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專業屬於經濟學類還是管理學類
主要還是管理類的,不過經濟學知識也是有的,只不過經濟學類學的都是理想的、假設的
⑵ 高中政治,只理論。安徽省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經濟學依據
1.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過政府是人民意指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安徽省政府版出台措施支權持中小企業發展是由其自身性質決定的。
2.省政府積極為中小企業擺脫困境、實現發展出謀劃策、提供服務,切實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工作原則,
3.省政府積極實行了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為中小企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服務。
4.積極為中小企業排憂解難、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是安徽省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水平的表現,有利於樹立樹立政府的威信。
⑶ 學經濟學的寫個中小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問題的研究可以么
可以啊為啥不可以的呢
⑷ 有沒有哪個經濟學家什麼的寫中小企業的書中有寫到中小企業的特徵及作用
吳敬璉,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曾提及。不過你寫論文的話可以直接去一些論文的網站看,那樣更放便,中國的中小企業研究是一個成型的問題,很容易就能搜到的
⑸ 國內外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理論
中小企業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大企業所不可替代和不容忽視的。中小企業在提供就業機會和所創造的國民財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企業數量上大大超過了大企業。
中小企業具有的創造性、靈活性和成長性優勢,在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世界各國都比較重視中小企業發展。隨著世界經濟形勢不斷發展變化,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重重挑戰。中小企業理論研究嚴重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同樣中小企業政策問題也日漸突出。
中小企業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不足: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市場佔有份額低。這種不足,使得中小企業在新經濟發展模式中處於不利地位。中小企業具有靈活的機制,但要改變中小企業在市場中的不利地位,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同樣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
中小企業解決自身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向集群化方向發展。近年來,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引起了國內外一些學者的關注。中國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吸收國外有關研究成果,並對國內中小企業專業集群現象進行了理論研究。
國外對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不斷廣泛和深化,主要從主流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和分析技術,從不同角度對中小企業集群進行了不同層面的闡述和實證,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小企業集群的靜態特徵,如外部經濟優勢、交易成本優勢、競爭優勢、貿易優勢、創新優勢等,但這些理論都有其局限性,單純靠某一理論均不能對企業集群問題做出完整、科學的解釋。
我國對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比較晚,主要是在借鑒國外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間地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創新網路、產業政策和實證等方面,也有些借鑒了非主流經濟學從較新的研究視角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結合生態學或者社會學的觀點,對中小企業集群進行研究。但總體上說,主要是一種線性的、機械的、靜態的分析,僅適合於特定時間斷面上的線性經濟關系研究,許多研究停留於個別案例的事後歸納,很少抽象出集群共性特徵,較少深入內部機理研究,也缺乏企業集群演化的較完整的理論框架,更沒有用動態分析方法進行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分析。
1.2.2.1 歐美國家中小企業生存理論
隨著現代生產大型化、集中化的發展趨勢,中小企業似乎難以生存下去。一些經濟學家曾斷言,中 小 企 業 的 活 動 空 間 將 越 來 越 小。比 如,阿 爾 弗 雷 德 · 馬 歇 爾 (AlfredMarshall)在 《經濟學原理 (第一版)》中即持有這種觀點。然而,縱觀整個20世紀,雖然發達國家發生了數次企業兼並浪潮,並產生了一些巨無霸型企業,但中小企業的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在日本、義大利,中小企業數量一直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即使在以大企業著稱的美國,這個比例也在98%以上。在我國900多萬家注冊的企業中,中小企業佔99%以上。企業發展的事實雄辯地表明,中小企業非但沒有消失,其發展勢頭還越來越猛。
