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的問題~如果產權界定是清楚的,那還會不會有外部效應問題
不會的啊。。外部效應就產生於產權界定不明確。如果產權明確,那麼利益相關者總是可以通回過談判,讓雙方互相答補償達到各自的利益最大,這也是一種帕累托有效。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即談判或協商的交易成本為0.如果不為0,那麼可能不能通過談判解決外部性。
㈡ 哪位高手有黨校《公共經濟學概論》作業答案
一、單選
1、第一次引用「公共經濟學」概念的經典是:《財政學原理:公共經濟研究》
2、公共經濟學的規范研究是:對政府經濟活動和政策的合理性進行的評估和評價
3、政府幹預經濟最早開始於:市場經濟萌牙時期
4、交換和生產同時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條件是:任何兩種商品的產品轉換率等於它們的商品替代率
5、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
6、造成風險和不確定性市場失靈的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7、公共部門的收入分配職能解決的是「為誰生產」的問題
8、政府促進西部大開發總體上屬於:資源配置功能
9、不能夠對宏觀經濟穩定生產影響的公共財政活動是:推行最低工資標准
10、社會經濟生活中,總有一些物品隨著消費者數量的增加,其邊際成本為零,這種特性可稱作:非競爭性
1、對於公共產品的概念,以下表述正確的是:不因消費者人數增加而導致其他人消費的減少
2、產品達到庇古均衡,是指:社會從公共產品消費中獲得的邊際等於為獲得該公共產品而繳納的邊際稅收
3、對不同類型公共產品分類的判斷,首先看它:是否具有非競爭性
4、在俱樂部產品均衡的布坎南模型中,對一定消費者規模,隨著俱樂部產品數量增加其結果是:人均收益遞增,但邊際人均收益遞減
5、在俱樂部產品均衡的布坎南模型中,對俱樂部產品的一定產出,隨俱樂部消費者規模擴大,人均收益會出現遞減的現象,其原因是:擁擠的緣故
6、在混合產品的均衡分析中,可以分別分析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需求函數,然後用某種方式把疊加起來,求得混合產品的需求曲線。為此,正確的方法是:對混合產品中私人產品部分的需求曲線進行橫向相加,再對混合產品中公共產品部分的需求曲線進行縱向相加,最後對混合產品私人產品部分的需求曲線和公共產品部分的需求曲線進行縱向相加,便可取得對混合產品的需求曲線
7、在混合產品的均衡分析中,求得了混合產品的需求曲線,並且如果邊際成本曲線MC給定,則其與混合產品需求曲線的交點E為均衡點,此時,均衡產出為Q※,均衡價格為P※,則下列關於P※的表述正確的是:由混合產品中私人產品部分市場價格PX和消費者對公共產品部分的支付意願r共同組成
8、下列關於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的表述中,正確的是:由於是兩個政黨討價還價的結果,因此,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是帕累托最佳配置
9、在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中,消費者A和B最後都同意公共產品的產出水平為G*,消費者A願意承擔的稅收份額為h*,假設消費者A原來只願得到公共產品G1,承擔稅收份額為h1;而消費者B只願得到公共產品G2,承擔稅收份額為1-h1。現在的均衡只不過是一個妥協的結果,則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消費者A和消費者B都得到公共產品G*,消費者A承擔稅收份額為h*,消費者承擔稅收份額為1-h*
1、公共支出是下面哪一項的成本:政府行為
2、公共支出的首要原則是:量入為出原則
3、下列不屬於無償性公共支出的是:公用基礎設施建設
4、下列支出形式中,不以利於有償性公共支出的是:教育部門支出
5、下列支出不屬於消耗性公共支出的是:財政補貼
6、下列選項中,屬於可控性支出的是:國防支出
7、按支出的性質可將公共支出分為:消耗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
8、在預算管理的編制階段,應著重考慮的是:穩定
9、國民經濟預算收入部分除下述哪一項外採用權責發生制:個人所得稅
10、國民經濟預算的支出項目除下述哪一項外,按照權責發生制計列:轉移支出
1、公共收入按照管理許可權可分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2、提出稅收具有再分配經濟性質的經濟學家是:薩繆爾森
3、設計稅收制度最重要原則是:公平原則
4、下列屬於間接稅的是:增值稅
5、內債和外債的區分標準是:發行的地域
6、下列公債中屬於不完全的國家信用活動是:強制性公債
7、下列不以利於公債發行條件的是:發行時間
8、公債利率的高低不受下列哪一項影響:發行的時間
9、下列哪項不是制約公債發行理的因素:公債發行方式
10、下列不屬於行政規費的是:結婚登記費 >結婚登記費
1、財政宏觀調控的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2、財政需求調控過程中,主要運用的是:財政收支
3、在財政宏觀調控中財政增加或減少總需求會導致企業或居民減少或增加總需求的相反結果,這叫做:擠出效應
4、邊際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為:1
5、平衡預算乘數:恆等於1
6、下述不屬於經濟效應的是:乘數效應
7、下述不屬於財政政策工具的是:投資
8、財政政策用於減輕或消除通貨膨脹時,通常稱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9、從各國的經濟實踐來看,特別是60年代以來,實現微觀財政政策目標的政策的措施主要有:稅收支出政策
10、調整微觀經濟活動的地 :財政補貼
1、因對公共選擇理論的傑出貢獻而獲得198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是:布坎南
2、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們根據既定的規則,就一種或多種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以及相關的資源配置)達成協議,就取得了:政治均衡
3、為了從政府手中得到壟斷利益而從事和採取的活動稱為:尋租
4、在西方政治制度下,經濟學家認為政黨追求的是:選票最大化
5、公共選擇理論中,把對提案持中間立場的投票人,稱為:中間投票人
6、投票悖論又稱為:阿羅悖論
7、全體一致同意規則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實現同:帕累托最優
8、公共選擇理論是對下述何種決策活動的經濟學研究:非市場決策
9、下面哪一個因素不是導致公共機構提供公共產品低效率的因素:缺乏市場競爭約束
10、下面哪一個因素不是政府擴張的原因:經濟迅速增長的需要
二、多選
1、現代市場經濟中,對資源配置具有調節作用的有:A市場 D政府
2、公共部門的介入對經濟運行: B有消極作用 C有積極作用
3、公共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和分析工具包括:A官僚政治政府的分析方法 B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工具 C帕累托原理 D數理經濟學分析技術
4、要達到怕累托標准,必須滿足的條件有:A交換和生產的總體效率條件 B交換效率條件 C邊際產品條件 D生產效率條件
5、主張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均為福利經濟學研究內容的本文經濟學家有:B庇古 D薩繆爾森
6、人們可以用來衡量社會不公平程度的工具有: B洛倫茨曲線 D基尼系數
7、下列有助於外部效應內部化的有:A出台專利制度 B界定產權 C對造成環境污染的工廠課以一定的稅收 D提高耗資巨大的公路收費標准
8、下列敘述正確的有: C交易過程中,如果交易雙方所掌握的各種信息的不對稱狀況出現在交易行為之前,則往往產生逆向選擇問題 D交易過程中,如果交易雙方所掌握的各種信息的不對稱狀況出現在交易行為之後,則往往產生道德風險問題。
9、對經濟波動具有自動調節作用的財政政策工具有: B社會保障支出 D累進所得稅
10、為適應混合經濟的發展,蒺繆爾森對下述哪些理論進行了綜合:A新古典經濟學 D凱恩斯經濟學
1、公共產品的特徵包括:A非排他性 D非競爭性
2、公共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包括:B在技術上不能把其他消費者排除在外 C在技術上能把其他消費者排除在外,但在經濟上不可行
3、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是指任何人對公共產品消費者不影響其他人,其原因有:A消費者的增加不增加提供公式產品的生產成本 B消費者的增加不對其他消費者產生擁擠
4、純粹公共產品在現實中很少見,在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還可分為擁擠性公共產品、俱樂部公共產品、准公共產品、公共資源,其分類的標准有:C產品消費的非排他性 D公共產品消費的非競爭性
5、如某產品沒有非競爭性,但有非排他性,則該產品為:A公共資源 B擁擠性公共產品 C俱樂部產品 D准公共產品
6、如某產品具有非競爭笥,但具有排他性,則該產品為:C俱樂部產品 D准公共產品
7、關於擁擠性公共產品隨著消費者人數增加的結果,下述表述正確的有:A人均收益遞減 D人均成本下降
