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府經濟學作業1 題目: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形式:小組討論(個人事先准備與集體討論相結
政府經濟學作業輔導
第一次作業
1、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答: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政府經濟:(1)政府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各級政府(2)政府經濟的客體是參與部分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分配,並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3)政府經濟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觀經濟管理。(4)政府經濟的依據是社會公共權力。
一、聯系實際的例子:
構建和諧社會與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當前社會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已進入分配不公平區間。又因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所以還要通過改革和發展加以具體解決。現階段的基礎性收入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社會整體的分配體系構築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為此就需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制定和調整現行收入分配政策,將收入分配差距調節到社會可容忍的區間。
各國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標準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計算的基尼系數。它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測算,我國在1978年以前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16,屬於絕對公平;20世紀80年代末基尼系數達到0.28;1995年達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數平均為0.45,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數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過0.4。這標志近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進入了分配不公平區間。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城鄉居民之間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收入在增加,但遠低於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擴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這種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例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當於城市居民的40%。這種城鄉差距大大高於國際標准。國際上的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於1.5,極少超過2。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最貧困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見,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業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相對貧困現象。
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歷史上城鄉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來還由於以下原因加劇了此情況的發生:
1、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剛剛脫困,效益不高,下崗和失業的職工還比較多。
2、由於市場化發展不平衡,某些行業仍存在壟斷強勢,因而一些人收入過高。
3、國家稅收杠桿調控不力,對高收入者徵收個人調節稅力度不夠;而國家轉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鎮居民住房等各項補貼的同時,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現明顯滯後。
4、行政干預不當使勞動力和資本長期分別扭曲地集中於農村和城市。由於勞動力和資本缺乏統一的市場配置,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存在的情況下,城鄉經濟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國年均GDP增長7.2%以上的同時,還應看到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增長不平衡。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效率不高,職工收入增速減緩,又由於收入差距的擴大,使近年來社會總需求相對不足。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到底應該是效率優先呢,還是應該首先考慮公平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 公平的概念側重於社會人文價值判斷,而效率的概念則更為強調物質成果的有效獲得。追求效率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效率只能產生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式的公平。 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形成合理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則、制度和實現機制。
社會主義社會整體分配體系構築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與效率的關繫上,體現以下幾點:
1、以生產力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必須要求效率優先。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加速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就是把生產力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這樣才能為有效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
2、解決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需要有多層次的社會過程,要將其放在相應的領域中作為側重點分別加以解決。例如,在生產領域,因為它與生產力發展直接相關,就需要側重效率優先。而在國民收入和再分配領域,則要側重考慮解決兼顧公平的問題。還應看到,從普遍貧窮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不能超越必要的歷史階段。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體現了構築社會整體分配體系,全面合理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大思路。
為了有效地促進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實現,還需要建立四個層次的收入分配機制:其一,在企業層次上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積極推進企業內部分配製度的改革,完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確立以資產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分配製度,並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其二,在市場層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機制,關鍵是開放生產要素市場,為要素的流動、重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必要的體制保證。
