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1城市經濟的作用及其運行問題
經濟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人類社會的共識。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局的發展。城市經濟是指城市空間范圍內,以非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為主體的經濟形式、經濟活動或經濟體系。城市經濟的作用①城市經濟是各部門經濟在城市空間范圍內的重要紐帶。②城市經濟是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經濟的發展,加深了社會分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④城市經濟對其經濟腹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導和推動作用。
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①空間上的集聚性與規模性。空間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質特徵,也是城市經濟的本質特徵。②系統上的綜合性與網路性。現代城市經濟系統通常都包括工業、建築、房地產、金融保險以及信息等系統。城市經濟系統是這些系統的綜合。這些系統之間、各系統內部各單位之間都存在種種經濟關系,他們相互關聯與交融,使城市經濟又具有網路性的特點。③運行商的開放性與外部性。④績效上的高效性與裂變性。城市的人均投資低於農村,而投資取得的效益卻比農村高。城市經濟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經濟以較高的速度不斷增長和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質的飛躍,呈現裂變性的特徵。
城市經濟運行的問題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的問題。②城市空間規模增長管控問題。③城市經濟空間與城市經濟空間的合理配置問題。④城市空間范圍內產業結構問題。⑤城市空間范圍內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問題。
對上述城市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探討,是城市經濟學的主要任務。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空間集聚與城市化經濟、城市空間規模經濟與增長管控城市空間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間內的產業結構、城市經濟增長與發展、城市土地經濟、人口經濟財政金融經濟、管理經濟、住宅經濟、福利經濟、基礎設施經濟、交通經濟、物流經濟、環境經濟以及城市與區域經濟等。
2城市經濟學學科的發展
城市經濟學是隨著現代城市及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多數學者認為,1965年美國人威爾帕·湯普森編寫的《城市經濟學導論》的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的誕生。西方城市經濟學發展非常迅速。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形勢的需要,城市經濟學才被介紹到我國,並且發展迅速,很快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經濟學的學會及系所,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城市經濟學科理論與實際人才。我國城市經濟領域的權威性學術團體——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的宗旨包括:開展城市經濟理論前瞻性理論研究,總結城市發展經濟經驗,傳播城市現代化建設理論信息,推動全國學術研究成果交流,繁榮城市經濟,促進城市發展。
我國城市經濟學學科發展的新形勢:(1)學科理論基礎和理論體系研究將會進一步加強。(2)城市經濟學研究將會更加註重實踐性並將直面重大問題。當今城市社會的城市化規律與方針政策問題城市經濟增長中經濟組織結構、社會政治制度結構的作用及其對策、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城市競爭力問題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實踐實踐中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難題,都是目前的研究熱點。(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將有大的變革。①個性化研究開始出現,「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計算機應用更加頻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經濟學數量經濟模型,採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大量的數據統計分析。③由專門化研究走向綜合研究趨勢明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研究將成為必然選擇。(4)城市經濟比較研究也將成為一個趨勢。城市經濟研究將逐步擺脫對單一城市的研究,開始注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研究。
❷ 城市經濟學的出路
淺議城市經濟學的整體性與理論框架
一、整體性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
(一) 世界整體性的根源和表現
我國古代哲學家早有"宇宙同源"的思想,認為宇宙源於"元"、"氣"、"一"等等。近代唯物主義認為宇宙的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
現代系統論的產生,實際提出了"宇宙同構"的思想,認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的。其中最基本的系統形式應該可稱之為"點輻射"或"點衍生"形式。"點輻射"的常態存在形式就是"中星-衛星"結構。大到太陽系、小到原子都是這種結構。現代區域的存在形式越來越看的清楚,是以"城市"為"中星",以周圍次級城鎮村為"衛星"的地理結構。"點衍生"的常態,在自然界表現為門、綱、目、科、屬、種系統,在社會表現為行政、宗法、宗教各類系統,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產業結構、管理結構各類系統,如此等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宇宙的普遍規律三條,現代思維科學提出"老三論"、"新三論",實際是共同提出了一個"宇宙同律"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城市經濟的發展是一部極其豐富的哲學教科書。城市經濟中存在的各種現象的相互關系及其發生、發展都可以用哲學上的"三條規律"和"老三論"、"新三論"得到完整解釋。城市經濟學自己所揭示的城市化規律、城市發展規律也都具有普遍性。城市經濟學的教學科研任務歸根到底也就是要充分、正確地揭示和闡釋這些普遍規律,以指導城市工作者的實踐。
(二)世界整體性的機制和過程
世界的整體性的提出是由於物質的永恆的運動、發展和變化。其運動、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和軌跡就是空間維的輻射和時間維的衍生,而"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規律
世界的整體性之所以持續維系而不崩潰,乃在於世界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系性,牽一發而動全身;世界萬事萬物的相互依存性和相互作用,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還在於宇宙演變過程中形成的結構的層次性和有序性。城市經濟的存在就具有這種內外整體性。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整體。城市內部也是一個整體,任何城市要素都是普遍聯系的、互相依存的和具有有序的層次結構性的。
世界的整體性又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定式,它是發展變化的。其一般規律是由無序到有序、由不甚緊密到緊密、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城市經濟的整體性也是如此。所以,以下結論是真理:
任何整體性描述形成之日就是它開始過時之時。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長青!
