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生活中的經濟學》心得體會3篇,800字左右
我也想要啊 大哥 如果可以介紹下啊
㈡ 生活中的經濟學(論文800字)
為什麼在同一公司的同一工作小組中,生產效率最低的員工,收入一般比自身創造的價值要高;生產效率最高的員工,收入卻比自身創造的價值低呢?
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員工的收入與他們為僱主創造的價值相一致。然而,在大多數組織中,從事類似工作的員工,工作效率差異很大,工資卻不存在太大差異。從所做工作貢獻的角度來看,一流員工的報酬偏低,而末流員工的報酬偏高。對末流員工來說,這筆交易似乎很劃算。可要是一流員工報酬過低,他們干嗎不改投工資較高的僱主門下呢?
乍一看來,這種情況似乎暗示著桌上擺了免費的午餐。假設一家公司的一流員工,值10萬美元,但只得到7萬美元的薪資,那競爭性公司可以馬上付8萬美元的工資挖角,2萬美元的利潤就輕松入袋。即便如此,另外的競爭性公司仍然有利可圖。所以,該員工的工資應該很快飆升至10萬美元——如果他真能創造這么多價值的話。
為什麼在人們的觀察中,工資模式趨於穩定呢?要解釋這一現象,可能首先要接受這樣的假設:大多數員工願意在工作團隊內占據較高職位,而不喜歡較低職位。可並不是每一個喜歡高級職位的員工都能如願以償。畢竟,團隊中必然會有50%的職位是低級職位。所以,一部分員工能夠滿意地佔有高級職位的惟一方式,就是其他人願意忍受低級職位所固有的不滿。假設說資方不能強迫員工違背個人意願呆在組織當中,那麼,低級員工願意繼續留下來的惟一原因,必然是他們可以獲得額外的補償。
那麼這種額外補償是從何而來的呢?應該是來自對高級員工的隱性課稅。如果這種稅數額不算大,那麼高級員工樂於繼續呆在公司里,雖說他們到別處可能掙得更多;同時,低級員工也獲得了足以補償職位低這一負擔的額外報酬。所以,每一家公司的薪資模式,在功能上都相當於一種累進所得稅。
很多職業,在不同的公司有多種崗位可選。不介意職位高低的人,最好是到員工生產效率高的公司去,接受低級職位,享受額外薪資。其他重視高級職位的人,則最好是到平均生產效率較低的公司去,接受高級職位。
為什麼公司寧願出高價僱用臨時的管理顧問,也不願以較低的薪水聘用全職管理人員?(詹姆斯·貝雷特)
企業採用管理咨詢公司服務的時候,不僅要支付顧問的工時費,還要付給咨詢公司一筆高昂的酬金。很多咨詢公司,每付給顧問一美元,自己就收三美元。為什麼客戶企業不直接聘用額外的管理人員,節省開支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管理咨詢服務就好比電力公司用來滿足高峰用電需求的昂貴發電機。電廠能靠著普通負荷的發電機滿足大部分需求。發電機這種設備,買起來很貴,但維護費用相對較低。用這種昂貴設備滿足短期的高峰需求,得不償失,因為它大多數時候都閑置著。所以,電廠會用高頻發電機彌補用電高峰期發電不足的部分。較之普通發電機,高頻發電機運營成本較高,可買起來更便宜。
同樣,企業內部對管理服務的需求,並不是隨時都處於滿負荷水平的。所以,大多數公司會僱用自己的全職管理人員,提供大部分日常管理服務,而在短暫的高峰期外聘管理顧問。的確,咨詢服務每個小時的成本比內部雇員的管理時薪要高得多。可假設對管理服務的高峰需求期足夠短,外聘昂貴顧問還是要便宜一些。畢竟,要是改用額外聘請內部管理人員的做法,一旦過了高峰期,他們就無事可做了。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企業願意用優厚價格聘請管理顧問,是因為他們知道,存在爭議的商業戰略倘若由受人尊重的外部顧問發起,會更容易加以執行。比方說,有一家公司產品銷售不景氣,管理層明知道要裁員,但害怕採取此舉會給剩餘員工的士氣造成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告訴員工裁員並不是管理層的主意,而是麥肯錫咨詢公司提的建議,員工接受起來大概會容易一些。
(以上兩則出自「職場的奧秘」)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
每家公司都必須決定,哪些服務要親自提供,哪些可以委派給外面的承包商。上述外聘管理咨詢師的例子說明,對於有著穩定業務量的日常性服務,公司更願意自己聘員工來完成;而對於只有間斷性需求的服務,則願意聘用外部承包商。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卻反著做,把保安工作外包出去,而保安似乎屬於穩定的日常性工作。為什麼要外包日常性的保安服務,產生營業間接成本呢?
