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個微觀經濟學最高或最低限價政策的案例分析,包括供給和需求分析,限價政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政府限價政策探析
摘 要:競爭性市場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中自發形成的,它不僅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還具有良好的公平特性。面對一些過高或過低的市場價格,政府採用了限價政策來直接進行干預,但結果證明,這樣不僅不利於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更不利於政府公共政策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競爭性市場 均衡價格 最高限價 最低限價
近年來,很多關系民生的基本需求品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政府不得不採用行政干預的手段直接限價,而面對一些消費品價格的持續低迷,我國政府又對這種產品的收購價採取了保護政策,制定了最低限價。這些政策乍看上去是在為百姓謀福利,然而通過運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加以思考分析,我們會發現,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會與政府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一、競爭性市場均衡價格
競爭性市場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中自發形成的,是在市場上眾多的供給者與需求者在博弈後達成的共識,因此,市場競爭使市場價格穩定於均衡價格,它消除了來自壟斷市場的偏見,不僅具有良好的效率特性,還具有良好的公平特性。
競爭性市場達到均衡時,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對消費者來說,應該在其預算約束下實現了效用的最大化;對企業來說,在生產技術約束下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市場實現了出清,也就是市場供給等於需求。在這樣的狀況下形成的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的價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如果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則市場上會出現超額供給,就會使市場價格趨於下降;反之,超額需求則會使市場價格趨於上升直至均衡價格。因此,均衡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特別是均衡價格理論中關於供給價格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的分析,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有著重要的使用價值。
二、政府幹預市場價格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競爭性市場均衡價格是市場自發形成的,而由於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價格就會自動上漲,人們對一些生活必需品開始怨聲載道的時候,政府便採取一些限價政策來試圖抑制不斷上漲的價格,但是這樣做真的能夠實現公共政策的良好初衷嗎?
(一)對政府最高限價政策的分析
近年來,房價的不斷高漲使得很多人都掏空了腰包買不起房,於是人大代表及有關政府部門一直提倡採取干預,政策制定住房交易的最高限價,「限價房」頓時成為百姓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政策的出台必然跟市場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綜觀「限價房」的先行者寧波、青島兩個城市,
其政策都是在房地產自身調節功能失效的背景下提出的,本身帶有強烈的行政干預色彩,對於該政策,我們更應該理性看待。「限價房」政策的提出,是以政府犧牲部分土地出讓金、開發商減少開發利潤為代價的,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長期推行這一政策,勢必影響其財政入,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市場的扭曲,與房地產市場的長遠發展也是相矛盾的。「限價房」是針對中低收入者採取的一項措施,然而它就像經濟適用房一樣成為炙手可熱的「緊缺資源」。
從土地價格優惠、稅費減免、房價限定、購房者資格界定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由於政府的介入,很容易產生行政權力的「尋租」空間,這種「尋租」空間顯然容易為暗箱操作提供便利,導致的結果便是社會財富資源的分配更加不公正。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蘭州牛肉拉麵的限價風波,經營者漲價是源自成本的上升,而對將拉麵作為早餐的蘭州市民來說,不得不選擇豆漿、油條等傳統早餐。
當顧客面對碗里只有一根面條而驚呼的漫畫出現時,我們或許應該明白,政府應該管的是質量,而不是價格。我們可以通過下圖來說明政府制定最高限價為什麼會與初衷背道而馳。
圖1顯示了市場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狀態與採用最高限價政策後,市場出現的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其中P代表產品價格,Q代表產品數量。P1代表市場供給曲線S與需求曲線D達到一致時的均衡價格,這時,市場的供求是平衡的。然而,當政府採取最高限價P2後,如果供應商還按原來的質量提供商品,那麼利潤必然會下降,這時供應者便由於利潤下降而減少供應,市場就會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非均衡狀態,顯然在圖中P2價格下的AB段便正是市場缺失的產品。
(二)對政府最低限價政策的分析
在我國,反映政府最低限價政策的突出案例是對糧食價格的保護價政策,即制定糧食收購的最低限價。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對糧食的收購價實行最低限制,是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
初看這是對農民有利的政策,但仔細分析後會發現,這一政策也會導致很多額外代價。它會使市場長期處於供過於求的非均衡狀態,從而加大了政府的財政補貼壓力,於是出現了很多假賬來騙取財政補貼,最早發生於安徽的「審計風暴」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例證。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便是政府制定最低工資制度,政府制定最低工資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保護初級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但結果反而使這些初級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大量失業。原因是最低工資制度要求付給勞動力更多的工資,這就促使廠商企業不得不改進生產技術,用機器代替人工,所以初級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便會大量失業,這種現象在美國體現得尤為突出,因為美國的工會力量十分強大,總是要求漲工資的工人所遭到的反而是老闆的解僱。類似於最高限價政策,最低限價也可以用圖形來說明它為什麼會導致違背政策目標的結果。
