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唐任伍宏觀經濟學答案

唐任伍宏觀經濟學答案

發布時間:2021-03-07 18:26:19

㈠ 管理學的前輩請解疑

從計劃的角度開始把

分工的原則是"工作的異質性" 這有不同的標準的
從性質說內有腦力與體容力之分 空間上有運動與靜止之分 時間上有同時與異時之分 要說規律嗎 空間有空間距離遞減規律(地理學上的)
工作的要求上說有專業與非熟練之分 設備要求上說有單一與多樣之分
這是一個決策的問題,首先要指出工作的重點是什麼,先對重點進行分工,再滿足其他的異質的要求進行分工補漏.我有一個想法:是否可以量化各各指標後進行聚類分析,再進行分類哪?

從組織的角度說

對工作進行了分派後還要指定管理者(屬於腦力工作范疇)以處理臨時決策的職務,統一各個工作者的行動與思想,協調工作者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涉及管理幅度的問題及其他,但這個組織不能與計劃相矛盾.

最後是監督與評估了,你可以以你是否滿意來評估這個決策.不滿意可以進行邊際修補嗎

㈡ 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唐任伍主編的《經濟學原理》課後題答案,求助~~~~

fhdht ggfjjdyyiyuiyg

㈢ 誰幫我做下這道論述題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高等學校的定位意識逐漸增強,特別是高校合並,擴招後,高校定位已成為高校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當前我國高校定位出現的問題表現為兩個方面:辦學類型的趨同與辦學層次的攀升.在辦學類型上,普通高校都要辦成綜合性,多科型,學術性的大學;在辦學層次上,都要辦成本科,碩士,博士一體化,國(省)內一流,世界(中國)知名的高水平大學.高校定位的趨同與攀升具體表現為:你有30個專業,我要辦40個;你有1000畝校園,我要有2000畝;你有30個碩土學位點,我要有40個;你有碩士點,我要有博士點;你有30個博士點,我要有40個;你有1億科研經費,我要有2億,等等.
把高校間的趨同和攀升看作是一個問題,是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認識的.社會越發達,分層和分工就越精細.處於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高校應該有分層和分工,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協同發展,在定位上體現出個性化和多樣化.但是高校定位的趨同和攀升有違社會發展規律,與我國正在實施的高等教育非均衡發展戰略也是背道而馳的.教育部把高校定位問題作為高等學校近幾年要解決的兩個重要問題之一,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程度.

二,高校定位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
對高校定位出現的問題,應該用辯證的方法作歷史的分析和考察.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高等教育亦如此.處在不同階段的高等教育,高等學校的發展定位是不一樣的.在高等教育的起步階段,高等學校數量很少,高等教育需求大大超過供給,學校的生存空間很大,對定位無需作過多的考慮,甚至不需要考慮定位,都能夠發展得很好.在高等教育的成長階段,高等學校數量發展很快,學校規模也迅速擴張,高等教育從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過渡,學校的生存空間變小,相互間的競爭加劇,學校必須考慮定位問題.在高等教育的成熟階段,高等學校數量基本穩定,高等教育供求關系處於一種動態平衡,學校之間的分化基本完成,學校的定位亦基本形成,絕大多數學校在適合於自身的層次上"安居樂業".
一般認為美國高校的定位是較為成功的,其高校分為四大類:一是授予博士學位的高校,占總數的 6%左右;二是授予碩士學位的高校,占總數的14%左右;三是授予學士學位的高校,占總數的30%左右;四是社區學院,占總數的50%左右.總體上看,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金字塔結構.美國高等教育盡管只有300多年歷史,然而,美國是市場經濟發育最成熟的國家,加上各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遇,其高等教育得以以最快的速度渡過起步和成長階段,成為世界上高等學校數量最多,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在總結美國高等教育的成功經驗時,有學者認為,美國高校在發展之初的定位"不拘一格"保證了高校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筆者認為,美國高校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而不是高等教育的初始狀況,大多數高校在發展之初的定位與今天的實際位置可能有天壤之別.可以肯定地說,美國各高校在高等教育的成長階段,其定位也會出現諸多問題,它們在市場競爭中不斷調整定位,逐漸找到自身位置.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於歐洲,美國高等教育之所以後來者居上,是因為美國先進的市場經濟制度和其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時至今日,美國各高校所處位置也只是相對穩定,部分學校仍在不斷地變動,包括類型的轉換和層次的演變,新學校的誕生和老學校的倒閉.沒有轉換,演變和生死交替,美國的高等教育就會失去活力,就不可能長期占據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點.
我國高等教育從西方移植而來,至今只100餘年,除去中間的坎坷與曲折,真正發展的時間就更短.無論從規模,水平,結構還是從效益來看,我國高等教育都處在成長的初期,高等學校也在發展和分化,除了極少數學校的定位明確以外,絕大多數學校的定位在不斷地變換和調整,因為發展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太多,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與整個社會發展階段相關聯,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在建立之中,與高等教育相關的人才市場很不成熟,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加劇了高校定位的趨同和攀升;同時,高等教育的社會評價剛剛開始,以科研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要內容的評價體系對高校定位的趨同和攀升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此可見,高等學校的定位既受高校自身發展階段的制約,又受高校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及市場發育程度的影響.處在大發展,大分化時期的中國高等教育,希望大多數學校在短時間內都能准確定位,或者定位出現了問題的高校希望政府能出面解決,由政府幫助各學校定準位置,那隻能是理想,甚至是神話.高等學校定位中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正確認識這些問題,分析利弊,使其朝著有利於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方向轉化.

