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對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闡明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同時也闡明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通過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內容,是決定生產關系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主要有:
1、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關於基本國情,作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出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一路線的基本精神被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3、關於我國社會基本和主要矛盾,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
4、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到達共同富裕.
5、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強調改革是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進行調整,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6、關於經濟體制的目標選擇,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
7、關於基本經濟制度,確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8、關於分配製度,確定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
9、關於企業改革,建立健全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10、關於農村改革,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1、關於對外開放,強調中國實現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但不能閉關自守,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充分利用、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資金.同時,又必須頭腦清醒,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基礎理論,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有實用性和導向性.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只研究生產關系,西方經濟學才研究資源配置,是一種誤解.研究生產關系包括研究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運動形式的具體表現.市場經濟屬體制性范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規律,也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運行共性的一般規律.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揭示了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形式的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在對所有制、分配、分工、商品、貨幣、資本、勞動、競爭、壟斷、價值、剩餘價值、利潤、利息、地租等概念范疇,對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市場機制,對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等資本的運動,對商業、借貸、銀行和農業資本等資本的各種形式,以及對虛擬資本和股份公司等,均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徵以外,還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共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原理,可以指導我們科學地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依據.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階段,改革發展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黨中央適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重大創新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方位的發展,其中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仍然處於中心的地位.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其最重要的含義是以人民利益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是人的全面發展,為了切切實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經濟建設則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的手段.這一理念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確立了「人是實踐的存在物」這一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命題,指出人從勞動實踐中走來,靠勞動實踐而生存,人的本質是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從事各種實踐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人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解放.馬克思曾經期望「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強調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
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要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效益.馬克思經濟理論的許多論述,對上述問題都有指導意義.
馬克思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問題,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對於自然界具有依賴性.分析了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揭露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物質變換過程中對土地的濫用和對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破壞.馬克思預見,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這些論述都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Ⅱ 為什麼要選擇經濟學或經濟學專業
因為經濟學就業前景非常好。
一,什麼是濟學;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二,中國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是中國人自己創立的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新的經濟學範式,在理論基礎、體系結構、實踐功能方面同現有的西方經濟學流派有本質的不同;既反映人類一般經濟規律、又反映中國經濟特殊規律,能有效解釋中國經濟現象、指導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中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理論基礎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範式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四,經濟學的就業方向;