其三,在政府層次上建立和完善國民收入再調節體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目標出發,維護社會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會層次上建設社會支持和社會救助體系。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揚扶危濟困、敬老愛幼的民族優良傳統。發展社會支持、社會救助的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使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個人討論提綱
(一)政府經濟與公平
¬公平,是各國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一個共同目標。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為追求公平目標,應開展的主要工作有:(1)為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即機會均等。(2)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使勞動的收入與所提高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相對應,多勞多得,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3)運用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工具,將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成員心理承受能力之內。
(二)政府經濟與效率
效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中投入與產出、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政府資源配置效率,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克服市場失靈,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兩者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中呈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凡市場能夠有效運作的領域,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由市場來實現,政府努力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而在市場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通過政府財政收支等活動,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經濟與公平和效率的選擇
¬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准則,但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關系中,政府在兩者之間的選擇,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1、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替代關系
2、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三、小組討論提綱
(一)政府經濟與公平
¬公平,是各國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一個共同目標。在經濟領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聯系的一個概念。公平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是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一是社會成員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稱之為經濟公平,後者稱之為社會公平。經濟公平就要求資本、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獲得利潤、工資、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與產出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而社會公平則是一種價值判斷,受社會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經濟地位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政府為追求公平目標,應開展的主要工作有:(1)為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即機會均等。(2)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使勞動的收入與所提高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相對應,多勞多得,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3)運用稅收、社會保障等政策工具,將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成員心理承受能力之內。
(二)政府經濟與效率
效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中投入與產出、所費與所得的對比關系。在經濟學理論中,資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狀態是「帕累托效應」。在達到「帕累托效應」之前,如果資源配置能夠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條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稱之為「帕累托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領域有其具體涵義。在社會再生產領域,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潤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門,就是指既定資源條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為社會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水平與質量。在公共事業部門,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為社會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
政府資源配置效率,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克服市場失靈,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兩者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中呈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凡市場能夠有效運作的領域,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由市場來實現,政府努力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而在市場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通過政府財政收支等活動,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經濟與公平和效率的選擇
¬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准則,但在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關系中,政府在兩者之間的選擇,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1、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替代關系
盡管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但要同時達到兩個目標,是較為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關系。
2、公平與效率的選擇 公平與效率兩者之間既有矛盾性又有統一性,政府經濟決策有較大迴旋餘地,可形成各種不同的政策組合。
第一,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政策選擇。
第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選擇。即政府財政收支和宏觀經濟管理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增強整體國家經濟實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首要目標,同時注意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這也是我國現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導方針。