8、在公共產品均衡的布坎南模型中,對一定消費者規模,隨俱樂部產品數量增加的結果,下述表述正確的是:A人均收益遞增,邊際人均收益遞減 B人均收益遞增,人均也遞增 D邊際人均收益遞減,邊際人均成本不變
9、關於准公共產品均衡的結果,下述表述正確的有: B當具有正外部性時,邊際社會收益大於邊際私人收益 C當具有負外部性時,邊際社會收益小於邊際私人收益
10、在公共產品的一般均衡中,要在消費者A的可能性曲線TT上找到一點M,使其達到效用最大化,則關於這一點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有::A既是曲線TT與消費者A無差異曲線睥切點,也是曲線TT的最大值 B既不是曲線TT與消費者A無捲曲曲線的切點,也不是曲線TT的最大值 D不是曲線TT與消費者A無差異曲線的切點,但是曲線TT的最大值
1、公共支出的分析有:A結構分析 B總量分析
2、公共支出的原則有:A公平原則 B效益原則 C量入為出原則 D統籌兼顧原則
3、下列屬於積累性公共支出的有:A基本建設支出 B科技三項費
4、按價值構成可以將公共支出分為:A補償性支出 C積累性支出
5、影響公共分類支出的因素主要有:A、GDP總量 B公共收入總量 C社會經濟制度 D經濟發展水平
6、影響公共分類的因素有:A國家職能的擴大 B社會福利事業的擴大
7、衡量公共支出規模的指標主要有: B絕對量指標 C相對量指標
8、下列屬於專用基金資金來源渠道的是:A特別捐稅的徵收 B自願繳款 C預算的撥款和補貼 D發行公債
9、加強預算管理的預算編制形式主要有:A零基預算 B專用基金 C業績預算 D復式預算
10、專用基金按照其用途進行分類,主要有:A經濟調節基金 D社會保障基金
1、公共收入的具體形式包括:A稅收收入 B債務收入 C國有資產收益 D公共收費收入
2、公共收入的原則主要有:A受益原則 D支付能力原則
3、根據徵收對象,稅收分為:A所得稅 B商品稅 C財產稅
4、下面屬於課稅權主體的有:A本國政府 B外國政府 C中央政府 D地方政府
5、從本質上看公債和稅收有如下哪幾個區別:A包含的交易成分不同 B負擔的歸宿時期不同 C經濟效應不同
6、按照發行的性質不同,公債可分為: B強制性公債 D自願性公債
7、根據債務本位的不同,可將公債分為: B貨幣公債 C實物公債 D折實公債
8、公債的下列發行方式中,能引起通貨膨脹的有: C央行購買 D商業銀行利用創造信用方式購買
9、下列不易引起通貨膨脹的公債種類有: B不可交易公債 C長期公債
10、公債發行的原則有:A景氣發行原則 B穩定市場秩序原則 D節約便利原則
1、財政乘數包括:A政府支出乘數 C政府稅收乘數 D平衡預算乘數
2、課征關稅的目的有: B籌集財政收入 C保護民族經濟 D促進對外貿易
3、公債的特點包括:A有償性 B靈活性 D自願性
4、財政政策的目標包括下面哪幾項:A國際收支平衡 B收入均等 C物價穩定 D經濟增長
5、外債的功能包括:A平衡國際收支 D經濟增長
6、能主要起到內在穩定功能的稅種有: C個人所得稅 D公司所得稅
7、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手段有:A關稅 C外債 D對跨國所得和財產的課稅
8、能主要起到內在穩定功能的公共支出項目有: B失業救濟金 C農產品支持價格 D各種福利支出
9、在三元經濟下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中,從總供給角度看,國民收入是下列哪幾項的和: B消費 C稅收 D儲蓄
10、非自決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程度或對經濟的控制力量於下述哪幾個因素: B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的起征點 C稅率的累進程度 D轉移性支出的規定條件
1、選民是否投票,主要取決於下面哪向個密切相關的因素:A其參加投票的收益與成本 B利益集團的壓力 C通過投標獲得一種履行義務和責任的心理滿足 D其投標對公共選擇發生影響的可能性
2、阿羅的假設不包括下面哪幾個選項: B隱瞞偏好 D穩定偏好
3、以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內的公民為例,用腳投票原理中哪幾個假設在各自目標不相抵觸的地區有意義:A所有公民具有完全的流動性
4、公共機構的制度設計中存在難以避免缺陷,主要表現在:A無產權約束 B調度壟斷 C考核指標模糊 D監督困難
5、尋租的社會成本包括:A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 B尋租活動中浪費的資源 D由經濟尋租引起的政治尋租而浪費掉的資源
6、人們在投標過程中經常不能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偏好,這可能有下述哪幾種情況:A隱瞞偏好 B策略性投資 C無意參與投標 D偏好的強度差異
7、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兩種基本的決策類型分配是:A市場決策 C公共決策
8、現代國家中,國家機構及其職能膨脹的原因是:A公共行動費用的分散性 B利益分配的集中性
9、尼斯卡寧提出的引入市場力量,提高政府效率的幾個措施分別是:A在地方政府將引入競爭機制 B在政府內部重新確定競爭機制 C在高層行政管理者中實行發揮個人利益積極性的制度
10、繆勒將尋租分為三種類型,它們分別是:A通過政府管制的尋租 B通過關積和進出口配額的尋租 D在政府合同中的尋租
三、判斷。
1、100多年前,麗格納預言:在政府執掌的國家公共部門在工業化完成之後,其數量和比例都會出現內在擴大趨勢,公共支出不斷膨脹。×
2、當前,亞當斯密抽崇尚的自由市場競爭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完全發生了變化。
3、傳統財政學主要研究政府財政收支本身的問題,而公共經濟學主要研究政府財政收支對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福利變化的問題。√
4、根據社會福利的確定值和總效用可能性曲線,可以求解出現有生產技術能力條件下的最大社會福利。×
5、壟斷的形成必定會對市場經濟運動的效率產生損害。×
6、每人部門不可能參與公共物品的生產。×
7、在運用洛倫茨曲線測度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時,如果出現兩個不同的分配所對應的曲線,且兩條曲線相交,那麼很難對這兩個分配的不遠行程度做出比較。√
8、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干預主義理論一直在政府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9、公共支出不僅能夠對資源配置產生影響,也能夠調節收入分配和促進穩定。√
10、在一種狀態下,任何人都能在不使另外一個人的境遇變壞的情況下,使自己的境況變好,那麼這種狀態就是帕累托最優狀態。×
1、根據公共產品的特徵,可對不同公共產品進行分類,如果一看就知道它具有非競爭性,則該產品肯定不是純公共產品。√
2、根據公共產品的特徵,可對不同公共產品進行分類,如果一看就知道它不具有非競爭性,則該產品肯定是純私人產品。×
3、如某產品既沒有非競爭性,又沒有非排他性,則該產品肯定是純私人產品。√
4、如某產品既沒有非競爭性,又沒有排他性,則該產品肯定是純私人產品。×
5、如某產品有非生,且排他在技術不可行或產品分割不綠洲,則該產品是純公共產品√
6、地方性公共產品對公共產品的消費者來說都能夠得到相同的滿足。×
7、公共產品的庇古均衡是指每人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邊際收益等於為獲得該公共產品而繳納的邊際稅收。×
8、在公共產品局部均衡中要得到公共產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只需把一定價格下個人需求的數量進行加總。×
9、在公共產品達到一般均衡時,社會生產可能性曲線FF的斜率等於消費者B給定無差異的斜率與消費者A消費可能性曲線的斜率之和。√
10、公共產品的威克塞爾-林達爾均衡是一個納什均衡。√
1、公共支出就是政府行為的成本。√
2、公共支出按照經濟性質可分為有償性支出和無償性支出。×
3、公共支出按照價值構成可分為消耗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
4、轉移性公共支出並不反映公共部門佔用社會經濟資源的要求。√
5、可控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約的約束,可由政府部門根據需要分別加以決定和增減。√
6、政府采購也具有商業性的特點。×
7、公共支出規模的絕對量指標反映了在全社會創造的財富中由政府直接支配的數額。×
8、成本效益分析法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准確地測算各備選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9、中央專用基金歷史、數量和種類都遠超過地方專用基金。×
10、多年預算一般不經過立法機關批准通過,因而沒有法律性。√
1、公共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公共職能,滿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權力原則,通過國家財政籌措的所有資金的總和。×
2、公共收入按管理許可權可分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按收入的穩定程度可分為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
3、公共經濟則以政府對資源為主要特徵,受制於政府的財政收支活動和市場主體相應的博弈活動。√
4、負稅人就是納稅人。×
