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

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

發布時間:2021-03-10 06:07:09

『壹』 全民所有制是什麼意思

全民所有制即國家所有制,是國家代表全體人民佔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

相關介紹:

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對立物,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矛盾發展的結果。它只能在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之後通過剝奪剝奪者來建立。

中國的全民所有制經濟的財產包括屬於全社會勞動者的工廠、農場、鐵路、公路、銀行、商店等,以及礦藏、水流、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由於全民所有制經濟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因此發展很快。

(1)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賴以存在的客觀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社會制度的重要標志。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通過沒收資本家的資本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全民所有制經濟。

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已經有了全民所有制的萌芽。但主要的是在全國革命勝利以後,通過沒收控制現代工業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官僚資本而建立的,接著又通過贖買方式實現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民所有制

『貳』 關於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分配問題的論述

所有制的重大變化是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中的
一個基礎性方面,它不僅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社會
產生深刻影響,也對我們的思想形成明顯沖擊。它
是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進程的一個重要
問題。
(一) 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
1. 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的制度形式日益多樣
化。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與資本主義所有制不是同
一概念,前者是後者的核心內容,後者是前者所採取
的特定表現與實現形式。歷史上資本主義個人所有
權基本採取個人所有制的形式,二戰後這種狀況已
基本改變。根據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其中主要是生
產力進一步社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資本主義個人
所有權越來越依賴個人所有制以外的制度形式來實
現。股份製得到空前的發展,被普遍應用於大中型
企業的創建與發展,其企業組織形式主要是股份公
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在股份制形式下,分散的個人
資本可以突破自身規模的限制,在股份公司和有限
責任公司的資本聚合過程中實現自己的所有權。法
人所有制更是有助於逾越個人所有權與生產社會化
矛盾的具有獨特優越性的制度形式,它在股份制甚
至國有制的基礎上確定了表現和實現個人所有權的
新形式。此外,國有制、合作制等非個人所有制形式
的發展,使當代西方國家的所有制形式呈現多樣化
發展趨勢,個人所有權的制度形式在多樣化過程中
增強了靈活性、適應性和組合的協調性,這些特性表
明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在當代自我變革的涵義。
2. 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
下降。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在當代西方國家仍然是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小企業的層
面上仍居統治地位,並表現出一定的發展活力。但
是,它與股份制、國有制等形式的發展相比,處於一
個明顯的相對衰落過程之中,無論在所有制的存量
結構還是流量結構中,其重要性都不敵股份制、法人
所有制等等。適應個人所有制的個人業主制企業和
合夥制企業,其地位和影響遠遠不如股份制企業和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個人所有制一般只能適應規模
較小的投資與生產經營的需要,對於那些在國民經
濟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大規模投資項目已無法適應。
個人資本要能進入大項目、大企業,就必須放棄個人
所有制形式,採取股份制等別的形式。在當代西方
市場經濟的企業結構中,中小企業一般都在分工與
協作過程中,程度不同地受大企業的支配和影響,這
也表明個人所有制對股份制等形式的從屬性。一般
說來,不同所有制類型與形式的組合關系中,存在著
消長與替代的結構性變動規則,各種非個人所有制
的發展及其重要性的增強,即是個人所有制的相對
不發展和重要性的下降。
總之,在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結構中,個人所有
制已不再佔主導地位,各種隸屬社會資本范疇的所
有制即股份制、國有制、法人制和合作制等,卻成為
結構主體,其中,股份制與法人所有制又比國有制和
合作制的地位更為重要。因此,當代西方國家的所
有制存量結構,是一種以股份制和法人所有制為主,
配之以個人所有制、國有制和合作制等其他所有制
多種形式並存的結構。1990 年,美國個人所有制企
業有1634. 4 萬家,占為數2005 萬家全部企業數量
的81. 5 % ,但在該年121860 億美元的公司總收入
中,它們僅佔10. 4 % ,而占企業總數只有18. 5 %的
股份制企業,卻佔有總收入的89. 6 %。90 年代初,
德國共有4796 家銀行,其中私營銀行243 家,合作
銀行4943 家,公營(國有) 銀行610 家。私營銀行
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股份制銀行。
3.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屬性增強。在股份
制、法人制、國有制和合作制等所有制形式下,資本
由分散而至集中,由小規模而至大規模,在此過程
中,資本的私人屬性程度不等地被弱化,社會屬性則
得到相應強化。資本的佔有、支配與使用日益表現
為社會化過程,與個人利益和個人意志相去日遠,這
一點在法人所有制形式中表現得尤為充分。這種情
況是生產社會化強制的結果。在所有制關系中,資
本收益的分配權是資本所有權的最終體現。在當代
西方國家,企業利潤已不僅僅由投資者分享,政府、
企業或機構法人甚至企業職工都參加了分配過程,
佔有一定的份額。目前一般情況是,政府要以企業
所得稅形式取走30 —50 % ,實行「職工分享利潤計
劃」的企業要拿出利潤的5 —10 %來分給職工,其餘
的才由企業投資者進行分配。在機構法人投資的場
合,甚至連這最後由個人投資者進行的分配也不存
在。利潤分配的社會化過程,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當
代西方國家所有制結構的社會屬性已得到了極大的
增強。而且,從過程與趨勢的角度作動態分析,當代
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結構中,股份制尤其是法人所有
制有進一步增長之勢,個人所有制趨向於進一步的
相對衰落,而國有制,尤其是合作制則相對穩定。也
就是說,未來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結構,將在目前狀況
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和穩固,資本關系和所
有制的社會特徵將愈益明顯。例如,早在70 年代中
期,在美國的投資結構中,來自企業法人所有制的就
佔60 % ,銀行與信託資金的佔25 % ,個人投資的只
有5 %;目前,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控制了大公司70 %
的股權。
4. 資本主義所有制所包含的社會經濟關系愈來
愈豐富和復雜。股份制等所有制形式的發展,使資
本主義所有制擺脫了個人所有制的封閉性,走向開
放和兼容,形成一個容許不斷吐納和不斷變更組合
的構造。所有權的流動性得到了保障,股權、股票等
資本權證使或大或小的資本所有權都有機會參與柔
性的投資組合,在這里,企業法人及其特殊的治理結
構(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等) 占據了獨特位置,投資
者作為財產終極所有者取得了股東或董事的身份,
由此產生了豐富、復雜但又確定有序的經濟關系。
法人所有制使這種狀況進一步延伸,資本的個人所
有權不僅要通過股份制結構,甚至還要通過交錯投
資的復雜的法人所有制結構,才能得到最終的體現。
在這一復雜過程中,市場(股票市場、產權市場) 作為
所有權實現的不可缺少的一環介入進來,又使企業
特定的所有制結構面向社會與公眾,從而與社會和
公眾發生聯系。最後還應看到,在機構法人所有制
和國有制場合,資本生成過程具有新的內涵和新的
機制,社會化的機構法人和負有社會責任的國家財
政預算成為一種獨特的「轉換器」,將保險費、稅收等
項資金轉換為社會資本。總之,當代西方國家的所
有制結構,包含著十分豐富而復雜的社會經濟關系,
