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如何做經濟學論文陸銘

如何做經濟學論文陸銘

發布時間:2021-03-06 11:08:53

『壹』 經濟學論文1500字

從2004年開始,液化氣價格開始頻頻暴漲,廣州的液化氣依賴進口,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極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州的人們增加了對管道煤氣和蜂窩煤的需求。管道煤氣與蜂窩煤的價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暫時不對液化氣實行價格管制。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運用現有的經濟學知識,我們得出了以下六點原因:
(一)、根據需求曲線向下傾斜規律,當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時(同時保持其他條件不變),購買者會趨向於購買更少的數量。因此,當瓶裝液化氣的價格暴漲,甚至在9月份就達到82元/瓶的情況下居民們會減少對液化氣的消費,並積極尋找其他方式以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間,國際原油價格呈下降趨勢,廣東瓶裝液化氣的價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們對液化氣的消費比現在要多。
(二)、1、根據替代效應,即當某一物品的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更傾向去用其他物品來替代變得較為昂貴的該物品。因為瓶裝液化氣與管道煤氣和蜂窩煤是互為替代品,所以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時,居民們更傾向於消費價格較為低的管道煤氣和蜂窩煤。因此,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時,管道煤氣與蜂窩煤重新受青睞。 2、管道氣與管道氣的安裝業務是互補品,因此,當管道氣的需求量上升後,管道氣的安裝業務需求量也隨之上升,這就正如汽車與汽油、左鞋與右鞋一樣。
(三)、1、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當一種物品的價格發生變動時,該物品需求量等相應變動的大小。瓶裝煤氣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價格上升,其需求量幾乎不受影響。所以,我們認為瓶裝煤氣和管道煤氣需求都缺乏彈性。 2、而且,大多數人在短期內難以調整需求,這也會是瓶裝煤氣的需求量在短期內仍不會隨價格的上漲而大幅度減少 。 3、但是,由於管道煤氣、蜂窩煤與瓶裝煤氣間存在替代效應,因此,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後,其需求價格彈性在一定程度上變大,需求量會有小幅度的減少。 4、由於我們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價格彈性,因此,針對不同的顧客對管道煤氣的價格彈性不同,廣州市煤氣公司分別對居民用戶、非商業性公福用戶、商業性公福用戶實行價格管制,收取不同費用。 5、相關物品的價格、氣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響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樣,受瓶裝氣價格、天氣轉涼等因素的影響,蜂窩煤還會熱銷,同理可知,管道煤氣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另一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化。液化氣價格的上漲引起了管道煤氣和蜂窩煤需求量的增加,體現了需求的交叉彈性這一經濟學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會對供給產生重大影響。當瓶裝液化氣價格上漲時,政府並沒有採取行政手段進行價格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供給商的心理,保證液化氣的供給不出現大幅度下滑。 2、生產成本影響物品的價格與供給。瓶裝液化氣價格之所以頻頻暴漲,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因此,液化氣的生產成本影響了它的價格和供給。 3、獲得投入品的難易程度影響供給量。生產蜂窩煤的煤店,除了國有煤店外還有不少私營、個體煤店,這些私營點蜂窩煤供應份額估計占廣州市場的三分之二左右,並且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蜂窩煤供給充足。
(六)、1、政府對瓶裝液化氣價格實行價格管制——設置價格上限時,可能會出現有價無貨現象。沒有上限時的供求均衡點價格高於設置上限後的均衡點,供給量將會小於需求量,於是會出現市場供給短缺現象。 2、另外,政府幹預供給和需求時,往往會造成浪費、缺乏效率和短缺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物價部門在深入調查液化氣價格上漲原因後暫未打算干預氣價也是出於這方面的憂慮。
這是我剛寫的微觀經濟學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求一篇《淺析生活中的XX經濟現象》選修課 生活中的經濟學 論文 1500字左右 在線等

