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教:如何用宏微觀的知識解釋治理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高度重視氣候逐年更惡化
太陽系是聚合生物體:
我們的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等行星,月球和各種衛星,三千多個小行星等星球,它們不是單獨存在。相反的,它們聚在一起構成太陽系聚合生物體的各小部份,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執行不同的任務,都專職於為太陽生產能量,貯存能量,提供能量以暗光、X射線、無線電波都是負電荷的電磁輻射,穿越太空到達太陽,被太陽體的黑志(黑洞---呼吸口)吸進入太陽體,發生核聚鏈鎖爆炸。太陽取得經核聚鏈鎖爆炸有用的能量,構成太陽體的核心恆量約1500萬攝氏度的生物能量。多餘的是光、X射線、無錢電波,從太陽體四周向太空釋放。以電磁輻射穿越太空到達地球和各種星球能量用來,都為太陽生產燃料和燃氣、貯存燃料和燃氣。可見,太陽必須的能量,都來自地球和各種星球釋放出的暗光、X射線、無線電都是負電荷的電磁輻射能。地球和各種星球必須的能量,都來自太陽釋放的光、X射線、無線電波都是正電荷的電磁輻射能。有著太陽與各星球之間交換能量,都是負與正電荷的電磁輻射能來回穿越的能量。被電子學和光子學家研究開發利用,使近代的電腦和網路及電視科學、電子科學、電訊科學、航天等等科學都迅速無限發展。
我們的地球白天電磁引吸太陽釋放出的光、X射線、無線電波都是電磁輻射能是「異性相吸」。 地球的黑暗「異性相吸」月球、火星、木星等行星、衛星等星球的暗光、X射線、無線電波都是負電荷的磁輻射能。陰陽電磁輻射能,供地球上無數種植物和動物在陰陽光合作用之下釋放出的氧氣、沼氣、煤氣、天然氣等都是能量。以暗光、X射線、無線電波「同性相坼」 的電磁輻射能,參與太陽吸引到各種星球的能量,發生核聚鏈鎖爆炸,太陽才釋放放陽光。地球並釋放X射線、無線電波的磁輻射能供月球和各種行星等星球「異性相吸」之用。地球與太陽和各種星球之間的基因,像地球上動物與植物之間:動物用植物作食物,經動物的生物轉化,取得有用的生物能量,多餘的是廢物(碳水化合物等)廢氣(二氧化碳等)排出體外。供植物吸收轉化取得植物的生物能量,植物多餘的氧氣,供動物呼吸之用。氧氣與氫氣結合成的水,供動物飲水之用。穀物供動物食用。太陽與各種行星、衛星等星球之間,各種行星與各種星球之間,也同樣的原理。可見,它們都不是單獨存在。相反的,它們在太空都保持規定距里,不碰、不撞地在無時無刻互惠互利,共同為太陽永生,各種星球共同永生而共同獲利。假如,太陽系機體沒有我們的地球生產的多種燃氣主要氧氣。太陽像燃燒的煤炭缺氧而熄滅光和熱的太陽能。這樣,我們這個世界就無能量就一無所有。
1.參考能量學家/焦耳的學說:一個蘋果升高一米,落到地面時可分裂出二個蘋果的質量。一個蘋果升高二米落下地面,可分裂出四個蘋果的質量。焦耳還研究知道:太陽每秒釋放能量約39000兆焦耳電能,再結合「愛因斯坦」的學說:太陽釋放出的每一個光子,每穿越一米,可分裂出二個光子能量。二個光子穿越一米,可分裂四個光子的能量,分裂出的光子可做同樣的事。我們的地球質量是所有星球(除太陽)總質量的三十萬分之一。39000兆焦其中300000分之一=0.13兆焦,太陽供地球之用的。地球與太陽之間距理約1500萬千米。0.13兆焦穿越10米=66.56兆焦×1500萬千米=998400000000萬兆焦÷每1000焦=1度電能,轉換成煤炭約1公斤。約99840000萬兆公斤煤炭÷1000公斤=1噸,太陽每秒供地球約998400萬兆噸煤炭的能量【這數很不正確的,正確的計演算法:因把0.13兆焦經1500萬千次×2才是正確數】。構成了全地球的環境氣溫,構成地球核心恆量約5000攝氏度、地球有規律地轉動必須的能,又是地球帶著月球圍繞太陽有規律旋轉必須的能量等等,並供植物在光合作用之下形成的氧氣、多種燃氣和燃料。並且,供動物食用植物作食物,轉化成的多種燃料和燃氣。由地球以暗光、X射線、無線電波都是電磁輻能,供太陽每秒約998400=萬兆噸能量,其中氧氣則成氧液約70%,其中煤氣、沼氣、天然氣等則成燃液約30%。地球供各種行星、月球和各種衛星等星球之用的能量每秒也約998400萬兆噸能量。地球磁吸月球和各種星球的能量每秒也約998400萬兆噸。太陽和各種星球多餘的氧氣和氫氣結合成的水、多種燃料、多種燃氣。地球為太陽和各種星球貯存起來。這就是地球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石油、天然氣等種種天然資源。