三,"趨同"與"攀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注中國宏觀經濟的人都知道,重復建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痼疾,冰箱,彩電,汽車等行業在上個世紀都經歷過重復建設的熱潮,近幾年在鋼鐵,水泥,電解鋁,玻璃等領域的重復建設亦十分嚴重.多年來政府一直致力於解決重復建設問題,200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不能搞重復建設和單純擴大生產能力",200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強調"堅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然而,重復建設屢禁不止.管理學上有一條定律:如果一個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說明這個問題有存在的合理性.在多數人批評重復建設,分析問題的原因及尋找解決策略時,有人提出,"有重復建設才有競爭".支持這一論點的一個典型案例是,美國在1892—1928年的 30多年中,曾經有1500多家汽車製造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8家,經過激烈的競爭,到20世紀30年代末,汽車生產才基本上集中到了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家公司.試想,如果沒有眾多公司的激烈競爭,這三家公司能成為享譽世界的汽車製造公司嗎 由此可見,重復建設是市場經濟必須付出的成本.有人甚至認為,"重復建設"是個偽命題.
盡管高等教育領域與經濟領域存在重大差異,高等教育市場遠沒有經濟領域中的市場成熟和健全,但我國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因此,用經濟領域的觀點分析高等教育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那麼,根據經濟領域對重復建設的討論,我們有可能重新認識高校的定位問題.從宏觀上說,在計劃經濟時期,學校之間基本上不存在競爭,更談不上有高等教育市場.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以後,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高等教育市場逐漸形成和發育起來.建立和健全中國的高等教育市場需要各高校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競爭是市場的本質特徵,而趨同是競爭的前提條件.高等學校定位中一定程度的趨同可導致學校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結果一方面是高等學校的分化,各自找到自身的位置;另一方面是促進高等教育市場的發育與成熟,包括市場規則的成熟和市場主體的理性化.可見,學校定位中適度的趨同對於高等教育市場的建立和健全具有積極的意義.
從微觀上說,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高校最大的問題是自主性不強,發展動力不足,辦學效率低下.改革開放以後,高校自我發展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各高校在校際比較中為自身定位,即所謂的攀比,目的是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校際相互攀比正是學校勇於開拓,積極向上的表現,當然,這里的攀比是有一定依據的,符合"摘桃子"理論.如果大多數高校仍然是面向政府等,靠,要,在定位上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那才是最可怕的,中國高等教育就沒有希望."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長中的高校以高於現實的目標為自身定位是無可非議的.為實現定位,高校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挖潛增效,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盡管競爭以後可能有一部分高校實現不了最初的定位,甚至有少數高校被淘汰,導致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但更多的高校會因此得到超常規發展.綜合分析,計算得失,高校定位中的攀比對於提高高等學校辦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

四,高校定位與政府的宏觀調控
"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謬誤".經濟領域中的重復建設之所以遭到那麼多人的批評,是因為過度的重復建設確實帶來驚人的資源浪費.高等學校的定位亦如此,如果各校自行其是,完全失去控制,其負面效應不僅會抵消上述的積極意義,還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因此,需要採取多種措施,趨利避害.
1.高校定位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
處在自由市場經濟時代,在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時期,政府對市場採取不幹預政策.美國汽車工業在世界上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競爭機制和先發優勢,但其中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沒有先發優勢,按照自由競爭的方式是走不通的,既浪費不起資源,又沒有足夠的時間,但我們有後發優勢,即吸取自由市場經濟的教訓,運用現代市場經濟的方式來發展我國的產業,盡可能地減少浪費.現代市場經濟的特點是"兩只手"共同作用,在微觀領域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調控,在宏觀領域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調控.因此,對於經濟領域中出現的重復建設問題政府不可以視而不見,必須通過宏觀調控手段將重復建設降低到一定水平,既保持適度有序的競爭,又防止過度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可見,重復建設確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偽命題.
按照上述思路討論高校定位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得到類似結論,即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是需要的,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適當超越現實的定位有利於高校競爭和高等教育市場的發育,有利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但高校之間的競爭又應該是適度的和有序的,高校定位過於趨同和無原則攀升必然導致無序競爭,最終損害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按照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政府應該而且可能通過宏觀調控影響和引導高校定位.
2.高校定位中政府宏觀調控存在的問題
政府有多種手段調控高等學校,如政策法規手
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信息手段等,其中經濟手段是最常用的,也是較為有效的手段.高校能否順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高等教育不同於一般行業,政府投入占教育資源的絕大部分,高校競爭資源的首選目標是政府的投資,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政策對高校定位有著重要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211工程","985工程",各省,市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建設等項目的實施過程,無一不是國家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過程.誰贏得這些項目誰就能獲得相當可觀的資源.在項目評審中,政府領導和評委既要看學校的基本條件,又要看學校的發展勢頭,定位在發展勢頭中處於重要位置.定位高,說明學校上下精神狀態好,積極向上,因而有利於爭取立項.那麼,學校迎合政府的需要做出自己的定位是必然的選擇.由於國家和地方的高等教育建設項目基本上集中在高端,高校只有躋身金字塔的塔尖才可能贏得這些項目.不同層次高校最後的定位如果都是一個取向,必然導致趨同和攀升.
以獲取政府資源為目的的學校定位,已成為宣傳學校的一種手段,一種包裝,其定位亦被異化.學校領導無需考慮以後如何實現自己的定位,只是為了贏得投資者的好感,這樣的競爭當然是無序競爭,最終導致資源的浪費.[5]由此可見,目前高校定位的趨同和攀升並非真正意義上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是政府導向的結果.那麼,如此的趨同和攀升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沒有積極意義,還會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對此,政府應負主要責任.
3.政府分類分層投資,引導高校正確定位
我國高等教育需要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十幾所甚至幾十所高水平的大學,但這畢竟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部.同理,發展研究生教育,特別是最高層次的博土生教育也是完全需要的,但這也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部.高等教育是分類分層的,相應地,高等學校也是分類分層的,如何建設好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的普通高等學校,如何促進高校抓好本專科教育,如何保證高校在各自的類型和層次中展開競爭,使其中最優秀的高校又能向高一層次提升,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但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政府資源配置的導向.
政府在運用經濟手段分配高校資源時,應當遵循分類分層投資的原則,既要保證一流大學之間的競爭,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上水平,又要保證以本科為主的高校集中精力抓好本科教育,以專科為主的職業高等學校集中精力抓好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
其實,教育主管部門早已認識到本專科教育的重要性,對目前學校定位的批評就是要求多數學校把重心轉移到本專科教育上來.本科教學評價是教育部為保證高校抓好本科教育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被評學校對本科教學評價也有高度的重視,但由於評價結果與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沒有實質性掛鉤,教學型高校的質量無論有多高,政府的教育投入也沒有相應的增加,相反,亮黃牌的學校還可以得到政府額外的投入;此外,評價結果在社會上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很難通過本科教育質量得到提高,因而也難以吸引優秀生源和社會教育資源.由於抓本科教育難以形成特色和優勢,因此很多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學校不得不向研究生教育攀升,且花大氣力抓科學研究,以此贏得政府的投入和通過提高學校知名度贏得社會教育資源.要使本科教學評價真正落到實處,在學校定位中發揮作用,政府必須將評價結果與投入掛鉤,對於本科教育質量優秀的學校,要有足夠的投人,以此吸引同類學校把主要精力用在本科教學上;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優秀的高中畢業生能選擇這樣的學校.
把本科就業率納入高校評價是近年來教育部推出的新舉措,這對於學校抓好本科教育質量,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專業結構,抑制學校貪大求全的辦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一措施中存在的問題與本科教學評價中的問題相同,即就業率評價沒有與政府投入掛鉤,對學校沒有造成壓力.可以設想,政府投入一旦與就業率掛鉤,學校在專業設置和培養規格上就必須以人才市場為取向,滿足市場需要,學校的專業特色在市場導向中才可能形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分類分層投資的原則就是要使每一個類別,每一個層次的高校認識到,只要做得好,都能獲得政府足夠的投入,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那麼,在細分的高等教育市場中,高校定位的趨同和攀升就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既保持適度有序的競爭,又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過度的趨同和攀升將被遏制.
五,改革政府與高校間的隸屬關系
客觀地說,目前學校定位一般是學校主要領導對學校的定位,師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即使參與也是走過場.由於主要領導是由上級任命的,那麼他們對學校定位是對上級負責而不是對學校全體師生員工負責."假大空",貪大求全的陋習在政府部門中仍有市場,"數字出幹部,幹部出數字"在高校並不鮮見,學校領導為了反映自己的雄心壯志,為了表現自己的政績,他們的定位只能高而不能低,否則就說明他們無能,辜負了組織的期望.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有一部分學校領導的定位是為了表現個人,是為了博得上級的首肯,那麼,這種學校定位已經被異化.另外,由於定位只是少數人的事情,只對上級負責,學校師生很少關心定位是如何出台的,更不關心定位最終能否實現,結果多數學校的定位是以口號的形式出現,如高水平大學,國內一流,國內知名等,無人檢驗,無法檢驗也無需檢驗.顯然,這里不能簡單地批評學校校長或書記,產生問題的原因在於政府與學校的隸屬關系.
改革政府與高校間的隸屬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取消政府與高校的上下級關系.高校就是一個獨立的辦學實體,沒有行政級別,學校在國家法律的規范下自主辦學,校長在學校內民主產生,校長向全體師生員工負責而不是向上級負責,校長的罷免權在學校而不是在政府部門;政府對學校管理主要是宏觀管理,用間接的手段調控學校的行為.取消政府與高校間的上下級隸屬關系以後,學校定位就不僅是校長和少數幾個領導的事情,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反映學校絕大多數師生的願望,並接受全校師生的監督.定位說到底就是目標管理,是目標的集中體現,應有中期與遠期可檢測性的指標,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學校沒有實現定位,學校校長就應當被罷免或者引咎辭職.只有具備這樣的條件,學校才可能改變定位中的個人意志,增強民主性;改變定位的空洞與泛化,增強內容的可操作性,並在嚴密的監督之下保證定位落到實處.有了這樣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在高校定位中還有哪位校長敢不切實際地趨同和攀升

