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上的混合所有制是什麼意思啊 所有是指什麼求舉例
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公布後深化改革的一個主要發力方向,亦是深化改革最該突破但操作難度和輿論壓力均非常之大的主要改革內容,國內國外和全社會的關注度都很高。
時至今日,「混改」已形成三種大的態勢。
第一,在國家層面,國資委、財政部及相關部委已形成初步分工,正在著手設計、制定「混改」在起步階段的操作方案和中長期目標,研究、提出、制定「混改」的政策配套和操作細則。
第二,在地方層面,根據中央制定的「混改」原則和主要精神,結合地方實際對本省市的「混改」做了輿論和政策的預熱和鋪墊。動作較快而「混改」任務較輕的省份,則提出了相對具體的、起步階段的「混改」方案和政策框架。
第三,針對「混改」的輿論宣傳、政策解讀、目標任務的解析已形成相當聲勢。可聲勢雖然不小,但混淆視聽的各種雜音也不小。以至於在國企管理層面、國企員工層面、欲參與「混改」的社會資本層面尤其是普通民眾層面,皆對「混改」產生了各種誤解、擔憂、不解及不切實際的幻想。究其原因,說既涉及輿論引領的不足、不到位,又涉及有人、有機構揣著明白裝糊塗式的故意曲解。
所謂引領不足、不到位,在於體制內專家、學者對「混改」的解讀,主要局限於「混改」的經濟層面和操作的技術層面。由於這類解讀有意無意迴避、模糊、忽略「混改」最核心的政治價值和政治智慧,令這類解讀不但讀來很不解渴,而且讓大多數對國企國資改革歷程、階段和國企國資現狀缺乏了解的普通讀者越聽越糊塗。
所謂故意曲解,在於某些專家、學者包括所謂的著名經濟學家們,明明看清了中央推進「混改」的政治訴求、政治含義和政治智慧,卻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利用社會各界對「混改」的一知半解,故意散布種種貶低「混改」真實含義的錯誤言論。譬如,影響特別惡劣、極容易讓民眾對「混改」產生擔憂的主要言論包括:「混改」是因為國企一塌糊塗搞不下去了,繼而打著深化改革的名頭動民間資本的歪腦筋;「混改」是以深化改革做包裝的「私有化」;想搞「混改」國企必須從一切競爭性市場領域全面退身,只有把市場空間全部讓給民營資本,中國經濟才有希望等等。
以上對「混改」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包括故意曲解固然包含有某些所謂「家」們的司馬昭之心,可由於輿論引領不足和不到位在前——不敢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首先講清「混改」的政治屬性和政治要義,正好為「司馬昭」們故意曲解「混改」以達到搞亂思想之目的提供了可乘之機。
有鑒於此,才構成了本文寫作的意義所在和目的所倚,是為一家之言,旨在拋磚引玉,以引起更廣泛的討論和辨析。
2. 未來10年哪6大領域最值得投資
望採納,謝謝!
1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終於揭開了並不神秘的面紗。大家關心一個問題:國企改革能否成為市場的「救市主」?
