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例舉一些經濟學小現象,並分析原因
下面的一篇文章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用
「從豬肉漲價現象」談中國老百姓的生存成本
07年的中國夏天是個不平靜的夏天,洪水、城市缺生活用水、環境污染帶來的後果及最近的豬肉漲價。牽動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心。
那麼我們就從最近的豬肉漲價談起,中國已經改革開放快20年了已經步入年輕時代,而這個時代意味著黃金時代的開始。億萬從土地出來的農民工為了解決生存及生存質量的提高到了城市、到了工業園,為世界的「中國製造」作出了他們的貢獻。而這樣一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就驟然減少,留下一樣「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作為中國農村傳統農業經濟的飼養牲畜來說,只能解決他們的需要。而中國農業產業鏈的不健全導致了農民不願去飼養周期長,經濟效益不能和外出勞務帶來的多,機會成本決定了他們不能去做虧本或效益差的工作。
豬肉漲價的現象說明了,中國的農民已經會為自己的生存去算成本(飼料的漲價,種豬的漲價及由於環境污染帶來的青飼料價格的上漲和土地成本的上漲等等),讓他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那就是生存權。而生活在城市的工薪階層也在為豬肉漲價而煩惱,因為豬肉漲價對於靠薪水吃飯的人來說,無疑增加了他們的生存成本。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們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到為解決吃的問題佔了整個家庭的收支很大比例時,這個家庭的生存質量就低。
兩百年前凱恩斯的思想讓英國的自由經濟發展並推動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從中我們知道了市場的重要性,知道了選擇,「無形的手」。當蘭州人民在爭論一碗牛肉麵的限價,當蘇州人民為了生活用水花去很大支出時,我們發現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於不健全導致這一切影響民生問題的層出不窮時,我們需要面對什麼?
現在的中國提倡和諧社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大一段時間我們需要解決就是人民的生存權問題,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讓老百姓明白經濟鏈條的連動效應,縮小貧富差距和生存資源的分配不均問題,這就是政府有形的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字值得研究,看字形就知道口旁是個禾,那就是吃的問題。更深了講,平衡關系,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供需關系。
不管是生存在農村的老百姓,還是生存在城市的老百姓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成本計算著,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好事的出現,我們不能去抑制它的發展,只能去思考,只能去引導它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❷ 《公共經濟學》尋租與腐敗的聯系與區別
尋租與腐敗的聯系與區別:
尋租和腐敗卻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它們的行為主體是不同的。腐敗總是與一定的權力聯系在一起,並非人人皆可淪為「腐敗者」,只有手中握有職權的人才有腐敗的可能。在權錢交易的過程中,權力市場的供給方是官員,其需求方是作為尋租者的利益集團,均衡時的價格則為租金的價格。尋租者利用貨幣或實物來交換腐敗者手中既已存在或為謀利而設定的權力。交換活動結束後,「錢」與「權」發生易位,尋租者獲得了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大利益的權力保障,而腐敗者通過交易使得自身慾望得以滿足,腐敗和尋租二者的行為主體構成了權利產品市場的供需雙方。此外應當注意的一點是,尋租活動未必造成資源的浪費,這是尋租與腐敗最大的差別所在。尋租活動可以採取合法的形式,也可以採取非法的形式。合法形式的活動如企業向政府爭取優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維護自身的獨家壟斷地位。非法的行為則如行賄受賄。大量的經驗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尋租活動的目的是要改變無效率的產權結構,去促使產權的現有分配發生改變,這種改變的結果就可能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或理想的結果。其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專利保護制度的形成。發明者通過游說政府等方式,建立專利制度保護,以期獲得某一時期內對專利成果的壟斷權。這一過程並不能看作是資源的浪費,而是為科技進步所必須支付的代價。假如投入巨額資本進行了創造與發明之後,人人皆可抄襲其成果,發明者不能在一定時期內享用其創造發明所帶來的壟斷利潤,發明者失去了開發、創造的利益激勵,創造發明活動將無人問津,這最終影響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福利的提高。可見,尋租活動未必就意味著資源的浪費。但是腐敗卻不同,它不僅褻瀆了公眾的信任,損害了社會公平,而且侵蝕了社會資本,浪費了資源,降低了效率,其危害不容忽視。據有關人士測算,在90年代後半期,各種腐敗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福利損失年平均達到9875~12570億元,佔到了全國GDP總量的13.2%~16.8%.「改革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效率和腐敗在比賽」。
❸ 什麼是尋租設租
一、尋租
1、尋租(外文名:rent seeking, 又稱為競租)是指在沒有從事生產的情況下,為壟斷社會資源或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亦即經濟租)所從事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2、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管制,妨礙了市場競爭的作用,從而創造了少數有特權者取得超額收入的機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J.布坎南和A.克魯格(Anne.Krueger)的論述,這種超額收入被稱為「租金」(rent),謀求這種特權以獲得租金的活動,被稱作「尋租活動」,俗稱「尋租」。
