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中山大學王則柯教授的中級微觀經濟學視頻
通過瀏覽器網路就行,有個優酷收藏
B. 王則柯、徐獻祥寫的「圖解宏觀經濟學」中第21頁關於GDP的核算中恆等式1.1和1.2的疑問。
我手頭沒這個書,無法全面了解你的問題。
C. 王則柯的《錢》中," '錢' 變為'紙' ,表面上輕了,實際上重了"的具體含義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里的具體含義是:錢由金屬貨幣轉換為紙質貨幣 重量上輕了,可是在社會中錢回的重要答性卻越來越大,經濟的發展 就是對利益的追逐……。這樣說更有內涵 ,更有深意,更深度的說明了錢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引出後面的解釋 ,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D. 中國經濟學家"王則柯"的兩個兒子"王爾山""王爾貝"的名字是從哪一個字的拆散而取呢
你好!我是進來學習一下的,謝謝.
E. 高二必修五語文課文《錢》王則柯 1、為什麼說「錢」變為紙,表面上輕了,實際上重了 2、如何理解錢
1(1)含義:指「錢」由金、銀、銅等「硬通貨」變成紙幣,其重量變輕了;而其作用卻更大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更重了。
(2)原因:在這變化之後的一千年裡,人類的經濟活動,主要就是圍繞著這張又輕又薄的「紙」所展開的。
2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繁殖了各行各業的商人,催生了銀行的產生,帶來利益,推動歷史的發展
3製造泡沫經濟,嚴重打擊經濟,使社會倒退。
4 (1)做金錢的主人,關鍵是戒除對金錢的佔有欲,抱一種不佔有的態度。也就是真正把錢看作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還是將到手的,都與之拉開距離,隨時可以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在金錢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態,做一個自由人。凡是對錢抱佔有態度的人,他同時也就被錢佔有,成了錢的奴隸,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彼翁在談到一個富有的守財奴時所說:「他並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 (周國平《談錢》)
(2)錢是水,它吸引一切,滲透一切,融通一切,無所不在。它自身沒有形狀,隨容器走,在公家保險櫃里就是公款,發到個人手上就姓了私人姓名;把握在老闆手裡叫資金,落到貪官手裡成罪證,賺了不該賺的銀兩就叫暴利,付了應得的付出就叫良心。(摘自《散文·海外版》)(二選一)
F. 王則柯的成就
近年來,王則柯教授發表論文
《商品經濟和知識分子》、
《頭啖湯精神與零利潤定理》、
《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沉重代價》、
《價格機制勞動價值說的局限和誤導》、
《政治經濟學與民族凝聚力》、
《「西方經濟學」不是一個科學的學科概念》、
《「物以稀為貴」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下決心重寫政治經濟學》、
《言論多元化——面向信息時代的制度建設》、
《經濟學:捍衛理論,還是發展理論?》、
《「文明傘」何堪社會評價的重任》、
《「永芳堂」故事與首長問責制》、
《拼湊長假期的效率損失》、
《無視科學底線的大膽創新——陳禹、謝康「信息資源豐裕系數」評述》、
《國家現代化是整體的演進》、
《「張五常熱」和「吉芬現象」》、
《私權是大公無私的基礎》、
《制度和法規第一,建設信譽社會》
等數十篇; 《混沌與均衡縱橫談》(中華書局, 1990, 香港)、
《價格與市場-市場經濟的價格理論及其應用》(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 北京)、
《經濟均衡的理論與演算法》(科學出版社, 1994, 北京)、
《童心與發現》(三聯書店, 1996, 北京)、
《博弈論平話》(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8, 北京)、
《美國稅制》(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9, 北京)、
《信息經濟學淺說》(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9, 北京)、
《拓撲學方法和經濟學應用》(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9, 北京)、
《愛心護天才——博弈論大師納什的故事》(三聯書店,2000, 6, 北京)、
《我們都是納稅人》(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0, 6, 廣州)、
《嶺南筆記》(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福州)、
《排隊的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北京)、
《自由的煩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北京)、
《經濟學拓撲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感受普林斯頓》(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北京)、
《解釋的困惑》(中信出版社, 2003, 北京)、
《新編博弈論平話》(中信出版社, 2003, 北京)、
《經濟學課堂》(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4, 北京)、