2. 參考牛頓的機械宇宙學說:他將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都替換成數學公式、借這些定律可以描述物體受力之後的運動。經筆者深入研究,萬有肉眼看不見的電磁「異性相吸」 引力,必須萬有的電磁「同性相坼」推出力, 物體有平衡的受力「引力與推力-----異性相吸與同性相坼」才能使物體有規律運動不停:
解釋地球自轉不停:
午時至太陽下山的球面,是太陽供地球光和熱的能量區。太陽對這四分之一的球面,會產生「同性相坼」 的電磁性推力。
太陽下山至子時的球面,是地球散放熱能,以陽性的電磁輻射能,供環境寒冷的火星、木星等星球之用的能量區。這四分之一的球面,與火星、木星等星球是異性。會產生「異性相吸」 的電磁 引力。
子時至初見太陽的球面,地球吸引火星、木星等星球釋放出的氫等冷氣,與植物釋放出的氧氣結合成水(露水、霜等)。這四分之一的球面,與火星、木星等星球會產生「同性相坼」 的電磁推力。
初見太陽至午時的球面,太陽光輻射的熱能,把水蒸發成水分子進入空氣中,供太陽只磁吸引爆的氧氣、氫氣。把阻爆的氧氣和氫氣結合成雨滴、或雪、或冰雹降下地面。這四分之一的球面,與太陽會產生「異性相吸」 的電磁引力。
全地球有著倆個平衡力量的電磁「引力」和電磁「推力」 (同性相坼與異性相吸),使地球有規律地轉個不停。太陽和月球及各種行星等星球有規律轉個不停,都同樣的原理來實現的。
拉動地球轉的自然實際現象:月球的磁力雖是地球體的約六分之一,它圍繞地球旋轉是磁性引吸地球上能量的同時,拉動地球轉的明顯表演:是被月球磁吸引力到的海水能堆出十米高(使正個轉的地球一直達到潮來潮平)。太陽電磁引力是地球體的30萬倍,太陽磁吸地球上能量和拉動地球轉的表演,就是每晝夜二次潮來潮平。當太陽和月球合作磁吸地球能量和拉動地球轉的明顯表演,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的二次大潮汛。當太陽、月球、各種行星球聚合磁吸地球上能量和拉動地球轉的表演,是每年八月的初一和十五日的每年二次最大潮汛。地球明顯磁吸太陽、月球、各種行星能量表演,是每月的初八日和二十一日的二次最小潮汛。地球磁力最強的北極(由指南針可證實)昂星系、銀河系等星系能量表演,是北極光。並且,能把北極的地球中心軸(全球最冷點約零下83度),一直對著更零下的昂星系和銀河系,這是牛頓的萬有引力論,就萬有引力不能使物體運動不停。必須有萬有推力和萬有引力,才能使地球和各種星球有規律地轉個不停。
解釋太陽與地球之間規定距里:
太陽釋放出的光、X射線、無線電波向地球電磁輻射,供地球能量之用。經地球轉化釋取有用的生物能量,多餘的以暗光、X射線、無線電波向太陽電磁輻射,供太陽之用。陰陽電磁輻射能在太空光速來回穿越所發出光和熱,並又形成太陽與地球之間「同性相坼」 的電磁天柱約1500萬公里。地球與月球、各種行星等星球之間規定距里、太陽與各種星球之間的規定距里,都同樣的原理實現的。可用二塊,或五塊磁鐵做膜型實驗可證實這一理論。
人們一直認為地球和太陽等各種星球都是單獨存在的。所以,科學和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等所需能量,大多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化石燃料)取得。化石燃料經燃燒和爆炸過程中,消耗了太陽最必須的大量氧氣,排放對太陽體有害的氣體(二氧化碳等)。並且,農作物秸桿和廢塑料等大多焚燒清理、多種火災尤其森林火災、多種炸彈驗爆、戰爭和軍演用的炸彈、衛星和火箭等升空。都消耗太陽必須的氧氣的同時,排放對太陽體有害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及高輻射能。並且,把最會製造氧氣和水的森林,由森林火災和砍伐毀了大多數。由此,造成全球空氣中含氧氣量不到20.95%(氧離子2100)正常值,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硫等溫室氣體,含量嚴重超正常值(0.03%)。破壞了太陽系聚合生物體的生態平衡。由此一來,春秋二季天數減少,冬夏二季天數増多。然而,今天秋涼,明天突變寒冷。使全球冬季寒冷麵擴大和時間延長:使南方少見或不見冰、雪的地區,現常見冰、雪。北方常見冰、雪的地區常見雪災。全球夏季炎熱面擴大又時間延長,使北方少見暴雨、洪水的地區,現常見暴雨而發生嚴重洪水,使南方常見多種自然災害的地區,有機頻繁地罕見發生。可見,發展科學和經濟使用能量(化石燃料)不當,把全人類無影地推進多種重災的災難時代,還不高度重視:
經濟和科學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所需的能量,大多還是日益驚人地增量使用化石燃料。戰爭和軍演不間斷。這樣約三十年,氣候會向更極端氣候發展---向更罕見的多種災害更頻繁地發生。使更多種植物和動物不適生存滅絕,又有多種疾病的遺傳,並有新流行性病和超級病菌逐年增多,人類在將三十年後的生存就非常非常艱難。觸目驚心:造成太陽(像燃燒的煤炭)將嚴重缺氧,太陽缺氧停止核聚鏈鎖爆炸而停止釋放太陽能。正個太陽系機體的各種星球包括我們的地球都像流星一樣,一眨間汽化消失在宇宙中。人類將就這樣遭滅頂之災。
所以,世界最科學的美國,是人類的大。1.因帶頭減少使用對環境無害的少量化石燃料和炸彈,減少氧氣的消耗。並且,禁用核能和清潔能源,因核能和清潔能源經燃燒和爆炸過程中,雖不排放有害氣體。但也消耗太陽最必須的氧氣。2. 把科學和經濟重點使用在開發,對太陽和生命無害的太陽能、水能、風能、風浪能、地熱能、氫氣能等用之不絕的綠色能源。3.全球能植樹造林和種植果園的地區,在五年內全部實現,讓吸收對太陽和生命有害二氧化碳和高能輻射,轉化成氧氣和水。這樣,約持續三十年。天空和海洋會高氧藍,山河平源會高氧綠。人類的無限代子孫,又回歸優質的空氣環境里進化不停。
Ⅱ 對於霧霾和雜訊問題,請結合微觀經濟學外部性原理談談政府應如何治理
一句話問出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回答清楚的:
燃煤、生物質燃料燃燒時,產生顆粒物,簡稱霧霾顆粒,其中pm10,pm2.5為可吸入顆粒,後者直接入肺泡。
霾指的是顆粒物,固體;霧指的是液滴,液體,兩種在大氣中都能起到阻擋光線作用,造成混沌的空氣,在冬季北方乾燥地區,多數情況下霧霾其實專指霾。研究清楚霾有重要意義,有了它形成的機理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從根本上來防止霾產生。
現在一般認為霾的一個基本來源是不完全燃燒產生的。這個來源和中國國情有直接關系,在
我國有5.9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做飯;4.7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取暖。集中供暖也有為數極大的小鍋爐,發電廠也擁有巨量的燃煤鍋爐。鍋爐和普通民居在燃燒產生霾的原因上有一個重要區別,低溫燃燒和高溫燃燒可以產生不同種類的霾。
霾的原始來源之一 用火
以木材為例,燃點300度左右(200-290),起燃後分解為氣體和液體,再被氧氣氧化,火焰溫度升高一倍,水分在干木材中佔15%,在燃燒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可疑:一方面水分使的稀釋作用燃燒溫度受到限制;在高溫時,水分參與反應:H2O+C----H2+CO----C+H2O,反復發生,其中的碳單質極易被氧化,但在低溫缺氧時也容易聚集,燃料中的雜質都會加速這個過程,如碳繼續凝聚,可以產生多層微晶結構。在低溫下收集這種凝聚顆粒,就是俗稱的碳黑。空氣中的氣體不燃氣體如氮氣,起到稀釋降溫作用,這就是普通燃燒溫度受限的原因。
純的炭黑具有中空多孔結構,表面具有局部氧化的標記:形成內部吸附力強,表面活性高的雙重特點,炭黑顆粒繼續與其他雜質或者吸附或者發生化學反應,直徑不斷增大形成霾顆粒的核心。再由於多孔炭的吸附保護作用,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微生物類,如孢子,衣殼類病毒,重金屬氣體都有可能獲得吸附保護。再有,顆粒物可以形成膠體結構,穩定存在於空氣中,威脅人的呼吸系統。
之二 工業用火
再以熱電廠鍋爐為例。與普通燃燒不同的是,工業鍋爐經過優化,燃燒溫度可以達到千度以上,在大大提高燃煤熱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空氣中的氮氣在高溫下與氧氣反應,產生氮氧化物,是一種污染氣體。氮氧化物進而與水分、其他雜質可以產生硝酸鹽,亞硝酸鹽,都可以作為硝酸鹽為主一類霾的核心。燃煤中固有的硫分也被氧化,產生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互相促進產生酸性氧化性氣體,形成硫酸鹽為主一類霾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過程和汽車發動機燃油的燃燒反應產生的結果類似,都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導致的霾產生。與普通民居所涉及燃燒不同的是,工業鍋爐和汽車發動機,都有尾氣處理工藝來保證回收大部分的顆粒物,熱電廠的除塵設施可以回收超過99%的顆粒物。但值得痛心的是,個別不負責任的熱電廠其實並不使用除塵設施,造成顆粒物嚴重超排。