簡談生活中的經濟學
姓名:羅某某 學號:2010980064 班級:審計(1) 班
說到經濟學,很多人會覺得它很深奧,枯燥,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其實,就像經濟學家可以通過大街上女孩子裙子的長短來分辨經濟景氣程度一樣,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又是另外一番風景。
什麼是經濟學呢?對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種各樣的回答。如經濟學探討生產什麼物品,如何生產這些物品和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在名著《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寫道:「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使用稀缺資源來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把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管理經濟學》一書中從公平與效率、生產與分配的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國民財富,以滿足個人或社會目的的一門社會科學。」種種說法歸結起來,總離不開這樣一種思考,即經濟學是使有限的資源被用於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使社會變得越來越富裕。
這種對經濟學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個人或社會的目的或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而經濟資源在絕對量上來說是有限的,稀缺的。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工農業的調整發展,污染的日益嚴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資源及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日漸匱乏,甚至就連以往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空氣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變得稀缺起來。第二,稀缺資源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於其他用途。因此,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都牽涉到選擇問題。在這里,效率意味著一國經濟應將它的生產和消費單位組織得使社會能夠得到最大數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而且,在現行習慣、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經濟資源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下,可通過「機會均等」或「結果均等」等制度來尋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場經濟條件
下,通過機會均等的公正游戲規則,將實現由競爭帶來的繁榮。
而「生活中的經濟學」是將略顯抽象的經濟學與我們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現象以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中國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目標的情況下,經濟學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了:分析投資股票、買房前斟算性價比、就連女人們熱衷的商場打折。但是大部分人還沒有仔細想過,為什麼股市跌漲,房價會有高有低,商場又為什麼要打折呢。這些就是我們學習「生活中的經濟學」的目的: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現象,更科學的權衡利弊,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比如說這些例子:
為什麼牛奶總是裝在方盒子里而可樂卻要裝在圓瓶里?
這就是產品設計中的經濟學。
原因之一可能是,軟性飲料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就喝的,所以,由於圓柱形容器更稱手,抵消了它所帶來的額外存儲成本。而牛奶卻不是這樣,人們大多不會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並且,就算大多數人直接就著盒子喝牛奶,「成本效益原則」顯示,它們仍然不大可能裝在圓柱形容器里販賣。不錯,方形容器的確能節約貨架空間,但牛奶一例中節約的空間,顯然比軟性飲料一例中來得更劃算。因為超市裡大多數軟性飲料都是放在開放式貨架上的,這種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運營成本,但牛奶則需要專門裝在冰櫃里,冰櫃很貴,運營成本也高。所以,冰櫃里的存儲空間相當寶貴,從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裝牛奶的收益。
這個問題的解釋看起來似乎有點落伍,但是其中關於「產品設計應該考慮成本收益」的經濟原理,在現在很多地方還是很受用的。
還有一個就是我曾經看到過的一個關於麥當勞咖啡續杯的問題。
大多數企業都要賣很多種類的貨物,要想維持經營,企業用不著對每一件貨品索取高於其成本的費用。相反,它只需要使總收入等於或超過所賣貨品的總成本就可以了。所以,要是套餐、甜點和其他物品已經包含了足夠的利潤率,餐館
當然可以提供免費續杯服務,同時又不虧本。
那餐館為什麼會想到提供免費續杯的服務呢?因為競爭。在餐館業里,隨著就餐顧客的人數增長,他們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平均成本就會下降,而且因為餐館為每頓膳食索取的費用必須要高於該頓膳食的邊際成本(邊際成本就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所以,只要能吸引到額外的主顧,餐館的利潤就會有所增加。
還有許多許多類似的例子,在這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老師每次課前總會放一些幻燈片,里邊有許多關於哲學的東西。在學了生活中的經濟學後,總覺得經濟學和哲學之間有著一些說不清的關系(完全是個人感覺),但是我在網上看的資料都沒有提到這一點,也許是我多心了。
還有一點,看到弗蘭克說過,「在發生一個經濟行為的時候,人們總是出現依賴錯誤的信息做決定的情況,還有些時候會從正確的信息里推出錯誤的結論。因為這個心理現象的影響,經濟行為也會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我們學了這門課程後,希望能盡量正確的分析已知的信息,從而做出最佳的判斷。
總而言之,「生活中的經濟學」這門課教會了我用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活的的事例,對於我們將來立足與這個經濟社會有很大幫助。

『叄』 如何發表經濟學論文

如何發表經濟學論文
不發表,就發臭
也許是因為在經濟學界出了幾位像科斯和莫里斯這樣的傳奇人物的緣故,使得人們相信:在經濟學研究中,發表的數量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少發文章,多出精品,才是經濟學家的風范。像科斯那樣有兩篇論文就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因為已經修煉成曠世高手了。可是,我越來越覺得,像科斯這樣的人物,只能在統計中做為異常數據忽略掉。經濟學家的成才之道,仍然應該是「不發表,就發臭」(publish or perish)。而且我相信,經濟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成正相關的。我有四個理由支持這一觀點:第一,經濟學論文的寫作需要技巧,而這種技巧是「心照不宣的知識」(tacit knowledge),是需要「從干中學」的。經濟學論文是為了闡述作者的觀點,所以至少應該寫得准確、明白。這聽起來像是在初中的作文課上就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但是,從我近年來做經濟學刊物編輯的經驗來看,我發現至少超過一半的作者似乎都不會受到他們的中學語文老師喜愛。如何選擇題目,如何謀篇布局,如何區分主次觀點,甚至如何使用標點符號----不動筆永遠也不會知道寫論文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更何況,經濟學有自己的行規和行情,比如行文的規范化、選題的前沿性等等,只有寫得多,發表得多,才能逐漸摸索出個中訣竅。第二,通過閱讀做研究和通過寫作做研究是兩種風格迥異的方法,但是僅僅靠其中的一種方法是做不出好的經濟學的。正如《論語》里說的,「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通過閱讀能夠不斷地刺激研究者的觀點,但這些觀點是發散性的,只有坐下來,確定了要寫作的論文的題目,才能使作者的思維集中,並有一個引導思考的方向。有一位名叫萊德(Ladd)的經濟學家建議,應該自我訓練寫下自己的思想,因為「當我在寫作的時候,很多直覺就會產生。有一個事實常常是真實的,即直到我寫作的時候,才對我所思考的東西有所認識。」第三,我個人覺得,能否持續不斷地發表有影響力的作品是區分才氣高低的重要標准。才氣意味著旺盛的精力和創造力,才氣意味著不斷地對自我提出挑戰,不斷嘗試新的風格和主題。研究生涯是馬拉松比賽,起跑時的爆發力對最後的成功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僅僅靠寫出一本自傳體的小說轟動文壇的作家多半不會是偉大的作家。第四,只要你是重要的經濟學家,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一定會比別的經濟學家發表的數量更多。因為重要經濟學家的課題和研究項目比別的經濟學家更多,約稿也比別的經濟學家更多,名氣大則往往論文發表的概率更大,所以成就和發表的數量是相輔相成的。在什麼刊物上發表論文全中國有多少能夠發表經濟學論文的刊物?數百種,甚至上千種?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許多大學的經濟學院、一些國家機關、金融機構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這還不算也刊登理論文章的報紙。應該說,最近20年來,中國的經濟學和經濟學期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1)綜合性的期刊太多,專業性的期刊太少。在國外,除了為數不多的幾本綜合性經濟學期刊之外,具有國際性聲譽的主要是各種專業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學》雜志,比較經濟學有《比較經濟學》雜志等。國內的各個經濟學期刊並沒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內容重疊,使得讀者想要了解一個領域的最新進展往往無從入手。(2)對刊物的評價缺乏科學標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類方法是根據刊物主辦單位的級別進行評級,或是根據國家有關行政單位的評比,這使得學術期刊的評級缺乏學術界公認的科學標准。學術期刊多而質量參差不齊,對於研究人員和學生發表論文來說,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說它是好事是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個聰明的研究生隨隨便便挑幾份刊物,登數十篇論文,根本就不是件難事。說它是壞事,是因為發表論文如此容易,會很容易地毀掉剛出道的學子,讓他們覺得科學研究原來是這樣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議是青年學子們在投稿的時候一定要確立自己的目標,就是不滿足於在平庸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數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經濟學刊物的「大雅之堂」。那麼,什麼是好的經濟學刊物?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往往充斥著難懂的術語、復雜的推理和煩瑣的數據,很難讓普通讀者讀懂,並因此會讓門外漢感到「高山仰止」、「陽春白雪」。事實上,學術期刊與大眾媒體的功能是不同的。大眾媒體面向的是普通公眾,讀者只需要受過中級的教育程度並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過某個學科的專門訓練。學術期刊的作者和讀者基本上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小圈子裡,即受過某個學科的訓練並且仍然在從事這個學科的研究和教學的人員。大眾媒體上的文章是為了影響讀者,而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是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傳遞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來衡量文章的質量,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並不一定要比大眾媒體上的文章質量更高。比如《經濟學人》、《商業周刊》在專業經濟學家那裡贏得了很高的榮譽,不少一流的經濟學家都承認他們經常從這些雜志上找到靈感,而在國際關系領域,《外交》雜志的水平不亞於任何一份最好的學術期刊,但是這些雜志並不能被稱為學術期刊。在《經濟學人》或是《外交》上發表文章能夠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對他在大學里評職稱卻是一點也幫不上忙。衡量學術期刊的標准首先不在於其內容而在於其形式。
提高論文命中率的小訣竅下面是我從做編輯的角度給作者提出的若干建議,這些建議可能顯得非常瑣碎甚至愚蠢,但是,相信我,它們非常有用。
1. 投稿之前一定要讀過所要投稿的雜志。也許你會覺得很奇怪,但是,確實有很多向我們投稿的作者其實並沒有讀過我們的雜志,否則我想他們是不會向我們投稿的。有很多稿件根本就不適合在我們雜志上刊登,比如有的稿件只是人物傳記,還有些是屬於其他經濟學分支比如會計理論的。也許你為這篇稿件花了很多功夫,但是你沒有花最多1個小時的時間瀏覽一下我們的雜志,判斷這本雜志的主要內容、風格和體例,結果是在30秒的時間內,你的論文就被丟進了廢紙簍。

