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使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第1章經濟學十大原理第2篇市場如何運行第4章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第5章彈性及其應用第6章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第3篇市場和福利第7章消費者、生產者與市場效率第20章收入不平等與貧困第7篇深入研究的論題第21章深入研究的論題第22章微觀經濟學前沿術語表索引[編輯本段]宏觀經濟學分冊目錄第8篇宏觀經濟學的數據23.3.1消費23.3.2投資第24章生活費用的衡量24.1消費物價指數24.1.1如何計算消費物價指數第26章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26.2國民收賬戶的儲蓄與投資第28章失業第30章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第11篇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第31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基本概念第33章總需求與總供給第34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Ⅱ 生活中有什麼經濟學現象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市場價格,政府的政策,比如,大豆的價格,
Ⅲ 經濟學對生活的影響
經濟學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價為什麼這么高?飛機票為什麼可以根據預定時間打折?明星的報酬為什麼那麼高?許多非洲地區為什麼如此落後?人民幣為什麼會貶值?等等…….其次可以讓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尤其當你參加工作後,你的工資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資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參與掌管一個公司,你如何決定你公司的服務或產品的價格?等等。
Ⅳ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社會現象或者生活現象
A 關於佔座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如何理解「理性人」的行為和機會成本
「佔座」這一現象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在大學校園里更是司空見慣。後來之人,只能望座興嘆,屈居後排。上課的視聽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騷四起,大呼「佔座無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當我們假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時,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問題,一項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夠滿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實現了普遍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即是一項合理的制度。下面試著運用經濟學原理對佔座行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佔座——理性人的選擇
「佔座」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可以擁有令你滿意的座位,意味著當你和你的同學同樣用心時,你比他們更容易集中精神,獲得更好的聽課效果,最終得到更優異的成績,而這一切都僅僅是因為你佔了個好座位。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需要為佔座付出一定的代價。你可能無法在床上多躺一會兒,可能無法吃頓悠閑的早餐,它們是你為佔座付出的機會成本,關鍵在於機會成本與收益比較孰輕孰重。對於一個學生而言取得好成績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機會成本,當你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它們時完全可以被壓縮到很小,甚至為負值--本來早起就有益於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時間浪費在早飯上是沒有必要的。這么看來,你為佔座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卻大得多,那麼佔座無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選擇。
替他人佔座——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我們發現那些佔座的同學往往還會為自己的室友佔座。當然,這可能聲明這些同學比較細心周到。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的原理。
當你已經提前趕到了教室,多佔個座兒對你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在這里邊際成本幾乎不存在,而這一行為將帶來怎樣的邊際收益呢?首先,你的室友可能會認為你很體貼,並因此提高對你的評價;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務的人不認為這是美德的表現,而將之視為一項投資,那麼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在適當的場合下,他也必定會為之付出某種程度的報酬。
這種情況,民間叫做「順水人情」,本小利大,何樂而不為呢?
