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用經濟學解讀三農

用經濟學解讀三農

發布時間:2021-03-08 08:36:22

① 用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解釋三農問題

這個簡單。我弄好了發給你。

② 「三農」經濟的具體含義包括哪些內容

泛概念,與三農有關系的經濟活動都得算啊

③ 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分析三農問題

1.我國有關部門管理不力,執法不嚴。2·我國思想道德建設依然存在薄弱壞節,企業和公民的誠信意識不強。3·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容易產生拜金主義,出現制假售假等社會現象。

④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轉變發展觀念
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一是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二是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著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三是向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傾斜,理順基層的事權與財權關系,完善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職能,著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快改型進程
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2、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
3、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4、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⑤ 三農政策經濟學依據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
王見定

【摘要】 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 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 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 ——————(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參考文獻

⑥ 應用經濟生活分析解決三農問題的積極影響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轉變發展觀念
在指導方針上,要改變城鄉發展中長期存在的「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全局意識,做到城鄉發展一盤棋,從思想上切實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發展模式上,要扭轉局限在「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的思維慣性,確立用工業化富裕農民、用產業化發展農業、用城鎮化繁榮農村等綜合措施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觀念,以工業化的視角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的發展。在發展戰略上,要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重點做到「三個傾斜」:一是向農村基礎設施傾斜,著力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能力;二是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著力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保障水平;三是向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傾斜,理順基層的事權與財權關系,完善基層和基層組織的職能,著力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

加快改型進程
工業化、城鎮化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全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規模適度、增強特色、強化功能」的原則,統籌安排城鎮各類資源,綜合部署各項建設,協調落實好工業、商業、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環保和公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項目,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2、發揮比較優勢,搞好城鎮的特色定位。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界定城鎮功能,注重發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一批市場型、旅遊型、加工型、生態型等特色鮮明的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小城鎮。
3、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水、電、醫、學」五個重點,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
4、堅持建管並重方針,積極探索小城鎮建設與管理有效結合的新機制。通過依法管理、綜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⑦ 利用經濟學理論說明我國三農政策!