在華夏國企改革擬任基金經理鄭曉輝看來,國企改革帶來的改革機遇,有可能是未來十年中國股市最大一波由政策全面推動的投資機會。
「國企改革已被公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的投資風口。」鄭曉輝認為,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目前已經經歷了兩次大的制度紅利。第一次制度紅利是上世紀90年代的法人股,很多資本市場大鱷,第一桶金就得益於法人股這一制度紅利。
第二次制度紅利是2005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開啟了2006年到2007年這一波瀾壯闊的大牛市。
「國企改革不是簡單地市場化,一賣了之。」鄭曉輝解釋說,國企改革,不僅僅是為了讓國企簡單證券化,更是為了政企分開,形成新的體制、機制與制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9月1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整體上市。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行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並著力推進整體上市。
「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整體上市,特別是集團資產上市。這預示國家將大力依靠資本市場,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鄭曉輝認為,資產證券化是改革的核心環節。
2013年,全國國企資產總額104.1萬億元,央企48.6萬億元,地方國企55.5萬億元。目前國有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率不到30%,初步測算估計,未來幾年內將至少有10萬億~20萬億元之巨的國有資產進入股市。國企改革最終大多數會通過並購、重組、上市的方式進行。
可以預期的是,大量優質資產將有望通過多種形式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中,這是國資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股市重要的投資機遇。
市場的走勢,也驗證了上述觀點。2014年以來,國企改革指數總體表現非常強勢,在市場6月15日調整之前,其漲幅不僅跑贏主板指數,還大幅領先很多基金。市場進入階段性調整行情後,國企改革指數體現出較大的彈性,在市場反彈過程中漲幅遠遠領先其他指數,顯示出市場資金的高度青睞。
市場關注的方向:一是推動國資證券化,二是推動國企整合重組,三是混合所有制,四是國企公司治理的改善,五是特別關注科研院所注入。
2一帶一路
隨著各國政府的積極響應,以及相關配套政策和配套服務的完備,「一帶一路」建設正值全面啟動、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
隨著各國政府的積極響應,以及相關配套政策和配套服務的完備,「一帶一路」建設正值全面啟動、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企業將迎來新一輪境外直接投資的高潮。誰抓住了當前的投資機遇,誰就有可能在未來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成為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一帶一路」地區覆蓋總人口約46億(超過世界人口60%),GDP總量達20萬億美元(約全球1/3)。
區域國家經濟增長對跨境貿易的依賴程度較高,2000年各國平均外貿依存度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達到34.5%,遠高於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計算,1990-2013年期間,全球貿易、跨境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為7.8%和9.7%,而「一帶一路」相關65個國家同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1%和16.5%;
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後的2010-2013年期間,「一帶一路」對外貿易、外資凈流入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
「一帶一路」正在形成除大西洋貿易軸心和太平洋貿易軸心之外,新的以亞歐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貿易軸心。
預計未來十年,「一帶一路」出口規模佔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成為中國的主要貿易和投資夥伴。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研究室主任楊立強認為,「一帶一路」的提出和逐步推進將為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帶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首先,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拉動相關製造業海外投資。當前「一帶一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相當可觀,與之相關的工程建築、鋼鐵業、建築材料業、裝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乃至通信、電子、化工等製造業都將獲得強勁的增長驅動力。隨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鋪開,相關行業的境外直接投資將逐步提速。
其次,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將改善沿線國家的整體投資環境。
第三,沿線國家間的產業合作將推進中小企業的境外直接投資。
最後,「一帶一路」將拉動服務業投資。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拉動相關生產服務業境外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將推動中國金融機構的海外業務拓展;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會刺激貿易、運輸、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境外直接投資。
