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研究的出發點是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是為了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捍衛勞動人回民的物質利益答.同時,也是為了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階級斗爭和黨派斗爭的根源.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志,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當今世界的經濟學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大體系,這兩大體系對經濟體的分析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的是對本質層次的分析,及對生產關系的分析;而西方經濟學則偏重的是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及對微觀與宏觀經濟運行中各種變數之間關系的分析.當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運行,但他的重點是分析生產關系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調整;西方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制度的分析,但他是把資本主義作為永恆的社會制度而分析其具體體制的.
Ⅱ 經濟學的出發點為資源稀缺與什麼
經濟學一直致力於解決的問題就是資源的稀缺性與人類無限的慾望之間的矛盾專。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研屬究的出發點和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正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這就產生了如何合理的利用和分配資源的來滿足人們需要的問題,也就是經濟學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我們應該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誰來生產的問題。
Ⅲ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什麼
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相互關系
Ⅳ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
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何使財富增長以及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例如,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把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作為研究對象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口和財富的比例問題是人們的物質福利問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由於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使得它們總是撇開財富的社會形式去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即社會生產關系運動中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關系,不是並列的,也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辯證地運動著的。「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必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研究。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又指出:「我要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合同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為什麼政治經濟學要義研究生產關系為其研究對象呢?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我們知道,人們要生存,就要吃飯、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種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這些東西,就要經過人們的生產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方面的活動。這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依賴於生產活動。因此,我們說:「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正因為如此,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②、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
從上述三要素,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是人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我們把它們統稱為生產資料,它是進行生產的客觀條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單個人進行的,而是以團體的形式來進行的,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的時候,不僅要與自然發生關系,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然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並且只有在這種關系中才能有人們對自然的關系。所以,我們說,不論什麼樣的生產,它都包括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人和自然的關系與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它表明人類改造自然已經達到的程度;人與人的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關系,它表明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交換關系和產品的分配關系。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
所謂生產關系,就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關系也叫經濟關系,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化相互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因此,生產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是社會的生產,人們只有首先發生相互之間的聯系,而後才能同自然界發生聯系。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又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這一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社會再生產過程就是這四個環節的辯證統一過程。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這一整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
所謂生產,是指以一定關系(一定的勞動方式、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形式)結合起來的人們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這一生產關系既包括勞動者在分工協作基礎上互相交換其活動與能力的關系,也包括社會生產各部門、企業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協作關系以及人們對生產進行組織管理方面的關系。
首先,生產決定分配,有什麼樣性質的生產關系,就有與其相適應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結構決定於生產的結構,它體現人們對產品的所有權關系。第一,被分配的產品只是生產的成果,因而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第二,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分配的社會形式。
其次,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包括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前者屬於直接的生產過程,後者則是聯結生產、分配、消費的中間環節。沒有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就沒有交換。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交換的性質,生產發展的水平和結構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交換對生產也有反作用,交換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生產的增長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第三,生產決定消費,,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而且決定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性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生產的目的不同,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體現的消費資料所有制、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也就不同。反過來消費關系有對生產關系具有反作用,這主要表現在消費不僅是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而且還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成為生產發展的動力;還不斷生產出生產的主觀因素——勞動力。所以,生產關系和消費關系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生產時期支配作用的要素,一定的消費關系是一定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的體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消費關系的有機整體,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這一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所以,政治經濟性研究生產關系,解釋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就必須研究考察生產關系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些具體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質。
3、政治經濟學必須結合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偶然的結合在一起的,而是有機的必然的聯系著的。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客觀上要求有一定形式的生產關系同它相適應,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
所謂生產方式,就是指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就構成了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變化,導致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革。那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呢?
