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理中為什麼要把握好控制的度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制約著其質的穩定性的限度、幅度、范圍。凡事必須講度。在管理中,把握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管理效益,同時也是管理者管理水平和管理藝術的重要體現。本文就如何做到管理適度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看法。
一、從嚴要求與民主管理相結合,把握好「法度」
依法治局,嚴格管理,是新時期加強正規化建設的重大舉措,其重要性已經得到各級管理者的普遍認同。但是,部分管理者尤其是基層管理者,在強調從嚴管理、嚴格要求的同時,卻對部屬的民主權益有所忽視,民主管理觀念比較淡薄。民主管理制度在有些單位已經流於形式,名存實亡,致使在這些單位出現「一嚴就死、一松就散」的現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管理者對「嚴要求」與「講民主」的辯證關系認識不足,沒有把握好嚴的「法度」。
用民主精神治理是我黨管理工作一貫的指導思想,也是我黨區別於其它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講民主的目的在於通過廣大人員的參與管理,增強其在管理中的主人翁責任感,最大限度地把幹部、下屬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提高管理的效果和單位凝聚力;而「嚴要求」也是為了增強單位凝聚力,提高單位正規化水平。從這一點來看,「講民主」與「嚴要求」是相一致的,二者並行不悖。其次,「講民主」是嚴要求的內在需求。有些同志認為嚴要求就是約束多一些,民主少一些,甚至不講民主,這是錯誤的。嚴要求只有建立在講民主的基礎之上,才能激發廣大員工的工作熱情,變「被動管理」為「自覺管理」,才能真正嚴得起來,嚴到實處;也只有發動群眾,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將「嚴」置於民主的監督之下,才能嚴得合法,嚴得規范,嚴得科學。再次,講民主也是依法管理的要求。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各民主黨派政治協商制度主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我黨發揚民主的基本形式,是溝通思想的主要橋梁,在現行《政治工作條例》中對其內容、組織目標、組織結構、召開會議的時機以及組織實施方法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說,依法管理包括了民主管理的內容,嚴格要求也必須體現在對民主生活制度的嚴格落實上。
隨著國家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深入發展,人員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普遍有所增強,各級領導和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強調從嚴要求的同時必須大力弘揚我黨民主管理傳統;要根據新情況,賦予新內容,創造新形式,使從嚴要求與民主管理做到有機結合,把握好「法度」,達到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才能不斷提高戰鬥力,完成我們使命和任務。
二、依法管理與說服教育相結合,把握好「理度」
當前,一提到嚴格管理,某些管理者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強制性的行政約束,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也往往容易偏向於重管輕教,甚至採取了一些與法律相違背的「土政策」。這種「一手硬,一手軟」的作法嚴重地削弱了管理的整體效果。
教育是管理的基礎。我黨的管理是建立在政治平等基礎上管理,是約束性的行政手段與思想性的教育手段的統一,既要管人,更要育人。因此,在強調依法管理嚴格管理的同時,還必須強調耐心說服,以理服人。要注重做好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講清道理,說服教育,啟發引導,使全體人員自覺遵守紀律,服從管理。實踐證明,離開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再完善,管理手段再先進,管理措施再周密,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嚴格管理與說服教育是辯證的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管理者在對部屬實施管理時,如果只是片面強調嚴格管理,而忽視耐心說服,就不可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管理的效果也就不能持久。反之,如果只是單方面的強調耐心說服,而忽視對部屬的嚴格管理,管理就容易出現漏洞和死角,導致放任自流和事故隱患。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嚴格的紀律與合理的統御是必需的。完全採用壓制的辦法,其結果縱然可以在表面上收到一些效果,也絕不能是鞏固的,更不會調動人員的自覺性,從人員自覺中發揮出無比的戰斗威力。要進行周到細致、有充分說服力的教育,簡單片面武斷的做法是不行的。只有把嚴格管理與耐心說服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教管結合、疏堵並舉,在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的基礎之上實施嚴格科學的管理,使得嚴格管理建立在「理」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達到管理教育的目的,管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嚴格要求與掌握標准相結合,把握好「尺度」
