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產業經濟學調研報告

產業經濟學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13 13:22:54

⑴ 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專題調研報告

「如何認識宿遷新優勢、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如何推進轉型新發展、如何實現民生新改善、如何謀求改革新成效」的「五新」大調研大討論活動,目的就是推動宿遷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圍繞「五新」大調研大討論活動要求,我局深入開展學習、討論、調研工作,就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形成了一致意見。
一、找准自身定位,精準把握經濟新常態的深刻內涵
經濟發展要適應「新常態」,這是中央基於我國階段性特徵,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審度和判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准確理解這一特徵,著力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深入分析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和新要求,找准工作切入點,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保障。
就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看,首先要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做好工作的信心來源。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疊加」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既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又要在戰術上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
從國土資源管理看,也要適應新常態。在職責定位上,國土資源部提出「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這一定位符合中央有關精神要求,已經貫徹到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施政施策的具體工作中。在土地管理上,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土地供需發生新變化之事,今後搭改革便車,打政策擦皮球的行為還可能重演。因為征地補償、小產權房等引發的涉土信訪問題不斷出現,今年以來我局共接來信來訪45件,其中反映小產權房問題17件,涉及被征地農民補償問題7件。到省上訪13件,反映到部2件。對這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及時查處規范。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念,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國土資源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到國土資源管理的各個環節,充分尊重和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確保實現和維護好群眾權益。
二、突出工作重點,明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工作舉措
學習貫徹落實市領導關於「五新」大調研大討論的重要講話精神,重點在全面把握精神實質,領會工作要求,將市領導同志重要講話精神融入到工作實踐中,全面促進工作提升。
(一)完善機制,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一是加大源頭管理力度。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 「嚴守耕地保護數量和質量紅線」的政策要求,強化綜合執法和日常巡查,堅持日巡查、周通報,嚴肅查處違法重點地區和重大典型案件,在建或新增違法用地項目一經發現,及時交辦、制止。嚴格落實國土管理共同責任,加強各類新上項目用地審批,切實建立起良好的國土資源管理秩序。二是加大督查問責力度。嚴格按照《宿豫區違法用地整改工作責任追究辦法》有關規定,對有關人員加強監督考核,必要時對鄉鎮、園區主要負責人停職檢查,專職負責違法用地整改,限期整改仍無實質性進展的,一律進行組織處理。三是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建立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全覆蓋、責任要求全公開、巡視檢查全天候的工作機制,合理劃分基本農田保護片區、埋設保護界樁,確保基本農田保護到邊到界;每年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狀,設立保護責任公示牌,將工作責任要求明確到單位、落實到人頭。同時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嚴格控制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四是保障耕地佔補平衡。針對土地管理開發整理後備資源匱乏的情況,千方百計挖掘新增耕地潛力,儲備實施項目,保障資金投入,切實抓好土地整理工作,確保實現佔一補一、耕地資源動態平衡。
(二)開源節流,節約集約促進科學發展。一是嚴格執行《限制用地項目目錄》和《禁止用地項目目錄》,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要求,實行差別化供地政策。加強工業項目用地審核,由政府牽頭,多部門聯動,實施開工、竣工聯審,對項目產業政策、投資規模、投資強度、容積率、用地規模進行審核把關。二是及時對接省市新的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分配政策,按照「重大項目靠點供、基礎設施靠獨立選址、重點項目靠地票、一般項目靠盤活」的用地思路,千方百計爭取各類計劃指標,全力以赴做好來龍新城、3大園區和2個工業集中區的用地服務工作。確定重點項目專人服務制,完善用地報批限時報出制,在有計劃指標的情況下,向上報項目「零停留」,在指標緊缺的情況下,通過積極幫助爭取點供、獨立選址、調劑支持等方式解決。力爭全年爭取更多的點供和獨立選址項目。三是完善工業用地供應機制,積極探索和落實工業項目用地「先租賃、後出讓」制度,建立低成本進入、規范升級和依法退出的節約集約用地機制。重點清查各園區、新城和鄉鎮2006年以來用地項目,制定閑置土地清理盤活方案,整合和再開發低效用地。探索存量工業用地退出激勵機制和國有經營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用地有償使用。四是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修改政策,積極爭取規劃流量指標的釋放,解決規劃空間不足和布局不均衡問題。進一步優化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布局,統籌安排規劃空間,以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生態文明建設。
(三)強本固基,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一是認真落實省政府93號令和《宿遷市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加強與區人社、農工、財政等部門溝通協調,切實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嚴格執行征地程序,維護好農民合法權益。二是健全完善農村產權權益實現機制。加快農村地籍調查工作,推進集體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完成符合條件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做好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制定和更新工作。加強宅基地依法收回、自願退出機制探索,制定宅基地退出補償標准。搭建流轉平台,合理確定國家、集體和個人收益分配,保障農村集體和農民合法土地財產權利。三是及時解決涉土信訪問題,針對當前涉土信訪案件較多,個人上訪、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時有發生的現狀。提請各園區、新城和鄉鎮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切實做好轄區內的土地信訪穩定工作,盡早將問題處理結束,防止事態擴大。
(四)正風肅紀,勤政廉政樹立國土形象。適應「新常態」,不僅是經濟上適應,作風建設上也要適應。一是始終抓住作風轉變硬手腕。深入開展和鞏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切實轉變作風建設上存在的問題。多管齊下找准找實問題,立行立改促進作風轉變。重點落實下基層調研的要求,結合經濟運行態勢、土地管理形勢、土地制度改革要求等開展調研,及時把握趨勢性、前瞻性問題。找准症結,打破思維定勢,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並推進成果轉化,進一步釋放國土資源工作正能量,真正體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二是始終唱響愛崗敬業主旋律。在新的起點上,把「愛崗敬業、爭先創優」作為隊伍建設主旋律。通過層層分解目標,強化績效考核,更大范圍地組織公開承諾和述職,將崗位責任落到實處。