這也是生產社會化難以避免的結果。
(二) 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變化的原因
1. 科技進步。在戰後展開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中,出現了一些極富發展活力的新興產業,同時傳統
產業也得到了改造,從而使生產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需求的社會規模也迅速增大。在此過程中,生產經
營規模的擴大從而企業規模的擴大,經營風險從而
投資風險的增加,經營難度從而資本所有權實現難
度的提高,都對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革,包括個
人所有制的相對衰落和各種社會屬性的新的所有制
形式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下述各因素
對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變革的作用和影響,幾
乎無不與科技進步有關。
2. 生產社會化的新發展。在科技進步的基礎
上,生產社會化有了長足進步,這不僅表現在企業規
模的擴大上,還包括分工的深入發展、協作的加強和
生產經營全球化的發展等方面。生產社會化的進一
步發展,使得原已存在的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主要
採取個人所有制形式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從而對
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革產生更大、更緊迫的強制。
從股份制、法人制、國有制等所有制形式的社會屬性
可以看出,其發展動力主要就是來自這種強制。生
產社會化的發展加速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自我揚
棄,迫使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從相互聯合、融合和最
終實現的社會化方面尋找出路,大型、巨型公司的出
現與發展,企業的大量兼並與聯合,機構投資者的出
現,國有企業的發展等等,都是其具體表現形式。此
外,生產社會化還引起經營管理專業化的深入發展,
大型、巨型公司和特殊機構的經營與管理,需要熟練
的專業技術人才來從事,原先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
的個人所有制顯然已不適應,兩權的分離及其完成
的社會過程(如「經理革命」) ,給各種非個人所有制
形式及其治理結構的發育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
3. 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與生產經營規模化
的發展,不僅造就了力量空前強大的競爭主體,而且
提供了種類日益繁多的競爭手段和方式。產出能力
的增強與擴張勢能的聚集,迫使競爭者全力以赴地
運用多種手段去爭奪市場、壟斷技術、打擊甚至消滅
對手。這種情況從兩個方面加速了資本主義所有制
的變革:一方面,為了能在競爭中取勝,必須盡可能
地擴充自己的實力,為此需要實行個人所有權的聯
合與融合。合作制主要就是出於在激烈競爭中首先
保證自己生存、減少大資本壓迫與盤剝的需要而獲
得發展的;股份制則主要是為聚集能夠參與劇烈競
爭的資本量而不斷壯大的。另一方面,無情的競爭,
無論勝與不勝,都會促進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革。
在一方取勝的情況下,勝者的力量與地位得到增強,
其資本結構的社會屬性將更加明顯,那些失敗的競
爭者,則成為別人吞並的對象,從而加快所有權的聯
合與融合;在雙方都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為避免兩敗
俱傷,競爭的雙方往往採取「不贏則合」的策略,聯合
起來共謀發展。因此,競爭是科技進步———生產社
會化發展———競爭激化的因果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它從多方面直接推動了資本主義所有制體系的變革。
4. 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生活。面對生產社會化同
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之間矛盾的激化和競爭的加
劇,國家不得不出面實行宏觀調控,全面干預經濟生
活。國家為化解矛盾,鼓勵各種非個人所有制形式
發展,加強必要的立法,確立或進一步穩固股份制、
法人制、國有制、合作制等的法律地位,幫助構建其
內部結構。國家整頓經濟秩序,強化市場功能,使得
股票市場、產權市場、保險市場等直接有關所有制變
革的中介環節運作得更加有效。國家為緩解勞資矛
盾而實行的社會保險制度,為各類保險基金的生成
和機構法人所有制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國家鼓勵「職
工持股」和「職工分享利潤」的法規政令及相應的優
惠政策如稅收減免,也刺激了股份制和當代資本主
義所有制社會屬性的發展;最後,為了實行有效的宏
觀調控,國有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5. 資本主義生產主體態度的轉變。在上述因素
的連鎖作用下,資本主義生產主體包括資產階級國
家和資本所有者,對有關資本主義所有制的一系列
問題,態度有了程度不同的轉變。這種轉變包括:認
同由資本所有關系衍生的各種權利的重新分配,其
中主要是所有權同經營權的分離,以及承認早先是
其雇員的經理階層充當法人代表並執掌資本的占
有、支配和使用權;承認實行福利政策的必要性,承
受稅率較高的企業所得稅以供國家財政對保險福利
事業的轉移支付,認繳僱主替雇員承擔的保險費,實
行企業補充退休金制度等等;接受「企業民主改革」
的概念,發展各種「參與制」,其中包括「職工所有權
分享」和「職工利潤分享」,如此等等。這些態度上的
變化無疑為股份制、法人治理結構、機構法人所有制
等,創造了合適的發展條件。應當指出,生產力決定
生產關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生產主體的活動
與作用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中介環節,當代西方國家
科技進步、生產社會化等客觀因素如果沒有資本主
義生產主體態度適當轉變的主觀因素作為中介和配
合,是難以實現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各種變革的。
(三) 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變化的啟示
1. 資本主義所有制具有某種「自調整」機能。在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一直被
視為神聖不可侵犯,受到國家憲法的保護。在當今
西方國家,這種情況依然照舊。但是,當代資本主義
所有制變化的實際情況表明,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
的這種恆久不變性,是同所有制形式的可變性相結
合的,並且是用後者來實現和保證的。
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保
障了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的實現,個人所有權的發
展反過來也推動了個人所有制的發展。但是,資本
主義個人所有權並未把個人所有制當作唯一的制度
形式來固守,當它在個人所有制形式下同生產力發
展及其權益的實現發生矛盾時,就轉而尋求新的適
當形式。這一過程從19 世紀下半期股份制萌生開
始,至今從未間斷過,並在戰後導致各種社會化的所
有制形式侵佔了個人所有制的世襲領地而居主導地
位。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變化的實質,在於資本主
義個人所有權確立了一些適合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實現和發展的社會化制度形式。如今,資本主義個
人所有權不僅仍然可以通過個人所有制來實現,更
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股份制、法人所有制等一系列
後起的制度形式來實現。當代西方國家的所有制結
構,無非是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實現和表現自己的
制度形式的結構。這種情況表明: (1) 制度形式對所
有權的實現至關重要,二者可以進行變與不變的有
機組合,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除非按照生產社會化
的本性及時變換自己的制度形式,否則就有遭到生
產力發展否定的危險; (2) 在當代西方國家,資本主
義個人所有權並非直接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銜接,而
是通過多種多樣的制度形式融入市場經濟體制的結
構; (3) 資本主義所有製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
礎部分,具有某種適應性自我調整的能力,不斷的自
我調整,實現變革,是其所有制關系對應生產力新的
發展要求的生命力之所在。我們不能低估更不能無
視資本主義所有制這種「自調整」機能,否則我們難
以對資本主義總體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判斷。
2. 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不等於資本主義私有
制。長期以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直將
資本主義所有制與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劃等號,並
據以同資本主義私有制劃等號,即資本主義所有制
= 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 資本主義私有制。例如我