《博弈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北京)、
《圖解微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北京)
等二十餘種。
G. 九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第六單元語文活動怎麼做
內容預覽:
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增強對金錢全面而理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錢財觀。
2.通過活動,培養留心身邊經濟生活的習慣和初步的理財意識,養成由表及裡、從現象到本質觀察、思考生活問題的能力。
3.培養針對具體問題發表感想和觀點的表達能力,掌握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學會寫作調查報告。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本次綜合性學習設置了四個活動主題,可以指導學生有選擇、有重點地開展活動。比較而言,第四項活動「調查同學怎樣消費」更為重要一些,建議把此項列為必選活動,因為通過這項活動,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學習進行社會調查和寫作調查報告。
1.關於「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設置這項活動,旨在讓學生從歷史的視角對「錢幣」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開展這項活動,可以通過錢幣本身的發展變化來認識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變革。在這項活動中設置了三個小問題:(1)你知道最早的錢是什麼樣子嗎?這是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對錢的歷史追本溯源;(2)在漫長的經濟發展史中,錢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貨幣的發展軌跡以及原因;(3)未來社會中,錢的變化趨勢又是怎樣的?這是基於當代經濟發展與科學進步這一大背景,對錢的演進情況進行展望。它們構成了錢的「昨天──今天──明天」前後相續、層層推進的問題系列。在這三個問題中,第二個問題是重點,內涵較為豐富,且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構成聯系,值得深入探討。大體上講,錢幣變化的原因主要取決於三點:經濟發展的要求、政治制度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革新。錢幣的變化軌跡都會打上這三個方面的烙印,通過對錢幣發展史的探討,可以增長知識,擴大視野,深入認識各個時代的經濟、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特點,進而從一個側面理解歷史進程和當代經濟生活的本質和規律。這項活動同時要求培養口語與文字表達能力,通過「講解」與「作文」對查閱的材料與思考的心得進行綜合和整理。
2.關於「眾說紛紜話金錢」。開展這項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冷靜思考」:「金錢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拜金主義可能帶來的種種惡果。」在這一活動中教材設計了四個小問題,它們都是用來引導學生對金錢作理性思考和全面認識,樹立正確的錢財觀。這四個小問題都與現實生活關系較為緊密,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討論,不要脫離現實泛泛而論,最好要有生活中的實例,以便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辯證地思考和討論,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
3.關於「我也來當一回家」。開展這項活動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培養節約意識和初步的理財能力。這一活動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要求學生真正參與家庭的理財實踐,通過親身經歷了解家庭生活的基本狀況,感悟「勤儉持家」的道理。
4.關於「調查同學怎樣消費」。這項活動是對前幾項活動的延伸和拓展。開展這項活動目的有二,一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當代中學生的生活觀和消費觀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二是學寫調查報告。這是一次將生活教育與語文教育有機結合的有益嘗試,有必要認真組織開展。如何開展關於「同學消費現狀」的調查,除教材所作的提示外,再提出以下兩點建議:其一,認真選擇好調查對象,做好與調查對象的溝通,爭取調查對象的理解與支持,避免在調查中產生誤解,發生誤會。要讓被調查的同學理解,開展本次調查活動不是窺人隱私,揭人短處,而是了解當代學生消費的普遍現狀和值得注意的問題,以引發同學們共同思考;有些情況要注意為同學保密。其二,可以組建學習小組,分項分頭進行調查,然後交流討論,實現資源共享,但要杜絕沒有參與調查、不加分析的相互抄襲。這項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多做一些發動和指導工作,如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和調查報告範文等。
三、活動評價
根據四項活動的不同內容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各自的評價重點。
