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用政治與經濟學解釋1995年體制

用政治與經濟學解釋1995年體制

發布時間:2021-03-13 13:48:07

1. 西方主流經濟學和政治學的概念為什麼採用馬克思的制度的分析性概念

就是因為馬克思的制度分析性是有先進性的,而且它本身也是西方傳來的。

2. 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如何協調發展,請用馬哲原理解釋,謝謝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上層建築由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政治組織等兩部分構成。
首先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次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而產生的,它根源於經濟基礎,但作為一種超經濟的力量,它又超越於經濟基礎。也就是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依賴性,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這就使上層建築不能完全,絕對的適應經濟基礎的,他們之間會有矛盾。矛盾體現在1、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總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2、上層建築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力量,它有脫離經濟基礎的傾向。3、經濟基礎總會變化這種變化不會立即在上層建築中得到反映,這就造成上層建築落後於經濟基礎的情況。4、當生產力發展要求變革已陳舊的經濟基礎時,仍然維護這種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就成為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阻礙,它們之間矛盾就會尖銳化。
因此必須通過改革去掉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地方,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重新回到平衡

3. 運用馬克思哲學原理分析我國為什麼要進行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 急需

發展的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

4.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原理分析。(急)高分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把政治分析和經濟學分析結合起來,發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規律。得出的結論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化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不可調節,資本主義體制必然會走向滅亡,被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所替代,實現全人類的解放。
這個分析過程很有意思,因為他揭示出的問題實際上在今天仍然如此,並且以新的形態表現了出來。
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很多有先見之明的經濟學家提出了完全競爭才是最合理的經濟制度,但是真正害怕完全競爭的恰恰是那些大資本家們。大資本家由於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壟斷相關產業從而獲得超額利潤,所以對於完全競爭是排斥的。於是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弱肉強食的競爭一步步加劇,資本也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於是出現了不同模式的壟斷,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以及發展到最後,出現了壟斷帝國主義。
壟斷資本家通過資本集中,大肆掠奪廣大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導致社會矛盾激化,資本主義國家一度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後來資本主義國家的執政者意識到壟斷可能會斷送資本主義制度,就借鑒了馬克思的觀點,對於統治模式進行了調整,出台了反壟斷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

之所以有以上敘述就是要說明經濟增長有一定的規律。我國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如果能夠與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但是在引入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以後,我們需要意識到以上的問題,警惕經濟發展中出現過分壟斷的問題。
我國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發展,經濟雖然有了大幅度增長,但是一些行業的壟斷程度也大幅度提高,這些壟斷的方式與西方國家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其經濟後果是相同的。近年來一些地區經濟壟斷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已經對於社會穩定帶來了威脅。
鐵道部的政策是一個信號,表明政府已經打開了鐵路投資國家壟斷經營的大門。引入民間資本並且給予平等的待遇,是提高鐵路建設行業競爭水平的第一步。雖然這一步以後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是毫無疑問,社會競爭化水平的提升無疑將使得我國經濟的發展逐步走向穩定。這對於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標,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 請高手用政治經濟學解釋為什麼沒多大實用價值的古董等

文化建設著重文化方面有所建樹主要是文化教育事業和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趕超型戰略提供物質基礎、文化建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發展 三則區別是政治建設是整治領域的創新與完善,各種機制體制的形成;經濟建設是建設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成經濟體制,推動我國政治更趨完善更加輝煌。經濟建設政治是鐵爪,緊緊抓住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籌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齊頭並進,不斷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面貌

6. 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求專業簡潔的回答,盡量在這兩天內提交,多謝!)

