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那裡有稅收經濟學的復習資料,跪求
網路文庫網頁鏈接
名詞解釋
1、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因向國家繳納稅款而承受的貨幣損失或經濟福利損失。
2、稅收超額負擔:稅收造成了價格的扭曲,使生產者得到的價格低於消費者支付的價格,這樣,價格便不能真實反映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因此損害了價格作為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信號作用,造成了額外的經濟效率損失,這稱之為稅收的額外負擔。
3、稅收彈性:稅收彈性是指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比率。稅制設計應當使稅收具有較好的彈性,一般來說應使ET≥1。 4、
稅收乘數:稅收乘數反映了稅收與國民生產總值變化之間的關系,一般表示為△Y/△T=-b/(1-b)。稅收乘數為負值,表明稅收變動與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呈反方向,即稅收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減少,稅收減小,國民生產總值增加。
5、稅收轉嫁:稅負轉嫁是指納稅人在名義上繳納稅款之後,主要以改變價格方式將稅收負擔轉嫁給他人的過程。
6、彈性反比法則是指為使稅收超額負擔最小化,商品課稅的稅率應與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成反比,需求價格彈性小的商品應實行高稅率,彈性大的商品應實行低稅率。
7、稅收歸宿是指稅收負擔採取一定的方式轉嫁之後最終的歸宿,即稅負運動的終點。
8、稅收效率:稅收效率指政府征稅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的管理效率。它可以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和稅收本身效率兩個方面。
9、稅收政策是政府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通過一定的稅收手段,調整市場經濟主體的利益關系,給以強制性刺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市場機制運行的一種經濟活動及其准則。
10、稅收效應:是指納稅人因國家課稅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應,從另一個角度說,是指國家課稅對消費者的選擇以至生產者決策的影響,也就是稅收對經濟所起的調節作用,稅收效應可以分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兩個方面。
Ⅱ 通過網路授課學習稅收經濟學,那些地方是學生反映聽不懂的
學習那些地方是學生,反映聽不懂。這個你得問一下,你就說的老師。你們教的學生,他們的情況。
Ⅲ 財經類專業稅收學是不是很差勁
稅務專業可以報「稅收學」。稅收學是一門系統地反映稅收理論、政策、制度和管理內容的學科,也是我國財經類教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要課程。
國內稅收學的領域包括:
(1)稅收經濟學。側重研究稅收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關注稅收宏觀調控政策選擇及其評價。
(2)稅制工程學。側重現行稅制的經濟效應分析及政策評價,同時涉及對國際稅收問題的研究。
(3)稅收法學。從法學+經濟學角度出發,側重稅收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關注稅收法律關系、稅法原則、立法體制和納稅人權利等問題。
(4)稅收管理。從政治學+管理學角度出發,將稅收管理納入公共管理的范疇進行研究,關注稅收行政效率的提高。
(5)稅收籌劃。從經濟學+管理學的角度出發,以企業納稅人為主要服務對象,探討合理降低稅負的途徑。
畢業後就業方向主要在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公司等稅務咨詢代理機構及財政、稅務等政府部門、銀行、工商企事業單位從事稅務、財務相關工作。
Ⅳ 大學稅收經濟學(中級公共經濟學、財政學)問答題一道求解
就是政府角色么,第一第二定理都是強調市場會自動達到帕累托最優,但是效率最高不見得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所以引入政府二次分配,讓大家的效用平均一些
Ⅳ 稅務專業屬於財經專業嗎
稅務專業屬於財經專業。
財經類專業是指經濟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常見的專業包括市場營銷、會計、人力資源管理、金融、國際貿易、企業管理、統計、財稅等。
稅務專業(學科代碼:020110)屬於應用經濟學科,是近年來社會需求增長較快的一個新設專業,它以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稅務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培養學生理解國家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以及分析企業稅務發展戰略的能力。稅務專業培養精通稅收理論和稅收實務的高級專業人才。在培養模式方面充分發揮外語、財管等方面師資雄厚的資源優勢,注重培養學生涉稅管理能力和涉外溝通能力。現在國際化企業對高級涉稅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稅收基本理論和實務知識、會計知識、財務管理知識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既精通稅收知識,又具備財會知識,同時擁有良好的外語應用等復合性能力。稅務專業是該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新設立的。