㈣ 學法大視野 答案

我認為要增強自己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關鍵是要認識到「五個有」:一是依法治國有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確定為黨和國家的基本方略,並寫進了憲法,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法治「官」,從「人治」走向法治,從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法律手段管理,都需要一支法律素質較強的領導幹部隊伍,才能確保有法可依、有法必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方針的落實。二是黨和國家有號召。黨中央、國務院在批轉中宣部、司法部「四五」普法規劃時,都把領導幹部列為重點。江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領導幹部對法律知識要先學一步,多學一點,學深一些。中央從1994年以來連續舉辦了十四次法制講座,做到率先垂範,以身作則,領導幹部必須響應中央號召,抓住有利契機,以極大地熱情投入到帶頭學法中去。三是改革開放有需要。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為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先後制定了近四萬部法律法規和規章,其中有80%以上是由政府執行的,作為領導幹部要掌握保護市場主體權利,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管理以及與國際經濟交往涉及的慣例等方面的法律知識。特別是前年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更需要通過學法來更新觀念,尊重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四是自身建設有要求。領導幹部分別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是各項事業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決策者,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帶頭人,學法用法這個頭帶得好不好,自身法制觀念強不強,嚴格執法做不做得到,直接影響到主管的一大片部門能不能依法辦事的問題,領導帶了頭,學在前,用在前,還能調動廣大幹部和群眾學法用法的積極性。五是人民群眾有願望。通過多年來法制教育,廣大公民既積極要求國家機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又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據統計,在上訪案件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涉法,同時「民告官」案件也逐年增多,這進一步說明領導幹部學習法律不是可學不可學,而是非學不可,勢在必行,必須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一件大事來抓。

