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觀經濟學:社會保險稅的增加對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影響~
2.社會保險稅實質上是企業和職工為得到社會保障而支付的保險金,它由政府有關部門(一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形式徵收.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影響GDP、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個人收入,從而也從某種意義上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然而,應當認為,社會保險稅的增加並不直接影響可支配收入,因為一旦個人收入決定以後,只有個人所得稅的變動才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DPI3.如果甲乙兩國合並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會有影響。因為甲乙兩國未合並成一個國家時,雙方可能有貿易往來,但這種貿易只會影響甲國或乙國的GDP,對兩國GDP總和不會有影響。舉例說:甲國向乙國出口10台機器,價值10萬美元,乙國向甲國出口800套服裝,價值8萬美元,從甲國看,計入GDP的有凈出口2萬美元,計入乙國的有凈出口 – 2萬美元;從兩國GDP總和看,計入GDP的價值為0。如果這兩個國家並成一個國家,兩國貿易變成兩個地區的貿易。甲地區出售給乙地區10台機器,從收入看,甲地區增加10萬美元;從支出看乙地區增加10萬美元。相反,乙地區出售給甲地區800套服裝,從收入看,乙地區增加8萬美元;從支出看,甲地區增加8萬美元。由於,甲乙兩地是一個國家,因此該國共收入18萬美元,而投資加消費的支出也是18萬美元,因此,無論從收入還是從支出看,計入GDP的價值都是18萬美元。4.2.(1)(2):增值法:7.5+(10-7.5)+(40-10)=40。增值2次,分別為2.5萬和30萬;終值法:最後賣40W,所以GDP增長40w。 3.工資=7.5+5=12.5W 利潤:(10-7.5)+(40-10-5)=27.5W 收入法:12.5+27.5=40w
B. 宏觀經濟學 計算題
話說我當初上課穗缺的時候在第四問和第五問也糾結了很久·····
答案是:(1)國民生產凈值=國民生產總值-折舊額=GDP-(總投資-凈投資敏族局)=4800-500=4300
(2)凈出口=X-M,由於GDP=I+C+G+(X-M)所以X-M=GDP-I-C-G(G是政府購買,I是總投資,橋讓C是消費)所以凈出口=4800-800-960-3000=40
(3)由於稅收-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政府盈餘,所以稅收-轉移支付=政府盈餘+政府購買=30+960=990
(4)由於個人可支配收入=凈收入-稅收=4300-990=3310
(5)S=個人收入-消費=3310-3000=310
C. 宏觀經濟學GDP問題
宏觀經濟學中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X-M)。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內」為消費容、投資以及凈出口。很明顯的有點,凈出口的增長勢必會帶來社會總生產的提高。凈出口就好比你個人一年收入了多少了,消費了多少,然後算算還剩了多少。是盈餘,還是虧損了。
D. 宏觀經濟學題目,求解題!! 假設國內生產總值是5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預算赤字20
題目更正
假定來在四部自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是5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預算盈餘200,消費3800,貿易赤字100,求:儲蓄、投資、政府購買.(單位:億美元)
解:
(1)∵DPI=C+S,DPI=4100,C=3800
∴S=4100-3800=300
(2)∵政府預算盈餘是200,即政府儲蓄(T-g)為200
∴I=S+T-g+Kr-(X-M)=300+200+100=600
(3)∵GDP=C+I+g+(X-M)
∴g=GDP-C-I-(X-M)=5000-3800-600+100=700
E. 關於宏觀經濟學中,消費者的實際可支配收入的問題
這個實驗的題目是對實際股息或稅收變化做出什麼反應,這兩者的變化不會影響工資。實際可支配收入取決於工資利息等總收入減去稅收,在這個實驗裡面,只考慮股息收入就行了
F. 宏觀經濟學考研問題...怎麼解釋 個人可支配收入=國內生產凈值-政府凈稅收
國民來生產凈值=GNP-(總投資折舊-凈投自資)=6000-(1200-700)=5500凈出口=GNP-(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6000-(3000+1200+800)=1000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後的收入=政府購買+政府預算盈餘=800+100=900個人可支配收入=NNP-稅收+政府轉移支付=NNP-(稅收-政府轉移支付)=5500-(800+100)=4600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4600-3000=1600希望能給你一點幫助
G. 宏觀經濟學求個人可支配收入時是y-t*y+tr還是y-t(y+tr) 我覺得是前者,如果
第二個是正確的。y為總收入,t應該是稅率,t(y+tr)是稅收,所以相減就是可支配
H. 宏觀經濟學問題
你只考慮了貨幣需求的問題,而沒考慮貨幣供給,假設貨幣供給外生進行局專部均衡屬分析,減稅使貨幣需求增加而貨幣供給不變,故利率上升,LM上移。要注意,LM曲線代表的是貨幣市場均衡而不是貨幣需求。
PS:這道題在我看來非常沒水平,出題人只是在出腦筋急轉彎,把貨幣主義的貨幣需求函數套到凱恩斯主義的IS-LM模型很有意思么,二者對貨幣的定義就不同,凱恩斯討論的是M1,弗里德曼說的是M2。以後遇到這種題明白就好,不用在意,考試、考研、研究都不會用到。
I. 宏觀經濟學中,轉移支付和可支配收入的關系
宏觀經濟學中,轉移支付的一部分會變成可支配收入。轉移支付是一種平衡經濟發展水平和解決貧富差距的財務方法,包括政府的轉移支付、企業的轉移支付和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可支配支配收入包括股息與紅利收入、知識產權收入;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提取的住房公積金,家庭間的贈送和贍養。
轉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稱無償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級政府之間為解決財政失衡而通過一定的形式和途徑轉移財政資金的活動,是用以補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種無償支出,是政府財政資金的單方面的無償轉移,體現的是非市場性的分配關系。是二級分配的一種手段。
J. 《宏觀經濟學》計算題!!!
(1) 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回等於總投資減凈投資後答的余額,即500=800-300,因此國內生產凈值=4 800-500=4 300(億美元)。
(2) 從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凈出口nx=4 800-3 000-800-960=40(億美元)。
(3) 用BS代表政府預算盈餘,T代表凈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後的收入,則有BS=T-g,從而有T=BS+g=30+960=990(億美元)。
(4) 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後的余額,本題條件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從國民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 300-990=3 310(億美元)。
(5) 個人儲蓄S=yd-c=3 310-3 000=3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