2. 用點心思寫內容提要。內容提要就像是你的論文的簡歷。如果你找工作要投寄簡歷,我可以告訴你一個30秒法則,如果你的簡歷不能夠在30秒之內引起僱主的注意,那麼你必定失敗。幾乎所有的作者都不重視論文的內容提要,認為這是畫蛇添足。但是,我可以從編輯的角度告訴你,內容提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流的學術期刊那裡。比如說,《世界經濟》每天大約收到10篇稿件,但每期最多能刊登15篇論文,所以我們的錄用率在5%以下。盡管我們盡最大的可能不讓任何一篇優秀的論文漏網,但是考慮到時間和人力的約束,發生遺漏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怎樣避免這種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論文的題目、內容結構、論文的格式是否規范,還有,就是內容提要。內容提要應該用最簡練的語言說服編輯和讀者閱讀你的論文,清楚地表述你想要研究的問題,你的方法,你的結論,你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創新等等。
3. 當第一篇論文投稿之後,馬上准備下一篇論文。在實行匿名審稿制度之後,論文的發表周期將會隨之拉長。實際上,如果你在國外的雜志上發表論文,一般的發表周期會是2-3年。國內的發表周期要短的多,但是也至少要有半年到1年。因為審稿人提出審稿意見之後,作者還需要修改,像原來那種作者寄來的稿件不經過修改直接刊登的情況越來越少了。研究生的在校時間只有3年,如果你二年級才動手寫論文,寄出後用情專一地痴心等待這篇論文發表,萬一發表不了,馬上就要畢業了,再想另起爐灶就太晚了。

『肆』 陸銘:如何做研究和寫論文

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是有種恐懼感。腦袋裡思緒萬千,可是真要表達出來,卻總覺得一片空白。雖然看了一肚子的學術文章,但是寫下來的文字就跟小說或者散文一樣,零零碎碎地弄不成一片。那麼多的術語也不知道怎麼擺放才好。這種焦慮一開始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都需要用時間和練習去彌補。

寫學術文章其實有點像編程。剛開始學習編程語言的時候,不明白語法規則,就不敢亂寫。即使寫了,編譯器老是報錯,找原因的時候又覺得語法規則怎麼設計得那麼復雜,找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當最終掌握了這門編程語言之後,寫起代碼來就是信手拈來了,該定義的自然而然就定義了,該用函數地方的就用函數了。不復雜的流程都可以邊想邊寫了。復雜的流程,只要把邏輯想清楚了,一切似乎就是順其自然地完成了。這個時候再回頭看語法規則,又會覺得有規則限定就是好,要是代碼寫成了散文,調試起來會瘋掉的。

科研寫作也是一個技術活,也要經歷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首先你要熟悉學術寫作的基本方式。在能夠基本上准確的傳達信息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就會開始發展自己的寫作風格。不要一開始就去復制導師的寫作風格,因為對問題的了解程度肯定是達不到的,強行去模仿別人的風格就會太牽強。

同時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把文章當做一段代碼來思考就行了,不用想的太復雜。不要把堆砌學術術語當作是寫作的目標,成功的作家並不是要把事物用很復雜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是准確的傳遞自己的信息。就跟寫出來的代碼主要是能正確的運行,寫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下一步的要求了。比如讀者看科技新聞或者文章的時候,也不會是抱著欣賞藝術的方式,而是能夠很快的從中提取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寫作初期,多收集同事或者同行的反饋意見是最有用的,可以幫助自己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才能在後續的寫作中知道要提高什麼。寫作後期, 如過是英文論文,可以請專業的論文潤色公司如英論閣

『伍』 經濟學本科論文怎麼寫

選題要恰當:①不能太難;②不能太俗;③要接「地氣」。
要有:①真情實感;②真憑實據;③真知灼見。
不能抄襲!早日動筆!