勞動價值論:(1)、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2)、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3)、形成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具體勞動不是價值的源泉;(4)、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即死勞動,只是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
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指人們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
生產力: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反映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關系: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的生產效率,常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
經濟制度:在一個社會中經法律確認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該社會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又被稱為這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經濟制度,它規定著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性質。
經濟體制:社會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所採取的具體經濟運行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體制。它決定著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基礎上應該怎樣從事經濟活動和在怎樣的相互關系下從事經濟活動。
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商品: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它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商品經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到共產主義階段,其會消亡。
貨幣流通速度: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使用價值:物品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價值是商品經濟的特有范疇。
價值實體: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抽象勞動。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對於任何勞動支出來說都是同質的,它們不存在差別。
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同勞動對象相結合而凝結成價值的過程。
價值增殖過程:即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指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價值的增殖過程。
交換價值:一種商品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背後的本質內容。
價值規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
一般等價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超過了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
通貨緊縮:流通中的貨幣量(紙幣)少於商品流通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物價下跌、紙幣增值的經濟現象。主要表現在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宏觀經濟形勢下。
貨幣的支付手段:是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而產生的,賣者先向買者提供商品,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向賣者支付所購商品的貨款。這一職能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經濟中危機產生的可能性。
剩餘價值率:指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年剩餘價值率: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年剩餘價值率表示預付可變資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為M』=M/v=m』n(n為資本的年周轉次數)。
固定資本磨損:固定資本的磨損分為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形磨損也稱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損。有形磨損與價值規律無關,而與自然規律有關。無形磨損也稱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由於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包括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設備而使原固定資本貶值。固定資本的精神磨損與價值規律有關。
利潤率:剩餘價值同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P』==m/c+v。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在數值上絕對小於剩餘價值率。
資本:能夠在運動中增殖的價值。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種增殖表現為獲取剩餘價值。它是通過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運動中使其自身的價值不斷增殖,構成了資本最一般的屬性和特徵。
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以貨幣來表現的工資叫做名義工資,以這些貨幣所能實際買到的生活資料的數量來計算的工資,叫做實際工資。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工資,而是同一工資的兩個側面。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資本積累:指剩餘價值的資本化或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積聚:個別資本通過剩餘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後果。
資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並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增大社會的資本總額。資本集中在現實上往往採取股份制的形式。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在物質形態方面的構成,即構成資本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所必需的勞動力的數量之間的比率。這種比率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
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在價值形態方面的構成,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
資本有機構成: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資本周轉時間:資本的循環如果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時,就是資本周轉。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就是周轉時間,它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生產價格:商品的生產成本加上平均利潤而形成的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形成後,市場價格將圍繞生產價格而上下波動,這只是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動,而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因為社會商品的生產價格總額等於商品價值總額。
服務貿易:又稱勞務貿易,指國與國之間互相提供服務的經濟交換活動。服務貿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服務貿易是指一國以提供直接服務活動形式滿足另一國某種需要以取得報酬的活動。廣義的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勞動,也包括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沒有直接接觸下交易的無形活動。服務貿易一般情況下都是指廣義的。
超額利潤:個別生產價格和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由於個別資本家率先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從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利潤。超額利潤也是由工人創造的,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實質:物質資料再生產與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社會關系,隨著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不斷更新和重復得以維修、更新和發展。社會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
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進步。
有機構成提高的前提:單個資本的增大。
有機構成提高的的表現:C大V小(相對來說)。
有機構成提高的結果: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額增大。
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這里的過剩不是絕對過剩,只是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
職能資本: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實際發揮了職能作用的資本。在內容上職能資本主要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商業資本實現剩餘價值。職能資本所獲得的利潤,在數量上相當於平均利潤。通常情況下,只有職能資本才能獲得平均利潤,而非職能資本(如借貸資本)所獲得的收益(利息)則小於平均利潤。
級差地租:因租種不同等級的土地或對土地投資的收益差異所形成的地租。來源於農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是土地的豐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對同一塊土地連續投資的收益差別。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經營壟斷。級差地租的形式可分為級差地租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第二形態。
絕對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的地租。它產生的條件是農業資本的有機構成低於工業,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權壟斷。其來源是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土地價格:土地出售時的價格,實質是資本化的地租。土地沒有價值,因為它不是勞動產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權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資金存入銀行取得利息一樣,所以土地可以買賣並有了價格。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
股票:股份公司發給股東證明其所入股份並有權取得股息的書面憑證。是可以作為買賣對象或抵押品的有價證券。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家政權該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當資產階級國家直接參與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它就成為經濟上的總的壟斷資本家,或稱為「理想的總資本家」。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表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實質,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出發點和根本動機。具體內容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社會勞動者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場機制:市場調節的過程和原理。由於市場調節是在供求關系的變動、市場信號的變化及市場主體(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因此,可以把市場機制的內容分解為價格(包括利率、工資)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核心。
經濟增長: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年增長率來表示。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前提和最為基本的一個方面的內容。
經濟發展: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卡特爾: 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為壟斷商品銷售市場獲取高額壟斷利潤而訂立的協定。內容包括:劃分銷售市場、確定商品產量或規定商品售價。參加者不得違反協定,但它們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獨立性。參加者之間為爭取有利的銷售市場和擴大產銷限額進行著劇烈的競爭,常使協定瓦解。
辛迪加: 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資本主義企業間關於共同銷售商品和采購原料的協定。旨在通過高價出售商品,低價購買原料,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者在生產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已喪失商業上的獨立性。銷售商品和購買原料都由總辦事處統一處理。其內部各企業間存在著爭奪銷售份額的競爭。
托拉斯: 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之一,由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並組成。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范圍,加強競爭力量,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的企業在生產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喪失獨立性。托拉斯的董事會統一進行經營和管理,領導權掌握在最大的資本家手中,原企業主成為股東,按其股份取得利潤。參加的資本家為分配利潤和爭奪領導權而進行劇烈的競爭。
康采恩: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形式之一,由不同經濟部門的許多企業聯合組成。包括工業企業、貿易公司、銀行、運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旨在壟斷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參加康采恩的企業形式上保持獨立,實際上受其中占統治地位的資本家集團(一般是大銀行資本家)通過參與制加以控制。它明顯地表現出帝國主義時期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的特點。
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平均每個勞動力)佔用資金較少、技術裝備程度較低、容納勞動力較多的部門,如紡織部門、手工業、餐飲業等。
資金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佔用資金量較多的產業部門,如冶金、石油、化工、機械製造等重工業部門。
技術密集型產業:佔用勞動力較少,但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科技專業知識、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部門,如計算機、航天、核能工業、網路信息等行業。這類產業往往勞動生產率很高,產品技術性能復雜,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集中代表著一個國家和產業的最高水平。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加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
財政政策: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綜合運用各種財政調節手段,對一定的經濟總量進行調控,使之增加或減少的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稅收狀況和財政支出狀況來影響國民經濟的總量狀況,因而,財政政策可分為財政收入政策與財政支出政策兩個方面。
貨幣政策:又稱金融政策。國家為組織、管理貨幣資金的融通、調節貨幣供求關系而採取的各種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再貼現率調整、准備率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必要的信貸額度調整。
貼現: 銀行的一種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據向銀行通融資金,銀行扣取自貼現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後,以票面余額付給持票人。
國民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 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NP表示。
國內生產總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境內的本國居民與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所生產的或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通常用GDP表示。它與國民生產總值的關系可表示為: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國外凈要素收入。即GNP(國民生產總值)==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境內的財產和勞務收入)。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虛擬經濟:是指相對獨立於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虛擬資本一般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如債券、股票)存在的未來預期收益的資本化。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自身沒有價值,是實體資本的"紙制復製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虛擬資本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資本的虛擬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如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等。虛擬經濟是以一定形式對實體經濟的反映,它的發展總體上對實體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如果發展過度也會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虛擬資本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促使社會閑散資金轉化為生產經營資金;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虛擬資本的消極作用主要是使國民經濟發生動盪和危機的可能性增大。總體來說,虛擬資本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只要控制其消極影響,穩步發展,就能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基本經濟制度:黨的15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來,不僅保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運轉,而且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16大在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時候,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一個「統一」,一定能夠進一步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造成的求大於供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賣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
買方市場:指供大於求的市場形勢,在這種條件下,買方在交易中處於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在此市場條件下,價格通常趨於下降。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市場狀況。

