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有哪些主要內容
《經濟學》內容精要:《經濟學》從1948年出版後,每三年修訂再版一次,使內容不斷增添,篇幅也不斷擴大,中譯本的第一版是根據第十版譯出,此版共分六編四十三章。此處採用該版進行簡介。
第一編「基本經濟概念和國民收入」,主要介紹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國民收入理論。
第二編「國民收入的決定及其波動」,它圍繞著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關於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繁榮與蕭條的原因,介紹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理論;並提出了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即通過宏觀需求的調控來實現既無通貨膨脹,又無失業的經濟穩定發展的政策主張。
第三編「國民產品的組成和價格決定」,主要介紹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重點是關於價格決定和壟斷與競爭的理論。
第四編「收入分配: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圍繞收入分配問題,依據古典經濟學的邊際生產力論和新古典經濟學均衡價格決定生產要素的供給的學說,闡述要素的價格決定和報酬分配。
第五編「國際貿易和財政」,主要闡述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政策,運用宏觀和微觀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的國際經濟問題,尋找解決的途徑。
第六編「當前經濟問題」,本編是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在《經濟學》一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這一部分論述了低收入的國家的成長分析和發展;生活質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的禍害;種族和性別歧視;在過分擁擠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資源的枯竭;減少貧窮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治療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等當代最基本的經濟問題。重點探討了經濟增長的趨勢,提出了福利經濟的一系列重要問題,評論了各派經濟理論,比較考察了各種可供選擇的經濟制度。
以上是《經濟學》這部著作的基本結構,這里要扼要介紹一下該書的主要內容:薩繆爾遜把經濟學區分為靜態均衡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三大塊。他認為存在於生產理論、消費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領域中的靜態均衡,其數學本質就是極值問題,均衡條件也就是經濟函數處於極大值或極小值的條件,於是,靜態均衡問題都可以用數學中的古典優化方法加以處理,用微積分和線性代表加以處理。
『貳』 作為經濟學的兩個組成部分,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學是( )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μικρο」的意譯,原意是「版小")又稱個體經濟權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叄』 什麼是經濟學論文由哪些部分組成應怎樣寫
關於經濟的論文。
當前,腐敗已成為我國不正之風的焦點,嚴重影響著改革的進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有效地治理腐敗,是全國上下極為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指出:「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他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1]對腐敗問題進行經濟學的考察和分析,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腐敗的經濟學定義
什麼是腐敗?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腐敗是指國家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違反公認准則的行為。」[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腐敗定義為,腐敗是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人的利益。一個更為廣義的定義是:腐敗乃是通過關系而有意識地不遵從,以圖從該行為中為個人或相關的個體謀取利益。國際透明組織對腐敗含義的解釋是,公共部門中官員的行為,不論是從事政治事務的官員,還是行政管理的公務員,他們通過錯誤地使用公眾委託給他們的權力,使他們自己或親近於他們的人不正當地和非法地富裕起來。邁克爾·約翰遜採用廣義的腐敗定義,認為腐敗是指對公共角色或資源的濫用,或公私部門對政治影響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戴維·H.白利認為,腐敗一詞意味著不正當地使用權威以得到個人利惠,這種利惠不一定是金錢。我國的一些學者認為:「腐敗是黨和國家公務人員濫用權力謀取私利,從而違反當時社會公認的紀律、法律和道德規范,並形成一定社會危害的一種畸型的政治行為和政治現象。」
這些從政治、法律和道德層面的研究結論,是從權力的運行角度去探討腐敗問題,把腐敗僅看成公共權力在運行過程中偏離了應有的作用方向,違背了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給人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正如一位政治學者所說,權力是一種使人產生神秘感的東西,是一種充滿魔力的社會現象。
如果從經濟角度去研究,把腐敗看作一種經濟活動,一種用公權謀私利的經濟活動的話,許多東西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定義腐敗:腐敗就是官員或官僚集團利用公共權力謀求私利的一種經營活動,他們總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買賣,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為腐敗者或腐敗集團設計一個計算和思考的過程:投入是多少,帶來的收益又是多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就是拿出去少一點,拿回來多一點。
二、腐敗成因的經濟學分析
我們既然把腐敗看著一種經營活動,一種公權與私利交換的活動,那就讓我們來剖析三個問題:一是有市場可能嗎,即公權可能與私利交換嗎;二是作為公權主體,官員會拿公權去謀求私利嗎;三是利用公權謀得到私利嗎。
(一)腐敗交易[5]的市場可能:權力總是傾向腐敗
