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知道什麼是宏觀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宏觀經濟學主要觀點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問題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 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經濟模型可以用於分析許多領域的決策。我們把有些領域歸入微觀經濟學中,而把其他領域歸入宏觀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選擇,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試圖影響它們的選擇。微觀經濟學問題包括解釋消費者如何應對產品價格的變化以及企業如何決定收取什麼樣的價格。微觀經濟學還涉及到政策問題,如分析減少未成年人吸煙的最有效方法,分析批准銷售一種新處方葯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分析降低空氣污染的最有效方法。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研究作為整體的經濟,包括諸如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這樣一些問題。宏觀經濟學問題包括解釋為什麼經濟會經歷衰退和失業不斷增加的時期,以及為什麼在長期內有些經濟體比其他經濟體增長得快得多。宏觀經濟學也涉及政策問題,如政府幹預能否降低衰退的嚴重性。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的區分並不是嚴格且固定不變的。許多經濟情況既涉及微觀經濟也涉及宏觀經濟的層面。例如,企業投資於新機器和設備的總體水平有助於確定經濟增長的速度—這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但要了解企業決定購買多少新的機器設備,我們又需要分析單個企業所面臨的激勵—而這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 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2)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以實現個體效益的最大化。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問題,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即研究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則是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運行情況的經濟變數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這些總量包括兩類,一類是個量的總和,另一類是平均量。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4)基本假設不同。
Ⅱ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是怎樣劃分短期和長期的
微觀上的短期與中長期的區別是在於某些生產要素是否可變
生產問題中 要求利潤最大化時 考慮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 那麼一般就認為勞動是可變要素 廠商可以隨時(以固定的工資)僱傭和解僱工人 而對於資本 則認為是在短期固定不變的 但是在中長期則可變 那麼短期的最優化只取決於勞動的選擇而中長期則考慮兩種要素的最優組合
有些問題會說短期供給剛性 長期是彈性的 說明短期要素都不可變 則產出固定 漲價或跌價並不影響產量 但是中長期時廠商可以考慮最優化的產出
宏觀上的短期與中長期的區別在於「調整時滯」 其實和微觀的要素可變平行但是對象不同
宏觀著眼於總產出 社會平均價格 失業率(也就關系著社會平均工資) 貨幣流量(也就關系著利率) 所以如果社會平均價格 平均工資 利率在短期出現(外生的/意外的)沖擊時 這些變數將不會調整到新的均衡 而是停留在原地 出現一些扭曲 而長期這些變數將調整到新的均衡
另一種說法就建立在預期理論下 認為短期這些變數還沒有調整到預期 而在中長期將於預期一致
Ⅲ 宏觀經濟學內容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英文概述
Macro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deals with the performanc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a national or regional economy as a whole.Along with micro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is one of the two most general fields in economics. Macroeconomists study aggregated indicators such as GDP, unemployment rates, and price indice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hole economy functions. Macroeconomists develop models tha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factors as national income, output, consumption, unemployment, inflation, savings,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 contrast, microeconomics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actions of indivial agents, such as firms and consumers, and how their behavior determines prices and quantities in specific markets.
While macroeconomics is a broad field of study, there are two areas of research that are emblematic of the discipline: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hort-run fluctuations in national income (the business cycle), and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s in national income).
Macroeconomic models and their forecasts are used by both governments and large corporations to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and business strategy.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歷史簡介
亞當·史密斯於其著作《國富論》中即已討論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原因與條件。而一直到二十世界初期的主流經濟學家,對於的討論多著重於經濟成長的方面。
在1929年至1939年間,歐美自由經濟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歷史中這現象被稱為經濟大蕭條或經濟大恐慌,這經濟大蕭條期間,失業嚴重,產量又下降。
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當時主流學者不認為經濟衰退是一個嚴重且長久的現象。這些所謂的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延續著《國富論》的觀點,認為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就如同一隻全能的黑手(看不見的手),可使經濟平穩的運作。但古典學派有一個極端的看法,就是完全否定了需求不足與失業嚴重存在的可能,其看法以當時法國經濟學家賽依(Jean-Baptiste Say ,1767年—1832年)為代表,他認為供給可以創造出同額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後人稱為賽依法則(Say's law)。
但上述的看法卻與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狀況不符合。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將近十年,但嚴重的失業現象卻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凱因斯(J. Keynes,1883年—1946年)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或簡稱為《通論》,而這也代表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凱因斯認為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提出各種政策以刺激需求,進而達到減緩失業與恢復經濟繁榮的目的。
但到了1970年代,新的總體經濟問題又產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間,歐美各國陷入二次大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因石油危機、高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產生的問題,逐漸的凱因斯理論受到了另一些不同理論的挑戰。
這些理論包含了以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2006年)為代表的貨幣學派(Monetarism)和以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r.,1937年— )與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年— )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New Classical School)或稱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的理論。而米爾頓·傅利曼與小羅伯特·盧卡斯分別於1976年和1995年因此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國家既有的各種生產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以及資本)實際上會有多少被投入於各生產部門,並且研究投入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以及研究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具體來講,有一下三大研究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有時候也被稱為經濟周期理論或者經濟危機理論。其研究的主題是為什麼一些國家的國民收入在其長期增長趨勢中會出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現象。