㈤ 經濟學作業

作業1
一、 填空題
1、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方式及其運動規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生產方式運動的規律(經濟規律)。
2、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3、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的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4、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5、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6、 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是交換價值,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價格。 7、 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總量、商品的價格、貨幣的流通速度。 8、 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它的表現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9、 生產的社會化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2)生產過程本身的社會化;(3)產品的社會化。 10、 在當代,無論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都是實行的實行的主要依靠價值規律的基礎作用和政府幹預相結合的勞動分配形式。 二、 名詞解釋 1、 生產: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生產指直接生產過程,廣義生產指生產的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P3) 2、 使用價值: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P13) 3、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P17) 4、 通貨緊縮:是指紙幣供應量少於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引起紙幣升值\物價普遍下跌的現象,叫通貨緊縮。(P25) 5、 社會分工:是不同部門之間和各部門內部的勞動分工。社分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P29) 三、 單項選擇題: 1、 B 2、 A 3、 C 4、 C 5、 C 6、 C 7、 A 8、 D 9、 D 10、 B 多項選擇題: 1、 ABE 2、CDE 3、 ABCDE4、 ABCDE 5、AC 判斷正誤題: 1、 錯誤 2、 錯誤 3、錯誤 4、 正確 5、 錯誤 6、正確 7、錯誤 8、 錯誤 9、錯誤 10、正確 六、 簡答題: 1、 答:助學P49 (1)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2)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指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任意創造規律,也不能任意消滅或改造規律。 (3)盡管經濟規律是客觀的,但人們可以發現、掌握、利用規律,即人們可以在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利用經濟規律為社會謀福利。在經濟活動中,如果人們不按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就會遭到規律的懲罰,最終導致經濟活動失敗。 2、 答:助學P71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當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就會增多,由於總價值量不變,從而耗費在單個商品上的勞動時間就會減少,商品的價值量就會變小。因此,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2)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是就整個行業來說的。 (3)個別企業極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在於,在同一個行業內,個別企業首先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可以使他生產單個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時,仍然是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商品價值去出售,從而使他可以獲得一個額外的收入。 (4)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獲得額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產者極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內在動力。 3、答:助學P75 (1)影響社會總勞動在各部門分配的因素是社會的需求結構和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 社會的需求結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主要表現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會需求的結構提出對各類產品及其數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要求,從一個方面決定社會總勞動如何分配於各個部門。 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物質財富的生產條件如何,主要從勞動生產率、勞動時間長度、勞動強度三個方面決定生產各種一定數量的產品需要多少勞動量。它從另一方面決定社會總勞動在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 (2)社會化大生產基本規律的內容是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比例。 (3)在商品經濟條件中,社會勞動的分配有兩種實現形式:一是完全依靠價值規律的作用來實現;二是政府的干預,即有意識的分配。在當代,無論是資本主義商品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都是實行的主要依靠價值規律的基礎作用和政府幹預相結合的勞動分配形式。 七、 論述題: 1、 答:P13 (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物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價值是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對於商品的生產者來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價值,使用價值是他不需要的。他必須實現商品的價值,使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得到補償。對於商品的需求者來說,有意義的則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他要得到使用價值,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表現為它們各自的實現都以對方的實現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換到別人手中去實現使用價值,其價值就不能實現,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就不能得到補償;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價值得到實現,商品無法到達需要它的使用價值的人手中,使用價值就無法得到實現。因此,作為商品生產者來說,必須生產出「價廉物美」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費者的歡迎,所謂「價廉」就是指商品的價值,「物美」指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消費者都願意購買質量信得過的產品,商品生產者首先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消費者得到使用價值,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費者的承認和歡迎。其次,商品生產者還要不斷的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辦法,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千方百計的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從而使產品的價格降低,最達限度的使消費者得到實惠,商品的生產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擴大自己產品的市場佔有份額。 2、 答:助學P72 (1)貨幣流通規律,就是決定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總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總量和商品的價格水平的乘積,就是商品的價格總額。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的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這一公式表明,一定時期內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根據貨幣流通規律,貨幣的供應量應該等於流通中貨幣的需求量。但是,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往往會出現紙幣供應量不等於貨幣需求量的現象。通貨膨脹是指由於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通貨緊縮是由於貨幣供應量少於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紙幣升值、物價普遍下跌的現象。 (3)根據貨幣流通規律,商品的價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成正比。因此,通貨膨脹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傾向的供應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膨脹發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現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因素。通貨緊縮產生的原因往往與政府緊縮銀根、消費者和生產者對未來經濟預期不樂觀寧願保有貨幣而惜購惜投相聯系。通貨緊縮會帶來經濟增長減慢,甚至導致蕭條。 (4)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在經濟生活中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貨幣供應量,緊縮社會總需求;其次,為克服短缺,恢復市場供求平衡,還應該注意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作業2 一、 填空題: 1、 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之比稱為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之比稱為利潤率,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總額與社會總資本之比稱為平均利潤率。 2、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依據是按資本在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作用不同,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劃分依據是按資本價值周轉方式不同。 3、 增加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有: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生產。 4、 個別資本增大的兩種形式是醬積聚和資本集中。 5、 (用公式表示)簡單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基本實現條件是I(a+m)=IIc。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基本實現條件是I(V+ V+M/X)=II(C+ C) 。 6、 壟斷價格就是成本價格與壟斷利潤之和。 7、 利息率的高低一般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取決於利潤率,二是取決於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 8、 資本主義地租有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形式。 9、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執行經濟職能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直接扶持私人壟斷資本,二是調節經濟為資本運動創造條件。 10、 國家運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中心是調節貨幣供應量。 二、 名詞解釋 1、 超額剩餘價值:是生產條件優越的資本主義企業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 2、 生產價格:成本價格與平均利潤之和,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3、 資源配置:指的是社會總資源在部門和地區的分配。 4、 跨國公司: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置分機構和子公司,從事世界規模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壟斷組織形式。 