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白銀帝國論文

經濟學白銀帝國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7 21:41:21

⑴ 急求一份關於經濟學的論文。 要求字數在4000-5000字之間。

通貨膨脹問題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這個定義也是在如今世界上被廣泛認可的。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這與貨幣的流通有很大的關系。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一: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
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
(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二通貨膨脹的歷史
(一)古羅馬的通貨膨脹:鑄幣成色下降的惡果
公元138-301年,古羅馬軍服的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至3世紀末,小麥價格——物價水平的主要標志——漲了200倍。這一次通貨膨脹,無論如何也不能歸罪於紙幣,因為紙幣要到其後1000年才出現。
古羅馬實行的是金屬貨幣制度,包括金、銀、銅和青銅。政府財政基本上採用現金形式。帝國的皇帝們為了強化他們對資源的控制,相繼削減鑄幣尺寸或在鑄幣中添加賤金屬。同時卻希望憑這自己的權威保持其價值不變——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行為在羅馬帝國時代代代相傳,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鑄幣貶值,物價上漲。公元235-284年,古羅馬政治陷入無政府狀態,通貨膨脹臻於極致,鑄幣急劇貶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間,銀幣的含銀量還不到5%。
(二)黑死病與價格行為
14世紀中葉,歐洲普遍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在3年的時間里,物價至少翻了一番。作為通貨膨脹,這一時期並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視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這是一種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當時,此病奪取了2000萬人的生命,是當時整個歐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間,商品的價格出現了突然的、短暫的下降。原因很明顯,人口銳減導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貨幣及商品存量卻基本不變,但倖存者的需求卻是有限的。而隨著疫情的過去,物價又回升了。原因是儲存消耗殆盡,同時由於人口減少,產量隨之下降——因為生產者的生活條件惡劣,因而生產人員減少的數量遠大於有穩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銀與價格革命
16世紀,西班牙物價上漲4倍多,年上漲率1.5%,貴金屬過剩是這次通貨膨脹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魯神話般的礦山產出的1700萬公斤純銀和18.1萬公斤純金湧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數量估計相當於官方進口的10%,相對於已有的儲存,來自新世界的金銀可謂數額巨大。無論如何,貴金屬的湧入掀起了一場價格革命。這次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緩慢,沒有對西班牙的各個經濟部門產生什麼影響。想想年增長率1.5%,這在目前來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再合適莫過的數字了。但在當時,它至少證明了這樣一些觀點: 1. 貨幣不等於財富; 2. 和緩的通貨膨脹可以和經濟增長兼容; 3. 白銀減緩了制度變革的壓力; 4. 以貴金屬為保證的貨幣制度並不能預防通貨膨脹; 5. 西班牙最終沒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屬; 6. 始於西班牙的通貨膨脹擴散到其貿易對象; 7. 對經濟規律的懵懂無知並不妨礙人們自行其事; 8. 貨幣幻覺盡管充滿了神秘,但如果人們警惕周圍的變化,其迷惑性必將大大降低。
(四)德國:經典的通貨膨脹
1923年間德國的經濟狀況——惡性通貨膨脹,迄今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國出其右。如果1922年1月的物價指數為1,那麼1923年11月的物價指數則為100億。如果一個人在1922年初持有3億馬克債券,兩年後,這些債券的票面價值早就買不到一片口香糖了。沃倫教授和皮爾遜教授曾將德國的通貨膨脹數字繪成書本大小的直觀柱狀圖,可是限於紙張大小,未能給出1923年的數據柱,結果不得不在腳注中加以說明:如果將該年度的數據畫出,其長度將達到200萬英里。
德國在一戰敗北之後,喪失了1/7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各種商行及工業產品均減少,同時按1921年金馬克賠償1320億賠款。在操作中,德國不得不靠發行紙幣來度過難關,結果是陷入災難的深淵。當時政府以極低的利率向工商業者貸款,同時投放巨額紙幣,它們又很快貶值,從而債務人得以有廉價的馬克償還貸款。「新富」們在通貨膨脹中發了大財,「舊富」們面臨崩潰。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擊。
(五)前蘇聯戰時共產主義的通貨膨脹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國就已走上了通貨膨脹之路。革命後,為了保障政權,必須控制國家資源。因此,前蘇聯印發紙幣,維持龐大的預算開支。在1918-1920年間,反動力量很快聚集,發起反撲,此時前蘇聯開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產品總量短缺,再加上連年戰爭,使生產得不到恢復,戰時共產主義的分配物品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於是黑市猖獗,物價飛漲。
通過這種種例子表明,自從有了經濟通貨膨脹便不絕於耳。
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而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目前存在很多價格上漲因素,通貨膨脹危險不可等閑視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成本推動通脹壓力。本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漲幅一直高於下游產品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傳導必然發生,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7月份一些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雖然較CPI低,但企業商品價格漲幅仍高於CPI因此仍需關註上游產品價格變化,防止成本推動價格全面上漲。