國出版的《政治經濟學辭典》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定
義就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用以剝削僱傭勞
動者為特徵的私有制」(見《政治經濟學辭典》(上
卷) ,許滌新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20 頁) 。從
前述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演變的實際情況來看,這
種認識有值得推敲之處。
由於戰後各種非個人所有制的資本主義所有制
形式的發展,個人所有制不僅無法作為資本主義所
有制的代名詞,甚至也不能作為代表資本主義所有
制演變的形式,二者是不能劃等號的。同樣,通過個
人所有制的等式中介,將資本主義所有制同資本主
義私有制簡單等同起來,也是不盡妥當的。考慮到
生產社會化因素在所有制形式演變中的強大影響和
明顯反映,二者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差異的。首先,資
本主義所有制是一個包含著多種制度形式的結構體
系,如果是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所有制體系,那麼
合作所有制由於它以平等、互利為宗旨,並不是以剝
削僱傭勞動為特徵,因而它已經不是資本主義私有
制范疇的所有制類型與形式,這表明當代資本主義
社會所有制體系並不能用資本主義私有制來涵蓋;
如果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所有制體系,那麼戰
後發展起來的法人所有制中的機構法人所有制,其
資本的生成、使用與權益的實現過程,都同資本主義
個人所有制等有明顯的差別,並不存在以個人所有
權為核心的私人佔有的形態。機構法人所有制並不
以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為基礎,其資產只是在一個
社會性主體手中,並為一個社會性目標時才轉換成
為資本,盡管它也追求盈利,也經過資本主義的生產
過程,但最終的收益權和分配權並不還原為個人所
有權,因此,它也不能簡單地被認定屬於資本主義私
有制的范疇。其次,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體系包含
著極其豐富和復雜的經濟關系,這些經濟關系之間
存在著微妙,有時甚至是很明顯的差異,對比這些差
異,可以發現它們並非僅僅具有數量方面的含義,而
往往包含著質上的變化。例如股份所有制,一般說
來,其核心仍然是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但與所有權
一起構成所有制關系總體的佔有權、支配權和使用
權,卻明顯趨向社會化,其實現表現為整整一個系列
的社會過程,因而股份制場合存在的資本主義私有
制關系,已經大量地滲入了非私有的因素,也就是馬
克思所說的「社會資本」、「社會企業」的那種社會性
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私有制處在一個
自我揚棄,也就是說包含著自我否定的過程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據資本主義個人所有權來確
定股份制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性質,起碼有失准確。
這種情況,在法人所有制的場合尤甚。與此相關聯,
最後,當代西方國家的國有制所包括的經濟過程以
及其中的社會關系,也難以用資本主義私有制來簡
單概括。國有制是生產社會化強制實現的結果,這
種所有制類型與形式之所以為生產社會化所接納,
自有其特殊之處。如果僅僅用資本數量的集合和主
體的變換來解釋,是很難同作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典
型的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區分開來的,而如果它們
果真沒有一點質上的不同,單純的形式變化又有什
么實際意義。事實上,國有資本生成或其來源就與
資本主義個人所有制明顯不同,它不僅僅來自資本
所有者(企業所得稅、遺產稅等) ,也來自勞動者(個
人所得稅、消費稅等) ,而且,在聚集過程中並不是資
本,只是到了政府手中並經過財政投資的媒介,才作
為資本得到運用。國有資本運用過程中的所有、占
有、支配和使用關系,已經同私人性質相異化。國有
資本往往不以投資的利潤回報為目標,即使獲得收
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內,在社會層面上也
不可能由資本所有者所獨享。而且無論怎樣,國家
作為公共機關,其政府必須面向整個社會承擔責任。
因此,以國家和政府的資產階級主體屬性來確認國
有制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性質,顯然難以准確概括國
有制所包含的上述一系列有別於諸如資本主義個人
所有制之類「規范」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經濟關
系。相比股份制,國有制是對資本主義財產私有權
的更高發展等級的揚棄,它用社會化因素對私有權
利的否定也更為清晰。盡管還不能判定當代資本主
義的國有制已經不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但起碼可以
說它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高級揚棄形式,帶有明顯
的非資本主義私有化傾向,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向
社會所有、社會佔有制過渡的中間形態,即列寧所說
的「社會主義的入口處」和「最後一級階梯」。因此,
簡單地用資本主義私有制也不足以反映資本主義所
有制關系在國有制上的巨大變化。
依據上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與資本主
義私有制之間,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二者既有內在
一致性又有一定差異性。
3. 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並不改變資本主
義的基本性質。盡管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重大變化導
致我們改變以往的一些分析結論,但必須看到,迄今
為止,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千變萬化,始終是在資本主
義的制度框架內進行,並未造成資本主義基本性質
的改變。什麼是資本主義的基本性質,簡而言之,就
是資本主義對個人發財致富的絕對主張和保障。從
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資本主義實際也是人類追求自
身利益和幸福的一種客觀選擇,其形成和完善於文
藝復興運動、新教運動和啟蒙運動的「人本主義」意
識形態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這一點。但這個意識形態
最鮮明的特色、也是其最根本的內容,是在對人本主
義核心中的人作界定和詮釋時,把人僅僅歸結為個
人,也就是說,僅僅在個體的意義上理解人:人世間
的一切就是個人的一切,一切都必須從個人出發,並
以個人為歸宿———人的理性是個人的理性,人的權
利是個人的權利,人的需要是個人的需要,人的發展
是個人的發展,人的幸福當然也是個人的幸福。據
此,它所主張的民主、自由等等,首先屬於個人權利
的范疇內。這就是資本主義歷史眼界內的人本主
義、博愛和人道的人本主義,最終被歸結為絕對的個
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具有上述特定涵義的資本主義的思想意識形
態,首先,確立了個人富裕和幸福的制度目標。資本
主義思想意識形態既然主張一切都從個人出發,把
人的價值僅僅歸結為個人價值,把人對自然、社會和
自我的解放定義為個人解放,就必然把資本主義制
度所標榜的對人的幸福的追求,歸結為個人的幸福,
從而把個人發財致富和由此而來的幸福,作為天經
地義的信條和制度追求的最高境界。個人富裕和幸
福,成為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構建的最高准則和人們
行為的普遍規則。其次,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構
造。為了保障個人發財致富的最基本的權利,資本
主義發明了它特有的財產制度———資本主義生產資
料私有制,其核心是資本的個人所有權;為了保證生
產成果的個人歸屬,它又創立了按要素分配的分配
制度,其核心是眾所周知的「按資分配」。一個資本
的個人所有權,一個按資分配,資本主義就這樣按照
個人發財致富的最高准則,以資本為中心,完成了自
己最基本的構造。
由上可見,所有制本身並不是資本主義的目的
所在,而只是實現個人發財致富目的的手段。顯然,
手段的變化不能等同於目的的變化,相反,手段的變
化恰恰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夠最終實現目
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並沒有改變資
本主義的基本性質,而是為了在戰後嶄新的科技、經
濟與政治發展條件下實現個人發財致富而不得不作
出的調整。資本主義所有制再怎麼變化,資本主義
主流思想價值觀、憲法精神、行為規范、利益實現機
制等等,都沒有改變,並且始終都要符合作為資本主
義基本性質的表現和實現形態的所有這一切。馬克
思、恩格斯對股份制所說的「揚棄」概念,非常適用於
這里的分析:所謂揚棄,就是既有保留又有放棄。資
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目的根本不在於「放棄」資本
主義,而在於保留資本主義,為保留而放棄,放棄僅
僅是保留的手段和方式,保留才是這一揚棄的真正
目的,也就是說,揚棄並未超越資本主義的自身范
疇,仍然是在堅守個人發財致富最高准則的前提下
進行的,並且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准則。如果資
本主義所有制的變化改變了資本主義的基本性質,
那它就不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就不應該再在這個范
疇內進行探討了。