5、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 三、 單項選擇題: 1、D 2、C 3、A 4、B 5、C 6、C 7、B 8、B 9、D 10、B 四、 多項選擇題: 1、 AD 2、ABDE 3、ABCE 4、ABCDE 5、CDE 五、 判斷正誤題: 1、 正確 2、錯誤 3、 錯誤) 4、 正確 5、錯誤 6、 正確 7、 錯誤 8、 錯誤 9、正確 10、 正確 六、 簡答題: 答:(1)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資本家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來追加生產資料,使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是:第一,第I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要大於兩大部類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第二,第Ⅱ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要大於兩大部類原有工人和資本家有購買能力消費需要之和。 (3)擴大再生產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概括起來要經過三個大的交換過程,即: I(c+△c)通過第一類部內部的交換實現; Ⅱ(v+△v+x/m)通過第二部類內部的交換實現; I(v+△v+x/m)和Ⅱ(c+△c)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實現。 (4)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是: I(v+△v+x/m)=Ⅱ(c+△c) 兩個引申條件是: I(c+v+m)=I(c+△c)+Ⅱ(c+△c) Ⅱ(c+v+m)=I(v+△v+x/m)+Ⅱ(v+△v+x/m) (5)上述條件表明,在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內部和兩大部之間、生產和消費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 2、 答:(1)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主體主要有五個:資本主義企業、資本家階級、僱傭勞動者階層、中間階級、資產階級政府。(2)五大主體在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各自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體現在: 資本主義企業承包是從事生產、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活動的單位,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的基本經濟組織。 資本家階級作為人格化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中居於支配地位的社會集團、利益主體和生產經營的組織者。壟斷資本家階級包括以下幾個階層:食利者階層、股票持有者階層、經營者階層、領導者階層。 僱傭勞動者階層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階層,他們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 中間階級是介於資本家階級和雇傭工人階級之間的一個階級。也稱小資產階級。他們從事小規模的生產經營,對資本主義經濟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現代資本主義政府,擁有各種形式的「國有」經濟成分,並把國民收入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實際的總資本家的身份,干預和調節全社會經濟活動,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中不可缺少的主體之一。 3、 P92 答:國家干預下的壟斷競爭模式就是在壟斷競爭市場經濟模式基礎上,加上政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預經濟。這種模式牲是:第一,社會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在經濟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壟斷資本集團,市場經濟運行中保留了壟斷競爭模式的全部特徵;第二,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全面干預的是名義上代表全社會、實際上是總資本家的資產階級國家;第三,出現了不以贏得為主要目標、而以支持私人壟斷資本和以調節經濟運行為已任的一定規模的國有經濟成分;第四,在國家與市場的關繫上,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國家干預以不妨礙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為限。 七、 論述題: 1、 答(1)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條件下,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價值勞動時間相應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生產,是生產條件優越的資本主義企業由於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2)各個資本主義企業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獲得超額剩餘價值。(3)在各個資本主義企業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過程中,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從而生產出相對剩餘價值。(4)相對剩餘價值資本家追求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獲得的,相對剩餘價值是資本家普遍獲得的。(5)當今的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誰要想獲得超額剩餘價值,誰就得採用更先進的技術,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 2、 答:(1)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2)國家運用財政收入政策時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調節收入和財產分配的稅收措施。個人所得稅實行累進制,高收入者納稅多,它可以起到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對壟斷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措施。這一措施可以增加壟斷資本積累,刺激經濟增長。第三,調整經濟結構的稅收優惠措施。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發展的部門和地區經濟,抑制某些部門生產的增長。第四,刺激或抑制經濟增長的總量調節措施。通過減稅可以刺激積累增長、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通過增稅,可以抑制投資和消費。 (3)財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三種措施:第一,增減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這項措施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的增減,從而調節市場。第二,增減社會福利開支。這項措施可以增減社會購買力。第三,增減政府直接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津貼補助、各種價格補貼、各項事業費用開支等。這項措施可以引起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或減少。(4)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兩方面。 當經濟過熱時,政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增稅手段,抑制投資,減少個人收入從而減少個人消費,抑制需求膨脹。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減少財政支出,抑制社會需求,從而把過熱的經濟降下來。 當經濟不景氣時,政府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第一,從財政收入政策上,往往採取減免稅等手段,刺激投資,增加個人收入從而刺激個人消費,擴張整個需求。第二,從財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財政支出,直接擴大社會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復甦。 (5)貨幣政策是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的另一手段之一,其措施主要有:第一,控制貨幣發行。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鈔票可以整齊劃一,防止幣制混亂;中央銀行可以掌握獎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貨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貨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貨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貨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第五,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它是對特定的對象分別進行專項管理,包括:證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費信用管理、不動產信用管理。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銀行採取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直接進行干預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導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國家可以依靠控制著貨幣發行權和金融管理權的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調節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最終影響企業、個人的經濟活動,達到調節經濟的目的。作業三
一、1、匯率的兩種標價方法是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
2、資本國際化的基礎是國際分工的發展,動因是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條件是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發展。
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資本主義私有制,它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二是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一次大調整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第二次大調整是在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5、生產力的發展受兩個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制度因素,二是物質技術因素。
6、在我國現階段,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8、現代企業制度主要由企業法人制度、有限責任制度、科學的組織制度構成。
9、企業的經營決策行為一般包括三項內容: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生產多少。
10、按照競爭的領域與內容,競爭可分為部門內部的競爭、部門之間的競爭兩種類型。
二、1、指一國的資本走出國門輸往國外。2、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3、是採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經濟。 4、是指出資者為了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獲得利潤,出資構造的一種經營組織,並使其人格化,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能夠獨立地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 5、是指在商品交換中,各種價格形成的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三、1、B 2、C 3、C 4、C 5、D 6、A 7、A 8、B 9、C 10、B 四、多項選擇題:
1、一國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更大份額,同時又要保護國內市場,所應採取的主要手段有(ABCDE)
A、關稅壁壘B、非關稅壁壘C、鼓勵出口政策D、傾銷E、貿易談判
2、典型的資本主義生產周期包括的階段有(ABCD)
A、危機B、蕭條C、復甦D、高漲E、滯脹
3、目前我國集體經濟的形式有(ABCD)
A、股份合作制B、股份制C、合作社D、家庭承包經營E、外資企業經營
4、企業的外部環境是指(CD)
A、自然環境B、國際環境C、政策環境D、市場環境D、周邊環境
5、影響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商品的供求關系B、單位貨幣代表的價值C、成本D、壟斷E、政府的政策
五、判斷正誤題:
1、商品的國際市場價值是由國際范圍內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正確)
2、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對更大利潤和利息的追求。(正確)
3、資本主義生產不斷擴大的內在動力是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求,外在壓力則是競爭的存在。(正確)
4、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正確)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是勞動者收入有差別。(錯誤)
6、我國當前有僱傭勞動關系的私營企業並不都是資本主義企業。(正確)
7、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正確)
8、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正確)
9、由國家制定價格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錯誤)
10、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任何形式的壟斷的存在都是不允許的。(錯誤)

