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創新的經濟學含義

創新的經濟學含義

發布時間:2021-03-13 00:30:30

① 如何理解創新

創新
創新 innovation

指現實生活中一切有創造性意義的研究和發明、見解和活動。包括創造、創見、創業等意。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J.A.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該詞及理論,並在其1939、1942年出版的《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使該理論系統化。熊彼特的創新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包括5個方面:①研製或引進新產品;②運用新技術;③開辟新市場;④採用新原料或原材料的新供給;⑤建立新組織形式。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受到經濟學界的重視,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21世紀初所說的創新,在熊彼特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和發展,已從單純的經濟學概念演變為含義寬廣的哲學概念,包括思想理論創新、科學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經營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知識創新等。

打破陳規,突破框框,以不同以往任何形式的發明創造,產生出新的形式。

· 這一解釋,對「創新」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上,沒有從理性的角度深刻探究。 最早給創新定義的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他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周期的理論。熊彼特把「創新」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結合。它包括:1、引入一種新產品;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給來源;5、建立新的企業組織形式。 但... 詳細

② 如何創新經濟學的解釋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專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屬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創新一詞出現很早,如《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和創新含義近同的詞彙有維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是企業家首次向經濟中引入的新事物,這種事物以前沒有從商業的意義上被引入經濟之中。

③ 如何理解創新不是創造新東西的簡單縮寫,而是具有特定的經濟學內涵

什麼是創新?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里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凈後放在鍋里煮。「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里。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迴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如果這窮人對僕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結果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創新」的由來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熊彼特的理論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後,才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把「創新」一詞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等各種提法,進而發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創新的說法幾乎無處不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李正風認為,「創新」一詞在我國存在著兩種理解,一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創新,二是根據日常含義來理解創新。目前,人們經常談及的創新,簡單說來就是「創造和發現新東西」。這里使用的實際上是「創新」的日常概念。從這個廣義的概念上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究竟屬於哪個范疇呢?從事創新概念研究的學者普遍認為,很難進行嚴格的界定。在漢語言中,經濟學范疇的創新(innovation)一詞,沒有嚴格對應的詞彙,現在使用的「創新」很容易和另一個詞「discovery」混淆,特別是在基礎科學領域。這種概念的泛化或者說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有利的方面說,清華大學的另一位學者劉立博士認為,這種多元化有利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同角色的人,參與創新行為,也有利於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非經濟學的評估。而不利的一面在於,喪失了統一的標准,使很多行為都能被稱為「創新」,而「創新」本身,也容易成為一個簡單的「口號」。由於創新的系統性,以及創新系統的復雜性,也使人們越來越注意從社會、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企業、企業之外的其他機構在創新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業之外的不同機構或者不同社會角色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孤立起來,特別是撇開與企業創新活動的聯系,就往往容易把創新這個概念單純理解為「創造新東西」。