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問題求答案
譚希培、何子英在《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公平與效率問題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的討論更是激烈。有人說公平優先於效率,有人說效率優先於公平。文章認為公平與效率是分屬不同分配領域的優先原則,效率相對於生產資料分配領域而言,
公平則相對於生活資料分配領域而言。文章運用博弈分析法說明:公平與效率可以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而達到最佳的結合。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後,產權制度改革把國企改制提升到一個更快、更高的層次。因此,此前在國企改制中已經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的效率與公平孰先孰後的問題更加令人矚目。現在,一條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國企改制路徑正在變得清晰。
新近發布的國資委《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中,最搶眼的有三點: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價不得低於凈資產;非上市公司國有產權要公開競價轉讓;嚴禁「自買自賣」管理層收購。
在既往的一些國有企業改制中,最受人關注的便是公平問題。應該承認,確有少數國企管理者,利用企業改制之機,據國家財富為己有,中飽私囊。這一點從表面上看,公平損失是為提升效率必須支付的代價,然而這種所謂的效率提升背後實則暗含著更大的效率損失,同時還為我們的後繼改革製造了更大的成本。
這類公平和效率實際上的雙重損失,主要緣於某種程度上的暗箱操作。所以,在國企改制中,對於提升效率、維護公平,在具體操作上打破暗箱,就變得至關重要。
提升國有企業的效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公平則是中國經濟的整體效率得以持續提升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國有企業改制的過程就是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過程。因此,一個更為市場化的、更為透明的路徑就成為推進國有企業改制進程,既提升效率,又維護公平的首選。國資委的《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顯然就是意在傾力打造這樣一條更為市場化的、更為透明的國有企業改制路徑。
依據個人收入分配的狀況,一國的收入分配類型可劃分為鐵餅型、尖帽型和橄欖型,三種類型各有其利弊。中國目前的收入分配類型屬於不斷擴大的尖帽型,既具有它所形成的一定歷史原因,但更具有其影響進一步經濟發展和穩定的巨大隱患。為了遏制尖帽型收入分配的擴大勢頭,並且使之逐步向橄欖型收入分配模式轉型,中國需要進行5個方面的政策調整。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的個人收入分配的狀況可以表現為三種類型。一是鐵餅型,二是尖帽型,三是橄欖型。
鐵餅型收入分配的特徵是中間的最高收入人群和邊沿的最低收入人群沒有什麼差別。這樣的分配類型,其可能的有利之處是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平等程度高,大家在收入水平上沒有多少可攀比的;其不利之處是每個人的經濟貢獻不能夠顯示出來,人們在收入水平上鐵板一塊,不能做到獎勤罰懶、優績優薪。
尖帽型收入分配的特徵是社會上很少數人的收入水平遠遠處於平均水平之上,而有少部分人的收入處於平均水平左右,但是大多數人的收入大大低於平均水平,僅僅是處於貧困線和溫飽水平之間。因此,宏觀經濟分析上使用的人均收入指標在這一分配類型中,無法反映大多數人的收入狀況。尖帽型收入分配的優點是能夠在短期內打破平均主義的分配局面,鼓勵冒尖和競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缺陷是形成貧富分化,或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大多數人陷入生活不能隨著經濟增長而改善的發展陷阱,社會不穩定,經濟無法持續的發展。
橄欖型收入分配的特徵是腰圓膀大、小頭小尾,即最富有的人口較少,社會的大部分成員的收入處於中等水平,構成人數最為眾多的中產階級,而最貧窮的邊沿人口也占很少數。與鐵餅型收入分配相比,橄欖型分配的優勢是有一定收入差距,便於人們之間展開競爭;但與尖帽型收入分配相比,橄欖型的收入分配差距又沒有那麼大,處於收入底層的人口較少,便於實施社會救濟和保障社會穩定。
一、首要的是處理好階級、階層的關系
不同階層之間的經濟地位是有差別的,有時還是有懸殊的。差別不大是正常的,懸殊過大是危險的。高低懸殊必然帶來不安寧、不和諧。因此,我們必須建立階層利益的整合機制。
中國是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的國家。多民族、多宗教、多黨派、多階層,概括起來,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社會因素繁多、社會資源豐富的社會。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樣,「豐富」也有二重性。不豐富,相互關系簡單,容易協調;豐富了,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協調起來就難了。常量、變數、多變數,函數、反函數,線性、非線性,有時候要協調好,簡直是難上難。可是,如果不協調好又不行,非協調好不可。
和諧社會是一曲交響樂。其「音符」,說到底,是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
共和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以後,兩大對立階級不復存在了,不能再以階級斗爭為綱了,可是這決不等於沒有階級了,更不等於沒有階層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少不了分層。當今中國有哪些階層,尚在討論中,不管是八個,還是十個,總而言之,是沒有人否認中國還有階級、階層存在這一客觀實際。
根據現代階層理論,階層是指按一定標准區分的社會群體,或經濟標准,或政治標准,或職業標准。根據不同的理論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劃分標准和方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社會中不同階層因在改革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現了分化和組合。