歐美一些國家的經濟學者,對中小企業問題有著很深入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劍橋學派,而劍橋學派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可分成三個學派,它們分別是最佳規模論、經濟進化論、不完全競爭理論。
(1)最佳規模理論。最佳規模理論從規模經濟方面論述了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可能性。奧斯汀·羅賓遜 (Austin Robinson)在 《競爭的產業結構》中用規模經濟理論解釋了中小企業的存在。認為,雖然大規模經營有許多優勢,但並非規模越大越好。羅賓遜還認為,小規模經營雖然不能享受大規模經濟的好處,但也有管理費用低、決策效率高、職工富有責任心等優勢。基於這一理論,小礦生存有著大礦所不具有的優勢。小礦的 「小規模經濟」是實現資源利用市場優化配置的一個重要基礎。小礦生產機動靈活,可以充分開發邊角資源;大規模採掘有利於大礦生產,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適於大礦開發還是適於小礦開發取決於礦產的賦存狀況,只要是適合的規模即是最佳規模。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小礦的生命力及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大中型礦山企業與小礦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過去不可調和的競爭對立關系轉變為協調合作關系;從直接競爭轉為協調競爭,從而出現了共同開發礦產資源、共享資源開發效益的深入合作。
(2)經濟進化論。最早用經濟進化論 (林漢川,2003)思想解釋中小企業存在的經濟學家是馬歇爾,他在 《經濟學原理 (第一版)》中贊同斯密定理 (通過分工促進經濟增長的論斷),但中小企業頑強生存的現實引起了他的注意,而且在歸納古典經濟理論時,他發現在規模經濟遞增和競爭之間存在著矛盾,即所謂的 「馬歇爾沖突」。為解決這一沖突並解釋經濟現實,他在 《經濟學原理 (第二版)》中借鑒了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馬歇爾認為,自然界許多生物都有生命周期,比如一株幼苗吸收足夠的陽光、空氣、水分和其他營養,會長成參天大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這種狀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它終究會因擺脫不了年齡的影響而失去生命力,其他具有青春活力的幼苗又會沿著這一軌跡發展。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有其 「生成—發展—衰亡」的生命周期。馬歇爾還指出中小企業的最大特點就在於管理費用低、決策靈活,同樣可以獲得必要的信息 (企業規模愈小,必要信息量愈少)。馬歇爾從進化論角度、在中小企業個體層面上考察了其存在的原因,可稱為 「個體經濟進化論」。在20世紀末期涌現的企業能力理論經濟學家中,經濟學家安蒂斯·潘羅斯 (E.T.Penrose)秉承了馬歇爾的分析,認為企業沒有最優的規模,因為企業連續不斷地產生出新的資源,這些資源可用於有效拓展 「鄰近」的產品市場,單個企業往往處於由小到大的不斷進化之中,周而復始。經濟進化論用類比的手法闡釋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原因。生物界的新舊更替歸根到底是新的原本弱小的企業對曾經強大企業的更替,本質上來說與企業的大小並無實質關系,是企業的個體生命周期與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與企業發展的狀況是否能夠適應所決定的。我國小礦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這樣的事實:採掘業中,大中型礦山企業的主導地位是不容動搖的。小礦的發展並不能對大中型礦山企業構成威脅,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取代大中型礦山。但開展 「垂直型」的協作方式,卻能創造出一種行業內部的 「共贏」局面。以大礦為頂點、以小礦企業為基礎而組成「垂直型」協作方式。大礦通過技術指導等協作方式,把小礦納入到生產體系中來。系列化論的核心是通過建立系列化生產經營體制,充分發揮不同規模、不同技術水平企業的優勢,從而創造出大大超過各類企業獨立生產經營的生產力,實現雙贏。系列化不僅能通過長期持續交易所建立的信賴合作關系,為大礦節約交易成本、生產和管理成本,也能減少小礦企業信息收集成本和銷售成本,提高小礦企業經營的穩定性。
(3)不完全競爭理論。在現實生活中,完全的競爭市場和完全的壟斷市場是不存在的,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 「不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狀態,是中小企業成長的沃土。不完全競爭論者的代表人物是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張伯倫特別強調 「產品的差異性」對中小企業生存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由於產品的差異性,不僅大企業能形成壟斷因素,中小企業也會形成壟斷因素,因此,中小企業會生存和發展下去。羅賓遜夫人則強調了 「市場的不完全性」對中小企業生存的重要意義。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指參與競爭企業的條件各不相同,諸如銷售時間、銷售技巧、運輸費用的差異等,這些因素均會影響產品的價格。因此,只要中小企業經營策略得當,同樣可以對價格產生影響,擁有競爭優勢,這就是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共存的真正原因。