第三,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政策選擇。即在政府財政收支和宏觀經濟管理中,優先考慮收入和社會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調節收入差距,為貧困階層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體現社會公平。同時,盡可能減少收入公平分配對經濟運行效率的消極影響。
『貳』 政府政策經濟學復習題及總復習題
政府經濟學復習題一及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1、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2、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往往達不到完全競爭狀態,而是存在壟斷,即不完全競爭。至於壟斷的具體情況,還可進一步劃分,主要包括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3、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4、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5、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二、單項選擇1、政府經濟的依據是(B)。A、道德勸說 B、社會公共權力 C、財產所有權 D、法律制度2、政府經濟的目的是(A)。A、滿足社會公共需要B、追求商業利潤C、滿足官僚享受D、維護階級統治3、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下產品的供給量和價格,與最優供給條件下的供給量和價格的關系是(C)。A、供給量偏高,價格偏高B、供給量偏高,價格偏低C、供給量偏低,價格偏高D、供給量偏低,價格偏低4、政府履行資源配置職能是使資源利用在(D)。A、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或內移動B、生產可能性曲線內移動C、生產可能性曲線外移動D、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移動5、我國現行收入分配政策是(B)。A、公平與效率兼顧B、效率優先、兼顧公平C、公平優先、兼顧效率D、公平與效率相機抉擇6、下列商品中性質屬純私人物品的是(C)。A、道路B、教育C、皮衣D、醫療衛生服務7、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費量上的區別是(A)。A、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B、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之和C、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之和D、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之和8、在公共物品提供的過程中會出現(A)。A、免費搭車的問題B、逆向選擇問題C、委託代理問題D、劣幣驅逐良幣問題9、外部效應的產生是因為(A)。A、產品和勞務的成本、收益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B、產品和勞務的成本、收益通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C、產品和勞務的成本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D、產品和勞務的收益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10、下列屬於科斯定理解決外部性辦法的是(C)。A、征稅B、財政補貼C、排污權交易D、排污收費三、多項選擇(每題至少有兩個正確答案)1、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包括(ABC)。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B、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C、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D、矛盾的分析方法2、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之間的區別在於(AB )。A、消費的非競爭性B、消費的非排他性C、消費的競爭性D、消費的排他性3、政府履行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的目標包括(BCD)。A、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B、物價穩定C、充分就業D、國際收支平衡4、下列項目中屬於市場失靈的領域有( ABC)。A、公共安全B、醫療衛生C、法律秩序D、個人計算機5、政府經濟活動的效率要求包括(AB)。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B、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C、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安全性D、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滿意性6、政府失靈的原因包括( ABCD )。A、政府決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場及主體行為控制的有限性C、對政府機構控制的有限性D、政治程序實施中的有限性7、混合物品具體包括(ABCD)。A、無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競爭性的物品B、有排他性,但非競爭性的物品C、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D、無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物品8、下列行為屬於生產外部性的有(ABD)。A、興修水利 B、治理環境污染C、沿街居民在自家陽台上養花 D、安裝路燈9、非市場方式解決外部性的方法有(ABC)。A、罰款或收稅B、財政補貼C、公共管制D、產權界定和保護10、公共資源的特徵有(AB)。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C、充足性D、使用受到限制四、簡述題1、簡述科斯定理的含義、意義及局限性。科斯定理的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強調產權的重要性,認為解決外部性問題的關鍵是界定和保護產權。科斯定理」的結論,是建立在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基礎上的。然而,市場交易中存在成本,這是不容忽略的事實。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 2、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給嗎?當公共物品滿足下列條件的時候,由私人供給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人供給的公共物品一般應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規模和范圍一般較小,涉及的消費者數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費上必須存在排他性技術。(4)一系列制度條件來保障。3、什麼是公共資源問題?其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公共資源有著如下兩個特徵:一是資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於使用上不受限制,沒有人對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應負責,使得公共資源的使用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小於個人收益,進而造成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資源問題。其產生的根源在於產權歸屬不夠明確。五、論述題1、怎樣認識收入差距與公平、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但要同時達到兩個目標,是較為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關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況。對於收入差距有個量的問題,一方面市場的效率要求必然會產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於對人們有關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將這個差距維持在人們意願的范圍之內。即基於對公平和效率的綜合考慮,收入差距既要滿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過大對公平帶來的沖擊。政府決策時可形成公平與效率的不同組合,如我國目前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2、試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經濟職能。