系具有強烈的國家思想性經濟法律關系是法律關系之一,它是由經濟法律規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公共管理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註:本文關於經濟法的概念和本質的觀點均來自王保樹主編《經濟學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這種關系是一種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經濟法正是通過經濟法律關系實現其對社會關系調整的職能的,它是經濟法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具體法律形式。作為法律關系的一種,它是一種思想的社會關系,屬於上層建築范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相對於也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民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來說,經濟法律關系的思想性更強。我們知道,經濟法是國家運用其能力而主動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手段,其處處體現著國家的某種意圖。如反壟斷法,它與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關系密切,其要旨是從宏觀上防止市場競爭不足,以保持經濟具有相當的活力,提升本國企業和整個經濟的競爭力。所以,它具有鮮明的政策性、靈活性和行政主導性特徵。其他經濟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財政金融法、外貿法等,它們均體現著國家的某種意圖。所以,經濟法確認和調整而形成的經濟法律關系具有強烈的思想性,這種思想性是民事法律關系所達不到的。民事法律關系雖然也是思想的社會關系,它最直接地表現了生產關系,如財產所有權關系、契約就是生產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形象地說,民事法律關系是把經濟關系的要求直接翻譯成法律上的語言。也許正是如此,我國有學者曾提出民法屬於經濟基礎,民事法律關系是物質的社會關系。這種觀點雖然有些過激,但它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民事法律關系思想性的弱度。經濟法律關系強烈的思想性不僅反映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互補性,更反映了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積極參與、促進、監管,以及對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被扭曲的民事生活的糾正。但是,我們應同時注意到,經濟法律關系強烈的思想性仍是以相應物質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無論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尤其是政府其主觀性多大,都必須尊重和遵循相應的經濟客觀規律要求。如由反壟斷法產生的反壟斷法律關系,反壟斷執法部門不能簡單地、機械地照搬和理解反壟斷法的規定,更不能意氣用事,而應服從相應的經濟形勢要求。(二)經濟法律關系獨具社會公共的經濟管理性經濟法律關系區別於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就在於它是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管理關系。其中,經濟管理性是經濟法律關系同民事法律關系區別之所在,而社會公共性是其同行政法律關系區別之所在。首先,經濟法律關系是具有經濟管理性的社會關系。經濟法律關系是由經濟法加以確認和調整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經濟法是政府幹預經濟之法,由此決定了經濟法律關系必然是具有經濟管理性的社會關系。這種管理性首先彌補了民法等傳統法律部門的不足,並為恢復和維護其正常、有效地作用而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秩序空間。無論是宏觀調控法所產生的經濟法律關系,還是市場管理法產生的經濟法律關系,它們都是具有經濟管理性的社會關系。其次,經濟法律關系同時具有社會公共性。經濟法律關系的經濟管理是社會公共性的,換言之,並非所有的具有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都可成為經濟法律關系,它們必須同時具有社會公共性。所謂經濟法律關系的社會公共性是指經濟法律關系的運作和實現都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表現為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以社會管理者的名義實施經濟管理,這種管理是一種普遍性的措施,著眼於社會整體,而不是著眼於某個個體。因此,在某個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中,如工商管理機關依法查處假冒偽劣產品,雖然其表面上是針對某個個體,但其實質是為了整個社會經濟秩序和廣大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二、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談及經濟法律關系,必涉及其構成要素。普遍認為,任何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要素組成,該三要素缺一不可。在某具體法律關系中,其中一要素發生變更,原來的法律關系也要發生變化。分析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筆者認為,其意義還在於使我們更明晰某性質的法律關系的特性以及該法律關系運行的基本要求。對於經濟法律關系而言,分析其構成要素,有助於我們認識了解經濟法律關系的獨具社會公共的經濟管理性,了解到作為主體的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的核心地位、其權力、其權力指向以及其行使權力的基本規則。(一)主體。主體即法律關系的參與者。對於經濟法律關系而言,則是指依法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並因此享有經濟權利和承擔經濟義務的政府組織、經濟組織和公民。經濟法律關系主體具有以下特徵:(1)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具有主導性。經濟法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之法,因此代表國家進行干預的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在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中具有主導性。所謂主導性是指任何一種經濟法律關系中,都必然有一方為政府或政府經濟管理機關,另一方可能是某個經濟組織,也可能為某個公民,而且,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對經濟組織或公民具有優先權,即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在行使經濟管理權時依法享有的職務上的優惠條件,如先行處置權、獲得社會協助權、推定有效權等。(2)經濟組織和公民具有獨立性。經濟法盡管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之法,但國家之干預是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合法的前提下而進行的利益,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行使經濟管理權時應首先認識到相對方的獨立性,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不是它們的附屬,而是具有相對獨立利益的個體。所以,經濟組織和個人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不是被動者,有時甚至是主動者,他們有權依法對抗任何人、任何機關對他們合法權益的侵犯。(3)主體的法定性。經濟法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法律,因此,誰有權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什麼時候參與經濟法律關系,如何參與經濟法律關系等均應由相關法律明定。這是保證合理干預的需要,反映了經濟法是規范、確認國家干預之法的本質。這一點,對於政府及其經濟管理機關尤為重要,它們必須嚴格依法干預。全文詳細地址: 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0715/12010020.html