5、稅種是稅制設計的中心環節。×
6、累進稅率優點是能夠適應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稅收負擔較為合理。√
7、瓦格納的稅收原則是在側重於財政政策需要的同時,特別強調社會政策性稅收在改變財產、所得分配不公平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8、征稅對象是稅制的核心要素,是區分不同稅種的主要標准。√
9、稅收與價格的關系,稅收可分從量稅和從價稅。×
10、征稅對低收入階層消費的影響比對高收入階層的影響較大。√
1、財政是一種政府行為,在調節社會總供給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主要通過政府支出和稅收即政府預算來實現。√
3、適度增加公債發行是好的,但是公債發行規模過大也會產生消極後果。√
4、公債的發行可以為民間部門投資提供更多的機會並引導資金流向,這叫做公倆的「擠出效應」。×
5、中國鏡條件改善,說明該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的利益比例增加。√
6、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內容是:增加政府支出和政府稅收。×
7、消除經濟周期波動需要依靠非自決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作用和強有力的自決財政政策的緊密配合。√
8、微觀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調節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解決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的刺激總量和資源配置問題。√
9、邊際稅率越低,累進程度越大,稅收對收入的抵制就越強,穩定的作用敢就越大。×
10、取得轉移性支出的規定條件越高,轉移性支出水平越高,穩定的作用就越大。×
1、帕金森定律指出:當政府的工作量增加昌,政府機構及其人員的數量總是按同一速度增長。×
2、公共選擇理論的淵源是義大利財政學派和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的福利經濟學。×
3、公共選擇理論是從實施政分析的角度出發,以經濟人為基本的假設前提,基本分析方法是微觀經濟學的成本效率分析法。√
4、與私人部門相比,官僚在追求個人利益的自製程度和所受到的制度約束都高於前者×
5、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官僚行為結果的最突出表現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6、利益集團是指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組成的、對政府決策能夠施加影響的團體。√
7、尋租的政治效應表現在:尋租不令會和詣,還會引起收入差距擴大。×
8、政府創造壟斷會造成社會損失,但只要撤消,就會及時挽回損失。×
9、有如外部性被看成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樣,內部性被認為是政府失靈的一個基本原因。√
10、設置過多的企業管理許可權(如政府審批)導致市場失靈。×
㈢ 《公共經濟學》尋租與腐敗的聯系與區別
尋租與腐敗的聯系與區別:
尋租和腐敗卻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它們的行為主體是不同的。腐敗總是與一定的權力聯系在一起,並非人人皆可淪為「腐敗者」,只有手中握有職權的人才有腐敗的可能。在權錢交易的過程中,權力市場的供給方是官員,其需求方是作為尋租者的利益集團,均衡時的價格則為租金的價格。尋租者利用貨幣或實物來交換腐敗者手中既已存在或為謀利而設定的權力。交換活動結束後,「錢」與「權」發生易位,尋租者獲得了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大利益的權力保障,而腐敗者通過交易使得自身慾望得以滿足,腐敗和尋租二者的行為主體構成了權利產品市場的供需雙方。此外應當注意的一點是,尋租活動未必造成資源的浪費,這是尋租與腐敗最大的差別所在。尋租活動可以採取合法的形式,也可以採取非法的形式。合法形式的活動如企業向政府爭取優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維護自身的獨家壟斷地位。非法的行為則如行賄受賄。大量的經驗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尋租活動的目的是要改變無效率的產權結構,去促使產權的現有分配發生改變,這種改變的結果就可能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或理想的結果。其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專利保護制度的形成。發明者通過游說政府等方式,建立專利制度保護,以期獲得某一時期內對專利成果的壟斷權。這一過程並不能看作是資源的浪費,而是為科技進步所必須支付的代價。假如投入巨額資本進行了創造與發明之後,人人皆可抄襲其成果,發明者不能在一定時期內享用其創造發明所帶來的壟斷利潤,發明者失去了開發、創造的利益激勵,創造發明活動將無人問津,這最終影響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福利的提高。可見,尋租活動未必就意味著資源的浪費。但是腐敗卻不同,它不僅褻瀆了公眾的信任,損害了社會公平,而且侵蝕了社會資本,浪費了資源,降低了效率,其危害不容忽視。據有關人士測算,在90年代後半期,各種腐敗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福利損失年平均達到9875~12570億元,佔到了全國GDP總量的13.2%~16.8%.「改革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效率和腐敗在比賽」。
㈣ 西方經濟學者為什麼會認為明確產權的辦法可以解決外部經濟效果
科斯認為,通過私人之間的協商和交易就可以解決外在性的問題,而無版需政府幹預。
他的權思想集中體現在科斯定理上面,該定理可以描述為:只要產權是明確的,並且交易成本為0或很小時,則不管剛開始時產權賦予哪一方,都可以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最終解決外部經濟效果。
㈤ 公共經濟學角度,如何解決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面臨的難題。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經常爆發嚴重的失業問題,遲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發達國家仍都出現了較高的失業率。而我國近年的失業問題也日益嚴重,雖然每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城鎮下崗職工、登記失業人口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模卻不能有效地減少。探討失業產生的原因並尋求解決的對策不僅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經濟理論工作,更是一項迫切而棘手的現實任務。
為什麼失業問題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決,作為研究工作者是否應該轉換一下思路,調整一下視角。例如,失業問題的中外論著大多是在宏觀層次上進行分析,單純宏觀分析及由此制訂的政策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失業問題。那麼,從微觀角度考察失業是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呢?寧光傑博士的論著《失業問題研究——一個微觀分析框架》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19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有微觀基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作者認為,失業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既有的失業理論。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西方學界對失業進行微觀分析的工作雖然已經開始,但遠沒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夠將已有關於失業微觀分析的各種理論進行整理、補充,力圖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般規律,從中提取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借鑒意義的東西。