7. 國有企業體制改革 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分析這一經濟現象

首先國有企業改革從原來的那麼長的戰線縮小到重點行業中,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利用資源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作用

8. 政治到底是怎樣一個概念它跟經濟有什麼關系請給政治和經濟各一個!!詳細!!的解釋,謝謝

就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而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的權威性分配專過程。
馬克思恩屬格斯政治觀:1、政治是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聯系的;2、政治的性質是由經濟的性質決定的;3、政治的變動歸根到底由經濟基礎決定;4、政治總要帶上階級的色彩,總要體現一定階級的專政。
列寧政治觀1、繼承了馬恩的四個觀點2、列寧又有新的發展(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性);(2)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階級性);(3)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內容);(4)政治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特性);(5)經濟方面的政治、國家建設的政治(新概念)。孫中山先生說:「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9. 解說當前世界經濟與政治的主要特點並分析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復雜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術語,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諸環節趨於全球一體化,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並在全球建立起規范的經濟行為和運行機制。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因
(1)經濟體制障礙逐漸清除。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製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各國政府對經濟管制逐步放鬆,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無疆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縮短了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傳統「原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經濟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快速發展。憑借其獨有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路,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於不同國家,各國間的經濟依存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量迅速增長;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自覺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金融市場蓬勃發展,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隨著高科技產業和全球信息網路的迅猛發展,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將更為密切。
(2)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更為普遍,企業間的競爭與兼並日趨激烈。
(3)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場逐漸形成與完善。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民財富日益增長,但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加劇,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5)國際間的協調和合作進一步加強,相關的國際契約和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迴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落後。我們應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風險,使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繼續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於利用外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貿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長,到200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8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6.2%(趙華等,2006),成為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
(3)有利於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外企的進入可有效地解決部份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直接參與外貿加工業的農村勞動力近兩億,不但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是5621億美元,其中東、中、西部所佔的比例為86.25%、9.16%和4.59%(尚永勝,2006),東部地區外資投入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2)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沉重代價。
(3)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新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中國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體系
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應建立政府指導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走向和我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適時提出應對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完善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國際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此,我們應加大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國有壟斷領域的壟斷局面,全面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同時,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金融、證券和投資等有關配套的法規和制度,強化工商、稅務和技術監督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構建一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堅持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進出口商品的經營管理,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