創新行為在歷史上長期是一種企業家的個人行為,從20世紀中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是一個多主體、多機構參與的系統行為,因此,20世紀80年代,人們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和理論。冷戰結束後,國家之間的競爭轉向以經濟競爭為主,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和技術的進步,這種形勢下,國家創新系統建設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英文中,這個創新Innovation,它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一個,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那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形成是在20世紀的事情。由一個學經濟學、學管理學,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換句話說,從經濟的角度他提出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採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辟市場,市場開辟,市場開拓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第五,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大師,學經濟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彼得·杜拉克(一譯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現在「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創新的應用談到創新,很多企業首先想到的是產品創新。其實創新並不僅僅限於產品創新的。一般來說,創新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指將新產品、新工藝、新的服務成功的引入市場,以實現商業價值。如果企業推出的新產品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帶來商業價值,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創新。產品的創新通常包括技術上的創新,但是產品創新不限於技術創新,因為新材料、新工藝、現有技術的組合和新應用都可以實現產品創新。在國內摩托車製造行業,宗申和隆鑫等摩托車生產企業基於日本摩托車的整體式產品設計架構上,進行了模塊化結構設計的產品創新。這種模塊化結構的產品設計,使得建立專業化的零部件供應商網路成為現實,非常利於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和質量的改進。藉助於這種創新,中國的摩托車出口迅速增加,目前份額約佔全球生產量的50%。對此,麥肯錫季刊2005年第一期有專文介紹,並指出這種模塊化產品設計非常值得西方公司學習研究。市場創新市場創新是指在產品推向市場階段,基於現有的核心產品,針對市場定位、整體產品、渠道策略、營銷傳播溝通(品牌、廣告、公關和促銷等),為取得最大化的市場效果或突破銷售困境所進行的創新活動。市場定位創新就是選擇新的是市場或者挖掘的新的產品利益點。所謂整體產品的創新指企業基於現有的核心產品,或改變包裝設計,或變換產品外觀設計,或組合外圍配件或互補的產品,或提供個性化服務。整體產品、渠道策略、營銷傳播和客戶服務的創新必須要在重新調整後的市場定位策略的指導下開展,以取得整體最佳市場效果。很多國內企業都堪稱這方面的高手。商業模式創新所謂商業模式是指對企業如何運作的描述。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能夠回答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幾個經典問題:誰是我們的客戶?客戶認為什麼對他們最有價值?我們在這個生意中如何賺錢?我們如何才能以合適的成本為客戶提供價值?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要成功對現有商業模式的要素加以改變,最終提高公司在為顧客提供價值方面有更好的業績表現。以蘋果公司iPod產品為例:蘋果公司應該來說是MP3播放器市場的後輩,然而蘋果除了提供了不俗的MP3播放器產品以外,還成功的構建了企業的經濟生態系統。在推出硬體的同時,蘋果公司還聯合唱片公司等內容提供商,配合易用的iTunes軟體推出了便宜、便捷的音樂下載服務。用戶可以選擇下載音樂專輯中的單曲,而無需為整張專輯付費。蘋果公司沒有重新發明MP3,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蘋果在美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是指基於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改變企業的管理流程、業務運作流程和組織形式。企業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戰略規劃、資本預算、項目管理、績效評估、內部溝通、知識管理。企業的業務運作流程有產品開發、生產、後勤、采購和客戶服務等等。通過管理模式創新,企業可以解決主要的管理問題,降低成本和費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挖掘管理模式創新的機會可通過:和本行業以外的企業進行標桿對比;挑戰行業或本企業內普遍接受的成規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尋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維約束;關注日常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事件,思考如何把這些問題變成管理模式創新的機會;反思現有工作的相關尺度,如該做什麼、什麼時間完成和在哪裡完成等等。持續的管理模式創新可以使企業自身成為有生命、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學習型組織。——引用自樂思創新思維網