(1)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在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運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稅收制度,稅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各項稅收特別是所得稅,實行累進稅率,收入調節功能很強,是各國政府實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成員在喪失勞動能力、失業、疾病、工傷、生育等情況下,提供基本生活資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等內容。而這種制度保障應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與其所繳納稅的多少不完全對等;工資制度,政府公務人員和政府直接舉辦的公共事業機構工作人員的工資、津貼、獎金等工資性支出,由政府財政支出安排,其支出總額和支出標准,直接關繫到這部分社員成員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全社會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資制度構成政府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其政策目標的重要工具;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政府單方面的價值讓渡,屬轉移性支出,其目的是為了執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對企業、個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給予資金支持,以影響相關產品和勞務價格結構,調節市場供求關系。而政府財政補貼數額、補貼對象,則直接影響有關企業、個人在收入分配中所佔比例和份額。(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是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穩定經濟職能,還意味著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屬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經濟增長率或增長額來表示。而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貧富差距縮小,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人們醫療教育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等。即經濟的增長,最終要有利於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為實現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需要運用相應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工具,保證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運用財政制度的自動調節功能,實現經濟穩定與增長(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是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叄』 政府經濟學不定向選題
謝謝一、單項選擇題(共40道試題,共40分。)1.課稅對象是指(c)A.具體征稅項目B.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C.稅收徵收的目的物D.都不對2.一般來說,政府經濟的依據是(d)A.財政收入B.財政支出C.宏觀經濟管理D.社會公共權力3.在多數裁定的原則下,假定選民的偏好是單峰的,則選擇的結果是由()的偏好決定A.眾數選民B.中位選民C.利益一致選民D.全部選民4.下列經濟學家中,不認為公共物品因為市場失靈的存在必須由政府進行配置的是()A.亞當斯密B.科斯C.穆勒D.庇古5.在政府經濟活動領域,大部分的決策通過()進行的A.價格機制B.市場機制C.政治程序D.法律程序6.中國目前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存在著()問題A.過於分散B.過於單一C.個人負擔過重D.徵收過多7.當政府收入增長率小於通貨膨脹率時,政府實際收入會()A增長B下降C不變D均有可能8.在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對政府支出績效進行評價時,政府部門選擇的貼現率往往()一般貼現率。A高於B低於C等於D沒有關系9.劃歸地方稅的是()的稅種A.稅源集中,收入規模相對較大B.稅源集中,收入規模相對不大C.稅源分散,收入規模相對較大D.稅源分散,收入規模相對較10.在我們國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反映了()A.政府決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場及主體行為控制的有限性C.政府機構控制能力的有限性D.政府在決取過程中與立法機構協調的有限性11.財政學家()提出了著名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長模型」A.凱恩斯B.羅斯托C.鮑莫爾D.布坎南12.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不包括()A.現收現付式B.現收後付式C.完全基金式D.部分基金式13.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這主要是指公共物品具有()。A.消費的非競爭性B.消費的非排他性C.消費的強制性D.消費的不可分割性14.社會保險不包括()A.養老保險B.失業保險C.醫療保險D.汽車保險15.外部效應存在外部正效應和外部負效應兩種,庇古認為解決這兩種外部效應的方法是()A.產權界定B.財政補貼.罰款或收稅D.公共法律措施16.中國在進一步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中,應當統一管理體制,實現()A.征繳、管理、使用三分離B.征繳、管理統一,與使用分離C.征繳、管理、使用三統一D.征繳與管理、使用分離,管理、使用統一17.在市場經濟運行中,()是開展充分競爭、公平競爭,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效率」的重要前提A.信息的不對稱性B.交易信息的充分性C.市場的完整性D.收入公平分配18.最早研究外部效應的經濟學家是()A.英國經濟學家科斯B.美國經濟學家科斯C.美國經濟學家庇古D.英國經濟學家庇古19.下列產品的生產和提供不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的是()A.供電、水、電B.郵政通信C.移動通信D.微軟的office系統20.劃歸中央稅的是()的稅種。A.稅源集中,收入規模較大B.稅源集中,收入規模不大C.稅源分散,收入規模較大D.稅源集中,收入規模較小21.廣義的政府收入()A.包括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B.包括預算內收入,不包括預算外收入C.包括預算內收入和規費收入D.包括預算內收入和國有資產收入22.基礎產業的特點不包括()A.公共產品特性B.自然壟斷特性C.回收周期較長D.通常由私人投資進行23.社會保險的特性包括()A.強制性B.盈利性C.自願性D.支出額度取決於投保人交納保費大小24.下列行為不屬於外部效應的是()A.向空中排放廢氣B.在公路上倒污水C.助人為樂的雷鋒現象D.政府腐敗行為25.西方財政學理論中著名的「燈塔理論」,主要講述的是公共物品的()A.消費的非競爭性B.消費的非排他性C.效用的不可分割性D.消費的強制性26.非稅收入不包括()A.公共收費B.轉移支付C.國債收入D.國有資產收益27.在代議制民主制度中,政治家的行為主要是追求()A.追求選票數量的最大化B.追求預算的最大化C.追求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D.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28.下列行為具有生產的外部經濟性特徵的是()A.注射傳染病疫苗B.自家陽台上養花C.讀書活動D.興修水利29.政府采購的特點不包括()A.資金來源的公共性B.采購目的的盈利性C.采購管理的公開性D.采購范圍的廣泛性30.公共事業支出不包括(A.教育支出B.國有企業支出C.衛生支出D.環境保護支出31.課稅對象是指()A.具體征稅項目B.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C.稅收徵收的目的物D.都不對32.政府經濟的目的是()A.滿足社會公共需要B.純粹追求商業利潤C.滿足官僚享受D.維護階級統治33.政府在公共投資中的作用不包括()A.彌補市場失靈、有效配置資源B.利於強化國有經濟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領域的地位C.調節社會分配狀況D.對經濟總量和結構將產生調節效應34.下列不屬於市場失靈的領域的有()A.國家公共安全B.公共醫療衛生C.法律與道德秩序D.個人生活用品35.一般來說,下列產品不屬於公共物品的是()A.國防B.道路C.廣播電視D.火車票36.當政府收入增長率大於通貨膨脹率時,政府名義收入會()A.增長B.下降C.不變D.均有可能37.政府經濟的主體是()A.政府B.企業C.個人D.行業協會38.公共選擇的理論的基本原理就是將()的分析方法用於非市場的政治領域。A.政治學B社會學C經濟學D管理學39.公共事業支出是一種()A.購買性支出B.生產性支出C.轉移性支出D.都成立40.