❹ 求小論文一篇 對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做經濟學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之風呈現蔓延、擴張趨勢。
作為一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腐敗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點。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腐敗產生的經濟學根源進行了分析: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腐敗的經濟原因;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嚴重惡化經濟環境,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阻礙經濟增長。
基於此,作者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遏制、削化腐敗,並且倡導建立一門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一、腐敗——種病態經濟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形態的漸進轉型,腐敗,也像瘟疫一樣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從1982年起,中國共發起五次「嚴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時至今日,全國范圍的腐敗之風非但沒有抑制住,反而呈現出規模增大、頻率加快趨勢。(見圖表1、圖表2)
從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95818人,追回贓款、贓物計25.8億元,涉及縣處級638人,廳局級38人,省部級4人。
而從1993—1997年,全國共立案查處違法違紀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偵查貪污案102467件,賄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職守案22211件。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29.2億元。五年中共起訴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2903人,廳局級幹部265人,省部級幹部7人。
1998年檢查機關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過辦案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3.8億元。共立案偵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級幹部、103名廳局級幹部和1714名縣處級幹部涉嫌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50萬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9.4%。通過辦案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查辦涉嫌犯罪的縣處級幹部2061人,廳局級幹部136人,省部級幹部3人。
世紀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敗分子「前赴後繼」、大案要案頻傳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因行賄受賄被判處死刑,繼而又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因收受3700萬元巨額賄賂而被送上斷頭台,緊接著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被公諸於眾,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案情極為復雜、危害極其嚴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貨物價值人民幣530億元,偷逃稅款人民幣300億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處死刑,25名涉案黨員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其中包括8名廳級幹部。
這些數據警醒我們:中國的腐敗速度正以遠遠超出GDP增長速度「同步逼進」:一方面腐敗主體由中低權力層向高層甚或最高權力層蔓延、滲透、擴張;另一方面,腐敗數額呈現高額、巨額特徵,具有驚人化、高速化發展趨勢。(見圖表3)
數字,令人振聾發聵;現實,更加觸目驚心。
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為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磅定時炸彈」。有識之士不無憂慮地指出:今後最有可能中斷中國改革與現代化進程的因素來自惡性腐敗。
現實的嚴峻和嚴峻的現實迫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與冷靜思考。
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腐敗是指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公認規范行為。該定義的假定條件是一國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敗是違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種與權力相關的活動,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國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腐敗是一種「制度化逃避」現象。這里,制度化是指社會行為符合社會規范體系(即具體社會制度和規章制度)的程度以及與之相符合的過程,亦即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的狀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腐敗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換,實質是「權錢交易」。馬克思說,貨幣是特殊商品,其實在特定經濟條件下權力是一種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於示範效應的結果,只要有一個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撈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會跟著這樣干,在消