⑵ 如何加強縣域經濟發展 調研報告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3.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戶籍、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社會管理機制。
4. 堅持特色發展。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將優勢產業做出特色、將特色產業做出規模。注重特色園區、特色項目建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5. 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增強活力、凝聚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實行多元化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縣域中小微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推進中小微型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縣域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農業領域。
6.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著力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業源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和城鄉之間交叉污染。
三、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點
7. 以水利和路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縣域水利、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和抗災避險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標准,提升通達、通暢能力,連通省際、市際斷頭路。加快縣域電力的擴容提質,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通信全覆蓋,逐步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加大洞庭湖和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抓好灌區續建配套和塘、壩、堰等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統籌中心鎮、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
8. 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途徑,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提高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立足縣域現有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以技術改造、創新發展為突破口,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工藝,做強傳統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後產能。發揮縣域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縣域產業園(集中)區,完善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引導資源要素、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支持縣域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9. 以縣城和中心鎮為著力點,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加快中心村(社區)發展,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社區)為基礎,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新型城鎮體系。重點突出縣城擴容提質和功能完善,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提升縣城的承載力、帶動力和輻射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產業特色鮮明、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及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鎮。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促進資本與人口向中心鎮聚集。加快省際邊界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鎮域產業,提高管理水平,推進省際邊界城鎮之間交通、旅遊、商貿、物流、人流的對接,建設一批省際邊界重點鎮,使其成為省際邊界區域性經濟中心,推動具備條件的省際邊界鄉改鎮工作。
10.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為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用現代工業和科技裝備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縣域內每個主導產業重點打造1—2個骨幹龍頭企業,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糧食、生豬、油料、果蔬、棉麻、茶葉、烤煙、水產、竹木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現代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優質率,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著力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注重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每個產業形成3—5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民素質提升。
11. 以生產和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縣域主導產業融合互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形成便捷高效、規范有序、聯通國內外的物流網路。適應加快縣域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新建一批農村綜合性市場,加快建設縣域商圈、商貿重鎮等。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
12. 以地域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內涵,加強文化旅遊建設。統籌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縣域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範點。加強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快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13. 以資源節約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節約資源,引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加快縣域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傳統工業的技術含量,加強高新技術對工業的滲透嫁接,提升傳統工業產業,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良種繁育、農業生物、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集約化高效養殖、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形成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到縣市創辦經濟實體,促進縣市、院(所、校)對接,開展科技合作。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措施。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促進財力分配向縣域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增強縣級政府可支配財力。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限制,使縣級財政有更大的調劑空間。實行分類分檔配套,視情況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的縣級配套。支持縣域產業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省縣域經濟工作引導資金。創新財政扶持機制,實施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每年扶持3個特色產業,每個特色產業集中扶持3個重點縣市區,每個重點縣市區扶持3年。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鼓勵撤鄉並村,每撤並一個鄉(鎮)、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獎勵,並列入補助基數。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15. 強化金融支撐。完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縣域新增貸款佔全省各項新增貸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域存貸余額比達1∶0.55以上。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共同發展。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到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大力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5年內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村鎮銀行。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支持每個縣市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對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實行差別授權管理,下放授信審批許可權。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支持組建中小微型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資金介入創造條件。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引導規范農戶和農村中小微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農業機械、水域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試點。對縣域內工業園區、中小微型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開展信用評定,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繼續做好現有農業保險項目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將農房、土地規模流轉及地方農業支柱產業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實施「縣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強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
16. 加強用地保障。確保科學發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重點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等戰略性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分解下達土地使用年度計劃時予以統籌,納入所在市州計劃,對於重大項目徵收耕地所在市州、縣市區不能占補平衡的,實行跨市跨縣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縣域產業園區傾斜,縣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村村莊整理復墾和新造土地增量掛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據項目投資強度確定用地規模,減少園區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嚴格控制廠區綠地面積,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盤活土地存量,對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達不到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過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時收回並重新進行招商。
1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縣域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和「三支一扶」人員的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著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把經濟管理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人才交流到縣域各層次領導崗位,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期選拔優秀幹部到縣市區工業園區或企業掛職或任職,鼓勵技術人員和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到縣市區創業,對縣市區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級職稱)到縣域經濟領域創業滿3年的,由當地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繼續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從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技術人員到縣市區、鄉鎮掛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眼縣域產業提升和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切實培育縣域技能型人才。縣市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區域內各類專業培訓。
五、加強組織保障
18. 加強組織領導。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大事項,組織、指導、協調、考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服務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指導和支持,要保持縣市區領導班子相對穩定,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無特殊情況至少干滿一個任期。有計劃地選派經濟強縣市區的領導到經濟欠發達縣市區任職,加大縣域幹部與省直、市直幹部交流任職和掛職、跟班學習的力度。建立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制度,對縣域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加強縣域經濟區域協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19. 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選擇瀏陽市、耒陽市、澧縣、沅陵縣為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試點縣市,試點縣市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外,享受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省級行政審批權,試點縣市能夠辦理的(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以及水電、礦產開發等涉及環境、資源保護等項目外),原則上直接放權或委託給試點縣市。試點縣市可直接參加省及省直部門召開的相關會議。試點取得經驗後,擴大推廣范圍。縣市區爭取上級支持的項目申報實行雙軌制,不需市級配套資金及平衡安排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報省,國家、省的項目資金由省直接安排到縣市區。
20.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改革,敢於創新。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實行部門聯企業、領導聯項目負責制。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等服務。建立法治、陽光、規范、效能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打造誠信政府,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實行不同類型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從2013年起在繼續以規模總量為主考核經濟強縣市的同時,按長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個區域,對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實行分類考核。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新增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開放經濟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將縣域經濟發展實績作為縣市區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每年對上一年度經濟強縣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⑶ 經濟類的調查報告有哪些