那麼,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是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例如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局內人對工資的影響形成工資粘性,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例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單個工人的消費行為。更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數變化的反應,例如當實行貨幣擴張政策時,企業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因此,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提供了失業問題研究的微觀分析框架,相信這種微觀分析會使失業問題的解釋更豐富、更清晰、更准確。但本書的分析及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觀分析失業的一種思路,一個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是說微觀分析可以解釋失業問題的全部,我們仍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問題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基礎上進行,並有所發展、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廠商和勞動者在企業內部及市場上的行為,包括工資確定和變動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的投資需求為何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以及各利益主體對技術變革的反應,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尋找行為,以此為基礎,對傳統的古典型失業、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摩擦性失業等進行了解釋。但又不僅限於此,該書的失業原因分析及對應的失業類型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例如古典型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作者則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型失業只強調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在第四章分析失業的結構性原因時,包括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內容。傳統的摩擦性失業沒有深入分析尋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認為尋找成本不僅來源於信息不充分,也來源於制度阻礙。
以傳統失業類型為基礎,本書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出發,分析企業內部工資的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且都圍繞著工資展開。分析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高低如何與企業主利潤最大化產生矛盾,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以及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以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與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企業只能求助於數量調節勞動力,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動。企業的所有權結構、市場結構都會影響企業的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動以及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信息充分與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礙決定著摩擦性失業的多少。同時,無論在產品市場上還是勞動力市場上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人的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里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這里的制度是很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如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並僱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業保險制度。既有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制度關系,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和無產階級內部各自的制度關系(前者如廠商的壟斷,後者如企業的局內人—局外人關系)。在這兩大原因中,制度的影響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因而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資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上的分析建立在對現實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並將對現實經濟中失業問題的治理產生指導意義。
作者尤其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進行理論分析和以西方國家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之後,都有專門的部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上進行。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行為是分不開的,例如國有企業的工資缺乏靈活性、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之間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者的尋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說,失業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改制等可以簡單回答的。近年高經濟增長率和高下崗、失業率並存的現象成為困惑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的難題。這是否與微觀行為有關呢?如果在企業僱傭行為和勞動者行為上進行協調、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也會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後一章,作者綜合地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失業的治理是一項綜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議更多的是面向微觀,如對企業技術選擇的引導,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提高市場中介的功能。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都具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因素,產權問題解決不好會帶來微觀投資的失誤、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僵化的僱傭制度、勞動力市場的低效率。而推動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一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微觀分析失業問題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實證檢驗,例如對戰後美國的失業率進行計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並結合主要發達國家的失業動態變化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緊密聯系中國的失業現狀。因而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現實經濟;既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又注重解決中國失業問題。它是一本耐讀的經濟學專著,也是一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
