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宏觀經濟學的失業率問題
都不是。是失業人數除以勞動人口(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
失業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一定時期全部就業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而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的比率,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
2. 宏觀經濟學角度分析失業的原因
在我們這樣一個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大國,失業問題從根本上說不是短期的宏觀經濟問題,而是一個長期發展問題
失業現象產生的歷史原因有以下兩點,即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離。首先,是受宏觀經濟的周期現象影響。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時候,宏觀經濟不景氣,內需不足,勞動力大量下崗、失業,這是和宏觀經濟周期相關的。其次,市場發育還不夠。另外,發展中國家,資源不足,市場功能也不太健全,政府財源相對是有限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些特點中國也有。
進一步得看,中國的失業問題特徵是強烈經濟增長下的高失業狀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失業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存在失業,但我國已邁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中,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必然存在失業。如果計劃不起作用了,市場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會造成失業。勞動力的配置由計劃機制向市場機制轉變,作為失業前提條件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公開化,於是失業也就成為必然。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工業化和現代化。更多資本被用於先進設備配置和機器引進上,同時也用於介紹現代技術和治理,
因此很少的工人在生產活動中被需要。另外,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帶來工業結構的變化,因此大部分工人下崗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但是強烈的就業需求來源於眾多勞動力人口問題沒被解決。因此,中國的失業及就業問題狀況嚴重,尚待解決。
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勞動力資源的快速增長。雖然中國經濟以高增長率迅速發展,
3. 宏觀經濟學關於奧肯定律和失業率的問題
公式錯誤,(Y-Yp)/Yp=-4(u-0.05),Yp潛在產出,Y實際產出,當為80%時,結果是10%
4. 請問宏觀經濟學理論上如何劃分失業類型我國目前是什麼失業類型如何來解決
宏觀經濟理論上的失業大致如yytianfu所言,但這只是對勞動力喪失就業機會這種經濟現象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總結,現實經濟中的失業現象比這種理論解釋要復雜得多。
一般來說,一個經濟體的失業都是包括各種失業類型的混合體,我國作為一個社會矛盾尖銳的發展中大國,其失業類型尤其復雜。機械地按照宏觀經濟理論具體劃分我國的失業類型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同時卻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解決我國失業現象日益嚴重的關鍵在於認清導致我國失業率過高的本質原因。
我國的失業現象的一個明顯特徵,那就是沿海發達地區的高競爭性失業和內地欠發達地區的低效率性失業並存。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不斷聚集,企業得以實現利用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過度的使用相對廉價的高素質人才,激烈的競爭導致在業的勞動力超負荷運轉,同時大量的未就業者試圖以更具競爭優勢的工資水平進入就業,從而導致高失業率與低工資水平的相互共存和不斷循環。而在內地欠發達地區,由於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企業和市場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進而加劇本地區的勞動力流失和當地的勞動力利用效率低下,並且同樣具有循環和加劇的可能。
可以認為,地區發展程度的差異是導致我國畸形失業率的主要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創造條件促使勞動力向欠發達地區迴流。
根據基本經濟規律,勞動力有向欠發達地區迴流的動力,然而這必須基於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具有相對接近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經濟規則的基本前提。也許我們當前所急需做的,就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創造基本公正合理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經濟規則。
5. 宏觀經濟學失業:如何看待目前的失業問題
人均資源短缺與勞動力總量相對過剩,是我國現階段一個基本國情。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我國的失業問題日益凸顯並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已構成對我國今後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尖銳挑戰。本文對我國的失業現狀和特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失業;城鎮;失業率 一 在國內諸多的相關著述中,對我國失業現狀的評估存在較大的分歧,其基本原因在於所引用數據的統計口徑不同。目前,我國針對失業現狀大體上有三種統計口徑。 (一)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是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歲以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2006年,中國存在巨大的就業缺口,將有1400萬需要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失業問題得不到緩解是否會引發社會動亂?是否會威脅中國的經濟增長?
中國國家發改委關於2006年就業形勢分析報告指出,2006年,中國勞動力總量的供過於求的問題將更趨嚴重。報告預測,2006年,16歲以上的人口增長將達到高峰值,新增勞動力1700多萬。全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總量為2500萬人。但是,預計新增就業機會只有1100萬個,而需要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將高達1400萬人。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高輝清博士指出,中國第三次失業高峰正在到來。他所說的第一次失業高峰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第二次是指上個世紀90年代大批國企工人下崗。高輝清表示,當前的第三次失業高峰將比前兩次更加嚴重。主要原因不僅是需要工作的人數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臨產能過剩的嚴重局面。前幾年在經濟高漲中所形成的新增產能達到空前的規模,使得增加就業的工作更加困難。
這一波兇猛的失業洪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應對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環境呢?對於這個國內外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旅美獨立評論人士方覺對記者表示,失業問題存在已久,老百姓對此已經麻木,不大可能因此而鬧出大事。
他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在中國起碼已經存在10年以上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嚴重,1400萬人找不到工作,這個數字是很大的。但由於它存在的時間很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失業者或者潛在的失業者有一種麻木感了。」
曾經長期在中國大陸從事經濟工作的方覺表示,中國的失業問題一部份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現像,比如大批農村勞動力湧向城鎮。但方覺指出,還有一部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
6. 宏觀經濟學通常將失業分為哪三個
摩擦性失業
由於求抄職的勞動者與需要提供的崗位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而導致的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結構性失業
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周期性失業
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7. 宏觀經濟學的失業原理怎樣舉例解釋呢謝謝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8. 宏觀經濟學失業率計算
(1)勞動力人數 = 就業人數 + 失業人數 = 1.2 + 0.1 = 1.3億
(2)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可工作年齡人口)專×100%=1.3/1.9=68.4%
(3) 就業率屬=(失業者/勞動力)×100%=0.1/1.3=7.69%
9. 如何理解失業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宏觀經濟學
失業
會帶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不利於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