對人的影響
霾一旦產生,就很難清除,除非氣象條件許可,否則霧霾天氣會在大氣中形成逆溫效應。比如在北方地面因為霧霾而保持低溫,大氣高層則受陽光作用溫度升高,形成底層大密度高層低密度的穩定結構。正常晴天時,地面吸收熱量多,表層空氣上升可以帶動地面污染物向上擴散,這種擴散被逆溫效應打斷,造成連續不斷的霧霾天。
霧霾天,影響人的心理、身體健康,嚴重降低幸福指數。在病理方面,霧霾對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孕婦的生理、生殖系統,都已經有了被證實的惡劣影響。鍾南山院士關於霧霾的闡述就十分清楚的表達了霧霾對人體具有顯著和慢性影響的特點。從統計意義上來說,嚴重霧霾會增加相當大的早死現象。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在霧霾環境中,外出有效防護pm2.5的口罩, PuraVation JD/USA 對居室、教室環境來說,空氣凈化器可以起到過濾pm2.5的作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一層濾網。DIY自製空氣凈化器和商用凈化器都採用同樣的濾網,起到同樣的作用,在這方面可以預期空氣凈化器會有一個低價化的趨勢。家用的吸塵器中也採用過濾裝置,可以防止PM0.2-pm1的顆粒物泄露,原理其實是一樣的通過過濾網這樣的耗材來實現。
對個人來說盡可能避免暴露在霧霾中、暴露後及時洗凈皮膚、沖洗鼻腔都是有用的。
最終解決霧霾問題,需要大力壓減燃煤消耗,提高車輛用油的品質,盡可能利用其他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另一方面在壓減的同時,對已有的設備進行嚴格控制顆粒物排放,才能從源頭上解決霧霾的產生。
Ⅲ 用微觀經濟學霧霾污染和治理機制
王見定教授治霾系列
一、撕開防護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國(2016-01-23 13:26:53)
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提名者、統計學家、數學家王見定教授,
最近就「 霧霾問題」向國家獻策
撕開防護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國
與改革開放幾乎同時起步的「三北防護林工程」,至今已走過35個年頭。此綠化防沙工程被稱為:「中國綠色長城」,「生態工程之最」,西起新疆,東至黑龍江,路經13省、市、自治區的559個縣,全長近4500公里,死死把境內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一片黃土高原包圍或擋在其以外。雖然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但已初見成效,由西北刮向內地的大風沙基本被擋住,甚至多區域出現了旅遊、避暑、休閑的勝地,基本達到了原來防風治沙的目的。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由於經濟持續的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的相應的政策和配套措施沒有跟上,造成了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危及到人的生存空間。其中霧霾問題是當前重中之重。全民都在談論霧霾怎麼解決。國家在談,環保學者在談,老百姓在談,就是拿不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其中環保、氣候專家(院士、研究員、博士...)一致指出歐美、日本用了20-50年時間,才理順了本國的大氣,中國即使在歐美、日本之後有成功經驗可借用,依照目前的經濟、科技實力用10年時間治理好那隻能是人間奇跡。在他們看來中國在一、二十年內治理好霧霾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中國百姓只能在長期霧霾中煎熬?
本人倒有一個良方,不同以上專家、學者的說法,可供政府使用。那就是我們在嚴格執行減排情況下,同時要借老天之力,不借老天之力是萬萬不行的。
北京的霧霾幾乎與刮風高度相關。今天刮大風,霧霾很快消散;大風一停,霧霾接踵而來。如果不靠風,只有大范圍的停工、停產、停車...霧霾才會消散,這已成為老百姓的共識。可是長期停工、停產、停車...老百姓吃什麼,喝什麼,住什麼...怎麼生存?