混合物品的特徵是兼備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質,可以採用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採用()A.私人提供方式B.混合提供方式C.政府提供方式D.其他提供方式二、多項選擇題(共20道試題,共40分。)1、政府經濟的形式主要表現為()A政府收入B政府支出C宏觀經濟管理D政府間轉移支付2、社會保險與普通商業保險的區別在於()A.興的主體不同B.前者有強制性,而後者沒有C.前者有福利性,而後者沒有D.達到的目的不同3.社會救濟與一般意義的慈善事業根本區別在於()A.兩者的內容不同B.兩者性質不同C.兩者的效果不同D.兩者的目的不同4.按照稅收負擔衡量的方式不同,可將稅收負擔分為()A.直接負擔B.貨幣負擔C.間接負擔D.真實負擔5.公共資源的特徵有()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C.充足性D.使用受到限制6.對財政補貼從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補貼的環節劃分可分為()A.生產環節補貼B.流通環節補貼C.消費環節補貼D.分配環節補貼7.從20世紀90年代起,OECD國家實行綠色稅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有()A.廢除和修正現行的對環境有害的補貼及賦稅B.改革現行稅制,使之有利於環境C.開征新的生態稅,實行對環境有害產品全面征稅的政策D.開征有差別的稅收8.屬於價內稅的有()A、消費稅B營業稅C關稅D增值稅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應會導致人們()A.增加重稅商品的消費量B.減少重稅商品的消費量C.增加低稅商品的消費量D.減少低稅商品的消費量10.政府履行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的目標包括()A.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B.物價穩定C.充分就業D.國際收支平衡11.非市場方式解決外部性的方法有()A.罰款或收稅B.財政補貼C.公共管制D.產權界定和保護12.下列項目中屬市場失靈的領域有()A.公共安全B.醫療衛生C.法律秩序D.個人計算機13.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包括()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B.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C.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D.矛盾的分析方法14.下列行為屬於生產外部性的有()A.興修水利B.治理環境污染C.沿街居民在自家陽台上養花D.安裝路燈15.一般而言,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主要有()A.用人單位繳納B.勞動者交納C.政府財政撥款D.國外援助16.社會救濟的功能有()A.解救功能B.輔助功能C.穩定功能D.激勵功能17.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之間的區別在於()A.消費的非競爭性B.消費的非排他性C.消費的競爭性D.消費的排他性18.混合物品具體包括()A.無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競爭性的物品B.有排他性,但非競爭性的物品C.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D.無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物品19.政府經濟活動的效率要求包括()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B.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C.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安全性D.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合意性20.直接稅的特點是()A.稅負隱蔽,征稅阻力相對較小B.稅負不易轉嫁C.稅收彈性大,稅收收入不夠穩定D.稅負較為公平三、單項選擇題(共10道試題,共20分。)1.當政府收入增長率小於通貨膨脹率時,政府實際收入會()A增長B下降C不變D均有可能2.基礎產業的特點不包括()A公共產品特性B自然壟斷特性C回收周期較長D通常由私人投資進行3.財政學家()提出了著名的「政府支出非均衡增長模型」A.凱恩斯B.羅斯托C.鮑莫爾D.布坎南4.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這主要是指公共物品具有()。A.消費的非競爭性B.消費的非排他性C.消費的強制性D.消費的不可分割性5.在多數裁定的原則下,假定選民的偏好是單峰的,則選擇的結果是由()的偏好決定。A.眾數選民B.中位選民C.利益一致選民D.全部選民6.稅收的特性不包括()A強制性B無償性C固定性D動態性7.廣義的政府收入()A.包括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B.包括預算內收入,不包括預算外收入C.包括預算內收入和規費收入D.包括預算內收入和國有資產收入8.著名的經濟學家科斯的「燈塔」理論從經驗的角度論述了()。A.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B.公共物品只能由私人提供C.公共物品也可以由私人提供D.公共物品只能由私人和政府聯合提供9.一般來說,政府經濟的依據是()A.財政收入B.財政支出C.宏觀經濟管理D.社會公共權力10.公共投資與私人投資根本性的區別不包括()A.投資主體和投資能力不同B.投資效益的評價標准不同C.投資范圍不同D.投資的監管方式不同
『肆』 政府經濟學簡答題
簡單題
1、 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政府經濟:(1)政府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各級政府(2)政府經濟的客體是參與部分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分配,並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3)政府經濟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觀經濟管理。(4)政府經濟的依據是社會公共權力。
2、如何認識市場失靈與政府經濟的必要性?一般而言,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有些領域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達不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憑借社會公共權力介入市場失靈的領域,強制性地矯正市場失靈的根源。3、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職能有哪些?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收入再分配(2)經濟穩定和發展(3)資源配置
4、簡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給方式及其理論依據。公共提供是政府通過稅收方式籌措資金用於彌補產品的生產成本,免費為公共提供產品,用於公共消費. 以薩繆爾森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們認為,由於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徵,因此通過市場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實現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並且在規模經濟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經濟學家們認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場方式即通過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5、簡述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可能性。答:當公共物品滿足下列條件的時候,由私人供給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給的公共物品一般應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規模和范圍一般較小,涉及的消費者數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費上必須存在排他性技術。(4)有一系列制度條件來保障
6、什麼是公共資源問題?其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公共資源有著如下兩個特徵:一是資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於使用上不受限制,沒有人對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應負責,使得公共資源的使用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小於個人收益,進而造成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資源問題。其產生的根源在於產權歸屬不夠明確.