23 糧食主產區農民種糧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學、國際貿易
24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經濟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25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26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經濟與教育關系或互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27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特色經濟構建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28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旅遊業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29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循環經濟建設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0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扶貧脫貧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1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新農村建設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2 某地區、州、市(縣)、鄉、村(山寨)合作經濟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3 某地區、州、市(縣)城鎮化建設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4 某地區、州、市(縣)核心競爭力培育與提升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5 某地區、州、市(縣)經濟可持續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6 某地區、州、市(縣)農業經濟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7 某地區、州、市(縣)工業經濟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8 某地區、州、市(縣)第三產業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39 某地區、州、市(縣)礦業經濟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40 某地區、州、市(縣)城鄉一體化建設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41 某地區、州、市(縣)房地產業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42 某地區、州、市(縣)貿易經濟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43 某地區、州、市(縣)證券投資業發展調查研究 經濟學、國際貿易

⑷ 按經濟論文功能分類可將經濟論文分為基礎理論型,應用研究型,學術論證型,調研報告型,這幾種經濟論文的特點

1、基礎理論型:主要是理論經濟學的內容,包括原創和總結評論。像美國的《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人》等雜志是典型的基礎理論型的學術期刊,每期都會發表有大量原創的經濟思想文章,這些文章中很多的作者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2、應用研究型:主要是應用經濟學的內容,根據應用經濟學的理論(一般比較具體了,往往是某一領域,比如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和國民經濟學等等)建立模型,然後代入相關數據進行驗證,大多會進行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最小二乘法,找出某一領域的具體規律並提出建議,最常見的就是產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它們往往會提出產業發展計劃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3、學術論證型:這種論文有些技術性了,一般是針對某種經濟思想理論提出贊成和反對的假設,然後建立模型尋找合適的數據進行驗證,並解釋驗證後的後果,為什麼會這樣,這樣有什麼後果之類的問題,然後給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
4、調研報告型:顧名思義,它的主要內容是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找出數據或者其他材料,並詳細分析一下這些數據背後的東西,然後以報告的形式發表,一般會提出建議。

