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治題:建立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1.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和保證。2.建立和完善社回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安定和促答進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3.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效使用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4.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開展企業競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5.社會保障制度是籌集建設資金、加強經濟調節作用的重要手段。
㈡ 為什麼說建立社會保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社會保障制度是這一新經濟體制框架的重要支柱之一,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直接牽動著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明確提出了到本世紀末,我國要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利和義務相對應、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現將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有關理論觀點,綜述如下:
一、建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社會成員在面臨社會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項重大社會制度。社會保障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保障合理,會促進生產發展,社會進步。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日益顯露出來,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迫在眉睫。
(一)、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和保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制度對保障勞動者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於深化改革,促進宏觀調控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完善市場機制,保障人才流動,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興旺勞動力市場,作用重大。
(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安定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
一般說來,市場經濟的運行,是自發向效率傾斜的,等價交換,多勞多得,優勝劣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兼顧到社會公平,從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的作用,為改革和發展提供保證。同時,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勞動者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也是對市場經濟缺陷的一種彌補,也同時是實現我國《憲法》和《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的需要,有利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效使用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需要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合理流動,如果沒有社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勞動者提供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障,勞動力就無法流動,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就難以實現。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保證勞動力平等進入市場,參加競爭,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以維護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開展企業競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局面,一方面,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可以幫助國有企業卸掉包袱、輕裝上陣,為公平競爭、市場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通過社會保障能使失業者的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從而為企業競爭和資源優化組合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又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法人實體。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配套工程,只有提高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程度,才能改變企業辦社會的傳統做法,加快實現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
(五)、社會保障制度是籌集建設資金、加強經濟調節作用的重要手段。
我國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過窄,比如社會保險。它僅限於國有企業和部分集體企業,非公有制企業的就業者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從而使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范圍受到了限制。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擴大了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為更多的勞動者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將積聚的大量閑置資金用於經濟建設。保障資金的積累,還可大大提高國家對收入分配的調控能力。
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其問題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從五十年代以後逐步形成建立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城市和農村存在著很大差異。城市社會保障制度是套用當時蘇聯的模式,其特點是以就業為基礎,以單位保障為主,將就業制度與保障制度合二為一。農村社會保障則是以土地為基礎,以家庭為依託,以集體保障為主。這種城鄉有別的社會保障方式,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發揮了穩定社會的積極作用,也比較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幾十年來,這種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職工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社會保障模式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從1984年開始,我國以社會保險為重點,在管理體制、籌資模式、覆蓋范圍、政策待遇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但這些改革只是局部的改革,總體覆蓋范圍偏低。其表現為;
(一)、社會保險層次單一,實施范圍狹窄。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以養老保險為主,其他一些社會保障種類尚未在全社會推開,而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保險制度,除少數省市和地區的社會保險覆蓋面較大外,多數地區的社會保險范圍仍限於國有和集體企業的職工,非國有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則相對薄弱。
(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社會化程度相對較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部分企業仍承擔著大部分管理服務工作,企業辦社會的問題依然客觀存在,這已成為深化企業改革的瓶頸。企業負擔的社會福利功能轉由社會承擔存在一定難度,企業不能輕裝上陣,正常的生產和經營受到困擾,在市場上展開平等競爭有相當難度。
(三)、社會保障費收繳仍有一定難度,資金來源、積累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費用個人支付比例偏低,國家和企業包攬過多,已不堪重負,也使勞動者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識和責任。這里有認識問題,也有法律建設和企業效益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進程。
(四)、法制不健全,社會保障強制性相對薄弱。
目前,社會保障法規建立健全尚在逐步完善,對企業、個人乃至社會保障的主管部門缺乏一定的約束力,致使社會保障資金管理存在一定難度,運作有一定困難。
三、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對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和任務,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只有積極地採取有效措施,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利和義務相對應、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加快我國經濟建設的進程。
(一)、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其中包括: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統一的基本制度、統一的業務流程和技術規范。這樣,有利於加強統一管理、協調,避免相互制約、扯皮,也有助於體現社會再分配、個人收入的公平性,縮小地區和產業的差別,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運作規范有序。
(二)、實行管理服務的社會化。
社會保障范圍的擴大和市場機制的運行,要求提高管理服務的社會化。我們應該建立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新型社會保險制度。同時,加快社會化管理的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和拓寬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逐步解決企業辦社會的問題,使企業擺脫繁雜的事務性負擔,進一步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覆蓋。
