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重點

政治經濟學重點

發布時間:2020-11-24 21:13:53

Ⅰ 大學政治經濟學考試重點

1、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2、物質資料生產和社會生產方式

3、商品和價值

4、貨版幣與信用

5、資本和權資本運動

6、信用制度與虛擬資本

7、社會再生產

8、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9、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10、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11、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關系

12、當代西方資本主義

1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

1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與消費

1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源配置方式

16、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和現代企業制度

17、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宏觀調控

18、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

19、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20、當前熱點經濟問題

1 解釋下列經濟范疇

2簡答題

3論述題

政治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 第4版

政治經濟學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宋濤 第8版

Ⅱ 政治經濟學重點是什麼哦、考試簡答題技巧是什麼

政治生活無非是那幾個主體,黨,政府,人大,國際社會,它們都有自己固定的知識點,所有問題都脫離不了它們。至於經濟,則是關於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全球化等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是前提。簡答題一般有這幾個步驟:先判斷是用什麼范圍回答,是政治啊,經濟啊,還是哲學啊。然後搞清楚主客體,誰是主體,知識點就圍繞它展開。回想知識點,與材料結合加以分析,寧多勿漏。

Ⅲ 大一上政治經濟學考試重點

為以歷史的生產關系或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

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學科。第一個使用「政治經濟學」這個詞語的人是法國的安托萬·德·蒙克萊田,他於1615年出版了《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

以歷史的生產關系或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即是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生產和再生產中人和人的關系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學科。政治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範式是與一般經濟學、人類經濟學相對而言的特殊經濟學。

(3)政治經濟學重點擴展閱讀:

政治經濟學的相關內容:

1、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

2、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

3、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

Ⅳ 政治經濟學第五版的第二篇考試重點是什麼

考試大綱   一、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物質資料生產和社會生產方式 三、商品和價值 四、貨幣與信用 5、資本和資本運動 陸、信用制度與虛擬資本 漆、社會再生產 吧、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9、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一0、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一、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關系 一二、當代西方資本主義 一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 一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與消費 一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源配置方式 一陸、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和現代企業制度 一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宏觀調控 一吧、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 一9、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二0、當前熱點經濟問題  考試題型   一 解釋下列經濟范疇   二簡答題  三論述題   參考書目   政治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   第四版       政治經濟學教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宋濤  第吧

Ⅳ 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重點內容有那些

解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要先講清生產關系的含義,包括狹義和廣義內容。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也是體現生產關系性質的首要標志。在分析此難點時,一定要向學生強調馬克思對生產關系的研究,並不局限於對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表述,還重視對經濟體系和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他在研究和揭示生產關系的本質時,也對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和闡述。而且,正是在對那些比較具體的經濟運行過程的分析研究中,馬克思准確地揭示了經濟運行的發展規律。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是指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它體現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 具有客觀性。第一,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 並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客觀經濟條件, 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關系狀況。第二,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消滅、 廢除和改造經濟規律, 也不能創造或制定經濟規律。但是, 人們可以在認識經濟規律的基礎上, 利用經濟規律為社會謀福利, 即在承認經濟規律客觀性的前提下,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經濟規律又有不同於自然規律的特點:第一, 絕大多數經濟規律只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 而自然規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第二, 經濟規律發生作用, 離不開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 而自然規律則可以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第三, 在階級社會, 生產關系表現為階級之間的利益關系, 因而人們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都有階級背景, 總會直接和一定階級、 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
依據經濟規律作用的經濟條件的不同, 經濟規律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在一切社會形態中都起作用的規律, 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立統一的規律。二是在幾個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規律, 如商品經濟的一些規律。三是只在某一個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規律, 如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規律。