『叄』 全民所有制的含義是什麼

大約是1988年左右,一份很權威的期刊上,登載了一篇某經濟學家的文章(題目忘了),認為:恩格斯關於"貨幣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會導致公有制解體"的論點是錯誤的,因為我國的全民所有制並沒有因為貨幣的廣泛應用而解體(大意如此)。我因而有了疑問,或者是恩格斯錯了,或者......。於是,就有了此文。)

多少年來,人們被自以為在具有某種性質的社會中不應有的種種現象所困擾。我想,任何社會問題,都源於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一點已經不需再去證明了。也正因為如此,有些人以此否定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我想要說明的是,許多對馬克思主義的非難,是由於對目前我國全民所有制和社會的性質沒有正確認識的結果。

全民所有制的財產歸全民所有嗎?
1 、長期以來,在理論界,將我國目前占統治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由國家佔有和管理的形式,稱為全民所有制。以下,我們對這種所有制的實質略作探討。
2 、幾乎所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論著,在論述現行的全民所有制的性質及其優越性時,主要依據都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共產主義社會所有制特性的表述和預見。就是說,"某一對象的特性不是從對象本身去認識,而是從對象的概念中邏輯地推論出來"(引自《反杜林論》第93頁)。
3 、全民所有制的定義主要有兩種表述:
第一種: 全民所有制是"全體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形式"(見許滌新主編《政治經濟學辭典》)。
第二種: 全民所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的一種公有制形式"(見宋濤主編《政治經濟學(下卷)》)。
無論那種表述,都是馬克思恩格斯有關論述的再版。問題在於:導師論述的是他們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特徵。而我們的理論和宣傳用這些定義去說明現行的全民所有制,並據此推論其種種優越性。
4 、如果我們不只是將"全體人民"理解為一種名義,一個概念,那就必須認識到: 它不單是一個概念,也是實實在在的群體;不但是整體,同時又必須是現實的各個個人所組成。在這個全體人民中,有各種各樣的勞動者,也有一些有勞動能力卻不勞而獲的人。從腰纏萬貫的致富能人,到沿街乞討的流浪者,我們都不能憑主觀意志將其中任何人逐出"全體人民"的范圍。全民所有制的財產屬於全體人民,也屬於那些有勞動能力卻不勞而獲的成員嗎?
5 、定義的第二種表述,避免了第一種表述的明顯缺陷。然而,全體勞動者,依靠工資生活的國有企業職工,以集體形式佔有某些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的勞動者,以私有形式佔有一定生產資料的小生產者,以及那些腰纏萬貫的新生富豪們,都是國家和現行經濟、政治理論承認的勞動者。全體勞動者是全民所有制的所有者,是不是說: 全體勞動者的這幾個在社會經濟地位上極為不同的部分,對全民所有制財產具有同等的權利呢?如果不是,那"共同佔有"豈不是空談么?
6 、誰也無法否認,在目前的社會,無論是全體人民,還是全體勞動者,仍是由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極為不同的各個部分,由在生產資料佔有關繫上具有不平等的地位和權利的各個部分,即由不同的階級組成。說生產資料屬於"全體",屬於不同的階級,無非是說: 它不屬於任何階級!
7 、"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並借這種社會形式進行的對自然的佔有"(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無論個人還是群體,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在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地位,因此也就是他在所有制關系中的地位。所有者的權力,首先是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資料運用的權力。因此,勞動者和社會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的直接結合,是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根本特點。毫無疑問,個體勞動者和集體所有所有制單位的勞動者與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是不可能直接結合的。而國有企業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國家(事實上是國家權力的代表)的允許方能進入生產過程,運用生產資料。這是有媒介的,間接的結合。可以認為,在現實社會中,無論個體勞動者、集體所有制單位勞動者、還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勞動者,都沒有直接運用全民所有制生產資料的權力。
8 、許多有關著述將職工參與企業管理,提合理化建議作為論證勞動者是企業主人、所有者的佐證。然而在實質上,這是遠遠不夠的。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合理化建議活動比我們深入的多,廣泛的多,能認為那些勞動者是在發揮所有者主人翁的作用嗎?至於企業管理民主化,且不說目前發展到怎樣的程度,最起碼民主管理是企業領導者認可方能實行。甚至許多企業的工會也只是起著福利部門的作用。
9 、誠然,勞動者在所有制中的地位,是由目前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但這恰恰說明,用已有的定義、概念去說明現實的全民所有制是不適當的。勞動者能否成為真正的所有者,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不取決於概念的邏輯推論,不取決於任何法律規定。"正如其他一切社會進步一樣,這種佔有之所以能夠實現,並不是由於人們意識到階級的存在同正義、平等等等相矛盾,也不僅僅是由於人們希望廢除階級,而是由於具備了一定的新的經濟條件"(恩格斯《反杜林論》第278頁)。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和結果,而不是人們主觀願望的結果,不是法律強制規定的結果。當生產力發展水平還較為落後時,當生產社會化程度還不足以使全社會勞動者在經濟上密切相聯、從而是政治上也密切相聯時,當工人階級還沒有強大到能夠自己代表自己的時候,當勞動還只是勞動者謀生的手段,只是為了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延續,當全體勞動者還是由經濟利益不同的部分,即由不同的階級組成時,全體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者是不可能的。
10 、"什麼都不據為己有的佔有,是自相矛盾"。僅將概念與現實對比,就已經使我們陷於困境了。曾經有人在1986年以前就尖銳地指出:"我們三十多年來一直對國營企業職工進行主人翁思想教育這件事,恰恰證明了國營企業職工還不是企業的主人。"(轉引自《新華文摘》1986年第十期《理論狂人》)。多少年來,經濟理論談及所有制問題,只好抽象地談論社會勞動者整體佔有,而很少涉及勞動者的現實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對財產的權力以及權力的具體運用。沒有權力具體運用的"權力"是不存在的。
11、 全體勞動者(或全體人民)只是全民所有制財產的名義所有者,全民所有制的生產資料只是在名義上歸全民所有。

與國家所有制有關的問題
12、名義的所有制要採取現實的形式。名義的全民所有制,採取了國家所有的形式,在分析國家所有制之前,有必要先分析幾個根深蒂固的觀點。
13、國家是所有者。這種觀點不但在教科書和理論宣傳中經常看到,它也深深置根於人們的頭腦之中。
國家不是所有者,也不可能是所有者。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國家。
所有者是所有權的人格化。所有權必須通過現實的各個個人方能實施,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
目前任何現存的社會形式,都還不能消滅階級差別和對立,因而也就消滅不了作為國家的國家。國家並沒有脫離它原來的意義,它還是作為階級政治統治機器存在的。
國家是某個時代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政治體現。即使經濟發展要求國家擔負經濟管理職能,這也只是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離的最高形式。但仍不能認為國家是所有者。
國家所有,不過是某個階級或集團藉助國家的形式實施的佔有。歸根結蒂,誰支配國家,誰就是名義上屬於國家的財產的所有者。說國家是所有者,無非是說支配和掌握國家政治權力的人是所有者。
14、國家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觀點如果用於宣傳上,也許是必要的。有哪個現代國家不宣稱自己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呢?但將它用於理論研究,用於探討社會問題,卻是不科學的。當社會是由不同的階級組成時,國家就不可能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同階級的根本利益是根本不同的。小生產者希望那種"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永遠保持下去,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入有產者的行列。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從而最終使國家歸於消亡,才能徹底實現。
我們的社會目前還是小生產者的汪洋大海。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為目的的國家,不是要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 而是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要求,用經濟的力量去摧毀小生產,使小生產者脫離他們原在的行列。
並且,說國家是某一群體的代表,就不能不涉及這個群體對其代表者的選擇和制約等等問題。在我們社會中,人民的現實主體除了企望"好官政治",對國家權力的代表們能有多少權力呢?
國家代表全體人民利益這一觀點,常被用來證明國有財產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有的文章認為: 國有制的財產歸全體人民所有,是由國家的性質——即所謂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決定的。似乎不是所有制的性質決定國家的性質,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是相反。這種觀點是明顯錯誤的,論證也是不能成立的。
15、國有制等於公有制。
有關著述論證此觀點時,其依據依然是革命導師對未來社會經濟關系的設想和預測。其中多出自恩格斯《反杜林論》。"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名義佔有生產資料......"。以上這段話幾乎被所有論證國有制即公有制的論者引用。同時,幾乎所有引用者將緊接著的一句:"同時也是它作為國家所採取的最後一個獨立行動"用省略號代替了。引用者們深知,恩格斯所說的國家和現實中的國家有本質的不同。科學論斷被肢解,被各取所需,這真是理論的悲哀。(以上引言見《反杜林論》第277頁)
恩格斯指出:"國有化在經濟上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國有化才意味著經濟上的進步,才意味著在由社會本身佔有一切生產力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准備階段"(《反杜林論》第274頁)。也就是說,即使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不得不承擔起對社會生產過程的管理,國有化也只是為社會本身佔有生產力做准備,而不能等同於社會佔有,更不要說由於非經濟目的而實行的國有化了。國家所有制首先是經濟行為,是為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存在,而不是為了保證人們自以為具有的某種社會政治性質。