對於「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活動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對錢幣史料的查找和搜集,在此基礎上再來評價學生對這一議題「講解」的效果和文字表達的水平。
對於「眾說紛紜話金錢」活動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和討論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立思考的程度,只要學生積極參與,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應該給予肯定性的評價。
對於「我也來當一回家」活動的評價,應與學生家長做好配合,爭取家長的支持,比如,可以事先讓家長了解活動的目的與內容,活動之中和活動之後,讓家長填寫評價表格,收集家長的意見,再進行綜合評價等。
對於「調查同學怎樣消費」活動的評價,可採用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查互評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調查情況;可以運用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調查報告的寫作情況。張貼或交流調查報告,既可以收到相互評價之效,又可以擴展其教育價值。
四、有關資料 (一)錢(王則柯)
我國古代文明發達,經濟活動也曾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說廣州,早在耶穌紀元的頭一個千年,就已商賈雲集。可是,在第二個千年的後半段,這種格局顛倒了過來。鴉片戰爭,甲午海戰,讓國人知道,我們積弱已久,圖新何易。
在第二個千年的最後幾十年,中華民族正勵精圖治。千年回望,回顧來之不易的變遷,展望並不平坦的前景,從錢的角度,探討一下其中的經濟學脈絡,可以讓我們在「亞洲世紀到來」之類的說法面前保持清醒。
最早的「錢」是獸皮,是貝殼,甚至是笨重的鐵塊,到現在,世界各國一無例外都使用一種特殊印刷的薄紙──紙幣。「錢」,說到底,僅僅是一種信用符號,隨時可以兌換為等值實物。因為它便於保存、分割、攜帶,故而全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逐漸都接受了它。而它的信用,則主要由國家法律支持。
就在上一個千年之交的北宋,中國社會的經濟交易中已經大量使用紙張印刷的貨幣「交子」。交子作為經濟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聯合發行的,基本上只在四川境內流通,因為可以隨時兌付,迅速得到社會承認。後來,雖然這些「錢商」破產,但是「錢」的好處卻沒有破產,官府立即設立專門機構,發行「官交子」,流通范圍擴及各地,雖然名義上仍可兌付,實際上基本不能兌付,其信用僅由官府強制保證。南宋年間,雖然銅錢和白銀同樣流通,但是紙幣已是主要貨幣。元代在全國范圍實行紙鈔流通制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時發行的「中統元寶鈔」,雖然開始的時候一度可以兌換,但是很快就停止,並且進而禁止銅和金銀流通。明代發行「大明寶鈔」,則從不兌現,並且禁止銅和金銀的流通,後來只是因為紙幣信用太差,禁止銅金銀實際上行不通,朝廷才被迫解除禁令。不可兌換的紙幣,其信用受發行量的影響很大。正是由於寶鈔濫發,急劇貶值,自宋朝開始的這種前現代形式的紙幣流通,在明代就逐漸退出經濟活動。
曾經在忽必烈汗宮廷供職的馬可·波羅這樣向西方介紹中國的「奇事」:「大汗國中商人所至之處,用此紙幣以給賞用、以購商物……竟與純金無別。」一個「竟」字,讓我們知道中國的紙幣對於當時外國的上智人士仍然是未曾想像過的事情。紙幣,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今天已經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錢」的世界如何運轉,即使現在電子貨幣登場,紙幣的社會角色仍然不容忽視。
「錢」變為「紙」,表面上輕了,實際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類的經濟活動,就是圍繞著那張輕薄的「紙」展開的。
對「錢」的追求,開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歷史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代表,西班牙發現美洲和葡萄牙人抵達印度,後來則有「海上馬車夫──荷蘭」,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都是追逐著「錢」而走遍世界。
在當時的世界貿易中,歐洲國家是貨品的凈輸入國。中國和中東國家都很少從歐洲進口商品,這樣,歐洲國家就需要支付金、銀等「硬通貨」。中東國家要求黃金,這促使歐洲從非洲等地掠奪和開采黃金,用於中東貿易。中國要求白銀,這促使歐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奪和開采銀子,與此相應的是始於18世紀的歐洲人地理發現的「白銀時代」。歷史上中國長期實行的是銀本位,所以貨幣都可以摺合成「銀兩」,一直到民國初年。
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不僅繁殖了各行各業的商人,而且還呼喚著以「錢」為商業對象的商人──「錢商」,私人金融活動應運而生,當年在中國一個盆地省份發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圍內復活了。這些私人金融活動的風險很大,宮廷借錢不還,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錢」的商業利潤實在太大,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動繼續發展,逐漸演變成前現代形式的銀行。在我國,清末民初時期山西的票號也相當發達,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兌付信用極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國家財政的部分功能。隨著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山西票號才退出了歷史舞台。