如今,腐敗是重要的新聞內容。當我們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收看黃金時段的新聞報道時,我們可能被大量的有關腐敗的報道弄得頭昏眼花。為什麼腐敗如此泛濫呢?這正是我們在這一部分要討論的問題。
權力傾向腐敗,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法國政治學家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定理。」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阿克頓也曾指出,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卡洛斯·艾伯特·羅贊斯基指出:「腐敗是一種所有社會都出現的症狀,它既可見於最龐大的上層建築,也可在最微小的團體中找到痕跡。」權力與腐敗,猶如月光下人與其影子,凡權力所在之處,腐敗必定形影不離。權力傾向於腐敗,絕對的權力傾向於絕對的腐敗,這可以從權力的交換性和供求特點得到證明。
1、權力是一種可交換的社會資源
權力是什麼呢?德國的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是某種社會關系中一個行動者將處於不顧反對而貫徹自己意志的概率,不管這種概率所依據的基礎是什麼。」美國的一個學者則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對於權力,我的直接看法是這樣的:在A能使B做本來不願做的事情這個范圍內,A對B擁有權力。」 R.H.陶奈認為,權力可以被定義為一個人(或一群人)按照他所願意的方式去改變他人或群體的行為以及防止他自己的行為按照他所不願意的方式被改變的能力。可以說,權力意味著一種對其他人的一定強制、支配和控制,意味著掌權者的行為相對於其所作用對象的優位。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權力關系也存在互惠關系的可能性。」因此,權力從來就是不夠分配的緊俏品,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嚮往它,覬覦它,為了它拼得死去活來。
權力的可交換性,是指權力作為一種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權力主體的更換而發生轉換。權力主體所擁有的權力,是外在於自己的利益,當他履行相應公共職務時,他就有權力,當他離開這一職務時,則會喪失權力。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當權力主體擁有權力時,他就能「一呼百應」;當他離開了權力,就會「風光不在」了,這會讓權力主體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從而導致權力的異化,就是指權力主體把自己所掌握的權力作為「商品」用以交換私利,即權力腐敗。
2、權力的需求與供給的無彈性
從普遍意義上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任何市場的發展壯大都由需求所決定。由於權力具有凌駕於社會之上以及一定的職責范圍內具有絕對的支配力的特徵,一方面使得人們嚮往權力,追求權力,對權力產生了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代行公共權力的人,也容易被權力所具有的特徵所迷惑,容易把人民的權力當成他自己私有的東西,並憑借著手中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將他人財產和公共財產據為私有。通過對公共權力的不合理使用來滿足人們對權力的需求。
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及我國傳統思想和我國的社會制度,都導致黨領導下的政府成為權力壟斷主體。而一個公職人員在一定時期內擁有的權力是一定的,許可權是一定的。出於理性他為獲取更多、更高的個人利益,必將權力「價格化」。價格隨用權對象的不同是變化的,而權力擁有者又是一定的。這就形成了權力供給的零彈性。面對這種情況,「經濟人」必然會擴大許可權或提高「價格」,同時對於權力效益的需求者來說只要價格在其承受范圍內(一般以邊際成本成本=邊際收益為限)則不會顧及其高低,而權力所有者也抓住權力需求者這一心理,更多為自己創造獲取有價值事物的機會,從而使腐敗的產生成為了必然。
(二)腐敗交易主體分析:官員也是「經濟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性善和性惡的爭論,但無論哪派都認為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無論是信奉性善還是性惡,大家都普遍認為,政府是超越一切私利之上、專求社會福利的超然組織,政治家和政府官員都是大公無私的聖人,是以促進公共利益為惟一目的的「公共人」。但實際是否是這樣呢?現實中以人性善為假設而構建的權力運行機制由於過於信賴人的自律,由於嚴重脫離自利人性的現實,為腐敗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以至於腐敗情形泛濫。
1、「經濟人」理論簡述
現代生物學證明,生物的本性是自利的,否則無法在自然的殘酷選擇中生存下來。人作為生物的一部分,更是經歷了無數的自然選擇才進化到今天的人類。因此,人的原始本性即其自然的生物性,必定是自利的,人總是為自己著想、力圖追求自己慾望的實現。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經濟人」理論成為了西方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這一理論認為,人類存在著盡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意願,「經濟人」就是指個人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以極大化的個人的效用作為做事最基本動機的人。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11]經濟人理論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人的自利性,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打算,總是在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價值物,只要是個人覺得值得追求的,既可以是物質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質利益。二是利益最大化原則,即人們總是尋求對自身利益的最大程度滿足。經濟人能夠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權衡比較每種方案的利弊得失,採取最有利的行動,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人的理性假定,即人具有理性的知識和計算能力,能夠收集必要的信息,對備選方案進行比較,會做出能更好地滿足自身偏好的選擇。
在經濟人的適用范圍上,公共選擇學派對其發展有了重大突破,把「經濟人」假設應用於政治領域,認為個人在政治活動和集體選擇過程中,同樣追求的是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公共選擇學派的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指出,沒有理由相信,同一個人,在私人領域或經濟活動中,追求個人利益及其最大化,而到了公共領域,或政治活動中則追求公共利益及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同樣,由政治家和行政官員所組成的政府也是具有個人利益的組織。公共選擇理論將「經濟人」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使我們可以很好的解釋官員腐敗現象。由於公共決策者的「經濟人」特性,政策過程中,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動機驅使他們制定出利己的政策,導致腐敗現象的產生。
