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隨著英國兩黨奉行的「巴茨克爾主義「政策逐漸失靈,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滯漲階段,凱恩斯主義失效。
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就是撒切爾夫人改革。
撤切爾夫人上台後,在經濟上減少國家的干預,增加市場調節。並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盡管英國付出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以及社區分裂等代價,但英國走出了滯漲階段,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1)撒切爾經濟學背景擴展閱讀:
撒切爾夫人改革內容:
1、大力推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過把國有企業的股份大量出售給個人和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國營領域等辦法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對英國工會和罷工運動採取強硬政策,以取代過去所採用的協商、談判和妥協方針。
3、一方面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卻又主張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
4、在對待平等問題上,提出「社會不平等天然就是錯誤的或有害的」這一觀點,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義的政策只能創造出一個單一的社會,而且這些政策只能藉助專制力量來推行。
Ⅱ 撒切爾夫人1979年經濟主張提出背景
二戰後西歐地位一落千丈,受到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威脅和控制。
Ⅲ 收入分配理論的理論背景
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作為一門科學,經濟學都肩負著不斷改善人類生活的神聖使命。對稀缺性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完成這種使命的根本條件,這基本上是經濟學家們的共識。但對於收入分配是否有助於改善人類生活,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卻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新古典經濟學家把收入分配問題僅僅看作是一般價格形成問題中的一個方面。在他們看來,只要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生產要素按其價格所獲得的收入就是公平合理的。舊福利經濟學把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國民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作為經濟福利提高的充分條件。而新福利經濟學則把收入分配排除在福利增加的條件之外。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經濟效率只是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的必要條件,收入分配的公平才是充分條件。但由於阿羅不可能定理的困惑,經濟學家始終未能找到滿足經濟效率與公平分配的最優組合點的條件,這就給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留下了極大的理論空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崛起和美國「新政」的大規模實施,收入再分配已成為西方經濟學和政府用來對付不平等現象的主要手段,西方國家風靡一時的「福利國家」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但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爆發了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發的「滯脹」,引致凱恩斯經濟學危機,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潮再度崛起。瑞典社會民主黨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選中的失敗、80年代初撒切爾夫人和里根在英、美的上台,都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對效率的負面影響,「福利國家危機論」一直比較流行。但福利國家在提供信息和保健服務、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預防社會分化和利益沖突等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又難以否認。不僅如此,西方國家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又為政府實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加之收入分配的過於懸殊不僅可能影響效率,而且其本身就與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相沖突。因此,收入分配問題重新成為西方經濟學界關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邊際革命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大多推崇經濟學研究的數理化傾向,貶抑倫理化傾向。近年來,主流經濟學對規范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科學作用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1998年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明證。另外,羅爾斯、諾齊克等政治哲學家也對分配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並且已得到經濟學家的認可。這都為多視角、多方位、多學科綜合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無論是從西方經濟理論自身的演變來看,還是從經濟學與其它學科的合理回歸與相互融合來看,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都愈來愈受到關注。而在西方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中,集中表現出兩大鮮明的特徵:一是對非收入因素的關注,二是對社會最底層成員的關注。
