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治經濟學:四大政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
政府在進行宏觀經抄濟調控時,必須襲注重經濟政策的運用,它更體現宏觀性和指導性。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等。
(1)財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關於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和行為准則,由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等組成。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在於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2)貨幣政策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對貨幣流通進行管理和調節所確定的指導原則和行為准則,由信貸政策、利率等政策組成。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穩定幣值和發展經濟。貨幣政策的手段主要有: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變更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
(3)產業政策是政府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各產業部門均衡發展而採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總和。由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技術和產業組織等政策組成。(4)收入分配政策是政府根據既定目標而規定的個人收入分配總量及結構變動方向,以及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此外,還有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匯率政策等。
② 宏觀經濟學 貨幣政策 急急急!!!(追)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五次下調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③ 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准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等。從學術角度,它大體可以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價格工具集中體現在利率或匯率水平的調整上。數量工具則更加豐富,如公開市場業務的央行票據、准備金率調整等,它聚焦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整。
④ 高中政治中的經濟學中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什麼區別
二者都是來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自段。
有所區別:1、貨幣政策是與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由央行制定,是指一國的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例如,需要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央行就調高利率和銀行准備金率。
2、財政政策是與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有關的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經由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指政府通過對財政的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如,經濟過熱時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等。
⑤ 貨幣政策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原則還是有限的,我經濟原理還是比較缺乏的,現在比較好的可以。
⑥ 貨幣政策有哪三大工具,論述貨幣政策工具及其運用西方經濟學模擬
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就屬於一般性政策工具的范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大法寶」:再貼現政策、存款准備金政策和公開市場政策。
1、再貼現政策。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向中央銀行以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被稱為再貼現(Rediscount);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以及貨幣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貨幣政策。它有以下特點:
(1) 一種短期利率。因為中央銀行提供的貸款以短期為主,申請再貼現合格票據,其期限一般不超過3個月,最長期限也在1年之內。
(2) 一種官定利率。它是根據國家信貨政策規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向
(3) 一種標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蘭銀行貼現及放款有多種差別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現貼現利率為最低標准。
優點:一是能通過影響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來達到調整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的目的,再貼現率上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上升,從而社會對借款的需求減少,達到了收縮信貸規模的目的;二是能產生一種「告示效應」,即貼現率的變動,可以作為向銀行和公眾宣布中央銀行政策意向的有效辦法,可以表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信號與它的方向,從而達到心理宣傳效果。
再貼現政策的局限表現在中央銀行處於被動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因為再貼現政策只能影響來貼現的銀行,對其他銀行只是間接地發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決於商業銀行的行為。另外,再貼現政策工具的靈活性比較小,缺乏彈性,若央行經常調整再貼現率,會使市場利率經常波動而使和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2、存款准備金政策。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在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范圍內,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比率,來改變貨幣乘數、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間接地控制社會貨幣供應量的活動。
優點:一是有較強的告示效應;二是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具有法律效力,這種調整有強制性;三是准備金調整對貨幣供應量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准備金率的微小調整會使貨幣供應量產生很大變化,主要通過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和對超額准備金的影響。
缺點也主要是缺乏應有的靈活性,正因為該政策工具有較強的通知效應和影響效果,所以其有強大的沖擊力。這一政策工具只能在少數場合下使用,它只能作為調節信用的武器庫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經常使用的武器。
3、公開市場政策。所謂公開市場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在證券市場上公開買賣各種證券以控制貨幣供應量及影響利率水平的行為。
優點: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可以左右整個銀行體系的基礎貨幣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標的需要;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政策具有「主動權」,即政策的效果並非取決於其他個體的行為,央行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等待」;公開市場政策可以適時適量地按任何規模進行調節,具有其他兩項政策所無法比擬的靈活性,中央銀行賣出和買進證券的動作可大可小;公開市場業務有一種連續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據金融市場的信息不斷調整其業務,萬一發生經濟形勢改變,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以適應經濟情形的變化,這相較於其他兩種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優越的。
缺點:一是對經濟金融的環境要求高。公開市場業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個高度發達完善的證券市場,其中完善包括有相當的深度、廣度和彈性;二是證券操作的直接影響標的是准備金,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和收縮還只是起間接的作用。
貨幣政策工具里的三大法寶是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原理:
1、再貼現。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會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意願,減少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或貼現。如果准備金不足,商業銀行只能收縮對客戶的貸款和規模,進而也就縮減了市場貨幣供應量。
2、存款准備金。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時,商業銀行需要上繳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增加,可直接運用的超額准備金減少,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減少,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商業銀行的貸款或下降,引起存款的數量收縮,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
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賣出或買進有價證券。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入證券,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功能,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增加。相反,當中央銀行需要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可進行反響操作,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引起信用規模的收縮、貨幣供應量的減少。
3.