㈥ 求公共經濟學的案例分析,急急急急!!!!!!!!!!
公共經濟學案例分析
案例:美國加速老齡化15年後或引發經濟危機
美國老人事務局的數字顯示,2005年美國65歲以上人口為3680萬,占總人口的12.4%。雖然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人口統計學上關於人口老齡化10%的指標,但是,比起其他發達國家,美國的人口形勢還不算十分嚴峻。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慢性疾病、保險和養老金以及社會福利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開始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勞動力、貿易、移民、以及國家安全都會造成影響。
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齡化項目主任傑克遜表示,雖然美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有一些優勢,經濟強勁,勞動力市場也充滿活力。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證人口老齡化就不會造成問題。
傑克遜說:「在美國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雖然我們擁有不那麼昂貴的公共養老金體系,但是與歐洲和日本相比,美國老年人口的醫療保險極其昂貴。老年人口的醫療保健費用的不斷高漲,將會給未來的美國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在美國,很大程度上依賴私營企業提供的養老金。勞動力人口有一半沒有任何養老金計劃。所以說,盡管人口統計數字方面美國有一定優勢,但是,15至20年後,由於人口老齡化,美國可能面對非常嚴重的社會財政和經濟危機。」
案例分析:
不僅僅是美國,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也是新世紀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徵。然而,美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進入老年社會的時間長,美國步入老年國家之列到現在已持續了70年;二是人口老齡化發展較慢,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處於中等水平。一方面是由於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國總和生育率為2.0,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吸納了大量的青壯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進程;三是高齡老年人口比重大。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美國老年人口比重還將不斷提高。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的過程中,美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國去借鑒。
根據人口——經濟動態模型,老齡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就越大,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齡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對經濟增長的阻力就越小,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越快。這種負面影響不僅體現在社會撫養的人口負擔增大,而且通過影響消費、儲蓄、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勞動生產率而體現出來。
1、人口老齡化導致被撫養人口負擔增大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領取退休金和養老金的人數將不斷增加,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等社會福利的支出將不斷增加。國民生產總值中用於老年人的費用份額大幅度增加,勢必限制社會擴大再生產,影響生產部門的資本投資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加重國民經濟的負擔。
2、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
就一個國家的整體消費而言,在老齡化過程中,消費支出呈現逐漸擴大趨勢;在老齡化社會,消費支出則呈現減少趨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發展。
3、人口老齡化對儲蓄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增加儲蓄也會產生相當的減退效果,這主要是由養老金制度的推廣引起的。根據經濟學原理,儲蓄等於投資,儲蓄減少等於投資減少,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強化個人儲蓄養老,籌措養老基金,成為資本投資的重要來源。
4、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影響
隨著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年齡人口所佔比重相應下降,不利於經濟發展。而且,老年勞動力較難適應快節奏的生產活動,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生產中,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5、人口老齡化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勞動年齡人口變化是人口老齡化的自然結果,人口老齡化引發的勞動資源相對減少,必將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相應影響。老齡勞動力接受新的知識和科學技術比青壯年要慢,對新興產業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也受到一定影響。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知識進步速度加快和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更顯得不利。
6、人口老齡化引起家庭規模、家庭結構變化和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隨著人口增長率的下降,獨生子女不斷增多和其生命周期的延長,在不久的將來,一對年輕夫婦可能要贍養4至6個以上老人,老年化的家庭將逐漸增高。同時隨著社會競爭加劇,更賦予人們只爭朝夕的使命感,正值勞動年齡的人都在緊張地為生存發展而奔波忙碌,養老意識逐漸淡化,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突出問題,有一些可行的緩解方案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來看看美國是怎麼做的,對我國或許也有一些啟示意義。
1.調整職工退休年齡。美國目前實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屬於「現收現付」制。即當納稅人工作時,僱主和員工拿出工資的12.4%的社保稅(僱主和員工各支付6.2%)用於支付退休人員的退休金,以及需要社會提供保障的殘疾金、遺屬遺孤撫恤金(上述幾項即為美國的「社保金」)。目前社保稅的支出情況是72%用於社保金發放,剩下用於儲蓄。
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退休人員越來越多,預計到2018年,這部分稅收將不足以支付社保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已經多次調整職工退休年齡,現在的退休年齡規定是65歲四個月,以後每年延長兩個月,直到延長到67歲為止。
2.構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只能構建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化的混合型老年保障體系,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保障經濟壓力與社會服務壓力化解在一個責任共擔和縱橫交錯的安全網路之中。在構建的過程中應遵循家庭和自我保障原則、政府負責原則、責任分擔原則、單位負責原則、市場提供原則和綜合原則。在老年保障體系中,每一個原則既包含著經濟保障,也包含著服務保障的內容。這種養老保障制度打破傳統型家庭養老保障與現代型社會養老保障的兩極思維定勢,在政府的主導及引導下,將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結合起來,通過多元化、多層次化的制度安排,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保障經濟壓力與社會服務壓力化解在一個責任共擔、縱橫交錯的安全網路之中。