經濟預測、分析人員
職業概況:此職位分布在各行業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較大的公司和**中的經濟決策部門才會設置。主要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
對外貿易人員
職業概況: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為國內客戶。
市場營銷人員
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管理類職位
職業概況: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首先謀得的管理職位大都是一線管理人員,例如生產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等。
銀行從業人員
職業概況: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進入銀行業工作,比如開發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外資行分支機構等,也可以進入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局等監管機構。
證券、信託、基金等從業人員
職業概況:進入證券、信託、基金等金融機構,最好考些資格證書。如:CFA、證券從業資格證書等。
其他(教師、公務員等)。
Ⅲ 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區別
經濟學和復金融學的區別如制下
1、研究的領域不同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金融學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是研究公司、個人、政府、與其他機構如何招募和投資資金的學科。
2、內容不同
金融學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經濟學的概念中就沒有金融學的那麼明顯列出所學知識,金融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3、就業方向不同
經濟學業可以從事的行業會計學、財務、證券、期貨、投資、營銷、市場、銀行、金融、老師等。
金融學可以在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等。
Ⅳ 中國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經濟學更多的是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依據的,馬克思更多的側重於社會主義,故而他的很多思想觀點,對於資本主義具有抵觸,其中最典型的是,他把剩餘價值看作是資本家對於個人的剝削部分,中國的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更多的是借鑒了馬克思理論。他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而西方經濟學,其研究核心是人類慾望無限同資源的稀缺,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大膽解說政府日益加碼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的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領域,其實很多經濟學家都不承認馬克思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只承認他是一個政治家,而馬克思的某些研究的確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否認馬克思的所有觀點,他不僅在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
Ⅳ 為什麼要選擇經濟學或選擇經濟學專業的理由
經濟類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大,而且薪資高,社會也需要這方面人才。
Ⅵ 無知的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為什麼經濟學家總
經濟學理論,是以假設為前提,其較為常用的兩個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和完全信息假定。
經濟學中所謂「理性人」,是指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事實上,這種假設根本不成立,尤其在政府介入市場的情況下。而完全信息假設,是指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知道,即使在當今信息社會,買者和賣者擁有完全信息也是不可能的。
不合乎事實的假設前提,肯定會得出不合乎事實的結論。連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在此條件下通過模型推演出來的實驗結果,會和事實產生一定的差距。所以,經濟學家經常說錯是必然的。而部分經濟學家又被利益綁架,代表一定利益集團說話時,這種「總是說錯」泛濫就更不足為奇了。
Ⅶ 談談經濟學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我不知道羅家倫,我只是談談我對人生意義的看法:首先要理解意義是什麼?意義是一個哲學命題,包含「功用」的意思,有點類似於經濟學里的「價值」。比如說汽車對於人的意義就是「代步工具」,可以讓我們運動得更快更省力,而汽車對於一條過路的狗的意義就是個危險。所以說「意義」必須有個主體,就是剛才我們說的人或狗。而如果單說「人生的意義」,就缺乏主體,會帶來討論上的困惑,人生對什麼的意義呢?如果說人生對自己的意義,那就是很多人認為的這幾十年的行樂。而這個提法也不太妥當,就好比說「汽車對於汽車的意義是什麼?」因此我覺得每個人人生意義相對於他人和群體來說才說得通,中國傳統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是家族傳承中的一環,我們完成這種代代相傳的香火是意義所在,當然更高一層是完成家族文化的傳承。當然,像司馬遷這樣不可能有後人了,他就把他的生命投注到一部《史記》當中,完成了他的人生意義。總體來說,我認為只要是把我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件相對無限的事物中,就完成了我們的人生意義。
Ⅷ 如何理解經濟學的「資源有限」與「理性」
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研究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合理的分配使用。 但是人類現在遇到的很多問題,並非沒有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資源造成的 ,而是現有資源根本不敷人類使用。 實際上,資源是否有限,是相對於人的慾望而言的。如果慾望有限,那麼,較少的資源也足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也不會顯得稀缺。如果人的慾望無限膨脹,那麼再多的資源,也會被耗盡。雖然科學技術在迅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應用越來越合理,效率越來越高,但人類慾望的膨脹速度更快。 因此,在人類即將耗盡地球上的資源之前,最重要的是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剋制人的慾望,尤其是生活水平已經很高的人克制自己的慾望,以此來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的稀缺性。 不斷提高的慾望,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在人類早期或目前尚處於貧窮階段的人,可以有較高的慾望,並積極發展生產,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滿足自己的慾望。但發展到一定程度,生活足夠富裕之後,人類應該克制自己的慾望,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轉向對精神和文化享受的方面。 雖然經濟學並不負有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責任,但它作為最有影響力、最具可操作性、被人們寄予了最大希望的一門社會科學,它至少首先應該轉變自己的基本思想,在強調「稀缺性」是經濟學的起點的同時,也要強調稀缺性是相對的,除了合理配備資源之外,剋制和減少人類的慾望,也是解決稀缺性問題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根本性的解決方法。 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資源時,這個「理」中應該增加一條:「抑制不必要的慾望」。例如應該區分各種需求,分辨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應該改變「出價高者先得」這一似乎天經地義的基本思想,而應該考慮讓慾望過高者付出必要的額外代價,以抑制其慾望。