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就會出現一種被稱為「權力泛化」的社會現象。商品交換被「權利交換」所取代,而權力已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在與其它商品,包括貨幣這種特殊商品交換時,權力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用權力和社會做
生意,百分之百賺錢,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澤.布坎南等學者提出一種「尋租理論」,他把種種生產要素供求差價及優惠條件,亦即支付給要素所有者的報酬中,超過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報酬的那一部分,稱作「租金」。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預市場的結果。「尋租活動」就是指企業為了尋求租金,向政府官員行賄以獲得這些差價。通俗地講,尋租就是用較低的賄賂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澤.布坎南認為,要克服「尋租」現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權力對市場干預和管制,通過市場開展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管理應有明確規范,提高透明度。
腐敗雖然給尋租人帶來收益,但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增加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的社會經濟資源,使得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資源嚴重浪費,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由於尋租活動具有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尋租者不需通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輕而易舉地獲得高額甚至超高額利潤,這為尋租者提供強烈激勵,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尋租活動,造成更大范圍的腐敗蔓延。
作為通過權力上市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資源和公共財富非理性侵吞和佔有的反經濟行為,腐敗這種病態經濟現象,不是基於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會造成對經濟秩序的震盪與破壞。腐敗是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種反動。
二、腐敗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形式上,腐敗具有多樣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生活腐化,揮霍國家資財,為特殊利益者提供優惠便利,任人唯親,兼職經商,嚴重失職、瀆職,徇私舞弊等。
從1988一1998年這10年中,在社會坐標圖上,貪污賄賂案件呈曲線上升趨勢,此間全國檢查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案偵查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共計64.2萬件,查處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6100餘人。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往往對以權謀私、行賄受賄等腐敗行為深惡痛絕,而對危害同樣嚴重的官僚主義、失職瀆職行為並未引導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1991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玩忽職守案件高達3189件,給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多達8.3億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26萬余元之多。同樣,經全國各級紀檢部門處分犯有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錯誤的黨員幹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標准僅局限在10萬元以上。
據有關人士最保守評估,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等腐敗行為,一年給國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也在十幾億到二十億元,加上間接經濟損失,估計約有30個億。驚人的數字意味著全國12億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錢來填補因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損失的經濟「黑洞」,意味著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萬名職工一年勞動成果被付之東流。
從某種程度上說,嚴重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玩忽職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要比貪污受賄、以權謀私行為給國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更多、更慘重。
三、產生腐敗的經濟學根源分析
(一)從腐敗主體(腐敗者)自身分析。
l、慾望的無限膨脹及擴張超過「慾望滿足均衡點」,此時佔有欲處於強勢、統馭狀態。
在市場經濟中,官員作為經濟人具有自利性動機,以慾望的滿足為追求目標,而人的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在經濟學中,理性的經濟人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員具有自利動機並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費慾望極高而消費水平極低情況下,人的慾望無限擴張趨勢和社會經濟滿足慾望實際狀態之間差別不斷加劇,意味著人的「滿足慾望壓抑」的增強。為了彌補這種差別,人們便產生了「補充壓抑」需要。於是在利益動機驅動下,腐敗主體慾望逐漸逼進或超出「慾望滿足均衡點」,而這種慾望的滿足要通過權力上市和權錢交易的順利完成來得以實現。