固定佔座人——發揮相對優勢使交易群體獲利
如果說,你們寢室每天需要有一個人負責佔座,那麼是每天輪流還是固定人選好呢?答案是後者。這體現了人們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創造價值,並將之與具有其他相對優勢的人進行交易,從而使得交易各方從中獲利的經濟學原理。
規定輪流佔座並非不可,大家的收益並未改變,問題在於,不同的人在這件事情上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A習慣晚睡,因此早起半個鍾頭對他來說無異於酷刑加身,勉強爬起來完成「神聖使命」,可能將導致一天的無精打采,哈欠連天。相反,B習慣早起,佔座對他來說不費吹灰之力。而C不僅可以早起,而且擁有先進的代步工具--自行車,佔座對他來說更加容易。三者在佔座這一行為的相對優勢比較中,C大於B大於A。那麼當在三人中作出選擇時,C無疑是最合適的,而A也許可以利用晚睡的時間為大家提水,B也許可以利用早起時間去買早餐。於是各自發揮相對優勢,結果使整個交易群體從中獲利。
座位輪換制——另一種制度設計的優劣
抨擊「佔座」的人,往往會指出佔座違背了公平的原則,每個人都應當平等的擁有佔有好座位的機會。於是他們提出他們認為公平的制度-座位輪換制,即每人編號入座,每周逐排調動。
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在於,首先它的操作性較強,同時它為人們提供了明確的預期。你可以不必為佔座操心,因為座位就在那裡等你,因此你可以更靈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長期內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好位子(當然也必然獲得壞位子),於是實現了一種表面上的公平。
而這種制度的弊端在於其極有可能引發不效率的結果,因此從實質上背離了公平原則。首先,由於它是強制性的而非建立在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基礎上的,於是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方面,那些給予某些座位最高評價的人得不到該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於對這門課不感興趣而對這些座位評價很低。於是這些座位無法在他們身上發揮最大效用,甚至還會由於他們的缺席而導致資源的無謂損失。這種趨勢的出現,正如一方面窮人食不裹腹,一方面富人揮霍無度的反差。你能說這是公平的嗎?其次,座位輪換制顯然使前面論及的種種佔座所帶來的好處都無法實現。
綜上,不難發現,座位輪換制弊大於利,而導致其不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違背了競爭原則。考察「座位輪換制」,我們會發現他與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何其相似,而幾十年單一計劃經濟帶來經濟落後的教訓告訴我們,競爭觀念必須加強。
運用「行政」手段——對佔座無效率的克服
至此,我們已經看到了佔座帶來的種種優越性。但是這一制度在具體實施中,由於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不效率的出現。因此,我們還需進一不討論對這種不效率的抑制。
比如說,如果8點上課,而樓門6點就打開了,由於競爭的存在,意味著佔座人必須6點前趕到,這便加大了佔座的機會成本,而影響人們的獲利。於是,在一定情況下,當人們認為機會成本超過了其收益時,便會退出競爭,而使得佔座帶來的優越性得不到發揮。更嚴重的是,由於必定有人堅守陣地,而這個堅定者作為一個理性人,為了彌補這部分增加的機會成本必定會努力擴大收益。由於此時不存在其他競爭者,他想佔多少座位都不受限制,於是便形成了其對座位的壟斷,那些對座位高評價的人仍無法得到座位,從而導致不效率,不公平。那麼是不是需要對佔座的數量加以限制呢?答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因為沒有人可以監督其佔了多少座位)。事實上,只要將開門時間做一調整即可。當調整到上課前半小時時,由於大量競爭者的介入便有效地遏制了這一情況。
再如,有人長期以本佔座,妄圖一勞永逸,對付這一行為的措施是開門前將本收回,以保證每個人有平等競爭的機會。
總之,正如政府在市場中對「市場失靈」的干預,用「行政」手段調整佔座制度,同樣可以發揮積極功效。
Ⅳ 經濟學理論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1500字的
感受經濟
長期以來,人們的經濟思想都表現出這樣一個實事:生活中有一個基本的追求與信仰,如必須的物質生活滿足、社會與家庭的穩定、子女的成長等。於是,人的行為總要受到約束、生活表現出重復性與「原則性」,即生活中總要考慮自己該作什麼、不能作什麼、如何作等問題,自認為「對」的事要不厭其煩地作,「錯」的事怎麼樣也不能作,我們把這種傳統「沉悶而機械」的生活叫著傳統經濟。
於是人們天天到單位上班,是為了自己與家人有吃有穿,過上穩定富足的生活;人們上街,是為了買回早就計劃好了的生活必須品;人們要去旅遊,得計劃好長時間與考慮好各種事宜 ( 不影響工作與子女學習等 ) ,這也就是傳統經濟生活的表現。
然而在今天的社會里,我們似乎感覺到了另一種生活形式的存在與開始:人們似乎厭倦了生活的固定形式與責任要求,追求當時的感受滿足,按不斷變化的感情來隨意生活。
如人們可以請假不上班,可以暫時不回家,只要自己一時興趣,就可以改變、調整一下自己的生活;人們上餐館吃飯,首先考慮的不是充飢與營養需要,而是當時的味道體驗、感受環境與服務態度;找對象人們不是考慮如何相處終生,而是有「感覺」就來往,沒「感覺」就分手;人們上街,並沒有事先考慮作什麼,而是在街上找感覺來確定行為,如碰上好看的,熱鬧的可多呆一下。遇上自己喜歡的,服務熱情的,自己可隨意買點物品,即使該物品可能沒有機會使用等,這就是感受經濟生活。
感受經濟是指人的行為更多地產生於當時環境刺激,這與過去所謂「情感必須服從理性」的傳統生活思維不同。這就是說,當人的生活能比較自由地按當時單純的感情慾望來選擇行為而不受長期與固定的生活原則、不受過多的責任與信抑約束時,感受經濟就形成了,其特點是強調生活的隨意性、靈活性。