六、簡答題:
1、什麼是國際市場價值?在什麼情況下進行商品交換,才能獲得國際比較利益?
答:(1)商品的國際市場價值,就是商品的國際價值,它是各國生產同種商品的勞動,放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比較而形成的國際范圍的社會價值,它的大小是由國際范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2)一國獲得國際比較利益,可以發生在以下三種場合:第一,用國別價值小於國際價值的商品出口,換回國別價值等於或大於國際價值的商品。第二,用國別價值等於國際價值的商品出口,換回國別價值大於國際價值的商品。第三,用國別價值大於國際價值的商品出口,換回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見,只要以國別價值與國際價值相比,以比值較小的商品,換回比值較大的商品,就可以獲得國際比較利益。:
2、如何正確認識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
答:非公有制經濟有私有經濟、港澳台經濟、外資經濟。此外還有在上述各種所有制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混合經濟,如股份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存在是因為:第一,為了迅速改變生產力落後的狀況,需要有非公有制經濟。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經濟都能在不同層次的生產力中和規模不同的生產經營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
非公有制企業可以按照自己資本、技術、經營才能等實力的大小,在十分廣泛的行業和領域進行投資,舉辦和經營規模不等、技術水平不同的企業。就目前實力而言,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主要是舉辦和經營中小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及某些科技企業。
非公有制經濟自始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從事經營活動,受市場調節,在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因而是頗具活力的。它們在我國經濟發展、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的參與者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3、企業家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企業家隊伍成長的條件是什麼?
答(1)企業家就是善經營、會管理的經營管理人才。他們擔當企業高層管理職務。實行現代企業制度,企業不僅獲得了獨立經營的權力,同時承擔了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承擔了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是企業法人權利和責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著企業經營管理的好壞、企業經濟行為是否合理、企業在競爭中的成敗、企業的存亡興衰。因此,只有合格的企業家才能擔當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使企業取得成功,就必須有合格的企業家。(2)企業家是在市場競爭中造就的。因此,一是要改革企業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企業經營者的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家市場形成競爭能力的經營者選拔機制和淘汰機制,監督機制;完善相關的法規和宏觀調控措施,加緊培育能保障公平競爭競爭能力的市場體系。這樣使企業經營者有權有責,既有激勵又有約束,讓其在市場競爭的舞台上施展才能,脫穎而出。二是要提高警惕企業家的社會政治地位,建立企業家參政議政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培訓企業家的教育制度,使他們的知識不斷更新,增強經營管理企業的能力。四是要制訂保護企業家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企業家的責、權、利和安全。五是要使企業家的收入與其職權、責任對稱,與企業的業績掛鉤,承認企業家創造性勞動的價值。
七、論述題:
1、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的作用。
答:經濟全球化實質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這是以往經濟國際化所不通報比擬的。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首先,它使市場經濟的消極方面全球化了。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它們不僅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在「全球化」過程中為壟斷資本謀取巨大利益,加緊對別國的剝削和掠奪,而且在推行「全球化」過程中蔑視別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甚至採取武力威脅和政治顛覆、意識形態滲透等手段,企圖建立美國主宰全球事務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總之,經濟全球化的雙重作用表明,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條件,但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2、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說明中國為什麼要發展市場經濟?
答:(1)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既不姓資,也不姓社,資本主義可以搞,社會主義出可以搞。
(2)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同商品經濟的性質相適應,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優化資源配置,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能激勵創新。
(3)西方資產階級利用市場經濟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驗值得人們借鑒。
(4)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市場化改革每前進一步,都釋放出推動經濟發展的能量,給國民經濟帶來生機與活力。
根據上述分析,市場經濟總體上優於計劃經濟借機體制,因此,我們應該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㈥ 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題答案(100分!)

