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生態經濟學原理

生態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1-03-08 17:25:04

⑴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態探討分析生態環境問題,請大神們詳細描述一下,真的很需要,謝謝!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版棄的東西、3.理性人權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1.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⑵ 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是什麼

生態經濟學是生來態學源與經濟學交叉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目的,是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從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結合上來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具體地說,它是研究使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經濟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學科,是既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經濟活動的影響,又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結合形成的更高層次的復雜系統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探討人類社會經濟與地球生物圈的關系,包括人口過剩、糧食匱乏、能源短缺、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能力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為制定符合生態經濟規律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森林、草原、農業、水域和城市等各主要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綜合效益問題;研究基本經濟實體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問題。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走向綜合統一科學體系的大趨勢。

⑶ 生態產業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生態產業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生態工程技術將生態學原理與經濟建設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就是為了實現生物有機體與環境在有人工輔助的能量、物質參與下,實現同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現代工程技術的系統配套,生產過程中的物流、能流的合理循環,由此可見在建設生態工程及應用生態工程技術中必須遵循生態學的一些基本原理。

(一)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是生態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名稱,又稱生態龕或小生境,通常是指生物種群所佔據的基本生活單位、對於生物個體與其種群來說,生態位是指其生存所必須的或可被其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或關系的集合。每一種生物在多維的生態空間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態位,而每一種環境因素都給生物提供了現實的生態位。這種理想生態位與現實生態位之差一方面迫使生物去尋求、佔領和競爭良好的生態位。另一方面也迫使生物不斷地適應環境,調節自己的理想生態位,並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生物與環境的世代平衡。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由於其是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態系統,人為的干擾控制使其物種單一性,從而產生了較多的空白生態位。因此在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及技術應用中,如能合理運用生態位原理,把適宜而有經濟價值的物種引入系統中,填充空白的生態位而阻止一些有害的雜草、病蟲、有害鳥獸的侵襲,就可以形成一個具有多樣化物種及種群穩定的生態系統。充分利用高層次空間生態位,使有限的光、氣、熱、水、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浪費。增加生物量與產量,如稻田養魚就是把魚引入稻田中,魚可以吃掉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害蟲,為稻田施肥,而水稻則為魚類生長提供一定的餌料,從而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環境,並適應環境的變化,但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因子如果超過生物的適應范圍時,對生物有一定的限製作用,只有當生物與其居住環境條件高度相適應時,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方面的優越條件,並表現出最大的增產潛力。

最小因子定律:
即植物的生長取決於數量最不足的那一種物質,最小因子定律,這一定律說明,某一數量最不足的營養元素,由於不能滿足生物生長的需要,同時也將限制其它處於良好狀坊的因子發揮效應,農業生態系統因為人為的作用也會促使限制因子的轉化,但無論怎樣轉化,最小因子仍然是起作用的。

2. 耐性定律

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礎上,人們發現不僅因為某些因子在量上不足時生物的生長發育會受到限制,但某些因子過多地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繁殖。1913年謝爾福德把生態因子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對生物的限製作用概念合並為耐性定律。即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各種生態因子都存在著一個生物學上限和下限,它們之間的幅度就是該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因此在農業生態工程建設與生態工程技術應用時,必須考慮生態因子的限製作用原理。

(三)食物鏈原理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的食物鏈,從生態學原理看,它是一條能量轉化鏈,物質傳遞鏈,也是一條價值增值鏈。綠色植物被草食動物所食,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吃掉,植物和動物殘體又可為小動物和低等動物分解,以這種吃與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鏈關系,但是食物鏈並非單一的簡單的一種關系,如水稻-蝗蟲-鳥類這樣,而是形成了一種復雜的食物鏈網。我們知道太陽光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來源,日光能被固定形成化學潛能,並沿著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傳遞,由於能量在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耗與損失,沒有任何能量能夠100%的有效轉化為下一營養級的生物潛能。林德曼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說明,能量從一個營養級向下一個營養級轉化的比率只有十分之一,因此自然界的食物鏈很少有長達4個營養級之上。但在人工生態系統與農業生態工程中,這條食物鏈往往進一步縮減了,縮減了的食物鏈不利於能量的有效轉化和物質的有效利用,同時還降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加重環境污染。因此根據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原理,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可以將各營養級因食物選擇而廢棄的生物物質和作為糞便排泄的生物物質,通過加環與相應的生物進行轉化,延長食物鏈的長度,並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如在經濟樹林中養殖土雞、雞類喂豬、豬糞製造沼氣,沼渣肥田,稻田養魚,魚吃害蟲,保障水稻豐產,從而形成了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網路狀食物鏈的種養方式,其資源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要比單一種養方式大的多。