首先,經濟體制的變革,國有企業的改革,工人階級逐漸在分化。就連純粹的產業工人,也因從事不同產業,如夕陽產業與高科技產業的工人,老工業基地與新興產業基地的工人,勞動密集型產業下崗職工與知識密集型產業技術工人等,因職業性質的明顯差異,其階級歸屬感和階級意識也有明顯差異。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怎麼變,工人總歸是工人。孫中山先生曾高呼「勞工神聖」,那麼應該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農民進入了剛剛興起的鄉鎮企業,轉化為企業職工。還有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後,由於沒有穩定職業,形成了流民性質的群體。第三,知識階層在崛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造就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新形象與新地位,知識經濟的出現又為知識分子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第四,私營個體階層在發展壯大。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下,個體私營階層有了較大發展,他們參與政治的願望與興趣越來越大。第五,企業經營管理階層逐漸凸現出來。在計劃經濟社會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一直屬於黨政幹部系列。但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使得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階層存在,不同階層之間就會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說,新的利益群體的出現,必然會使各階層在維護自身既得利益和預期利益的過程中產生各種矛盾甚至沖突。沖突不是和諧。可是沖突能夠轉化為和諧。階層矛盾普遍存在,問題是如何處理。階層是執政黨的政治資源。階層之間的矛盾在卓越的執政黨面前,也是可貴的執政資源,也是考驗執政能力、檢驗執政理念、優化執政方式的難得機遇。執政黨猶如交響樂的指揮。指揮有方,盪氣回腸。
按照「和諧社會」理論,決定和諧的首要因素是財富分配。不同階層之間的經濟地位是有差別的,有時還是有懸殊的。差別不大是正常的,懸殊過大是危險的。高低懸殊必然帶來不安寧、不和諧。因此,我們必須建立階層利益的整合機制。
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可能的趨勢有三種:一是在國家經濟持續發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開放的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其結構形態將從現在的「洋蔥頭形」,即底層很大但中間階層發育不起來,演變成為「扁平化」的理想狀態,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二是受到改革不及時、不配套的制約,和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增長的影響,成為病態的社會階層結構,其結構形態可能繼續保持現在的「洋蔥頭形」。三是由於改革出現重大失誤,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不協調,公正、合理、開放的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停止發育成長,從現在的「洋蔥頭形」退化為「蠟燭台形」,即底層越發龐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終無法壯大,中間階層不大,頭也不大,這樣的一種畸形社會形態和社會骨架,根本無法促成現代化發展。
為了實現階層「扁平化」,應當調整過高收入,反對灰色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應當提高所得稅,增加利息稅,擴征遺產稅。要讓富人懂得:抽肥補瘦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普遍的做法。要讓富人懂得:縮小差距以後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讓富人懂得,這樣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為了實現階層「扁平化」,應當在政策上適當向困難群體傾斜。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研究報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的計算,如果將城鄉貧困人口、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失業和下崗職工、殘疾人、災難中的求助者、農民工等各類處於弱勢地位的人口加總,再扣除彼此重疊的部分,中國的困難群體大約有1.4-1.8億人。不承認有困難群體存在,就是無視困難群體。不承認有困難群體,就會導致困難群體越來越大。鄧小平同志1993年9月16日說:「少部分人獲得那麼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
社會分層是天經地義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分層猶如棱鏡可以把一束光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紅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在中國,歷史地落實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認同,憲法的賦予。執政黨的使命就是要協調階層關系。
二、從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入手優化社會結構
一方面,我國社會仍然存在顯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另一方面,還存在一種潛在的城市二元結構,它由市民的關系網路構成的空間和農民的關系網路構成的空間這兩部分構成。這種不合理的分布,從根本上影響著階層間的協調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社會結構是社會和諧的保證,因此,不斷完善社會結構便是社會持久和諧的有力保證。中國的社會結構存在兩種獨立體系,一個是由市民組成的城市社會,另一個則是由農民構成的農村社會,而判斷處於哪種結構的依據在於持有戶口的類別。這種二元社會結構以二元戶籍制度為核心,包括二元就業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業投入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制度體系。這是由身份壁壘、不平等交換、城市化滯後乃至包括戶口、糧食供應、住宅等組成的不平等現象。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國家就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在戶口遷移制度、糧油供應制度、勞動用工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分割開來。這使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在就業和糧油供應方面存在極大差異,更為嚴格的還是戶籍制度方面的管理。這一制度限制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上允許農民工進城,從事建築、商業及其他服務業,並允許城市中的某些國營企業從農民中招收部分臨時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業和個體戶從農村中僱工也不再受到禁止。在這一政策推動下,農村人口可以說獲得了一個較為自由的活動空間。配第和李斯特將這一現象稱為「推拉現象」。也就是說,農業耕地的有限性與人口壓力是迫使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推力,而工、農之間的收入差異則成為勞動力非農化的拉力。在這樣一個雙力作用下,農民紛紛涌進城市謀生,形成了我們國家這一時期的一個特殊現象:民工潮。
