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讀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有感
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馬歇爾的經濟學說集是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經濟學之大成,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對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馬歇爾是劍橋大學教授,也是英國正統經濟學界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於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被看作是與斯密《國富論》、李嘉圖《賦稅原理》齊名的劃時代的著作,在盎格魯——撒克遜世界(英語國家)替換了古典經濟學體系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對個人效用觀念的強調,構成了現代經濟學的基礎。
(1)經濟學原理馬歇爾周月剛擴展閱讀:
馬歇爾的方法論主要可概括為:
1、既主張採用推導理論模型的抽象法,又贊成歷史主義的描述法。他對歷史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就經濟學研究是採取歷史歸納法還是採用抽象法的爭論的態度是:每一種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該相互排斥。
2、吸收了進化論的觀點,提出的「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連續原理,用以分析各種商品現象。
3、數量關系分析法更明確地演化為邊際增量分析法,不僅用它分析價值問題,而且把它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的分析上,如國民收入的分配、生產、要素的組合替代原則,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配置原則等。
4、把力學中的均衡引入到經濟分析當中,創立了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法,運用這種方法求來分析相反經濟力量的關系,如均衡價格的形成。這分析方法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分析法的基礎。
5、運用數學公式、幾何圖形以及圖表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例如供給表和需求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彈性公式等。
❷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介紹
《經濟學原理》(全兩卷)作者:[英]馬歇爾譯者:朱志泰、陳良璧,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
❸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其中一些理論根據,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區別有多大如果都看得話不沖突吧
沒問題,我看過七八個版本的經濟學教材,曼昆的宏觀是入門級的,比較簡單,馬歇爾的是老版本,可能晦澀一些。至於理論,經濟學是無定論的,主流總是在變。 可以看完薩繆爾森的 經濟學再看曼昆的
❹ 經濟學原理 馬歇爾
都要看 從中了解兩人在 恩想和看待問題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有助於你正確學習與掌握經濟學
希望採納
❺ 馬歇爾_經濟學原理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馬歇爾_經濟學原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❻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好不好
好。此書注重原理方面。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
馬歇爾以英國古典經濟學中生產費用論為基礎,吸收邊際分析和心理概念,論述價格的供給一方;又以邊際效用學派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為基礎,對其進行修改,論述價格的需求一方,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之兩刃,是同時起作用的,從而建立起均衡價格論。
馬歇爾分析了均衡價格的3種形式:暫時的、短期的和長期的均衡價格,研究了生產成本的3種情況:遞增成本、遞減成本、不變成本,提出了「彈性」理論、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概念,並建立了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及其公式。
馬歇爾還用均衡價格分析方法論述了工資、利息、利潤、地租,它們分別是勞動、資本、企業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價格。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是靜態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❼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經濟學方法論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建立了經濟學的「靜態分析範式「,逐漸被演變為局部分析法。熊彼特曾說過:與其說馬歇爾創造了一種分析的工具,還不如說他熟練地掌握了一種的工具;馬歇爾的方法論主要可概括為:
(1)既主張採用推導理論模型的抽象法,又贊成歷史主義的描述法。他對歷史學派和奧地利學派就經濟學研究是採取歷史歸納法還是採用抽象法的爭論的態度是:每一種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種方法應適當配合,而不應該相互排斥。
(2)吸收了進化論的觀點,提出的「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連續原理,用以分析各種商品現象。
(3)數量關系分析法更明確地演化為邊際增量分析法,不僅用它分析價值問題,而且把它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的分析上,如國民收入的分配、生產、要素的組合替代原則,生產過程中各類資源的配置原則等。
(4) 把力學中的均衡引入到經濟分析當中,創立了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法,運用這種方法求來分析相反經濟力量的關系,如均衡價格的形成。這分析方法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分析法的基礎。
(5) 運用數學公式、幾何圖形以及圖表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例如供給表和需求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彈性公式等。
❽ 曼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有什麼異同各適合哪類讀者
曼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相同之處:都是講經濟學,用各自的方法將經濟學研究的比較透徹,都是時代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影響意義。
曼昆和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不同之處: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先講一些經濟學的用語,之後就用十分淺顯的語言來講述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最後將這些問題與經濟學聯系起來便於學習理解。這本入門教材相比於其他教材來說,更像是一本故事書。關於數學工具的運用,這本書也盡量簡化,個人感覺曼昆甚至可能在極力避免讓人望而卻步的公式出現,以免將整本書的趣味性拉低。書中的圖表圖形倒是會相對經常地出現,但也簡化到了沒學過數學的人也可以看懂的這個程度。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以均衡價格論未核心,是對均衡價格論的論證和引申。他認為,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的兩翼,是同時起作用的。這本書的主要成就就在於建立了靜態經濟學。作為最有才華的數學家之一,馬歇爾在他的著作里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思想,把數學的定量材料僅僅作為附錄和腳注。他獨自開創邊際效用理論,然而他在未把該理論完全納入他的體系之前並未公開這一創見。而且在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中,他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治經濟學" 理解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 "經濟學"。