(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法律體制。
我們應大膽借鑒國外的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立法的經驗,依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建立健全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對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等給予明確的規定。要在《勞動法》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如《失業保障法》、《養老保險法》,乃至一整套的《社會保障法》的建立。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進一步將社會保障事業納入法制軌道。
(四)、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
建立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運作機制,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一方面逐步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征繳,拓寬基金來源,在實行國家、企業、個人共同負擔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基金的分帳管理,確保個人帳戶的有效積累,增加社會投資,擴大基金增值保值的范圍。另一方面,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督,對社會保險資金的籌措、社會保險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等給予明確的規定。嚴禁挪用擠占,保證資金的完整性和收益性,使其真正成為起到穩定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五)、社會保障制度要與其他相關領域的改革銜接配套。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發展的穩定系統,具有經濟體制改革的配套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中,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必須與以建立市場體系為目標的各項改革想配套,才能促進市場的完善性,提高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工程,它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㈢ 社會保障體系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調節收入分配、協調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決定》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進一步明確要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中,覆蓋城鄉居民是這次《決定》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的新的發展目標。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初步形成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戶生活救助范圍逐步擴大,2005年底,全國共有1534個縣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加快,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
專家表示,把社會保障范圍逐步擴大到城鄉居民,是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還處在完善階段,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比較窄,城鎮絕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沒有納入進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處在探索階段;生活困難需要救助的城鄉貧困人口社會救助的范圍比較小;社會福利社會化面臨著繁重的改革任務;全社會慈善意識還比較弱,善款捐助數量仍比較少。
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擴大社會保障基金來源,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參保人員積極繳納社會保險費,鼓勵社會捐贈;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公共財政的建設力度,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特別是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必須保持必要的投入力度。
——二是繼續推進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在社會保險方面,《決定》提出要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社會救助方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目前農村還沒有實現全覆蓋,針對這一制度建設方面的問題,《決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對完善作為社會保障最後一道「安全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要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
在社會福利方面,《決定》提出要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發展殘疾人事業和老齡事業。在慈善事業方面,《決定》提出的「完善社會捐贈免稅減稅政策」,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使慈善事業惠及到更多的困難群眾。
——三是要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都是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的以保障基本生活為目的的社會保障制度,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商業保險在這個基礎上發揮補充作用,誰投保誰受益,多投保多受益,滿足更高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目前,商業保險公司適應市場需求,開發了人壽保險、補充醫療保險、人身意外險等險種,積極發揮其對社會保障的作用,有利於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
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網"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社會保險基金是「高壓線」,任何人都不得侵佔挪用。
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要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認真整改,侵佔挪用的資金要限期歸還,損失的資金要採取措施補足,違法違紀問題要一查到底,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要著力完善制度,加強管理,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協同配合,認真做好社會保險基金的徵收、支付、管理和監督工作,做到應收盡收、支付合理、管理嚴格、監督有力。
㈣ 辨析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就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制度是比人靠得住,但沒有盡善盡美、一勞永逸的制度設計。
學過哲學就知道,沒有什麼是不變的,世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沒有哪種制度能保障永久的發展。
㈤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由哪3個部分構成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
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如何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何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措施:
第一,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
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調整支出結構,建立規范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
第二,努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
適應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城鎮化加快的特點,完善現有的保障制度,有計劃地把應該納入而未納入的人切實納入進來,真正實現"應保盡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設,針對不同群體增加新的保障項目,如建立符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
第三,加強社保基金的籌集和監管
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引導參保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鼓勵社會捐贈,擴大社保基金的籌集渠道,不斷做大做強全國社保基金。 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社保基金的監管力度。要進一步提升基金的統籌層次,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促進基金管理的公開、透明,確保基金的安全運行。
第四,加強宣傳和指導,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企業要切實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按時足額為職工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費用,逐年增加養老金積累,建立健全福利集體協商機制。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要積極行動起來,在社會救助、濟貧幫困、慈善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家庭和個人要依法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費用,發揮好贍養、自助、互助等功能,推動形成團結互助、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
第五,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加快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推進農民工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障工作。積極推進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試點。合理確定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標准,嚴格加強土地管理,按照國家規定提高征地補償標准,征地時主要和優先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資金沒有落實的,不得批准征地。