這上面有你要的題,你好好看看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是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過程結合中國國情並使之符合中國國情進而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重點詞是 中國化。
簡言之是 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國情的過程。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是指符合融合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和理論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 中心詞是 馬克思主義。
簡言之 結合了中國經驗的馬克思主義 。

兩者的關系是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這是倆個不同范疇的詞彙,沒有可比性。

2任務目標不同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

31. 11.6.樸素唯物主義及其特點是什麼? 答:(1)樸素唯物主義是指古代哲學家主張把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存在形態當作世界本原的哲學學說。(2)它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直觀性,即他們關於世界本原以及其他哲學觀點主要是通過感性直觀得來的。第二,樸素性,即古代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對宇宙萬物及其原因的認識除感性直觀外,還帶有不少猜測的成分,因此,他們的哲學觀點,有些具有較深刻的哲理性,而有些又非常朴實和幼稚。第三,非科學性。盡管樸素唯物主義堅持從自然界自身去解釋自然,這同從自然之外、從神那裡探尋宇宙的原因的神學相比,是個巨大進步,但總體上講,樸素唯物主義不具有真正的科學性。 1.7.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是什麼? 答:(1)舊唯物主義是指16到18世紀出現在英法等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其中特別是指17、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2)這種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是:第一,機械性,即總是用機械力學的觀點去解釋、觀測物質的其他運動形式,甚至把生命運動也歸結為機械運動。第二,形而上學性。這種哲學把原子當作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小微粒,認為原於是不可再分、永恆不變的。這就導致這種唯物主義總是用孤立、靜止,不變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第三,不徹底性,即這種唯物主義只是在自然觀上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並沒有把這個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相反,在社會歷史領域他們重又陷入了唯心主義。所以,這種唯物主義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1.8.簡述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主要形式。答:唯心主義哲學有兩種主要形式,分述如下:(1)主觀唯心主義,指把客觀物質世界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當作主觀感覺或意識產物的哲學。它主張客觀物質世界不能脫離人的感覺和意識而獨立存在。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觀念的集合」。中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以及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所有這些觀點,都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2)客觀唯心主義,指主張世界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一種客觀精神產物的哲學。它主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種客觀精神派生的,而這種客觀精神是先於自然界和人類而存在的。這種客觀精神在柏拉圖那裡是指「理念世界」,在黑格爾那裡是指「絕對觀念」,在中國宋代哲學家朱熹那裡是指「理」。柏拉圖提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爾提出現實世界是「絕對觀念」的派生物,是「絕對觀念」的對象化和外化;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萬物已先有天地萬物之理」。所有這一切,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1.9.唯心主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麼? 答:唯心主義哲學產生和存在有兩方面的根源:(1)認識論根源。這是指認識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如果把認識過程中某一片段、環節孤立起來.加以誇大、吹脹,就會滑入唯心主義泥坑。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例如過分誇大思維的能動作用,以至認為思維可以不依賴物質;或者把感覺絕對化,以為只有感覺才是真實的,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可能陷入唯心主義。(2)社會階級根源,這是指階級產生以後,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腦力勞動成了剝削階級的特權。剝削階級的思想家一般都鄙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以為唯有他們的精神活動才是第一位的,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認識過程中出現的直線性和片面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會被統治階級為了它自己的利益而把這種認識上的錯誤鞏固起來。就是說,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用唯心主義作為他們的精神武器。 1.10.唯心史峴的主要缺陷是什麼? 答:(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歷史唯心主義就是主張社會意識第一性、社會存在第二性的社會歷史觀。這種觀點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歷史觀都是唯心史觀。它有兩個顯著的缺陷: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動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到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是英雄史觀,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及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 1.11.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對象。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唯物論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是脫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結合和統一,辯證唯物的自然觀與辯證唯物的歷史觀的結合和統一,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二者互為前提,不可分割,它們共同一起鑄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塊整鋼。(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是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的規律,它是關於這種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所謂最一般規律是指適用於一切領域的規律,是從每一具體領域抽象出的普遍性的規律。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科學之科學」,也不是「知識的總匯」,而是對各門具體知識的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1.12.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答:(1)實踐性。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產物,它產生的基礎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及其矛盾的發展,是對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斗爭的實踐的總結,又是為了進一步適應這一斗爭的需要。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豐富和發展。(2)革命性和科學性。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對它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事物。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是指它本身以實踐和科學成就為基礎,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思維最一般的發展規律,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3)階級性,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它必然申明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並為這種利益服務,它是無產階級改變舊世界、創建新世界強大的思想武器。 1.13.簡述馬克思上義哲學產生所引起的哲學的革命變革。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使作為世界觀的哲學成了真正的科學。唯心主義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盡管個別哲學家曾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但作為世界觀,唯心主義是不科學的。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由於存在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也不能稱作科學的世界觀。唯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同唯心主義根本不同,又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三個主要缺陷,把辯證法與唯物論、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結合和統一了起來,才使得哲學具有了真正的科學性,成了科學形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2)唯物史觀的創立,不僅結束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得社會歷史學有可能成為科學;而且它還同剩餘價值學說一起,使得空想社會主義變為科學社會主義。(3)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偉大意義還在於,它第一次使得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有了自己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有了自己的理論武器。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因為在這以前被壓迫、被剝削的勞動階級,雖有自己的世界觀,但從未有過自己的哲學。 1.14.為什麼說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答:(1)它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偉大發現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前,在自然觀和一般宇宙觀方面已經存在比較系統的唯物主義觀點,而在社會歷史領域唯心主義卻獨占統治地位,在這種世界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社會歷史學從來不具有科學性。社會歷史領域成了唯心主義的避難所。唯物史觀創立以後,就把唯心主義從它的避難所中驅逐了出來。自從社會歷史現象從社會存在,從社會的經濟事實獲得解釋的時候起,社會歷史學就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就具有了如同自然科學一樣的精確性。(2)使得唯物主義成為最完備的、最徹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以前,唯物主義是不完備、不徹底的,突出地表現在所有的唯物主義一到社會歷史領域就自己背叛了自己,陷入了用社會意識去解釋社會存在的唯心主義泥坑。唯物史觀的創立,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則貫徹於社會歷史領域,使得社會歷史現象也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獲得說明,克服了以往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和不完備性。(3)唯物史觀的創立還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乃在於這一理論創立者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他們不是從社會存在中,從社會實踐中,去尋求資本主義弊端產生的根源以及克服這種弊端的力量,而是從自己的天才頭腦中,從主觀意識中,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唯物史觀的創立,揭示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客觀必然性,並指出實現這種取代、戰勝資本主義的物質力量是革命的無產階級。這個思想是前無古人的。 1.15.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在哲學和具體科學關系的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觀點:第一種認為哲學是包羅萬象的「知識的總匯」。這實際是說哲學包含著一切知識,除了哲學沒有別的知識,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具體科學。第二種觀點認為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把哲學凌駕於具體科學之上。(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第一項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問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具體說有兩點: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般、普遍;具體科學是個別、特殊。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沒有具體科學的發展,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二,具體科學的研究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後者能為前者提供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1.16.