『陸』 如何寫宏觀經濟學論文

題目是新冠抄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寫論文參考以下幾點:

  1. 明確關鍵詞是「新冠疫情」、「經濟」、「影響」。

  2. 個人認為可以按照以下大綱:

    一、前言

    二、新冠疫情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三、新冠疫情對我國線上經濟的影響

    四、對新冠疫情下國內經濟發展的思考

    五、結語

  3. 具體內容參考網路上的各類資料即可,寫的時候注意控制重復率,論文語言不能太口語化。

大一的論文應該不難,只要用心,很快就可以完成,加油年輕人!

『柒』 如何寫經濟學論文呀

一、經濟論文含義及特點
經濟論文是研究經濟現象,探討經濟規律,發展經濟理論,指導經濟工作實踐的學術性文章.
經濟論文是用來表述研究課題的新觀點、新思想和新理論的,為經濟理論研究、應用研究、開發性研究——新興經濟學科服務的.
經濟論文的要求:
一是必須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正確表述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二是必須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規相一致;
三是必須能夠指導經濟工作實踐,提高經濟效益;
四是語言文字力求簡潔明了(毛澤東:准確、鮮明、生動).
經濟論文特點:要體現出社會價值和可行性意義.
(一)現實性;對現實有借鑒、指導意義
(二)學術性;有一定理論水平
(三)獨創性;有創新點論點論據論證過程
(四)效益性有可行性意義,有社會價值
二、選題
經濟論文的選題很重要,它是經濟科研活動的起點,也是論文寫作的起點.
(一)概念:選題就是指在對已獲取的大量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確定科學研究和文章寫作的方向與目標.
選題有雙層意思:一是科學研究的課題選擇和確定,二是指文章的題目的選擇和確定
課題是指科學研究的特定問題,是為了特定需要所進行研究和討論的主要問題,或者需要解決的重大事項,是研究者力求獲得結果的具體研究項目.
文題是研究者根據課題研究過程,通過具體材料提煉出觀點和見解後,寫成文章的標題.
(二)意義
1、選題可以規劃課題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2、選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論文的價值和成敗
3、選題還可以促進知識的深化和能力的提高
(三)原則
選題遵循的原則是:
1、需要性原則.指從社會需要和經濟學科建設本身的需要出發,尤其注意選擇那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論題.
2、可能性原則.要求對預期完成論題的可能性,即主客觀條件加以周密准確的估計.主觀條件指研究者的學術知識、研究經驗和能力素質.客觀條件主要指實驗手段、資金等是否具備.
3、創造性原則.創造性是科研的命脈,也是選題的根本原則.或理論上有創新,或方法上有創新,或應用上有突破.
4、科學性原則.選題必須有事實根據和理論根據.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南,要以客觀經濟規律為基礎.
經濟論文有宏觀微觀之分,選題的側重面和要求也有所不同.寫作宏觀經濟論文,必須全面了解宏觀經濟學的特點,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有關的經濟理論知識.寫作微觀經濟論文,要了解微觀經濟學的觀點論題的選擇不能離開企業經營管理的范疇,必須以懂得企業經營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為前提,對信息、定額管理、計量、計劃等工作及必要的和合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責任制、全員勞動合同制等方面的情況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四)途徑
選題的途徑
1、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選題
2、從搜集、閱讀資料中獲得選題
3、從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中尋找選題
4、從好學深思之中得到選題
一般說來,寫作經濟論文的選題可根據下列線索進行:(1)經濟理論中的空白區;(2)現實經濟活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3)經濟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的部分;(4)對基礎經濟理論、經濟史的考證與發掘;(5)解決傳統經濟理論和新經濟事實之間的矛盾和沖突;(6)擴展原有理論及其應用范圍;(7)在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
三、制定研究計劃
選定課題之後,為使研究、寫作有條不紊、富有成效地進行,就要制定研究計劃.首先要明確指導思想,明確研究方向,研究的范圍、深度;其次,要確定研究的途徑手段和方法,制定具體的工作步驟和安排.
對於搜集整理資料、擬定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初稿、清繕完稿等都要排出時間表.
四、搜索、整理資料
資料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搜集、整理、研究是論文寫作的基礎,佔有資料則是研究的基礎,要盡可能地佔有資料,材料越充分,分析判斷的結果越可靠.
(一)收集擁有資料的意義
1、參考資料是科研和寫作的基礎
2、從參考資料中可以提煉有用的數據
3、從對參考資料的整理中可以產生新的觀點
4、佔有大量資料才可能多視角地看問題
5、參考資料與學術研究的繼承性
(二)資料的分類
1、直接材料又稱活材料,是指在科學研究中經過反復觀察、調查、實驗證明後獲得的第一手資料.
2、間接材料又稱死材料,是指通過閱讀書籍報刊、聽看廣播電視及通過微機等各種傳播媒介所獲取到並轉錄下來的他人實踐和研究成果的材料.
3、發展材料又稱新材料,是指在搜集到的直接和間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分析、綜合、研究後獲得的材料.
(三)搜索資料的方法
一般採用逆時法或稱之為倒查法,即在時間上從現在查起,追本溯源,便於寫作時理清脈落,把握問題的來龍去脈,找出症結所在.搜索資料的渠道主要有:通過學術會議來搜索.通過檔案館、博物館和展覽館來搜集;通過社會調查搜集.對於搜集到的資料,首先將其分門別類,分專題排列、整理,以便於查閱調用.其次是篩選附段.在理順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簽別,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樣就為下一步的創造性思維打下了基礎.