第二,需求拉動通脹壓力。我國的流動性過剩一直得不到緩解。貨幣供給過多,必然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脹。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超過經濟增速,雖然是好事,但在當前CPI漲幅加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長超過經濟增長,也會成為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因素。

第三,經濟增速過高導致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但這種增長是通過投資高速增長實現的。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問題卻趨於惡化。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動因。近20年來,我國曾兩度出現這樣的高通貨膨脹。

第四,節能減排造成成本價格上升。「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產成本上升。

第五,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晌。近期,世界市場上在石油、穀物等重要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的同時,美國次級債問題爆發,使得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增強。這些因素,特別是某些重要商品的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以上通脹壓力已在過去幾年積累起來,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即使豬肉價格平穩了,通脹也會找到其他表現途徑。加上明年奧運會還會加強外部需求對國內價格的影晌,未來一段時間,總體價格水平必然升高。對於2008年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寧可防其有,不可賭其無。
中國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⑵ 一篇關於通貨膨脹的3000字論文。

基本概念

通貨膨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種解釋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1.【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2.【新凱恩斯主義的解釋】

(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3.【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說】

(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准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低通脹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爾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沖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4.【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表現因素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的其中一個影響是難以重新談判降價,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有多種物價會「滯留降價」,但悄悄上漲。所以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準)的效應會以降低價格、盈利、與雇員數的方式影響到其他方面。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為「潤滑商業巨輪」。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通貨膨脹升高時,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國際貿易:若國內通貨膨脹率較低,遭削減的貿易余額會破壞固定匯率。

鞋底成本:因為現金的價值在通貨膨脹時會萎縮,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此會傾向持有較少的現金。此詞表示真實的成本會更經常流向銀行。(鞋底成本一詞是句玩笑話,意指因走到銀行而磨損鞋底所產生的成本。)

菜單成本:商號須更勤於改變產品價格。此詞表示餐廳用於改印菜單所需的成本。

惡性通貨膨脹:若通貨膨脹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會干擾到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供給能力。

在一經濟體中,會有若幹部門編入通貨膨脹指數,而若幹部門沒有,通貨膨脹行為會自未編入的部門向編入的部門重新分配。在影響幅度小時,這屬於一種政策性的選擇,不對儲蓄而對變現優先權與手頭資金課稅。若影響超出一定幅度時,則其效應歪曲,成為個人「對通貨膨脹的投資」,也就是鼓勵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因為以上打擊通貨膨脹的理由都高於打擊其預期行為與打擊持有大量資金所需的小幅影響,大部分的中央銀行顧及物價穩定性,都以可見但極低的通貨膨脹為目標。

影響因素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三次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分別發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

測量因素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志也做過這樣的調查。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準之測量基準。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升幅度。物價水準量測整體物價,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范圍。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購買力平」(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在許多工業國家中,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Procer Price Indexes)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美國使用復本位制,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名目GDP 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 (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 或實質GDP )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參見實質與名目經濟)。這是對價格水準最宏觀測量。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 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美國聯邦儲備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因「快樂論」(hedonic )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現存的爭論為應否計入關於快樂論的調整部分,包含人們會在高物價的地區不可企及時搬遷到較便宜的地區。也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屋部分極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費用對房價的沖擊,亦極度低估了醫療費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費用中的重要性。

相反概念
·通貨緊縮

1、區別

⑴含義和本質不同: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是指在經濟相對萎縮時期,物價總水平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的經濟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

⑵表現不同: 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降低。通貨緊縮往往伴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率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經濟增長乏力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大多數商品和勞務價格下跌。

⑶成因不同: 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長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形成買方市場及出口困難導致的。

⑷危害性不同: 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過在一定時期內,適度的通貨膨脹又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⑸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貨緊縮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拉動經濟增長,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2、聯系

⑴二者都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量不平衡造成的。

⑵二者都會使價格信號失真,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因此都必須採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抑制。

表現形式
·典型表現--物價上漲
一般地說, 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才是通貨膨脹。

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的概念

痛苦指數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

·學者觀點

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沖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monetarist]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反通貨膨脹

國家中央銀行,如美聯儲,可經由設定利率及其他貨幣政策來有力地影響通貨膨脹率。高利率(及資金需求成長遲緩)為央行反通脹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

然而,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說,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歐洲中央銀行因在面對高失業率時採行後者而受指責。

貨幣主義者著重經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凱恩斯主義者則著重於經由增稅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對金融政策的解釋部分來自羅伯特•索羅對日用品價格上漲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為: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所有這些政策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達成。

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參見工資議價,incomes policies)。美國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與需求增長產生沖突。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作法,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實際上,物價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貨膨脹而使經濟衰退更具影響力(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業率),而經濟衰退可在需求高漲時防止物價因控制產生歪曲。

相關書籍

⑶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項是暫時放棄金本位,這直接導致了世界白銀市場的價格大漲,白銀