Ⅵ 誰有政治經濟學的重點啊

政治經濟學黑體字
第一章
1. 勞動:勞動力的支出。
2. 勞動對象:人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東西。
3. 勞動資料:使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聯系起來的媒介物。
4. 生產過程:通過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動,藉助於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的過程。
5. 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
6. 生產力標志著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 生產關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這種社會關系。
8. 當人們生產關系具體化到從生產到消費的經濟體制的時候,生產關系又被稱為經濟制度。
9. 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0.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11. 經濟制度的總和又稱為經濟基礎,相應的政治、法律與意識形態又稱為上層建築。
12.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13.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第二章
1.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2. 物的有用性是物的使用價值。
3.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
4.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5. 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具有各種特殊的具體形態。
6. 抽象勞動:撇開其具體特點的勞動。
7.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8.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9. 簡單勞動:是不必經過特別訓練的勞動。
10. 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勞動。
11. 復雜勞動是加倍的簡單勞動。
12. 商品的價值量是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的。
13. 貨幣是穩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一種特殊商品。
14.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15.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16.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會上漲,這種情況叫做通貨膨脹。
17. 價值規律的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決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必須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
18. 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19. 市場機制就是:市場上價格價值關系和商品供求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
20. 市場機制對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調節作用,稱為市場調節。它是價值規律自發調節商品經濟的表現。
21. 市場經濟是市場導向型的經濟。
22. 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初出現的產業部門,所以稱為第一產業。
23. 工業是第二產業。
24. 服務性產業統稱為第三產業。
25. 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以實物形式存在,純粹的服務是以活動形式存在。
26. 創新的精神產品的價格是一種壟斷價格。

第三章
1. 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2.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3.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創造商品,創造價值的能力。
4. 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5. 雇傭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勞動時間,是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叫做必要勞動時間,在這一時間內支出的勞動,叫做必要勞動。工作日中超過必要勞動時間以外的那一部分勞動時間叫做剩餘勞動時間,在這時間內支出的勞動,叫做剩餘勞動。
6. 把剩餘價值看做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得剩餘勞動。
7. 可變資本:轉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
8. 不必資本:轉變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
9. 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
10. 絕對剩餘價值: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絕對量所產生的剩餘價值。
11. 相對剩餘價值:在工作日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所產生的剩餘價值。
12. 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即勞動力的價格。
13. 計時工資:勞動力的價格以一定時間來做計算單位。
14. 計件工資:按工人所生產的產品數量計算工資。
15. 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

第四章
1. 產業資本依次經歷三個階段,採取三種形式,最後回復到其出發點形式的全過程,是資本的循環。
2. 資本的循環當作周期性的過程來看待時,叫做資本周轉。
3. 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轉化為工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
4. 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設備、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料。
5.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由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平均周轉構成
6. 年剩餘價值率是一年生產的全部剩餘價值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

第五章
1. 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2.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例,它反映資本的價值增值程度。
3. 超額剩餘價值轉化過來的利潤稱為超額利潤。
4. 平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總量和資本總額的比率。
5. 不同部門的資本家根據資本的大小,按平均利潤率分得的一份剩餘價值,即平均利潤。
6. 由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叫做生產價格。
7. 借貸資本是生息資本。是貨幣所有者為了獲得利息而把它借給別人使用的貨幣資本。
8. 利息是憑借貨幣所有權對企業利潤的分割。
9. 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相互依賴、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而形成金融資本。
10. 資本主義的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繳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餘價值。
11. 由於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優劣不同所產生是超額利潤而轉化成的地租,稱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
12. 由於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資不同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而轉化成的地租,稱為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13. 由於土地私有權的壟斷所勒索到的地租,稱為絕對地租。
14. 絕對地租是農產品價值超過生產價格以上的余額。
15. 土地價格等於「資本化的地租」。