沃藍投資總監尚國明,認為「一帶一路」有三個層面的內容,可能最先受益的板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正規項目中要落地的,像施工類的,工程是承包的;第二個是由「一帶一路」帶出來的跨境電商。
國信證券北京投研中心首席投資顧問劉鵬表示,希望大家在「一帶一路」上的思路寬一點,而且交易步驟根據盤面做一些循序漸進會更好一些。
「一帶一路」的巨大機遇,也為相關上市公司打開了成長的空間。
根據Wind資訊統計,51家「一帶一路」概念上市公司2014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915.36億元,同比增長5.8%;合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4.70億元,同比增長17.5%。
目前,已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大了「一帶一路」的布局。
3中國製造2025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6月24日發布《關於成立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根據通知,領導小組主要職責為統籌協調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推動製造業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開展工作,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要事項,加強對重要事項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
而根據此前媒體報道,在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下,國家還將陸續設立多個「中國製造2025」重要咨詢和實施組織。
領導小組的成立,是「1+X」中的「X」系列配套政策穩步推進的有力保障,也將促進各省區、各分行業的「製造2025」相關規劃的出台。
目前《中國製造2025安徽篇》、《國防科技工業2025》編制工作已啟動;工信部2015年智能製造專項項目也已公示,未來出台的多個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將為《中國製造2025》帶來持續的主題投資機會。
「中國製造2025」:更具中長期投資價值。中國處於全面復興的歷史階段,需再次成為世界製造強國。目前中國製造「大而不強」;《中國製造2025》提出到2025年進入世界強國之列。
如果說「互聯網+」是「軟」的一面,「中國製造2025」則是建設製造強國的「硬」的一面。中國裝備製造業是未來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可以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的大產業。
「中國製造2025」不僅僅是2015年短期的主題性投資,更有其未來基本面的支撐,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
中國製造2025和工業4.0主攻方向均為智能製造,但「中國製造2025」內容更加廣泛,包含10大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重點看好航空航天、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中國製造2025》10大重點領域過半在機械軍工行業,機械軍工行業投資可關注六大重點領域:航空航天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和農業機械裝備。
華泰證券指出,「互聯網+」趨勢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主線,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是未來融合發展的拓展方向,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技術融合出現的領域與政府產業管制放鬆的領域。預期在中長期內,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進入管制將有進一步放鬆,市場競爭結構將更為合理。
中信建投證券指出,智能化轉變是必然趨勢,在此趨勢下的投資機會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智能控制裝置,即工業自動控制裝置發展趨向於數字化、智能化;二是智能製造機器,即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及智能化成套裝備;三是智能終端產品,即能夠融入智能化與網路化的智能型產品。
4環保產業
前期粗放式增長模式,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2014中國環境公報》,全國4896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的比例僅為10.8%,而水質較差與極差的比例分別高達45.4%、16.1%;161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准監測的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比例僅為9.9%;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而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高達19.4%。
要改善環境,應在現有的生產基礎上改進技術,採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這方面投資的社會和經濟回報會非常高。
近年來,中國每年的環保投入約為一萬億元,而「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頒布後,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上升到每年兩萬億元左右。
以上海為例,環博會高峰論壇期間,上海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過去15年,上海已經實施了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政府承諾每年的環保投入不低於GDP的3%。
就在今年,上海市又推出了新一輪的「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在空氣、水源、土壤、工業等八大領域安排了230多個重大項目和中小項目,3年累計要投入1000億元左右。