(1)背景: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目的: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恢復經專濟。說明:屬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不斷加強。
(2)原因: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作用:促進了貿易自由化;有利於戰後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3)原因: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國經濟實力的強大。
(4)變化:美元與黃金從掛鉤到脫鉤。因素:美國經濟實力;對外經濟政策。

⑷ 影片《白銀帝國》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白銀帝國》是一部反映晉商歷史題材的影片。這部根據成一小說《白銀谷》改編,由台灣地區首富郭台銘投資,旅美導演姚樹華執導,張鐵林、郭富城傾情飾演的影片。

以山西票號——「天成元」父子兩代人在家族傳承過程中價值觀與經營理念上的沖突為主線,展現了清末民初康家票號「天成元」的興衰故事,彰顯了晉商「以義制利」的仁義精神。

據晉商研究權威高春平的《晉商學》一書統計,自清朝道光初年第一家山西票號——日升昌開始,到清末晉商們在山西平遙、祁縣、太谷、太原四地先後開設了43家票號。

其中既沒有名叫「天成元」的山西票號,也沒有康家人開設的票號。電影中的「天成元」票號,也許就是作者根據「天成亨」、「合盛元」等晉商票號而創設出來的山西票號的意象代表吧。

(4)經濟學白銀帝國論文擴展閱讀

拍攝過程

本片為了忠實呈現晉商「博學、知恥、腿長」的經營哲學,劇組特地去山西(晉中地區:祁縣、太谷、平遙、榆次、靈石。

運城地區:解州;晉城地區:晉城、沁水、陵川),敦煌(河倉城、陽關),青海(黨金山),天津,北京等,共二十二個景點拍攝。希望藉由最磅礴的場景,重現此商業帝國昔日的榮光。

發行方負責人於冬表示,《白銀帝國》展現的輝煌的商業文明是影片最大看點。姚樹華稱整個劇組在全國4省13縣市的46個場景中拍攝,後期製作奔波9個國家和地區,目的就是要將這部弘揚晉商文化的作品推廣好。

監制焦雄屏此番與姚樹華導演聯手出任監制一職,《白銀帝國》從2008年9月15日開機,2009年到1月31日關機,能夠順利如期完成,幾乎是個奇跡。

期間跨越北京、天津、甘肅、青海、陝西、山西等六省市的29個景點,能夠如期完成拍攝,多虧有一群有能力、有效率、有才華的工作人員以及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

劇組到了許多一般電影劇組未曾去過的地方,曾經在零下20度的冰凍環境拍攝,經常承受風沙刺骨之苦,只為追求晉商當日之足跡。

⑸ 貢德·弗蘭克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統計數據:美洲在17世紀和18世紀分別生產了42 0

⑹ 白銀帝國電影中體現了哪些市場營銷學

一定要提到市抄場營銷學,那感覺有點刻意的過度解讀,白銀帝國是個很好的片子,開頭的時候,基業已經建立,鑒於市場環境,他們開始把錢放在官方的銀行里,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是跨行取款轉賬的概念,然後就是郭富城的角色設立的一毛起存,這個某寶有的一比,吸引流量。倒是在用人管理方面,張鐵林的角色傾向於對自己個人有利的方向,而郭富城卻選擇了對大趨勢有利的方向。