二、主要學習課程
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稅收學、中國稅制、稅收管理、稅務代理、稅務籌劃、外國稅制、國際稅收、西方稅收學、會計學、成本會計、預算會計、管理會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經濟法、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等。
三、畢業生需要具備的素質
(一)知識結構
通過理論教學,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知識:
1、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外貿應用文寫作、財經應用數學、計算機應用、英語等基礎知識;
2、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國家稅收、稅法、稅務代理實務、基礎會計、成本核算、財務會計、財務管理、企業管理、金融及國家財政、稅收等經濟法規方面的知識;
3、掌握計算機基本原理及系統操作、維護等專業基礎知識、掌握會計電算化等知識技能。
(二)能力結構
通過實驗、技能訓練和實習基地頂崗實習,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以下能力:
1、較強的稅務代理能力;
2、較強的賬務處理、編制報表、財務管理及審核單證等能力;
3、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會計電算化能力;
4、較強的社會公關能力、協調處理各種關系能力;
5、靈活運用相關法規處理糾紛;
6、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三)素質結構
1.思想政治方面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具有牢固的法制觀念和意識;
(2)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3)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鄧小平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2.文化素質
(1)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地理有初步的了解,有一定的藝術修養;
(2)具備計算機應用知識,熟練地運用現代化辦公手段;
(3)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通過英語綜合能力運用A級考核;
3.身心素質方面
具備健康的體魄,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較強的抗挫折能力和健康人格;
4.專業素質方面
(1)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包括稅收征管、稅法、稅務代理實務、經濟學、財務管理、財務會計、公司理財、法律、金融等;
(2)掌握本專業的操作技能,適應崗位快,動手能力強,包括代理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務檢查、製作涉稅文書、制定計劃、賬務處理、會計核算、編制報表、電算化等;
(3)有一定的業務組織能力和業務開拓能力,懂得社交禮儀與習俗;
(4)通過考核獲得相應的崗位證書,包括會計上崗證、計算機證、外語等級證等。
Ⅵ 經濟學稅收問題,求解答
第一題,隨意假設稅款由買方或賣房承擔。例如由買方承擔,則其稅後需求曲線為q=50-2(p+5),即q=40-2p,與供給曲線的交點為p=13,原本交點為p=15,即買方承擔了[5-(15-13)]即3元的稅額,賣方承擔了5-3=2元的稅額。(假設賣方承擔稅款結論相同)
第二題,廠商的有效規模為q=25,(取atc的導數為0),平均成本(也是價格)為p=125。當稅收全部由廠商承擔時,如果稅後收入低於125,會鼓勵廠商退出(直到使稅後收入提高至125為止)。因此最後的結果必然為稅前價格為125/(1-10%)=138 8/9,即稅收完全由消費者承擔。(如果由消費者承擔全部稅收,那麼價格調整使廠商收入低於125時會鼓勵廠商退出,從而使價格無法低於125,即稅收確實全部由消費者承擔)p=138 8/9對應的需求量為q=1222 2/9,相比於之前的需求量q=1250差了27 7/9,即退出了1家廠商。(舍小數取整)
那個圖怎麼看的啊,當供給曲線水平的時候,征稅使得供給曲線向上平移,平移量為稅收量,由於之後與需求曲線的交點與原交點的縱坐標差等於稅收量(原因是供給曲線水平,向上平移時完全沒有橫向映射,是這個詞沒錯吧),用數學式子表示就是kx+b=ax+c的交點縱坐標為a(c-b)/(k-a)+c,kx+b+n=ax+c的縱坐標為a(c-b-n)/(k-a)+c,兩者之差為-an/(k-a),顯然,k越大,這個數的絕對值就越小(k為正無窮時,這個數為0),k越小,這個數的絕對值就越大(當k為0時,這個數為n)。
Ⅶ 求楊志勇稅收經濟學
志勇編著的這本《稅收經濟學》為「21世紀高等院校財政學專業教材新系」中的一本。全書涵蓋稅收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包括稅制基礎、稅收原則、稅負轉嫁與歸宿、最優稅收與稅制設計、稅收征管、稅制改革、稅收秩序等內容
Ⅷ 稅收的經濟學認識對理解稅收概念有什麼意義
沒有概念
Ⅸ 求以 我國宏觀稅收負擔分析 為題的稅收經濟學論文