3. 大力推行「倒按揭」。與購房者向銀行貸款再付錢給開發商不同,「倒按揭」是將自有產權的房子抵押給銀行後,由銀行每月付錢給抵押人,到期以出售住房的收入或其他資產還貸。由於這種方式與傳統的按揭貸款相反,故被稱為「倒按揭」。不少美國人年輕時「以錢買房」,年老時「以房換錢」,退休後生活仍過得比較舒適。
「倒按揭」在國外興起也還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發展最成熟的要數美國了。在美國,很多老人沒有子女,有的雖然有子女,子女卻無力或不願承擔贍養義務,而大多數美國人又不熱衷於儲蓄,因此退休後生活很容易陷入拮據。隨著社會逐漸老齡化,這種現象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新澤西州勞瑞山的一家銀行看準時機,率先推出這項服務,很快走向全美。
「倒按揭」的形式基本上可分為有限期和無限期兩類:有限期是以住房作抵押,借貸雙方約定還貸日期,到期後,老人既可出售住房,也可以用其他資產還貸;無限期則是貸款一直維持到老人死亡或從住房中搬走為止,銀行可以通過拍賣方式收回放貸成本,並與老人法定繼承人分享拍賣後的剩餘利潤。
「倒按揭」的對象是62歲以上的老年人,同時還考慮以下一些因素。一是借款人的年齡。年齡越大意味著剩下的壽命越少,每月能得到的現金也就越多。在美國,如果一名75歲的老人擁有一套價值25萬美元的住房,他每月可以獲得917美元;70歲的人每月只能獲得791元;而80歲的人每月可獲得1099美元。二是配偶是否健在。夫妻健在的老人比單身老人可貸款數額低,因為兩個人的綜合預期壽命大於一個人。三是住房現在的價值和預期的價值。如果預計房主去世時房產會升值,可貸款數額也會增加。
「倒按揭」之所以在美國興起,因為它解決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個最大問題,既幫助老人解決養老問題,分擔了政府負擔,同時又可以為銀行提供多種收益方式,它為解決美國的老齡化問題和社會保障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外,通過移民等方式對於發達國家緩解老齡化壓力或許也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符合我國這類發展中國家的國情。
穩定可靠的足額養老金是社會保障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養老金增長的源泉歸根結底來自於人口的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要真正實現養老金的持續增長,解決養老金的收不抵支問題,就應該實現人口的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㈦ 你好,你能不能發一些公共經濟學的論文給我借鑒一下
《公共經濟學》克服外部效應的主要途徑
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
稅收和補貼
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
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
企業合並
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
明確產權
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元。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
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麼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
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並且無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㈧ 公共經濟學角度 如何解決政府失靈問題
一 公共選擇理論與政府失靈論
正統經濟學家給公共選擇理論的定義是:公共選擇理論是一種研究政府決策方式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公共選擇理論考察了不同選舉機制運作的方式,指出了沒有一種理想的機制能夠將所有的個人偏好總和為社會選擇;研究了當國家干預不能提高經濟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時所產生的政府失靈;還研究了國會議員的短視,缺乏嚴格預算,為競選提供資金所導致的政府失靈等問題。
公共選擇理論的淵源可追溯至19世紀末瑞典經濟學家威克塞爾,他提出了政治的資源較易學說和一致性原則。真正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初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公共選擇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理論選舉規則,黨派經濟學,利益集團理論,尋租理論,政府失靈論和憲法經濟學。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經濟人假設和政治交易市場是公共選擇在研究方法上最具特色的三個方面。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是指一切行為都是人的行為;在個體成員的行為被排除在外後,就不會有社會團體的存摺現實性。經濟人假設是指在政治領域內活動的人,其目的也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也以成本—收益分析為依據。政治交易市場概念是指政治是個人、集團之間出於自利動機而進行的一系列交易過程,政治過程和經濟過程一樣,其基礎是交易動機、交易行為,是利益的交換。
20世紀30年代遍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打破了傳統經濟學的「市場萬能」的幻想——完全競爭的市場制度能夠自動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在客觀上促使了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凱恩斯經濟學主張放棄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政策,實行政府的干預以矯正市場失靈,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然而隨著政府幹預的加強,政府幹預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顯露出來,政府財政赤字與日俱增,政府規模擴張,大量政府開支落入特殊利益集團的私囊,政府的社會福利計劃相繼失敗,經濟停滯膨脹。而公共選擇理論正是克服了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市場上的供求行為及其相應的經濟決策而把政治因素當作經濟決策的外生變數的局限性,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運用到政治市場的分析當中,向我們打開了政府這個黑匣子,目的在於揭示「政府失靈」並試圖克服政府幹預的缺陷。正如布坎南所說,「市場的缺陷並不是把問題交給政府去處理的充分條件」,「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場一樣嚴重」。
基於經濟人假設,公共選擇理論試圖把經濟市場中的個人選擇行為與政治市場中的公共選擇行為納入統一分析模式,即經濟人模式,從而修正凱恩斯經濟學把政治制度置於經濟分析之外的理論缺陷。
根據經濟人的分析模式,布坎南的政府理論研究了市場經濟下政府幹預行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靈問題。這是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問題。
所謂政府失靈,是指個人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現代化議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公關部門在提供公共物品時趨向於浪費和濫用資源,致使公共支出規模過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動並不總像應該的那樣或像上理論所說的那樣「有效」。在布坎南看來:「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其作用是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並使各經紀人員所做決定的社會效應比政府進行干預以前更高。否則,政府的存在就無任何經濟意義。但是政府決策往往不能符合這一目標,有些政策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們削弱了國家干預的社會『正效應』,也就是說,政策效果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會福利」。於是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政府幹預會產生「負效應」,以及如何從制度上彌補這些缺陷。布坎南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公共選擇理論的政府失靈說。