⑦ 經濟學中,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內容是什麼並分別作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准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央行對存款准備率的調控其實是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上調存款准備率時,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就會下降,市場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這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7)貨幣政策經濟學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幣政策目標,經常會干擾其他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於下降,或趨於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產的增長,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並不矛盾。
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⑧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的貨幣政策與貨幣主義的貨幣政策的聯系區別
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其預定的宏觀經濟目標,對貨幣供給、銀行信用及市場利率實施調節和控制的具體措施。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是對整個經濟運行實施宏觀調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貨幣政策:
(1)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2)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
(3)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他的貨幣金融理論基礎上。
1.貨幣的本質
⑨ 經濟學中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要詳細的)
金融學中的一塊基本內容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相互搭配使用,具體說來有以下四種配套方式:寬松的貨幣加擴張財政;從緊的貨幣加緊縮的財政;寬松的貨幣加緊縮的財政;緊縮的貨幣加寬松的財政。可是,結合當今世界貨幣發行的規律和經濟發展現實來看,根本不存在「緊縮貨幣政策與寬松財政政策」共存的現實,即便是在理論上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兩者的搭配方式只有三種,沒有四種。
為什麼從緊的貨幣政策與寬松的財政政策無法共存呢?其根本原因在於世界各國的貨幣體系和財政體系都被政策操控,財政部和央行雖分屬不同的機構,但其做出的決定都必須經過最高決策層同意,也就是說。一國的金融體系(在不考慮外資沖擊的假設下)基本上是由政府說了算,而不是市場說了算,即便是號稱最自由的美國也是如此。於是可以推出,貨幣的發行量也是政府說了算。
寬松的財政政策導致的後果就是財政赤字,赤字的理論依據就是政府提供信用向人民借錢,借的錢總要還啊,怎麼還呢?有三種方式:第一,增稅,這種方式會引起民眾反感,不好。第二,發國債,美其名曰「金邊債券」,政府肯定不會欠你錢的啊,信用有保證,但是呢,過幾年要還利息,也不太好。第三,就是自己印錢還債,美其名曰貨幣發行,這種方式對政府最有利,理由如下:第一、不用還利息;第二、想印多少印多少,欠再多錢也不怕,欠債的人可以自己印錢還債,這是天下最霸道的一個笑話,對嗎?所以,全天下的政府在理論上都是破產的,但實際上都沒破產,因為權力讓它得以繼續運行。