經濟學財政稅收稅收理論 - 我國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選擇和優化
據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發表的2005年度的「稅負痛苦指數(Tax Misery Index)指出 ,從2000年開始進入福布斯的統計以來,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指數便一路上揚,2002年位居第三,2004年位居第四,2005年更是以160的指數躍升全球第二。,我們無法客觀評價該指數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但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合理確定政府稅收收入規模,即確定一個合理的宏觀稅收負擔水平。在這一水平下,既能滿足政府對稅收收入的需要,又在整個的承受能力之內,不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因此,理性地界定宏觀稅收負擔的合理水平並實現其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界定:影響因素與國際經驗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影響因素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總體稅負水平,一般通過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稅收總量占同期GDP的比重來反映。准確把握一定時期的宏觀稅負水平,需要全面、充分、地考察和影響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因素,從中找出性的認識,正確處理宏觀稅負與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一定時期的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決定因素主要有經濟增長水平、政府職能范圍和政府非稅收入規模。
1.經濟增長水平因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與經濟增長水平正相關。經濟增長水平愈高,社會產品愈豐富,人均GDP的水平就愈高,這樣稅基就比較寬廣,整個社會稅收的承受能力就強。因此,經濟增長水平較高的經濟發達國家,其宏觀稅負水平要高於發展中國家。從上講,宏觀稅負水平增長應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協調同步。據有關專家測定,西方國家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通常大於1,而這一彈性系數在我國保持在0.8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2.政府職能范圍因素。一定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政府職能范圍的大小。政府職能范圍寬、事權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數量就多,宏觀稅負水平就應高一些,反之則低。社會中政府的規模和作用范圍日益擴大。政府職能范圍拓展,必將使政府支出的規模不斷膨脹,要求有較大規模的稅收來支持,這樣必然要求宏觀稅負水平不斷提高。在稅收收入成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一定時期財政支出占稅收收入的比重來反映稅收對政府履行其職能的支持程度。根據灰色模型的測定量,稅收規模對政府履行其職能提供穩定的支持,一般應滿足:-0.03<政府職能稅收支持的發展系數<+0.03.
3.從非稅收入規模因素。稅收並不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惟一方式和渠道。在衡量宏觀稅負水平時,需要考察政府通過非稅方式取得的收入規模的大小。因為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創造的可供分配使用的GDP是一個定量,政府的各種收入都來源於當期社會所創造的GDP,在滿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況下,通過非稅形式取得的收入規模大,通過稅收取得的收入規模必然減少。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以上繳利潤代替稅收,從而導致稅制結構簡單,稅收數量減少,財政收入中企業利潤的份額大,而稅收的份額則相應少,宏觀稅負水平也隨之較低。但是合理的稅負,則要求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相結合,統籌安排。從各國財政收入構成看,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稅收入。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 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中央政府的非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發展中國家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約為15%~25%.所以,稅收負擔並不是納稅人的全部負擔,政府取得財政收入也不僅僅只有稅收一種形式。要保證宏觀稅負水平合理化,首先應保證政府收入形式規范化。按照灰色模型的測定量,在政府收入形式較為規范的條件下,實際稅收狀態與稅收基本能力的發展系數的差距應小於0.03.