這其中,很多都是環保企業的機會。張全舉例說,上海的VOC總量還比較高,相當於十年前的二氧化硫,遍布於工業的各個領域。重點企業大概有2000家,都需要進一步改善治理,環保企業可以「積極跟進」。
另外,上海市政府還打算把原先一些體制內的業務讓渡出來,例如一些環境監測和環境咨詢業務,將從事業單位讓渡給市場,這樣還能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企業嗅到了商機。台灣仁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專員呂奕良此前表示,相比中國台灣地區,大陸「更有錢」,環境治理的力度也更大,所以非常希望能與大陸的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
常州金能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雪琳表示,他們企業不做廣告,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客戶主動找上門購買他們的設備,主要原因是政府對排污企業要求更嚴了,過去,排污企業只需要買一套「假設備」,檢查來了應付一下,平常都不用開;現在,治污設備不但要有,而且必須運行。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也曾表示,「未來10年是環境與經濟的"兩難"期,但也是環保大有作為期。」
市場關注的方向:一是第三方環境治理,二是新能源,三是環保交易,四是循環經濟。
5農業
在過去的35年,中國城市的表現非常優異,但是農村人口沒有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
按照中央關於「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十三五」時期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
中央一號文件也自2004年起連續12年聚焦農業,政府也採取了嚴格的耕地管理制度並出台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糧食「十一連增」。然而2015年,糧食繼續增產的情況下,三大主糧收購價格陡然下降,農民增產不增收,糧價下跌對農民可支配收入影響巨大。
糧價下跌的主要成因有兩點:一是進口糧價走低及低價糧走私造成沖擊,二是國內庫存積壓巨大,前所未有。為此政府實施托市收購政策,但容易造成扭曲市場規律,缺乏持續性。
國際著名投資家、金融學家吉姆•羅傑斯認為未來農業有很大的機會,他在農業的投資也是持續進行著。
農業的結構轉型中蘊藏著大量機會,從政策層面到技術層面,都是投資者們的關注目標,包括:
1.技術推動帶來的增長性投資機會,它們往往伴隨著技術的革新而產生。如生物育種,新型農葯,新型肥料,可降解地膜,新型農機具,農業物聯網等。
2.服務推動帶來的增長型投資機會,它們能夠在流程及供應鏈上為農產品的銷售帶來更快捷便利的服務。如農資技術服務、種養業管理服務、訂單及流通服務、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等。
3.需求拉動帶來的增長型投資機會,它們隨著人們對產品的要求的提升而產生。如原產地品牌、綠色有機、精深加工、農業旅遊、生鮮採摘、田園養生等。
4.產業集中帶來的整合型投資機會,它們隨著生產力鏈條的集中與整合而產生。如規模集中、產業鏈整合、跨界融合等。
5.體質改革帶來的轉型投資機會,它們隨著政策的改革而產生。如國企混改、農地確權、林權改革、產業轉型等。
6旅遊業
過去中國人很少到國外旅遊,現在中國人更容易拿到簽證和護照,所以旅遊業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有發展潛力的行業。
從經濟增長邏輯和全球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旅遊業是最典型的生活性服務業,這也是當前最緊迫的時代需求。
緊緊抓住旅遊業是生活性服務業這個重要特徵,將旅遊業做成最強最大的生活性服務業,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旅遊業就能進入最頂端的產業譜。基於此,旅遊業的真正威力唯有兩條最突出。
一是拉動就業,旅遊業是「就業王」。新一輪的發展中,旅遊業會比任何行業都拉動更多的就業。首先,向後工業化升級中,製造業和農業將釋放出更多勞動力,而不是吸納更多就業;
其次,生產性服務業追求的是附加值經濟而不是規模經濟,難以吸納超量就業;最後,不論是在轉型的前期(此時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轉型的後期(旅遊業隨之升級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旅遊業都需要對人口終端進行「貼身服務」,這種和人口增長呈線性關系的產業特性,決定了旅遊業對勞動力和人力資本都有極大的吸納能力。
二是改良人力資本,旅遊業是「好老師」。旅行幫助人從工作的勞累中恢復過來並提升能力,旅遊是人生最好的調劑。
這不僅僅是個社會學的看法,也是經濟學的研究。旅遊對經濟的重大作用常常被表面上刺激消費的似是而非的作用所掩蓋,其實,旅遊通過調劑工作、增加視野和知識,已經成為後工業化社會的人們積累人力資本的最佳手段。
總之,旅遊經濟的真正威力在於它對「就業」和「工作」的獨特作用,發揮出這兩點,「旅遊+」也好,「+旅遊」也好,都能幫助旅遊業在新一輪增長中獲得強勢地位。
7金融業
現在中國的金融市場 還是比較封閉的,上海曾經是在倫敦和紐約之外最重要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如果全方面開放金融市場,上海甚至有機會把倫敦甩在身後,成為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8基礎設施
過去,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場等方面的投資非常多,但主要是連接城市與城市的跨城際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還相當短缺,比如地鐵、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這部分的投資也有很高的經濟和社會回報。
9黃金
經歷十年牛市的黃金,投資者絲毫沒有減弱或懷疑其價格走勢的跡象。目前看,引起貴金屬市場拋售潮的條件還沒有成熟,因為至少中國、巴西、俄羅斯等國國民手中持有的貴金屬資產還很小。
10外匯
外匯市場充滿著重大機會。很多貨幣兌美元等其他貨幣有較大的升值空間,這個升值並不是簡單的匯率上的即時變化,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同經濟體的貨幣在幣值上的綜合提升。可以預期,有可能在未來5-10年中購買力穩步升值的貨幣,未來收益也將是出乎意料的。