(四)整體效應原理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其基本的特性就是集合性,表現在系統各組分間相互聯系、依賴、作用、制約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的作用和效應要比各部門之和來的大。農業是個多部門組成的產業,它是由農業生物,環境資源以及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農業生態工程與技術的建設要達到能流的轉化率高,物流循環規模大,信息流暢,價值流增加顯著-即整體效應最好。就要合理調配組裝協調農業的各個生產部門,使整個系統的總體生產力提高,整體效應的取得要取決於系統的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因此我國生態農業及農業生態工程強調不同層次上,根據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按比例有機組裝和調節,以整體協調優化求高產、高效、持續發展。

(五)生物與環境相互適應、協同進化原理

生物的生存、繁衍不斷從環境中攝取能量、物質和信息,生物的生長發育依賴於環境,並受環境的強烈影響,外界環境中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各種能量、物質和信息因素稱為生態因子,生態因子既有對生物和生命活動所需的利導因子,也有限制生物生存和生命活動的限制因子。利導因子促進生物的生長發育,而限制因子則制效生物生長與生產的發展,因而在當地的生態農業工程建設中必須充分分析當地利導因子及限制因子的數量和質量。以選擇適宜的物種和模式。

生態系統作為生物與環境的統一體,既要求生物要適應其生存環境,又同時伴有生物對生存環境的改造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協同進化原理。協同進化原理認為生物與環境應看作相互依存的整體,生物不只是被動地受環境作用和限制,而在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排泄物、死體、殘體等釋放能量、物質於環境,使環境得到物質補償,保證生物的延續,封山育林,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合理間套輪作都是為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同時在對可更新資源(再生資源)利用中做到保護其可更新能力,確保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達到永續利用,充分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

(六)效益協調統一原理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由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的復合生產過程,具有多種功能與效益,既有自然的生態效益,又有社會的經濟效益,只有生態與經濟效益相互協調,才能發揮系統的整體綜合效益。

生態工程及技術的建設與應用都是以最終追求綜合效益為目標的。在其建設與調控中,將經濟與生態工程建設有機交織地進行,如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資源利用與增殖結合,鄉鎮農業開發與環保防污建設等等,就是將所追求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融為一體。

⑷ 工業生態學所依據的生態經濟學原理有哪些應如何實現價值增值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復以江西鄱陽制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託,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國務院已於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納入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江西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⑸ 求助《生態經濟學》問題

這是一本書,到網上可以下載看到。
生態環境的健康是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地球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日益嚴峻,單純從經濟角度或技術角度思考問題,已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困境,這樣做只能使之日益惡化。生態經濟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科學,從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物理學等多個角度重新審視人類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探索管理人類生活和地球環境、保護人類的經濟大廈和生態大廈的理論與途徑。本課程分析當今社會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經濟根源,探討經濟世界觀的演進及其理論與思想淵源,闡述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把經濟學與生態學的原則結合起來,提出建設可持續社會的政策與措施,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奠定理論基礎。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生態經濟學》課程的前身是《森林生態經濟學》,開設於1983年,最早由我國著名林業經濟學家,原福建林學院院長張建國教授為福建林學院林業經濟管理專業首屆本科學生講授。並由張先生親自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森林生態經濟學教科書《森林生態經濟問題》。在該書的基礎上,1995年出版了全國統編教材《森林生態經濟學》,作為全國各林業院校該門課程的指定使用教材。期間曾邀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松霈作為學院兼職教授為本科生講授《森林生態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90年代以來,余建輝教授作為主講教師和學校森林生態經濟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為林業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講授《森林生態經濟學》。經過近20年的積累,森林生態經濟研究方向已成為我校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富有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成果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森林生態經濟學》已成為我校在全國林業院校中有較大影響的課程。作為主要研究方向,2002年完成林業經濟管理二級學科博士授予權申報。2000年福建林學院和福建農業大學合並後,經過院系和專業調整,在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中取消《森林生態經濟學》課程,改為講授《生態經濟學》課程,由現有教學隊伍承擔。