五、材料的選擇和使用
(一)材料的選擇
1、選擇材料的原則
(1)確鑿就是所選材料,一要真實,二要准確.
(2)切題就是所選材料,有明確的目的和定向性,能夠切合主題.
(3)典型就是所選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說明問題,最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
(4)新穎就是所選材料,在內容上具有時代精神,在時間上是發現不久或剛剛發現,別人沒有見過、沒有聽過、沒有用過的新動態、新信息、新事物,能給人一種新鮮感的材料.
(5)充分就是所選材料,要有足夠的量
2、選擇材料的方法
(1)宏觀把握、反復篩選
(2)微觀審視,逐個精選
(3)綜合提煉、認真挑選
(二)材料的使用
1、把握好使用材料的關鍵
(1)安排好材料的先後順序
(2)確定好材料的祥略程度
(3)處理好材料和觀點的統一
2、做材料的主人,不做材料的奴隸
六、對課題、文獻和材料的精心研究
對經分類整理後的資料進行集中分析研究的工作,是經濟研究論文寫作的核心工作.研究中要依據現有的資料,進行科學的思維活動,由表及裡,由此及彼,萌生出新觀點、新思想、新理論.科學的思維方法包括比較和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等邏輯方法和靈感思維等.經濟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的勞動,是運用多種思維方法綜合思考的結果.
七、動手撰寫
經濟論文是對資料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物化」形態.經過以上的充分准備,把確立的論點和理論體系訴諸於文字篇章,形成經濟論文.撰寫的基本程序是:
(一)擬定提綱
擬定提綱是論文寫作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作者謀篇布局的具體體現.提綱實際上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論文寫作的設計圖和骨架,能夠起到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幫助作者順利完成論文的作用.
提綱主要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層次結構和內容綱要.提綱要用中心論點統帥全文、下設許多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又可分為若干個更小的從屬論點,一般用文字、圖表和序碼表示出來.具體步驟和方法是:第三,安排全篇邏輯順序,勾勒出全篇框架眉目.第四,列出大項目下的小項目,最好寫到段,寫出段的論點,並排列好備用材料,最後全面檢查提綱,作必要的增刪、調整.
(二)動筆起草
經濟論文的起草主要依據寫作提綱要點加以具體化.
論文的結構形式一般由標題、正文、落款和附錄四部分構成.
(1)標題標題要求直接、具體、簡潔、醒目.直接就是要緊扣主題;具體就是要讓人看出言之物;簡潔指語言表達要簡練;醒目是指避免平淡,能吸引讀者.如《論「軟著陸」》、《把企業管理提高到一個新層次》等.標題有主標題、副標題、副標題是作為主標題的補充,進一步闡明主標題的.
(2)正文經濟論文的正文主要由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構成.
①緒論緒論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主要是說明研究這一課題的理由、意義,明確提出問題提示全文主要觀點,說明作者論述方法.緒論有時要圍繞課題寫一些歷史回顧,前人、他人的有關研究,作者的補充糾正或發展.如需要,還可在緒論中對本論部分進扼要、概括的介紹,便於讀者閱讀、理解本論.
②本論本論是論文的核心部分,在全文中佔主要篇幅.主要是展開論題,分析論證,表述作者的研究成果.要在中心論點的統帥下各分論點依次展開,深入分析緒論提出的問題.本論部分的結構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橫式結構,亦稱並列分論結構.這種結構主要是把論題展開,按內容間的關系分成幾種不同的、彼此並列的方面來論述,設置若干並列的分論點,各分論點共同完成對中心論點的論證.
二是縱式結構.這種結構由中心論點出發,層層深入展開論述,各分論點之間按一個延伸的邏輯線索直線式深入.
三是綜合結構.這種結構綜合運用以上兩種方式,常用於容量較大的論文.
這一部分寫作的要求是層次分明.為做到這一點,常加上序碼表示並列分項的關系,如有多層次的並列分項,還要使用不同的序碼標示,有時還加上條目或小標題.
③結論.結論是論文的收束部分,寫出論證得到的結果.要對緒論提出的問題經過本論的分析論證,在這里加以綜合概括,作出明確的回答.結論是本論部分充分論證的必然結果.緒論—本論—結論的順序構成,體現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必須首尾一貫,措辭嚴謹,邏輯嚴密,表意明確.
結論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結晶,要寫得簡短而又具體.最好還要寫出對課題研究的展望,指出尚遺留的問題,或者更需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以及解決的途徑等等.
文末可以適當寫上幾句謙辭、謝辭.
經濟論文文後要附上參考文獻目錄.一是反映作者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便於讀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情況;三是從一個側面反映論文的水平和結論的可信度.
(三)論文的修改
1、觀點的修正
2、論據的調整增刪
3、論證的推敲
4、語言的修改注意強調:
(1)語言准確、鮮明、生動
(2)語言規范、標准,
(3)體現語言風格
「文章不厭百回改.」論文初稿完成後,要反復推敲修改,精益求精.修改要從思想內容和結構、語言等表現形式考慮.修改時要通讀全文,綜觀全局,審查論文的中心論點及論點表達是否准確,材料是否精當,觀點與材料是否統一,各部分邏輯是否嚴密,最後再檢查語言表達和方面格式等.對文中出現的問題,或增補,或刪改,或更換,或調整,或潤色,逐項逐款,逐詞逐句地推敲落實.經多次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四)謄清
文稿作最後檢查定稿後,要用統一稿紙謄清.書寫要整潔、美觀.謄清時,要隨手標上頁碼,以免串頁.謄清之後,還要檢查一次,核實無誤後才算論文寫作的最後完成.
現在多為列印稿.通過Wotd文檔排版,加上頁碼、頁眉、頁腳等,裝訂成冊.