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城鄉二元結構是否正在消失呢?非也!我們認為,我國社會現階段正處在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二元結構並存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戶籍制度仍然制約著市民和農民從出生到死亡的逐個生活境遇;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在政策上為農民提供了非農化路徑,但是,農民在城市中並不存在與市民等同的機會,他們的就業,除了受自身人力資本的限制之外,還要受社會資本的限制。因為,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和市民一直處於沖突和對立,突出表現為市民對農民的歧視,以及農民對市民的厭惡。而這種歸屬的不一致在某種程度上又會導致農民很難在城市空間場域中將自己的社會關系網路納入市民的關系網路中去,從而很難在城市中積累自身的社會資本,也更無法利用社會資本來尋求更好的工作。於是,他們只能利用他們在家鄉長期建構起來的社會資本——同鄉關系、親緣關系,在城市中求生存。這樣,一方面,我國社會仍然存在顯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另一方面,還存在一種潛在的城市二元結構,它由市民的關系網路構成的空間和農民的關系網路構成的空間這兩部分構成。這種潛在結構的存在就是階層關系的分布問題。這種不合理的分布,從根本上影響著階層間的協調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三者之間是互補、互動的關系,從治理國家來講,政府是主導;從管理社會來講,社會組織是主力。當前,社會組織應當努力克服依賴性,增強自主意識;政府應當大力扶持社會組織,伸出雙手歡迎社會組織的參與。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進入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許多引人矚目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出現了眾多的社會組織,即非政府、非贏利性質的社團組織。
人是社會化動物。尤其是現代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智力上,都很難以個人的形式來滿足需要,而只能以群體的形式來增強滿足人們多種多樣需要的能力和可能。因此,在社會分工基礎上,把追求特定目標的人群,按一定的社會規范聯合起來的社會群體不斷涌現。幾百年來,這類社會組織的范圍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組織形式由初級走向高級。現在的世界上,社會組織發達的國家按人口計算平均每一百人就有一個社會組織。擁有社會組織的多寡早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參與社會組織的多寡也已成為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尺度。中國的社團縱向比,突飛猛進;橫向比,發育得還很不夠。千人擁有社團的數量只抵法國的九十分之一。我們應當在努力建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機制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的社會管理。
社會組織不同於政府,不具備政府職能,可是,它能起到政府起不到、政府也不應當起的作用。政府不可能是萬能的,市場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再說把市場泛化了也會帶來很多弊端。討價還價、買官賣官無論如何不行吧?很明顯,在政府與市場之外,必須有非政府組織。
我們一直說,轉移政府職能。試問:轉移到哪裡去呢?最佳的去處是社會組織。由社會組織來承擔過去「無限政府」所不應承擔的職能,從而把「直接政府」變成「間接政府」。不要小看了這里的「間接」二字。間接了,有利於發揮廣大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間接了,有助於政府集中精力抓好本職工作。
我們一直說「小政府,大社會」。「大社會」就是社會組織要發育起來。「大社會」大不了,「小政府」便小不了。為什麼過去政府越簡越繁?為什麼政府難以「瘦身」?為什麼「吃皇糧」的那麼多?還不是因為社會組織不發達嗎?政府的肩上有千斤重擔,社會組織也能挑起八百斤。
社會組織的功能是很大的。它具有服務的功能,為成員辦實事。社會組織是自治的。社會組織所固有的自生自滅的特性,促使社會組織必然以服務為天職。社會組織具有協調的功能。既有協調社會組織內部成員之間利益的功能,也具有協調國家與企業、政府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功能。社會組織是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社會組織具有監督的功能。盡管這種監督是柔性的,可恰恰是這種柔性的監督具有客觀性,富有人情味,是人性化的監督。社會組織具有公證的功能。社會組織既要對上負責又要對下負責。這種「兼顧兩頭」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組織要公正。公正最起碼的表象之一是公證。社會組織還具有智囊團、思想庫的功能。近年政府出台的大思路有不少來自於社會組織。這是民主化進程加快的表現。
由於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吸納了一批離開政府的公務員,同時也擴大了人們就業的機會,既保護了富人的合法收入,更扶植了一大批困難群體。從社會穩定的角度看,社會組織充當了安全閥的作用。社會沖突各國都有。「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社會沖突起於青蘋之末時,最先覺察社會沖突的是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的社會組織。早覺察,發預警,就可以避免把局部矛盾釀成全局性沖突,避免把只要有心解決就能夠妥善處理的矛盾演化成不可調和的矛盾。在社會沖突發生以後,社會組織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潤滑劑、稀釋劑的重要作用,為「化干戈為玉帛」做出貢獻。