⑻ 就某個經濟法律問題結合工作經驗寫1500字的論文

議論文的論點復考點:第一,分制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⑼ 如何避免將法學論文寫成經濟學論文

寫論文的時候內容抄提要應把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示出來,便於讀者一看就能了解論文內容的要點。論文提要要求寫得簡明而又全面,不要羅哩羅嗦抓不住要點或者只是乾巴巴的幾條筋,缺乏說明觀點的材料。 內容提要可分為報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報道性提要,主要介紹研究的主要方法與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對文章內容的提示較全面

⑽ 求經濟學論文,2000字以上,最好原創,不是原創也行,不過不要太明顯,不要容易搜到的那種 發我QQ11754075

一共四篇,鏈接兩篇,下面文字兩篇

http://..com/question/210589924.html?an=0&si=5&wtp=wk

http://..com/question/94138026.html?an=0&si=2&wtp=wk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政策取向

2003年工業生產增長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居民消費繼續擴大;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各項改革也有序推進,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可能好於2003年。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普遍調高了對2004年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4.1%,世界貿易增長5.5%,經合組織預計世界貿易增長7.8%,均高於2003年。國際經濟的這些新變化,對於我國加快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回升。

一、2003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去的顯著成績

2003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容應對,果斷決策,適時調控,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克服各種困難,贏得了抗擊非典的階段性重大勝利,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速度達到8.5%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改善,全年財政收入增收較多。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度增長。

工業生產增長加快,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重工業增長繼續快於輕工業,電子信息、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製造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原煤和電力生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產銷銜接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優質化、區域化、產業化不斷推進,畜牧業和養殖業較快發展。國家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六小」工程、農村醫療衛生和教育事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居民消費繼續擴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長23%。國債投資進一步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啟動公共衛生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動技術進步等重點領域傾斜。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繼續提高,民間投資更趨活躍,投資自主性增長因素有所增強。居民消費受「非典」沖擊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過後很快恢復,預計全年增長9%。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居民用於汽車、通訊、住房等方面的消費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利用外資保持較高水平。預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將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出口所佔比重超過50%,高新技術產品和服裝、鞋類等傳統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原油、成品油、鋼材和汽車等進口增加較多。全年貿易順差比上年減少。通過進一步拓寬外商投資領域和改善投資環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擴大。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國家外匯儲備繼續增加。

各項改革有序推進,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金融分業監管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得到加強。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的改革穩步實施。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西部開發工作取得新進展,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開始啟動。

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增加國債投入,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技發展在一些領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00萬人以上。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

二、2004年經濟發展環境和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

2004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總體上可能好於2003年。主要國際經濟組織普遍調高了對2004年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增長4.1%,世界貿易增長5.5%,經合組織預計世界貿易增長7.8%,均高於2003年。國際經濟的這些新變化,對於我國加快發展是有利的。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也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回升。

從國內來看,國民經濟仍具備較快發展的條件:(1)擴大內需政策效應會進一步顯現,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增強,有效供給能力顯著提高;(2)對外開放繼續擴大,使我們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經濟發展空間和迴旋餘地不斷拓寬;(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貫徹實施,將使一些多年阻礙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逐步消除,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的潛力將得到更好地發揮,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4)經過多年的實踐,國家宏觀調控的經驗更加豐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和純農戶增收困難,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糧食產量連續下降,一些地方忽視農業、忽視糧食生產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新增就業崗位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就業需要,社會保障面臨較大壓力。三是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傾向比較明顯,一些地方盲目興辦開發區的問題比較突出,能耗高、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粗放經營的狀況比較嚴重,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貸投放偏快,貸款投向的行業結構不盡合理。五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公共服務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六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增大了我國擴大出口的難度,利用外資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為鞏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形勢,著力解決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穩定政策、適度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握全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思路,做好各項工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2004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實現「十五」計劃目標的關鍵一年,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強化經濟監測預警和經濟運行調節,積極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堅持宏觀調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確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點。2004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形勢的變化,區別情況,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方面,考慮到保持穩定、促進發展、推進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建設的要求,應繼續發行一定數量的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發揮國債資金在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對「六小」工程等農村基礎設施、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基礎教育和基層政權建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在建重大國債項目的建設。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力度,重點向「三農」、公共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傾斜。對一般性支出繼續實行零增長,遏制一些地方建設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投資機制,形成穩定的、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府公共投資資金來源,逐步解決多年來國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欠帳過多的問題。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職能,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注重「預調」和「微調」,促進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增加對促進結構調整、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強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基礎上的基本穩定。