Ⅳ 撒切爾夫人執政前 英國的時代背景
1979年9月。保守黨領袖瑪格麗特·撒切爾擔任英國首相,此時英國內外交困的形勢令國內有識之士深感憂。在她上台半年以前,資深的英國外交家漢德遜爵士(Sir Nicholas Henderson)向卡拉漢內閣提交了一份報告。說道:戰後初期,我國仍是世界強國之一……我本人親眼看見丘吉爾、艾德禮和貝文在波茨坦會議上與斯大林和杜魯門分庭抗禮。當對德國和法國還無資格參加這種會議……時至今日,我們不但不再是一個世界強國,甚至連歐洲強國都算不上。英國的收入在三個世紀以來第一次低於法國,在經濟上或政治上,我國現在已經很難與德國或法國並駕齊驅了……」
英國的危機首先來自國內經濟的衰落和社會文化的頹廢,一些人把二戰後的英國比作是社會主義、凱恩斯主義和福利主義的雜交產物,英帝國過去那種鮮明的自由主義色彩經失去了原來的面貌,整個社會也缺乏朝氣,一些人甚至把英國比作一戰前的土耳其,稱其為「歐洲最新的病夫」。
為了保衛英帝國及其海外商業利益,英國曾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一套全球防務體系。直到二戰結束之前,聯合王國、各自治領及海外殖民地仍實行統一的帝國防務制度。二戰後,實力極度削弱的英國不僅在經濟上完全依賴美國,而且在軍事上也需要協助美國與蘇聯抗衡,其自身的安全都得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維護,顯然難以再度承擔全球范圍的防務。隨著印度這一英帝國最大的戰略後備力量的獨立,英國在印度洋和遠東的防務能力削弱了80%。簽訂於1951年的美澳新防務條約也把英國完全排除在外,進一步表明由英國皇家海軍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提供安全保障的百年戰略已經被正式廢棄。自1958年迦納獨立開始的非殖民化浪潮更是將英帝國在非洲、中東和南亞的殖民地席捲一空。
隨著英國過長的防務戰線與有限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之聞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威爾遜首相及其工黨政府在60年代末最終作出決定,撤出部署在蘇伊士運河以東的所有部隊。到1971年底,英軍完成了從海灣地區的撤退,1976年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並迸一步壓縮,在香港、馬爾他和塞普勒斯的駐軍。曾經遍布全球的米字旗淡出了歷史的舞台,代之而來的是遍布全球的星條旗,「英國治下的和平」已經讓位於美國治下的和平」。
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國工黨內閣以公有化和高福利政策為綱領,試圖以此創造出一個富裕的英國工人階級,在英國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目標。其具體措施包括: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包括對鋼鐵.煤炭、鐵路、航空、港口、郵政、電訊、汽車、造船、航宇和公用事業等行業的國有化;提高稅收;削減軍事開支,具體措施包括裁軍、取消新的國防研究項目、提高工資和福利水平等等。但是與工黨的良好願望相反,公司的國有化,工資的「大鍋飯」和高福利(甚至連配眼鏡和假牙的費用都由國家報銷)導致生產效率降低,政府支出過大,經濟狀況惡化。再加上外部原因如中東石油危機的影響,以及國內生產技術陳舊、產品缺乏創新、勞資關系復雜等原因,英國在70年代中期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通貨膨脹和大量失業,國際貿易收支赤字猛增。
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工黨的卡拉漢內閣在年1976年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貸款,但後者開出的條件十分苛刻。包括削減政府開支25億英鎊,將英國石油企業私有化、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等等。但是由工黨此時仍未改變其左冀綱領,因此阻礙英國經濟發展的深層原因仍來得到解決。1979年初,汽車、公用事業等行業的工人舉行了1926年以來英國規模最大的罷工,全國怨聲載道,以撤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抓住這一機會,提出對卡拉漢內閣的不信任案,在國會以311:310的一票多數通過,拉漢被迫解散國會,於1979年5月3日舉行大選,保守黨政府上台,隨後立即採取私有化和「貨幣主義」政策,英國開始了經濟復甦時代,通貨膨脹率從20%下降到4.1%,持續了18年的財政赤字轉為盈餘.經濟增長率先後超過美國、西德、法國,並在1988年超過了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也在8年內提高了23%。
然而此前的幾屆英國政府對國防工業造成的損害在福蘭克戰爭爆發時仍未得到解決。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被裁得一艘不剩,僅有的「競技神」號航母准備出售給印度,新建的「無敵」號航母准備出售給澳利亞。眾多的先進武器研製項目或被擱置,或被取消。一度與美蘇並列,稱雄予世界的航空工業落後於法德等國,工黨甚至在1979年的競選綱領中提出單方面核裁軍、並將所有核潛艇完全毀棄……阿根廷人之所以敢於在福競蘭群島使用武力。無疑也與英國此時病懨懨的狀態有關。