下面就只能在風上下功夫。王見定教授是一個具有復雜閱歷、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貫通的學者和實踐者,他對我們的國傢具有深厚的情感,對於這種現狀他不能不聞不問不管。他在仔細考查了相關的資料以後,確認我國現仍屬季風國家(盡管大氣專家說全球大氣變暖)。冬季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夏季是來自海洋的東南風。哪為什麼西伯利亞的寒風,冬天很少見了?仔細考查以後發現,問題只能出現在這又長又寬的防護林上。三北防護林工程,窄的地方有幾十公里寬,寬的地方有幾百公里。防護林喬灌混雜種植,灌草混雜種植,其中高大的喬木均在二、三十米以上,對地表風有一定的減速作用(成語「樹大招風」就是這個道理)。經過這樣幾十公里、甚至幾百公里的喬木的減速,再強勁的西伯利亞風也成了微風,所以近些年來,北京的大風沙天很少見了,華北地區也是這樣。
現在的方法有了,王見定教授指出:我們只需要把防護林的喬木改種矮小的灌木,強勁的西伯利亞的地表風的減速會變得緩慢,經過防護林的西北風還能達到3-4級的水平。有了常態下的3-4級風,在我們嚴格遵守減排政策的配合下,就可以使北京、華北地區的空氣保持在優良或輕度污染的水平。再有夏季的東南風,由於處在西北、華北、東北部的防護林的改造,也能順利通過防護林,使北京、華北、東北的霧霾得到相當的擴散。
也就是說通過防護林的整改,使得長年的西北風、東南風運行通暢,北京、華北、以至全國嚴重的霧霾必然得到實質性的改善。這樣就為生活在北京、華北、以至全國的老百姓爭取到可以持久的生活空間,並在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最後徹底戰勝霧霾。
實施方法及說明:
(1)馬上開始1000公里的「喬改灌」工作,增加10萬工人(工人以當地農民為主)每月工資不低於5000元。
( 2 )此項工作建議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牽頭,國家環保局和國家林業局具體操辦。
( 3)在「喬改灌」的過程中,適當擴大灌草混種的面積,使得原有的防沙作用還有所加強。
(4)在1000公里的「喬改灌」的工作基礎上,逐漸將此工作推廣到4500公里。
(5)大部分喬木已到了過、成熟期(枯死期),現改種為灌木真是天賜良機,改種灌木比喬木成本低的多。改種的灌木、草木以選用當地灌草木為好,它們具有天然的適應性,且成本低。
(6)改造的資金由國家財政支出。(鼓勵有財力的公司參與捐贈)
參考文獻:
(1)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 2)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 3)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2期、北京,2008.
二、「大氣變暖」的真實含義 (2016-04-22 21:09:27)
王見定教授對大氣變暖的解釋: 據科學家的推算,地球形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平均半徑6371公里,赤道周長40076公里,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
地球上的一切現象(比如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季風氣候)都是地球經過幾十億年變遷所形成的結果。人類作為地球上的一個暫短生物種類,它的一切行為對地球來說,都是微乎其微的,當然,所謂大氣變暖也在其中。它根本不可能改變地球幾十億年來形成的基本事實(人定勝天只是某些人的狂想),人類只能適應自然而生存和發展。「大氣變暖」只是溫室氣體長期積累引起全球大氣溫度的細微升高的現象。為什麼說它只是引起了全球大氣溫度細微升高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IPCC)目前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摘要進一步確定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從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升高了0.85攝氏度。先前的研究還表明,1981-1990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攝氏度,在20世紀平均溫度上升了0.6攝氏度。可見,現在有人到處高談「全球變暖,並引起了許多巨大災難」,實有誇大其詞之嫌。
三、三北防護林擋住了西北風的佐證(2016-04-24 20:13:53)
表4-17氣象情況(1978-2013年)是1978年-2013年北京氣象的真實記錄,它下載於北京市氣象局監制的「北京市2014年統計年鑒表4-17氣象情況(1978-2013年)」。1978-2013年,這36年正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尚未啟動的1978年到工程已初見成效的2013年的36年。
其中表中「每年刮大風(8級)天氣的天數」的數據記錄,可以作為三北防護林擋住了強勁的西伯利亞風的佐證。
1979年三北防護林工程正式啟動,隨著工程的進展和不斷的擴大、完善,大風天數由1978年的35逐年振盪下滑到2011年、2012年、2013年的3、3、3。這與老北京人的感覺「近些年來,冬天的西北大風沙很少見了」是完全一致的。這個大風天數應包括每年都有的一、二次的大氣突發事件。如果把這個突發因素考慮進去,可以說這幾年的大風(8級)天數幾乎是零。這充分說明三北防護林擋住了8級大風,至於3-7級的風就更不在話下,而被擋住的3-8級大風正是可以驅散北京霧霾的殺手鐧。
事實上,防護林若擋不住風,治沙從何談起,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科學常識。王見定教授再次論證,只是提醒少數科技工作者不要隨便忽悠廣大老百姓。想當初,建立三北防護林的主要目的是「防風治沙」,不知什麼時候,誰把「防風」二字刪去了?