在馬歇爾 「外部經濟」思想影響下,20世紀世紀50~60年代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理查德·尼爾森 (Richard Nelson)分別指出,在企業和市場這兩種基本的制度形式之間,還存在著第三種組織活動的基本形式,即 「組織間協調」或 「中間性體制」,也就是一些組織通過戰略聯盟等形式形成集群以獲得外部經濟的好處,這樣的市場已非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市場,而是另外一種含義的不完全競爭市場。單個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實力弱,難以與大企業抗衡,但可以結成 「中間性體制」,既能獲得外部經濟效果,又能獲得集體競爭優勢,以整體力量與大企業競爭。這樣,他們就用另一種含義的不完全市場解釋了中小企業的存在,同樣可以影響市場價格的形成。不完全競爭理論從現實經濟生活出發,證明了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狀態是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深刻根源。市場不完全性為小礦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單個小礦由於規模小、實力弱,難以與大中型礦山企業抗衡,但它們可以結成「中間性體制」,既能獲得外部經濟效果,又能獲得集體競爭優勢,以整體力量影響市場價格的形成,並與大型礦山企業競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尤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小礦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缺乏協作的單個企業將難以生存下去。但是,通過集群內企業所建立的跨區域生產聯系企業,可以將自己的生產經營與發展相對固定地融入更大范圍的生產經營中,成為大礦山企業生產的組成部分。通過不斷參與大礦企業的生產和流通活動,小礦企業可以與大礦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從而獲得外部經濟和集體效率,提高專業化技術水平,並與他們構築起有能力創新和適應殘酷競爭的網路組織。融入區域性生產體系,依靠特定產品的競爭能力贏得在區域勞動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可以幫助小礦企業從低成本競爭的陷阱中走出來,進入以創新、質量和市場應變能力等 「高級優勢」為基礎的高端競爭軌道。
1.2.2.2 日本的中小企業生存理論
早在 「二戰」以前,日本決策層就特別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尤其是關於中小企業生存理論的研究。「二戰」以後,日本調整了對內對外的政治經濟政策,政府將重點放在了發展經濟上,對中小企業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關於中小企業生存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新高潮。其中,以未松玄六教授的 「最適規模論」,中村秀一郎教授的 「大規模時代的終結論」以及 「環境適應論」最具代表性。
(1)最適規模論。未松玄六教授在 「最佳規模論」的基礎上,結合日本實際發展起了「最適規模論」,用以解釋中小企業的存在。未松在 《中小企業經營戰略》 (1971)中首先區分了最大收益規模的最適規模 (OSMRS)和最大效率規模的最適規模 (OSMES)。前者指以最大收益額所表示的最適規模,強調利潤的絕對量;後者指綜合考慮平均成本、銷售利潤率、總資本附加值率等因素時綜合效率最大的規模,強調利潤的相對量。只有OSMES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真正體現,但兩者往往並不重合。行業不同,企業最適規模也各異,所以一些行業特別適合中小企業的存在。未松詳細分析了一些行業大企業未必比中小企業具有競爭優勢:①大企業人際關系不融洽;②大企業管理層次多,管理費用和協調費用高;③大企業信息傳遞渠道不暢;④大企業內企業家精神缺失;⑤大企業規章制度繁雜,決策不靈活。最後未松得出結論:中小企業只要能發揮自身優勢,自然可以調整到最適規模,獲得規模經濟,與大企業共存並取得不斷的發展。最適規模論的突出貢獻在於:行業不同,企業所需的最適規模也不同,在某些行業中往往只有中小規模的企業才能生存,在那些需求呈現多樣化的行業尤其不利於大企業的生存。
(2)大規模時代的終結。日本學者中村秀一郎在 《大規模時代的終結———多元化產業組織》中依據日本的經濟現實認為,中小企業的蓬勃興起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中村指出,日本經濟在 「黃金增長階段」(「二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的主要特徵是以重化工業為核心,企業在規模上追求大型化。然而進入70年代以後,由於諸多原因,大企業生產經營步履維艱。「大規模時代」已經終結,中小企業將進入結構性大發展階段。他認為,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日本自70年代已從重化工業階段跨入信息化時代。首先,生產力隨著科技進步快速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由資本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移,人們對規模經濟的根本概念發生了動搖。其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收入水平提高,帶動需求結構向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與之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取代了少品種、大批量的傳統生產方式。此外,國家為發展生產力,其產業政策亦向中小企業傾斜,這一切都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可見,中小企業蓬勃興起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發展。