全民所有制的實質
16、定義:國家所有制是由國家代表全體勞動者佔有社會財產、行使所有權。
17、無論我們申明國傢具有什麼政治性質,國家的性質也不能決定所有制的性質。那麼,國家所有制的實質是什麼?無疑,這不能由對象的概念邏輯地推論出來,只能通過對對象本身的現象去研究,只能從所有權運用過程中去研究。
18、經濟學家們認識到:"由國家代替全體勞動者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佔有生產資料,絕不意味著這些生產資料是由國家政權支配和使用"(見宋濤主編《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國家的任何權力,都是通過各級國家行政機構行使的。國家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國家各級機構、以至於國有企業,都具有了雙重身份。它們首先是一定范圍的政治權力主體,並且因此具有支配相應范圍內財產的權力。名義上屬於全體人民所有的具體的不同的財產,在形式上表現為各級國家行政機構、各級不同的行政政治權力主體所有。
19、同理,各級國家政治權力機構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也決不意味著國家名義下的財產由這些國家政治權力機構"直接支配和使用"。所有者是所有權的人格化。無論所有者具有何種名義、採取何種形式,權力最終還是要落實於現實的人或人們。"脫離人體的手,只是名義上的手"(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第137頁),權力只有通過人的運用才能成為現實的權力。既然生產資料屬於國家,那麼,實施這種權力的自然是國家的代表——各級行政官員了。事實也正是如此。國家官員們的確擁有對生產資料支配的權力,這並非由於他們擁有這些生產資料,而是由於他們代表國家行使一定范圍的政治權力。他們正是在行政管轄的范圍內,在政治權力所能觸及到的地方,才具有支配名義上屬於全體人民的財產的權力。在各個社會層次,政治權力都成了所有權的主宰。無論是名義的全民所有制,還是形式的國家所有制,都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只有政治權力可以使某些人成為全民所有制財產的支配者,只要不失去政治權力,就可以行使所有者的權力。現行國家所有制實際上是生產資料政治權力所有制,或者說,是生產資料政治權力行使者支配製。
20、沒有人格化的所有者,並且全民所有制財產支配者在行使經濟權力的時候,既沒有現實所有者的制約,也不受名義所有者——人民的監督;一旦掌握政治權力即可獲得在相應范圍內支配國家財產的權力,這種權力只受更高政治權力的約束,是我們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的首要特點。認識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
由於生產資料與其支配者沒有切身的經濟利益上的聯系,只有與支配者政治權力地位的聯系。所以,國家官員們沒有關心經濟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客觀要求,除非會直接影響其政治權力地位。國家官員們的行為不是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是反映取得和保持政治權力地位的要求。
因此,他們運用經濟權力往往不是為了經濟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是為了建立和證明自己的政治業績。
因此,科學技術研究在我們的社會,往往被用於宣傳政治業績,被用於宣布填補了某項"空白",被用於證明國家制度的優越性,而不是被用於發展社會生產力。
因此,在我們的社會中,發生的不是由於追求剩餘價值而導致的生產過剩,而是為了某種政治要求產生的物質浪費。不是政治手段服從經濟目的,而是經濟行為屈從於政治要求。經濟行為成了政治投資。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中寫道:"實際上濫用這個概念對於所有者具有極為明確的經濟界限,如果他不希望他的財產即他的濫用的權利轉入他人之手的話"。資產者有時也會濫用經濟權力,但這種濫用,是以不喪失自己的所有者地位為界限的。而政治官員們濫用經濟權力,是以不喪失自己的政治權力地位為界限的。做為不受所有者約束的生產資料支配者,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運用經濟權力,而無需對所有者負責;由於不是真正的所有者,由於其支配者身份的非持續性、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將隨著政治權力行使者的變更而變更,他可以不必為其行為像所有者那樣擔負經濟後果。他可以像私有者那樣,將名義上屬於全民的財產當做私產去揮霍(無論以何種形式),卻不必擔心因為財產的喪失被拋出所有者的行列。只要不影響、甚至有利於政治權力地位的穩定和上升。資產階級政客為滿足資產階級的經濟要求施政。生產資料政治權力支配製社會中的政治官員們則可能為滿足自己的經濟要求運用政治權力。
21、我的這些看法可能會遭到激烈的抨擊,人們會舉出許多令人稱道的事例來反駁我的觀點。然而這很可能會證明全民所有制的又一特點:由於對生產資料的支配權不是靠財產關系和經濟利益關系來約束,那麼,就只好求助於道德約束和良心約束了。全民所有制財產的支配者能否謹慎的使用權力,取決於他的道德水準,即所謂政治覺悟。
22、生產資料名義上全民所有,形式上國家所有,變成實質上政治權力行使者所有。坦率地說,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現實的全民所有制實質上依然具有私有的性質,行政官員們政治權力的范圍愈具體,行使權力愈具有獨立性、更高權力的約束愈薄弱,私有的性質愈明顯。所有權的轉移不是取決於財產關系的變更,而是取決於政治地位的取得和喪失。
23、生產資料政治權力支配製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產生著深遠影響。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會問題,諸如:腐敗現象、權大於法、平均主義、人身依附、好官政治、任人唯親、等級制度等等,都是與所有制的特性分不開的。甚至社會理論研究也失去了思索的活力,而多是在論證政治權力的聲音。

不能迴避的問題
24、按勞分配。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不能決定怎樣生產,他們也就不能決定怎樣分配。有什麼樣的所有制,就有與之相應的分配形式。在生產資料政治支配製條件下,必然是按政治等級分配。城市市民和鄉村農民是不同的等級;幹部和工人的等級差別甚至影響到他們退休以後的生活;企業不單單是企業,而且是具有政治等級的單位;政治等級無處不在。甚至有了"處級"待遇的佛門子弟。人們認識到,平均主義和"大鍋飯"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弊病,但同時,許多人並沒有注意到,平均主義往往僅限於同一等級內部。分配在不同等級之間差別被認為是正常的,即使這種差別與其對象的勞動付出和勞動成果毫無關系。可以認為,在我國,從社會的角度講,從來不曾有過按勞分配。
25、勞動力商品。(這個問題曾經爭論了很多年,然而無論在理論上是否承認目前我們社會的勞動力具有商品的性質,勞動力還是不可避免的商品化了。因此,過去的說明略去。在此想強調的是,自階級產生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勞動力的發展大致分為如下階段:
(一)、勞動力不是商品,勞動者不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
(二)、勞動力是商品,勞動者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
(三)、勞動力不是商品,勞動者是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
我們社會目前正在向第二階段發展。)
26、社會主義。認識了全民所有制的非公有的實質,也就認識到我們是社會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迄今為止,任何自稱是社會主義的國家,都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只要我們看一看近幾年某些曾自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劇烈變化,就可以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了。財產國有化或許是可以選擇的,但是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卻是不能選擇的。因此,那種認為我們在五十年代選擇了社會主義的觀點,是不科學的。如果認為國有化即社會主義,那麼,在任何一個階級還沒有強大到使國家直接成為自己政治工具的社會,國家都可藉助超經濟力量實現所謂社會主義了。(如果讀一下《恩格斯致愛.伯恩斯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23頁)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693頁的有關論述,會使我們對目前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而不是某種政治名義。
因此,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非常必要和明智的。首先,這使我們的社會區別於資本主義,我們的主觀目的是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其次,這也使我們區別於社會主義社會,因為我們還不具備客觀條件,生產社會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所以,要向資本主義學習,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向它們學習,甚至學習它們的某些政治形式。以改造我們這個小生產汪洋大海的社會。
正由於認識不到我們社會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自由化論者否定社會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超越論者們則誇誇其談地認為我們超越了革命導師的設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兩者在不同的兩極表現出同樣的幼稚。

結語
27、人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自改革開放以來,所謂改革新思路層出不窮。為振興國營經濟,國家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總難以達到設想者預期的效果。這是與我們沒有大膽思索所有制的特性分不開的。只有正視全民所有制的實質,才能真正去完善它,使其逐步地、真正地具有社會公有的性質。並且,有助於幫助深刻認識我們社會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特點,有助於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正確決策。就會認識到,廉政建設不能依靠道德說教和理想啟迪,人民民主只有逐漸通過人民對國家官員的制約和選擇才能實現。