4-17氣象情況(1978-2013年)
年份
降水量
平均氣溫(℃)
日照時數(時)
平均風速(米/秒)
平均氣壓(百帕)
大風日數(日)
雨日數(日)
最高
最低
1978
664.8
11.6
37.5
-14.4
2865.4
2.6
1012.8
35
64
1979
718.4
11.1
35.9
-15.4
2667.4
2.5
1012.2
33
63
1980
380.7
11.0
35.1
-15.4
2920.8
2.5
1012.7
29
83
1981
393.2
12.3
38.1
-14.0
2803.9
2.5
1010.8
15
92
1982
544.4
12.8
37.3
-14.3
2825.1
2.6
1010.5
26
92
1983
489.9
13.0
37.2
-15.0
2844.3
2.4
1010.3
29
100
1984
488.8
11.9
36.1
-14.9
2767.6
2.4
1010.6
18
90
1985
721.0
11.5
35.1
-15.2
2511.9
2.2
1010.4
12
104
1986
665.3
12.1
38.5
-15.4
2804.1
2.3
1010.7
21
96
1987
683.9
12.3
36.1
-15.5
2631.9
2.4
1010.3
23
102
1988
673.3
12.7
38.1
-13.2
2558.1
2.4
1010.8
17
96
1989
442.2
13.2
35.8
-11.0
2626.2
1.9
1011.1
3
78
1990
697.3
12.7
37.5
-14.8
2325.0
1.9
1010.6
12
113
1991
747.9
12.5
35.7
-12.6
2536.6
2.1
1010.8
8
98
1992
541.5
12.8
37.5
-8.7
2712.5
2.2
1011.0
6
100
1993
506.7
13.0
35.8
-13.0
2669.8
2.6
1010.8
12
91
1994
813.2
13.7
37.2
-11.5
2470.5
2.5
1010.1
9
92
1995
572.5
13.3
35.0
-9.2
2519.1
2.6
1010.3
16
89
1996
700.9
12.7
36.0
-10.0
2418.7
2.6
1011.0
16
103
1997
430.9
13.1
38.2
-14.0
2596.5
2.5
1012.9
11
76
1998
731.7
13.1
37.2
-14.2
2420.7
2.3
1012.5
10
93
1999
266.9
13.1
41.9
-12.2
2594.0
2.4
1012.5
7
86
2000
371.1
12.8
39.4
-15.0
2667.2
2.5
1012.7
10
83
2001
338.9
12.9
39.6
-17.0
2611.7
2.4
1012.9
10
78
2002
370.4
13.2
41.1
-12.8
2588.4
2.3
1012.7
15
84
2003
444.9
12.9
37.6
-15.0
2260.2
2.5
1013.3
6
93
2004
483.5
13.5
38.9
-12.9
2515.4
2.4
1012.6
12
94
2005
410.7
13.2
38.9
-11.5
2576.1
2.4
1012.8
5
79
2006
318.0
13.4
37.3
-14.7
2192.7
2.2
1012.5
5
86
2007
483.9
14.0
37.3
-11.7
2351.1
2.2
1012.6
5
78
2008
626.3
13.4
36.3
-13.5
2391.4
2.2
1012.6
8
100
2009
480.6
13.3
39.6
-12.2
2511.8
2.2
1011.9
15
86
2010
522.5
12.6
40.6
-16.7
2382.9
2.3
1012.2
14
88
2011
720.6
13.4
35.9
-11.6
2485.7
2.2
1013.2
3
82
2012
733.2
12.9
38.0
-13.7
2450.2
2.2
1012.2
3
85
2013
578.9
12.8
38.2
-14.1
2371.1
2.1
1012.2
3
71
資料來源:北京市氣象局
四、根治霧霾、全國聯合啟動才有效(2016-05-01 21:28:13)
王見定教授指出:京津冀已聯合治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也有這個趨勢,這是由它們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決定的,這固然有它好的一面,但從全國治霾層面上來說,這個方法還有不科學的一面。由於空氣是流動的,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沒有聯合治理,會造成治霾相互打架,不僅得不到好的結果,還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王見定教授的方法是盡快地把三北防護林的「喬改灌」工程完成,越快越好,基本恢復到我國原有的季風氣候的狀態。即長年有西北風和東南風貫穿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如果這時候再根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合理地安排「減排」,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因各自為政治霾所帶來的各種弊端,既有效地治了霾,又可大幅度地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這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趕快行動起來,那些不解決問題的沒完沒了的論證該終止了(實際上王見定教授早已完成了必要的論證),因為老百姓的生命不允許這種狀態繼續下去。
註:「喬改灌」工程進行過程中,各地的「減排」不能停止,但不能追求極致,因為最合理的「減排」應在「喬改灌」工程完成以後進行。
(1)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2)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3)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4)王見定:《撕開防護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國》,新浪博客,2016-01-23.