用法律法規管理人員,在具體管理實踐中,主要是要求解決一個管理標准問題,即要求依據法律法規嚴格管理人員,將部屬的一切行為置於法律法規的規范之下,做到人人、事事、時時、處處按法律法規辦事,使單位達到規范一致,整齊劃一的目的。當前單位管理中的多數問題往往是由於落實標准不嚴、標准不一造成的。
比如,在單位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管理者好大喜功,為了「爭彩頭」或出於私利目的,片面迎合領導「滿意」,不切實際恣意提高工作標准;一種是管理者出於「維護團結」考慮,充當「好好先生」,工作上只求「不出事」、「差不多就行」,任意降低工作標准。相對而言,後一種傾向更加普遍,更加嚴重。這兩種錯誤傾向都是極其有害的,不利於單位的正規化建設。在符合上級規定和實際情況下敢爭第一、敢奪「彩頭」的精神是應當鼓勵和大力提倡的,但違反法律法規和上級精神、不切實際的提高標准,勢必會造成形式主義,而且容易導致下屬怨聲載道,影響上下級之間的團結,不利於增強單位凝聚力和保持管理的持久性;好人主義表面看上去上下級關系處得不錯,實際上這樣的管理者早已在下級心目中失去了管理者應有的形象和威信,長久下去,想嚴起來將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無論從堅持標準的角度還是維護團結的角度講,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必須堅決予以摒棄。
法律法規是規范我們管理行為的基本依據和尺度,依法從嚴管理,說到底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來嚴格管理人員,做到嚴之有據,嚴之有理,嚴之有度。而決不是讓管理者隨心所欲,以個人的好惡為標准,也不是隨意制定違背法律法規規定的「土章法」來濫用職權。只有嚴格掌握法律法規這把尺子,防止「過」或「不及」,才能使管理工作擺脫「人治」,克服工作指導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不斷提高單位正規化水平。
四、日常養成與重點控制相結合,把握好「力度」
單位重突擊輕養成、重整頓輕鞏固、領導檢查抓一陣、檢查過後松下來、寬嚴無度,冷熱無度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致使單位的管理工作長期在低層次徘徊。可以說不注意日常養成與重點控制相結合,把握不好管理的力度是導致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良好的素質、優良的作風以及戰鬥力的提高都建立在經常性養成的基礎之上。從系統論來講,就是要做到全方位、全時制、全員額管理,不留死角。但日常工作事無巨細,管理工作在客觀上講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明確管理重點,做到重點控制,才能起到以點帶面、促進整體的目的。杜拉克在其《有效的管理者》一書中說:「集中使用力量所以必要,正是因為管理者面臨著許多任務要做。因為一次做一件事,就可能做得快一些。人們越是能集中利用時間、力量和資源,他們實際能完成的任務的數量和種類就越多。」也就是說要抓重點、帶一般,集中主要力量保證中心工作的完成,切忌平分力量,他稱這個辦法為管理工作的「秘訣」。
管理重在經常,難在經常,不是靠突擊一下或靠整頓就能奏效的,必須靠點滴積累,日常養成。突出管理重點也不是為了迎合領導檢查,而是提高管理效益、鞏固養成成果的一種手段,因此,只有將力真正用在提高凝聚力、提高戰鬥力、提高過硬作風的養成這一根本性的工作上,突出抓好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這個重點,才能體現出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戰鬥力的真正涵義。如果在管理中抓不住這個重點,整天忙於事務性工作,雖然忙忙碌碌,看起來很辛苦,但工作效能卻很低,到頭來還會影響主要任務的完成。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出現和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但同時更多的是新觀念、新方法、新機遇。管理工作就是一個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只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真正學懂了辯證法,確立了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並自覺地運用於工作實踐之中,必能創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實,不斷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http://study.feicheng.gov.cn/showtopic.aspx?topicid=2805&page=end
⑵ 管理中為什麼要把握好控制的度