布坎南對政府失靈的幾種表現形式及其根源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並就如何補救這種「失靈」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一)政府政策的低效率,也即公共決策失誤。公共政策主要就是政府決策,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決策作為非市場決策有著不同於市場決策之處。在政府決策中,雖然單個選擇者也是進行決策的單位,但是作出最終決策的通常是集體,而不是個人,以公共物品為決策對象,並通過有一定秩序的政治市場(即用選票來反映對某項政策的支持來實現)。因此相對於市場決策而言,政治決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具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存在著諸多困難、障礙或制約因素,使得政府難以制定並實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導致公共決策失誤。
在布坎南等人看來,導致公共政策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社會實際上並不存在作為政府決策目標的所謂公共利益,阿羅不可能定理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排除效用人際比較的可能性,那麼把個人偏好總合成表達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秩序的社會偏好是不可能的」,因此,「社會需要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於是,人們有理由對政府幹預經濟活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疑問。(2)即使現實社會中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公共利益,而現有的公共決策機制卻因其自身的內在缺陷而難以達到實現這種利益的目的。(3)決策信息的不完全性。獲取決策信息總是存在諸多困難而且是需要支付一點成本的,不管是選民還是政治家,他們擁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因而大部分公共政策是在信息不充分的基礎上作出的,這就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4)選民的「短見效應」。由於政策效果的復雜性,大多數選民難以預測其對未來的影響,因而只著眼於眼前的影響。而政治家為了謀求連任,就會主動迎合選民的短見,制定一些從長遠來看弊大於利得政策。(5)選民的「理性的無知」。由於選民作出決策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以收集有關候選人的信息等,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他在權衡自己的成本——收益計算時,如果成本太大,選民將不去投票。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選民往往也會出於搭便車心理而寄希望別人去投票以使自己坐享其成。這被稱為選民的「理性的無知」。而這將導致通過選票上台的政治家並不代表多數人的利益,其制定的政策充其量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二)政府工作機構的低效率。政府失靈理論認為政府機構低效率的原因在於:(1)缺乏競爭壓力。由於官僚機構壟斷了公共物品的供給,沒有競爭對手,就有可能導致政府部門的過分投資,生產出多於社會需要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受終身僱傭條例的保護,沒有足夠的壓力去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2)沒有降低成本的激勵機制,行政資源趨向於浪費。首先,官員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由於沒有產權約束,他們的一切活動根本不必擔心成本問題。其次,官員的權力是壟斷的,由無窮透支的可能性。(3)監督信息不完備。理論上講,政治家或政府官員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權利讓渡,因此他們並不能為所欲為,而是必須服從公民代表的政治監督。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監督作用將會由於監督信息不完全而失去效力。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政府壟斷,監督者可能為被監督者所操縱。
(三)政府的尋租。「尋租是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團,通過各種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說和行賄等,促使政府幫助自己建立壟斷地位,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可見,尋租者所得到的利潤並非是生產的結果,而是對現有生產成果的一種在分配,因此,尋租具有非生產性的特徵。同時,尋租的前提是政府權力對市場交易活動的介入,政府權力的介入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產生大量的社會成本:尋租活動中浪費的資源,經濟尋租引起的政治尋租浪費的資源,尋租成功後所損失的社會效率。另一方面,殉葬也會導致不同政府部門官員的爭奪權力,影響政府的聲譽和增加廉政成本。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尋租主要有三類:(1)通過政府管制的尋租;(2)通過關稅和進出口配額的尋租;(3)在政府訂貨中的尋租。
(四)政府的擴張。政府部門的擴張包括政府部門組成人員的增加和政府部門支出水平的增長。對於政府機構為什麼會出現自我膨脹,布坎南等人從五個方面加以解釋:(1)政府作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外在效應的消除這導致擴張;(2)政府作為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者導致擴張;(3)利益集團的存在導致擴張;(4)官僚機構的存在導致擴張;(5)財政幻覺導致擴張。
因此,布坎南等公共選擇學派對西方現行民主制度,對國家和政府深表懷疑,正如布坎南所說:「公共選擇理論以一套悲觀色彩較重的觀念取代了關於政府的那套浪漫、虛幻的觀念。公共選擇理論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在這里,有關政府及統治者的行為的浪漫的、虛幻的觀點已經被有關政府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的充滿懷疑的觀點所替代。而且,這一新的觀點與我們所觀察到的事實更為符合。」
三 補救政府失靈的政策性主張
綜上所述,在現行的民主制度下,沒有一種選擇機制可以稱得上是最優選擇機制或有效率的選擇機制。既然政治市場上現行的選擇機制是失靈的,那麼出路何在?公共選擇理論為此提出了兩條思路:其一是市場化改革,其二,憲法制度改革。前一種思路主要是由公共選擇理論中的芝加哥學派提出,後一種思路主要由公共選擇理論中的弗吉尼亞學派提出。
所謂市場化改革是試圖通過把經濟市場的競爭機制引入政治市場來提高後者的運行效率。市場化改革的思路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明晰和界定公共物品——公有地、公海、公共資源——的產權,飢餓此消除在這些公共物品使用上的「逃票乘車」和掠奪性消費。(2)在公共部門之間引入競爭機制,重構政府官員的激勵機制,按照市場經濟原則來組織公共物品的生產。(3)重新設計公共物品的偏好顯示機制,使投票人盡可能真實地顯示其偏好。
所謂憲法改革,是試圖通過建立一套經濟和政治活動的憲法規則來對政府權力施加憲法約束,通過改革決策規則來改善政治。在公共選擇理論家們看來,要克服政府幹預行為的局限性及避免政府失靈,最關鍵的是要在憲制上做文章,布坎南認為,要改進政府的行政過程,首先必須改革規則,因此,「公共選擇的觀點直接導致人們注意和重視規則、憲法、憲法選擇和對規則的選擇。」布坎南等等人著重從立憲的角度分析政府制定的規則和約束經濟和政治活動的規則或限制條件,即他們並不直接提出具體的建議供政策制定者選擇,而是為立憲改革提供一種指導或規范建議,為政策制定提出一系列所需的規則和程序,從而使政策方案更合理,減少或避免決策失誤。
四 對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啟示
1.政府失靈論及其政策主張的借鑒意義
《亞洲華爾街日報》增評論道:「在中國沒有比機構改革更難的事了。每一個機構都不想放權,他們對機構改革是原則同意,實際反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在1982~1983、1987~1988、1993~1996年進行過三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但迄今為止,中國政府機構改革仍未能完全擺脫「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那麼,如何使機構改革徹底走出「怪圈」?