(二)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1)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全國性的基本農田保護執法大檢查,制止亂占濫用耕地。(2)堅決糾正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和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中低產田改造和現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等建設的投入,對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主銷區也要保護基本農田和保持必要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產品優質化和區域化的步伐,加強農業科技儲備、良種繁育和科技推廣,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畜牧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發展。(4)努力增加農民現金收入。重點做好對農民外出務工的服務,加大對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檢查和處罰力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國家支持的農村項目建設投資中要專門列支農民報酬一項。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除煙草稅外,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力爭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稅費負擔比上年有所減輕。

(三)加強引導和調控,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更加註重運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導,經濟手段加以調節,法律手段加以規范,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鋼鐵、汽車、電解鋁、水泥等行業健康發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業准入標准,建立行業信息發布制度,引導地方和企業的投資方向。(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作用,推進企業實施聯合重組,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優勢企業發展,淘汰落後生產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用地管理,對不符合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達不到行業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繼續清理整頓各類開發區。(4)加強金融機構與宏觀調控部門的協調配合,引導商業銀行依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對有市場、有效益、符合環境和生態保護要求的生產企業和建設項目,積極予以支持;對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問題比較突出的領域的建設項目,要嚴格審貸。

(四)將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切實落實中央已確定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把就業再就業工作抓緊抓實。(1)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責任制,加大對再就業的扶持力度。完善就業和失業統計制度。(2)在稅收、融資和市場准入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充分挖掘和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潛力。(3)加大對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業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和關閉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安置下崗分流職工。(4)深化勞動管理、戶籍制度和社保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和培訓體系,鼓勵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

(五)促進和擴大居民消費,繼續增強國內需求增長。要積極創造條件,進一步發揮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潛力,為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一是增強中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既要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鎮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並嚴格執行不同地區的最低工資標准,加大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和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流通設施、商業網點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繼續擴大消費信貸規模。推行醫療服務價格、非義務教育收費決策聽證制度,合理確定價格和收費標准。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活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培育和擴大消費熱點,滿足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動存量住房交易。鼓勵居民汽車消費。推行電信普遍服務,促進農村和邊遠地區電信消費。繼續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發展體育和文化產業,鼓勵居民擴大旅遊、體育健身和文化消費。

(六)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引導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經濟發展中單純追求速度、急於求成、過度消耗資源的傾向,切實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1)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2)努力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做好電力調度,增加電力供應;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大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合理調配運輸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建設。(3)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等重點行業節水、節能技術改造。

統籌區域發展,逐步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格局。完善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發展。繼續加大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力度,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積極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集中力量進行重點地區、重點優勢產業以及重點行業和企業的調整改造。大力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科教文衛事業。(1)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等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2)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力度。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緊缺人才培養。(3)做好中長期科技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4)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鼓勵多渠道資金投入,引導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5)做好人口和資源、環境保護工作。

(八)努力擴大外貿出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年。統籌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系。(1)進一步做好進出口宏觀調控。培育國內優勢品牌,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改革進出口商會體制,完善對企業的服務。加強重要商品進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繼續嚴厲打擊走私、販私活動。健全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加強對外談判工作,有效地應對國際貿易摩擦。(2)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注重提高引資質量,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及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研究規范開發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開發區健康發展。(3)加強對境外投資合作的規劃指導,推動我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全面落實並逐步完善內地與我國港澳地區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九)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會會的部署,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利用當前經濟增長較快、發展環境比較寬松的有利時機,抓緊研究解決深層次的體制和機制問題。要協調好改革進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各項改革。(1)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推進國有企業規范的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和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郵政、鐵路等行業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步伐。(2)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資體制改革工作,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3)穩步推進財稅、金融和價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改革出口退稅機制。健全金融企業監管機制,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建立健全內控機制。選擇有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出台電價改革配套辦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4)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探索機關和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十)關心群眾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千方百計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1)繼續鞏固「兩個確保」,規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決城市困難家庭在子女入學、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2)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規范農村社會救濟制度。做好災區和貧困戶的稅費減免,切實解決好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3)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制度和措施,堅決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4)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把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

第二篇: 關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的討論述評

[摘要]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03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於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0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04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於這種討論對於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經濟理論界對我國經濟是否過熱問題的爭論,自2003年第2季度開始就一直不絕於耳,媒體炒作的介入和境外傳來的聲音更是使這個熱點變得沸沸揚揚。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來,隨著200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格局基本明了,圍繞著2004年宏觀經濟的走勢與宏觀政策的取向,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再度「熱」起來。由於這種討論對於微觀經濟活動和宏觀決策層都會產生影響,對其中的主要觀點和主張進行梳理綜述,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一、關於經濟是否過熱的不同判斷