有研究顯示,從事特定工作的員工,在效益更好的公司能得到更高的薪水。這似乎為上述問題暗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倘若一家效益好的公司以最低工資標准和最低限度的員工福利,聘用保安職員,人們會覺得有失公平。但倘若由效益相對一般的外部承包商提供同樣的就業條件,同一批保安工作人員大概願意接受。故此,一個勉力經營的獨立承包人給保安工作人員提供6美元的時薪,似乎合情合理;可要是IBM或谷歌這么做,那就就極不公平。而最近幾十年收入增長的不平衡,進一步深化了人們的這類看法。
㈢ 寫一篇"我身邊的經濟學"800-1000字
不念高一好多年,真不知道高一學了什麼。
不過,對於身邊的經濟學,還是可以提到一點的。
比如,在超市和菜市場買菜。同樣是新鮮的蔬菜,可是超市的菜價要貴一些,而菜市場的便宜一些。你會看到,超市的人很多,買菜的也很多;菜市場的人相對少一些,買菜的也要少一些。這就是消費多少和產品價格的問題。
還是關於超市。到了端午、中秋,粽子、月餅的價格就變高,但同時產品的種類也特別豐富。這裡面涉及消費問題,但也涉及生產(供給)問題。需求的人多了,生產的自然也多了。
財政。。。這個我還真的不知道身邊怎麼看,身邊的理財、投資的倒挺多,財政一般都是政府的政策發布吧,高一難道也會學到?
對外貿易,去港口看看就知道了。船運集裝箱來來往往,就是對外貿易的體現。你會看到,金融危機爆發後,這些船變少;而平時,船是很多的。對應的,就是金融危機使對外貿易減弱。
㈣ 學習經濟學智慧的心得
這是個系統過程 慢慢領悟
㈤ 「我眼中的經濟學」作文(高中水平)800字,幫一下忙,有木有
·經濟學·
在我看來,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並非學科,也並非假說。就好像力學理論一樣,經濟學通過將社會現象模型化來探尋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律。即經濟學的初衷,是探尋和縷清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非致力於如何最大限度攫取個人財富或者讓國家資源配置最優化。這應該是一門未出現的姑且稱作「經濟工程」的學科所討論的范疇(博弈論思想發展之後出現了「如何尋找更好制度以規避囚徒困境和道德風險」的學科分支,但筆者認為該學科依然致力於探尋,而非解決。),因為若是一位堅定的經濟學學生,「如何……」這兩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社會學科中,能稱得上科學的寥寥無幾,其中就包括經濟學。也只有經濟學能夠獲得長久且普遍的認可,且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能力。而其獨立與其他社會學科,乃至最後成為社會學科之王,原因不在於研究對象,而在於研究方法。經濟規律孕於社會規律之中,就研究對象而言,經濟學滲透進了其他社會學科,如政治學,人口學等。例如生育行為,就是經濟學、政治學、人口學、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而對於生育行為原因的探尋,我認為經濟學闡述的無疑是最令人信服的:當生孩子的「影子價格」能被接受,人們就會去生孩子,當一時的理性在長久看來是不理性的時候,人們就可能拋棄孩子或送給別人收養。仔細想想,生育如此,結婚,離婚,談戀愛,買房,買車,投票,政治,戰爭,到給孩子買國產奶粉還是進口奶粉,都能用經濟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為什麼小中產階層和貧困階層要使用國產奶粉?難道他們買不起進口奶粉嗎?還是他們發現買進口奶粉的影子價格太高?
上面的分析實際上包含了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假設:理性人,有限理性和效用穩定。可能很多人認為「理性人」為最重要的經濟學假設,而我的結論可能有些不同,「有限理性」和「效用穩定」才應是最重要,但即使很多科班學生也會忽略的王道假設。
先說有限理性。現在主流經濟學里對有限理性的解釋是人的行為「即是有意識地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環境是復雜的,在非個人交換形式中,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 (楊小凱同學肯定不會同意)簡單說來就是兩個方面,信息不完全和自身處理問題的失誤。解決方案是近乎兒戲的引入信息成本和「顫抖手」理論。那若信息成本的信息也無法獲知呢?信息不完全又如何決策呢?為此他們搬來了Bayesian Analysis。若一項投資是長期的,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我們又要如何行動呢?經濟學家們又從recursive formula和Kuhn-Tucker Theorem推出Bellman Equation,終於達到了經濟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初級階段應該達到的數學水平:動態規劃。
但問題就在於,一個會使用動態規劃的人,算是個普遍的有限理性人嗎?(楊小凱同學笑了)但如果Simon是錯的,那什麼才能是有限理性最完整的內涵呢?雖然動態規劃依然是目前經濟分析的主流,但目前一些新銳經濟學家已經從近代數學分析踏入現代數學領域,若(x1,x2,x3,x4...,xn,xn+1,...)的內點解不是有限理性的最優解,那更極端一點的角點解呢?