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制約著其質的穩定性的限度、幅度、范圍。凡事必須講度。在管理中,把握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管理效益,同時也是管理者管理水平和管理藝術的重要體現。本文就如何做到管理適度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看法。
⑶ 經濟管理學中的決策原則適度原則是什麼意思
決策科學化是指決策要以充足的事實為依據,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對大量的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遵循科學的程序,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從而做出正確決策。決策科學化區別於決策民主化。決策為管理的職能之一,所謂決策,就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決策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超前性。任何決策都是針對未來行動的,是為了解決面臨的、待解決的新問題以及將來會出現的問題,決策是行動的基礎。2)目標性。決策目標就是決策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在存在問題必須解決的時候才會有決策。3)選擇性。決策必須具有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通過比較評定來進行選擇。4)可行性。決策所做的若干個備選方案應是可行的,這樣才能保證決策方案切實可行。所謂「可行」,一是指能解決預定問題,實現預定目標;二是方案本身具有實行的條件,比如技術上、經濟上都是可行的;三是方案的影響因素及效果可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5)過程性。決策既非單純的「出謀劃策」,又非簡單的「拍板定案」,而是一個多階段、多步驟的分析判斷過程。決策的重要程度、過程的繁簡及所費時間長短固然有別,但都必然具有過程性。6)科學性。科學決策並非易事,它要求決策者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做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決策。
⑷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把握好適度原則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解析:適度原則,可以理解為以下幾點內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應當遵循適度原則,如果遵循了這條原則,就能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量體裁衣」或「量力而行」,從而就很可能恰到好處,把許多事情做好。我們做監督工作尤其要遵循適度原則,如果不遵循這條原則,就會批評過火、打擊過分、整治過重、軟弱無能或隔靴搔癢,從而很可能失得其反、得不償失或無足輕重。在此,我認為,我們遵循適度原則應當重點把握量和質、多和少、快和慢、嚴和松、深和淺、軟和硬、輕和重等之間的矛盾關系。
一、量和質。我們遵循適度原則,從總的來講,要求我們要把握好「量」和「質」之間的矛盾關系,使之要成為統一的關系,不能成為對立的關系。
所謂「量」就是數量或量變的意思,所謂「質」就是性質或質變的意思;從表現形式來看,「量」有多少、快慢、深淺、高低、寬窄和厚薄等表現形式,「質」有好壞、真假、善惡、美醜、優劣、成敗和正誤等表現形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想把事情做好、做優秀、做成功或做正確,這是我們做事情的願望,這樣的願望就是我們做事情要想取得的「質」。然而,我們做事情要想取得這樣的「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做事情的「量」所決定,如果汽車司機在公路上開車太快就很可能發生車禍,如果廚師抄菜放鹽太多就很可能菜不好吃,如果學生在考試時做題太慢就很可能答不完考題而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諸如此類的因果關系是必然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須把握好其中的「量」和「質」之間的矛盾關系。
從「量」和「質」之間的矛盾關系來講,如果人們能遵循適度原則,把握好其中的「量」和「質」之間的矛盾關系,即「量」適度而「質」好,其矛盾關系就是統一的關系;如果人們不能遵循適度原則,把握不好其中的「量」和「質」之間的矛盾關系,即「量」過度而「質」不好,其矛盾關系就是對立的關系。
二、多與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許多事情都要講多少,人力、物力或財力要投入多少?工資、獎金或福利能拿多少?辦企業的成本、收入或利潤是多少?等等,如果我們對這些多少問題能夠較好地解決,也許我們所做的事情就能做成或做好。
我們做事情要想解決好多少問題,就要根據現實情況而決定多少,即:有的需要多多益善或適當多一點,我們對其「量」的需求就要多多益善或適當多一點;有的需要越少越好或適當少一點,我們對其「量」的需求就要盡量少或適當少一點;有的需要按比例、按規定或按自己的能力或情況而定,我們對其「量」的需求就要按比較、按規定或量力而行。
在監督工作中,我們對人們的獎勵太多不好,懲處太多也不好,該獎勵就要獎勵,對表現比較突出的要給予大獎或重獎,這樣的獎勵才比較好;該懲處就要懲處,對違法亂紀比較突出的就要從重或加重懲處才比較好。