大多數爭論不休的問題,多半與問題的含義或邊界不清晰有關。這次關於是否「經濟過熱」問題的爭論也是這樣。從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看,宏觀經濟是「過熱」還是「不過熱」,即總需求(增長)是不是超過總供給(增長),只能有兩種不同的判斷。但是,當前對這個問題卻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觀點可概述如下:

1.認為經濟存在著過熱的趨勢或苗頭

最初引起對經濟過熱問題爭論的,就是有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這種觀點。提出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其背後則是貨幣供應和貸款增加偏多。如到2003年7月底,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23.2%,均達到了偏高水平。對此,連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也於2003年7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明確提出,中國需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以避免出現通貨膨脹。同時,一些研究中國問題的國外經濟學家也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出現過熱的兆頭。

2.認為經濟只出現局部過熱

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只是出現了局部過熱,而不能說是全面「過熱」或總體過熱。局部過熱的主要表現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30%);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建材、汽車等)投資和發展過熱;很多地區的開發區建設(圈地)過熱;地方政府主導性投資過熱。這種觀點可能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大多數國外報刊和國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評論也傾向於這種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的過熱主要是一種投資性過熱。

局部過熱論的另一種看法是過量供應的貨幣流向了資產市場,導致以房地產為首的資產市場過熱和價格上漲,而消費品市場則不出現過熱和價格上漲問題。

3.認為當前的經濟過熱是一種「非典型」過熱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過熱狀態,但這種過熱與過去不同,與世界多數國家的過熱也不同,是一種無通脹的經濟過熱。

這種觀點提出,不要籠統地講經濟過熱,要將經濟過熱區分為合理性經濟「過熱」和非理性經濟過熱;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還是非理性經濟過熱占上風。並且,從目前經濟「過熱」的微觀機理看,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是次要的,這是此次經濟過熱與以往的不同之處。從總體上看,目前出現的經濟「過熱」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過了後者;它既屬於內生性的市場推動型的經濟過熱,又屬於外生性的政府推動型的經濟過熱,但前者超過了後者;它既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很大不同,又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過了後者;因此,是一種與以往的經濟過熱有較大區別的非典型性的經濟過熱。

不過,這種看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將「經濟過熱」問題這種對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增長的客觀現象的判斷,轉變為一種主觀的、微觀的分析,似乎已經偏離了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軌道,不完全是在討論同一個問題。

4.認為經濟不存在過熱問題

不同意或堅決否定經濟存在過熱問題的,也有一大批經濟學家。他們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如下:

----現在說經濟過熱不符合實際。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水平,根本不存在著過熱的問題。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和投資空間,開發西部現在只是起步階段,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才剛剛開始,如此廣闊的市場完全可以使投資增長持續下去,中國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的這一輪擴張,與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03年與1992年經濟擴張的機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尚未達到改革開放以來9.4%的年均水平,不能對當前經濟運行總體上做出「過熱」的簡單判斷。炒作經濟「過熱」對經濟的運行非常有害。

----判斷經濟過熱的依據不存在。如:經濟增長速度低於潛在增長能力;價格上漲水平仍然較低;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處於低迷狀態,股票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資料價格的短期內上漲屬於恢復性上漲;最終消費增長乏力,居民消費傾向較弱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金供給沒有出現緊張,利率仍處於歷史最低水平;貸款增長快是前幾年因惜貸而導致的存貸差太大的結果,是貸款緊縮後的恢復性增長,而貨幣供應(從M0到M2)的變化離開貸款的變化並不能說明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問題;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沒有引起投資價格的明顯上漲;國民經濟運行整體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於求;除了電力、鋼鐵等供應相對較緊張外,沒有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經濟運行領域沒有出現明顯的「泡沫」;處於高增長期的房地產、汽車、鋼鐵等產業供求協調增長,發展速度雖高但沒有出現過熱,更沒有引起經濟運行的過熱;個別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短期內大幅度上漲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結構問題,而不是經濟過熱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過程本身否定「經濟過熱論」。理由是: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相對於前幾年增長速度的連續下降,現在的反彈是經濟自身發展規律性的表現,不能人為地迴避甚至違背這種勢頭;看宏觀經濟形勢不能只盯著一年、一個季度,不能對短時間的變化妄下結論,而應看到長期趨勢;要在今後20年實現全面小康,必須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長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長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國經濟的增長同國外簡單類比,我們的經濟增長中有水份,有重復計算的問題;目前的經濟增長中存在著五個同步現象,包括: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同步、與經濟效益提高同步、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同步、與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同步,以及國內經濟增長與涉外經濟增長同步。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論文法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