⑺ 經濟專題論文

關於人民幣是否升值問題,網上爭論很多,有的說不升,有的說不升就虧了中國人民。都有道理,但是都缺少理論的深度。也不了解經濟本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豈有一定之規。希望本文能為諸位的觀點作一了斷。
近期來美國和日本壓人民幣升值的話題,成為了熱點。美國和日本指責中國政府幹預外匯自由,要求中國實行浮動匯率,放開資本管制。而中國則堅定或者委婉地予以拒絕。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得首先從黃金談起。大家知道,人類最初的貨幣是黃金和白銀。黃金和白銀由於不易變質,產量又不是很多,易於切割,成為了所有國家都接受的財富符號。當時歐洲殖民主義者對黃金產生狂熱的迷戀,他們尋找新大陸的重要目的就是尋找黃金。後來的不少文獻在談到這段歷史時,大都指責資本主義赤裸裸的掠奪財富,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本性。事實上,如果把當時的歐洲看作是相對孤立的整體的話,也就是說,假如掠奪來的黃金主要只在歐洲內部使用,那麼這些黃金對於歐洲來說,談不上什麼原始資本積累,而只是相當於貨幣擴張而已。簡單地說,歐洲黃金的增多,就跟今天的多印鈔票一樣,輕度的黃金擴張可以刺激經濟,而過分的黃金擴張只會讓經濟發瘋。
當然,黃金總量如果不增長,就跟今天的中央銀行停止發行鈔票一樣,經濟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貨幣而停滯蕭條。
黃金就其質地來說,非常適合作為貨幣。但是它並不是具備貨幣的所有要求。這體現在它的供應上。黃金的供應是自然決定的,有時候多有時候少。而國家經濟的發展往往需要穩定的貨幣供應。特別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總量時,黃金就再也跟不上經濟的增長,而成為經濟的制約因素。
在貨幣的進化過程中,開始出現紙鈔。最開始的紙鈔就是借條。銀庄(相當於今天的私人銀行)發出紙鈔,拿著紙鈔的人可以在銀庄的各個分庄換取銀子或者黃金。由於發出去的鈔票隨時都可能換成黃金或者銀子,所以各個銀庄必須在有等量的黃金或者銀子時,才敢發鈔票。這就是大家常常聽說的:發放鈔票要以黃金外匯等儲備為基礎。當然,這種說法反映的是當時的現實。有些學經濟的還用這句話來解釋當今的貨幣政策,就是胡扯了。
在銀庄發放鈔票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可以比黃金或者銀子擁有量更多的發鈔票??因為鈔票不可能立刻要兌換成黃金。特別是對於那些大銀庄,他們的鈔票因為信譽好,甚至可以直接像黃金白銀那樣來買東西,人們也就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兌換成黃金白銀了。這樣,銀庄發出的鈔票遠遠超過了其黃金白銀擁有量。這就是信譽貨幣的始端。它意味著,貨幣可以憑空的印刷出來。但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種擴張都是通過信貸完成的。因此不少經濟學者堅持:即便貨幣可以憑空創造,但是也只能以信貸的方式進行擴張。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理論依據,我可以預言,如果說貨幣財政政策要進行改革,那麼首先將會在貨幣的發行方式上對傳統理論的突破。
由於銀庄發放鈔票可以超過它實際擁有的財富,只要不發生擠兌,它就實質上是佔有了這些多餘的財富。這就類似於現代國家發行鈔票的貨幣稅。同時鈔票由私人發行,也不利於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所以在貨幣的演化過程中,國家開始集中發鈔權。國家發行鈔票,最初也是以黃金作為本位,也就是國家要擁有多少黃金才發多少鈔票,鈔票可以自由兌換黃金。
但是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總量需求增大,黃金開始緊缺,國家不得不在黃金儲量之外發行過量的鈔票。此時金本位崩潰。再後來黃金成為國際間的重要支付手段,國家感覺有必要自己進行掌握,所以國家就開始終止鈔票和黃金的自由兌換,而把有限的黃金用於國家控制。這樣就進入徹底的信用貨幣時代,黃金作為一國內的支付手段退出流通領域。國家發行鈔票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並獲取發行鈔票的巨大利潤。因為他們付出的是紙,印出的卻是錢。
基於同樣的原理,國際外匯市場也走在同樣的演化路徑上。
二戰過後,各國把黃金交放到美國央行,美國按照與黃金的一定比例投放美圓。各國都接受美圓為世界通用的貨幣。這個過程相對是比較公平的,因為美國要嚴格按照其黃金儲備發放美圓,而且各國憑借美圓可以自由提取美國的黃金,因此不存在剝削他國財富之說。但是很快,由於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不要說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是世界的黃金總產量都跟不上經濟的發展,美國要滿足各國把美圓作為外匯儲備以及世界貨幣的需要,不得不開始超出黃金儲量來印刷美圓。在談到這段歷史時,要糾正一個錯誤,就是美國大量印刷美圓,來解決它的外匯逆差,並不一定是因為美國經濟的衰退造成的。即便美國的經濟不衰退,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將促使它在黃金儲備以外發行美圓。特別是,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越快,就越有多印美圓的需求。如果美國的經濟長期處於順差,則美圓就無法發到世界上去,也就成為不了世界貨幣。
由於美圓發行的總量遠遠超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圓相對黃金就再也無法維持以前的比率,美圓不得不進行貶值。此時世界掀起拋售美圓,提取黃金的熱潮,如果放任下去,美國央行的黃金可能被耗盡,於是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圓與黃金的兌換,美圓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不是由於哪個國家的經濟衰退引起的,而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歷史趨勢。