但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又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整體把握,又離不開理論的抽象,怎麼辦呢?
二、世界整體性的系統把握與辨識
(一) 系統分類
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統的形式存在著,因此首先可以和必須進行系統分類,要分清系統的層次性及其相互關系。認識城市經濟對城市系統首先進行正確的分類是前提性條件。其一、從城市經濟的外部聯系和關繫上,不難看出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微觀經濟分類的必要性和科學性;其二、從城市經濟的內部聯系和關繫上,不難看出多角度多層次分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 概念建構
任何事物的系統存在形式都需要用概念加以抽象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質和現象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也都需要運用概念加以抽象把握。世界的整體性反映為人的認識的整體性,便需要用概念體系的整體性來表達。任何科學體系無不表現為它的科學范疇體系,而此科學的"完整性"無不要以它所建構的范疇體系是否完整來檢驗和表達。
根據自然科學和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學科範疇系統的形成一般存在以下軌跡:首先是"主體"概念和"客體"概念的產生;然後,從主體概念中衍生出"結構"、"功能"等概念。(結構一般是事物特點和性質的根據,而功能是事物地位、作用、效益的基礎。)從客體概念中衍生出"環境"、"空間"、"條件"等概念;從二者的結合上,自然產生"發展(變化)"及其規律性的概念;在"有人系統"中,"管理"和"經營"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了。在自然科學中,其體系的形成主要是前三方面概念和范疇的運用、變化和組合;在社會科學、農業科學中,其科學體系的形成則無非就是上述四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的運用、展開、衍生和排列組合。
城市經濟學是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出生"較晚的一門經濟學,80年代初才由西方傳入中國,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其理論體系自然還處於見仁見智階段。本人的《城市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就是根據以上認識形成的。根據城市經濟的特點、研究需要和本人的經驗乃有發展、結構、環境、效益、區域、管理六篇及其相關18章的出現。這個學科範疇、概念體系的建構,當然還不能說已經十分完美,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
(三) 相關分析
系統分類與概念建構 是否科學、合理、完備,很重要的檢驗工具就是系統之間與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關系的分析。從這種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統之間和概念之間相互接近、相互依存的程度和層次性。不過,這種分析也要分層次進行。
首先是兩維關系的分析,也就是兩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或正向、或負向、或線形、或非線形)關系。例如城市化率與人均GDP便具有正相關關系,而第一產業比重與人均GDP則具有負相關關系;而城市人口、生產要素密度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是先正向而後負向的。這些相近的概念就必須有序"編織"在一起進行系統研究
其次是多維關系分析,這是兩維關系分析的必然,是對事物要素相關關系進行整體分析的要求。從上述兩維分析中,不難看出城市化率、人均GDP值、第一產業比重具有多維連帶關系,經濟密度、經濟效益、GDP 值也具有多維連帶關系。再如,警力成本、犯罪損失、社會成本之間,環境污染損失、環保投資、社會成本之間也都是多維相關關系。
多維關系有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有的則只能進行定性分析。本書的六篇其相互關系就是如此。第1篇是"發展",後面5篇(結構、環境、效益、區域、管理)均與發展相關,無一例外;同樣地,第2篇"結構",與其前後的5 篇(發展、環境、效益、區域、管理)也是息息相關的,無一例外;如此類推。也就是說,各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整體。同樣地,全書18章也都不是孤立的,也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整體。
再次是矩陣聯系和關系,這是多維聯系和關系的標准模式。這種聯系的普遍性在產業界已經首先得到充分揭示和證明。作為對客觀事物進行反映的理論體系,其實也具有這種內在聯系的奧秘。發現和整理這種標准聯系,有助於理論體系建構的科學化和完備。本書曾為此做過嘗試,是否成功有待後來者評說和完成。
三、城市經濟學理論整體性的把握與探索
根據以上認識和探討,我們用矩陣的形式把全書內容作了7×7的排列,其中,1-6各排各列的內容,皆摘自原書六篇。每列的內容即每篇的內容提要,每行的內容則是每篇可以寫入而沒有寫入,相當於"輸出"到其他各章(各列)的內容。第7行第7列是進一步考慮到內容的完整性新補充進去的。我們試圖用這個理論矩陣來說明自己對城市經濟學的整體性及其各部分相互聯系和關系的理解。下面就是這一矩陣體系:
綜觀上述理論矩陣的形成,我們體會以下特點:
1、是城市發展歷史邏輯和城市經濟學研究方法邏輯的統一。歷史邏輯可以從矩陣的主對角線去看,可以發現體系結構遵循從"城市發展"的歷 史開始,繼而有結構、環境的城市問題,20世紀60年代之後,城市效益、城市區域、城市管理問題相繼進入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而方法邏輯可以從行列關系來看,發現城市經濟學理論分析蘊涵著的系統方法,即從城市經濟學研究對象總的目標系統出發,有層次有先後地分化出具體的研究子系統,並指出了這些子系統之間相互關系,從而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了城市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性。
2、它是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的統一。正如該書自序中已經指出的,本書體系的出現也不完全是邏輯推理的產物,它是作者有感於城市發展中存在的現實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有針對性的安排。例如,城市化的客觀規律問題、城市基礎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城市空間結構問題、公共經濟問題、城市規模效益問題、城市環境問題、外部經濟問題和城市區域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正是傳統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沒有關注或很少關注的。而這些問題恰恰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大量發生的,急需理論的指導,特別是我國自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後,城市經濟的發展更需要理論指導的支持。這些實際感受對這個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它是演繹法和歸納法的統一。演繹法是指由研究對象的界定到科學范疇的展開,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科學,在這個研究對象的界定下,將經濟學的研究分為六大范疇展開,並用理論矩陣形式加以表現,體現了演繹法的具體運用;而該矩陣通過對城市發展、城市結構、城市環境、城市效益、城市區域、城市管理6行6列的綜合研究,最後都歸結到城市系統經濟運行、城市系統經濟關系和城市系統經濟規律的研究,體現了歸納法的應用。