課程組秉承了前輩豐富的學術底蘊,努力突出我校該門課程的特色,不斷加強教學研究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中反響較好。針對生態經濟學課程理論性強,學生感性認識不足的問題,課程組的教研活動主要涉及與生態經濟學聯系緊密的森林生態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循環經濟等領域,主要教改措施包括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提高學生查找和閱讀課外文獻的能力,並通過吸收學生參與有關「三農」問題和循環經濟的調研,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改,學生普遍反映收獲頗多,在進行畢業論文選題時與生態經濟學課程相關的選題增多,多數學生能夠根據選題進行實際調研,論文質量明顯提高。目前生態經濟學的課程建設已取得較好的成果,余建輝教授是全國生態經濟學會的理事,楊建州教授作為副主編參與農業部統編教材《生態經濟學》的編寫,生態經濟課程2005年被列為福建農林大學精品課程立項建設項目。

⑹ 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分析材料如何分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以江西鄱陽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託,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國務院已於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納入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江西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⑺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

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由生物部分和回非生物部分組成答,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水等.由果園養雞圖可知:一個果園屬於一個生態系統,在該生態系統中,生物成分有生產者--果樹,消費者--雞,分解者--腐生細菌、真菌;非生物成分有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選項A、C缺少非生物部分;選項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環境.因此,選項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⑻ 生態經濟學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主要有哪些

經濟學理論是由經濟學概念、范疇與范疇體系組成的經濟學邏輯體系,包括科學的經濟學理論與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即經濟學科學真理,內容是反映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經濟學科學規律,形式是語言。不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往往是復雜經濟現象中某些方面的抽象,是片面的,包含著合理的因素。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和解決生態經濟問題、探究生態經濟系統運行規律的經濟科學,旨在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和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並使生態經濟效益最大化。《生態經濟學》在闡述學科的發展歷史、研究對象、分析方法後,以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產業、生態經濟消費、生態經濟價值和生態經濟制度5個基本范疇為框架,構建了由系統篇、產業篇、消費篇、價值篇和制度篇五大篇章組成的全新體系,使得生態經濟學具有了更加嚴密的內在邏輯。在深入系統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了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規律、生態產業鏈規律、生態需求遞增規律和生態價值增值規律等生態經濟學基本規律,使得生態經濟學研究從個別的理論層面上升到一般的規律層面。充分吸收了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生態足跡核算理論、生態保護補償理論、三種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生態資本)相互增殖理論、生態制度創新理論等,全書具有很大的信息量。