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垮台,美圓憑借其歷史慣例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而且這個時候美圓的霸權開始顯現出來,美圓開始作為美國攫取其他國家財富的重要手段而存在。
形象一些說,此時美國類似世界央行。美國發行的美圓已經成為信用本位的貨幣。它可以憑空印刷美圓,用於購買它國生產的實物財富。也就是說,美國可以用白紙來換取它國的原材料、以及其它實物產品。有人會說,當美國用美圓購買它國產品時,其它國家也就獲得了美圓,其它國家可以持美圓反過來購買美國產品,因此不存在說美國霸權不霸權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方面與目前美圓貶值的問題密切相關,這個在後面我會闡述。這里我談它的第一方面,就是美圓的貨幣稅問題。
雖然擁有美圓的國家可以向美國購買產品,從而使得與美國的交換成為等價交換,但是一方面它是各個國家的重要外匯儲備手段,隨著經濟的增長,儲備也會逐漸增多;另一方面美圓作為世界貨幣,它必定要在世界其他各國流通,而且世界經濟發展越快,在各國流通的總量也就增長越快。因此從局部看,不斷有美圓流出或者流進美國,但總體上,還是以美國向外輸出美圓,向內輸入實物財富為主。這就是大家看到為什麼往往都是美國逆差的真正原因。這長期停滯在美國之外的美圓,就是美國向各國收取的貨幣稅。美國憑借貨幣稅的特權,直接無償掠奪別國財富。因此大家再看到美國對世界上其它國家進行援助時,應當知道它可能僅僅歸還了從這些國家掠奪過來的部分財富而已。同時大家再看到美國逆差,而且美國拚命指責其他國家造成它的逆差時,千萬不要輕易得出美國真的吃虧的結論,它是在賊喊捉賊,流血的說不定恰好是你自己。
的確,如果美國美圓輸出過多,這些輸出的美圓如果反過來購買美國的產品,無疑是美國財富的損失,其收的貨幣稅就少了。所以,美國採取了另外一個措施:貶值。我個人相信,美圓保持一定時期的穩定,然後貶值,然後再保持一定時期的穩定,然後再貶值,是美國的一項長期既定戰略而不是什麼突發危機使然。當其他國家都儲存太多的美圓儲備後,例如中國這樣的國家不吃不喝勒緊褲腰帶的積累了3000多億美圓的外匯儲備,美國就開始考慮貶值了。美國貶值貨幣主要通過降低利率,擴張財政支出,以及央行干預來完成。通過這些措施,使得美圓供應量增大,美圓貶值。美國的降低利率和擴張財政支出,對本國經濟也要造成影響,譬如經濟可能過熱。但是美國對於國內經濟,雖然我並不能斷定它是有意為之還是對經濟運行還不是太熟悉,總之在它執行美圓貶值手段時,嚴格的控制了國內的需求,也就是說通過供需失衡,使得美圓利率下調,美圓貶值,同時美國的經濟還不過熱。我已經聲明,不排除是美國對經濟還不熟悉的原因導致其供需失衡。但是,如果換上是我,如果對經濟比較了解的話,不排除不採取某些相似手段。特別是美國剛剛完成一場戰爭,也給貶值造成了有利條件。
假使美圓貶值10%,則中國外匯儲備硬生生損失300-350億美圓。放之世界,各國又要損失多少?美國又要掠奪多少?
當然,美國雖然容許一定的逆差,但是逆差太大,給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利的。美國一方面通過貶值減少逆差,另一方面,特別是小布希執政,削弱福利,經濟萎縮,失業增加,因此增加出口外貿需求就成為拉動經濟的重點。美國出口產品多是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再多,對於美國的實物財富減少也影響很小。所以增加出口,並以出口獲取的財富用來進口低附加值的實物財富,也是美國經濟的重點。而美圓貶值,降低了其出口價格,增加了出口。
以美國和中國兩國而言,美圓貶值,人民幣升值,對於今後的進出口影響自不必說,最狠的一招還在後面。
美國和日本指責中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其要求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人民幣要升值,一個是資本市場管制要放開,也就是說資本可以自由兌換。這兩個要求足以對中國經濟構成致命的殺傷力。
一種貨幣的貶值可以有多種手段。例如美國,是通過調節美圓利率等國內經濟政策手段來實現。但是這種方法運用不當的話,往往會傷人一千,自傷八百,因為這些國內經濟政策不但影響外匯市場,還威脅本國國內經濟。坦率的說,這也是西方經濟理論本身的缺陷導致的。而中國採取的是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直接通過央行的買進賣出,來保證外匯市場人民幣的匯率。同時中國還採取資本管制,資本並不能自由進出中國市場。因此中國可以在相對屏蔽本國經濟的情況下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但無論如何,貨幣是否貶值,大多都是由政府政策決定的。無論美國也好還是日本也好,其貨幣的貶值都是政府幹預的結果,而不是什麼他們口口聲聲說的市場、自由。日本有官員說雖然利率由政府決定,但是匯率應當由市場決定的說法簡直是搞笑,這是典型的話語霸權。都是干預手段,都導致貨幣貶值的後果,難道惟獨你那種干預是市場經濟,我這種干預就是政府幹預?說句實話,目前西方通行的外匯體系本身就有很多缺陷,難道彌補這些缺陷,不跟你犯同樣的錯誤就是政府幹預?
他們的真正目的,除了上面說的以外,還在於一個更加陰險的措施。