4、它是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的統一。城市經濟學從一般理論范疇歸屬來看是屬於應用經濟學,即一般認為它是運用理論經濟學原理分析解決城市經濟問題的。但是,由於城市經濟學所要揭示的空間經濟問題、外部經濟問題、聚集和擴散經濟問題、分布問題等等,往往不能直接在傳統經濟學理論體系中找到系統的原理,不得不在一邊研究城市經濟的實際應用問題時,一邊同時研究這些實際應用問題所涉及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問題。實際上,應當也有一門能夠解決城市經濟問題、區域經濟問題、產業經濟問題等中觀性經濟問題的理論經濟學,但是,這一學科還遠遠沒有形成,從而使城市經濟學在完成城市經濟實際問題的研究任務的同時,不得不涉及理論經濟學問題的研究。從這一意義上說,城市經濟學的某些內容又是理論經濟學。這個矩陣對作為理論經濟學的中觀經濟學的誕生也許會有一定幫助。
❸ 區域經濟學 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聚集、擴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類生產要素,在其經濟活動中能夠實現商品和要素的集聚與擴散,是區域內資金、商品、技術、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區域經濟的產業聚集點。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聚集了許多優勢行業和大量競爭力較強的企業,總體經濟實力明顯強於周邊其他地區,能夠較快的開發出新的產品以及新的技術,不但加強了該區域的整體經濟對外的競爭力,也增加了區域內部的經濟收入,能夠帶來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業機會。同時,為整個區域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以及經濟收入,優化區域產業的配置。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較為先進的機器設備能夠較快的被生產出來以及較快的運用到區域內的各個生產中去,使一些較好的管理機制和技術能夠服務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從各個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城市是一定層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其目的是保證城市按照規劃,有計劃、有組織地合理發展,維護城市現有各項市政公用設施的完好,充分發揮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進城市及區域經濟與社會綜合發展或功能的發揮。同時城市又是區域性公司、企業等組織的管理機構匯集地,通過其指揮決策系統,發揮投資決策和產業配置、生產組織功能。
(四)以城市為中心,逐步向外發展,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不同層次的規劃實踐。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由於地租的過高、交通變得擁擠、生產生活成本過高,這時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生產資本逐漸向次核心經濟區轉移。如此,次邊緣區、邊緣區的經濟的發展逐漸加快。 二、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
(一)城市具有規模優勢和經濟實力,是區域內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其經濟勢能遠遠高於周邊的地區。同時,城市的基礎設施完備,金融、商貿、運輸以及中介等服務機構配套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極強,對周邊地區產生很強的輻射力,通過這種特有的極化與擴散效應,帶動區域以的發展,各方面的建設與發展均快於或優於其所輻射的區域,起著導向與示範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形成較高生產力,利用國際經濟和新技術的積極因素,使生產要素達到最佳組合,形成新技術產業,實現城市工業化、現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對完整、一定規模的工業生產職能,提供區域生產、生活必需的產品,同時具有一定的優勢工業和產業集群。
(三)城市與周邊農村之間存在著不同梯度的產業鏈關系,城市經濟的發展直接或間接的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的升級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升級與調整,這樣城市經濟也就進而帶動了農村經濟以至促進了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城市的精神文明成果傳遞區域內各個地區,為區域的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創新功能
城市具有較強的綜合創造能力,是各種新觀念、新思想的誕生地或首播地,是新體制、新機制的發祥地或示範地,其創新功能主要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因此城市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區域的各項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城市作為區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研究機構和各類高素質的人才,信息渠道通暢,創新意識很強,對區域的全面創新和快速發展形成有力支撐。特別是像我國已進入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時期,城市化戰略成為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基本戰略之一。同時後工業社會日漸來臨,信息與知識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作為信息交流與知識創新中心,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更趨重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新認識中心城市,賦予其新的內涵和地位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四、龍頭作用
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城市憑借各種優勢通過聚集作用,進而產生規模聚集效益,提高城市經濟效率,使城市經濟成為所屬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具體體現為:
一、對區域內經濟發展有示範效應。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都走在其他地區的前面,對區域內的發展起到很好的示範效應。
二、發揮擴散功能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固定資本、人才資源、技術、信息、產業等向周邊乃至全區域的輻射,帶動了整個區域整體經濟實力發展。