三、快和慢。速度有快慢之分。我們做事情,有的需要速度越快越好,有的需要速度越慢越好,而有的需要不快不慢就好,因此,我們為了把事情做好,該快的就要快,該慢的就要慢,該不快不慢的就要不快不慢。
在執法中,執法人員的行為速度一般要求要快,這樣才能不失時機掌握證據、抓住犯罪嫌疑人。在監督工作中,監督人員的行為速度有時需要慢,在在不清楚的情況下不要亂批評人或處理人,而要在了解情況比較清楚之後再給予批評人或處理人這才比較好。
四、嚴和松。在領導、管理和監督工作中,存在著嚴與松的矛盾問題,有的人認為「嚴是愛,松是害」,越嚴越不容易出問題,因此,對人們的領導、管理或監督非常嚴格,只要人們在思想、語言或行為上稍有缺點或錯誤就給予嚴厲的批評或嚴肅的處理,在此須問這樣的人做法對嗎?我的回答是:不對。「嚴是愛,松是害」這是一句俗語,有一定道理,如果對人們長期不加以嚴格領導、管理或監督,人們的思想就會慢慢偏離正確的方面,人們的語言和行為就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這句俗語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對人們的領導、管理和監督不能認為越嚴越好,嚴要嚴得適度,並且有時還要松,松要松得適度,只有這樣的「嚴松」適度,才有可能真正做好領導、管理和監督工作。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對人們的方向性、原則性或根本性問題必須嚴,絕不能放鬆,對人們的一般的、枝節的或細小的問題要適當地給予放鬆,最好不要太嚴,這樣做就能較好地解決「嚴松」的矛盾問題。
五、深和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深與淺」的問題,如在學習中,我們還是學深一些還是淺一些?在執法工作中,我們是調查情況是深一些還是淺一些?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深一些還是淺一些?這些「深與淺」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在現實中正確把握,如果把握不好,過「深」了,就會擔擱時間和消耗不必要的精力,太「淺」了,就有可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在通常情況下,重要學習內容要學習深一些,一般學習內容要學習淺一些;比較重要問題要調查深一些,一般問題要調查淺一些;較親親人或較好朋友之間的交往要深一些,一般親人或一般朋友之間的交往要淺一些,從而,這樣做也許就能較好地解決「深與淺」的問題。
六、軟和硬。在現實生活上,我們做事情要想做好,許多時候需要解決好「軟與硬」的問題。
「軟」有柔軟度的說法,「硬」有硬度的說法,因此,「軟」和「硬」都是「量」的概念。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一定「軟」的技巧,尤其是敵人、對手或對方在比較強大、兇猛或厲害的情況下更需要「軟」的技巧,這種「軟」的技巧一般表現為 「後退」、「不爭」、「吃虧」、「裝傻」、「裝瘋」、「示弱」、「溫柔」、「順從」、「隱藏」、「誘導」、「迂迴」、「防禦」、「游擊」、「逃避」、「欺騙」和「投降」等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都不是硬碰硬或正面交鋒,從而反映出一個共性——「軟」。
如果我們不能夠掌握「軟」的技巧,「軟」就是一種軟弱、害怕或受懲的體現;如果我們能夠掌握「軟」的技巧,「軟」就是一種策略、機智或靈活的做法,因而能夠有效地對付比自己強大、兇猛或厲害的敵人、對手或對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掌握「軟」的技巧,還要採取「硬」的手段,對有些矛盾或問題的解決常常需要「硬」的手段,這些「硬」的手段通常有:「革命」、「斗爭」、「打擊」、「懲治」、「強制」、「高壓」、「強迫」、「壓制」、「還擊」、「專制」、「專政」和「武力」、「嚴厲」和「嚴肅」等。在一定情況下,人們必須採取「硬」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我們在採取「硬」的手段時,也要掌握技巧,如果不掌握技巧,就是一種蠻干、魯莽或愚蠢的做法,如果掌握了技巧,就可能是一種「好鋼用在刀刃上」、剛柔相濟或有勇有謀的做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十分注意掌握「軟與硬」的使用適度問題,如果搞不好這個問題,我們就可能要犯大錯誤。過去,我們搞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就是沒有掌握好「軟與硬」的使用適度問題,「硬」得太過火了,造成了「十年內亂」。今天我們進行反腐敗也要注重這個問題,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出現相似於「文化大革命」運動。
在掌握「軟與硬」的使用適度問題上,我們應當至少要把握住四點:
1、「軟」「硬」並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使用「軟」和「硬」要做到「軟」「硬」兼用。這里所指的「軟」「硬」兼用,就是要能夠軟硬兼施,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如果我們只使用「軟」而不使用「硬」,這樣的「軟」就可能是一種軟弱、無能或無力的表現,這樣的「硬」就可能是一種無知、無理或無謀的表現,因而就可能把許多事情做不好。