讀到這里,看官可能會問,這需要的數學太高了吧?那當然,因為這是群數學瘋子的理論,所以你得早日踏入非線性分析和代數拓撲的領域。
㈥ 學習金融專業的感受800字
學習金融學的感受
能夠學習這門課程我倍感榮幸,首先,對宮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通過老師的諄諄教導,我對金融學這門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到了它在整個金融課程體系中的統帥作用,並且可以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基礎模塊和選擇模塊,以便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完善教學內容。
宮老師從多個角度分析介紹了本課程的建設情況、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以及教學形式的選擇安排,也引發了我對高水平課堂教學的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們目前的教學中難免存在這兩種情況:有些老師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內容規范化,對學生要求也很嚴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學生的喜愛;另一種教師打破框架,教學形式新穎多樣,尺度寬泛,但又會與傳統的教育背景相沖突。在當今的教育體制背景下,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們教學的主戰場,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此黑板加粉筆加一張嘴的講授仍占據著主流,對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調動是一大難題。對於大多數的學生而言,他們對"預習"的理解,就僅局限於記住幾個概念、幾個定理、幾道例題的解法。通過"預習",他們似乎掌握了這一節課的知識。然而,他們失去了課堂上研究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所運用的學科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練!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有課堂演講課件來講關於金融的知識,還有小組展示金融動態,還有上課提問,寫論文,這些方式都極大的調動了我們的積極性。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信託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還有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證券、金銀、外匯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
(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通過了解各學派對於貨幣需求的見解,可知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是一個復雜的現象,他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凱恩斯主義的投機需求、貨幣化以及貨幣化的新形式和金融資產的擴張等,都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產生。眾所周知,這些因素的作用機理是共同的,他們都導致了貨幣需求結構的變動,但是對於其影響效果都是眾說風雲,有人通過分析中國貨幣流通速度與經濟貨幣化、金融發達
率、儲蓄率和利率的關系。研究表明:經濟貨幣化不是我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金融發達程度和利率是貨幣流通速度V1 變化的原因,而利率不是貨幣流通速度V2 變化的原因。
還有人結合中國的國情以及利用中國金融年鑒數據來否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他得出結論在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對於利率的變化並不敏感。
通過學習,我也慢慢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尋找自己的思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受制度影響,在短期內會相當穩定。我國的經濟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調控,近幾年來,給人感受越來越強烈的經濟增長,國內通貨膨脹,央行幾次上調法定準備金率,上調利率,使得我不得不把貨幣需求,貨幣流通速度,國家利率調整,經濟增長這四個概念聯系在一起,如果在其中找出這幾個變數之間微妙的關系,那麼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准確制定,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預測將會有很深遠的意義。
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金融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和創新能力,能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驗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公司、集團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金融學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方向有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證券投資、投資項目評估、投資銀行業務、公司金融等。 老師不只是「授人以魚」,而且還「教人以漁」。 老師和我們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可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結合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
科學研究已證明,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的知識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獲得幾乎是最佳的知識保持率。特瑞拉在說明人類記憶與感官之間的關系時指出,人們一般可以記住自己閱讀的10%,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看到和聽到的50%,交談時自己所說的70%。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對開發智力、加強記憶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當然,對多媒體技術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們要看到,先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從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師地位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採用適當的多媒體技術,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課件地美觀、新奇而忽略其實用性。 因此,我更認同一種新的觀念: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是以教師和學生都作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中介的交往。
經過老師的梳理,邏輯主線和相互關系一目瞭然,在今後的講解與復習中可以加以運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今後我會更加努力的講好這門課程!
㈦ 高一政治有關經濟學的800字論文
淺談現今國有企業的管理
21世紀初,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互聯網路日益普及,全球經濟趨向一體化。伴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力資本已超過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成為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成為經濟、財富增長的源泉。
入世後的中國國有企業,為了激活企業人力資源,規范企業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發員工潛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構建科學高效的、適合企業特點的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是當務之急。
一、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
從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人員配置、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人力資源管理機構與職能設置及制度建設等來看,目前我認為國內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大多數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還處於傳統行政性人事管理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以「事」為中心,只見「事」,不見「人」,只見某一方面,而不見人與事的整體、系統性,強調「事」的單一方面的靜態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視為一種成本,當做一種「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大多數企業普遍缺乏人力資源規劃與相關政策。目前國內大多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往往注重於招聘、員工合同管理、考勤、績效評估、薪金制度、調動、培訓等與公司內部員工有關的事項,卻忽略了與顧客的聯系,沒有關注顧客需求和市場變化、與企業經營戰略、市場環境相一致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
3.人力資源管理的框架體系尚未建立起來,仍有許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遠未完善。整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的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難以有效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整體效能。
4.人力資源部門定位太低,無法統籌管理整個公司的人力資源。比如,人力資源部無法將公司和部門戰略與人力資源戰略統一結合;受職許可權制,人力資源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溝通困難;人事部的實際工作停留在主管層以下,造成考核體系不完善,激勵機制不健全,繼任計劃不完整等問題;公司高級領導層受業務困擾,對人力資源重要性認識不夠。
5.國內企業在管理人力資源的過程中,並不缺乏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但是,卻十分缺乏如何將這些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轉化為適合中國企業特點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術手段、途徑。
6.員工普遍對薪酬福利現狀不滿,難以有效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沒有處理好資歷、職位、能力、智慧、貢獻等要素在薪酬分配體系中的關系,「憑能力上崗、憑貢獻取酬」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