⑸ 急求一篇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某種經濟的報告 字數2000字左右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化進程,對農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業市場,才能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問題不僅關繫到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而且關繫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十五」計劃綱要提出,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靠天吃飯」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祖祖輩輩唯一的謀生手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農業生產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市場風險增加。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帶領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必須對農產品的品種結構進行調整,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進一步加強優質品種的引進、選育、繁育和推廣工作,盡快淘汰和壓縮劣質品種,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么幾個問題。第一個是這里的信息渠道很不暢通,有55%的人認為他們是不容易得到有效的信息的,有30.5%的人認為他們是比較容易得到有效信息,有8.3%的人根本就得不到有效信息,只有5.5%的人可以容易的得到有效信息。而信息就是金錢,得不到有效信息就不能夠很好的發展。
第二個是我們對於農民的理解有一些誤區,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農民伯伯似乎就是每天扛著鋤頭去種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田地里。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對於國家的政策等等不是很關注的樣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再皋落村,他們對農業科技、政策新聞、教育和健康的關注度依次是21%、21%、21%和20%,而對娛樂、財經和軍事的關注度依次是11%、4%和1%,對於旅遊的關注度為0。這其中,我們在教育上對農民伯伯的誤解最深,我們總是說農村不重視教育問題,其實不是他們不重視,一是因為村裡的教育水平低,而是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才造成了現在的樣子。
第三個是關於農業種植方面的問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里的居民從種植到對農作物的管理,全市以前的經驗,沒有任何的科學的方法和思想的介入。所以他們的種植效率很低。例如有很多的農戶種上種子之後就不進行管理了,也不灌溉,只是等著上天的恩賜----雨水。
綜合上述問題,經我們的查找資料和討論,我們認為要想解決問題,首先我們必須 建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它應包括以下幾個系統:
1、作物生產與病蟲害防治信息系統
以北方主要農作物(如:玉米、穀子、大豆、土豆等)為對象,內容應涉及栽培技術、良種選擇、肥水管理知識,同時還應對農作物生產操作規程開展研究和收集整理。
系統應對主要作物病蟲害的有關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基本信息進行採集,建立病蟲害多媒體知識庫,包括病害的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流行病學、危害特點,害蟲的名稱、危害作物、危害區域、危害分布、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害蟲圖片等,以及提供病蟲害的農業、化學、生物和其它防治方法。
2、畜禽生產與疫病防治信息系統
系統應收集豬、雞、鴨、牛、兔、鵝等畜禽的飼養管理技術,介紹規模養殖條件下,動物從出生到宰殺全過程的飼養、管理技術。畜禽疫病防治主要收集畜禽疫病的有關文字、圖片等基本信息,包括疫病的病害介紹、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剖檢病變、診斷技術、防治措施等。
3、農業資料庫系統
農業資料庫系統資源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引進農業文獻資源部分,包括世界三大農業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年鑒資源、電子圖書等,總數據量4000多萬條。二是自行開發部分,包括農業科技成果、實用技術、專家、政策法規、品種、科普資料庫及館藏期刊圖書庫等。
自建資料庫資源,以國內公開發行的圖書、期刊、網路上的農業信息和科研實踐知識為收錄范圍,以農村基層幹部、農技人員、廣大農民為服務對象。主要採集解決農業企業、農戶生產管理過程中迫切需要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了農業信息的各個方面。其特點是直接面向基層,提供的技術成熟、簡單、實用、可靠性強,基本能夠滿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
其次我們還要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建設:
(一)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鼓勵農民服務組織創新,培育經紀人隊伍,加強農業質量標准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加快制訂或修訂農業行業標准和重要農產品質量標准,推廣採用國際標准,創建一批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有計劃地興建或擴建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科技、勞務等要素市場。搞好農業服務,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搞好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戶,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
1、鼓勵採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要採取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從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為龍頭企業搞好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和科研單位帶動農戶進入市場,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2、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效益。農產品的轉化主要是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實行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還可以為農產品的增長提供極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促進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不斷開發名、優、特、新品種,搞好優良品種的繁育。
3、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創匯農業。「十五」期間,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要以此為契機,千方百計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農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重點扶持和擴大畜禽、水產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特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出口。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參與國外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積極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從種植業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農村豐富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
1、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產業,要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加快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商業、運輸、飲食服務、旅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引導鄉鎮企業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名、優、特、新產品,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提高鄉鎮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能力。
3、加快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轉移農民的基地,是二、三產業的載體,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有選擇的培育一批重點的中心集鎮,努力在城鎮投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鎮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4、鼓勵、支持和組織農民開展勞務輸出。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把農村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到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務工經商,加快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步伐。
這次"三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生活著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那裡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那裡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閱讀全文

與產業經濟學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