2、先「軟」後「硬」。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使用「軟」和「硬」要做到先「軟」後「硬」。這里所指的先「軟」,就是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先採取一些「軟」的方式方法,即,先尊重、理解、謙讓對方,或者先採取平等的、民主的協商的方式方法來解決問題;這里所指的後「硬」,就是我們解決問題在採取「軟」的方式方法不湊效的情況下然後再採取「硬」的方式方法,即:先禮後兵、後發制人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有很可能做到有禮貌、有道理、有理智和有策略,從而就能較好地解決問題。
3、多「軟」少「硬」。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使用「軟」和「硬」還要做到多「軟」少「硬」。這里所指的多「軟」少「硬(內容略,約200字)不沒適度可言。
4、「軟」「硬」善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要想真正地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就要做到「軟」「硬」善用。這里所指的「善」,就是高明、高超、機智、謀略、靈活或有膽有謀的意思;這里所指的「軟」「硬」善用,就是我們在使用「軟」「硬」手段時要做到高明、高超、機智、靈活或有膽有謀。
在復雜的情況下,人們要想做到「軟」「硬」善用,通常需要具備的條件有:一是要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敏銳的光眼、靈活的頭腦或果敢的性情;二是要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具體解決,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使用「軟」「硬」,只看解決問題的效果,不分先後、不論多少而使用「軟」「硬」;三是要有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觀點、好的創意或好的意願,只有了這些,人們在使用「軟」「硬」時才能更加文明、進步、科學或正確,也才能正真做到「軟」「硬」善用。
一般來說,聰明的人容易做到「軟」「硬」善用,這樣的人能因時、因地和因事作出靈活的應對方法,在使用「軟」「硬」的方法上通常能做到「軟硬並用」、先用「軟」後用「硬」、多用「軟」少用「硬」,但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一直用「軟」或一直用「硬」,先用「硬」後用「軟」、多用「硬」少用「軟」,而且還能做到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總之能做到天衣無縫,恰到好處。
(七)輕和重。在現實生活中,為了把握好適度原則,處理好一些現實問題,我們還需要解決好「輕和重」的問題。
在領導、管理和監督中,批評人、處理人或懲治人是常有的事情,人們在做這樣的事情中一般都要想給予是重點還是輕點?如果想到要給予重點,就可能給予嚴肅批評、嚴格處理或嚴厲懲治,如果想到要給予輕點,就可能給予簡單批評、輕微處理或從輕懲治。
在處理一些具體問題時,人們有時不能正確處理好這個「輕和重」的問題,該給予「輕」的而給予「重」,該給予「重」的而給予「輕」,從而導致不能較好地處理問題。
在批評人、處理人或懲治人時,我們是給予「輕」還是給予「重」?這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關規定和各種因素而定,不能憑自己的性格、猜測、習慣或職業而想「重」就「重」,想「輕」就「輕」,否則就要犯錯誤。
如果我們批評人、處理人或懲治人能掌握好「輕」「重」,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體現出工作的藝術性。有的人批評人、處理人或懲治人該「輕」則「輕」,該「重」則「重」,使人既能接受批評、處理或懲治,又能較好(內容略,約200字)錯誤比較快、有將功補過行為;(6)所犯錯誤的人是外部的人、不是自己的人;(7)所犯錯誤的人在勢力上、力量上或權力上比較強或比較大。
2、該「重」的一些實際情況有:(1)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缺點、錯誤或問題;(2)所犯錯誤是屢次、經常或有意;(3)所犯錯誤的人年齡較大、智力較好、來的時間較長、所起的作用較大或是主要的;(4)所犯錯誤的人自尊心比較弱、心胸比較開闊、性情比較大度或心理承受力比較強的一個人;(5)所犯錯誤的人在態度上比較差、改正錯誤比較慢、又產生有新的錯誤行為;(6)所犯錯誤的人是內部的人、自己的人;(7)所犯錯誤的人在勢力上、力量上或權力上比較弱或比較小
⑸ 管理學中集權與分權相關問題
集權:屁大點事匯報,讓領導決策,該做的也因該有集權頂端作決定。(有功是權利中心的,有過是下屬那群膿包乾的蠢事)
分權:職責范圍內我做主,是充分授權的體現。(責任明確,遇事肯負責,敢承擔責任,「這是我的失誤」)
集權優點:1.有助於加強組織統一領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2.有助於協調組織的各項活動。
3.有助於發揮主管的聰明才智,體現其工作能力。
4.機構精幹,用人少,對節約成本有很好的益處。
缺點:主管控制面小,增加了管理層次,延長了下達的指令很信息溝通渠道,不利於調動基層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培養出熟習全業務的管理人員(尤其是難以發展下屬的能力,搞的權利中心很累)
分權優點:1.直接控制面擴大,減少了管理層次,高層與基層之間覺得信息溝通較為直接。
2.能從實際管理環境出發,更加靈活、有效的組織活動。
3.有利於基層管理員工的能力發揮,可以培養一支精幹高效的管理隊伍。
缺點:在職能方面當出現不可逃避的責任問題時可能會出現明哲保身的人員。(在分權團隊里頭令肯用一些性格直,不會轉彎的人員,為人陰暗者慎用!)