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三者之間是互補、互動的關系,是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關系。從治理國家來講,政府是主導;從管理社會來講,社會組織是主力。當前,社會組織應當努力克服依賴性,增強自主意識;政府應當大力扶持社會組織,伸出雙手歡迎社會組織的參與。不論是政治領導型的、還是業務管理型的社會組織,不論是利益代表型的、還是公益服務型的社會組織,不論是文體聯誼型的、還是學術交流型的社會組織,都是社會和諧發展的血脈。
四、以制度創新構建和諧社會
不論是從現實上看,還是從理論上來講,要消除社會的不和諧,關鍵還是要從制度入手。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並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
不論是從現實上看,還是從理論上來講,要消除社會的不和諧,關鍵還是要從制度入手。從制度入手,才是科學執政。從制度入手,才是民主執政。從制度入手,才是依法執政。
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在T·帕森斯的語境中被稱為規范和價值。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並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如各種成文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契約等。正式制度的約束通常稱為法治。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習慣習俗、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與法治相對應,在學術的語境中,我們稱之為德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諾斯認為,在人類行為的約束體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發達的經濟體系中,正式規則也只是決定行為選擇的總體約束中的一小部分。人們行為選擇的大部分行為空間是由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所以說,制度創新應該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方面入手。
「法治」在中國已不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還得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首先,要繼續推進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通過市場經濟制度的根本確立,從而為國人營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真正剝離附著在每個交易主體身上的神秘外衣,使市場規律、法律充當交易競爭的裁判員。要逐步完成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經濟的轉變,收縮政府權力的覆蓋范圍,為社會力量的發育成長提供有利的空間和養分,從而在政府與個人之間建立聯系和溝通的橋梁,緩和二者間的緊張狀態,同時也為個人營造阻擋強權侵擾的屏障。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要將執政黨的性質、地位、職能、領導方式及其與政府、立法、司法、社會民間及公民個人的關系、相關的法律責任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確化、制度化,使得對執政黨的約束與監督落在實處,具有可操作性。還要嚴格界定黨的政策、決定與法律的界限,使其服從法律的規制,防止其超越法律的規定,形成隱性立法。同時,應注重我國的政權建設水平,在減少政府職能的基礎上,注意各級、各類權力機關之間的有效制約與平衡。
五、管理的重心轉向社會管理
要發展社會管理的硬體,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比例。不僅要不斷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絕對數,而且要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相對數。要制定盡可能完整的社會指標體系、人文指標體系。要把繁榮文化提到應有的高度。現代經濟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現代經濟的運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車道,現代文化的經濟功能在增強。這既是現代經濟的特徵,也是現代文化的特點。
現代化事業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管理相當重要。政府的職能不論有多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都應當是最主要的。
首先是要發展社會管理的硬體,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比例。隨著經濟發展,不僅要不斷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絕對數,而且要提高社會事業投資的相對數。社會事業投資要與GDP同步增長。鑒於有些社會事業過去投資較少,在一定時間內應當以更大幅度增加。要把那些建立在犧牲社會事業基礎上的、破壞社會和諧的經濟超常高速度降下來,用於發展社會事業。社會矛盾的高發期同超常的高速有聯系。社會矛盾的高發期是忽視社會發展的片面發展觀的產物,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能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其次,是要制定盡可能完整的社會指標體系、人文指標體系。指標是領導的指揮棒。指標是考評的依據。指標是辦事的分寸。指標體系不完整,必然會亂提口號,瞎訂目標,諸如動不動就吹什麼「世界一流」等等。這無不是因為不懂得「世界一流」有什麼指標要求的緣故。我們在工作中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社會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當然,指標,一要切合中國實際,二要與國際接軌。人文指標,是要在崇高的人文精神指導下,在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廣泛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討論後,訂出來。現在一說指標,有人就拿出當年「評工記分」那一套本事來,那是把指標庸俗化。