在他們要求人民幣升值之時或者之前,美國或者日本的金融投機家開始把大量資金暗地流入中國。如果中國資本市場開放,這種流入就更加容易。資金流入中國後,兌換成人民幣,等著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後,這些金融大鱷就開始拋出人民幣,購買美圓。中國央行不可能也跟著拋出人民幣購買美圓,如果那樣的話人民幣的匯率就會下跌。中國央行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必須購買人民幣,拋出美圓等外匯儲備。本來中國的人民幣之所以表面上看要升值,是因為中國經濟失衡,需求不足,物價低迷,大量人民幣游移於市場之外的結果,特別是近年來大量資金外逃,據統計外逃資金達3萬億之巨,並不是人民幣真的就該升值了。如果那時資本市場開放,外逃資金加上中國本土藏於地下的人民幣傾巢而出,再加上金融大鱷利用金融杠桿,以一元資金調動十元的比率,來沖擊人民幣,可能最終有兩個結果。比較樂觀的結果是中國央行外匯儲備足夠,最終咬牙撐住了人民幣匯率,但是此時由於已經大量的拋出美圓,所以外匯儲備也是損失殆盡,國家經濟倒退幾年乃至十多年。第二個結果更為恐怖,就是央行發現無法支撐,最終放任人民幣匯率變化。此時人民幣匯率將一路下跌,人民幣越下跌,人們越是拋出人民幣,越拋出人民幣,人民幣匯率越下跌,直到最後崩潰為止。這就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翻版。到那個時候,中國徹底萎靡不振。
這是人民幣升值可能帶來的最嚴重的後果。即便中國仍然在資本管制,但目前各種投機資本仍然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中國200多億美圓就是跡象。
那麼,可不可以人民幣不升值,但資本放開管制呢?如張五常主張的那樣?相形而言,我寧願人民幣浮動一下匯率,同時不開放資本兌換,也不願意固定人民幣匯率下開放資本市場。因為浮動匯率,游資要來沖擊人民幣,至少我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加強管制,而開放資本市場,在目前人民幣總體上看可能反而是貶值的情況下看,如果國外金融大鱷連同地下人民幣狙擊中國,即便人民幣不升值,也可能耗去大量外匯儲備,經濟遭受重大損失。
從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禁要問,即便美國不耍手腕來搶奪中國手中的外匯,外匯對於中國就有什麼意義嗎?
長期以來,中國由於教育、社保福利等政策上的失誤,以及中西部經濟差距、城鄉經濟差距的進一步增大,致使內需嚴重不足。內需的不足又導致工資進一步降低,反過來又致使內需進一步下降。所以中國把經濟的發展寄託於外需,希求通過外貿把產品賣出去。但是中國的產品多是低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主要是靠廉價。而這種廉價又主要依靠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來完成的。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長久的壓低勞動力的工資,則國內內需將沒有啟動的可能,中國會進一步依賴外需;而依賴外需又需要再壓低勞動力的工資,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而壓低勞動力工資又將繼續壓抑內需。
現在抽出身來回看我們的國內經濟,當真是一幅奇觀:
我們不斷的生產大量產品源源不斷的輸往國外,換回大量的外幣,國內人民卻無法消費。換回的大量外幣又被國家通過購買美國等外國的國債等方式,流回美國等國家。
這樣,中國以紙幣標志的GDP不斷增加,但是用於國內消費的財富卻不見增長甚至可能下降。
又由於內需不振,外需就佔了總需求的相當比重,所以人們就以為外需更加重要,進一步不惜抑制內需來擴張外需,於是國家經濟進一步走向歧形。其表現形式是外匯出現大量順差,國內需求萎靡不振。
夫一國之經濟,根本應依賴於物質財富的消費,此種消費乃是下一輪物質財富再生產的源泉,豈能守著幾張花花綠綠的廢紙來富強邦國。美國常年保持外匯逆差,卻成為了經濟超級大國,非常重要的一點便在此。中國外貿所得外匯,不用於購買國外相應物質財富以供國內發展,別說4千億美圓儲備,就算有4萬億美圓又與廢紙何異?可嘆了枉自緊縮了國內需求,卻是與他人作嫁衣裳。
外貿之輸贏,不在你逆差還是順差,而在你產品的附加值是否高。倘若產品的附加值低,你順差越多,國力便越是衰退。不過此經濟分析,不是此文內容,放作以後分析。
目前中國央行正竭力抑制人民幣升值,其採取的干預方式乃是標準的西方宏觀貨幣政策,即買進美圓,拋出人民幣。為防止拋出人民幣導致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又緊縮銀根,削弱正常途徑的貨幣投放數量,以求達到一國貨幣總量的穩定。這種方法非常危險,因為雖然好象總量上貨幣穩定,但是加強了經濟的不均衡,正常的商業運作被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限制,拋出的人民幣卻大量的游移於市場之外。結果中國的經濟將處於這樣一個兩難境地:經濟繼續緊縮,需求繼續疲憊,而大量人民幣成為地上懸河,隨時可能崩潰。因此正常經濟一旦稍有起色,央行就不得不擔驚受怕,怕這懸河垮了,造成通貨膨脹,所以收緊錢口袋。而收緊錢口袋,經濟便沒有起色。所以兩派經濟學家吵架,一派說中國經濟要通貨膨脹,一派說中國還在通貨緊縮,都有道理又都沒有道理。關鍵怕的就是這道懸河,是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劍。如果沒有這道懸河,中國經濟究竟是緊縮還是膨脹,局勢就會明朗,爭論就會少得多。
中國經濟要正常運轉,必須削掉這道懸河。加強對壟斷利潤的稅收,加強打擊資金外逃,實行財產登記制度,增設遺產稅。加大教育投入,加大社保醫療等公共福利設施投入。切實保障工人權利,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不要老是以廉價勞動力為榮。把外向型經濟轉為內向型經濟。以上措施,可以相當於中央銀行緊縮銀根給投資造成的影響一樣,但是卻可以刺激投資的積極性和增加消費,削去懸河,因此與僅僅緊縮銀根不可同日而語。對於目前的外匯儲備,除了保留必要的用來穩定市場的部分外,應當用以購買戰略資源或者技術,通過這種方式把美圓拋出去,以絕國際社會之話柄,並同時讓外匯切切實實地用來建設中國,而非像守財奴一般抱著外匯壓箱底。要是中國以後被迫拋出美圓之時,是通過吸納人民幣來拋出美圓,中國央行還自以為是執行外匯調控政策,則中國數十年之積累,轉眼便灰飛煙滅,一場空矣。
一句話:解決外匯困境,攘外必先安內。