適合的讀者: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適合初學者,即0基礎的人。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經濟用語及專業知識比較多,適合從事經濟研究的人。
❾ 《經濟學原理》作者阿弗里德·馬歇爾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阿弗里德·馬歇爾(1842~1924),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學派創始人,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於倫敦附近克拉芬的一個中產家庭,父親是銀行的高級職員。幼年篤信宗教,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曾先後在劍橋大學攻讀數學和物理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馬歇爾對倫理學、哲學等社會科學也極其愛好,由於對社會貧富不均的不滿,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經濟學,力圖以經濟學的研究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他被認為是新古典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奠基者。1890年,他發表代表作《經濟學原理》,其他重要著作還有《工業經濟學》、《產業與貿易》、《貨幣、商業與信用》等。
❿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思想馬歇爾的理論貢獻哪些
Marschak 理論與貢獻
1.信息的價值是受它最滿意使用的所產出的利益支配 這一基本思路出發
2.強調信息經濟是研究如何確定最優信息系統
3.選擇對於決策者具有最大價值信息系統的學科
延伸的經濟學家與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交易費用節約這一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徵因素,然後分析什麼樣的交易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准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
科斯在嘗試解釋企業何以存在時為經濟理論「發現」的就是這種反覆發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結論是,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層級性關系,或者說通過將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像企業那樣的組織,可以減少在市場中轉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種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如一個雇員與企業的關系,對企業來說,能節省每天去市場上招聘僱員的成本;對於雇員來說,能減少每天去市場應聘的成本和失業風險成本。這種「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約,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體制組織、契約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採納和利用標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制度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許多經濟學者重構了制度經濟學,並把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主義理論家的那種注重對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區分開來,冠之以「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制度經濟學或制度分析學派。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生活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關心的是分析各種具有協調功能的規則和規則集等。制度經濟學家也普遍關注公共政策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公共政策意味著通過政治的和集體的手段系統地追求某些目標。公共政策不僅由政府主體(議會、政治家、行政官員)來實施,它還由有組織集團的代表,像工會、行業協會、消費者和福利方面的院外集團、官僚和某些個人來實施。這些集團的代表左右著集體行動。集體行動涉及兩個以上夥伴之間的協議,並往往涉及隱含於一共同體內千萬人當中的協議。這種「協議」就是規則,而制度被定義為由人制定的規則,那麼「這種協議」就是制度。它抑制著人際效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它為一個共同體所共有並總是依靠某種懲罰而得以貫徹。由此可知,公共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同時,公共政策知識有助根據特定目標在現實世界中形成各種制度。經濟學家可以就如何才能在不同制度集的基礎上更有效率地追求特定目標提出政策建議。公共政策——在追求某些目標上對政治手段的系統應用——通常是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展開的,但它也可以靠努力改變制度的方式來實施。制度變革既可以通過明確的直接方式來實現,也可以表現為公共政策行動的一種副效應。
交易成本理論對於公共政策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告訴我們,政策或制度的產生源於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夠協調組織行為,走向公正、秩序和安全,使我們從另一處角度去瞭解公共政策的特徵性及其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制度分析學派,對於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分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於過分強調「成本」或「制度」概念,往往也使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價值性受到懷疑。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廠商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廠商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廠商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Coase, 1937)。
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總體而言,簡單的分類可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以下幾項(Williamson, 1975):
1、搜尋成本:商品信息與交易對象信息的搜集。
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對象信息與和交易對象進行信息交換所需的成本。
3、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質量討價還價的成本。
4、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內部成本。
5、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
6、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