圖2顯示了市場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時的狀態與採用最低限價政策後,市場出現了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其中P3代表市場供給曲線S與需求曲線D達到一致時的均衡價格。當政府採用最低限價P4時,市場上的產品供應商由於都看到了其中的利潤,於是紛紛加入或擴大規模,這樣就會導致市場上該類產品供過於求。圖中顯示的EF段便是供過於求的狀態下多出來的產品。於是在最低限價政策下,該得到實惠的農民只會面臨更慘的糧食收購價,同樣道理,美國的工人也會因為勞動力供過於求而紛紛失業。這就是市場經濟給我們上的最好的一課。
三、對政府限價政策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到,政府要想真正使民眾受益,採用最高限價或最低限價的政策措施都是不合理的,這樣只會使市場處於更加不均衡的狀態,並且還會導致「尋租」等現象的產生。雖然政府的介入是為了矯正市場失靈,但政府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盲目實行直接限價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只有採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政策才能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果。
(一)認清政府職能,高度尊重競爭性市場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這些條件並不苛刻,就是要求偏好關系是局部非飽和的),競爭性市場所形成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優的,這也是對看不見的手原理的成功證明。由此看出,競爭性市場經濟是一種較好的經濟制度,它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且它簡單易行,對人們所掌握的信息要求最低,每個人只需知道自己的偏好(或技術)和市場價格即可,尊重這種自發的秩序,便能夠保證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在這樣的狀態下,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少,只需在制度上保護產權,維護競爭秩序,強制人們實施自願的契約即可。
這一定理從效率角度向我們展示了競爭性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第二定理則是著重從公平角度告訴我們:帕累托最優不等於財富及收入的公平分配。
只要起點是公平公正的,競爭性市場經濟一樣能夠實現結果公平,它意味著政府除了守業,唯一要做的事情是財富、資源稟賦的再分配,目的是盡量促使市場主體起點公平。所以,促使政策目標的實現,使社會的一些中低收入者,或者說是弱勢群體能夠真正享受到惠民措施,國家是要採取一些措施的,但直接干預市場價格不是明智之舉,而應該高度尊重競爭性市場,用補貼或其它合理的方式加以干預,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採用明補政策,而不是運用暗補
對由於市場價格因素造成的社會大多數群體的不滿,政府可以採取補貼的方法加以彌補。補貼有兩種方式,暗補和明補。暗補是指通過間接渠道補貼目標對象,因為「這種補貼方式大多是在生產環節進行的」,所以很容易使生產者利用機會投機取巧,不僅會造成資源的低效率配置與巨大浪費,甚至會出現逆向補貼現象,還可能導致壟斷,這樣,新的社會不公正便會隨之出現。而明補則是不通過間接渠道,直接補貼目標對象,這種做法的優點在於充分利用了競爭性市場經濟的優點,不但使補貼真正落到實處,又能實現公共政策目標。如美國的教育券制度,對接受教育難的貧困家庭直接發放「教育券」,「教育券」只供家庭困難的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用,既能保證困難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學,又能避免學校對所有學生實行優惠時「不該補的補了,該補的卻沒有補」現象的出現。
(三)採用貨幣補貼,而不是實物補貼
貨幣補貼是明補的一種主要表現方式,主要指對中低收入階層直接給予經濟支持來達到政策目標。而實物補貼則是暗補的主要方式,「即通過優惠政策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來提高購買者的消費能力」。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城市公有制單位的居民一直採取實物分房制度,自1998年以後,我國政府逐步用貨幣分房取代實物分房。近些年來,面對買房難問題,一些城市又開始恢復實物分房。這種實物分房制度就屬於實物補貼,這種補貼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效率的缺失,很容易讓開發商借機鑽空,降低建房質量,抬高房子價格。另外,這種方式沒有考慮到物價的浮動因素,伴隨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可能會增長,但這種靜態的一次性補貼方式卻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除此之外,只有購買了「限價房」的家庭才能得到補貼,補貼的多少也隨房屋的價格、面積不同而異,這樣就不能根據各個家庭的具體經濟狀況給予補貼。所以,貨幣補貼這種明補的方式才是我國補貼制度的基本發展趨勢,當然這還需要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的建立。
(四)完善相關配套法律制度,建立真正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等配套制度不僅是完善我國補貼制度的需要,更是發展市場經濟、完善政府職能的需要。
法律法規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而「居民的財產收入審核機制也是重要的配套制度之一,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權威的部門或制度來判定居民的財產狀況和收入水平,因此要加快這一制度的建立,同時也需要加強和完善對市場上產品提供主體的相關統計工作,取得真實的原材料價格、市場租金、產品價格、產品質量等初步資料,統計確實有效的指數,從而指導補貼工作。此外,稅收制度、產權制度也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趙燕軍.限價房:想說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J].追蹤,2009,(02):55.
[2]李振東.石油補貼制度的不完備性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09):10.
[3]對經濟適用房實物補貼下效率損失問題的研究
[4] [美]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第二版)上冊[M].北京: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0.
[5]陶愛萍,劉志迎.國外政府規制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03,(06):60.