④ 經濟學理解的創新與日常語言表達的創新有何不同

你那是管理學的吧...
如果要問經濟學的創新的話就要從熊彼得的創新說說起...
管理學的創新可以是產品的創新,管理方式的創新,生產方式的創新等...都是會以增加效用或減低成本為基準...

⑤ 自主創新有什麼經濟意義

第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舉措。第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現在經濟競爭十分激烈,國外「晶元」、「薯片」、「大片」,這「三片」之所以能夠佔領我國市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三個領域中我們缺少自主創新的產品。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的標志。

⑥ 「經濟學」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學】(企業家):《博弈聖經》里認為: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里的概念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契約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是根據生物的起源,把人們想要的東西都託付給自己的行為,用技巧和創新聯系起來,實現真理的慾望。
以人為本是把每一個人作為文化價值的主體,作為創造萬事萬物文明的開端。人人都行動起來建立二特性對局,創造一個第三空地,在第三空地里激起的情緒,會承載著各種奇特的想法,只要親自去嘗試,就能出現一個結果。《博弈聖經》在概言中說:「不管你是否願意要,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那一部分。」只有用真理的慾望去創造文明,才可以留存下來,然後用科學去度量它,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對情感的回應,都是人生義務性的創造,都可看成是從大自然那裡繼承的哲學本性。
《博弈聖經》上說:「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區分出是與不是才能在文化進程中完成探索、發現、發明。」我們的行為就像播種,即使豐產,也會有大有小,因此不能帶有個人偏激的情緒去評判它。以人為本,無論它是什麼樣子,都不可忽視。我們看到一個家庭,一個年青的家長在外人眼裡無論多麼無能,在他幼年孩子的心中,他是這個家庭的統帥,是自己生存依賴的全部天空。以人為本,就是用人類的情感彰顯和善、友愛和人性,共同建立我們自己的和諧社會。
自然界設計了一些偶然事件,用機會與巧合的形式分配給所有的人,因而每個人乾的事情都是由好事和壞事組成。其實,我們和大自然並不是用一樣的模式創造世界,自然是用曲線和結構創造世界,人類是用直角和弧線主觀地設計和改造世界。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按自己的意圖,用感情的行為、用博弈的結構、用物理的原理、用這一物改變成那一物的創作形式來創造文明。以人為本,只要去做,就有收獲。唯獨用這一物改變成那一物的創作形式才稱其為工作,才能預知結果。其實,人類與地球上的生物一起共同利用現有的資源,一直跟著科學發展觀這個大自然的主題式樣,走一條沒有標記的創新之路,這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在一直變動著。
人們每時每刻的學習交流,都是在驅逐和吸收,在大小、好壞、紅蘭兩大特性中作出選擇。人們不願固定在原來的兩個位置,而是一直在第三空地里移動,在可見范圍內尋找對象進行挑戰,這是人類具有創新特徵的一個事實。
大自然創造著偶然讓人欣賞,
人類創造著普適讓自然同情。
大自然中偶然巧合的事情,無論是好事或壞事,都是自然中的花朵,只供人們欣賞、記憶、講述屬於它的故事。偶然又會激起慾望,讓人們從中再次提取真理,最終通過對正理特殊的信任確定下來。
行為是精神的工具。行為是一種計謀,大自然賦予人的行為二特性法則,也是解決行為核心價值的回報機制,它不由自主地選用了這大自然中唯一的博弈結構。因此,以人為本建立的二特性對局產生了第三空地,在這里慾望最終轉變成了貨幣,也許這才能解釋博弈實體經濟學的含義。《博弈聖經》里認為:「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里的概念。」由此看來,一切慾望的創新都是以經濟為中心。當人們明白了行為的經濟學意義,就會發現,行為像是連接萬物的貨幣。正因為行為像是貨幣一樣的橋梁,至今誰也沒有削弱對人類的行為及貨幣的信仰。
未來博弈實體作為知識論的母體,它會形成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也會在社會上倍加崇拜和傳播。人們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人的生存策略引入這個社會,它會滿足人們的渴望。以人為本就是有意激發人們對未來產生博弈的動機,達到取勝的目的。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科學發展觀,它是激起慾望的精神動力,每個人都會按照創新的方式讓自己和整個社會得到繁榮。
現在的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的革命斗爭思想進行了嫁接,變成了改革開放,它給人的感覺是溫柔、端莊、友善、令人欽佩。以人為本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的博弈結構,一直吸引著所有的人,用創新的智慧去工作,並遵照科學和發展的正理觀念,讓每個人在各行各業做著各自的事情。「一觀二論」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結構命題,把正理作為博弈行為的最高理性,不搞平均主義,也不搞大自然的均衡,並把創造更多的物質文明先留存下來。人類根據對公正的渴望、對正理的信任、對道德的尊崇,對遺存的一部分文明成果進行統籌分配,然後根據實體規則,再持續和平地博弈,這就是正理均贏論。其實,大自然的永恆特徵就是這樣公平、公正地運行。
一個科學發展觀的時代,會把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這個時代就是為了一個共同進化的成長過程,與人民簽訂的一份契約。以人為本的出現,會使當代社會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並相應地出現復雜性。全民為了實現慾望,避免繁鎖的糾纏,不折騰,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更多的依賴、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更多的經驗,也會有更多的文明成就。
一個治國主題與十多億人民迫切地達成一個龐大的發展契約,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開放。
——摘自《科學發展觀來自真理的方向》

⑦ 創新的目的和意義

創新創業的目的和意義

為什麼要提出創新創業呢?創新創業對於創業有何影響?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新創業的目的和意義相關文章。

創業創新的意義不止於穩經濟

自從《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要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各地創業創新之火迅速呈現燎原之勢。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鼓勵創業創新已成為穩增長、保就業、促轉型的重要抓手,被認為是中央推進經濟工作的「一招妙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正被實踐證明,這里不必贅言。需要指出的是,「雙創」戰略看似是個純經濟政策,其影響和意義卻絕不止於經濟領域。各地政府不應僅將其視作穩增長的短期政策工具,更要用長遠的眼光,重視其在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社會治理、保障社會公平等方面的溢出效應。