個見 呵呵
⑹ 量力性原則揭示的規律
指教學與兒童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適度原則。從兒童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使教學的任務、教材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是兒童可接受的。既不要負擔過重,也不能輕而易舉,要高於兒童現有水平,保持一定難度,要在能力尚處在形成狀態的「最近發展區」內,引導兒童經過努力去解決問題。貫徹這一原則,要准確了解和估計幼兒接受能力和智力體力發展水平,採取合理教學結構,恰當地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部分到整體地進行教學。
⑺ 求適度原則及其意義。
適度原則釋義: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
適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准確認識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的原則。
意義:
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過了特定的范圍,就會向對立面轉化。在度中,質和量相互規定、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適度的原則,使事物的變化保持在適當的量的范圍內,既防止 「過」,又要防止「不及」,採取正確的方法,促使在實踐活動中取得成功。
(7)管理經濟學中量力適度原則擴展閱讀:
適度就是把握分寸。禮儀是一種程序規定,而程序自身就是一種「度」。禮儀無論是表示尊敬還是熱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沒有「度」,施禮就可能進入誤區。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超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物極必反,古人就懂得這個道理。即使是發展生產力和提高生活水平這樣的好事,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
以極化態度對待發展生產力和提高生活水平,雖然也會取得一些成績,滿足國家和民眾某些方面的需要,但長此以往,必然事與願違,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
適度發展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把實現全體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幸福作為最高追求,把兼顧方方面面的利益作為最高原則。具體來說,適度發展理念主要體現為五個「兼顧」:
第一,兼顧人類的利益和自然承載力。要實現人類的利益,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而這種發展必須與自然的承載能力想適應。對資源的消耗,要與資源的再生速度相適應;產生的污染,能夠與人類治理污染的速度大體持平,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二,兼顧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適度理念完全贊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第三,兼顧本國與他國的利益。全人類的利益高於一切,各國都有平等使用地球上的資源的權利,反對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做法。本國的發展,應以不影響和妨礙他國的發展為界限,不造成國家之間關系的緊張,最終實現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四,兼顧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利益。世界上任何國家,其社會都分為不同的階層和群體,他們在尊嚴和權利上是平等的。要兼顧不同階層利益,滿足不同群體的發展需求,不能為了一部分人的發展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第五,兼顧人的奮斗、享受和健康。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的享受。提倡適度理念,有利於把過快的現代生活節奏降下來,使人更加從容,有時間和心情享受生活。但過度的消費和享受,則會危害身心健康。因此,要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高消費,消費和享受要以不影響身心健康為限度。
⑻ 如何理解管理學應堅持適度原則
問題中所提到的「適度」指的是在管理過程中堅持剛柔並進。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過於剛性的管理會造成員工心理壓力過大,對管理者產生畏懼和不滿情緒,不利於工作的開展。過於柔性的管理會導致管理失控,員工工作散漫懈怠,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管理局面混亂。所以在管理過程中,一般提倡「胡蘿卜+大棒」的管理方式,激勵員工工作,獎勵工作出色的員工,同時懲罰工作懈怠的員工,在和諧的環境下確保管理有序和確保工作效率。故在管理過程要堅持所謂適度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