三、協調周邊經濟發展加強區域內經濟聯系與合作。城市能夠協調、監督與控制區域內的經濟發展運行狀況,通過統籌運用經濟杠桿,加強區域經濟的綜合平衡與治理,進而加強區域內的經濟聯系與合作。 總而言之,城市經濟可以通過多種方面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給予影響,以達到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❹ 城市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城市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隻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後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後,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歐美各國、日本、前蘇聯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城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的需要,這與社會各界對城市經濟學這一學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因此,認識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有助於我們揭開城市經濟學的廬山真面目。 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並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研究城市發展規律,是通過對城市化基本規律的揭示,探尋城市發展的一般條件、動力及過程,這對於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結構,是通過對城市三次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以及空間結構的分析,以期對城市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這對於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環境,是通過對城市人居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闡述,提高人們對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認識,這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城市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效益,是通過對城市經濟整體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規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來探索提高城市經濟效益的途徑和方法,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區域,是通過對城市經濟區域形成與發展的剖析,尋求城市與區域共同發展的機制,這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經濟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職能、方法、途徑,這對於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義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過對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之間關系的梳理,實施有效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這對於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是有意義的。綜上所述,城市經濟學是為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服務的一門應用學科。
❺ 城市經濟學的的發展要求論文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版其規律的經權濟學科。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我國目前把城市經濟學作為二級學科區域經濟學下面的三級學科。
涵蓋方面
1、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
城市經濟學相關書籍
3、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
4、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
5、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研究內容
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
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衰退、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等;
城市內部結構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❻ 城市經濟學研究什麼
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有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由於城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必然受到社會、政治制度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產生的城市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別。西方的城市經濟學以研究城市內的各種市場,以及力圖解決現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類社會問題作為對象。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經濟學著重研究城市經濟體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在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揮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種經濟關系;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及其解決辦法;縮小城鄉差別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過程等。
城市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同其他專業和部門經濟學,如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對外貿易學、運輸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和土地經濟學等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在研究過程中吸收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但城市經濟學以城市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有機體,綜合考察其經濟活動、經濟結構和經濟關系。
城市經濟學也是城市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會學、城市政治學、城市規劃學、城市建築學、城市生態學、城市環境學、城市地理學、城市交通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