比如,鼓勵創新創業將倒逼一些地方政府轉變發展觀念。這些年,少數地方將抓經濟工作等同於「抓項目」,有的甚至異化為抓「招商引資」。在一些官員心目中,只要一年搞定一兩個大項目,GDP就有了保證、財政就有了來源、各項指標就能順利完成。為了找項目,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資時要求幹部職工全員上陣,甚至還要攤派任務指標。為了上馬某個項目,有的地方不惜違反政策給優惠,違反百姓意願搞拆遷,破壞生態環境搞征地。在這種思路引領下,經濟工作的任務似乎變得十分明確,發展經濟的政績也能較快體現出來,但發展卻留下大量後遺症,並且不可持續。

與上述思路不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則是要讓群眾唱主角,把大眾請到經濟發展的中心舞台。政府不能再將目光僅僅盯在少數幾個大企業、大項目身上,必須徹底轉變理念,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公共產品,更加科學地開展市場監管。本質上,這就是要求政府主動「自我革命」:只有破除了不合理的行政審批門檻,創業者才能順利走進市場;只有提供相對完善的社保醫療,創業者才能減少後顧之憂;只有搭建起科技、人才、融資等公共平台,創業創新的社會成本才能降低;只有科學履行市場監管、加強產權保護,創業創新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可以預見,創業創新的大潮有望倒逼政府轉變經濟工作思路,轉變社會事務管理方式,這種作用顯然具有更加長遠的意義。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將有助於加快不同群體和階層間的流動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諧的社會互動。從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防止不同群體的相對固化和階層割裂。試想,如果農村人難以找到進入城市的通道,年輕人要獲得成功必須「拼爹」,擁有財富者可以一勞永逸,那長此以往,社會的公平公正就會遭到質疑,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也將降低。政府通過鼓勵創業創新,正是要打破這樣的固化與割裂,給一切有才能、肯拼搏、願奮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競爭平台和上升通道,給他們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將在全社會發揮巨大的示範引領意義和精神凝聚力量。

正是從這些意義上說,我們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穩經濟作用的同時,還要密切跟蹤其可能產生的其他積極效果。因此,我們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願意赴基層實現夢想而喝彩,為大量城市「白領」、「金領」有勇氣從頭創業而叫好,為已經取得成功卻再起航的二次創業者而鼓掌,更期待著政府部門能夠與創業創新者良性互動,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充滿動力與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如何從理論和現實層面理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義,怎樣從實踐層面釋放創業創新活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我們特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黨的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其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進一步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今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這是認真總結國內外發展實踐經驗和理論認識的結果,符合當今世界發展實際和創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揭示了創新創業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

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後來,創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斷發展。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創新主要有兩種: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著名經濟學家諾思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不斷互相促進的過程。相對於創新理論,創業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認為,創業是指一個人發現和捕捉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主要標志和特徵是創建新企業或新的組織。創業不僅僅局限於創辦新企業的活動,在現有企業中也存在創業行為。創業者既可以指新創企業的創辦人,也包括現有企業中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在經濟學界,創新和創業是兩個既有緊密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互補和替代關系,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和靈魂,而創業在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但創業和創新也是有所區別的,從現有的經濟理論和研究看,創新更加強調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比較著名的是經濟學家索羅對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的定量測算。而創業的內涵更豐富,不僅有創新的內容,還涉及就業和社會發展以及公平正義。

影響創新創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民素質、基礎研究水平、科研基礎設施條件、體制政策環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關鍵是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壯大。從某種程度上講,推動創新發展,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創新,要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創業創新基因。就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創新,要大力推動創業企業發展,強化企業作為創新發動機的作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把創業、創新與人、企業這幾個關鍵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突出要打造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業和社會發展的引擎,不僅突出精英創業,而且突出草根創業、實用性創新,體現了創業、創新、人和企業「四位一體」的創新發展總要求,揭示了創新創業理論的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為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研究開辟了嶄新的新天地。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反映了人類創新發展歷史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創新創業究竟應由哪些人來干,如何選擇創業者,政府應該干什麼,這些是我們在推進創新創業發展中常常碰到的問題。現在,有的人認為,創業是少數「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須具備這樣那樣的素質和條件。事實上,這是一種誤區。