第六章
1. 簡單再生產: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2. 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3. 資本累積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4. 資本積聚就是個別資本通過資本累積即剩餘價值資本化而擴大它的規模。
5. 資本集中就是把許多已經存在的規模較小的資本,合並成為大資本。
6. 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表現為生產要素量的增大。
7. 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表現為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8. 生產資料數量和勞動數量的這種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
9. 不變資本的價值和可變資本的價值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
10. 資本的有機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而又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11. 固定資本的更新是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
簡答題總結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社會生產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
B.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關系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和調整。
C.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同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起著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陳舊的或超前的生產關系起著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消極作用。
2.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一樣嗎?
判斷:商品經濟是通過價格、供求、工資、利率、競爭等市場機制來運行的,
而市場經濟的涵義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兩者有著共同的機
制 。然而,商品經濟不等於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
產物,是發達商品經濟的表現形式和現代形態。
——市場經濟是市場化的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是貨幣化的商品經濟。
——市場經濟是開放化的商品經濟。
3.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 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使用價值與價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屬性,是永恆的范疇;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是商品經濟的范疇,是歷史的范疇。
——對於生產者來說,重要的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只有讓渡使用價值才能得到價值;對於消費者來說,重要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只有支付了價值才能得到使用價值。
4. 貨幣和資本的關系: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其作用在於使兩種價值相等的商品能夠相互交換,由於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因此貨幣不會在流通中改變價值。
貨幣作為資本,結果不但能收回原來貨幣所代表的價值,而且還能獲得新增加的剩餘價值。
資本: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
5.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條件: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鍵是確定的勞動日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縮短以致增加了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率,但必要勞動時間中工人的勞動是用來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因此,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或者說相對價值生產的條件是提高勞動生產力。
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看,必須提高必要生活資料生產部門(以及為這些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力,就會使必要生活資料價值下降,從而使勞動力價值下降,使必要勞動減少,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的比例關系改變,相對剩餘價值增加。
6.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VS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基礎和起點,這是因為: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長度有關,但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則要以工作日已經延長到必要勞動以上為前提,並以此為起點,變革勞動的技術過程和勞動組織,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才能產生。
相對剩餘價值是絕對的,因為它以工作日絕對延長超過必要勞動時間為前提。絕對剩餘價值是相對的,因為它以勞動生產力發展到能夠把必要勞動時間限制為工作日的一部分為前提。
7. 馬克思對資本總公式矛盾的解決:
——價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領域產生。在流通領域,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能實現價值增殖。
——離開流通領域,也不能實現價值增殖。因為離開流通領域,商品生產者只和自己的商品發生聯系,不能使商品價值增殖。
——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是既不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關鍵是在流通領域找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離開流通領域到生產領域,能創造比自己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從而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8. 資本運動三個階段的關系:
其一,空間上並存。產業資本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在空間上同時並存。唯此,才能使資本不斷地依次更替。