3. 滬深上市公司去年年報披露體現哪些特點
4月底,滬深上市公司全部按期對外披露2017年年報信息。2017年,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同比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約2.62萬億元,同比上升18.55%,增長率創近年新高。2017年,深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0.4萬億元,同比增長23.46%;實現凈利潤7295億元,同比增長20.58%;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同比增長19.71%,盈利質量明顯提升。
綜觀業績狀況,滬深兩市公司在經濟發展的韌性、結構優化、新動能等方面呈現出多個新亮點,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正在形成。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這是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成果。
實體經濟再上新台階,高端製造顯活力
股東回報意識推動現金分紅創新高。滬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不斷增強,現金分紅水平持續維持高位。2017年,滬市公司分紅整體比例為37.92%,高於去年約5個百分點。統計顯示,共有1000餘家公司推出派現方案,占公司總數的74.47%,同比增加約5個百分點;合計派現8111億余元,同比增加約18個百分點,現金分紅金額再創歷史新高。
從公司分布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群體已形成,滬市單年分紅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194家,30%以上的778家。其中,有370餘家公司連續3年分紅比例超過30%。
當然,年報也反映出,在落後產能加速出清市場環境下,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階段性經營困難或風險,多家公司出現虧損。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公司主營不暢,甚至公司長期失去造血能力,淪為市場所詬病的「殼公司」,面臨退市風險。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規范運作風險。特別是一些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出現信用風險,利用不同形式損害公司利益,干擾公司經營,甚至直接出現資金佔用、違規擔保問題。對於這些情況,交易所將繼續從嚴監管,防範出現重大風險。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 股票混改 是什麼意思
在12月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並對2017年的國企改革工作重點進行了部署。會議指出,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推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
受此影響,昨日國企改革概念股表現活躍,板塊內鐵龍物流 、沙隆達A、中房地產 、寧夏建材 等4隻個股紛紛沖至漲停,而廣深鐵路 、一拖股份 、*ST黑豹 、農發種業 、天山股份 、一汽夏利 、大慶華科 、山東海化 、*ST中特 、中儲股份 和北方國際 等個股漲幅均超3%。
投資機會方面,海通證券 表示,9月底發改委混改試點專題會,標志著國改進入深化的新階段,12月份國資委媒體通氣會總結國改進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促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定調混改是國企改革重要突破口,關注央企與地方國企兩類組合,央企如中國聯通 、國電南瑞 、中國核建、中煤能源 等,地方國企重點關註上海,如隧道股份 、海立股份 、申達股份 、城市傳媒 、晨鳴紙業 等。
5. 國進民退是什麼原因
1998年,中國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國有企業大量出現虧損、倒閉和職工下崗的情況,由於國有經濟當時所佔比重還比較高,所以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隨後,中央提出了國企三年改革脫困的計劃,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抓大放小」,國有經濟收縮到壟斷行業和更具優勢的競爭領域,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的話說,當時是「國退民進」的格局。這種在經濟布局上順勢而為的調整構成了中國經濟走出低谷的一個重要體制基礎。
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要求央企進入行業前三名才能避免被淘汰,這使得央企必須要不斷擴張、收購、兼並,這就表現出「國進民退」。
(5)經濟學混改擴展閱讀:
「國進民退」的說法站不住腳:
1、「國進民退」本身就是很不靠譜的說法,它錯誤地把國企與民企置於對立面,錯誤地認為國企與民企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簡單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可知,國企民企共進局面屢見不鮮,而且一些壟斷性國有行業中民企的身影越來越多,民企唯一尚未進入的就剩下部分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的領域了。
2、十九大在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均明確強調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其實,深化國企改革,本質上是要促進我國結構轉型、提升增長效能,重要手段就是逐步削弱國企壟斷程度,並引入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參與混改。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環保督查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後淘汰的是過剩產能,擠壓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