然而,人們這種感受經濟產生的原因與實質意義又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發現人們的評估與傳統經濟生活主要反應了這樣一個現實情況,那就是在農業與傳統工業社會,人們心中有一些固定不變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生活追求,即使在閑逸時也不忘其 「 本 」 ,而這個本到底是什麼呢?答案一是生活的必須品追求,如吃穿的滿足、家庭的需要;二是社會責任與道義,如家庭觀、社會的危機意識、正義感等;三是個人的生活目標與信念,如作出成績,為某個群體作貢獻等。由於人們內心存在這些行為原則,自然感情就受到了約束而不能自由表達。
同時,傳統經濟也產生於這樣一個社會生活現實,那就是社會落後與所造成人們生活的壓力與危機,人們為某種需要的實現就可能會付出全部時間與精歷,於是人們沒有機會與可能考慮與享受太多的情感;當然,與生活落後相伴的是人們生活的單調而難以激發人們的「第二」需要。
可現在,人們已進入了後工業的信息化時代,社會生產力與物質文化生活都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象吃穿住等這些生活必須已很容易滿足,社會甚至把它作為一種必須實施的福利,而象嚴重而流行的疾病、自然災害與內憂外患等社會危機已基本消除,於是人的生活變得穩定而自由了,加上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個人情感的發展,又使人們難以約束生活中時時都在產生的情慾,於是傳統的道德、社會責任觀發生了變化,人們可以更多自由地生活的感受經濟也就產生了。
當然,對於感受經濟我們還可感受其更具體與更深刻的邏輯過程。
一:當人們基本、傳統的必要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有更高的,其它的需要產生。於是,象財富的積累,顯赫的社會地位、個人思想影響的擴大等這些人們共同的愛好、且相互容易攀比的內容首先成為人們的生活追求。但是,這些生活追求隨著公開、公平的竟爭使得更多人的參與而變得日益困難,或者說最終會變得困難,於是人們開始厭倦這種無休止的艱難奮斗與無情爭奪,開始尋找各自不同的、現實的感受生活。
二:人的心理很容易被眼前發生的事物所感動,由於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因而人們尋找現實感受與情感刺激就變得容易。
三:生活選擇的困難。當人們面臨多種可供選擇的生活行為時,人們總要思考自己該作什麼,不作什麼,這種思考行為不僅要花時間,也要人們付出精歷。這種時間與精力消耗在傳統的農業與工業社會里因為單調的生活與相對田園與工廠勞動確實不值得一提。而現在,由於物質文化生活太豐富了,人們對時間與精力已很吝嗇。
同時,由於可供人們生活選擇的事物多而又無一事物具有明顯的效用優勢,相反,人們在選擇時還可能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如留戀與比較等,加上沒有固定的生活原則,故人們對生活評估的必要性與意義不大。於是人們不願對生活進行過多的選擇思考,開始跟著感覺走,按感覺來生活就成為可能。
Ⅵ 經濟學對人們生活的貢獻有哪些
1,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專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屬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2,經濟學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
人類生活在這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經濟學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實質今日人類已經不能夠離開經濟而單獨存在。我稍微歸納一下,經濟學對於人們生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經濟學的發展促進社會大分工,分工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提升。
B:經濟尤其是自由經濟使資源得到最佳配置,社會物質財富得到極大提升,人們的慾望得到越來越大的滿足。
C: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文化發展,尤其是是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更加的自由,開放。
D:經濟學的不斷完善,尤其是金融市場的完善,金融及金融衍生品、保險、信貸等產品的出現,能夠使個人價值最大化,企業進行分散風險,更具發生潛力。
E:當然,經濟的系統風險也會帶來各種經濟危機,大蕭條等,使社會受到很大傷害。
Ⅶ 經濟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所處地世界,幫助我們了解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經濟現象、經濟政策及人間萬象 。
可以打造在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進一步深造的理論根基 ,有助於增加個人財富。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對稱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7)經濟學原理對於生活的作用擴展閱讀:
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範式是與一般經濟學、人類經濟學相對而言的特殊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不能成為科學的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政治經濟學之所以不能成為科學的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由於政治經濟學不可能以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
政治經濟學之所以不可能以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是因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由參與經濟活動的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