❼ 城市經濟學對城市規劃有什麼作用
業務培養目標: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決策咨詢、房地產開發等部門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開展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城市生態規劃、園林遊憩系統規劃,並能參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城市開發、房地產籌劃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規劃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城市規劃、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區域規劃等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城市規劃設計等基本訓練,掌握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管理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城市規劃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2.掌握與城市規劃學科相關的知識,具有綜合分析城市問題、協調解決城市問題的能力;3.具有城市規劃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國家有關城市發展和城市規劃的方針、政策和法規;5.了解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主幹課程:主幹學科:建築學主要課程: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理論與城市發展史、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區域規劃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綜合社會實踐、城市認識實習、城市總體規劃實踐、計算機應用實踐、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少於40周。修業年限:四年或五年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❽ 城市經濟學是什麼、有什麼區別於普通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Urban Economics) 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
城市經濟學以城市的產生、成長,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整個歷史過程及其規律,以及體現在城市內外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 我國目前把城市經濟學作為二級學科區域經濟學下面的三級學科。
❾ 城市經濟學的簡介
城市經濟學用經濟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預測城市現象與城市問題。其研究重點為探討城市重要經濟活動的狀況,彼此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城市與其它地區和國家的經濟關系等。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各國,大量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城市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如住宅、交通、環境、公共設施不足等,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為了探索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的方法,開始把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於是產生了城市經濟學。 1、城市經濟的基本理論,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規模、類型、性質、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過程、特點,以及在各種生產方式下的表現;城市經濟的外部關系,城鄉對立運動及其規律;
3、城市經濟的內部結構、空間結構和經濟關系;
4、城市中的公共經濟、市政建設和城市財政;
5、其他城市經濟問題,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業等。 城市經濟結構與城市成長
包括城市產生、城市化、郊區化、都會化、城市衰退、城市發展結構、城市特性、城市規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設等;
城市內部結構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城市公共服務及福利設施
包括城市財政、公共服務設施(如水、電,公園等)的供需狀況;
城市人力資源經濟
包括就業、消費、遷移、貧民、人力資源、投資等;
環境與城市生活質景
包括公害預防及處理、防範犯罪、舊城改造等;
其他方面
城市發展政策。
❿ 城市經濟結構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經濟結構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以無錫、蘇州經濟發展特徵比較為例
錢楓林,吳園一
本研究通過統計數據實證分析,初步揭示了無錫、蘇州兩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及驅動內因。分析結果表明:無錫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高於蘇州,蘇州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有明顯特點,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比重上與無錫差距較大,支撐蘇州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動力是第二產業,其中工業經濟佔主導地位。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江蘇 無錫 214000
【關鍵詞】:無錫;蘇州;產業結構;非公有制經濟
【分類號】: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特點和差異的比較研究,已成為地方政府和理論界所探討的重要課題。無錫與蘇州兩市地域相連,同處長江經濟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模式、資源條件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當前經濟理論界對兩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地位及特點給予了較大關注。由於兩市人口、地域面積有較大差異,本文以2002年經濟指標為基礎,主要選用相對指標和人均指標進行兩市經濟差異對比分析,通過產業結構特徵和非公有制經濟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實證分析無錫、蘇州兩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及特點,以探究經…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