7、闡述科斯定理的含義、意義及局限性。
科斯定理的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強調產權的重要性,認為解決外部性問題的關鍵是界定和保護產權。只要產權已明確界定並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麼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地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是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科斯還認為,即便外部效應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資源的產權賦予單個的一個人,市場也可以自動地糾正外部效應。科斯定理」的結論,是建立在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基礎上的。然而,市場交易中存在成本,這是不容忽略的事實。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
8、簡述中位選民理論的內容。所謂中位選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選民偏好序列的中間。中位選民理論是說在多數裁定原則下,假定選民的偏好是單峰的,則選擇的結果是由中為選民的偏好決定的。
9、簡述阿羅不可能定律的內容。
在多數規則下,一般來說,要找到一個滿足民主社會公共選擇標準的規則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一個前後一致的決策。該結論被稱之為阿羅不可能定律。
10、簡述政府支出的分類方法和用途。
政府支出的分類方法有按政府職能分類、按經濟性質分類、按支出具體用途分類、按其功能分類和其他分類方法。按政府職能對政府財政支出分類,可以分析一定時期內政府履行其職能的重點,以及政府職能的變遷;按經濟性質分類可分析政府預算政策在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權衡和選擇,以及政府對市場運行干預的廣度、深度;按支出具體用途分類可以全面地反映財政資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於各級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可以更好地對各項支出進行管理和監督;按其功能分類有利於體現政府各項支出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資源在不同領域的配置狀況。
11、政府采購的含義及其與政府支出績效的關系?答: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政府采購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競爭性原則(2)公開性原則(3)公平性原則。推行政府采購制度有利於(1)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有效發揮財政監督作用(2)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3)發揮財政支出的宏觀調控功能。
12、簡述公共投資的范圍和政府涉入的原因。答:政府公共投資的范圍主要涵蓋那些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起到基礎性作用,有利提高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效率的,但同時又是微利或無利的項目,主要包括著基礎產業投資和農業投資。基礎產業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和自然壟斷性的特點,決定著其很難單純依靠私人投資主體的力量來完成,而應當由政府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由於其自身的產業特點,往往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而且時常受到自然和技術等方面的制約,處於不穩定的環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13、簡述財政投融資的特點和作用。
所謂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了加強宏觀調控,以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為目的,運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間接有償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政府金融活動。財政投融資不同於一般商業投融資,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財政投融資的目的性很強,投資范圍要嚴格限制。(2)財政投融資資金的使用,具有鮮明的公共性,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3)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策性投融資,它既不同於無償撥款,也不同於一般商業貸款。財政投融資將財政融資的良好信譽與金融投資的高效運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種較好的政府公共投資方式。
14、比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購買性支出的區別。
作為政府的購買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與其他購買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部門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會的一種管理,其數量與價值都不能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確定,其管理對象和接受管理的主體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屬於純公共產品范疇,其支出也必須由政府財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經費的來源,是向全體社會成員收取的稅收;其次,從直接生產與消費社會財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屬於非生產性的社會消費性支出。
15、簡述社會保障的功能。
社會保障的功能,是指社會保障制度作用於社會各個方面所體現出的內在效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保證社會成員生存權利的功能(2)風險分擔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維護社會穩定功能(5)調節宏觀經濟平衡的功能。
16、簡述社會保險稅含義和開征意義。
社會保障(保險)稅是強制徵集社會保障基金最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只所以會被廣泛採用,是因為:一方面現代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越來越表現出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依賴性,並且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深化,其費用支付的延續性與增長的需要,要求社會保障基金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方式與稅收的徵收方式相似,帶有明顯的稅收化傾向,而這種稅收化的傾向,能夠保證社保基金籌資的順利進行與徵收的固定化。對我國來說,這種方式籌集基金有利於保證社會保障基金有穩定充足的來源。
17、簡述財政補貼的含義和特徵。
所謂財政補貼是指國家為了某種特定需要,通過財政分配,向企業或居民提供的無償性補助支出。財政補貼具有以下特徵:(1)政策性,財政補貼的對象、補貼的數額、補貼的期限等都必須按照一定時期的政策需要來制定。(2)靈活性,財政補貼不是一經確定就長期保持不變的,國家要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和政策需要及時修正和調整財政補貼。(3)時效性。財政補貼作為一種政策手段,是為國家政策目標服務的,必須依據一定時期國家的政策需要來制定。當國家的某些政策發生變化時,財政補貼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18、簡述合理確定政府收入佔GDP比重的關系的意義。答:一般認為,政府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規模的指標。合理確定政府收入佔GDP比重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政府收入佔GDP的比重影響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收入佔GDP的比重影響經濟結構的優化。第三,政府收入佔GDP的比重,既影響公共需要的滿足,也影響個別需要的實現。
19、試述組織政府收入應遵循的原則。
