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論學院派經濟學查理

論學院派經濟學查理

發布時間:2021-03-07 18:34:52

經濟學原理的幾個小問題 (最好是專業認識的回答。當然,能回答好就行!)

先說明沒看過你說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不打算給你推薦什麼書。

解釋如下:經濟學其實就是研究經濟現象和規律的書。我國將其統一稱為「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相對」
差別:政治經濟學是從馬克思資本論來的,他研究的是也是經濟,但是角度是價值的來源和為什麼會有價值的不合理份額,從而得出,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
西方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經濟規律的,和階級與價值創造沒有關系。

目前「微觀經濟學」因為可以用數學理論分析,所以幾乎所有「微觀經濟學」書籍,大同小異,基本一致。
但是宏觀經濟學,因為變數太多無法方程化,從而產生很多流派。你說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就是「曼昆」的研究結果,應該其理論集中在宏觀方面。

至於你說的「工程經濟學」什麼的,都是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用到具體領域,的結果,不是原理研究。

最後,沒有書推薦給你,你可以找任何大學的政治經濟學和任何一本大學的西經對比看,會讓你對經濟和經濟學有體會。

如果你說考研,西經不是重點,各專業有各專業的課程,西經只是基礎而已。最重要的「國內出版」西經的書,幾乎都一樣。都是抄外國人的。各學校考試用書,都不一樣。因為,指定書都是本校自己老師抄的。 清華用什麼,不知道,打電話問他們研究生院吧。

最後說一句,經濟學是從實踐出來的。說穿了,就是利益的爭奪,所以個人認為政治經濟學,是從根源分析的。西經還是膚淺。 現在新聞里那些,什麼專家,都是胡扯,都是代表著利益來的,這個你從西經什麼也學不來,只能從政經里領悟

㈡ 陳雲派經濟學家有哪些最好詳細些

歷史上並沒有陳雲經濟學派,只有陳雲宏觀經濟論點。 陳雲同志有博大精深的經濟思想,特別是他始終堅持從國情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指導中國經濟工作,進行了深切的緬懷和深入的探討。大家認為,陳雲同志的經濟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宏觀經濟、財政、金融、外貿、工農業生產、經濟體制改革等許多領域,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業、建設規模必須與國力相適應、國民經濟要保持綜合平衡、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等代表性思想,處處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輝,始終貫穿著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為人民服務的群眾觀點,是陳雲同志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的創造性發展。他的經濟思想不僅是黨的寶貴的理論財富,指導了當時中國經濟建設的實踐,而且對於當前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推進體制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陳雲同志的綜合平衡經濟思想,實質上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最早的宏觀調控理論,對於當前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957年初陳雲在《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重要講話中,鮮明地提出了「建設規模的大小必須和國家的財力物力相適應。適應還是不適應,這是經濟穩定或不穩定的界限。」還提出了著名的財政、信貸、物資必須保持平衡的論點,亦即人們常說的「三大平衡」理論(後來他又提出外匯也要保持平衡,通稱「四大平衡」)。綜合平衡的經濟思想,不僅指導了當時我國的經濟建設實踐,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宏觀調控的重要理論基礎。 陳雲同志的經濟思想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他在經濟工作中非常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水資源等,他指出,「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大的國策,要當作一件非常重要事情來抓。這件事,一是要經常宣傳,大聲疾呼,引起人們重視;二是要花點錢增加投資比例;三是反復督促檢查,並層層落實責任。」陳雲同志的經濟思想把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進行了科學的結合,強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這些對於當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㈢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麼由誰提出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麼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GE MING」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㈣ 經濟分析法學派的主要觀點及其局限性

經濟分析法學派
經濟分析法學是20世紀50—60年代產生於美國並得到迅猛發展的的內一個法學流派容,後來傳播到西方其他國家。
主張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評論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動、朝著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的目標改革法律制度。
其最響亮的口號是效益極大化,經濟分析法學家們把微觀經濟學的一些概念,原理引入法學領域,試圖以「成本「,「市場」,「交換」,「價格」等解釋法律行為,並進而期望以效益極大化的思路改革傳統的法律制度。科斯所闡明的科斯定理是所有經濟分析法學家進行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而波斯納經濟法學是科斯定理運用的最典型表現。
70年代,波斯納出版了他的著作《法律的經濟分析》之後,人們開始用「法律的經濟分析」來表示這種新的法學流派。波斯納是公認的經濟分析法學的代表人物。
經濟分析法學派的主張
經濟分析法學主張「實質正義」,而排除對具體案件的道德考慮。把權利義務的分配作為擴大社會財富的一種手段。在法律權利的分配中,如果沒有一個人的情況壞下去而有更多人的境況好起來,就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社會正義。
經濟分析法學的倫理困惑:被斥為「富人的理論」

