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啊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所以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具體如下: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社會關系之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
上層建築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 表現在:
1、一定的制度、設施、是以一定的意識形態為指導建立起來的。
2、一定的意識形態,又總是要求建立相應的制度、設施,以獲得和憑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成為支配人們的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3、一定的制度和設施,一經建立,又會反過來影響意識形態。一種新的政治上層建築的出現,將會產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會觀點,並強烈地影響其他各種意識形態。】
上層建築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關系和政治關系的統一,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是指物質的基礎,上層建築是指精神層面的東西。沒有物質作為基礎,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談教育、藝術……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經濟基礎穩固了,上層建築才能發展。所以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一定社會的基礎是該社會的經濟關系的體系,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等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決定的部分。
而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築是復雜龐大的體系,由該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兩個部分組成。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
(2)經濟學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
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
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簡單來說是什麼意思
1、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中,首先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它的產生、發展和變革,都不能從它本身來解釋,而只能由它的經濟基礎來說明。
2、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性質內容: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派生的,所以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內容,就決定自己的上層建築的性質和內容。
3、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該社會的經濟結構。
4、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
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在這之後,馬克思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分析了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獲得的重大成果,並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實和具體化。
❹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是什麼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是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築都根源於它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名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簡稱為政治上層建築。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諸種形式,通稱為是思想上層建築,在上層建築中,政治處於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它們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貫穿了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要經歷一段逐步完善的過程;直接受生產力所推動的經濟基礎相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易變的,上層建築相對於經濟基礎是比較穩定的,往往落後於經濟基礎的變更。結果就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既相適合又不相適合的矛盾運動。在兩者基本適合中出現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會制度的范圍內加以調整。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已經變成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要求根本變革的客觀趨勢之間就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與沖突。在階級社會,這個矛盾表現為代表先進生產關系、反映經濟基礎變革要求的進步階級和代表腐朽生產關系並運用上層建築的力量阻礙變革的反動階級之間的激烈的階級斗爭。這一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舊政權,根本改變舊上層建築才能獲得解決。
❺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
1、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2、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3、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4、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從服務的方式看,上層建築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來為經濟基礎服務。從服務的效果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促進、阻礙兩種情況。
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
上層建築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它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 表現在:
1、一定的制度、設施、是以一定的意識形態為指導建立起來的。
2、一定的意識形態,又總是要求建立相應的制度、設施,以獲得和憑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成為支配人們的強有力的精神力量。
3、一定的制度和設施,一經建立,又會反過來影響意識形態。一種新的政治上層建築的出現,將會產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會觀點,並強烈地影響其他各種意識形態。
上層建築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關系和政治關系的統一。
❼ 如何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
這句話是根據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經濟基礎是指物質的基礎,上層建築是指精神層面的東西。沒有物質作為基礎,就沒有資格談精神。當一個國家的人民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談教育、藝術等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經濟基礎穩固了,上層建築才能發展。所以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
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8)經濟學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中國學術界對經濟基礎概念的內容和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存在著不同理解:
①關於經濟基礎概念,一種意見認為應包括生產力,只有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才能使上層建築的各種現象得到完整的說明;另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基礎只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把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兩個概念區別開來才有利於分析社會結構的不同層次及其相互關系。
②關於"生產關系總和"概念,一種意見認為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這樣理解才能區分不同的社會形態;另一種意見認為是指一定社會階段存在的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這樣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會形態的矛盾和變革。
③關於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一種意見認為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另一種意見認為上層建築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再大也不能對經濟基礎起決定作用。
❾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明確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出自哪裡
為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
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
(9)經濟學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關要求規定:
1、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
2、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築。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
3、每一社會形態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自己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
❿ 經濟基礎為什麼會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發生巨變,國家體制必然地動山搖。當下上層建築全面坍塌就已經證明了這一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人類社會有一個團結協作的團體趨勢。包產到戶不能夠提高生產力。私有化體制不能夠解決中國吃飽問題。因為,毛澤東曾經說過:「我為什麼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麼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麼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麼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麼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
對照今天中國兩極分化世界第一,產生巨大的1.28以人口的實際情況來看,毛主席的預言是非常正確的。「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
「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
「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等許多方面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麼可能讓落後的中國獨立發展,後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