組織政府收入的原則,主要應當包括:(1)從發展經濟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則。(2)利益兼顧的原則。(3)合理負擔的原則。(4)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
20、簡述直接稅的特點。
直接稅是指由納稅人直接負擔,不易轉嫁的稅種。直接稅的特點是:(1)稅負不易轉嫁。(2)稅收彈性大,稅收收入不夠穩定。(3)稅負較為公平。(4)計稅較復雜,徵收管理難度較大。
21、簡述稅負轉嫁的特徵。
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稅負轉嫁作為一種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徵:第一,稅負轉嫁是納稅人的一般行為傾向,是納稅人的主動行為。第二,稅負轉嫁是各個經濟主體之間對稅收負擔的一種再分配。第三,稅負轉嫁是和價格的升降直接相聯系的,而且價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稅負轉嫁引起的。
22、簡述影響宏觀稅負的主要因素。
影響宏觀稅負的主要因素有:(1)稅收制度(2)經濟發展水平與結構(3)宏觀經濟政策(4)政府的職責范圍。
23、簡述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原則。
經過長期的國有資產經營的實踐,人們認識到要建立合理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應遵循以下基本准則;(1)政企分開(2)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3)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4)分級所有、分級管理(5)正確處理所有者、經營者、生產者(企業職工)之間物質利益關系(6)實現資產運營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24、簡述公共收費的功能。
公共收費具有以下功能:(1) 體現政府宏觀經濟社會政策目標(2)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3) 穩定市場物價。
25、簡述當前我國公共收費問題的解決方法。
根據我國公共收費管理現狀,結合市場經濟國家經驗,公共收費管理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1) 依法收費,依法理財(2) 以政府預算管理為核心,加強公共收費管理(3) 加強公共收費監督。
26、簡述公債市場的功能。
公債市場是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政府債券進行轉讓、買賣和交易的場所。其主要功能有:(1)公債市場為政府的發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2)公債市場可以進一步引導資金流向,實現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3)公債市場是傳播和獲取經濟信息的重要場所;(4)公債市場還能夠為社會閑置資金提供良好的投資場所。
27、影響公債規模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債務規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發展水平;(2)生產關系類型;(3)安定政治背景;(4)國家職能范圍;(5)財政政策選擇;(6)金融市場狀況;(7)公債管理水平。
28、如何確定公債發行條件?
公債發行條件是指國家對所發行公債及其與發行有關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確規定。發行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公債品種、公債發行許可權、公債發行對象、公債發行數額、公債券票面金額、公債發行價格、利息率、對公債流動性和安全性的規定等
29、公債償還的方法有哪些?
公債償還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1)買銷法;(2)比例償還法;(3)抽簽償還法;(4)一次償還法。
30、簡述公債與稅收和政府信用的區別。
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債務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債債權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信用活動,所以說公債是政府信用的一種形式。稅收,政府憑借公共權力取得收入,同國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稅收具有其鮮明的形式特徵,即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及政府所屬機構以債務人的身份,按照國家的法律規定或合同的規定,同有關各方發生的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形成這種收入的依據是政府信譽,所以相較於稅收,公債有著自願性、有償性。
31、簡述預算編制的原則。
政府預算的編制是有意識地確定和規范財政活動的計劃行為,它必須遵循一定的指導思想。目前預算編制採用的主要有四項原則:(1)完整性原則。在國家預算之外,不應有其他的財政收支。(2)准確性原則。財政收支數字應進行科學的測算。(3)合法性原則。預算的編制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條文。(4)年度性原則。任何一個國家的預算編制,都必須有時間的界定,通常為1年。
32、簡述我國實行部門預算的必要性。
編制部門預算的必要性有:(1)有利於對財政預算的審查和監督(2)有利於預算編制的公開、透明,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預算編制方法的科學性。(4)部門預算是完整的功能預算的基礎。
33、簡述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含義。
國庫集中收付,包括三方面的含義:一是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財政性收入均納入國庫或國庫指定的代理商業銀行的單一賬戶;二是集中支出管理,原則上一切財政性支出均應在實際支付行為發生時才能從單一賬戶支付出去,支付對象一般應是商品供應商或勞務提供者;三是集中賬戶管理,設置與國庫單一賬戶配套使用的國庫分類賬戶,集中反映各預算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
34、簡述我國的預算編製程序。
我國政府預算編制的組織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兩上兩下、上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大致過程如下:(1)單位、部門提出概算(2)下達預算收支指標(3)編制匯總預算(4)審批預算。
35、簡述公開市場操作的優點。
與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相比,公開市場操作相比,有著下列優點:(1)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能夠隨時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經常性、連續性及試探性的操作,還可以進行逆向操作,靈活調節貨幣供給量;(2)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可以主動出擊,不象再貼現政策那樣,處於被動地位;(3)公開市場業務對貨幣供給量進行的是微調,不會像准備金率的變動一樣產生震動效果。
36、比較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差異。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著以下的差異:(1)制定政策的主體有差別。財政政策主體是政府,貨幣政策主體是一國貨幣當局(一般為中央銀行)(2)政策目標有區別(3)政策手段有區別(4)政策時滯不同(5)對利率的影響不同(6)對投資的影響不同。
37、簡述區域經濟政策的功能。
區域經濟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對全國區域經濟發展進行統籌和協調,指導各個區域的經濟的發展,把每個區域都納入到全國經濟發展之中,充分發揮地區間的優勢和潛力,為全國經濟發展做貢獻;根據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的原則,協調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與全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重點發展區域與其他區域發展的關系;根據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協調區域之間經濟發展關系,推動區域之間分工與合作;根據加強民族團結、增強國家凝聚力、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協調的原則,協調經濟發達區域與經濟欠發達之間的關系,促進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
38、減除國際重復征稅的方法有哪些?