希望能幫到你。
2. 西方經濟學中 最低工資法屬於的是支持價格還是限制價格 ,我個人認為是支持價格 可是 我的課本說是
首先要了解概念:
限制價格(Ceiling price),是政府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內上漲,而容對這些產品所規定的最高價格,限制價格一 般低於均衡價格,是政府為保護消費者利益而制定的最高限價。而在中國,限制價格還包括最低價格 即「地板價格」。
所以最低工資不是限制價格。
3. 求助~~關於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最低工資標准提高的可能影響那道題
印象中這個比較像抄微觀經襲濟學原理的題,標准答案不一定會用福利經濟學那塊的。我記得我很多年前剛學經濟學的時候就碰到過類似的。
我那時候的標准答案是: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可能會擾亂勞動力市場,如果勞動市場均衡價格高於最低工資,那麼沒有影響;如果反之,最低工資高於勞動市場均衡價格,則可能加劇失業;在沒有最低勞動時間規定或者缺乏勞動保護的國家,可能會讓僱傭者人為增加受雇者的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
暫時只給一個考試答案好了,這個問題無論是學術角度還是實際意義,都不是那麼簡單能說清楚的。
4. 微觀經濟學中最低工資問題
首先,由於提高了工資,即45>40,所以工人的supply將會增加,而對於僱主來說,相當於版成本提高了,所以demand將會減少,權這其中的一增一減必然導致unemployment增加,樓主的想法是對的。
其次,第二問中的程度是為了讓你根據條件計算出工資變動以後工人的供給會增加到多少,僱主的demand減少到多少,進而計算出失業。
就supply來看:工資變動(45-40)/40 =12.5%,而供給彈性為2,所以供給增加了 2*12.5%=25%,即增加了400*25%=100人,現在總供給500人。
同理可求出demand減少200人,剩餘200人,所以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有300人將會失業。
5. 西方經濟學,簡述最低工資的後果
印象中這個抄比較像微觀經濟學原襲理的題,標准答案不一定會用福利經濟學那塊的。我記得我很多年前剛學經濟學的時候就碰到過類似的。
這個問題的標准答案是: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可能會擾亂勞動力市場,如果勞動市場均衡價格高於最低工資,那麼沒有影響;如果反之,最低工資高於勞動市場均衡價格,則可能加劇失業;在沒有最低勞動時間規定或者缺乏勞動保護的國家,可能會讓僱傭者人為增加受雇者的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
暫時只給一個考試答案好了,這個問題無論是學術角度還是實際意義,都不是那麼簡單能說清楚的。
6. 最低工資為什麼增加了年輕人,不熟工人的失業(經濟學原理)
企業可以用這個錢找到更加熟練的工人,當然會辭退不熟練的工人版了。
舉個例子,權假如一個企業有三個熟練工人,每個熟練工人每月工資2000,每月一共生產1200個產品,一個企業有四個不熟練的工人,每個工人的工資是每月1400,每月一共生產1200個產品。現在要求每人最低工資1600,那肯定是辭退四個不熟練工人,聘請三個熟練工人啊!
7. 微觀經濟學名詞解釋最低工資
從最低工資法的復影響來制說吧如果最低工資低於均衡工資,則均衡不受影響;但當最低工資高於均衡工資時,將增加失業;具體如下:在均衡工資時,勞動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在最低工資高於均衡工資時,勞動的供給大於需求,結果出現失業;但是這種影響有多大,取決於勞動需求彈性,支持高水平最低工資的人認為,不熟練勞動(低技能勞動)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即高於均衡工資的最低工資對勞動需求的減少影響很小(曲線很陡);批評者認為,勞動需求富有彈性,特別是在企業可以更充分地調整就業與生產的長期中更是如此。我傾向於高水平最低工資,設想一個非熟練勞動力月薪(3000)和熟練勞動力月薪(8000)的差別,工資同樣提升10%,對一個非熟練勞動力而言僅增加300元,遠低於800元,而且,新的勞動力進入可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尤其是在技術進步加速的今天。
8.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提高工人最低工資,會造成更多失業這個觀點正確嗎
單從微觀經濟學原理分析,是正確的。因為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工人工資是供求決定的。既然有低工資存在,就說明這些生產要素投入的邊際產品就知這么多。廠商此時達到了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均衡。如果人為提高工資,在要素投入邊際產出遞減的前提下,必然導致要素投入減少,也就是減少對工人勞動力的需求,所以更多失業。
如果從宏觀角度分析,結論不容易做出。因為增加最低工資是增加消費需求,也就是現在說的擴大內需,社會總需求增加會導致生產規模的擴大,可能增加對工人的勞動力需求,最終怎樣,要看產業結構和其他因素影響。
9. 經濟學原理 最低工資問題
最低工資法是一復個完全競爭下的勞動力制市場分析,在這種情況下,最低工資法限制了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除非市場上只有一個勞動力買方,即出現壟斷,才有可能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壟斷是低效率的,有必要採取法律進行限制。但是極少存在這種情況。企業要考慮勞動者的生產效率以及激勵情況,比如實行效率工資,而且大部分市場都是競爭性的。所以這個問題一定程度說明了市場和政府幹預的效率問題。
10. 微觀經濟學題
由於工資的提高,完成了在供給曲線中的供應量的減少,供應曲線是向下隨著工資增高而遞減的線。供給減少,需求不變,完成市場整體價格的上漲,供給和需求曲線相交點價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