其二,時間上繼起。產業資本必須順利地經過購、產、銷三個階段,變換三種職能形式,否則,循環就會發生中斷。
其三,產業資本空間上並存和時間上繼起互為條件。沒有並存性,不會有繼起性;沒有繼起性,也就不能在循環中保持並存性。
9. 為什麼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在同一工業部門或同一工種中,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往往是同時並存的,這說明兩者並無實質的區別;
——計件工資是在計時工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計時工資是計件工資的基礎。
——不論計時工資還是計件工資度已時間為基礎。所不同的是計時工資勞動由勞動的時間來計量,計件工資則由一定時間內勞動所凝結成的產品的數量來計量
10.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
在任何社會,勞動力都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會勞動力都能成
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有兩個基本條件:
——勞動者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
——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來源,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為生。
勞動力所有者出賣的不是勞動所有權,而是勞動力使用權,並且是出讓定期的勞動力使用權,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之一進行買賣的過程,是市場對勞動力資源起基礎性配置作用的過程。
11. 剩餘勞動率和剩餘價值率:
剩餘勞動率升剩餘勞動對必要勞動的比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必要勞動表現為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必需生活資料的價值,剩餘勞動表現為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勞動率表現為兩個價值的比率, 即:剩餘價值/必需生活資料價值
由於必需生活資料價值採取工資形式,對企業而言,支付的工資表現為可變資金,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可變資金轉化為可變資本,即:剩餘價值/可變資本
本質上,剩餘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現在,因為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通過購買勞動力佔有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勞動),包括佔有剩餘勞動。被資本佔有的勞動力也就轉化為可變資本v,剩餘勞動m表現為可變資本的增殖部分,所以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m』的實質是資本對剩餘勞動的佔有程度。
12. 利潤率VS剩餘價值率
利潤率:剩餘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例關系。利潤率=m/(c+v )
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例關系。計算公式m』= m/v,剩餘價值率體現了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
13. 資本運動的三個階段及其形態變化:
購買階段: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
生產階段:生產資本轉化為商品資本
售賣階段: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
顯然: 資本運動涉及三個階段和三種形式:
三個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售賣階段
三種形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
14.生產資本循環相對於貨幣資本循環的特點:
——貨幣資本的循環,不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生產資本的循環表示資本的再生產,而且表示剩餘價值的周期再生產。
——貨幣資本的循環,以生產過程為媒介,兩頭是流通過程,中間是生產過程;而生產資本的循環以流通過程為媒介,兩頭都是生產過程,而中間是流通過程。
——生產資本的循環避免了貨幣資本循環的片面性,它告訴我們剩餘價值不是來自流通過程,而是來自生產過程。但又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剩餘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
15. 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的區別:
——從對象看,資本循環主要是用貨幣資本來表現,而資本周轉主要用生產資本來表現。
——從內容看,資本循環重點在於分析產業資本在其運動過程中所經歷的階段,以及在各個階段的資本的形態變化。而資本周轉重點在於分析資本運動所經歷的時間以及如何加快周轉速度。
——從資本量看,資本循環研究一筆預付資本怎樣投資和收回,只研究一次運動中的資本量,而資本周轉是研究單個資本企業的總預付資本量的運動。
16.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產生於生產資本的不同周轉,周轉不同又是由於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有著不同的價值轉移方式。
——固定資本周轉一次,而流動資本可周轉多次。
——固定資本是一次預付,分批逐漸收回,全部價值收回期間較長;流動資本是一次預付,一次收回,全部價值的收回期限較短。
——固定資本的多種物質要素在發揮作用的時間內,不需要不斷購買和更新;而流動資本的多種要素,無論是原材料,還是勞動力都要不斷地在實物形態上更新。
17. 注意區別兩組概念: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按照資本的不同構成部分在剩餘價值形成(或者剝削過程)中的不同作用來區分的,其中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根據生產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不同的價值周轉方式區分的。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首要的就是生產資本的組成,也就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配合關系。
18. 年剩餘價值率(M』)與剩餘價值率(m』)的關系:
年剩餘價值率是1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額與預付可變資本的比率,而剩餘價值則是一個生產過程獲取的剩餘價值與同期實際使用的可變資本的比率。
兩者在數量上的差別:即使剩餘價值率相同,但如果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年剩餘價值率也會出現不一致。
兩者在成因上的差別:預付可變資本和實際使用可變資本的差別。
19. 利潤和剩餘價值的關系:
兩者本來是同一東西,在量上是相等的,都是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中所創造的價值。但剩餘價值是相對於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相對於全部預付資本而言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內容,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之後,利潤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而它的真正來源,即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帶來的真相被掩蓋了。