(5)王見定:《大氣變暖的真實含義》,新浪博客,2016-04-22.
(6)王見定:《三北防護林擋住了西北風的佐證》,新浪博客,2016-04-24.
五、王見定教授緊急呼籲: 補種枯死的喬木,預防冬季的風沙
( 2016-06-20 10:34:15)
現正值夏季之初,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季風)登上我國大陸,由於三北防護林喬木的大批枯死,防護林擋住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的作用減弱,北京時常有了3、4級的微風,甚至偶爾有6級陣風的出現,使得與冬季相比,霧霾的天數和程度都有了明顯的減少和減弱,老百性可算鬆了一口氣。
但是,王見定教授指出,如果在今年初冬到來之前,不把枯死的喬木補種上,來自西伯利亞的西北風(季風)將把塞外的風沙再次吹進關內(或東北),所以補種已成為當務之急。但如果補種原先的喬木(比如楊樹),且不說成本高、難成活,即便活了,2、3年之內也起不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怎麼辦?補種灌木、草木呀!其—,成本比喬木低得多,其二,很易成活,當年見效,其三,固沙能力很強。這樣的好事為何不趕快進行,時間不等人哪!
基本事實:離北京僅200多公里的張北縣壩上地區,是北京的上風上水,是守住首都北京的最後一道綠色防線。現在的情況怎樣呢?據記者實地考查報道:在該地區的160萬畝的防風林中,楊樹面積達到50萬畝老化死亡,記者還進一步報道,據了解,由於種植成本低,生長速度快,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的三北防護林中,楊樹成為了主要的種植樹種,而像張北地區這樣楊樹大面積老化死亡的情況,在整個三北防護林地區都普遍存在。可見補種是個普遍問題,是個當務之急,且需化大力氣去做。
參考文獻:
(1)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2)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3)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4)王見定:《撕開防護林,救活全北京、救活全中國》,新浪博客,2016-01-23.
(5)王見定:《大氣變暖的真實含義》,新浪博客,2016-04-22.
(6)王見定:《三北防護林擋住了西北風的佐證》,新浪博客,2016-04-24
(7)王見定:《根治霧霾、全國聯合啟動才有效》新浪博客,2016-05-01
此方案與其它方案相比:
1.在治霾的過程中,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全的(保證全過程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及少量的輕度霧霾水平)。
2.可大大降低治霾的費用。
否則僅靠減排:
1.在減排的過程中,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安全的(肺癌與霧霾相關的其它疾病發生的比例將會維持在一定水平)。
2.要想安全,必須長時期的大幅度的減排,顯然我國的經濟實力是遠遠達不到的。
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我的方案勢在必行,不要再沒完沒了的討論了。
分享:
Ⅳ 求助西方經濟學考研題:環境污染為什麼通常很難由污染者解決,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環境污染是一個外部負效應問題。生產的成本為生產者的經濟成本加上社會負擔的成本(污染),後面的這部分是不算入污染者的賬本的,因為是由社會集體承擔,當然通常很難由污染者解決,政府加以管理就是要把這部分的社會成本重新加到污染者的生產成本上。市場有效是要有形成健全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傳遞機制,當這部分成本沒有算入生產的成本上,自然市場定出的此類產品的價格是不正確的,自然是失靈的,因為不能反映出真實的應該反應出的價格(考慮了污染成本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1、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闡述影響犯罪的因素 2、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的環境污染及其管制方法。
經濟學的東西好多年前學過的了,記不清楚了,簡單給分析一下吧。
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進行行為的原因是收益大於成本,經濟學的假設是人都是自私且理智的,是具備趨利避害的行為的。之所以會產生犯罪,就是因為人們覺得犯罪的行為所產生的收益大於犯罪行為所可能付出的成本,或者說是人們覺得犯罪行為產生收益大於犯罪行為的風險以及因為此種風險付出的代價,所以就會實施違法法律的行為,視為犯罪。
2、微觀經濟學最基本的觀點是供給和需求,宏觀經濟學我記不清楚了,暫時假設是調控吧。中國的環境污染及管制方法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之所以產生污染,是因為市場對於環境污染企業的產品有需求,要控制污染問題,就要減少污染企業生產產品的市場需求,努力開發替代產品,這樣需求小了,供給自然就低了,污染企業減少了,污染自然就得到治理了。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講,環境污染是政府在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的平衡點時所產生的偏差,政府應當加大調控力度,一方面從經濟上給予補貼,另一方面加大環境污染的處罰力度。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的和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3、所謂強拆事件無非是不同經濟體間經濟利益的沖突,解決辦法無非是提高強拆的成本,降低強拆的需求。這個需要根據具體案例來分析了。
以上均為純手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Ⅵ 微觀經濟學 為什麼存在環境污染
人類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水、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江河湖海.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們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環境污染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環境污染的分類
大氣污染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污染、
壞境污染(3張)土壤污染、固體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的危害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大氣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呼吸道疾病與生理機能障礙,以及眼鼻等粘膜組織受到刺激而患病. 水體污染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發生的煤煙霧事件死亡4000人.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據分析,這是因為那幾天倫敦無風有霧,工廠煙囪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廢氣煙塵彌漫在倫敦市區經久不散,煙塵最高濃度達4.46毫克/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濃度竟達到3.83毫升/m3.二氧化硫經過某種化學反應,生成硫酸液沫附著在煙塵上或凝聚在霧滴上,隨呼吸進入器官,使人發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這也就是所謂的光化學污染.