⑻ 白銀帝國這部電影蘊含的金融學的原理

正如今日的華爾街控制著美國金融系統一樣,票號也掌控了當時中國的金融世界。做為借貸的機構,票號的支柱是匯款業務。他們發明了一套有安全密碼的匯兌(類似於現代銀行所出的現金支票)系統,使得商家和朝廷可以不用運送大量的銀子也達到交易的目的。 分紅制也始於晉商的發明。投資者和經營者從起始就一同擁有股份,這種做法在當時很獨特,也保證了管理層的連貫性以及員工的忠誠度。員工們都會努力工作,爭取獲得股權,就像現在資淺的律師爭取在事務所中升級成合夥人一樣。 所有的票號都是總經理中心制。投資人不得干涉銀行的運營和業務。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都不得踏入銀行一步。這保證了體系內高水平的職業素養,也避免了家族企業中常見的裙帶關系。

⑼ 關於經濟學方面的論文,求助各位學姐,學哥們。。。

通貨膨脹問題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這個定義也是在如今世界上被廣泛認可的。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這與貨幣的流通有很大的關系。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一: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
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
(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二通貨膨脹的歷史
(一)古羅馬的通貨膨脹:鑄幣成色下降的惡果
公元138-301年,古羅馬軍服的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至3世紀末,小麥價格——物價水平的主要標志——漲了200倍。這一次通貨膨脹,無論如何也不能歸罪於紙幣,因為紙幣要到其後1000年才出現。
古羅馬實行的是金屬貨幣制度,包括金、銀、銅和青銅。政府財政基本上採用現金形式。帝國的皇帝們為了強化他們對資源的控制,相繼削減鑄幣尺寸或在鑄幣中添加賤金屬。同時卻希望憑這自己的權威保持其價值不變——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行為在羅馬帝國時代代代相傳,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鑄幣貶值,物價上漲。公元235-284年,古羅馬政治陷入無政府狀態,通貨膨脹臻於極致,鑄幣急劇貶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間,銀幣的含銀量還不到5%。
(二)黑死病與價格行為
14世紀中葉,歐洲普遍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在3年的時間里,物價至少翻了一番。作為通貨膨脹,這一時期並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視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這是一種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當時,此病奪取了2000萬人的生命,是當時整個歐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間,商品的價格出現了突然的、短暫的下降。原因很明顯,人口銳減導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貨幣及商品存量卻基本不變,但倖存者的需求卻是有限的。而隨著疫情的過去,物價又回升了。原因是儲存消耗殆盡,同時由於人口減少,產量隨之下降——因為生產者的生活條件惡劣,因而生產人員減少的數量遠大於有穩定需求的富人。
(三)西班牙:白銀與價格革命
16世紀,西班牙物價上漲4倍多,年上漲率1.5%,貴金屬過剩是這次通貨膨脹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魯神話般的礦山產出的1700萬公斤純銀和18.1萬公斤純金湧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數量估計相當於官方進口的10%,相對於已有的儲存,來自新世界的金銀可謂數額巨大。無論如何,貴金屬的湧入掀起了一場價格革命。這次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緩慢,沒有對西班牙的各個經濟部門產生什麼影響。想想年增長率1.5%,這在目前來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再合適莫過的數字了。但在當時,它至少證明了這樣一些觀點: 1. 貨幣不等於財富; 2. 和緩的通貨膨脹可以和經濟增長兼容; 3. 白銀減緩了制度變革的壓力; 4. 以貴金屬為保證的貨幣制度並不能預防通貨膨脹; 5. 西班牙最終沒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屬; 6. 始於西班牙的通貨膨脹擴散到其貿易對象; 7. 對經濟規律的懵懂無知並不妨礙人們自行其事; 8. 貨幣幻覺盡管充滿了神秘,但如果人們警惕周圍的變化,其迷惑性必將大大降低。
(四)德國:經典的通貨膨脹
1923年間德國的經濟狀況——惡性通貨膨脹,迄今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國出其右。如果1922年1月的物價指數為1,那麼1923年11月的物價指數則為100億。如果一個人在1922年初持有3億馬克債券,兩年後,這些債券的票面價值早就買不到一片口香糖了。沃倫教授和皮爾遜教授曾將德國的通貨膨脹數字繪成書本大小的直觀柱狀圖,可是限於紙張大小,未能給出1923年的數據柱,結果不得不在腳注中加以說明:如果將該年度的數據畫出,其長度將達到200萬英里。
德國在一戰敗北之後,喪失了1/7的領土和1/10的人口,各種商行及工業產品均減少,同時按1921年金馬克賠償1320億賠款。在操作中,德國不得不靠發行紙幣來度過難關,結果是陷入災難的深淵。當時政府以極低的利率向工商業者貸款,同時投放巨額紙幣,它們又很快貶值,從而債務人得以有廉價的馬克償還貸款。「新富」們在通貨膨脹中發了大財,「舊富」們面臨崩潰。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擊。
(五)前蘇聯戰時共產主義的通貨膨脹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國就已走上了通貨膨脹之路。革命後,為了保障政權,必須控制國家資源。因此,前蘇聯印發紙幣,維持龐大的預算開支。在1918-1920年間,反動力量很快聚集,發起反撲,此時前蘇聯開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產品總量短缺,再加上連年戰爭,使生產得不到恢復,戰時共產主義的分配物品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於是黑市猖獗,物價飛漲。
通過這種種例子表明,自從有了經濟通貨膨脹便不絕於耳。
通貨膨脹的影響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而中國為什麼會出現通貨膨脹呢?
目前存在很多價格上漲因素,通貨膨脹危險不可等閑視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成本推動通脹壓力。本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漲幅一直高於下游產品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傳導必然發生,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7月份一些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雖然較CPI低,但企業商品價格漲幅仍高於CPI因此仍需關註上游產品價格變化,防止成本推動價格全面上漲。