(3)環境適應論。企業能否適應環境的變化,決定著它的生存和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發生了戰後以來最深刻、最激烈的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大企業並沒有因為其雄厚實力而顯示出強大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中小企業也沒有因為其力量薄弱而被淘汰。在環境的動盪下,日本中小企業採取專業化協作,組成聯合體,增加對外投資等策略,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日本經濟學界對大中小企業的環境適應能力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認為在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大企業能充分發揮大批量生產的優越性,中小企業可在大企業不宜佔領的領域發揮作用。而當環境發生激烈變化時,大企業因規模過大,行動遲緩,反應不靈,其適應能力大打折扣,相反,中小企業則顯示出較強的活力和適應能力。回顧過去,正視現實,展望未來,中小企業由於其自身的優勢,有著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這一點不會改變。日本的中小企業生存理論是在歐美中小企業生存理論基礎上結合日本中小企業的具體實踐而提出來的,融入了許多時代特徵。例如:產業結構變動,知識、技術的飛速發展等。以上這些觀點和看法對於現代研究中小企業的生存理論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但縱觀這些理論,我們發現這些理論普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未能發掘出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學及社會學方面的深層次原因,這些都是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我國,縱觀中小企業的主要生存理論,不難發現,中小企業,特別是各種類型的小礦,要著眼市場經濟的挑戰和機遇,善於規避自身的不足和劣勢,善於發掘其優勢和自身條件,確立正確科學的戰略目標,並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集群效應,突破技術障礙,以適宜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小企業、小礦發展理論指導實踐。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實踐,在眾多西方理論基礎上提出我國的中小企業、小礦發展理論,更好地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小礦的發展。工業化過程中,企業分散布局帶來的規模不經濟、城鎮化滯後、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普遍關注。在我國礦山企業發展過程中,行政區劃條件下土地所有權屬的分割造成了 「村級村有,鄉級鄉有」的分散格局,土地分割細碎化。企業在低水平上散布於各村鎮,難以形成集群效應。通過企業集群的形成可以突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解決好農村企業及小城鎮發展中對土地的需求問題,也有利於土地集約化的開發。通過促進不同類型的企業在一定空間尺度上的集中,形成產業的集聚,依託本地經濟與非農產業的發展,結合本地發展特點吸引外來相關企業形成本地化的生產網路體系,並加強協作與信賴關系,完善社會綜合配套服務,以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1.2.2.3 中小企業發展理論
1998年,邁克爾·波特 (M.E.Porter)在 《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 《集群和新競爭經濟學》一文,把企業集群理論推向新的高峰。早在19世紀末,馬歇爾就提出了企業集群理論,後來區位經濟學家又把這一理論推進了一步。中小企業集群理論的流派很多,這里主要介紹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韋伯的集聚經濟理論和波特的新競爭經濟理論。
(1)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外部經濟理論是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 《經濟學原理》中首先提出的。他講的是 「小企業集群」。他解釋說,「現在我們要繼續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經濟,這種經濟往往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他認為,內部規模經濟是由單個企業內部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形成的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是由眾多相互聯系的企業集中在特定地方所產生的規模。他用外部規模經濟來說明中小企業集群為什麼存在,他認為生產或銷售同類產品的企業或存在著產業關聯的上、中、下游企業,集中於特定的地方,會使專門人才、專門機械、原材料產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這種使用效率是處於分散狀態下的企業所不能達到的,這種高效率形成了外部經濟,從而促使中小企業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業集群。