人類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比如,蒸汽機革命中許多重大技術都是由技工發明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核心的農村體制改革後,極大激發了農民的創業熱情,一大批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就了今天以萬向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創業企業。此後,隨著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下海創業」,使一大批民營企業異軍突起,成就了今天以華為、聯想、海爾等為代表的一批創業企業。這其中許多都是「草根創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且,現在來看,許多成功的企業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進創新創業必須要改變「選運動員」的方式,應在全社會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創新創業的大潮,使大量優秀人才在創新創業的偉大實踐中脫穎而出。

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堅持創新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實現途徑

在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科技人員的骨幹中堅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要依託「互聯網+」平台,集眾智搞創新,厚植科技進步的社會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塑造我國發展的競爭新優勢。要把科技與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融合起來,既要「頂天」,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強化創新發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使創業企業不斷涌現和發展壯大,包括新創辦企業和現有企業的創業創新,不斷為企業這部創新發動機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匯聚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初創企業不斷涌現和規模化發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創企業是創新的源泉。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和發明的商業化最初都是由這些企業完成的。同時,初創企業也是就業增加的引擎。據美國一個最新的分析報告,近年來在美國新增的20%就業中創業企業佔3%。正是那些創業者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當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潔能源、生物醫葯、先進製造、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創業者,推動著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解決我們全球面臨的資源環境健康等重大挑戰。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現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的創業創新。對創業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表明,盡管許多創業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創業也可以在現有企業內部進行。現有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更需要弘揚創業精神才能贏得更多的利潤和企業長久的發展,大企業由於具備人才、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是創新發展的「野戰軍」,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表現為大企業可以通過收購中小企業使創新產品快速實現商業化,還表現為大企業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許多小企業。從我國看,目前許多大企業也正在積極推進創業創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騰訊、金發科技、達安基因等大型企業圍繞全產業鏈需求,有針對性地創辦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創業企業並形成集聚效應。海爾提出要把企業員工由原來的僱傭者和執行者,變成創業者和合夥人,大力推進企業內部「自創業」,實現企業由出產品到出創客的轉變。

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進供給創新的重大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綜合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對要素投入側和生產側的重大改革、關鍵性改革。核心是要通過推進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產端的改革,提升企業效益和競爭力,煥發企業家精神,創造出能夠激發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滿足新需求,開拓新市場,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最重要的是通過政府體制改革,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充分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給,增強微觀經濟活力,加速新興產業發展,又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還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當前形勢下,要緊緊圍繞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力,大力推進政府監管、投融資、科技體制等關鍵環節和生物醫葯與健康、新能源、節能環保、通用航空、文化旅遊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比如,要圍繞培育小微企業和促進大企業創新,大力推進投融資和資本市場的改革,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大力推進能源電力、物流等體制機制改革,著力降低創業創新成本。要「放水養魚」,推動財稅體制結構性改革,降低小微企業的稅負水平。在生產側方面,要放開服務業市場准入,擴大開放,使更多新企業公平進入,增強服務業發展動力作用。要深入推進傳統產業創業創新,鼓勵廣大企業職工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推進工藝創新和設備更新改造,廣泛開展技術革新,加快傳統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要適應當前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迅猛發展趨勢,完善政府管理體制,加強人才、技術、金融等要素支撐,著力營造有利於新興企業不斷涌現和發展壯大,有利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快速商業化的良好生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營造有利於傑出科學家、發明家、技術專家和企業家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讓每一個充滿夢想並願意為之努力的人獲得成功,實現經濟平穩持續增長、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和社會公平正義。

⑧ 多選,創新概念的經濟學解釋有哪些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專,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屬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顧名思義,創造新的事物。《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創新一詞出現很早,如《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和創新含義近同的詞彙有維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
創新是企業家首次向經濟中引入的新事物,這種事物以前沒有從商業的意義上被引入經濟之中。

⑨ 對創新的理解

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專和擴屬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9)創新的經濟學含義擴展閱讀

哲學內涵

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一種人的創造性實踐行為,這種實踐為的是增加利益總量,需要對事物和發現的利用和再創造,特別是是對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創造。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利用和再創造,製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

創意是創新的特定思維形態,意識的新發展是人對於自我的創新。發現與創新構成人類相對於物質世界的解放,是人類自我創造及發展的核心矛盾關系。其代表兩個不同的創造性行為。只有對於發現的否定性再創造才是人類創新發展的基點。實踐是創新的根本所在。創新的無限性在於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閱讀全文

與創新的經濟學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