㈤ 經濟學之父分別是誰

經濟學之父是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

1723年他出生於蘇格蘭一個海關官員的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並對經濟學產生興趣。17歲時轉入牛津大學。

畢業後,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修辭學與文學。1751~1764年回格拉斯哥大學執教,期間他的倫理學講義經修訂在1759年以《道德情操論》為名出版,為他贏得了聲譽。

1764年他辭了教授。擔任私人教師,並到歐洲旅行,結識了伏爾泰等名流,對他有很大影響。1767年他辭職,回家鄉寫作《國富論》,9年後《國富論》出版。1787年他出任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90年逝世於蘇格蘭愛丁堡。

(5)論學院派經濟學查理擴展閱讀:

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的寇克卡迪。當時的英國可是歐洲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國,尚且是領先其它國家的工業國。

18世紀前期歐陸的法國和的德國,尚停留在幼稚的封建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的階段,仍然以這種方式來支配生產。但英國卻不然,已經走入資本主義初階段,所謂工廠制手工業已在國內各大都市築下根柢。

中世的家內工業或獨立手工業,工人是分散在各家各戶,個人在全體作業過程中不過是一個孤立的勞動者。工廠制手工業卻是許多的工人在一個工廠勞動,在一個資本家的指揮命令下,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分工的作業。

一直到1760年以降發生了產業革命,使用機械的大工業出現為止,在產業革命前英國各國各地所實行的,仍然是這種資本主義前期的工廠制手工業。

這位舉世聞名的古典派經濟學的巨匠亞當斯密,生於工廠制手工業和機械制大工業的過渡時期。他的功績就是把當時零星片斷的經濟學學說,經過有體系的整理,使之成為一門分門別類獨立於哲學的大學問。

㈥ 郎咸平教授說《國富論》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著作而非資本主義,而且講得很在理啊,不知對不對

在我看來《國富論》算不得社會主義著作,也不是資本主義著作,說是本庸俗主義經濟學著作回還差不答多。 自從資本主義奪權後,意識形態占據經濟學界,學者就開始為資產階級尋求理論基礎,就把《國富論》里的「看不見的手」奉為說明資本主義市場是完美的依據,其實亞當斯密通篇也沒有說資本主義是完美,只是說資本主義取得的成就前無古人,比幾千年的成就都大。
這有點像孔子和耶穌,東西方的封建政權其實都在分別利用這兩者加強自身統治。但是這是孔子本意嗎?孔子活著周遊列國,也不見統治者讓他治國。耶穌更不用說,它本身就是統治者處死的。一旦他們死了,往日的敵人就用《論語》和《聖經》維護自身統治。
還有《資本論》和《通論》 都有必要好好看下,和《國富論》一樣都是經濟學典範巨著。

㈦ 現代宏觀經濟學包括的主要經濟理論有那些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主要包括以源下觀點:

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古典主義主要觀點:

1、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工人沒有貨幣幻覺,工資價格充分靈活,所以不存在非自願失業,經濟始終處於或接近一般均衡狀態;

2、薩伊定律:供給會創造出於自己相應的需求;

3、經濟周期是由總供給變動引起的,是市場的正常調整;

4、貨幣是中性的,即貨幣數量變化只會引起名義變數同比例變化,實際變數如收入就業等不變,因此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5、提倡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幹預。

凱恩斯主義觀點:

1、勞動市場是非完全競爭的,工人有貨幣幻覺,實際工資有剛性,存在失業,無法由市場消除;

2、凱恩斯定律:總需求會創造出於自己相應的總供給;

3、經濟周期是由總需求變動引起的;

4、貨幣政策有效,因為貨幣非中性;

5、主張政府幹預。

㈧ 數理經濟學派產生的背景

數理經濟學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個主張用數學符號和方法來表述邊際效用經專濟學的數理邊際效屬用學派。數理經濟學派的英國主要代表是威廉·斯坦萊·傑文斯(1835~1882),數理經濟學派主要派別是以瓦爾拉、帕累托為代表的洛桑學派。
在西方國家,義大利的切瓦是第一個把數學用於經濟問題的,但首先比較系統地運用數學的,是1838年法國庫爾諾的《財富理論數學原理的研究》,這書常被當做數理經濟學的開端。後來因由於英國的傑文斯和法國的瓦爾拉斯的高度推崇,這個學派才聞名於世。傑文斯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利用導數表述邊際效用概念,藉助數學推理論證了兩種商品之間交換的均衡價格是怎樣決定的。一般認為,數理經濟學派對經濟現象的質的分析是薄弱的。

㈨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麼 由誰提出 及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麼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GE MING」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閱讀全文

與論學院派經濟學查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