第三,要把繁榮文化提到應有的高度。文化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這已是全世界的共識。有的國家提出:「文化成了城市發展戰略的軸心,經濟、社會、技術和教育的戰略都將越來越維系於這個文化軸心。」巴塞羅那更是響亮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很多有名的城市、很多有名的國家,不是因為經濟而出名,而是因為文化而出名。文化的輻射力大於經濟。兒童可能不知道安徒生的出生地菲英島,甚至還可能不知道安徒生出生的國家是丹麥,可是不大會不知道安徒生的童話。「言必稱希臘」,不是說希臘的鋼煤糧棉如何如何,而是說言必稱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恩格斯說:理論思維是鐵的花朵。這花朵不是曇花一現,不是易燃的絹花,一把火就燒掉了。現在有些人是物質上的大富翁,在文化上卻窮得很哪!我們要強化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現代經濟中的文化含量在提高,現代經濟的運行常常要走文化快車道,現代文化的經濟功能在增強。這既是現代經濟的特徵,也是現代文化的特點。
和諧有多種:有高度和諧,有低度和諧。我們要的是在發展中高度和諧。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這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政權不是一勞永逸的。但是,政權是能夠在和諧中鞏固、在和諧中發展的。只要對市場經濟駕馭得好,對和諧社會構建得好,共和國一定長治久安。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們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有條件的地區要快馬加鞭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並進而向以社會發展為中心的和諧社會開足馬力,奮勇前進!
⑵ 求08年政治經濟學考題例題與答案
2008年政治經濟學試題庫
一、選擇題(略)二、名詞解釋(50個)
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規律;商品、使用價值、價值、抽象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通貨膨脹、價值規律;資本、勞動力商品、必要勞動、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工資;擴大再生產、資本積累、資本積聚、資本集中、資本主義佔有規律、資本有機構成、相對人口過剩、無產階級的貧困、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 產業資本、資本循環、資本周轉、固定資本、流動資本、預付資本總周轉;經濟周期、經濟危機;成本價格、平均利潤率、生產價格、商業資本; 借貸資本、銀行資本、金融資本、金融寡頭、商業信用、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級差地租、絕對地租、土地價格。
三、問答題(45個)
1、簡述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關系。
2、為什麼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3、商品經濟的含義、產生條件和特點是什麼?
4、怎樣理解勞動的二重性決定商品的二重性?
5、為什麼說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6、試述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7、什麼是資本的總公式及其矛盾?
8、為什麼說勞動力轉化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
9、資本的本質是什麼?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有何意義?
10、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有何聯系和區別?
11、如何理解剩餘價值規律?
12、為什麼說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13、怎樣認識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的剩餘價值的源泉問題?
14、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勞動力的商品性?
15、為什麼說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16、在資本主義下,商品所有權規律是如何轉化的?
17、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哪些,它們怎樣影響資本積累。
18、如何理解資本積累的實質及其必然性。
19、相對人口過剩是怎樣形成的。
20、什麼是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
21、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要經過哪幾個階段,在此過程中它要採取哪幾種職能形式,其職能又各式什麼?
22、產業資本的循環形式有哪些?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23、如何衡量資本周轉速度,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24、簡述生產資本兩種劃分方法的依據、內涵和意義有什麼不同?
25、什麼是固定資本磨損,造成固定資本磨損的原因有哪些?
36、怎樣考察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
37、「不變資本與固定資本都表現為生產資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質內容,因而不變資本實際上就是固定資本。」這中說法對嗎?為什麼?
38、「剩餘價值率與年剩餘價值率都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因此二者是相同的。」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29、試比較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聯系與區別。
30、馬克思分析社會資本運動理論前提是什麼?為什麼說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和補償是社會資本運動的核心問題?
31、什麼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當依靠要素投入量增加來實現擴大再生產時,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條件是什麼?
32、馬克思對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分析中,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包含有哪些交換關系?