國際重復征稅的減除,主要是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當發生兩種稅收管轄權重疊時,行使居民稅收管轄權的國家,通過優先承認跨國納稅人向行使地域稅收管轄權國家所繳納的稅收來藉以減輕或消除國際重復征稅。在各國稅法和國際稅收協定中通常採用的避免、消除或緩和國家重復征稅的方法主要有免稅法、扣除法、低稅法、抵免法等。
39、國際稅收協定包括哪些內容?
國際稅收協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內容:(1)協定適用的范圍。協定適用的范圍主要包括人的范圍和稅種的范圍兩個方面。這是國際稅收協定必須首先明確的前提;(2)免除雙重征稅問題。免除雙重征稅是國際稅收協定的核心內容,它具體包括:明確所得概念,協調各締約國之間的稅收管轄權,確定免除雙重征稅的方法等;(3)保證稅收無差別對待。保證稅收無差別對待是指締約國各方給對方公民以本國公民待遇,按等同於本國公民標准征稅,保證不加歧視等;(4)消除和減少國際逃稅。
40、貿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貿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其促進或限制對外貿易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規范、措施。一般來講,貿易政策主要包括:(1)關稅政策。如針對不同商品進口或出口徵收的從價稅和從量稅等;(2)非關稅措施。如針對不同領域實施的進口配額、許可證、自願出口限制等。(3)促進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補貼、出口信貸、出口退稅等措施。
『伍』 政府經濟調節能力的有限性、
我跟你說兩句,廣東東莞,浙江的工廠倒閉了很多。因為他們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北方的企業就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的主要市場是國內市場。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之間的關系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陸』 論述政府經濟調控能力的有限性
政府經濟調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現在:
1、政府決策信息的有限性。
在調整經濟運行、克服市場失靈的過程中,政府缺乏收集和掌握的信息,影響了政府決策的及時性、准確性和科學性,政策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市場及主體行為控制的有限性。
企業、個人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可能無法及時響應政府的經濟政策,或者他們的行為將改變到政府希望的方向。政府無法完全控制價格波動、生產要素流動等市場形勢,導致政府的政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失敗。
(6)政府經濟學決策有限性擴展閱讀:
政府經濟調控的途徑:
質監部門在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既是政府工作、管理的需要,也是質監部門在有為、有威、有位的工作效能基礎上,鞏固自身地位、拓展工作領域、把握發展機遇、創造輝煌業績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
強化監督監管職能的發揮,突出「打假」主力軍的地位和作用。以打假治劣為突破口,限制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小煉鋼、小加工的存在,禁止其生產銷售。
杜絕資源和能源浪費,避免重復建設現象發生,嚴格質量標准,對生產低質偽劣產品企業嚴肅查處禁止其生產和銷售。
通過扶持名優企業發展,不斷壯大產業主流帶動和導向優勢。加大對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深入開展扶優扶強;從扶持企業名牌爭創、相關認證、現代管理體系建立等入手,鞏固企業基礎管理手段。
從打假保名優入手,維護合法企業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權利,推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一方面要保證行業發展的健康、有效和導向作用的趨同。
注重市場准入制度的適度把握和目標責任制的落實。政府加大抑制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猛及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深化投資體制改革。
設置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控制這些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依據職責,質監部門要嚴格按照相關政策、文件、制度要求,把好市場准入關,保證調控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