簡述現代西方哲學及其主要流派。答:(1)現代西方哲學是對19世紀40年代以來流行於西方社會各種哲學派系的一個總稱。它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其內部包含許多觀點不同、思想各異的流派。它的基本特點是:第一,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不同程度的批判。第二,對以原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提出批判。第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他們的理解,其中不少是批判性和否定性的。第四,基本哲學傾向是唯心主義的。(2)現代西方哲學盡管流派眾多,但可分為兩股:一個是人本主義思潮;另一個是科學主義思潮。前者主張人是哲學的根本,認為哲學就是入學,提出關心人的存在,特別是個人的存在。這一派以存在主義為代表。後者主張哲學應追求「確實的」知識,而所謂確實的知識就是憑感覺經驗獲得的知識,認為經驗和科學就是主觀感覺、表象的總和,強調知識只能建立在經驗范圍內的「實證」的基礎上。這一派以實證主義為代表。 1.17.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是對立的,具體表現在:第一,現代西方哲學不論是人本主義還是科學主義,其在哲學上的基本傾向是唯心主義,這同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根本不同的。第二,現代西方哲學盡管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提出這樣、那樣的批判,但從階級實質上講,它是屬於現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這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也是根本不同的。第三,不少現代西方哲學流派,都不同程度地把斗爭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它進行歪曲和攻擊。(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代西方哲學要「一分為二」。一方面,對於它所宣揚的錯誤觀點要進行分析和批判,不能聽之任之,讓它隨意去侵佔我們的思想陣地。對於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進行的攻擊和歪曲,要作出應有的回擊。另一方面,對於現代西方哲學所提出的關乎人類進步和世界發展前途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要認真地加以重視和研究,對於它所積累和提供的思想資料,應注意吸收和利用。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才能得到豐富和發展。 1.18.什麼是現代科技革命? 答:(1)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簡稱。科學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范疇。科學是指知識的理論體系;技術則表現為方法、工藝和能力。科學技術這個范疇表明科學和技術緊密相聯、互相作用和互相轉化。(2)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合稱。前者是指人類對自然、社會認識的飛躍;後者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方面的重大變革。(3)現代科技革命包括科學和技術這兩方面的革命,它的迅猛發展正在使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軍事、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19.簡述現代科技革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答:(1)現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例如射電望遠鏡的發明和使用,使人們對宏觀宇宙觀察的深度可達200億光年以上。物質結構理論,特別是誇克禁閉理論,使人們對微觀宇宙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層次。(2)現代科技革命取得的豐碩成果,證實、充實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例如愛因斯坦相對論以確鑿的科學事實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不可分割性。電腦科學和現代人工智慧技術,極大地充實了意識的本質和能動作用的原理。(3)現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斷涌現新的問題,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問題,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所提出的倫理問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等,都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而這種探索和研究必將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1.20.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答:(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指以下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運用它,使之成為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第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性同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結合起來,把中國傳統哲學的優秀成果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融人馬克思主義哲學,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2)這個過程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經過幾代甚至十幾代幾十代人的努力,方能實現。(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我國有許多有利條件:第一、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有共產黨的領導,保證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這就為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有力的保證。第二、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方面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產生了諸如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樣優秀的理論成果,這些經驗和成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無疑將產生巨大影響。第三,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專業隊伍。 1.21.簡述提高理論思維的重要性。答:(1)理論思維就是哲學思維,提高理論思維也就是提高哲學思維,提高洞察事物本質和理性的抽象與概括的能力。哲學能給人以智慧,因為它是一種深刻的理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理論思維。(2)人們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僅僅具備感性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理性,掌握正確的理性思維方法。恩格斯曾指出,沒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就連兩個簡單的事實都無法聯系在一起。現在,無論是在實際工作領域還是科學研究領域,競爭都異常激烈,成敗的關鍵常常取決於思維方式是否正確,思維是否具有創造性。(3)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就不能離開理論思維。就現代而言,就是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只有這種哲學,才能給我們的科學研究提供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淪的指導。 2.1.簡述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歷史發展。答:(1)唯物主義物質觀歷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低下,科學極不發達,一些樸素唯物主義者憑直觀,把物質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實物。例如古希臘米利都學派提出水是萬事萬物的本原,這樣,水就是他們所理解的物質。後來有些哲學家把火、氣、土、風等具體實物當作物質。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實際上就是把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實物當作物質。(2)近代唯物主義在生產和科學發展了的條件下,提出原子是萬事萬物的本原,是「宇宙之磚」,認為整個宇宙大廈就是由原子堆砌而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這樣,他們就把原子等同於物質。(3)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物質不是哪一種或哪幾種實物,那怕是最微小的實物原子。物質是各種物的總和,物質是從各種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2.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缺陷是什麼? 答:(1)機械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唯物主義。它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於物質結構的知識,將原子等同於哲學所講的物質。這同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表現在它不是憑直觀把某種實物當作物質,而是從物質結構的角度,用物質結構的理論在當時所發現的最深層次的原子當作物質。(2)機械唯物主義這種物質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它認為原子最主要的特性是不可人性,原子沒有廣延性,是不可再分的。第二,它認為原子的質量是不變的,是永恆的。第三,這種理解仍然沒有解決個性與共性的辯證關系,把哲學上的帶有普遍性的物質同具體科學的物質結構混為一談。由於以上缺陷的存在,這種物質觀經不起科學發展實踐的考驗。 2.3.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哲學意義? 答:(1)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是: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2)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哲學意義。第一,它回擊了唯心主義哲學對唯物主義的攻擊,有力地捍衛了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科學的發展,原子核、電子和放射現象的發現,決不是什麼「物質消滅了」,唯物主義被推翻了;而是打破了以往人們對物質認識的界限,原子核、電於盡管是比原子更微小,但它們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仍然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因此,被推翻的不是唯物主義,而是憑主觀意識把世界非物質化的唯心主義。自然科學的成就證明和推進了唯物主義。第二,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從物質和意識關系這一層面對物質給予界定,揭示了物質的第一性和根源性,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第三,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揭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就從根本上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就是說,當我們把多種有形的、存在著的事物概括在物質這一概念下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的質的差異、各自的特點都撇開了,僅僅抽象出它們的共同點即客觀實在性。因此,物質本身和各種特定的、實存的事物不同,它不是感性存在著的東西,而是純粹的思想創造物和純粹的抽象,它是共性與個性、普遍和特殊的辯證統一。 2.4.怎樣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科學性? 答:(1)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不僅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直觀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揭示了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物質的這一特性只會被科學發展的成就所證實,而不會被推翻。因為無論現代科學發現的200億光年的宏觀宇宙還是揭示誇克幽禁的微觀世界,它們都必然具有客觀實在性,否則就不存在,就不能被發現。(2)以往的物質定義都未能正確解決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揭示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一特性是從各種實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它離不開各種具體的實物,但它拋棄了每一種實物的質的差異和特殊性。這樣就把共性和個性、普遍和特殊辯證地統一了起來,這是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都未能做到的。(3)以往的物質定義都沒有從物質和意識關系的意義上去界定物質,因而不能揭示物質的第一性和根源性。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從物質和意識關系的高度揭示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感覺,但又可為人的感覺所感知和反映,這樣就既堅持了物質第一性和根源性,又堅持了物質與意識的同一性。 2.5.簡述哲學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關於物質結構的關系。答:(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結構是具體科學所提出來的關於物質的某種形態或層次的組成成分及結構狀況。(2)二者有如下關系:一是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哲學物質范疇是從各種個別的、特殊的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的,而人們對任何實物的正確認識,必須通過自然科學對該實物結構的研究。所以,物質范疇不能脫離具體的自然科學,要以自然科學關於物質結構的理論為基礎。二是科學物質觀能對具體科學研究物質結構提供理論的指導。所以,物質結構理論也不能脫離哲學的物質觀。 2.6.什麼是運動及其主要形式? 答:(1)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它囊括了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就是說,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無論是顯著的變化還是不顯著的變

㈦ 宏觀經濟學提問,大家幫幫忙,急……!

bbccbbaccccad
2111221

閱讀全文

與唐任伍宏觀經濟學答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