3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
34、決定社會生產周期性波動的一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周期包括哪幾個階段?
35、何謂成本價格?它對資本主義企業的實際意義是什麼?
36、簡述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形成的內在聯系。
37、為什麼說生產價格不違背價值規律?
38、試說明平均利潤下降與利潤量增加並行不悖的原因與條件。
39、什麼是商業資本? 商業利潤的來源和獲得途徑是什麼?
40、在股票市場上,股票價格和實際資本經營業績很不相稱,可否據此說虛擬資本與實際資本的運動背離否定了價值規律?
41、什麼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信用在經濟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42、簡要闡述壟斷資本形成的客觀必然性。
43、簡述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和原因。
44、壟斷地租、礦山地租、建築地段地租有什麼特點?
45、為什麼土地價格有上升的趨勢?試述土地價格的實質、量的決定及其發展趨勢。
四、計算題范圍(5個方面)
1、關於流通中貨幣需要量、貨幣流通速度的計算。2、關於剩餘價值量、剩餘價值率的計算。
3、關於資本周轉時間、速度的計算。4、關於利潤、利潤率的計算。5、關於利息率、股票價格的計算。
五、論述題(15個)
1、試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的原理。
2、試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
3、如何理解勞動二重性?為什麼說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4、論述價值規律的內容、表現形式及其作用。
5、試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6、試論馬克思工資理論的主要內容。
7、試比較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積累的異同點,並說明資本積累一般規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含義。
8、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什麼?如何理解資本主義佔有規律?
9、試說明資本循環與周轉的基本原理對搞好我國企業經營的意義。
10、試說明馬克思關於資本循環和周轉的思想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企業的共同運行機制和規律
11、運用馬克思關於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有關原理,分析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過於求對社會再生產的影響及所應採取的對策。
12、什麼是金融風險?金融監管對金融風險防範起什麼作用?
13、以國內外跨國公司為例,闡述當代壟斷的特點和壟斷利潤的來源。
14、作品《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和黃世仁是債務人和債權人的關系嗎?試用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之。
15、在壟斷階段,金融資本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試舉例說明,金融資本是如何形成的,怎樣實現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的。
備註:(1)一般期末考試占成績的80%,平時考評、測驗占成績20%。具體由各科任老師確定。(2)題庫內容占期末考試60-65%;題庫外(選擇題)佔35-40%。
⑶ 誰能幫我做下這道政治經濟學題啊~~我將萬分感謝!!
第一題目抄的答案是:500
第二題目的答案是0 0 2 0 -2
15 15 7 9 6
25 10 5 12.5 11
33 8 7 11 12
40 7 11 11 12
45 5 13 9 0
48 3 15 8 -12
當該公司製造3架時公司利潤最大,因為當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時企業利潤最大。
⑷ 2016電大《政治經濟學》形考作業任務01-05網考試題及答案
1.在各種資本中,()具有生產職能和流通職能,才能完整體現資本的運動過程。
A.產業資本
B.商業資本
C.借貸資本
D.以上皆可
【答案】A
【解析】在各種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中,只有產業資本才具有生產職能和流通職能,才能完整體現資本的運動過程。
2.在購買階段,產業資本以()的形式出現。
A.貨幣
B.實物
C.生產
D.商品
【答案】A
【解析】在購買階段,產業資本以貨幣的形式出現。
3.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是生產過程。
A.第一階段
B.第二階段
C.第三階段
D.第四階段
【答案】B
【解析】產業資本循環過程,同時也表現為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有機統一,其中第一階段(購買階段)和第三階段(銷售階段)屬於流通過程,第二階段(生產階段)是生產過程。
4.在產業資本循環中,()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只有它才能生產出價值和剩餘價值。
A.購買
B.儲存
C.生產
D.銷售
【答案】C
【解析】在產業資本循環中,生產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只有生產過程才能生產出價值和剩餘價值。
5.對於資本家來說,()過程同樣重要。因為,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過程總是以它為前提的,而且已經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只有通過它才能實現為貨幣,資本家才能達到獲取剩餘價值的目的。
A.購買
B.流通
C.生產
D.銷售
【答案】B
【解析】對於資本家來說,流通過程同樣重要。因為,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生產過程總是以流通過程為前提的,而且已經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只有通過流通過程才能實現為貨幣,資本家才能達到獲取剩餘價值的目的。
6.資本停留在()過程中的時間就是流通時間。
A.購買
B.流通
C.生產
D.銷售
【答案】B
⑸ 急!! 政治經濟學 在線測試
DB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