短期來看,由於原材價格上漲,國企利潤改善幅度的確好於民企;但從中長期看,最終能存活發展下來的肯定是有競爭力、有責任感的企業,這點無關國企還是民企。
6. 國企混改意義
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對當前建立現代經濟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創新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混合所有製作為當前及今後相當一個時期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其健康發展有利於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有利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提高其競爭力;
也是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事務的干預,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各種所有制資本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保證。
國有資本與其他各種資本以混合所有制形態進入社會再生產的領域,這同樣也是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社會生產得以正常運轉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6)經濟學混改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概括起來應當考慮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規范運行、效率提升的基礎,合理的激勵和監督機制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保障。要持續梳理與優化國有企業制度流程體系,規避運營風險,提升業務運作效率。建立並完善經營計劃制訂、下達、執行、反饋的閉環工作流程及機制。
2、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自上而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能夠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能夠切實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並強化對地方和部門的職責及各項制度的執行要求,構建完備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
3、遵循市場化的產權交易規則。要加快推進產權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健全公平、公正、公開、規范、有序的產權交易市場,使產權市場成為各類市場主體有序競爭、資本流動、資產重組、擴張發展的平台。從而有效推進國有企業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國有企業的活力和創新性。
7.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什麼意思
形容某件事的艱苦,殘酷、困難程度堪比戰爭,所以是沒有硝煙的戰爭。
硝煙:射擊殘留物,也稱射擊物或射擊殘渣,是在槍支擊發時,從槍口中噴出,或從槍管末端逸出的氣團中所夾帶的火葯顆粒和金屬粉末等組成的煙灰。
戰爭:戰爭是由超過一個的團體或組織,由於共同關心的權利或利益問題,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夠達成和解或平衡的狀況下,而展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初期以暴力活動為開端,以一方或幾方的主動或被動喪失暴力能力為結束標志的活動。
(7)經濟學混改擴展閱讀
同義詞:硝煙彌漫、刀光劍影、槍林彈雨、勢均力敵、唇槍舌劍
反義詞:國泰民安、海晏河清、狗吠不驚、安枕而卧、倒載干戈
刀光劍影:隱約顯現出刀的閃光和劍的影子。形容環境充滿了凶險的氣氛。
出自南朝·梁·吳筠《戰城南四首》:劍光揮夜電,馬汗晝夜泥。
槍林彈雨:槍桿像樹林,炮彈像下雨。形容戰斗激烈。
出自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營兵往捕,不知虎穴所在,後乃得知某姓空舍中,相聚燃擊,槍林彈雨中,虎乃斃。」
譯文:官兵前往打虎,不知道老虎的巢穴在哪裡,後來才知道在某個無人居住的房屋裡,大家聚在一起用炮火攻擊,在槍桿像樹林一樣,炮彈像下雨一樣的戰斗中,老虎才死。
倒載干戈: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譯文:所有的事情都結束了,停息武備,修治文教,把武器倒過來放,又拿被子覆蓋,用以高速天下不再出兵打仗。
8. 用宏觀經濟學分析我國為防範金融風險做出的舉措
第一、抑制資產泡沫
許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都是由資產泡沫被刺破引起的,日本20世紀90年代發生金融危機就是這個原因,由此我國防範金融風險也必須抑制資產泡沫。
所謂資產泡沫,就是指資產價格上漲過快。在我國,資產價格只統計兩種:一種是股價,另一種是房價。抑制資產泡沫既要防止股價漲得太快,又要防止房價漲得太快。目前我國抑制資產泡沫不是指股市,而是指樓市,因為我們估計未來五年內,我國資本市場基本上是平穩上升的過程,股市是慢牛,未來的資產泡沫不可能出現在股市,理由主要是:現在的證券監管部門把監管作為第一要務,對於內部交易、買殼賣殼、資本大鱷,還有場外配資等問題非常關注,不可能出現問題;另外,新股發行(IPO)速度在加快,這么多的新股上市,把股價抬很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為什麼說目前抑制資產泡沫的核心是樓市呢?住房供給與剛性需求的關系,這是觀察房地產最主要的角度。如果住房供給過多,超過剛性需求了,就會形成泡沫。現實中,經常有住房供給超過剛性需求的現象,這是房地產業的特點。房子只要有居住功能就必然有另外兩個屬性:投資屬性和金融屬性。這兩個屬性一定會引發另外兩個需求: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投資性需求指買房是為了收房租;投機性需求指買房是為了拉動房價,賺取差價。住房供給一旦大幅超過了剛性需求,泡沫就會被刺破,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市場波動就是因此產生的。