『肆』 關於財團

概念
財團〔financial group〕是金融資本集團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它們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

財團通常包括少數大銀行,保險公司以及為數較多的工礦企業,商業企業和交通運輸企業。各個財團都在很多經濟部門活動,同時還擴展到文化,教育,科學,衛生,出版各個領域和政府機關等上層建築部門。它們不僅利用自己的資本,而且主要是利用所控制的大量他人資本來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列寧指出:「壟斷既然已經形成,而且操縱著幾十億資本,它就絕對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列寧選集》第2卷第779頁)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都有一些大財團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者支配作用。因此,這些財團的活動,集中地體現了金融寡頭的全面統治,而且它們還往往超越一國的范圍,把勢力延伸到世界上的很多地方。

▲美國

美國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典型國家。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在美國東部形成了第一批財團。

它們通常是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以紐約的華爾街為中心,牢牢地掌握著美國金融的控制權。因此,東部財團在美國經濟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以摩根財團(從金融業起家)和洛克菲勒財團(從石油工業起家)的實力為最雄厚。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又迅速形成了不具有明顯的家族特點的地方性財團,如中西部財團(主要包括克利夫蘭財團和芝加哥財團),西部財團(主要有美洲銀行財團)和南部財團(以得克薩斯財團為主)。

▲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金融寡頭的統治,由於日本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不同,表現為財閥統治。它們是以家族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戰後,在原來財閥解體的基礎上,通過美國壟斷資本的扶持,經過重新組合又恢復與發展起來。現在居於最高壟斷地位的,是三菱,住友,三井,富士,三和以及第一勸業等六大財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經濟基本上為摩根,庫恩-洛布,洛克菲勒,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和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所控制。

戰後,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財團的實力又有進一步增長,各個財團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據估計,1974年美國十大財團(原八大財團中的庫恩-洛布財團被擠出前十名,而新興的第一花旗銀行財團,美洲銀行財團和得克薩斯財團則列如前十名)控制的資產總額,約佔美國全部公司資產總額的30%,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洛克菲勒財團,其次為摩根財團。戰後新興的第一花旗銀行財團和美洲銀行財團,則是靠國民經濟軍事化,軍事工業畸形發展起家的,他們在火箭,飛機,導彈和宇航等尖端工業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些特點主要有:①財團的實力和穩定性增強,行業色彩日益淡薄。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資本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部門也日益增多,遍及重工業、輕工業、傳統工業、新興工業、生產部門、流通部門等。②財團對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增強。各大財團的巨頭親自出馬擔任國家首腦和政府部門要職,出面組織各種民間機構,對政府施加影響和壓力,以控制國家機器。③財團的家族色彩淡化。各財團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使一些財團由戰前的單個家族控制變為多家族控制,很多財團雖保持原來的家族名稱,但實際已由幾個甚至更多的家族所支配,財團的資本進一步社會化了。

『伍』 鈔票是誰製造的

鈔票的由來我國發明和使用紙幣的歷史已有1000 多年。但將紙幣稱為「鈔票」,則是清朝咸豐三年(公元1853 年)以後的事。目前,關於「鈔票」一詞的起源,經濟學家和金融家進行了多番考證,但意見尚未統一,有待進一步考證。歸結起來,「鈔票」起源之說主要有三種:一是「鈔票」因歷史上紙幣稱「鈔」而得名。千家駒、郭彥崗合著的《中國貨幣發展簡史和表解》認為:「中國的紙幣的發行,自宋迄明,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鈔字已深得人心,一般習慣以鈔為貨幣的代稱,或稱錢鈔、銀鈔、鈔券,鈔票之名也由此而起。」持此說的,還有許滌新主編的 《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冊)中的「鈔票」辭條及其他一些經濟學著述。二是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合稱說。這種見解比較流行,影響頗廣。彭信威《中國貨幣史》說,咸豐三年,清政府發行兩種紙幣,一種是大清寶鈔,另一種是戶部官票,寶鈔和官票合稱為「鈔票」。《辭海》(修訂本)「鈔票」辭條也說: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合稱「鈔票」。此即紙幣稱「鈔票」之源。三是紙幣稱鈔票導源於戶部官票。這是近年出現的見解。持此說者,主要根據咸豐三年三月刑部尚書德興等人的奏述:「查鈔票之用,與銀錢並重,其私造之罪,亦應與私鑄同科。」該奏摺即指明,「今新行鈔票」即戶部官票。經查檔案資料,戶部官票發行早於大清寶鈔,戶部官票稱鈔票時,大清寶鈔尚未籌備發行。持此說者認為,自戶部官票稱鈔票後,其他紙幣亦以鈔票稱之,一直沿用至今

『陸』 李澤中的成就及榮譽

五六十年代,主要研究所有制問題,曾協助張聞天研究社會主義理論。「文革」後,就資產階級法權等問題撰文批判「四人幫」。1977—1978年,參加編寫《對大慶經驗的政治經濟學考察》(於光遠主編,人民出版社1979)。1979一1980、1982—1986年,為許滌新主編《政治經濟學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經濟學》等兩編寫組成員,並參與定稿。1980—1982年,撰寫《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性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該書波蘭翻譯出版(1989).1983—1985年,研究僱工問題(向中央提供考察報告),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全民企業和經營機制、經濟效益、政經學對象和方法等問題。1986—1987年,主編並撰寫《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1985—1988年,研究商品經濟及其規律、社會主義首要經濟規律、價格改革、按勞分配和工資制度改革。1989—1991年,研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1992年一1993年,研究股份制、全民所有制內部分權及其理論變革。文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武漢出版社1999)。《我的主要經濟觀》(美國世界名人書局出版1998)。發表論文約200多萬字,對經濟理論與經濟改革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新見解。獲國家「有突出貢獻」證書。入選《世界名人錄》(11版)、《國際500首要人物》(第4版1998)(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

『柒』 許滌新的人物生平

1906年10月25日,許滌新出生於揭陽縣的棉湖鎮(今屬揭西縣)的一個小學教師家庭。1920年在故鄉興道小學畢業。1921~1924年就讀於揭陽榕江中學,在校時參加新學生社,開始受革命思想影響。畢業後在汕頭市普寧旅汕小學任教。1925年秋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6月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文科預科班,並參與校內社會科學研究會的組織領導工作。1927年,許滌新被中山大學開除,7月考上廈門大學,因無錢交學費,回故鄉自學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歷史唯物主義著作,對政治經濟學開始產生濃厚興趣。1928~1932年,先後就讀於廈門大學和上海勞動大學,研究《資本論》。1931年冬在上海加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任研究部副部長、宣傳部長。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後,主編《社會現象》周刊。同年夏,擔任中國文化總同盟秘書,後參加「文總」機關刊物《正路》的編輯工作。7月轉入國立上海商學院,於1933年畢業。5月,經杜國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社聯」常委、黨團書記,中共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組織部長,常在《東方雜志》、《新中華》等刊物發表有關經濟和國際問題的文章。
1935年2月19日晚,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第3次大破壞,許滌新被國民政府逮捕,關進蘇州陸軍監獄。直至1937年國共合作了《戰時中國經濟輪廓》、《中國經濟的道路》、《現代中國經濟教程》等著作。1945年日本投降後,組織中國經濟事業協進會,開展中共在經濟界的統戰工作。1946年5月,隨中共代表團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工委財經委書記。同年秋,中共代表團撤離時,他被派往香港,任中共香港工委財經委書記,香港版《群眾》周刊編委,創辦香港《經濟導報》,並組織了香港工商俱樂部,宣傳中共的經濟政策。撰寫出版了《官僚資本論》、《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一、二卷。還創辦了新僑公司、新聯公司,以幫助解決駐港經費問題。1948年秋,兼任中共香港工委統戰委員會書記,並以方潮聲為名,任香港《大公報》副刊《經濟生活》主編。
1949年4月許滌新從香港到北平。5月隨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進入上海參加接管工作,歷任上海市軍管會財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工商處長(9月改市工商局,任局長),華東財經委員會副主任。10月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並教授政治經濟學課程以培養財經幹部,投入打擊投機和平穩市場物價的斗爭。1950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部長。1951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1952年底調北京後,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八辦公室副主任、工商局長兼中共黨組書記。
1955年12月許滌新被中國科學院聘任為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1958年3月應對外文委邀請,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義大利、英國、比利時、瑞士、蘇聯等國。1962年出版了《中國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分析(1949~1957)》一書。1966~1976年間復讀完了《資本論》,寫下了45萬字的筆記,又編寫出《論社會主義的生產、流通與分配》一書(1979年出版)。1977年7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副院長。
1979年2月,許滌新撰寫批判文章《論窮過渡》。1979年編著《百年心聲》一書。198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為汕頭大學首任校長(1986年改任名譽校長),並擔任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相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長。1983年4月被聘任為《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經濟學》編輯委員會主任和主編《政治經濟學辭典》,還先後出版了《中國國民經濟的變革》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1986年8月~1987年,許滌新撰寫了回憶錄《風狂霜峭錄》,並為上海黨史資料寫丁《馬思南路的日日夜夜》一文。中共「八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和全國人大第一、三、五、六屆代表,全國人大第五、六屆常委會委員,曾列席參加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和黨的十三大開幕大會。1988年2月8日在北京醫院病逝。