2、自利性動機擴張一(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獲取)個人特殊利益一(誘導)尋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公職人員自利性動機擴張,他有可能將公共目的(利益)轉變為他的個人目的(利益),當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時候,實際上的公共權力異化便出現了,其實質是將國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變為官員個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員個人獲得了特殊利益。這種現象誘使人們去「尋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買官」,然後又以官撈本。權力和官位在這里代表著名利,在權、錢的關繫上,權力占居主導地位,從而使權力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和誘人光環,權力大小和職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價值標准。於是,「權力拜物教」(「拜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盛行開來。因為人們深信,不經濟怎麼改革,只要政府還管經濟,權力就永遠是最有價值的財富。
3、主體行為的示範效應,導致腐敗惡性化。
尋租活動具有惡性循環趨勢。由於尋租活動具有學習示範效應,其本身是企圖獲得一種壟斷和特殊利益,破壞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門就會感到「吃虧」,進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幹白不幹」,這樣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尋租活動。由此出現從上到下,從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廣泛的腐敗。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基於經濟特權與壟斷權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競爭,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造成的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形成產權虛置、資產流失,以及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等,都是腐敗產生的經濟原因。
l、權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競爭。
前面講過,權力上市促成了權錢交易的實現,進而確立了權利交換關系。一旦這種違反公平競爭原則、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經濟特許權或壟斷權作為市場要素投入市場,便具有連續的交換價值,並且保證百分之百賺錢。
而這一切與經濟學中的「機會均等」原則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創造個人收入的機制,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競爭所帶來的收入才能被認為是真正符合「等量貢獻獲得等量報酬」的第二平等原則。競爭,通俗地說就是人們在市場上的競相爭先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所謂的「競爭基礎」其實是指個人參與競爭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產權的大小,個人找到和進入競爭場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競爭過程中「裁判」的執法在每個人之間保證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們又把競爭基礎的平等稱之為獲勝機會的均等,即「機會均等」。
權力作為市場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經濟的強暴力造成了機會不均等和不公平競爭,它使各經濟主體一開始便處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因此獲勝機會對不同主體來說是不可能均等的。
2、價格扭曲和價格雙軌制。
改革以來,在市場經濟轉型條件下,政府過度干預造成價格扭曲,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仍存在少數商品價格雙軌制。隨著市場化程度的迅速擴大,商品價格雙軌制正趨於向市場價格單軌制過渡。目前農副產品價格、社會商品零售額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中由國家直接控制或者計劃指導的比重已經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這就為尋租者提供了相應的市場活動空間。
3、國有經濟產權模糊,導致產權空置和資產流失。
這里產權指的是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統稱,即企業資產的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現實中由於國有經濟產權關系的模糊,導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落空,而國有資產運營及保值、增值有效監督機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業對出資者不承擔資產的保值增值責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浪費現象。傳統的國家所有是理論上的公有(所有權虛置),現實中的空有(造成經營者對生產資料的離異),這種產權責任主體模糊不清,是與現代市場「企業所有,經營者權、責、利界定明確,二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保證企業有效營運」要求相悖的。
4、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勢必使人們在心理上存在著個人慾望膨脹與擴張,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投機心理。