經濟增長問題
主條目: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問題也被稱為經濟增長理論或經濟發展理論。其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在特定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制約和促進國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規律。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講,拉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增長的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俗稱「三架馬車」。
[編輯]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有時也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或失業理論。具體來講就是研究一個時期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就業量(或失業量)是怎樣決定的。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宏觀經濟學主要觀點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宏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Ⅳ 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復習重點
一、名詞解釋。
1.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在一個國家領土范圍內,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P428
2.均衡產出:和總需求相等的產出稱為均衡產出或收入。P446
3.乘數: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P463
5.產品市場均衡:是指產品市場上供給與總需求相等。P486
6.IS曲線: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此這條曲線稱為IS曲線。P487
7.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陷阱:凱恩斯認為當利率極低時,人們為了防範證券市場中的風險,將所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同時不論獲得多少貨幣收入,都願意持有在手中,這就是流動性陷阱。P495
8.LM曲線:滿足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下的收入y與利率r的關系的曲線稱為LM曲線。P500
9.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貨幣政策:是指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P518
11.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數量的公共支出)而對私人消費和投資的抵減。P523
12. 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P546
13.經濟滯脹:又稱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即大量失業和嚴重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情況。P572—576
14.通貨膨脹:指一般物價水平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以較高幅度持續上漲的一種經濟現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線:反映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短期曲線表現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表示在短期里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存在一種替代關系。長期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直的曲線,表示在長期里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是一種獨立的關系。P625—632
16.自發消費:與收入變動無關的消費。即使收入為0,也需要的消費。
17.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總量的擴大。表現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長。
18.中間產品:指購買後不是用於最終消費,而是用於轉賣或進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勞務。
19.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超過資本廣化或人均儲蓄在與補充原有資本折舊和配備新工人後)而導致人均資本上升的情況。
1.消費的決定:家庭的消費支出主要由什麼因素決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當年收入決定。某個家庭當年收入越高,其消費支出就會越大。這主要從消費函數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響因素還有:1、家庭財富擁有量,財富越多則當年的消費就越高。2、家庭成員一生中的總收入,一生中的總收入越大則任何一年的消費量都會增大。3、周圍人群的消費水平,周圍人群消費水平越高,則本家庭受影響越大,看齊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當年消費越大。
2.平衡預算乘數在哪些情況下等於1?
答:平衡預算指政府預算收入等於預算支出。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平衡預算指政府支出G來自於等量的稅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稅收T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作用可以通過乘數來反映。
在四部門經濟中,
[img,293,118]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481.png[/img]
要使平衡預算乘數=1,應當是[img,83,23]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889.png[/img],即是在只有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三部門經濟中沒有內生變數的稅收。或者在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際市場構成的四部門經濟中,沒有內生變數的稅收和進口。
3.經濟學家認為輕微的通貨膨脹對經濟擴張有利,試說明理由?
答:堅持這種觀點的經濟學家認為,由於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為節約交易成本,勞資雙方喜歡簽訂長期勞動合同關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歡簽訂長期購銷合同,由於這種長期勞動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廠商工資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對穩定,而通脹又使產品價格上升,從而使使廠商的實際利潤增加,刺激廠商增加投資,擴大生產,全社會產量和就業都增加。
4、試說明圖中A、B兩點的經濟涵義。
[img,233,181]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380.png[/img] r%
A 10%
2% B Msp=L2(r)
貨幣投機需求Msp
答:A點:利率處於最高點,未來利率只降不升,債券價格只升不降,人們只願意持有債券,不願意持有貨幣,此時貨幣投機需求為0。
B點:利率處於最低點,未來利率只升不降,債券價格只降不升,人們只願意持有貨幣,不願意持有債券,此時貨幣投機需求為∞。不管有多少貨幣人們都願意持有在手中,處於凱恩斯貨幣需求的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實效。
5.向右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隱含的政策含義?
答:菲利普斯曲線反映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的反向變動關系。政策含義是政府在進行失業與通脹治理時,先確立一個「臨界點」(即失業率與通脹率的社會可接受程度)。如果失業率超「臨界點」,要求政府實行擴張性政策,以較高的通脹率換取較低的失業率;如果通脹率超「臨界點」,要求政府實行緊縮性政策,以較高失業率換取較低的通脹率。
6.什麼是「內在穩定器」?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財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內在穩定器也稱自動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財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和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是政府「穩定經濟的第一道防線 」。 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財政政策有:自動變動的稅收(特別累進稅制)、政府轉移支付和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7.簡述超額准備金產生的原因?並簡要說明市場利率變化如何影響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率。
答:超額准備金指「銀行實際貸款低於本身貸款能力」,其差額部分就是超額准備金。產生原因在於:銀行找不到可靠的貸款對象,或企業預期利潤率太低不願意借款,或銀行認為利率太低不願意貸出等等。對商業銀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負債業務,如果不能放貸出去,同樣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將刺激商業銀行放貸積極性,從而超額准備金減少。反之,准備金增加。
8.畫圖用AD-AS模型簡要說明經濟滯脹的成因?