一、「三農」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三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聯產承包,實現生產和收入超常規增長。1978年以來打破「一大二公」形成的對農民的集中管理,通過聯產承包把農民從生產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勞動者生產選擇的自主權和產品的所有權。使生產的成果與自身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聯產聯利,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煥發出來,成為推動農業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1978-1985年,農業凈產值平均增長6.4%,農民純收入年均增長16.9%,是農業超常規增長時期。
2.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形成新動力。1985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在主要農產品產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農民收入的增長主要靠結構調整。農業內部經濟作物、養殖業比重擴大,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點。但這一時期由於農產品價格走低,各種稅費增多,農民收入增長受到抑制,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3.勞力轉移,形成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由於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突飛猛進地發展,中國工業化進入新的階段,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產業的步伐加快,沿海與內地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而農村正是這種廉價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盡管農民務工收入已佔到農民收入的相當比重,2002年江西全省農民人均在外務工得到的純收入為658元,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2%,但農民的身份未變,農民外出務工是勞動地點的外延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置換,因而也不可能與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這一過程中,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
4.城鄉統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工業化長足進步,特別是沿海等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實現了從以農哺工到以工補農的戰略轉變,解決二元結構導致的問題,既日益突出又有了必要的條件。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問題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中央確立了多予、少取的原則,加大了扶持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力度。費改稅,農村電網改造和城鄉同網、同價,鄉鎮公路建設等措施不斷改善農村發展的環境,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二)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這段時期,是農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是農產品供給最充裕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最困難的時期。2003年12月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概括了這一時期的六個方面的重大變化,有助於我們對新階段特徵和發展規律的認識。
1.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農產品市場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多少代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為之不懈奮斗的「但願蒼生得溫飽」的目標得以實現。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用於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費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這使農產品的增長在受到資源約束的同時,越來越受到需求的制約。農業結構問題凸顯,農產品價格一度低賤,增產難以增效,增產難以增收的問題日益困擾農業發展。
2.勞動力就業格局和轉移動因發生重大變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工業化和城鎮化提速,農村勞動力加快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轉移,由農業向非農業流動,由農村向城鎮集聚。現在已有超過1/3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大批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和進城務工。農民外出就業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權宜之計。相當一部分進城農民,由一人進城到舉家進城,由暫時居住到穩定居住,由離土不離鄉到離iX.離鄉。我國勞動力的就業格局將穩定呈現農業就業比重逐步下降,非農業就業比重穩步上升,外出就業較快增加的基本態勢。
3.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發生重大變化。農業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基礎,但農民收入的增長來源日益多樣化、多元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業並舉,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目前農民收入構成中來自非農產業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已佔到1/3,工資收入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率達80%左右,來自非農產業和進城務工的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
4.農村發展對城鎮和國民經濟的依賴程度發生重大變化。城鄉發展的互動性、互補性越來越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開始有所打破,多種生產要素加速流動,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和促進。
5.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程度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各國農業聯系更為緊密,農業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農產品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加入WTO後,既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為引進資金、技術和擴大農產品出口創造了條件,也使我國農業發展更加直接地面臨來自國際市場、國外產品和技術的嚴峻挑戰。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也是農產品消費大國。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國對國際市場有著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國際農產品的豐歉、價格的高低、品種的多少、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和沖擊國內生產和市場。
6.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內涵發生重大變化。在農產品短缺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增加產量、保證供給,往往忽視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情況下,我們主要是發展農村經濟,往往很難顧得上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中出現的「三農」問題。
在整個國民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根本解決,同時由於農村內外部各種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又產生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些問題被綜合概括為「三農」問題。
1.農民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1)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因而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民增收放緩以後,90年代末期至今農民收入始終處於低速增長狀態,與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長形成越來越大的反差。1997-2002年的6年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549.5元,不及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平均增長率不到4%,僅為城鎮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而且農民收入很不平衡,由於農村內部收入分化,少數高收入戶掩蓋了多數低收入戶,近半數的農民收入處於零增長狀態,許多農產收入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81倍,擴大到2002年3.1倍。(2)農民經濟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由於缺乏風險分散機制,長期以來農民是農產品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主要由農民來承擔。由於缺乏利益保護機制,土地等生產要素的非農化轉移中,農民是被動接受土地的低價格而不能享有其應得的利益;在勞動力轉移中,農民作為最弱勢的群體,常常是最低工資的接受者,創造著城市經濟財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3)農民的平等權利得不到保障。由於事實上缺乏強有力的利益代表者,農民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完全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在農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不能享受公共衛生、醫療和教育。即使進入城市,實際上成為城市建設者和財富創造者,但不能享有與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沒有平等參與社會事務的政治權力。例如,廣東東莞市常住人口100萬人,打工人口有500萬人,這100萬和500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階級,他們共同創造了城市的繁榮,但卻享受著完全不同的待遇。
2.農業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缺乏專業化分工導致的生產低效率。對於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在實行聯產承包制以後,二十多年來,實際上沒有進行更深入的制度變革,傳統農業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戶經營、自給性生產為主,出售剩餘產品為輔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由於生產方式落後,農業生產效率十分低下。土地產出率不高、勞動生產率也不高,因此日益缺乏競爭力。(2)缺乏有效的生產要素投入,導致發展後勁不足。諾貝爾獎獲得者舒爾茨曾指出,改造傳統農業必須從外部注入新的生產要素:資本、技術、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然而在現行體制下,這個過程是反向進行的: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結果是導致農村廉價的生產要素和資源流向城市和工業,形成支持工業化的「低成本」優勢。出現三個凈流出,即土地價值凈流出,農村資金凈流出和優秀勞動力凈流出,使農業發展的支撐條件日益弱化。這就使中國改造傳統農業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有人估計,改革開放以來,城市佔用農地的差價,約在2萬億元之巨,相當於改革開放前30年價格剪刀差總額的4倍。近幾年,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農業資金大量流向非農業。農民創造了40%以上的居民儲蓄,但在全社會貸款余額中,農業和鄉村企業貸款則佔比只是5%左右。特別是農業優勢勞動力外流,使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下降。如江西農村勞動力轉移率為27%,但19-30歲年齡組的轉移率達55%。「青壯勞力不下田」,務農主要是老、弱、婦、幼。(3)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導致農產品賣難伺題經常性突出。由於缺乏強有力的溝通城市、面向國內外大市場的流通體系,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缺乏有效的聯結手段,難以避免結構調整的盲目性。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不高、不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需求,致使農業發展長期缺乏有效的市場拉動力。
3.農村問題,主要是四個落後:經濟落後、文化落後、社會落後、鄉村面貌落後。由於龐大的鄉村管理構架與薄弱的鄉村經濟不相適應,導致鄉村負債問題十分突出,不僅使正常的經濟周轉困難,還使鄉村的信用體系受到嚴重破壞。由於長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夠投入,農民素質差、生活單調,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費等現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嚴密組織被破除後,鄉村社區建設成為整個中國社區建設最為薄弱的環節,由於缺乏互幫互助機制,缺乏行業協調機制,從而農民成為最無組織性的群體。由於基層組織和鄉級政府職能上的錯位,鄉村規劃落後,或基本上沒有規劃,也無法得力執行規劃的問題十分普遍,導致鄉村建設混亂,村容、村貌不堪人目。鄉村環境的臟亂差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

⑧ 用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如何闡述為什麼國家關注三農問題和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謝謝

這個和環境學有什麼關系?

閱讀全文

與用經濟學解讀三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