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邏輯和歷史的結果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也不應該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互對稱、生產力功能最佳發揮的經濟系統。
在這個經濟系統中,公有制不是只有一種形態,某種特定的公有制形態不是其中必要的環節。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區別開來的最本質特徵,不是經濟系統中的某一個要素,而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對稱、效率與公平的一致。
Ⅷ 懂點經濟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真的有用嗎
這個回答無疑是肯定的,懂點經濟學,對我們日常生活是真的真的有用。
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學經濟學就是跟錢打交道,沒學過經濟的也一樣會數錢,能賺錢呀。但是對於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就會知道學經濟可不就是數錢這么簡單的事了。
經濟學包括:國際經濟貿易,財政學,稅務,保險學,貿易經濟,金融工程,國民經濟管理,信用管理,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海洋經濟學等,所以經濟學的范圍是相當大的,涉及的領域也是相當廣的,自然生活中也缺不了經濟學。
就稅務來說,如果家裡或自己懂一點點的,也不至於讓收稅的多收稅。再比如投資學,雖說日常生活中投資不是人人都能參與,但供孩子上學,或是捐款,都是變相的投資,都是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的。千萬不要看不上這些小的事情,滴水才能匯成江河。
而且生活中農民種地,商人經商,哪個不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呢?哪個不知道「谷賤傷農」呢?若這些都不懂,那就只能等破產之後才能明白吧;要麼就是家裡太有錢了,找個地方花點錢吧。
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經濟學,只是有的不明白什麼是經濟學罷了,或者不知道具體的名詞。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不懂經濟學怎麼適應這個世界呢?怎麼跟的上時代的腳步呢?
Ⅸ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以經濟學十大原理為例:
原理一是人們面臨取捨問題。如買水果時的機會選擇,現在有三種水果提供給我們,一種是蘋果,一種是西瓜,還有一種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買一樣水果。那麼如果我買了蘋果那也就意味著我就要放棄選擇買西瓜和香蕉的機會。同樣的如果我選擇買西瓜就要放棄買蘋果和香蕉的機會,如果買香蕉就要放棄買西瓜和蘋果的機會;田忌賽馬也是取捨權衡爭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棄的東西的價值來衡量機會成本。就像上大學的選擇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機會成本。如果我們不上大學就會得到一份工資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們三年所放棄的其中一項機會成本,另外我們上大學還要繳納一定數額的學費這個學費再乘以三就是我們所付出的實實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運用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比較做出抉擇。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作出最優決策。例如飛機票的價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於各種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沒有全部售完,現在機長提出將票以100元的價格售出。這樣有可行性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將票以100元的價格售出它的邊際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飛機上喝的飲料或吃的飯,這些肯定小於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將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損失好些票的價格。所以權衡之下得出邊際效益要大於邊際成本,理性的銷售人員都會將票低價處理掉,而不是白白損失它們的價值。
原理四,消費者偏好和對未來預計影響消費選擇。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例如當蘋果價格提高時,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會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吃蘋果的成本高了。對於果園園主就會增加種植和採收人員,以提高產量,因為蘋果的價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計程車價格低時,人們可能選擇乘坐計程車,但漲價後人們會選擇價格更低的公交。
................
Ⅹ 學了經濟學之後,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我之前就說過很多經濟學的跨界學科,但是跨界理論就要求你除了學習經濟學之外,還需要學習更多的東西,比如說法學、哲學、心理學等等,很多時候我們都說經濟學學者是個雜家,因為你要研究經濟學基本上主要理科和社會學科都要有所涉獵,著名的經濟學大師馬克思不僅是經濟學家,更是哲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在數學、人類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