1985年日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的資本無處可投,銀行就把資本貸給人們買房買地,人們買房之後再抵押給銀行,之後獲取70%的貸款再投資,這種買房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居住,不是剛性需求,是投資和投機性需求,由此拉動住房價格不斷上升。美國為了剪日本的羊毛,迫使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要求日元每年升值5%,每年不做任何事情都有5%的回報,導致外資大量涌進日本。流進日本的大量外資也是買房買地進行投資或投機。可這並沒有使日本出現問題,因為在日本當時的建築法下,房子過度增加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需求旺盛,但房子供給是基本穩定的。後來日本修改了建築法,允許拆掉舊房建新房,導致住房供給突然增加。到1989年初,一些日本經濟學家預測,住房供給遠遠超過了剛性需求,如果繼續放任的話住房泡沫就要被刺破了,建議政府趕快實施緊縮政策,於是日本政府在1989年3月開始實施緊縮政策,首先把股市泡沫刺破了,造成大量的上市公司出現虧損,這些上市公司開始拋售房子;緊接著外資流出。與此同時,日本實行房價稅,就是擁有多套房產的個人要交稅,這導致擁有多套房產的個人也開始拋售房子。上市公司、外資和擁有多套房產的個人,三大力量同時向市場拋售房子,最終房地產泡沫在1990年被刺破。到現在為止日本還沒有完全從危機中走出來。
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房地產泡沫不能繼續吹大,但現在也不能被刺破,只能抑制。對此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出台中短期對策,一個是建立長效機制。中短期對策有兩條:一條是嚴格約束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因為由這兩類需求拉動的住房供給一定會超過剛性需求。剛性需求不限制,可以放開,但是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必須受到嚴格限制,現在採取的是限購和限貸政策。一線城市每戶家庭最多隻能買兩套房子,再買就是投機性需求了,就要嚴格限購限貸了;另一條是約束開發商的行為,嚴格控制其融資渠道,控制新房價格。另一個辦法是建立長效機制。什麼是長效機制呢?就是實施租售同權政策、調整一線城市的布局。中央提出建設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的功能是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北京發展的空間布局。首都功能就是四個: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除此之外都是非首都功能。比如,經濟中心不是首都功能,大量的企業會被遷走。再比如,教育、金融、醫療等都不是首都功能,很多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和醫療機構會被遷走或在別的地方開設分支機構。這些功能的外遷,必然伴隨著人口的流出,由此北京的房價自然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所以說,防範金融風險第一件事是抑制資產泡沫,重點是樓市而不是股市。
第二、穩住外匯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外匯出了問題,因此對外匯的波動要謹慎對待。2016年中國外匯開始出現波動,一個是人民幣持續貶值,二是外匯儲備持續減少。人民幣持續貶值和外匯儲備持續減少會帶來金融風險,因此2016年初國務院提出要穩住外匯,從2016年10月開始迄今推出了三條對策。
1、,已經放開的領域一定要堅持繼續放開,不能再回到資本管制的老路上去。凡是承諾放開的領域就繼續堅持,比如,一張身份證一年可以兌換5萬美元,但沒有放開的暫時不再放開。對於個人來講,在外匯方面有三個領域沒有放開:一是海外不動產投資,曾經討論過要不要放開,後來明確暫時不放開。二是海外的證券投資,就是在國外證券市場上進行股票投資,也曾討論過要不要放開,現在也明確暫時不放開。三是海外的投資類保險。我們放開了消費類保險,比如,個人可以購買美國的醫療類保險,但投資類保險就沒有放開。以上三項不僅沒放開,還在逐漸收緊。比如,從2017年8月21日起,在海外刷銀行卡單筆超過1000元人民幣的,銀行就需向有關方面報告;如果連續25天刷卡單筆超過1000元人民幣的,銀行需要核查是正常消費還是轉移外匯資金。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穩住外匯。
2、,限制海外並購。但是對於技術類並購則繼續支持。對於海外收購新產品製造企業這種技術類的並購會大力支持,但是非技術類並購則要嚴格審查。海外不動產投資,海外收購酒店、影院、體育俱樂部等,這類投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3、,支持海外投資使用本幣人民幣,尤其是「一帶一路」投資。未來「一帶一路」投資使用人民幣投資,不再動用外匯儲備。這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好處。「一帶一路」投資中我們是主導方,有權選擇貨幣的種類。目前已經有69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比如歐央行就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人民幣和盧布即將以金價作為基礎實現直接兌換。2016年,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人民幣與盧布直接兌換一旦成功,會大幅減少外匯儲備的消耗,這對穩住外匯有巨大的意義。
大致上穩住外匯就是這三個對策:一是外匯改革中承諾已經放開的政策會繼續堅持;二是對技術類並購予以支持,非技術類並購嚴格審查;三是「一帶一路」投資中盡量使用人民幣。這三條對策執行好了,外匯就基本上穩住了。
第三、穩住債務
很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是由債務引起的,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還引發了一場國際性的金融危機。
債務分三種:個人債務、企業債務和政府債務。