第六,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
商業保險雖然是一種經濟行為,與保障基本生活為目的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差別,但在減少危險、補償損失、保障生活、安定社會上與社會保障制度又有相通之處。特別是商業保險投保水平可高可低,多投保多受益,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要,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保障的整體水平。因而要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完善人壽保險、補充醫療保險、人身意外保險等險種,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第七,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法律體系。
加快出台《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養老保險條例、醫療保險條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條例等法規。同時要嚴格執法,依據《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積極開展規范企業用工、清理社會保險關系等方面的監察執法,提高社會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簡答題:建立新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是什麼
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公平;建立社保,有利於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社會購買力,促進消費,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促進生產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完善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避免收入的兩極分化;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共同富裕原則。
㈧ 社會保障體系問題
摘要:健全、完備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一系列問題,應當通過加強法制建設,擴展社會保障覆蓋面,來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09)18-0192-01 社會保障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也是全社會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直接關系著億萬百姓的切身利益,關繫到民生及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同時也是當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逐步建立起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中央和地方分級負責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為保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面臨不少的問題,這為我國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社會保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謂社會保障,是指社會成員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機會,或收入不能維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狀況時,獲得由國家或社會提供的保障基金。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就是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進而實現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保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安全網」的作用。保障人民群眾在年老、失業、工傷等情況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醫療不受影響,此外還保障無收入、低收入等群體有生活來源,以滿足他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消除社會群體就業機會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勞動群體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勞動群體的積極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又可以平衡社會供需的總量,防止經濟發展出現波動。 二、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面臨的問題 1.保障覆蓋范圍窄。我國雖已制定出社會保障體系,但是覆蓋范圍卻很狹窄,特別是養老保險問題,目前也只有城鎮的部分勞動者擁有社會保障,對於農村居民卻未能覆蓋到,這與我國經濟發展及8億農民養老的迫切需求很不適應。 2.立法滯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是法治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然而,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未頒布一部綜合性的社會保障法律,社會保障費的徵集、支付、運營都極不規范。滯後的社會保障國家立法勢必對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保障程度等造成影響。 3.社會保障投入不足,保障水平明顯低於實際需要;各地社會保障制度差異過大,難以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適度。 三、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調整支出結構,建立規范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擴大保障覆蓋面,真正實現「應保盡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設,針對不同群體增加新的保障項目,如建立符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同時,不斷提高社保管理服務水平,適應社保服務工作的新任務。 2.加強社保基金的籌集和監管。通過各種方式,社會公民對社會保障的認志,積極引導參保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鼓勵社會捐贈,擴大社保基金的籌集渠道。同時,要積極探索基金監督的方式方法,加大保險基金的監管制度,真正保護好老百姓的「養命錢」。 3.加快實施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減輕居民養老負擔。目前在相當一部分發達的農村地區,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時機已經成熟,要把解決農村的養老保障問題作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 4.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會保險的保障水平已不能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時,商業保險便為社會保險提供了充分補充。商業保險是一種經濟行為,它的投保水平可以滿足更多人們的需求,有利於提高我過社會保障的整體水平。因此,要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從而為社會成員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5.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法律體系。在充分研究《勞動法》基礎上,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如《失業保障法》、《濟貧法》、《社會福利法》、《養老保險法》等,制定養老保險條例、醫療保險條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條例等法規,使社會保障制度上升到一個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程度。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覆蓋面的逐步擴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從中受益,從而為改善民生、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1)社會保險。 城鎮大部分人口和少數農村人口享受。
(2)優撫制度。優撫對象為軍人、武警、參戰民工及其家屬,有國家撫恤和群眾優待兩種形式。
(3)社會救濟。包括定期救濟和臨時救濟。
(4)社會福利。包括公共福利事業、特殊福利事業和過渡性、臨時性福利事業。
1.社會保障制度的一般含義 :
它是國家通過立法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增加社會福利性和安全性,促進經濟發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的總稱。(功能)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優撫安置等。
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
在某種意義上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再分配形式或收入分配的調節過程。
2.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 (三個層次或體系)
(1)社會保險——防貧
主要解決收入安全的問題,保證社會有序運行。(醫療、失業、養老等) 它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基本的內容(主體,核心)。 它具有普遍性、強制性、互濟性和儲蓄性等特徵。
(2) 社會救助——濟貧
主要解決生存條件,保證生活底線和社會安全。
這是每個公民應享有的權利,也是國家必須履行的最起碼的社會保障職責。(最低生活線、救濟救災、扶貧及緊急援助等)
(3)社會福利——改善、提高
主要是通過向公民普遍提供社會性服務和福利事業,改善生活,提高質量。它取決於一國經濟發展的水平。 以上三種社會保障制度在保障內容、保障對象、保障經費來源和保障水平方面不同。
3、社會保障體系的特徵
(1)社會性
–實施主體是國家
–參與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 制度立法性
–通過立法形式規定規定人們在社會保障中的權利和義務;
–通過立法明確保障的標准、資金來源、管理體制和程序等;
(2)強制性
–由於人們對保障的需求程度差異以及保障對不同人所產生的邊際效用的不同,從而人們的保障意願也有差異;
–必須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藉助於立法程序保證它的有效實施;
(3)經濟共濟性(互助性)
–單個分散的風險通過社會力量的整合加以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