『捌』 如何寫第一篇經濟學實證研究論文

實證分析 Analysis是和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相對應的概念。後者一般翻譯做規范分析。
而兩者之間的區別,用老凱恩斯(那個更有名的凱恩斯的老爸)和弗里德曼(就是那個弗里德曼)的話說,就是前者研究「what is」的問題,而後者研究「what ought to be」的問題。
換句話說,所謂Positive Analysis就是將經濟學當成一門自然科學,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完全客觀地描述經濟問題,解釋經濟現象。
而Normative Analysis則不同,要回答「what ought to be」,就必須有事先的標准存在,而這個標准很多時候是由個人或社會偏好這些經濟學以外的因素決定的。
比如「火車票漲價可以緩解買票難問題」,這就是個Positive Analysis的結論。要反駁這個結論,就需要在邏輯上證明火車票漲價無法緩解買票難。
而「應當通過火車票漲價來緩解買票難問題」,這就是Normative Analysis了。 這句話是否成立, 還取決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心目中的火車票理想分配方案標准。
順便說一句,當前很多人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反感可能都源於無法區分這兩者。

『玖』 你好,我想學習經濟學

一、如何讀經濟學

1. 經典原著讀不讀?
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難以回答的,我剛入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凱恩斯的《通論》(各位博學同仁可能還聽說過馬歇爾、熊彼特、庇古等人的著作),但初做嘗試之後,實在有摸不著頭腦之感,於是便無奈放棄了,後來逐漸體會到讀這類著作確實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素養積淀的,否則的話的確很難比較深入地理解,甚至很有可能產生誤解,更何況著作中的有些內容也是值得批判的,作為初學者當然不知道如何鑒別,所以如果不是對原著有很強烈的興趣,最好在初學的時候不要去看原著,只要看看一些"導讀"知道其大略即可,比如你知道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提出了分工的重要性就夠了,至於原著中其他的豐富思想,當然是一座寶庫,只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挖掘的工具罷了。
陸銘老師有一句話,並不能說肯定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現在經濟學最前沿,最豐富的思想和方法都在paper中,經典原著都是幾十年上百年前的思想,這一段時間內經濟學已經有很多的進展了。即便是教科書也已經是幾年或者十幾年前作者對自己研究成果的匯總,所以要了解前沿理論、問題、方法,還得從paper開始。當然這並不是說初學者開始看paper,教科書實際上是很好的入門讀物,教科書可以提供學科的整個框架、體系和發展脈絡,而且又比較親善易懂,所以各位初學經濟學的同學一定要好好研讀教科書。這又涉及到下面一個問題了。
2.教科書怎麼讀?
在"怎麼讀"這個問題之前應該現有一個"讀什麼"的問題,"讀什麼"一般又涉及到幾個問題:
讀外國經典教科書還是讀中國學者的教科書?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同學可能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讀國外的了,國內的教科書不值一讀。其實這個觀點還是有些片面的。的確,不可否認現在經濟學研究的前沿並不在中國,外國老頭們寫的入門的教科書又很"親善",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高級的教科書則更是需要大師級的功底才可以勝任,而國內此類大師數量不多,實力超群的又往往沒有精力和時間寫教科書,所以讀國外的經典教材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是另一方面,國外教材多是以美國作為例證,有很多方面都與中國國情不同,列舉的中國例子和數據也比較少,這不利於我們了解自己國家的經濟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但這些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有時讀一讀中國學者的教科書也會有所收獲。然而並不是隨便挑一本國內的書就讀,這裡面我個人覺得是有些竅門的。
首先, 選青年教授的,不選老教授的。這樣做並不是對老教授的學術能力質疑和不尊重,而是出於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有些著名老教授們在他們同輩中研究中是相當出色的,但是囿於時代和環境的限制,他們最初接受的往往是帶有批判性質的西方經濟學。就如已經過世的高老,他的《西方經濟學》銷量在全國都是排在很前面的,但各位讀過高老的書的同學都會發現,在每一章"結束語"中,高老都要對本章的內容進行批判,同時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實際上,這些質疑和批判在西方經濟學的進程中大部分已經都有改進和解決了,這樣的批判有時不免稍顯脫離時代,而且容易讓初學者糊塗:怎麼好不容易才搞懂的理論,這會兒又被大肆批判呢?究竟應該怎麼學呢?所以我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要選青年教授的書。
其次, 選知名院校的,不一定選自己院校的。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本身就與世界前沿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國內的研究水平就更是差距頗大了,基本上大師級的人物很難在一所普通的院校出現(大家可以不同意這個觀點,這是出於我淺薄的認識,無意冒犯),那麼即使從概率上講,選擇知名院校的知名青年教授的書,你的風險是最小的對吧?當然各位同學如果本校有很牛的老師,用他的課本也會有特別的好處,因為本人講自己的教材,那種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這里我也不怕廣告的嫌疑了,有幾本入門的書確實不錯,微觀的有陳釗、陸銘合著的《微觀經濟學》、宏觀有易綱的《宏觀經濟學》,當然袁志剛老師的《宏觀經濟學》也是不錯的。陳釗、陸銘是復旦大學的青年教授,易綱我就不用介紹了,袁志剛是復旦大學的經濟學院院長。大家在圖書館看就行了,不用買。
讀英文版還是中文版?
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困惑很久,讀中文翻譯版的好處是比較快,效率比較高,壞處是怕翻譯出錯,造成理解困難或者乾脆學到錯誤的東西。 讀英文版的好處是原汁原味地與大師交流,不必擔心翻譯錯誤,"壞處"是讀的慢,而且自己的英語水平並不一定比翻譯者好。
建議
那麼怎麼辦呢?
我這么建議大家:
首先,如果各位英語水平比較好,一定讀原版,其實教科書中的英語並不是非常難的,讀上幾頁,後面的感覺就好多了,實在不能理解的句子再看翻譯。當然我個人覺得讀英文版的教科書有些記不住,所以做一些閱讀筆記,以及反復閱讀還是比較必要的。
對於英語並不是很強的同學們也不用氣餒,可以先讀翻譯版,如果覺得翻譯版讀不懂,再去看英文版。這聽上去很奇怪,其實不然,往往你看不懂的句子是因為譯者的錯譯,所以有時候直接看看原版中的這句句子反而可以知道意思。當你對中文版中的內容比較熟悉了之後,再一次全文閱讀英文版,並藉此機會鍛煉英語的閱讀能力,由於你對書中的內容已經比較熟悉,那麼即使是讀英文版也比之前要輕松許多。