最近,一個對縣(處)級領導幹部進行的調查顯示,「理性經濟人」是領導幹部的基本人性特徵。[12]幹部隊伍為崇高理想奮斗的思想相對淡薄了,其人生價值觀有較強的功利化傾向。如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考慮實際需要和效果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等等做法;或者在遭受挫折情況下,變得不思進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專為小集團利益和個人利益作打算等等。例如,66.6%的人認為自己的班子是「績效型班子」。如果自己主抓的工業園項目,而該項目列入國家調控的對象,那麼,真正願意清理的只佔30.6%,甚至有11.1%的人選擇「為了當地經濟甘冒風險也要繼續搞下去」。而其下級認為他們的這一傾向更強烈,即願意清理的只佔14.3%,甘冒風險做下去的佔28.6%。作風問題中最大的是形式主義,佔53.8%,功利主義為30.8%,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形式主義是做給人看的,實質上還是功利主義。
2、官員面臨選擇
一個社會無論有多少資源,總是有一個有限的量,相對於人們的無限慾望而言,資源量總是有限的,不足的,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稀缺性」,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必須作出選擇。選擇就是要實現有限資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這種思路做出選擇時,人們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或者其他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官員也不例外,他也面臨選擇:一是公共決策與官員自身利益的選擇,二是腐敗與廉潔的選擇。
公共決策與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存在著矛盾。一方面,公共決策越正確、越及時,組織的利益越大,作為這個組織的掌權人所分享的收益也相應越大,不僅如此,官員還可以從中獲得比一般成員更高更大的收益(或效用),如對官員政績的物質獎勵、職位的晉升等。相反,公共決策的效果越差,官員的損失也許比組織內的其他成員更大。這是矛盾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公共決策與官員的私人利益之間又存在著沖突:這種沖突源於公共決策的組織成本和收益與官員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存在著差異和背離。並非每一公共決策都能同時實現公共組織的收益和具體決策人的收益最大化,因此便存在組織機構與官員兩個不同的目標:組織收益最大化和官員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缺乏有效的監督的情形下,官員會利用其手中的權力,根據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來做公共政策抉擇,這種抉擇有可能以犧牲組織機構的目標為代價。在官員的行動中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具體決策人的偷懶動機和搭便車行為,這屬於失職或瀆職范疇;二是具體決策人利用職權之便直接為自己謀私利,其方式包括侵吞公共財產和利益以及收受賄賂等,這便是腐敗了。
當公共利益與官員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就會出現腐敗機會或誘因,即官員濫用公共權力為個人或集團謀取利益。當出現腐敗機會或誘因時,官員通常有兩種選擇:腐敗或是廉潔。如果代理人選擇廉潔,他將得到相應的報酬,包括即期收入和未來的預期收入,加上作為一個廉潔官員的道德滿足感。即期收入包括官員的工資、津貼和獎金等收入,預期收入包括住房、養老金、醫療保險等。道德滿足感是一種效用函數,它與官員本人的思想品質及社會責任感有關,也與社會風氣和社會贊譽有關。對於那些具有高度「為人民服務」思想、利他型的官員來說,他們可能在腐敗問題上的立場十分堅定,這樣他們道德滿足感的效用函數就很大,甚至可能是無窮大。
如果官員選擇腐敗,他獲得直接賄賂收入,但是他將為此付出各種成本。腐敗的成本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指的主要是腐敗的直接投入;隱性成本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法律處置成本(法律成本)、經濟處罰程度(經濟成本)、精神或名譽損失(精神成本)、未來收益損失(養老金、住房和醫療保險等),以及貪污受賄所付出的道德代價。他的效用函數比較復雜,存在兩種可能的結果,這取決於被查處的概率和逃避的概率。
無論官員選擇什麼,都是基於自己條件所做出的理性選擇。腐敗是否是一種經濟理性選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腐敗是理性行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那些身陷囹圄的腐敗分子痛心疾首地說,自己一時糊塗,做了錯事,現在追悔莫及,然後就對著鏡頭擠眼淚。腐敗分子的這番表白即是說他們從事腐敗勾當是一時失去理智的感情沖動,不是理性行為。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他們還象在台上用大話誆老百姓一樣對我們說謊。選擇腐敗或放棄腐敗是在約束條件和風險偏好既定的情況下個人的絕對理性行為。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人生的很大的抉擇,不可能靠一時沖動來決定。其實,他今天選擇說謊也是理性行為,因為他試圖使自己的腐敗成本——懲罰最小化。實際上,腐敗是一系列苦心經營的商業活動,每一步都存在獲利與風險的計較,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蝕本,甚至埋下禍根。
『肆』 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組成部分