無疑,公共選擇理論的政府失靈論給我國機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我國政府改革的模式取向是由原來的政治型、管理型政府模式轉變為民主型、服務型政府模式。當前在我國的政治市場中,公共選擇理論中指出的有關政策失誤的因素仍然存在,科學決策和決策的有效實施還困難重重,政府幹預引起的尋租活動依然存在,而且由於經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同模式的政府行為也不可能在時間上截然分開,很容易出現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行為模式簡單地移植到市場經濟體制中去。而我們所期望的一種更有效率的新的政府模式,必須在新確立的基本規則之下才能形成,這正如布坎南所支出的:「要改變一種游戲,或者競賽的結果,改變參加競賽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事改變競賽規則。」傳統政府體制的根本弊端不能對於某些具體操作上的失敗,比如說,政府計劃缺乏精確度和科學性,地方與部門間的相互隔絕等。其實,這些弊端都是過度集權的政府體制的必然產物,因此,單純改變舊體制下的具體操作程序和環節而不在根本上改革權力過度集中的政府模式,將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因此,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政府管理的作用,矯正政府失靈,在當前的政府改革中,特別有必要注重法律和制度建設。基於公共選擇理論政府失靈的分析和政策建議,中國的政府機構改革應該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轉變觀念,摒棄傳統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政府萬能」的觀念,正確認識政府幹預經濟的作用。不能片面誇大,更不能一味的削弱,「東西方和南方的國民經濟都需要明智的政府」[1]。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政府幹預的限度,確定政府幹預的內容、范圍和手段,發揮市場機制的主體性作用和政府幹預的補充性作用。
其次,引入競爭機制,進行市場化取向的政府管理改革。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經濟職能已成為政府的首要職能,政府對經濟中公共物品的壟斷是導致濫用經濟職能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們在確定政府及其下屬機構的經濟職能時,應盡可能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壟斷的局面。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尤其是在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電信、電力、鐵路運輸等基礎設施產業中引入競爭機制,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以提高政府管理公共服務部門的效率和水平。
最後,要加強政府法治及監督制度建設,使政府行為法治化。公共選擇理論強調歷險改革,注重憲法,法律,規則的建設尤其是公共決策規則的改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社會也是法治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確立、運行必須靠法律來保證,政治的和社會的生活也必須靠法律來規范。因此,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將政府行為納入法制軌道,特別是公共決策的法制化及公共政策決策執行的法制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行為的任意性及隨意性導致的不公正與腐敗,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質量。而政府也是理性的經濟人,這也提醒我們除了強化政府的自律機制外,還必須加強外部監督約束機制,加緊制定有關監督政府行為的法律、法規,防止政府腐敗和不公正。
2.全面辯證看待公共選擇理論的政府失靈論
雖然公共選擇學派的政府失靈論指出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其政策主張也具有很好的見地和實踐意義。但是公共選擇理論本身就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其自身的有些理論體系比較混亂,無法自圓其說的。
對公共選擇理論中政府失靈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於人的行為動機
針對公共選擇理論的經紀人假設前提,作者認為,各人的行為動機是復雜多樣的,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利己或利他。個人的動機中含有大量的對物質利益的自利的慾望,這種慾望滲透得既深又廣,因而每個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都必須用某種方式對其加以約束和限制。但是,大多數人的動機中還包含著程度不同的慷慨因素、無私的品德因素、對他人義務的接受習慣和對金錢以外的回報的興趣。因而人的動機不能歸結為單一的自利動機。因而,攻關選擇理論作為一種對政治行為動機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實的。不是基於對實際生活的觀察,而主要是建立在形式化的假設前提基礎上。公共選擇理論家們只從起作用的許多動機中選擇一種動機,然後通過這個唯一的動機想像出一個充滿生機的理論世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②關於政治市場及政府的作用。
公共選擇理論建立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上,而在中國政黨制度和政治選舉制度不同於西方,有著自己特殊的國情。單純的照搬起源並成熟於西方政黨制度的公共選擇理論是不可取的。
而且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經濟正處於轉型期,在實現工業化,實現由傳統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的過程中,沒有政府的積極有效的干預作用是不可能實現的。雖然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候政府作用的形式不同。「目前仍然貧窮的國家就不能指望僅僅通過被動地向世界經濟開放,便如亞洲四小龍那樣崛起。」
由此,在借鑒公共選擇理論的政府失靈論為我所用時,必須辯證的看待。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的拿來做權宜之計,「看得見的手」的改革將是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實現工業化非常關鍵的一環,必須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