20.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的原因
利潤在觀念上被當作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是因為:
——商品價值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採取了成本價格形式,因此剩餘價值好像不是由可變資本、而是由全部預付資本產生的。
——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勞動都得到了報酬,因此,生於價值也好像是由資本產生的。
21.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和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的關系:
馬克思:「應當從剩餘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引出剩餘價值到利潤的轉化,而不是相反。」,原因是,資本家唯一而且首先關心的是剩餘價值和預付資本的比率。所以,從理論上分析,是先有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利潤率,然後再按利潤率取得利潤。
22. 利潤率的影響因素
利潤率是剩餘價值和全部預付資本的比例,它反映資本的價值增值程度。其影響因素包括:
——剩餘價值率。其他條件既定,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正相關。
——資本有機構成。可變資本佔比越大,剩餘價值就越多,利潤率越高。
——資本周轉速度。資本周轉越快,年剩餘價值率越高,利潤率也越高。
23.生產價格同商品價值的關系:
生產價格的形成使個別部門的剩餘價值與平均利潤發生了偏離,進而使生產要素的價值和成本價格發生了偏離。但是,只要從全社會總和的角度來考察,就可以看到:剩餘價值總量和平均利潤總量相等,成本價格總和和生產要素價值總和相等。因而,價值總和等於生產價格總和,可見,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
24. 生息資本
生息資本:也稱為借貸資本,是基於資本運行過程中正常組成部分對貨幣資本的借貸關系而形成的。因此,生息資本或借貸資本是指貨幣所有者為了獲得利息而把它借給別人使用的貨幣資本。
生息資本的形成,是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結果,這種經濟關系是以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的意志行為表現出來的,表現為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的對立。
生息資本的基本特徵:生息資本是和一般商品資本不同的特殊資本,即所有權資本。在普通商品買賣中,讓渡的是商品所有權,發生的是等價交換;但在貨幣資本借貸關系中,貸出方向借入方讓渡的是貨幣資本一定時期內的使用權,到期需要連本帶息收回。
25. 兩種級差地租的區別和聯系:
——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都是等量資本投在土地上有不同生產率的結果,但前者是等量資本投在不同土地上有不等生產率的結果,後者則是等量資本連續投在同一土地上有不同生產率的結果。
——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都是形成地租實體的超額利潤的一種轉化形式,而且這種超額利潤形成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但是,超額利潤轉化為級差地租形式卻表現出差異。在級差地租Ⅰ情況下,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是比較容易的。但在級差地租Ⅱ情況下,形成級差地租的超額利潤,是由於資本家在同一土地上連續投資的生產率不同的結果,事先很難確定。因此,超額利潤到地租的轉化被限制在狹小且不穩定的界限內。
26.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比較:
——本質相同:都是超額利潤轉化而來的,實質都是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形成不同:絕對地租是由於農業資本構成低於社會資本平均構成,從而農產品價值大於社會生產價格產生超額利潤,並因土地私有權的壟斷而轉化為地租的;而級差地租是由於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資本具有不同生產率,使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產生差額,並因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而形成的。
——兩者均與土地所有權有關,在絕對地租場合是土地私有權直接產生地租。但在級差地租場合,土地私有權不直接產生地租,而是把超額利潤從農業資本家手裡轉到土地所有者手裡的原因。
——范圍有差別,絕對地租是任何等級的土地都要支付的,而級差地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支付的。一般來說,最壞的土地不交級差地租,嚴格說來最壞土地不支付級差地租Ⅰ,級差地租Ⅱ還是要支付的。
比較項目 級差地租 絕對地租
形成原因 土地經營的資本主義壟斷 資本主義土地私有權的壟斷
量 社會生產價格和個別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 農產品價值和社會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
條件 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別;追加投資而產生的生產率差異 農業比工業的有機構成更低
取得原因 土地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最終源泉 剩餘價值

27. 為什麼說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徵?
——簡單再生產按照原來的規模再重復進行,因此會導致商品和剩餘價值、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原有規模的再生產,但不會導致商品和剩餘價值、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更大規模生產。
——擴大再生產將剩餘價值的部分轉化為資本,從而可以添購更多的生產資料,僱傭更多的工人,這樣在此後的生產過程中可以導致商品和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在更大規模上生產。

Ⅶ 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重點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包括導言和基礎理論部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部分.
導言和基礎理論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勞動價值論.
資本主義部分的內容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經濟規律的基礎知識,特別是一些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借鑒意義的經濟理論知識.
社會主義部分主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關理論知識.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