(三)體制轉換時期法制建設滯後,權力制衡約束力量軟化,缺乏獨立監督體系。
在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規尚未出台,導致法律空缺滯後,直接影響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化。加之受部門利益比較均衡化的驅使,司法機關一些掌權人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法謀私、貪污受賄,走上執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導致司法腐敗。
體制轉換時期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權力制衡外部力量軟化,約束機制懸空,使得權力失去有效的監督制約,從而導致權力泛化、濫用,使其作為要素進入市場,權錢交易盛行,造成尋租活動和腐敗的滋生與蔓延。
四、腐敗的經濟破壞性與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改革政策執行、實施。
貪污、賄賂、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扭曲政府的經濟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破壞其執行、實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壞改革開放聲譽。而行業不正之風,又使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勞動者重負難堪,進而挫傷其生產積極性,在社會上產生動盪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場經濟轉型中腐敗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經濟環境。
市場經濟是商品化、貨幣化經濟。一切商品是由金錢來衡量、買賣,金錢往往越界,對權力產生極大的腐蝕性。由於權力的上市,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經濟主體行為扭曲,導致市場競爭一開始就處在不同的起跑線,機會均等原則在權力要素麵前顯得無可奈何、蒼白無力。這種非經濟的強暴力直接導致市場化改革步伐與進程放緩,嚴重惡化經濟環境,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腐敗的惡性化趨勢甚至可以斷送中國改革與現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導致社會經濟的「內耗」,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並使公共財富受到掠奪和破壞,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腐敗雖然會給尋租者帶來個人收益,但卻增加了全社會的交易成本,消耗相當部分社會經濟資源。它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來對經濟資源進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來獲得部門壟斷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經濟主體在競爭中受損。經濟資源配置低效和嚴重浪費,使得社會財富在不均等競爭中受到破壞和掠奪,而公眾利益直接受損。
(四)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阻礙經濟增長。
腐敗造成經濟環境污染,使得投資者對市場望而卻步,一些本應付諸實施的投資項目也因此「流產」。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在不平等競爭機制下顯得猶豫不決,投資曲線呈左下趨勢,而經濟的增長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敗的經濟學途徑
(一)「制度創新說」
一些學者認為,現行中國社會腐敗是與市場經濟轉型過程相關的,包括制度缺陷、體系變動、法制不完善等,當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時,必須以制度創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
所謂「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堵塞經濟體制中的漏洞,鏟除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反腐敗與市場化改革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所謂「標」就是已經形成的腐敗現象,所謂「本」就是腐敗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法制、思想、世界觀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標就是懲治腐敗現象,治本就是消除腐敗現象產生的基本原因,鏟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標和治本,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而在治標與治本的著力點上,又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應加大治本力度,以「預防為主」;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腐敗現象的特點與反腐敗斗爭的形勢,確定治標與治本的對策以及各工作機構的任務,做到各有側重;第三種觀點認為,在當前腐敗還沒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夠的情況下,要繼續著重治標,同時,要加大治本力度,並使兩者緊密結合。
(三)「國際反腐敗協議公約」說
由於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國際上採取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對成員國國內企業賄賂外國政府官員也要進行懲罰。而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雖然誰都明白腐敗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後果,但國際社會難以採取共同行動,因為在國際性腐敗中存著一種經濟學家所說的「囚徒困境」,所有有關方面都可以從沒有腐敗的世界得到好處,但是,促使一個國家單方面採取反腐敗措施的刺激卻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國社會現階段尋租活動的猖獗,從制度上講,主要是源於資源分配權掌握在各級政府手中。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承擔,而是由各級政府代行市場功能來進行資源配置,從而使權力這只嚴重變形的手介入國家資源配置,導致腐敗現象叢生,尋租活動蔓延。