⑼ 工業生態學所依據的生態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一、生態經濟學科發展的回顧中國的生態經濟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的。1980年月,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的許滌新先生提出,「要研究我國生態經濟問題,逐步建立我國的生態經濟學」。同年9月,許滌新先生主持召開了我國首次生態經濟問題座談會,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侯學煜和陽含熙等與會並發表了見解,拉開了我國研究生態經濟學的序幕。會後,《經濟研究》雜志連續發表數篇探討生態經濟問題的論文,向學術界發出了關注生態經濟研究的重要信息。1984年2月,由我院主管的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在北京宣告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生態經濟學術團體。1987年,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和雲南省生態經濟學會聯合主的《生態經濟》正式創刊,這是世界上第一份公開發行的生態經濟學術刊物。最初,我院從事生態經濟的研究人員分散在農村發展研究所和經濟研究所內。1987年3月,根據許滌新先生關於將院內研究力量整合起來的提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設置了生態經濟研究室(現為生態與環境經濟研究室),這是我國第一個初具規模的生態經濟研究機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秘書處也隨之從經濟研究所轉到了農村發展研究所。生態經濟學科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0-1984年)以揭示我國生態經濟問題的嚴重性為切入點,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政策、工作失誤而帶來的一系列觸目驚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做了較為廣泛和深入的調查研究。其核心觀點是:發展經濟除了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外,還要遵循生態規律。其主要成果是創建了以維護生態平衡為核心的生態經濟學。許滌新先生主編、一批著名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撰寫的《論生態平衡》為代表作。第二階段(1984-1992年)以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創立了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理論。許滌新先生主編、一批生態經濟學家撰寫的《生態經濟學》的出版,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為核心的生態經濟學初步形成的標志。第三階段(1992年以來)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向可持續發展領域滲透,在豐富和完善生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強化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當時的生態經濟學科負責人王松霈研究員主編的《走向21世紀的生態經濟管理》,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調整方案》將「生態經濟學理論」列為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再次將生態經濟學列為院重點學科,對生態經濟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二、生態經濟學的前沿動態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是資源配置存在著社會最優解,且社會最優解與企業最優解可以具有互補性。這個理論內核,是生態經濟學區別於其他經濟學分支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徵。目前,生態經濟研究集中在生態產業、生態恢復、生態保護三個領域,並與產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保護生態學相對應,形成了生態經濟學的三個分支。生態經濟研究主要有三個切入點,其一是以生態系統作為研究的主體,利用數學方法和生態模型,研究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生態系統順向演替帶來的價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價值損失,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必須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政策含義。其二是以制度、組織、技術創新入手,規范企業和人的行為,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企業和個人的自利目標與利他目標統一起來,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人與自然和諧。三是從利益相關者的協商、談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關者的基礎上,通過利益相關者的學習、協商和合作,形成大家共同認可,即具有雙贏乃至多贏性質的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案。生態補償是目前比較關注的理論問題。生態經濟問題的解決,最好採用至少有一個人受益,而沒有任何人受損的帕累托改進的方式。但在現實中,很多生態經濟問題的解決無法採用帕累托改進的方式。對於這一類問題,需要採用卡爾多改進的方式,即在受益人給予受損人經濟補償後,實現至少有一個人受益,沒有任何人受損的目標。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是:生態效益的創造和維護需要投入一定數量的人力和資金,但生態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創造和維護生態效益的這部分投入難以通過市場機制獲得回報。如果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可以免費地得到滿足,需求必然會無限大,如果改善生態環境的供給得不到任何補償,供給就會極為有限,供求的均衡只能停留在極低的水平上。生態補償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生態補償研究的難點是補償標准確定、補償資金來源、被補償者識別等。較為前沿的理論問題還有能值評價方法和生態足跡評價方法。能值評價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將不同類別、不可比較的物質轉換成統一的能值進行加總和比較,以消除價值加總和分析中的主觀性。生態足跡評價方法通過計算人對生態資源需求的變化,估計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增長、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變化。現實研究則集中在制度、區域和產業三個層面上:1.宏觀層面上的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研究中國要沿著經濟與生態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前進,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具體地說,在決策機制上要以核規制度替代核定製度,消除核定過程中的主觀隨意性,使所有不合乎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決策都無法出台,實現依法決策的目標;在考核機制上要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替代自上而下的方式,實現民主監督的目標;在問責機制上,要以終身問責制和評審專家連帶問責制替代首長問責制,以制止各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實現權責對稱的目標;在評價機制上,要完善評價的標准和評價的指標體系,以制止各種鑽評價盲區的空子的行為,確保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實現科學評價的目標。2.區域層面上的生態省建設最近20年,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各級政府對生態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空間上的生態建設已經從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生態市擴展到生態省。1999年3月以來,海南、吉林、黑龍江、福建、浙江、山東、安徽、廣東、江蘇、陝西等省的生態省建設的發展勢頭良好,生態建設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產業有了新的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的進展。生態建設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立足於區域內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為基礎,以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為支撐,以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為動力,運用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原理,對核心產業、重點工程、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恢復、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形成經濟布局合理,環境承載能力不斷提高的產業體系,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生產力,促進區域內的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逐漸走向生態文明。生態經濟學科將重點研究三類問題。一是生態建設的宏觀政策。