(2)韋伯的集聚經濟理論。工業區位學家韋伯 (A.Weber)在1909年出版的 《工業區位 論 》 一 書 中, 把 區 位 因 素 分 為 區 域 因 素 (Regional Factor) 和 集 聚 因 素(Agglomeration Factor)。他認為,集聚因素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僅通過企業自身的擴大而產生集聚優勢,這是初級階段;第二階段是各個企業通過相互聯系的組織而地方工業化,這是最重要的高級集聚階段。在高級集聚階段,各個企業通過相互聯系的組織而形成的地方工業化就是企業集群。在韋伯看來,企業集群的要素有四個方面:技術設備的發展使生產過程專業化,而專業化的生產部門更要求工業的集聚;勞動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靈活的勞動力組織,勞動力組織有利於集聚的發生;集聚可以產生廣泛的市場化,批量購買和銷售降低了生產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正因為如此,集中化可以使基礎設施,如煤氣、自來水管道、街道等共享,整個 「基礎設施」使 「單個企業廉價」是可能的,從而降低 「一般經常性開支成本」,同時,一般開支的降低還會促進集中化。韋伯不僅分析了企業集群的集聚因素,還分析了分散因素。他認為,分散要素無非是集聚要素的相反傾向而已。產業在一個地方集聚與否,可以看成是集聚與分散相互作用的結果。韋伯將產業集聚歸因於企業決策者將集聚所得的利益與因遷移而追加的運輸和勞動成本進行大小比較後的結果,他將社會集聚和意外集聚 (外部經濟)看做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計算時沒做具體考慮。由於韋伯的工業區位論是以古典經濟學為基礎、以成本分析為依據來研究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工業地域結構,所以,他沒有考慮壟斷價格給企業帶來的超額利潤,也沒有考慮政府和當地社會文化的作用,而只從資源稟賦的角度來考慮資源型產業的集聚。
(3)波特的新競爭經濟理論。20世紀90年代,波特提出著名的競爭優勢理論,體現在他的 《競爭戰略》(1980)、《競爭優勢》(1985)和 《國家競爭優勢》(1990)三部著作中。在該理論中,波特通過個案研究方法,從組織變革、價值鏈、經濟效率和柔性特徵所創造的競爭優勢角度重新審視企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和價值。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並由此提出了分析國家競爭優勢的 「鑽石模型」,即認為國家競爭優勢取決於4個因素:投入要素狀況;需求狀況;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波特認為,當這些要素相互作用、持續發展時,國家競爭產業會不斷增強,反之會有失去優勢的危險。一個國家在國際上成功的產業,在地理上呈現集中的趨勢,這樣會提高經營的效率和專業化水平。
⑹ 中小企業集群組織結構研究屬於經濟學內容嗎
中小企業集群組織結構研究屬於經濟學內容。
中小企業集群是指以一個主導產業內為核心的相關產業或某特定容領域內大量相互聯系的中小企業及其支持機構在該區域空間內的集合。美國矽谷的繁榮、義大利經濟的振興、東部沿海鄉鎮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當地企業集群的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全球化,經濟發展也凸現出區域集中化趨勢,特別是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地方企業集群化。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企業集群,由於其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發展。
⑺ 請問:高中政治:支持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發展的經濟學依據
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社回會和諧穩定
是深答入貫徹落實科學,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的體現
有利於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⑻ 運用經濟學知識,說說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原因
【解題思路】首先,要結合教材、明確我國的經濟生產制度及企業在國民經濟專中的作用。
【答屬案】 (1)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持中⼩企業發展,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層次的⽣產⼒狀況決定的。② 中⼩企業數量⼤,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參加者,⽀持中⼩企業發展,對於促進 經濟增長、擴⼤就業、增加財政收⼊、科技創新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⑼ 經濟學包括哪些專業 就業方向是什麼
經濟學包括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保險學等。
經濟學專回業培養具備比較扎答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能力的專門人才。
經濟學畢業生可以在政策研究部門、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經濟理論政策方面理論性較強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金融機構和企業,例如銀行、證券公司等,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等實踐性較強的工作。
經濟學專業就業崗位一般是財務經理、會計、財務總監、銷售經理、財務主管、客戶經理、銷售代表、項目經理、財務 會計助理、區域經理、出納、總經理助理還有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等。
(9)中小企業經濟學擴展閱讀
隨著金融行業越來越熱門,入門的門檻也逐漸水漲船高。如果在本科畢業的時候沒有特別好的入行機會,還是建議去考研,數學,英語要學好,因為這會在考研的時候加重砝碼的.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金融業是一個需要高學歷的行業。
金融學就業主要面向高端市場並且安全系數高,深受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近年來金融專業人才就業形勢良好,除了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可以選擇外還可以選擇財務、審計、評估、企業融資、擔保、信託等細分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