基於此,本文認為,應當通過「制度創新」途徑來遏制、削化腐敗。這里的『制度創新」包含五個層面:一是經濟制度創新,即推進市場化改革,創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二是政府行為改革,即政治權力從經濟活動中退卻,或者如哈耶克所講,社會與國家應分開;三是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即加強法制建設,真正朝「依法治國」方向邁步;四是構建強有力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新聞監督體系,對尋租活動說「不」;五是國民意識創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樹立、倡導國民「納稅人」意識、民主意識、憂患意識。
作為現代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後來者,中國可以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花費上百年時間,付出巨大代價不斷發展完善的制度創新經驗,包括制度框架、經濟體系和法律規范,為我所用,發揮所謂的「後發優勢」。
六、創立「腐敗經濟學」的緊迫性
在當今文明社會,貪污腐敗現象被人們視為公敵,稱作「灰色瘟疫」。環顧全球,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也無論是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腐敗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嚴重地危害著社會和公眾利益。
當中國政府高舉「反腐倡廉」大旗向腐敗現象毫不妥協宣戰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驚呼「狼來了!」。德國《經濟周刊》曾以「賄賂風行全球」為題向世人警示——腐敗問題正在國際化。面對腐敗的滋生與蔓延,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不無堪憂地指出,腐敗現象妨礙私人投資和經濟增長,會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後果。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採取強有力的反腐敗措施,進而達成國際反腐敗協議,向腐敗這種病態(Unhealth)經濟現象舉起「達摩克利斯劍」。
腐敗,危及政府形象,影響經濟政策的執行、實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為社會經濟不安定因素。腐敗的滋生與蔓延,成為最大的社會經濟污染,嚴重惡化社會經濟環境。正如投資風險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樣,腐敗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將其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之內,使社會經濟資源在市場化、規范化基礎上得到較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經濟學界應該像醫生那樣,對處於病態的社會機體及時進行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由此看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腐敗這一人類社會的共存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已勢在必行,而作為研究腐敗現象產生根源、表現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徑的新型經濟學科——「腐敗經濟學」的創立,應該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❺ 尋租會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
尋租是為獲得和維持壟斷地位從而得到壟斷利潤的活動。如果爭奪壟斷地位的競爭專非常激屬烈,尋租就會帶來全部壟斷利潤的損失甚至更多,就整個市場而言,尋租活動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經濟運行的低效率及社會福利的損失。
❻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顯示了隨著價錢升降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
paribus),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買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在不同價格下,需求量會不同。需求也就是說價格與需求量的關系。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需求曲線。
2.最常見的彈性是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在經濟學中一般用來衡量需求的數量隨商品的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的情況。
說白了就是自變數百分比變動對因變數導致因變數百分比變動的比值。
3.這個應該叫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就是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當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變,連續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在達到某一點以後,總產量的增加額將越來越小的現象。
4.壟斷和尋租是兩個概念。壟斷很好理解,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尋租怎麼說呢,一般是廠商為了獲得壟斷權而進行的游說、賄賂等非經濟生產行為,這種做法是無效率的、浪費的。
5.稀缺性定律..不是很確定聽過這個,但有稀缺性的概念。資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這種資源是不可再生產的或可疑耗盡的,也與這種資源的絕對量的大小無關,而是指這樣的事實,即在給定時期內,與需要相比較,其供給量是相對不足的。
LZ可以仔細閱讀一本經典的微觀經濟學書籍,裡面會有更詳細的解釋。祝順利。
參考文獻:網路
❼ 特權和尋租的經濟學txt全集下載