答:滯脹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即大量失業和嚴重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情況。如發生在上西方資本主義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主要是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限產提價,石油依賴程度高的國家進口原油價格上升,導致國內生產成本提高,總供給下降的沖擊。
如圖:
[img,344,250]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527.png[/img]
在總需求不變情況下,由於總供給刺激,AS1移動到AS2,均衡點發生移動,這時國民收入下降,有Y1到Y2,失業率增加;同時價格水平也上升,有P1上升到P2,出現通脹。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Ⅳ 宏觀經濟學通常將失業分為哪三個
摩擦性失業
由於求抄職的勞動者與需要提供的崗位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而導致的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結構性失業
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周期性失業
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Ⅵ 宏觀經濟學派的分類
古典學派
代表人物:亞當.斯密
代表作品:《國富論》
產生背景:英國工業革命推進,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到來。
理論要點:古典學派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們篤信薩伊定律,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古典學派認為完全競爭可以帶給社會最大的福利,政府只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每個人在追求自身福利最大的情況下,全社會就可以達到最大的福利。斯密等人一直強調經濟體系中自由放任(laisser faire)的重要性。
凱恩斯學派
代表人物:凱恩斯
代表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產生背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
理論要點:凱恩斯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
凱恩斯學派偏愛財政政策,認為財政支出為宏觀經濟體系中總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變化對經濟體系的影響最直接。貨幣政策效果不如財政政策直接、有效。凱恩斯學派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貨幣市場容易出現流動性陷阱,利用增加貨幣供給已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會完全失效,只有財政政策才是有效的。
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是凱恩斯主義的黃金時期。該派學者認為政府應積極利用經濟政策干預經濟體系,減少經濟波動。
貨幣學派
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
代表作品:《自由選擇》
產生背景:1973年,發生於西方的石油危機一方面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另一方面又是全球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即停滯性通貨膨脹。凱恩斯學派無法解釋這一情況。
理論要點:20世紀50年代末,弗里德曼提出貨幣數量學說,強調貨幣的重要性,認為貨幣是影響宏觀經濟的唯一因素。該學派認為貨幣流通速度應當是相當穩定的,當貨幣數量發生變動時,只會對物價產生影響,而且,只有貨幣數量影響物價,所以通貨膨脹是種貨幣現象。
貨幣學派承認財政政策短期內對宏觀經濟的作用,強調財政政策可能帶來排擠效應,財政政策的政策時延較長,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則無法確定。該學派認為政府應採取長期而穩定的政策法規,對經濟體系的干預應盡量減少,避免不當的經濟政策造成更大的長期波動,因此自由放任主義是最好的政策。
新古典學派
代表人物:羅伯特.盧卡斯
產生背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滯脹」
理論要點:20世紀70年代,盧卡斯等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凱恩斯學派的權衡性政策要能適用,政府必須先有一個理想的模型,這個模型不僅能說明過去的現象,也能預測未來,然後政府才能根據這一模型,決定適當的政策。
他們認為,人們的行為決定於其對未來的預期,當政府採取某種政策以達到某種效果,人的行為往往會針對這些政策加以調整,因此使得政府政策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政府政策不但長期內無效,短期內也無效,所以政府應採取自由放任政策,讓經濟體系自由運行。
新凱恩斯學派
代表人物:羅伯特.戈登和斯坦利.費雪
產生背景:凱恩斯學派雖然受到批判,但其後任何一個宏觀理論的基本構架都來自該派的理論。
理論要點:費雪等學者吸收其他學派的觀點,從個人行為基礎解釋凱恩斯學派的觀點。新凱恩斯學派試圖從勞工個人追求最大效用、廠商追求最大利潤的角度,來解釋勞動力市場上工資調整的緩慢。他們認為工資具有黏性,調整不易,當市場出現不平衡時,政府應當積極地更改經濟政策使經濟體系重回均衡。
亞當.斯密
凱恩斯
米爾頓.弗里德曼
羅伯特.盧卡斯
斯坦利.費雪
Ⅶ 經濟學根據其研究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根據其研究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錯)版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權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分類: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Ⅷ 經濟學中宏觀微觀的概念是怎麼分的
宏觀經復濟學(Macroeconomics)主要是針對國制家的經濟體系來講的。它主要通過通貨膨脹,失業率,利息和國內生產量各方面來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微觀經濟(Microeconomics)主要是講顧客有多少能力去買自己所需要的貨物,然後公司通過本利的比例而去決定需要生產多少貨物而滿足顧客的需要。另外,微觀經濟還講到一些可以影響市場的因素,例如顧客自己本身的喜好,市場的需求量比例,還有遠一點的壟斷。
Ⅸ 宏觀經濟學的定義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9)宏觀經濟學只把經濟劃分為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