包括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經濟機制和獎懲政策等,以及國外有關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二是生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它的核心內容是妥善處理政府調控、市場調節和社區參與的關系,使這些活動走上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三是生態建設監控體系、標准和指標體系,包括空間數據的基礎框架,生態省建設的動態模擬與決策支持系統,生態監測網路與管理的基礎設施,生態省建設的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3.產業層面上的循環經濟實踐自然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不斷進化,最為關鍵是它具有兩種機制,即生物體從資源到產品再到資源的循環機制和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機制。這兩個機制實際上也是社會經濟系統具有可持續性的必要條件。所不同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這兩種機制是內生的,而社會經濟系統的這兩種機制是外生的,它們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結果。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構建循環機制,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的開環流程到「資源——產品——資源」的閉環流程的轉換,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棄物不高於環境的自凈能力,使經濟和生態具有相容性;通過發育市場體系構建競爭機制,促進技術、產品、企業和制度的優勝劣汰。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更為關注的是循環機制,進入工業社會以後,人們越來越重視競爭機制,並且相信一切問題都可以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得到解決,對循環機制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資源——產品——廢棄物」為主體的開環流程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循環機制再次得到關注。經濟流程從閉環到開環,再從開環到閉環,在循環方式上發生了五大變化,即從企業內的循環提升為企業間的循環,從產業內的循環提升為產業間的循環,從社區內的循環提升為區域間的循環,從小尺度的循環提升為大尺度的循環,從滿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循環提升為產出效益最大化的循環。生態經濟學科重點研究的問題是:利用資源與產品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關系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類途徑,推動企業盡快完成從「資源——產品——廢棄物」的開環流程到「資源——產品——資源」的閉環流程的轉換,使最終排放的「廢棄物」控制在環境自凈能力的閾值之內,扭轉稀缺資源難以為繼,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的局面。具體地說。就是以企業為單元,推行清潔生產,建立「點」上的小循環;以行業或企業群為單元,延長產業鏈,建立「線」上的中循環;以產業群為單元,建立工業生態學意義上的共生互動的生態產業體系,建立「面」上的大循環,形成共生互動的生態產業體系。三、生態經濟學科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1.生態經濟學需要拓展生態經濟學研究最初關注的是農林業,後來拓展到工業,並在促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的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對商業、服務業一直關注不夠,這是生態經濟研究視野上存在的缺陷。生態經濟研究最初關注的是發展理念的闡釋,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式的界定,生態和環境危機的警示,並在這些方面建立了系統、准確的話語體系;但對定量方法、計量工具的關注一直不夠,以致在研究領域中存在著思辨的能力、解釋問題的能力較強,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較弱的缺陷。過去20年,我國生態經濟學界著重於宏觀與中觀層次的生態經濟問題研究,相比之下,對微觀生態經濟的研究顯得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微觀層次的企業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缺乏系統理論研究;二是對公眾個人和家庭環保及生態經濟問題有所忽視。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的生態需求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具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態經濟研究必須進一步開闊視野,把商業、服務業納入研究領域;努力改進實證研究和計量研究的方法論,不斷地完善生態經濟學科體系。要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科學闡明和正確回答現代企業是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實施主體,是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唯有如此,才能最終解決生態環境建設這個偉大的歷史課題。2.生態經濟學需要借鑒最近幾十年,經濟學的進展極為顯著,具體表現為:理論體系越來越完善,邏輯結構越來越嚴密,分析方法越來越完美,求解工具越來越精巧,資料數據越來越充分,解釋能力越來越全面。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探索生態環境問題而提出的經濟學科越來越多了。20年前,與生態經濟學相近的學科只有環境經濟學和資源經濟學,最近十年涌現出的相近學科有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綠色經濟學和循環經濟學等大大小小的分支學科。作為生態經濟學家,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博採眾長的態度,善於取相近學科之精華完善自己,對不同於生態經濟學使用的假設、概念、方法和工具,要善於兼容並包。在此基礎上深化探索,廣泛借鑒,綜合創新,使生態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更完整,方法、工具更精緻,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願意接受並使用的人以及可供其他學科借鑒的素材與概念。3.生態經濟學需要發展我國生態經濟學的提出,主要是為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而並非生態經濟學研究已經有了多少積累。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態經濟學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然而,我們不應滿足於現狀,更不能以為生態經濟學理論體系已經完美無缺了。學科體系建設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本土化。研究本土問題只是本土化的形式,本土化的確切含義是指以觀察到的經驗數據構建理論框架,而不是簡單地把外文的理論框架轉化為中文的理論框架。經驗實證是理論創新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對現象和數據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弄清現有理論不能解釋哪些現象,才有可能在剖析這些經驗現象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可以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從而完成理論的創新。二是規范化。形式上的規范化是指,在對某一問題提出論點之前必須先整理文獻,歸納已有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的觀點必須註明出處。形式上的規范化是使生態經濟學研究成為可積累的科學體系的最起碼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嚴格遵循理論創新的規范,即在基本假設可驗證、問題邊界清晰,數據資料完整、可靠,理論與方法論適宜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所有邏輯推論都不會被經驗事實證偽的理論。而不以觀點、願望替代邏輯推論,以比喻代替推理。

⑽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

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與經濟學交叉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態經濟學的目的內,是容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原理,從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結合上來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具體地說,它是研究使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得以進行的經濟系統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學科,是既從生態學的角度研究經濟活動的影響,又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結合形成的更高層次的復雜系統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有:探討人類社會經濟與地球生物圈的關系,包括人口過剩、糧食匱乏、能源短缺、自然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維持能力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為制定符合生態經濟規律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研究森林、草原、農業、水域和城市等各主要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綜合效益問題;研究基本經濟實體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問題。生態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走向綜合統一科學體系的大趨勢。

閱讀全文

與生態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