再接著說赤字的償還方式對貨幣政策有何影響。增稅,是最基本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方式,老百姓拿得少了,政府拿去的多了,蛋糕一樣大,分法不同而已,對社會貨幣總量幾乎沒有影響,所以對貨幣政策也沒啥影響。發債,是提前預支老百姓的未來收入和後期稅收收入,基於李嘉圖等價定理,其效果跟增稅差不多,對貨幣總量稍有影響,那就是政府要多支付一項成本:債券利息,但一般而言債券利息往往比不上CPI,也就是說,因為利息產生的貨幣輸入不足以對後期應有的貨幣總量產生較大影響(因為那個時候GDP的總量也在增加,貨幣自然合理的同步增加)。所以,產生後果最嚴重的還債方式就是「印鈔票」,第一,印鈔票的依據往往是根據政府負債的情況,而非現實經濟發展需要;第二,多印的鈔票沒有任何實體經濟產品作為支撐,單一增加社會總需求而已;第三,印鈔導致的通脹會隱藏政府實際赤字,導致實際利率降低,低於CPI,使政府少還錢但讓老百姓利益受損。
也就是說,只要政府以印鈔票的形式,以貨幣發行為基礎來支撐擴張的財政政策,那麼其貨幣政策一定是寬松的,根本無法從緊,從緊了錢從哪裡來呢?從緊了不就等於宣布政府破產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後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遇到的復甦瓶頸,當初為應對危機設計的「雙松」政策為現在的尷尬處境埋下了伏筆。流動性在被各國政府強心劑般的政策刺激過後,開始了新一輪的泛濫泡沫,於是乎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來,貨幣可以適度從緊啦,再不緊一點就又是通脹啦,可是,各國突然發現我們走進了一條死胡同,不是不想從緊,是根本不能從緊,從緊了政府就要破產,當初政府是欠了好幾萬億的債啊,不發貨幣怎麼還錢呢?還是維持低利率不變吧,否則政府活不下去,幸好我們政府可以自己印錢還債。
所以,當貨幣政策被財政政策綁架的時候,怎麼可能會獨立發揮作用呢?於是,後危機時代,冰島政府宣布破產,希臘陷入債務危機,歐盟各國都不同程度受到債務影響,於是在近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緊縮政策削減預算,這是一樁好事,把邏輯釐清了政策才能對路。歐元區國家之所以一直陷入通縮甚至債務危機,恰恰是因為該體系內國家貨幣發行權(歐元)與本國行政權力脫離,也就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脫離,各國財政政策可以自行制定,但歐元的發行量不是法國、德國說了算,而是整個歐盟說了算,於是「自行印鈔」的還債渠道被徹底堵死,所以貨幣政策避免了被財政政策綁架,那欠下的錢怎麼辦?增稅肯定不行,發債也沒人敢買(中國肯定願意買,呵呵),貨幣又不能多發,所以只能量入為出,緊縮財政,大幅削減赤字。所以,目前來看,只有歐盟可以實現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四種搭配了。
中國和美國是反面典型,中國政府印錢造成通脹是剝削老百姓為資產階級服務,美國政府印錢造成通脹是剝削發展中國家為自己服務,這兩個意識形態不相容的國家竟然在經濟政策上出奇的一致:用財政政策綁架貨幣政策,政府自己印錢還債!所以至今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敢說政策轉向,因為一轉向政府就破產,先趕緊印鈔讓政府還了債再說,通脹的後果讓可憐的百姓承擔去吧!
綜上我們發現,要發揮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獨立作用,必須使兩者的決定權分離,顯然,國家的存在是不會允許財政權旁落的,但歐元區的示範讓我們看到了超主權貨幣發行體系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貨幣發行不為一國政府所利用,那麼區域內超主權貨幣的出現怕是一條遲早會被腳印踩出來的路了。
雙松雙緊的政策後果如何大家應該比較清楚,那麼就還剩下一個小問題,寬松的貨幣加從緊的財政,這樣的搭配好么?理論上說應該不錯,總體上講一松一緊,整體溫和,不會導致赤字,可能會帶有一點通脹,但應該不嚴重,可當今世界似乎很少聽說有哪些國家採取的是這種方式,原因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流動性陷阱,單純寬松貨幣似乎已經解決不了刺激經濟的問題了,同時通脹和政府支出的減少必定會加大貧富差距,這也許會被民眾所詬病。
所以,目前來看似乎找不到完美的搭配方式,只是很期待超主權貨幣的到來,期待貨幣政策回到它應有的原貌。
希望採納
希望採納
⑩ 西方經濟學-貨幣政策
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