奇怪的是,所有這一切困厄並未清除英國人心中殘存的那點帝國情結。撒切爾夫人早在1976年的一次保守黨集會主便說「英國具有世界范圍的外交和防務經驗,它要發揮一個特殊的作用」,即「以英國人民的出色品質為基礎,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來,英國的衰敗並非不可扭轉,英國作為歷史上的大國,必須恢復國家的力量和尊嚴。創立於丘吉爾-羅斯福時代的「英美特殊關系」在50年代工黨執政和蘇伊士危機時期便已名存實亡,到了70年代的希思與卡拉漢內閣時期,英美關系一度降到了戰後的最低點。撇切爾的新保守主義與里根提出的「新右派」方針不謀而合,使兩國的外交有了協調的基礎,兩人之間的私交也達到丘吉爾-羅斯福之後前所來有的程度。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基礎,英國才在1980年在西歐國家中率先准許美國在英國都署160枚巡航導彈,以對抗蘇聯部署在東歐的SS-20中程導彈。美國也在1982年改變了與阿根廷傳統的友好關系,支持英國在福克蘭的軍事行動。
Ⅳ 簡述英國經濟改革的背景和歷史作用
戰後30多年來,英國兩黨奉行「巴茨克爾主義」,這是一種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理論和「各階級合作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資本主義。隨著這一政策逐漸失靈,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其基本內容是,在經濟上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推行私有化和貨幣主義政策;在政治上反對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打擊工會和勞工運動,強化資本主義制度。
撒切爾主義在整治英國經濟方面取得比較明顯的成就。自1982年以來英國經濟保持了8年的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有顯著提高,商品競爭力增強,持續18年的財政赤字從1987年度起開始轉為盈餘。一時間英國似乎甩掉了「歐洲病夫」的帽子。同時,英國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這曾被看作撒切爾主義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來通貨膨脹又卷土重來,目前已達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之首。為抑制通貨膨脹所採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導致生產和消費需求下降,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使英國經濟滑入衰退。這就不能不使人們對撒切爾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轉英國相對衰落的發展趨勢產生疑問。
還應該指出,瑪・撒切爾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劇社會矛盾為代價的。80年代初實行的嚴厲的緊縮政策,曾使失業人數超過300萬,約佔全部勞動力的13%。隨著高技術新興工業部門在南部的發展和北部老工業區的衰敗,英國的南、北差距日趨加大。稅制改革使富人獲得巨大好處,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負擔。今年4月開始推行的不問財產多寡而按人頭納稅的地方稅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對。有人說,撒切爾夫人治理下的英國,富人變得更富,窮人則更窮了。
Ⅵ 撒切爾夫人經濟改革的歷史背景
撒切爾主義通常是指瑪・撒切爾夫人當政期間所推行的一套與以往不同的方針政策。它是戰後英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戰後30多年來,英國兩黨奉行「巴茨克爾主義」,這是一種建立在凱恩斯主義理論和「各階級合作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資本主義。隨著這一政策逐漸失靈,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其基本內容是,在經濟上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國家干預,推行私有化和貨幣主義政策;在政治上反對英國工黨的「社會主義」,打擊工會和勞工運動,強化資本主義制度。
撒切爾主義在整治英國經濟方面取得比較明顯的成就。自1982年以來英國經濟保持了8年的持續增長,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有顯著提高,商品競爭力增強,持續18年的財政赤字從1987年度起開始轉為盈餘。一時間英國似乎甩掉了「歐洲病夫」的帽子。同時,英國的年通膨率由80年代初的近22%降至80年代中的不到4%。這曾被看作撒切爾主義的一大突出成就。但是近年來通貨膨脹又卷土重來,目前已達11%左右,再次位居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之首。為抑制通貨膨脹所採取的高利率政策,又導致生產和消費需求下降,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使英國經濟滑入衰退。這就不能不使人們對撒切爾主義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轉英國相對衰落的發展趨勢產生疑問。
還應該指出,瑪・撒切爾政府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加劇社會矛盾為代價的。80年代初實行的嚴厲的緊縮政策,曾使失業人數超過300萬,約佔全部勞動力的13%。隨著高技術新興工業部門在南部的發展和北部老工業區的衰敗,英國的南、北差距日趨加大。稅制改革使富人獲得巨大好處,而加重了一般平民百姓的負擔。今年4月開始推行的不問財產多寡而按人頭納稅的地方稅制,更是遭到普遍的反對。有人說,撒切爾夫人治理下的英國,富人變得更富,窮人則更窮了。
Ⅶ 撒切爾夫人有什麼家庭背景