第二,需求拉動通脹壓力。我國的流動性過剩一直得不到緩解。貨幣供給過多,必然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脹。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超過經濟增速,雖然是好事,但在當前CPI漲幅加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長超過經濟增長,也會成為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因素。

第三,經濟增速過高導致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但這種增長是通過投資高速增長實現的。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問題卻趨於惡化。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動因。近20年來,我國曾兩度出現這樣的高通貨膨脹。

第四,節能減排造成成本價格上升。「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產成本上升。

第五,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晌。近期,世界市場上在石油、穀物等重要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的同時,美國次級債問題爆發,使得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增強。這些因素,特別是某些重要商品的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以上通脹壓力已在過去幾年積累起來,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即使豬肉價格平穩了,通脹也會找到其他表現途徑。加上明年奧運會還會加強外部需求對國內價格的影晌,未來一段時間,總體價格水平必然升高。對於2008年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寧可防其有,不可賭其無。
中國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有諸多不利影響,對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有破壞性作用,因此,一旦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下決心及時治理。這種治理應該是多方面綜合進行的。
(1)控制貨幣供應量。由於通貨膨脹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貨幣供應過多,因此,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最基本的對策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使之與貨幣需求量相適應,穩定幣值以穩定物價。而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投放,保持適度的信貸規模,由中央銀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有效地調控貨幣信用總量,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與客觀需求量相適應的水平上。(2)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治理通貨膨脹僅僅控制貨幣供應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根據各次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對症下葯。對於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調節和控制社會總需求是關鍵。各國對於社會總需求的調節和控制,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實現。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壓縮財政支出,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堅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財政。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採取緊縮信貸,控制貨幣投放,減少貨幣供應總量的措施。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綜合治理通貨膨脹,兩條很重要的途徑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控制消費過快增長,以此來實現控制社會總需求的目的。(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調整經濟結構。治理通貨膨脹必須從兩個方面同時人手:一方面控制總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總供給。二者不可偏廢。若一味控制總需求而不著力於增加總供給,將影響經濟增長,只能在低水平上實現均衡,最終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貨膨脹的代價而前功盡棄。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給。一般來說,增加有效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減少消耗,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投人產出的比例,同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支持短缺商品的生產。(4)醫治通貨膨脹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給、調整結構之外,還有一些諸如限價、減稅、指數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
總之,通貨膨脹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根據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理對策,對症下葯。這種對症下葯,並不是簡單地根據原因分析一一對應,也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別人或自己以往的經驗。而且對症下葯也要以某一方案為主或優先,同時結合其他治理方案綜合進行。也就是說,治理通貨膨脹是一項系統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⑽ 從明代貨幣自主權的喪失談談明清白銀經濟

明代以前,由於復中國不是制白銀的盛產國,白銀的產量很小,根本無法滿足流通所需的數量。到明代時,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原先的銅錢貨幣運輸不便,無法適應大批量的流通,必須有一種更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替代。而當時由於中國在與西方的多年貿易往來中一直處於巨大的貿易順差,西方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支付,使中國的白銀儲備大量增加,最終使的白銀成為了普遍流通貨幣。
2

與經濟學白銀帝國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