經濟學在闡述「價格」是合理指導資源配置的信號時,也應該強調價格可以用來抑制過度的慾望,抑制不合理的需求。 經濟學可以「入侵」其它社會科學領域,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人類的非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的經濟活動無法與人類的其它活動割裂開來,政治、文化、哲學和宗教等都對人類的經濟活動發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經濟學也應該積極配合或帶動其它學科一起來解決人類面對的經濟問題。 復興和弘揚「知足常樂」的文化,傳播「自我剋制」的宗教思想,鼓勵追求精神幸福,推動政府制定各種抑制慾望的政策法規,促使各主要工業國家達成自我節制的國際共識,開創新的人類發展哲學,等等,只有這樣,人類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宗教是一種不科學的迷信,至少其理論的規律性和客觀性尚未得到驗證。但如果它能在抑制人的慾望方面達到和科學理論同樣的效果,那麼它也是有價值的。宗教鼓吹存在死後世界(天堂和地獄)或來世(投胎重生),信奉者對自己在死後或來世受到的待遇非常重視,因此可以把現世的清心寡慾和死後或來世的較高待遇掛上鉤。 在人類社會早期和不發達階段,世界上存在很多空間,有很大的資源裕度,人類可以以擴張和拓荒為主,不斷改造世界,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此階段人類活動的規模和深度還很小,對於地球這個龐大的系統來說,人類活動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即使出現一些問題,地球也有能力恢復正常。但現在,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量變引起了質變,人類在地球上的發展空間已經接近飽和,人類活動已經成為不可忽略的因素,地球也難以靠自身的力量恢復人類破壞造成的損傷。因此,人類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而人類自身慾望的大小,是人類選擇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 西方白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弱肉強食,得寸進尺」。這種文化思想在人類拓荒時期和發展初期,是合理的,是有積極意義和價值的。西方白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種示範效應推動這種思想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思想。但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尤其在發達地區,這種思想必須有所改變了,應該逐步轉變為「適可而止,知足常樂」。 二,理性人經常不理性,非理性人是另一種理性人 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之一是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是「理性人」。理性人能夠正確地判斷商品的價值,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行動。理性人據以判斷「有利」與否的依據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邊際效用。 但人們在考慮「成本」時,往往只考慮了貨幣成本,卻忽視了尋求最低價所耗費的時間等比較隱蔽的其它方面的成本,以及有關的機會成本;或只考慮了經濟成本,卻忽視了生態成本和政治成本。一些工業項目能夠帶來經濟上的利益,但往往造成巨大的污染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產品和技術,雖然向外國購買的費用低於自己開發和生產,但在政治上具有很大風險,可能導致受制於外國的局面,在與該國或其盟國發生對抗或戰爭時,將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 阿根廷海軍使用的導彈是從法國進口的,在與英國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作戰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在英國為這些導彈頭疼時,法國把有關導彈的機密透露給了盟國英國,使英國艦隊成功地躲過了導彈,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中國在大飛機、尖端武器、集成電路和軟體操作系統等戰略性產品上,即使花費再大的經濟代價,也應該建立起獨立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和小國有本質的區別。大國無法投靠其它大國,大國也不可能願意保護其它大國,大國對其它大國唯一肯做的事情就是分裂它,使它成為眾多小國,不再威脅自己。 絕大多數人的決策依據是自身的局部利益和當前的利益。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初期,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後來不得不花費巨大的力量整治環境。這本來可以作為中國等後發展國家的前車之鑒,社會輿論也強烈呼籲不能「先污染、後整治」,但人們被眼前利益所誘惑,仍然把發展放在首位,導致嚴重的污染和生態災難。金融衍生產品導致了「金融海嘯」,使全球經濟陷入困境。但之前並非沒有人警告過金融衍生產品的危險,有關國家的政府官員也未必不知道其潛在的危害性,但為了眼前的經濟發展利益,卻進行了錯誤的選擇。實際上,人類有個通病:「不撞南牆不回頭」。 由於信息不全,即使完全理性的人也可能進行錯誤的決策。股市、期貨和債券等的投資者都是會避害趨利的理性人,但因為信息不全,無法獲悉全部市場動態,無法掌握莊家的心思,雖絞盡腦汁仍然常常虧損。 因此,「理性人」的內涵並非不言而喻,怎麼樣算「有利」,怎麼樣算「不利」,是因人而異或因時而異的;而且一個理性人認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未必真的對他有利,或只是現在有利,但長遠是不利的,而且長遠利益的損失可能要大於最初獲得的利益。 有些人的理性標准與大多數人的不同,這些少數人是不是就屬於非理性人呢?例如在大多數人都積極買進股票時,某人卻開始拋售手裡的股票。也許其他人認為他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但他卻認為自己的行動時理性的,因為他判斷股市已經過熱,即將大幅度下跌。 另一方面,經濟學只研究理性人的理性行為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的經濟活動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行為,例如沖動型購買:僅僅因為價格便宜或有禮品贈送,人們就買了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並不需要的商品。如果經濟學只研究理性人的理性行為,就無法全面了解人的經濟行為,無法解釋很多經濟現象,消弱了自己的價值。 有的人為了某種愛好可以傾家盪產,有些人放棄了正常的生活,十幾年如一日地追逐娛樂明星。在一般人看來,這些人是非理性人。但如果我們站在他們的立場研究他們,可以發現他們實際上也是理性人,只是他們的理性標准體系(偏好序列)與眾不同而已。例如,絕大多數普通人把生存、生活、維持生活所必須的工作收入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走火入魔的追星人把親近明星放在了最前面,所以他們願意犧牲正常的生活去追星。因此,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的行為完全是理性的。 因此,是否理性人,不應該以大多數人的理性標准去衡量,而應該用其它方法去判別,例如他是否具備理性思維的能力,其行為是否和其目的一致。走火入魔的追星者知道去香港找劉德華,而不是去連雲港找劉德華,就說明他是一個理性人。 文/黃佶
Ⅸ 中國經濟學的中國經濟學可採用的「經濟的定義」
辭典
1、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經濟論》)。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泡沫經濟
《辭海》(1999年版)中有一個較為准確的解釋。泡沫經濟: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泡沫經濟寓於金融投機,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最後必定泡沫破滅,導致社會震盪,甚至災害性的後果。
傳統政治經濟學教材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依託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俄羅斯經濟學家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物質 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