瑪格麗特·撒來切爾源1925年10月13日降生在離倫敦100餘英里的格蘭薩姆市。父親費雷德·羅伯茨是個出身貧困的雜貨鋪小店主。後來他靠不懈奮斗,躋身於仕宦之列,擔任過議員、市長、法官等職。父親把自己堅強奮斗的精神、能言善辯的天賦以及對法律和政治的酷愛都遺傳給了他的小女兒瑪格麗特。
Ⅷ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簡要評價撒切爾夫人改革
您好哦 不清楚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一般稱作版撒切爾夫人,英權國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國首相,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創造了蟬聯三屆,也是自19世紀初利物浦伯爵以來連任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她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其所推行的一套政策而被冠之以「主義」和「革命」的首相,20世紀最優秀的首相之一。其政治哲學與政策主張被通稱為「撒切爾主義」,在她任首相期間,對英國經濟、社會與文化面貌作出了深且廣的改變。她在擔任首相前後高姿態地反對共產主義,而被前蘇聯媒體戲稱為「鐵娘子」,這個綽號甚至已成為了她的主要標志。撒切爾於2013年4月8日早晨因中風去世,骨灰被安葬在亡夫丹尼斯的墳墓旁邊
望採納!
Ⅸ 撒切爾主義與里根經濟學有什麼異同分別對我國經濟改革有什麼借鑒意義
在所謂「里根經濟學」的背後,實際上是「供應學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礎。雖然當時支持「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並不佔多數,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經濟學家推行「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供應學派」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應學派」的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加拿大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亞瑟·拉弗爾是美國經濟學家、里根政府的經濟政策顧問團成員。顧名思義,與凱恩斯傳統「需求」經濟理論相反,「供應學派」強調的是,「供應」與「需求」關系中的「供應」一邊,即「供應創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能夠得勢主要歸因於兩方面,一是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在70年代的失敗,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國政壇上得勢,「供應學派」下的減稅的經濟政策正好順應里根低稅收的價值觀和理念。里根的偉大就在於他能用極通俗的話,並富有感情地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傳達給美國大眾,即減少稅收、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通過經濟和財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增加國家稅收,同時增加大眾的財富。當時,美國的多數選民接受了減稅的「里根經濟學」,是因為支持里根的選民在理念和直覺上對里根經濟政策有了認同。
撒切爾主義在新工黨執政前主宰英國政壇近20餘年的是撒切爾主義。「所謂撒切爾主義是指撤切爾夫人上台後在保守黨內出現的一股占統治地位的「新右派」勢力的意識形態,是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混血兒」。它一方面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卻又主張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它反對建立在凱恩斯經濟學和對福利國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識政治」,是更為廣泛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國際性的反對平等主義和集體主義傾向的一部分。在對待平等問題上,撒切爾主義非常明顯地表現出對不平等現象的漠視,或者是對這種現象的積極支持。提出「社會不平等天然就是錯誤的或有害的」這一觀點。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義的政策(特別是蘇共所遵循的)只能創造出一個單一的社會,而且這些政策只能藉助專制力量來推行。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經濟上的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了在社會地位和其他領域方面的不平等。
Ⅹ 56什麼是撒切爾經濟學
撒切爾政府做的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就是嘗試運用貨幣手段,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抑制通貨膨脹,而不是傳統的凱恩斯財政手段。
圍繞著這個中心,撒切爾做了其它三條最重要的壓制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的輔助措施。
第一個輔助措施是撒切爾夫人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
第二個輔助措施是削減福利開支。
第三個輔助措施是打擊工會力量。
撒切爾的經濟措施可以總結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堅持「以貨幣措施來控制通脹調節經濟」這個中心,治療「英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