具體讀那些書呢?
論壇中經常看到有同學問:我想學經濟學,應該讀什麼書?數學讀什麼?這個問題我覺得其實並不困難,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你去逛一遍書店,發現人大出版社或者北大、清華出版社引進的國外教材一般都不錯,當然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去問問老師了。 我在這里只推薦一些基礎的書,曼昆的《原理》就不用說了,讀完之後可以讀范里安的《現代觀點》,宏觀可以繼續讀曼昆的《宏觀經濟學》,這幾本書學得爛熟,你已經很厲害(作為初學的本科生來說),其他的教材也很多,比如平迪克的微觀、尼克爾森的微觀、巴羅的宏觀、布蘭查德德宏觀等等各有各的特點,不宜貪多,將一本搞熟搞透。至於具體讀哪些,我以前也發過一些帖子,回復過一些帖子,論壇中也有很多回答了,在此不贅述。
扯了這么半天剛剛扯完"讀什麼"的問題,對於"怎麼讀"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思考一些的。這個我想各位自己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說說我的體會供大家參考。
首先,讀一本書要觀其大略。先把目錄看一遍,看看這本書都講了些什麼內容,能不能從中找到一些聯系呢?試著去看看,想想,這對於接下來閱讀這本書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你知道了大概各個章節是講什麼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正在閱讀的這個章節到底占整個框架的哪個部分,起到什麼作用,這樣一來對於閱讀就有了整體把握,不會迷失方向,不會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章學這個,下一章又學那個,這樣就會提高閱讀的效率。
其次,我覺得讀書要讀到爛熟的境界,不能只是模糊大概知道內容,這樣一段時間內一定會忘記。那麼怎麼讀到爛熟呢?第一,肯定要多讀幾遍,這是必要的。第二,主動閱讀,當讀到第二遍時,就可以想一想,書接下來要講什麼?記不住沒關系,只要你這么想了,然後再去閱讀,印象就會深刻。第三,合上書本,自己能不能寫出書中內容提綱、主要模型的推導?如果不能,那麼在哪一步卡住了呢?再回過頭去翻翻書看看,會加深印象。這三點只是能夠保證你記住和初步理解了書中的內容,並不能保證你真正理解和能夠靈活應用。那麼最後一招就是做書後的題目了,一般國外的教科書書後都有豐富的習題,這些習題都是國外教授們精心編制的,非常有價值,所以做習題不但是一種檢驗,更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最後,如果你在完成了上述的步驟之後,還能夠提出自己的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對於書本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了。任何一本教科書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講述一個模型的時候把所有情況都考慮上去,自然會有漏掉的情況,如果你想到了,那麼這是非常不錯的信號,它有可能意味著:你可以開始試著做研究了。你懷疑嗎?認為自己離做研究還太遠嗎?"不要等所有的基礎都打好了才開始做研究,只要有一些基本扎實的基礎,就可以邊做研究邊學,這樣效率更高"。田國強老師說過這么一句話。那麼接下來我就稍稍談談自己對於做經濟學研究的理解。
二、現在可以讀paper了嗎?
很多同學都還一直停留在讀教科書的階段,一提到讀論文,往往就說,我現在才本科,不用讀論文的。這其實是不對的。正如陸銘老師說的,教科書的內容已經不是前沿,如果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研究,還是得看論文。 通過對於論文的閱讀,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經濟學研究的過程、方法和樂趣。所以如果對於做經濟學研究有一些興趣的話,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多讀一些論文。大家對於頂尖的期刊應該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國際上最好的:AER、JPE、QJE、RES還有閱讀難度比較大的econometrica,國內如果要看的話,《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還都是不錯的,當然還有一些也可以看看。
談談做學術研究:
1.如何決定題目?
陸銘老師在做實證研究方面的經驗比較豐富。他曾經告訴過我們一個原則,就是你有topic還不夠,要有question。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經說我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問題。陸銘老師一聽就問了,你想研究教育不平等的那個方面?是機會不平等還是結果不平等?如果是機會不平等,那麼你要解釋的是什麼?是機會不平等造成的後果還是機會不平等的原因?你為什麼要研究它呢?你的研究有哪些創新?是用了新的理論模型?新的計量方法?還是新的數據?或者其他什麼?有多大的貢獻?當然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沒有貢獻,你把pai從3.141592算到3.1415926多算一位也是貢獻,但是你必須考慮貢獻的大小對吧?陸老師的這一番話將我點醒,我再此給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有所悟。
2.paper讀到何時方可休?
我們都知道做論文肯定是要閱讀大量文獻的,一 是可以了解前人對你所研究的問題的成果和來龍去脈,二是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復性的工作,三是可以學到很多相關的知識。但是paper這么多,每篇paper都有各自的參考文獻,各自的參考文獻又分別有自己的參考文獻,這么像金字塔一樣追溯上去,恐怕一輩子都讀不完,那麼究竟該何時停止讀文獻了呢?
就這個問題我有幸請教過數學系的陳恕行老教授,老教授給出的答案很簡單:這就是你的導師應該做的工作。也就是說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就是找到這個領域的老師,向他咨詢一下,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個方法,是方漢明老師說的,就是把和自己研究最相近的幾篇論文背得滾瓜爛熟,就好像是自己的論文一樣,其他的相關文章,一般的只要看看摘要、結論就可以了,感覺有用的再去讀全文。並且方漢明老師說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實際上你的研究思路恰好與前人相同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並不用在意要把所有論文都看一遍,生怕出現重復,這是沒有必要的。