人類為什麼要做生意?因為交易可以給雙方都帶來利益。二次大戰以來,雖然局部戰爭不斷,但是沒有再爆發世界大戰,和平與發展之所以成為當代的主題。如果能夠從貿易得到「錢」,未必你死我活地去征服,去掠奪。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使經濟活動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夠的互利分割的餘地。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統稱知識的科學技術和人類智慧,是僅有的不受「報酬遞減規律」束縛的生產要素。別的生產要素在使用中都會消耗,但是知識卻不會因為使用而消耗。這是基於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的「知識經濟」的概念的主要脈絡,是知識經濟觀念的根本點,恰恰在這個要緊的問題上,發達國家占據著毋庸置疑的優勢。
除此之外,發達國家佔便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世界上的大部分「錢」在它們手裡,即它們占據著金融市場。如果一種符號能夠作為信用被廣泛接受,哪怕它最終把紙張都免了,它也能起貨幣的作用。現在,錢的符號化電子化,讓銀行結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會的步伐加快,極大地提高了經濟的效率,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又一次走到了前頭。
金融電子化、貨幣符號化,是順著使「錢」盡可能方便的邏輯往前走,但是「錢」方便到可以看不見的地步,越來越多看不見的「錢」在我們身邊如洪水般高速流動,終於出現了一種比自然界災害更為可怕的災害──「錢災」,即1997年以來人們談虎色變的金融危機。
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人們以「錢」炒「錢」,「錢」越炒越熱,終於升騰為「泡沫」。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大肆購買某國的貨幣,然後,急劇拋出,足以使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索羅斯們就是這樣,在製造泡沫和破滅之間逞能。他們有資金,有手段。短期流動資本大進大出,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預言東亞金融危機的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中說,實質經濟本來不錯,金融仍然可能出問題。在貨幣符號化電子化的時代,我們要格外小心。
「錢」升騰為泡沫,可以說古已有之。十多年前長春「瘋狂的君子蘭」,就是古老形態泡沫經濟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職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時候,一株君子蘭卻居然可以炒至十幾萬元的價位。80年代的日本,經濟增長不大,房地產卻在瘋炒,一時間,炒得僅東京地區的地產價值,一旦變換為「錢」,就可以把整個美國買下。經濟泡沫一旦破滅,迄今十年不振。錢啊錢,認它貴,它就貴,不貴也貴,一旦泡沫破滅,認它不貴,它就不貴,本來不貴。
經濟發展怎樣才有後勁?值得作歷史的審視。在19世紀,講科學,英國走在美國前面,講人均資源和人均資本,澳大利亞比美國高得多,但是20世紀以來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一直趕不上美國。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燒到美國本土,但是澳大利亞同樣佔了這樣的便宜。經濟學家發現,在土地、勞動、資源和資本、科學技術和和平環境這些重要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國內市場的容量。迄今為止,沒有哪個國家的國內市場容量能夠比得上美國,這是美國在經濟發展方面能夠長期獨領風騷的重要原因。一個大國,只有當人民購買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場整合得好的時候,國內市場才會顯示容量優勢。而且一旦形成優勢,將長期發揮作用。靠這種「國家增長能力」的依託,錢,才真正成為有源活水。
對錢和財富的追求固然曾經推動並且繼續推動歷史的發展,但是需要必要的制度建設來規范。事實上,歷史和現實都讓我們看到,對錢和財富的追求也帶來從小扒手到大海盜、從以權謀私到豆腐渣工程等許多醜惡的東西。對錢和財富的追求帶來的社會價值觀念變異,值得我們特別注意。我們的市場經濟,一定要避免笑貧不笑丑、笑貧不笑惡和讓知識斯文掃地的可能性。我們能夠避免這樣的前景,政府肩負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從獸皮到紙幣,從紙幣到電子符號,「錢」走完了一千年的歷程。後一個千年,「錢」將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直至「錢」真正看不見,人類社會最終進化到不需要「錢」的階段,貨幣最終消失。在此之前,人類如何在盡享「錢」好處的同時,能有效避免「錢災」洪水來襲,將是後一個千年一開始就面臨的挑戰
H. 哪位大神知道下述經濟學家都屬於什麼經濟學派 張維迎、林毅夫、厲以寧、吳敬璉、盛洪、王則柯、薛兆豐。
基本上屬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
I. 錢 王則柯 讀後感 讀後感300字
怎樣寫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