『捌』 通貨膨脹的"本質"是什麼是流通中的紙幣量遠遠超過實際需要量么

紙幣的發行量與通貨膨脹的本質內涵

作者:李天銀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06 更新時間:2005-12-31

摘要:現行中師思想政治課本(經濟常識)的通貨膨脹定義存在缺陷,主要是將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籠統地歸之於紙幣的發行量過多,容易使人們將造成通貨膨脹的責任完全歸結到政府身上。馬克思本人沒有給通貨膨脹下過正式定義,別人根據他在《資本論》中給出的貨幣流通公式引申出了社會主義國家通用的通貨膨脹定義。紙幣的發行量只有和流通領域中的需要量相比才會有多與少的問題,貨幣的多與少實質上是商品的少與多。商品的總供給量小於總需求量是產生通貨膨脹的最根本的原因。紙幣的發行量過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過少,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因素的兩個密切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看作相互獨立的兩個因素。

關鍵詞:經濟常識;紙幣發行量;通貨膨脹;影響因素

一、現行中師思想政治課教科書中通貨膨脹定義的缺點

關於「通貨膨脹」這個概念,目前正在全國各地普遍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師思想政治課教科書(經濟常識)是這樣下定義的:「(商品的)價格連續不斷上漲,表明紙幣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的貶值,這種情況叫做通貨膨脹。」[1]筆者認為這個定義具有很多缺點,主要是將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籠統地歸之於「紙幣的發行量」過多,缺乏對造成通貨膨脹原因的全面系統的分析。由於「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貨幣符號」[1],並且,「在我國,人民幣的發行權屬於國家,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貨幣,管理人民幣流通。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是發行人民幣的唯一金融機構,其他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均無權發行人民幣。」[1]這樣,中師生很容易根據這個不太精確的定義,將造成通貨膨脹的責任完全歸結到我國政府身上。這對於我們實現對中師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顯然不利。

除了上述這個主要缺點之外,該定義還有另外兩個缺點,即:(1)缺乏對物價上漲持續時間的限定。通貨膨脹現象中的物價上漲具有特定的含義。物價上漲必須持續到一定的時間,才能夠稱得上通貨膨脹。教科書中的這個定義缺乏對持續時間的限定,容易使中師生將物價的一般上漲、短期上漲與通貨膨脹的物價持續上漲相混淆。(2)缺乏對物價上漲的「普遍性」的界定。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不是個別種類商品的價格上漲,而是絕大多數品種商品價格的普遍性上漲。教科書中的這個定義缺乏對物價上漲的「普遍性」的界定,容易使中師生將個別商品的由於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引起的價格上漲與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相混淆。

筆者認為上述這些缺點會妨礙中師生正確地理解通貨膨脹的本質,因此有必要澄清人們在通貨膨脹的本質問題上的模糊認識,以奠定中師生正確認識這一概念的基礎。

二、通貨膨脹定義溯源

通貨膨脹問題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事實上,世界各國的學者們對於通貨膨脹本質的看法差別很大,至今學術界尚缺乏公認正確的定義。西方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概念的典型界定有:(1)《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的定義:「在經濟學中,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應、貨幣收入的增加或物價水平的上漲(尤其是過分增加或上漲)。」[2](2)英國1987年版《經濟詞典》的定義:「通貨膨脹指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升,可看作貨幣的貶值」。 [2](3)美國1981年版《經濟辭典》的定義:「通貨膨脹指本國貨幣單位購買力的下降,即價格上升和單位貨幣購買東西的減少。」 [2]西方學者的這些定義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通貨膨脹的本質,但又各有其不同程度的缺陷。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政治課教科書當然不能照抄這些定義,必須採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中最具權威性的通貨膨脹定義。遺憾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給通貨膨脹下過(似應加上「正式的」三字——筆者注。)定義。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學者給通貨膨脹下定義,多是依據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加以發揮的。」[3]現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本上的通貨膨脹定義也是如此。我們下面考察通貨膨脹的本質也按照這個思路(從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出發)來進行討論。

馬克思在其最著名的經濟學著作《資本論》中給出的貨幣流通公式是這樣的:「商品的價格總額 / 同名鑄幣的流通次數=當作流通手段發生功能的貨幣的總量」[3]由於馬克思寫作這一著作的背景是正處於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他討論的是當時的鑄幣在商品流通中作為主要流通手段的社會經濟生活實際,這與我們現在的社會經濟實際不太相同。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們,如許滌新等人根據後來的社會經濟生活實際對這個公式進行了大同小異的改寫,把「鑄幣」改成了「貨幣」。[4][5]我國現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本就採用了許滌新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1]其中,「商品的價格總額」在數值上等於待銷售的商品量和商品的價格水平的乘積。根據這個公式,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者們給通貨膨脹下出了定義,其中幾個比較權威的定義是:(1)許滌新主編的《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冊)的定義:「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4])(2)《辭海》(經濟分冊)的定義:「通貨膨脹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屬貨幣量。」[6](3)宋原放主編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的定義:「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7](4)1985年出版的《經濟與管理大辭典》的定義:「通貨膨脹是由於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情況。」[2]這些定義都強調了「紙幣發行量」這一因素,這是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

三、通貨膨脹與紙幣發行量的關系

紙幣的發行權一般屬於國家,紙幣發行的數量一般由國家決定。如果通貨膨脹都是由於「紙幣發行量」過多而引起,則國家必然難辭其咎。那麼,通貨膨脹是否都是由紙幣發行量過多而引起的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出的貨幣流通公式,給出的只是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國家發行的紙幣的數量當然也應當以此為限,發行太多則會引起通貨膨脹。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筆者以為,如果因此而把通貨膨脹的原因都歸於此,則有失偏頗。