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一定的生產力要求一定的生產關系同它相適應,每一種新的生產關系,都是適應與一定的生產力狀況而建立起來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所以,生產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他不可能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經常處於不斷的發展變革的過程中。而生產關系則相反,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即每一種生產關系一經形成,就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當著他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它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所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成熟之前,也是不會出現的。所以,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向前發展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所以,生產關系的任何變化,歸根結底,都是由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原理之一。這個原理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源泉,指出了生產力是生產方式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勞動人民則是歷史的創造者。
其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固然有著決定作用,但是生產關系也不是消極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它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代替了阻礙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舊的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使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馬克思講「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二是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就起著阻礙和破壞作用,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這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這種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陳舊的、起阻礙作用的生產關系總不能過分長久的落後於生產力,它或遲或早要被能適合生產力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新的生產關系一旦建立起來,就能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力量,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人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引起的,都可以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
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產力,而且研究生產關系的目標也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是政治經濟學關注的重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利益的思想理論,因此,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研究就有不同的著眼點:對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尋求改變這種生產關系的動力;而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則目的在於尋求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途徑,以進一步發展和解放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當然,也要研究資本主義在其運行過程中可以為社會主義借鑒的措施和方法,以推動社會主義更快的發展。
當今世界的經濟學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大體系,這兩大體系對經濟體的分析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的是對本質層次的分析,及對生產關系的分析;而西方經濟學則偏重的是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及對微觀與宏觀經濟運行中各種變數之間關系的分析。當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運行,但他的重點是分析生產關系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調整;西方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制度的分析,但他是把資本主義作為永恆的社會制度而分析其具體體制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握。
Ⅳ 如何理解經濟學的研究出發點和研究對象
最初出現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何使財富增長以及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例如,斯密的《國富論》就是把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條件作為研究對象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口和財富的比例問題是人們的物質福利問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由於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使得它們總是撇開財富的社會形式去研究財富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研究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即社會生產關系運動中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關系,不是並列的,也不是互不相關的,而是辯證地運動著的。「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必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研究。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又指出:「我要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合同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為什麼政治經濟學要義研究生產關系為其研究對象呢?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①、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我們知道,人們要生存,就要吃飯、穿衣、住房,就需要各種生活用品,但是,要得到這些東西,就要經過人們的生產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民族,如果停止了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方面的活動。這就是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依賴於生產活動。因此,我們說:「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正因為如此,物質資料的生產就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②、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
從上述三要素,我們可以看出,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是人使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我們把它們統稱為生產資料,它是進行生產的客觀條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不是單個人進行的,而是以團體的形式來進行的,也就是說,人們在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的時候,不僅要與自然發生關系,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然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並且只有在這種關系中才能有人們對自然的關系。所以,我們說,不論什麼樣的生產,它都包括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人和自然的關系與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它表明人類改造自然已經達到的程度;人與人的關系構成社會的生產關系,它表明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交換關系和產品的分配關系。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
所謂生產關系,就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關系也叫經濟關系,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化相互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因此,生產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是社會的生產,人們只有首先發生相互之間的聯系,而後才能同自然界發生聯系。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階級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而物質資料的生產又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這一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社會再生產過程就是這四個環節的辯證統一過程。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這一整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
所謂生產,是指以一定關系(一定的勞動方式、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形式)結合起來的人們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人們在這一過程中的共同活動和相互交換其活動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這一生產關系既包括勞動者在分工協作基礎上互相交換其活動與能力的關系,也包括社會生產各部門、企業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協作關系以及人們對生產進行組織管理方面的關系。
首先,生產決定分配,有什麼樣性質的生產關系,就有與其相適應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結構決定於生產的結構,它體現人們對產品的所有權關系。第一,被分配的產品只是生產的成果,因而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第二,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分配的社會形式。
其次,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包括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能力的交換,以及一般產品和商品的交換。前者屬於直接的生產過程,後者則是聯結生產、分配、消費的中間環節。沒有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就沒有交換。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交換的性質,生產發展的水平和結構決定交換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交換對生產也有反作用,交換的發展也可以促進生產的增長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第三,生產決定消費,,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而且決定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性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生產的目的不同,人們在消費過程中體現的消費資料所有制、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也就不同。反過來消費關系有對生產關系具有反作用,這主要表現在消費不僅是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而且還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成為生產發展的動力;還不斷生產出生產的主觀因素——勞動力。所以,生產關系和消費關系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生產時期支配作用的要素,一定的消費關系是一定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的體現。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消費關系的有機整體,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這一生產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所以,政治經濟性研究生產關系,解釋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就必須研究考察生產關系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些具體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質。
3、政治經濟學必須結合生產力研究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偶然的結合在一起的,而是有機的必然的聯系著的。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客觀上要求有一定形式的生產關系同它相適應,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
所謂生產方式,就是指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就構成了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這一矛盾的發展變化,導致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革。那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呢?