3.自己做model,可以嗎?
其實像我們這種血氣方剛的學生很希望快點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一聽說哪個諾獎得主或者名家大師做了一個某某模型就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和成就,我們就按耐不住自己內心波濤洶涌和海濤澎湃,就像摩拳擦掌一顯身手。用自己剛剛學的某某定理,某某優化方法上來就建一個復雜的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模型,滿懷信心和希望的去找老師,結果被罵的像泄氣的皮球一樣回來。
做模型,不是那麼簡單的。也許我們覺得自己的模型很不錯,但是當我遇到以下這些老師可能會經常問道的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
你這個模型有文獻支持嗎?
你這個模型有微觀基礎嗎?
你這個模型就解決了這一個問題?能不能推廣?如果只能解決這一個問題,那我一句話不就解釋了要模型干什麼?
你這個模型背後的經濟學含義在哪裡?
你這個模型表達的意思早就有人做過更一般的模型了,你這個只是其中一種情況。
如果各位同學能夠對於上面的這些問題都能夠應付,那麼,你的model已經非常棒了,但是理論的東西,有時並不是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的。
4."顯著"有什麼用?!
我曾經做過一個學術資助項目,在中期答辯的時候,我很自信的說:我用了面板數據方法估計了這個聯立方程組模型,結果是我需要檢驗的變數都在1%的程度上顯著了。。。。。。某青年教授(呵呵,也是我比較崇拜的老師吧)打斷我的話,說了一句:顯著有什麼用?!我當時都驚呆了,的確我的這個計量模型在某些因果關繫上面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我自己也還沒有找到可以解釋的方法,但是這么一做,清清楚楚的顯著啊,而且判定系數還接近0.7,我自我感覺是很良好的。但是後來回來一想, 的確是這樣,理論上解釋不清,顯著有什麼用,且不談偽回歸的問題,就算是變數真有關系,那麼到底是一種機製造成的,還是幾種機制疊加造成的呢?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做出來的顯著,意義就不那麼大了。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些我一直以來也深受困惑的東西,希望大家能夠提出更好的見解。
三、經濟學和數學的關系
說起這個話題,恐怕將是一場論戰爆發的開始,有些人非常反對數學,覺得是在經濟學中的濫用,有些人卻十分支持,而且還強調經濟學想要成為嚴謹的"科學"離不開數學。就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有以下幾點好處:
1、數學逼迫你列出問題的前提假設
我們都知道任何經濟理論,或者更廣的來說其他科學的理論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自由落體定律的一個前提是真空,經濟學的討論也必須要有前提假設,不然大家都在爭論政策應該怎麼實施,理論應該是怎麼樣的,表面看似各有各的道理,邏輯都對,其實到最後發現,原來是假設條件不一樣啊。所以 數學的一個好處就是逼迫你寫出前提假設,因為數學推理的嚴謹是要建立在很多已知條件上的,這些在平常的文字推理過程中就容易被忽略。
2、數學提供方便的手段進行復雜的邏輯推理
這一點我覺得還是比較實在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邏輯學的天才,能在大腦中展開對n個變數的互相影響的推理,能憑借大腦進行m個步驟的推理,即便推理能力可以,記憶能力也不夠啊,剛想出一個方面,要想另外一個方面,前面的東西就忘了,所以數學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比較復雜的推理演繹的一種方法。
3、數學提供統一的語言
有時候讀哲學名著,發現這位學者和那位學者雖然在討論一個問題,但為什麼就是看不懂呢?我想這個能是因為語言不統一。各國之間的學者更是這樣,各自有各自的研究的淵源和路徑,學術語言當然不盡統一。但是 數學卻給經濟學的討論提供了一種統一的語言,通過數學式子可以讓一些不完全相同的領域的學者迅速了解到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這樣其實也是一種效率的提高。
4、數學帶來精確的實證
這點我也不多說了,如果沒有計量經濟學,現在的經濟學討論還要更加熱鬧很多,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理論是不對的,因為很難接受科學的現實的檢驗。
除了以上這些有點,數學也當然會有一些不足。
(1)數學定義和抽象可能會遺漏掉重要的解釋因素,這也是社會學家一直指責經濟學的一個方面,你怎麼知道抽象掉的那些東西不重要呢?所以有時候建模不但是科學了,可能也是一種藝術,通過巧妙地方法,規避了遺漏的可能性。
(2)經濟學是數學嗎?這個問題有點傻,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學過"三高"的同學都會點頭,到最後的感覺就是微觀被抽象成非線性規劃,宏觀被抽象成最優控制理論,計量更是矩陣、分布滿天飛。這么看來經濟學難道不是數學嗎?
我的回答是:不是。 很簡單的一句話,你如果能說出這個公式背後的經濟學含義,那麼經濟學就不是數學,就比如壟斷定價的一階條件:P+P'Q=C' 在數學上讀出來很簡單:p加上p對q的導數乘以q等於c對q的導數。這就是數學,你完全不覺得是經濟學。那麼經濟學怎麼解釋呢?如果你在兩邊都乘以dQ: PdQ+dpQ=dC, 你可以看到,等是左邊第一項是說多生產單位產量所帶來的收益,第二項是說由於多生產單位產量造成價格下降所帶來的從所有商品上面造成的損失,等式右邊是多生產單位產量的成本,那麼這么一來,左邊就是多生產單位產量的收益,右邊是成本,這么解釋就比較像經濟學了。 如果再變一下形狀:(P-C')/p=1/e,你會看到左邊是價格高出邊際成本的比例,右邊是彈性的倒數,這就成了眾所周知的逆彈性法則,這就是經濟學了,你用數學去解釋永遠都想不到這個。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經濟學論文陸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