(二)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國際經驗
早在1983年,原世界銀行部顧問基思?馬斯頓採用實證分析,選擇21個國家,通過比較分析揭示了宏觀稅負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基本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低稅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的增長幅度、投資增長率和出口增長率、社會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均大於高稅國家。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變數關系是:稅收佔GDP的比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下降0.36%.高稅收負擔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這幾乎成為一個普遍的規律,而對低收入國家來說,提高宏觀稅負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尤為明顯。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各國在確定宏觀稅負水平時非常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對各種類型國家宏觀稅負水平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為30%以上;發展中國家稅負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間。
按照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發展中國家稅負水平的一般情況看,15%~25%這個區間的宏觀稅負水平較為適宜,比較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平均利潤水平。
二、我國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分析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經濟增長水平的比較
一般認為,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國家人均GDP水平增加,宏觀稅負水平也不斷提高。我國人均GDP水平自1991年以來一直保持著6%以上的年增長率,是宏觀稅負水平提高的基礎。但是由表2可見,從1994年以後,稅收佔GDP比重的增長要高於人均GDP水平的增長速度。我國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在1996年以前是小於1的,即稅收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從1996年開始,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超過1,在2005年達1.285.從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的變化,可以明顯地看出近幾年我國宏觀稅負在多年下降滯後轉向升高趨勢,具有一定的恢復性質。但是,這一上升的過程恰好發生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時期,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向相背離。
(二) 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政府執行職能需要的比較
我國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尚不完全清晰,政府職能的界定還存在不規范之處,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調整。但應看到,雖然我國財政收入逐年增長,仍不能完全保證政府職能部門運轉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不少基層政府仍是「吃飯財政」。我國財政在增加農業、、等重點支出方面雖然盡了很大努力,但仍然難以滿足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以教育為例,我國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佔GDP的比重1994年為2.19%,到2005年為2.54%,仍然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發展的需要看,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會不斷地增加,公共支出佔GDP比重的不斷擴大已是被許多國家發展實踐證明了的一個規律。目前我國在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縮小地區發展差異、促進要素流動、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等各方面都對公共支出水平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
我國財政除了公共支出增長的壓力以外,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潛在的財政支出負擔。多年的國債已經積累到相當規模,每年的國債還本付息支出已經佔了財政收入一個不小的比例。雖然1997年以後國債規模的擴大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有關,並不完全是因為財政困難所致,但是財政每年要承擔相當數量的國債還本付息任務。以2005年為例,國債還息支出達73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13.2%;國債還本支出為1579.82億元,占當年債務收入的37.8%.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和人口的老齡化過程中,為支付改革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的社會保障開支和承擔越來越多的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負擔,也形成財政潛在負債。沖銷部分國有銀行呆賬和地方政府償還債務也將是財政不可迴避的一個負擔。從這些方面看,我國目前稅收佔GDP比重水平與政府職能履行所要求的財力水平是不夠適應的。
(三)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企業負擔的比較
宏觀稅負水平與企業稅負有關,但兩者又是不同的。企業稅負水平主要取決於其適用稅種的實際稅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稅負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基礎性因素。宏觀稅負水平除了受稅種和稅率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稅基和稅源范圍的影響,即使稅種和稅率不變,甚至有所減少和下降時,如果稅基和稅源擴大,也有可能導致宏觀稅負水平上升。如歐盟各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採取降低稅率的措施,但其宏觀稅負仍不斷上升,歐盟經濟貨幣聯盟區域2005年稅收佔GDP比率高達45%,使宏觀稅負達到新高,比美國和日本高出14%.其原因就是歐盟各國在降低稅率的同時,採取了擴大稅基和加強征管的措施。因此企業的稅負輕重並不能簡單地看這個國家的稅收/GDP比率,而且要看這個國家基本稅種的稅率。
我國近幾年宏觀稅率上升,但企業基本稅種的名義稅率並沒有變化,工商稅收各稅種的法定稅率仍然保持在1994年稅制改革時的水平上。企業的實際稅率則是有升有降,一方面由於財稅部門加強稅收征管,糾正地方政府隨意減免稅收等措施而使實際稅率上升;另一方面,1994年以來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稅收優惠措施,如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對西部地區的稅收優惠、提高出口產品的退稅率等,則起到了降低企業實際稅率的作用。當然,在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企業之間,實際稅率的這種升降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比較客觀地看,近年宏觀稅負上升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增加了企業的稅負。
通過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我國政府制度內的收入(指預算內和預算外收入的總和)佔GDP的比重與國際上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接近,尚在正常范圍內。但是還存在相當大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加大了政府實際集中資源的比例。(2)我國宏觀稅負上升的過程中,企業的法定稅率並未提高,總體上講是屬於恢復性和發展性的上升。但是企業確實存在基本稅率較高與制度外非規范負擔過重的。(3)雖然宏觀稅負上升,稅收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政府為執行基本職能和滿足基本公共需要的財力仍然存在不足現象。(4)我國近年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GDP的增長速度,稅收彈性系數提高較多,與經濟低速增長時期擴張性財政政策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宏觀稅負水平的合理化並不單純是稅率水平調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