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一定的生產力要求一定的生產關系同它相適應,每一種新的生產關系,都是適應與一定的生產力狀況而建立起來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正如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所以,生產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他不可能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經常處於不斷的發展變革的過程中。而生產關系則相反,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即每一種生產關系一經形成,就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當著他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它是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所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成熟之前,也是不會出現的。所以,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向前發展到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遲早要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所以,生產關系的任何變化,歸根結底,都是由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原理之一。這個原理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源泉,指出了生產力是生產方式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勞動人民則是歷史的創造者。
其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對生產關系固然有著決定作用,但是生產關系也不是消極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它對生產力也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由於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代替了阻礙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舊的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使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馬克思講「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二是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就起著阻礙和破壞作用,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例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這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就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適應的新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這種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陳舊的、起阻礙作用的生產關系總不能過分長久的落後於生產力,它或遲或早要被能適合生產力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新的生產關系一旦建立起來,就能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力量,促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人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引起的,都可以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
政治經濟學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產力,而且研究生產關系的目標也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是政治經濟學關注的重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利益的思想理論,因此,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研究就有不同的著眼點:對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尋求改變這種生產關系的動力;而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則目的在於尋求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途徑,以進一步發展和解放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當然,也要研究資本主義在其運行過程中可以為社會主義借鑒的措施和方法,以推動社會主義更快的發展。
當今世界的經濟學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大體系,這兩大體系對經濟體的分析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的是對本質層次的分析,及對生產關系的分析;而西方經濟學則偏重的是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及對微觀與宏觀經濟運行中各種變數之間關系的分析。當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運行,但他的重點是分析生產關系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調整;西方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制度的分析,但他是把資本主義作為永恆的社會制度而分析其具體體制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握。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中來考察生產關系的。
1.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a.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
b.人類生存必須以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為前提。
c.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d.人類的發展也離不開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
e.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f.正是由於社會物質生產的不斷發展,才推動著人類社會依次由低級形態逐步向高級形態過渡。
2.研究對象的確立
a.勞動過程
定義:人們通過勞動,有目的地使用勞動資料,改變勞動對象,獲取物質資料的過程。
勞動三要素:①′勞動者的勞動:--勞動過程人的方面
②′勞動資料:
生產資料:勞動過程物的方面
③′勞動對象:
b.社會過程:
1.生產關系的引入:
由於單個人無法同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必須聯合起來,進行改造自然的活動,這就在生產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
2.生產關系的內容: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一形成社會生產方式,五次生產方式生產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的兩個層次:
a.以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
b.經濟體制(包括經濟運行機制)
4.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
生產力: 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生產關系: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經濟基礎: 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築: 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 律制度和意識形態。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
②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作用
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結 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和矛盾運動中來考察生產關系的。
Ⅵ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研究的出發點是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是為了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捍衛勞動人回民的物質利益。答同時,也是為了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階級斗爭和黨派斗爭的根源。恩格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有關時代的經濟學,是理解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趨勢的科學,也是理解整個社會發展和變遷的理論科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證明現在開始顯露出來的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這一生產方式快要瓦解的標志,並且在正在瓦解的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弊病的、新的生產組織和交換組織的因素。當今世界的經濟學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大體系,這兩大體系對經濟體的分析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偏重的是對本質層次的分析,及對生產關系的分析;而西方經濟學則偏重的是對經濟運行層次的分析,及對微觀與宏觀經濟運行中各種變數之間關系的分析。當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運行,但他的重點是分析生產關系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調整;西方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制度的分析,但他是把資本主義作為永恆的社會制度而分析其具體體制的。
Ⅶ 微觀經濟學為什麼稀缺性是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scarcity是經濟學研抄究的出發襲點是因為
經濟學是關於如何分配資源的學科,因為資源特有的稀缺性,所以要合理分配,合理分配的過程就是經濟學研究的價值。
例如,石油和天然氣是稀缺性資源,同時有需要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材料的公司A和公司B,公司A的石油加工效率是公司B的兩倍,公司B天然氣加工效率是公司A的兩倍的。已知石油的探明儲量為600,天然氣探明儲量是600,。我們應該給A 400的石油和200的天然氣/給B 200的石油和400的天然氣,以獲得optimal output.(最優產出)
在上文的例子中,探明儲量是固定的,有限的,稀缺的,是600. 如果不存在這種稀缺性,資源是無限的話,那就不存在分配的問題,也不存在研究分配的過程,也就沒有經濟學存在的意義。
=。=自己寫的,不能理解的話繼續追問。
Ⅷ 什麼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出發點
物質資料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於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以一定生產關系聯系起來的人們,利用生產工具改變勞動對象、創造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過程。
物質資料生產為人類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資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Ⅸ 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資源的稀缺性,請問大家如何理解
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
對於各種經濟學現象都是進行需要研究的,不單單只有資源的稀缺性。
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什麼
物質抄資料生產襲
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運用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變化,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因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一方面,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有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質資料,而這些物質資料只有通過生產才能取得,離開物質資料生產,人類就無法生存。另一方面,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從事其他活動的先決條件。
(10)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經濟學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
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歷史上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貼萬應靈葯,人類對經濟規律的理解還只是處於一種大致定性的狀態,馬克思發現了經濟規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社會學領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