特權和尋租的經濟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❽ 名詞解釋:尋租行為
尋租行為是指人們憑借政府保護而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的活動。它包括「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幹預或者終止它的干預而獲利的活動」。尋租有多種定義,布坎南等人認為「尋求租金一詞是要描述這樣一種制度背景化的行為:在那裡,個人竭盡使價值最大化造成了社會浪費,而沒有形成社會剩餘。」
他們把」尋租「描述為人們憑借政府保護進行的尋求財富轉移而造成的浪費資源的活動,即一個人在尋租,說明了這個人在某事上進行了投資,被投資的這種事情實際上沒有提高,甚至降低了生產率,但卻確實給投資者帶來了一種特殊的地位或壟斷權利而提高了投資者的收入,租金也就是由此所得的收入。
因此,柯蘭得爾中給尋租下的定義是為了爭奪人為的財富轉移而浪費資源的活動。 而克魯格則認為尋租是為了取得許可證和配額以獲得額外收益而進行的疏通活動。
(8)2特權與尋租的經濟學解釋擴展閱讀:
人們通常以為尋租往往是政府或與政府相關的行為,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即使在市場中,尋租行為也極為常見,如金融領域的投機交易及其在不確定性中追逐最大價值的行為就是系統性的尋租行為,因而構成市場經濟中的尋租結構,這種尋租性的市場和經濟結構會提高經濟社會成本,惡化經濟效率,擠占利潤和工資等收入份額,抑制投資和消費需求。這一點在貨幣信用體系和金融市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❾ 經濟現象及對此現象的簡要分析。。夠演講2分鍾就行
綜合以上現行政策和作法,要堅持知識產權戰略,為了社會的穩定和諧、我們要與時俱進、實踐科學發展觀,設立信箱,歡迎公眾提出各種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技術發明專利構思,在接到群眾來信後,給予回執,由政府部門出資交由資深人員審核,先檢索查新,挑選其中有應用前景、有新穎性的,在討論、反饋、修改完善後,由政府出資申請專利,在申請專利後就向社會公開,採用政府出資產業化與民營企業收購後產業化並進,並且與發明者共享收益。
本文的學術領域是:機動車輛結構、機動車輛安全、車輛動力學、車輛碰撞安全的基礎理論、製造工程技術、控制技術,慣性儀表,一般中小企業都無力涉足。
當今的科學研究、工程製造、產業化涉及的專業廣泛、費用高昂,不是個人所能承受,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中國政府有責任、有義務、有必要引導、協調相關的工作,這是國家堅定的意志。
現在各國的汽車,已經在發展各種自動駕駛技術,這種主動避讓行人、主動防撞技術、自動駕駛已經實用化,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工程手段從根本上大幅度減少汽車碰撞、汽車墮水等等事故。以上都是高等院校創新工程、挑戰杯比賽、教學實驗、畢業論文自主創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原始創新的絕佳題材,是在即將到來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榮譽展出的展品,是保障上海世界博覽會、廣州亞運會交通安全的有效措施。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已收錄本文作為MBA教案、應急管理學院、政府決策備案都就此展開如何將突發社會危機變為社會前進動力、開拓新的商業空間的研究,同時也深刻檢討了依靠外國文獻、文字堆砌的應急預案、數學模型是空架子、銀樣蠟槍頭、是浪費社會資源的假大空,只要有權利在手,誰做都一樣。(網友噴氣卡車)呵呵,拿國庫的錢添窟窿,啥企業都能風流,誰的口氣都大,腰桿都硬。都是一群學術流氓!文痞!詐騙犯!打倒經濟詐騙犯、政治流氓、學術騙子、黑社會頭子四位一體的罪犯,建立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呀;這會兒你終於認識了經濟學家、金融巨頭、管理專家的真正面目了吧?高學歷、世界名校畢業都是外衣,斂財是實質!!經濟學家、金融家的氣質很好呀,他們開拓引領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新時代的領跑者。報紙上不是介紹,近幾年,處心積慮地將中國大部分富人境外財富騙走的,就都是有華爾街背景、美國名牌大學高學歷、氣質一流的投資顧問,溫文爾雅,文質彬彬,慈眉善目,尊貴儒雅,衣冠楚楚, 儀表堂堂、相貌英俊,道貌岸然,一表人材,都是風流才子、風流倜儻、風度翩翩、形象談吐都一流呀,迷倒一大片,都是謙和、高級、高雅騙子喲。他們都是境外敵對勢力在中國的代言人、內奸,被一點小錢就使喚來誘導中國按照他們的套路走,最終就是要徹底奴化、控制中國、挖空中國的礦產資源。國外推波助瀾將他們捧起來,就是為了要他們在國內的欺騙作用更強而已,用那些諾貝爾獎、EI、SCI收錄檢索論文能代表國家實力的耀眼光環來誘騙你掏空國庫、自我摧毀、自我瓦解、自我腐敗、自我毀滅這個看似龐大的學術隊伍。這些突破口都是中國知識分子向政府提出並被採納、推行,在擴大對發達國家儀器、試劑采購金額,加強赴國外考察的同時,自己掏錢自己挖陷阱往裡面走,贏得了國外的一片叫好聲。(網友zymqiqiqi t)美國人的口號是:把中國人忽悠瘸了,把」民主「之拐賣出去(網友最新軍事)。(附件3)。
(網友原創):與錢學森歸國難相反的倒是,後來中國搞改革,美國主動為中國培養經濟學家提供幫助,在美國經過培訓後,美國還通過一些輿論宣傳手段幫忙鼓吹這些經過他們培訓的經濟學家,吹來吹去竟然被吹成了「主流經濟學家」。這類經濟學家不負美國所望,的確在鼓吹推動颳起中國搞私有化運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顯然,在美國眼中,錢學森與主流經濟學家的價值和作用是不同的,有區別的。那就是,真正能幫助中國強大的人才,美國是會耍各種手段進行限制的,甚至可能採取特別的手段處理。而那些能夠給中國造成麻煩,製造更多問題的所謂人才,美國則不僅大方地派到中國,還會提供各種培訓,有的還暗中發特殊津貼,還會動用輿論宣傳手段進行包裝,以利用一些領導人崇洋媚外迷信洋人的弱點給這些主流經濟學家更大地發揮作用。
通過這個對比,人們不難發現,人才也是有區別的。
中國真正需要的是象錢學森這樣能夠真正強國的愛國學者,而非那些扯淡的如主流經濟學家之流的所謂人才也。
以上來自:http://blog.china.com/u/070511/49160/
(網友yufu09072 )倒說明一個問題:經濟學者是毒葯。
(網友汪祥寶)當年朱鎔基在總理任上初期,就十分相信和重用樓主說的那些主流經濟學家,後來啞巴吃黃連,說不出的苦。當然,我絲毫沒有責怪朱的意思。那些「家」們,即使沒有險惡的用心,也只有擅長斷章取義,同義反復,炒冷飯,煎漏黃的荷包蛋。刺激消費,消費券一陣風吹過!
http://..com/question/107902354.html
(網友Yjw *myc ID地址:60.161.50.*)有些政府行為或者國家行為,不是在我們的日常思維之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