一是個人債務。一般認為,我國的個人債務不會太高,因為中國人比較節儉、保守,不像美國人習慣於借貸消費,習慣於儲蓄。近些年,我國個人負債率上升很快,2015年我國個人負債為GDP的30%,2016年為44%,總量達到了74萬億元,雖然沒有達到警戒線,但其過快上升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是企業債務。我國企業負債率明顯偏高,其中主要是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高,已經遠遠超過了警戒線。因此中央提出去杠桿的重中之重是國有企業。決策層降低國有企業杠桿率的決心是堅定的,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一個是中國聯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改制中,國家讓出了絕對的控股權。另一個例子是東北特鋼。過去我們是剛性兌付,購買國有企業的債券最後國家都給兜底了。但東北特鋼是破產重組的,不再是剛性兌付。中國聯通混改和東北特鋼破產重組這兩個例子告訴大家,只要下決心把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降下來,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就一定會降下來。其實這個過程中會給民營企業提供很多機會。
三是政府債務。現在看來,中央政府債務並不高,因為我們安排每年的財政預算時會堅持一個原則,即當年的赤字率不能超過當年GDP總量的3%。主要是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雖然賬面上不高,但潛在的負債率卻很高。其中政府平台債務實際上是政府債務,但表現為企業債務。後來地方政府又多了兩條增加債務的途徑:PPP項目和產業引導基金。一是盲目擴大PPP項目,甚至是包裝出PPP項目來,PPP項目是要政府回購的,表現為企業負債,實際上也是政府負債。2016~2017年,PPP項目負債超過4萬億元。二是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產業引導基金應該動用財政支出。但地方財政往往通過銀行借款,表現為企業負債,實際上也是政府負債。PPP項目和產業引導基金在過去兩年增加了6萬億元的地方性債務。
總體來講,穩住債務要關注個人債務過快上升,解決好國有企業負債率過高的問題,解決好地方政府潛在債務上升問題,防止發生金融風險。
第四、治理金融秩序
金融秩序混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改革引起的,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如果規則沒有跟上,就會出現秩序混亂;二是由金融創新引起的亂象。
我國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整個國家的負債率很高。過去幾年放開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經濟領域出現了各類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基金。這個改革方向沒有錯,但是相關規則沒有跟上,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我國2014年放開各類投資公司,投資公司的投資承諾回報一度達20%~30%,這種商業模式顯然不能維系。再比如,放開各類基金。基金本該是用自有資金投資,但一些基金動用的是銀行資金,我們一清理外圍基金,股市就大跌。基金現在存在的很多問題,與相關條例缺乏有關。
還有金融創新引起的亂象,比如比特幣。比特幣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比特幣很難被監管,出現較多藉助於比特幣進行洗錢、犯罪的行為;二是比特幣的數量依賴於挖礦的速度,其數量不是政府可以調控的;三是以太幣、萊特幣、瑞波幣等各種數字貨幣的不斷產生,會對比特幣的價值產生很大的沖擊,其價值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其中潛在的風險是我們未知的,因此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叫停ICO。各種金融創新中蘊含的風險是對監管部門巨大的挑戰。
我們所講的治理金融秩序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由改革伴生的,一個是由金融創新引起的。金融亂象怎麼解決,要研究,這是金融治理的方向。
第五、運用好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未來一段時間,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是我國貨幣政策的基調。2002年我國的貨幣供應量M2隻有16萬億元,2017年是165萬億元,翻了差不多10倍。衡量一個國家貨幣是否超發了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即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例。我們現在貨幣供應量佔GDP的比重在200%以上,如果貨幣供應量再繼續這樣多下去,會引發金融風險。
反映貨幣政策的重要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和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過去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是兩位數,2017年6月份開始降到一位數了,增長速度是8.8%。2017年7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信號釋放後,很多企業提出了輕資產的目標,出現了大量賣資產的現象,因為這種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只有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才能維系,一旦國家堅定不移地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種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肯定維系不了。
另一個是宏觀審慎政策。金融風險經常在順周期下積累。在順周期,人們往往會認為未來很好,不顧及風險,會盲目擴張,盲目負債,結果留下了爆發金融風險的可能。順周期時期,恰恰是金融風險積累時期。因此,在順周期的時候,給機構、業務設計一個控制風險積累的辦法,採取逆周期政策,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這是宏觀審慎政策的目標。另外,市場中行業之間、上下游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風險會相互傳染,控制這些傳導性風險,也是宏觀審慎政策的目標。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很多新規則出台,來防止這種風險的蔓延。
9. 國家混改與宏觀經濟課題組是什麼機構
國家洪敢於宏觀經濟課題組是什麼肌膚?
國家混改與宏觀經濟課題組屬於?國家資源委員會下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