紙幣發行量的多與少是一個「相對」的問題。紙幣的發行量只有和流通領域中的需要量相比才會有多與少的問題。不和流通中的需要量相對比,它是無所謂「多」無所謂「少」的。紙幣的發行量絕對地多於市場需要量,和市場需要的紙幣量因減少而少於發行量一樣,都會引起通貨膨脹。具體的情況是這樣的:(一)從貨幣的發行量(貨幣的供應量)來說,這個數量相對固定。一般說來,國家總是根據對經濟運行情況的預測來決定發行紙幣的數量,總是要間隔一段時間才發行一次紙幣。因而國家對紙幣的發行是有計劃的,在時間上是不連續的,一定時間內的發行數量是相對固定的。這樣,一定時間內流通領域中的貨幣量就是相對固定的。(二)從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量(貨幣的需求量)來說,這個數量隨時在變化,相對地不固定。經濟運行是連續進行、不斷變化的。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中提到的決定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的三個因素都是隨著經濟的運行不斷變化的——市場上待銷售的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在不斷地變化著(這樣商品的價格總額也就是在不斷地變化),貨幣的流通速度也在不斷變化著。這樣,根據馬克思的貨幣流通公式計算出來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在不斷變化著。(三)這樣,社會經濟的運行就造成了貨幣發行量的固定性和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量的不固定性的矛盾,其具體表現就是這兩個量的經常性的不一致。如果貨幣的發行數量與市場上的需要量相比經常性的多出太多,則會導致物價經常性的上漲,這種現象就是通貨膨脹。很明顯,這種紙幣的相對過多不能完全歸因於紙幣的發行量過多,因為還有處於流通中的商品量、價格以及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等原因。是貨幣的發行數量和市場上貨幣的需要量二者的相對差額引起了通貨膨脹而不是單純其中的某一個因素。

四、商品的供需狀況與通貨膨脹

紙幣只有和商品相聯系才有意義。紙幣的多與少實質上是商品的少與多。能夠產生紙幣的發行數量和市場上貨幣的需要量二者的相對差額的主要原因,在於社會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脫節,商品的總供給量小於總需求量。這是產生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除了紙幣的發行量過多這一因素之外,能夠使處於流通中的商品量、價格以及貨幣流通速度劇烈變化的情況也能夠引起社會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脫節,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下面我們從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這些情況。

(一)商品供給的萎縮。在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水平等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災難、戰爭、國家政策等原因而造成了商品供應的萎縮,而商品需求量卻保持原有水平。這樣,由於商品總量的減少,商品價格總額也減少,因而流通領域里需要的貨幣量也減少。但國家發行的紙幣卻不會及時相應地減少(即貨幣不能及時回籠)。這樣就造成了流通領域里的紙幣大於需要量的狀況而引起通貨膨脹。

(二)商品需求的擴大。主要的情況有:1、貨幣供應量的絕對和相對擴大。經濟學中的「需求」概念不同於我們平時所指的心理上(對某種商品或服務的)需求(需要),而是指的是一種有購買能力的需求,對商品或服務既需要又有錢購買才能稱得上需求。這樣,社會總需求量就與社會上人們手中所擁有的貨幣量密切相關。國家發行的紙幣數量絕對地多於流通領域里對紙幣的需求量,或者國家發行的紙幣數量本來與流通領域里對紙幣的需求量相一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需求量不斷減少,則貨幣的供應量會相對地大於需求量,這兩種情況下都會造成人們對商品需求量的擴大。2、心理因素。由於對市場商品充分供給的不信任,人們會將在銀行中的存款提取出來搶購商品,從而使市場流通中的貨幣量擴大,增加商品需求量(很多人認為,只有金屬貨幣才具有自動調節在商品流通中的數量的功能,即具有「蓄水池」功能, 而紙幣沒有這個功能,因此只有紙幣才會發生通貨膨脹。筆者認為將紙幣存入銀行亦相當於將紙幣存進了「蓄水池」,取出來花相當於取出了「蓄水池」。因此儲蓄者將紙幣存入銀行有利於消除通貨膨脹,取出紙幣來買東西則能夠促進通貨膨脹的產生。否則難以解釋何以擠兌現金會加劇通貨膨脹。)。它也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促使價格上漲,引起通貨膨脹。另外還有其它情況,這里不詳細討論。

總之,除了紙幣的發行數量過多以外,能夠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還有很多。西方經濟學家總結出了幾個主要的原因,並把它們歸結為幾個主要的通貨膨脹類型,它們是:(一)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二)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三)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通貨膨脹;[8](四)貨幣數量型通貨膨脹。這些情況都可以歸結到前面我們分析的情況中去。將通貨膨脹的原因僅僅歸結為貨幣發行量過多,實際上是僅僅定義了上面的第四種情況,即貨幣數量型通貨膨脹。

五、結論

紙幣的發行量過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過少,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因素的兩個密切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看作相互獨立的兩個因素。我們前面把這二者區分開來進行分析,只是為了分析的方便。當我們說其中的一個因素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時,實際上是在說這一因素是引起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實際上是在把假設另一個因素不變作為討論的前提。從這個角度說,現行高中思想政治課本的通貨膨脹定義在說「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時,實際上也包含了「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過少」這一因素,因此不能說課本上的這個定義不正確。只是它沒有強調「紙幣的發行量過多和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過少」這兩個因素的相對的多與少而已。

鑒於課本上的這個定義容易引起歧義,筆者認為,為了使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可以將通貨膨脹這樣定義:處於流通狀態中的紙幣多於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叫做通貨膨脹。

注 釋:

[1]中等師范學校思想政治教科書(試用本)經濟常識[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7,17,118,22

[2]李曉西.現代通貨膨脹理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4,14,15,17,17

[3][德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郭大力 王亞南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0

[4]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上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97,616

[5]劉志鈞.政治經濟學教程(資本主義部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7.73

[6]辭海(經濟分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477

[7]宋原放.簡明社會科學詞典[Z]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890

[8]尹伯成.西方經濟學教程(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77-184

作者簡介:李天銀(1968- ),男,山東省臨邑師范學校政治教研室主任,高級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課教學

『玖』 高中政治:什麼是通貨膨脹它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抑制通貨膨脹

什麼是通貨膨脹?

由於島上生產的產品太多了,以至於沒法准確估計到底該發行多少鈔票,發行多了的時候,因為沒有那麼多產品可買,產品就開始漲價,發行少了呢就開始降價,為了保證價格穩定,央行要求各錢庄要把一部分錢放在央行裡面用來調節產品的價格,根據價格情況多放和少放。這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聰明人開始怎麼才能把錢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邊撿了一顆石子,說這個石子值100萬快錢,把它賣給了一個人,這個人覺得整個島上的錢加一起也沒有100萬啊,怎麼辦,於是向錢庄借,錢庄也沒有這么多錢,於是把印鈔機打開,印了這100萬,借給了他買了這個石子。

然後這個人開始賣這個石子,100萬賣給了第二個人,由於第一個賣石子的人把錢花了,所以島上的錢多了,所以這一百萬可以籌集到,多買些產品就有了。但當把這個石子以200萬轉讓的時候,錢庄只能又印了100萬鈔票,就這樣鈔票越印越多,可是當這個石子不停的流動轉讓時,大家並不覺得島上的錢多,產品價格還是原來的那樣。可是當這個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時,大家覺得錢多了,可是如果當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於島上憑空多出N多個100 萬來,怎麼辦,央行最害怕的就是這顆石子沒了。它沒了島上產品的價格就會飛漲,就會通貨膨脹。那麼持有石子的人就綁架了島上的經濟。
房價能綁架中國經濟嗎?

中國的房地產已經使中國央行發行了太多的人民幣,如果房價下降,等於把那顆石子投進了海里,那麼多印出來的錢會使中國產品價格飛漲,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看似房價與石子毫無相干,可是他們的屬性是一樣的,就是價格和價值嚴重的背離。實際上房地產的崩盤受害最大的並不是中國的商業銀行,而是整個中國經濟體系。為什麼go-vern-ment遲遲沒有把房價降下來,不是降不下來,如果真想降房價,只需要一道政令,房地產價格會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可是後果誰能承擔,嚴重通貨膨脹誰來負責?

房地產業已經綁架了中國的經濟,是無可置疑的,是客觀實在的,沒有人能改變。

不管誰是總理,廉潔也好,貪污也好,都希望社會和諧,可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拾』 許滌新的主要著作

《中國經濟的道路》(1946年)、
《官僚資本論》(1946年)、
《政治經濟學辭典》(上、中、下冊,主編,1980~1981年)、
《生態經濟學探索》(1985年)。

閱讀全文

與許滌新政治經濟學辭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