在《現代經濟辭典》中,該學科研究人員承擔了政治經濟學、經濟改革、經濟發展、財政、人力資源、房地產等科目詞條的研究撰寫,對相關概念進行了認真梳理和定義。《勞動效用論》在研究勞動范疇和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人類勞動成果使用價值的一般化問題,它肯定效用范疇存在主觀性,但更強調這一范疇的客觀內涵。《財富與發展》是一部系統研究財富理論的學術專著,該書運用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方法,系統探討了人力財富理論、財富增長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產權關系理論、收入分配理論,在此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財富觀和發展觀。該書認為,財富與發展理論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論》具有現代包容性,是一種可以繼承前人理論成果並不斷吸納其他理論合理因素的開放體系,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用來構建現代財富理論。該書沒有簡單地重復《資本論》中講過的話,也沒有簡單地為《資本論》講過的話做注釋,而是以《資本論》為榜樣,重在研究新情況、分析新問題,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論。例如,為了描述社會各階層勞動者的勞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該書提出了「多元創新勞動」概念,其中的「創新勞動」是指能夠創造滿足人們新型需要的新型使用價值的勞動,人們的自主勞動、高科技含量勞動和成果回歸勞動,通常也是創新勞動;「多元」則指由社會各階層人民從事的多樣化創新勞動。「多元創新勞動」概念表明,社會各階層的勞動者都有能力從事創新勞動,他們的創新勞動都可以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伍』 經濟學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經濟學分析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J·熊彼特從經濟分析史的角度,將它定義為「人類為了認識經濟現象在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三種大的範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分析框架有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界定經濟環境、設定行為假設、給出制度安排、選擇均衡結果、以及進行評估比較。任何一個經濟理論基本上都是由這五個部分組成的。對這五個部份的討論自然會引申到如何按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種經濟現象,發展出新的經濟理論。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通常所採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參照系,給出度量標尺,提供分析工具.
『陸』 作為經濟學的倆個組成部分,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什麼關系
微觀經濟來學研究的是某自個組織、部門或個人在經濟社會上怎麼樣作出決策,以及這些決策會對經濟社會有什麼影響。而宏觀經濟學則是研究整個的經濟社會如何運作,並找出法,讓經濟社會運行得更加穩定、發展得更快。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是: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兩者都是實證分析。兩者互相補充資源充分利用和資源合理配置是經濟學的兩個方面
『柒』 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由哪兩部分構成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兩部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關系: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並主要依靠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關系,來決定價格與產量的。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7)經濟學的組成部分擴展閱讀
經典著作: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與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不朽貢獻。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這部劃時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後於1821年重新修訂(第三版)。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人人耳熟能詳,就其概述的經濟學現象對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選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捌』 作為經濟學的兩個組成部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什麼關系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某個組織、部門或個人在經濟社會上怎麼樣作出決策回,以及這些決策會對經濟社會有答什麼影響。而宏觀經濟學則是研究整個的經濟社會如何運作,並找出法,讓經濟社會運行得更加穩定、發展得更快。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系是: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兩者都是實證分析。兩者互相補充資源充分利用和資源合理配置是經濟學的兩個方面
『玖』 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可以區分哪兩大組成部分
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微觀與宏觀兩部分構成。
微觀經濟專學通過研屬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就是要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給社會帶來最大的經濟福利。
宏觀經濟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經濟為研究對象,因而它考慮的是經濟總量。宏觀經濟通過研究國民經濟中積肥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來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拾』 作為經濟學的兩個組成部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剛有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時候,政治學和經濟學本來是一個東西,就版叫政治經濟學,權後來一個經濟學家馬歇爾寫了一本《經濟學》,正式使用了經濟學的名稱,政治學和經濟學就分家了,經濟學自己有了很多分支,但是其中一派是亞當斯密開始的古典經濟學,以此為鼻祖的經濟學稱為西方經濟學。而馬克思繼承了政治經濟不分家的傳統,現在的政治經濟學,主要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另外,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是西方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微觀主要研究個體(企業或家庭)在市場中的決策,宏觀主要研究國家層面的經濟學問題,如GPA、稅收、利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