4.研究和制定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我國要研究制定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產業規劃,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增長方式由目前以資源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向以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為主的體現高科技特點的集約型經濟方式轉變;同時大力支持民族產業,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

5.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當代全球經濟的競爭就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應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的發展動態,不斷提高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尋求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自1993年歐盟一體化內部大市場建立以來,為其成員國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和數千億的財富收入,並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經濟沖擊。歐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發展地緣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較快,目前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正在商談的自由貿易區還有9個(邢軍,2006)。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近期加強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很多分析人士都說,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實力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貿易模式。有些人批評中國的貿易和貨幣政策令人不安,但是也有一些人爭辯說,中國的崛起不論是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還是對世界上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通常都是有好處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維持了平均9.5%的增長速度。根據一些估計,它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現在擁有1萬3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它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仍然是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國家。由於中國的就業人數每年增加2500萬,很多分析人士衡量中國的崛起時往往把它看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每年增加這么多就業人數,相當於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中等的工業化國家。造成新的國際分工以促進國際政治和經濟合作為宗旨的斯坦利基金會的經濟學家謝弗爾說,中國的崛起引發了全球新的分工,結果有好有壞。謝弗爾說:「中國巨大的勞工市場對貿易模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產品產地上所發生的改變。我們看到,美國、歐洲和日本更多地集中生產高科技和非常專業化的產品,這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種製造業、處於經濟發展鏈上比較低的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一個混亂的經濟重組過程。因為很難確切地知道今後的發展方向,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為了維持巨大的增長,中國不得不購買大量的礦產品。中國佔全球經濟的5%,但是它每年消耗全球20%的鋁和銅,大約30%的鋼材、鐵礦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廣進資源 造福多國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說,中國對資源的巨大胃口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好處。麥金農說:「它已經使東亞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在全球市場上對初級產品的購買給拉美帶來了實惠。像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這些國家正在大量向中國出口原材料。因此我們看到拉美最近沒有出現任何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借貸模式麥金農補充說,中國的財富也在影響全球的借貸模式。他說,與世界銀行不同,北京一直在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情況下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相當大數量的信貸。麥金農說:「他們的借貸在政治上更加中立。他們在那裡修建道路、發電廠和新的港口,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原材料。他們不過問當地政府的政治。這就是為什麼非洲人不介意中國的投資而且對中國的投資要比很多西方政府的投資感到更加舒服。」但是,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政策卻持批評態度。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補貼和盜版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並宣布對一些中國產品徵收10%到20%的關稅。華盛頓還加大了要求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他們說,中國貨幣價格的低估以及低成本的勞力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通過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值,中國的出口產品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就更加便宜,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就更加昂貴,使美國本來已經惡化的貿易赤字更加糟糕,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不穩定。一些專家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應該至少增加40%。華盛頓的智囊機構經濟戰略研究所的總裁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說,中國與美國令人不安的貿易順差去年達到了2330億美元,幾乎佔美國貿易赤字總量的30%。他指出,北京的政策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是一樣的。普雷斯托維茨說:「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和新加坡都追求出口導向的策略。他們都對他們本國的貨幣進行管理來使它們低於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在維持50%這樣的高儲蓄率,對出口工業進行大量的投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美國的出口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貿易順差最終對美國有利斯坦利基金會的謝弗爾認為,中國對美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最終也會對美國有利。謝弗爾說:「假如說泰國一家生產出口到美國的低成本產品的公司由於中國的製造成本更加低廉而把它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的話,這對美國市場並沒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工作機會本來就不在美國。但是由於進入美國的產品現在更加便宜,這對美國的消費者是有好處的。」謝弗爾說,在與中國做生意的時候,很難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謝弗爾說:「例如,當你談論在中國生產產品的美國公司或是跨國公司時,這是中國人占優勢還是某一個公司的利益占優勢呢?如果美國獲得好處,不管是中國繼續支撐我們的預算赤字還是給美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產品,那麼這是美國的優勢還是中國的優勢呢?這比誰占上風誰佔下風要更為復雜。」污染損失相當於GDP的5.8%中國超高速發展的經濟造成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給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水污染以及乾凈飲用水的缺乏是中國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問題。中國很多運河、河流和湖泊都受到農業、工業和生活的嚴重污染。估計20%的中國人生活在受到嚴重污染的地區。根據中國政府的計算,2004年,污染造成的後果損耗了67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據世界銀行統計,污染每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相當於5.8%的國內生產總值。盡管如此,很多專家說,隨著中國龐大人口長期被壓抑的需求逐步放開,內需會逐步增加,推動中國經濟在今後的幾十年中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

10. 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求專業且簡潔的回答,盡量在這兩天內提交,多謝!)

在網路知道搜索「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即可!!

閱讀全文

與用政治與經濟學解釋1995年體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