由上例可知,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植物的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 白色污染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據觀測統計,在大工業城市煙霧不散的日子裡,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沒有煙霧的日子減少近40%.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會導致人和動植物因缺乏陽光而生長發育不好.
②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因此,當大氣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條件與之配合的時候,就會出現降水天氣.在大工業城市的下風地區,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
④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⑤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近年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從地球上無數煙囪和其他種種廢氣管道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里.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經粗略估算,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氣溫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溫度可以增高1.5~6℃.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現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Ⅶ 環境管理學與環境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思維角度論述。
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並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於戰後重建家園的強烈願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
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起的轟動。該書描繪了一幅由於農葯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永遠失去「明媚的春天」。該書的問世,對公眾的環境意識施加了重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前景的關注。與此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意義上的探討。從20世紀50年代起,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後果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比較重大的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討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課題。同時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兩大失誤在於,一是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僅僅把外部性當做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偶然、個別的現象,而忽視了在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環境資源過程中外部性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這一事實,因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後果。二是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軌跡實際上沿著兩個方向同時抑或交替地向前推進,一是微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深入,二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拓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內探討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治理途徑以及與環境治理相關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與環境價值評估技術等內容。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於環境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失靈以及**干預產生的**失靈。最初對市場失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論上。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現象,有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的情況,而後者則是指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的情況。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負環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廠向外排放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雖然損害了周圍地區居民的利益,卻往往並沒有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成本,而是將其直接轉嫁給社會。這樣一來,工廠就沒有動機減少廢氣排放,從而造成空氣的過度污染。下圖簡單描述了這一情形。圖中P代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 MP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私人成本,MS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社會成本,由於廠商並沒有考慮污染排放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邊際私人成本要小於邊際社會成本。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生產時將會生產Q單位的產量,此時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生產,廠商只應該生產Q[*]關水平產量,此時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收益一致。顯然,由於廠商沒有考慮生產的負外部性,生產水平超過了社會最優生產水平,從而產生過度污染。
運用外部性理論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實際上來源於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分析,只是當初環境問題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罷了。不僅如此,庇古還提出了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對引起外部性的活動征稅或補貼(後者適用於正外部性行為)。庇古稅也因此成為環境經濟學家們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開出的最早的經濟葯方。看起來,外部性理論已經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們就有了新的發現,這源於科斯1960年《社會成本》一書的發表。由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產權理論,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由於市場缺陷而是由於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所致。哈丁(Hardin 1968)關於「公地悲劇」的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其大意是,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一些農村地區,有供社區成員放牧的公地。
當時做出這項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細分存在困難,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圍難以控制。然而,社區成員為了從公地上獲取最大利益,競相增加牲畜頭數,結果導致公地上出現過度放牧現象,進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毀滅的悲劇。經濟學家們以公地悲劇為例說明如果沒有排他性產權安排,必然會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因此,產權學派開出的治理環境葯方是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然後讓市場來決定環境資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都會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效果。產權理論並不是對外部性理論的替代,而是進一步豐富了經濟學家們對環境問題的解釋。在這兩種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稅、排污權交易等各種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由於環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與治理收益兩個方面,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這一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來進行環境政策分析。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環境治理的目標並不是環境質量越高越好,因為隨著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改善環境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相應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則會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最優環境質量目標應是在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
環境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不同環境政策手段的效率與成本是不一樣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既定環境目標也是環境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費用效益分析密切相關的是對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問題。因為環境資源本身是非市場交易產品,其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自動表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對環境資源配置才會失靈。所以,為了給環境資源「定價」,一系列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如意願調查法、旅行成本法、享樂價格法、生產函數法等也成了環境經濟學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為人們探討環境問題提供了又一個新的理論武器。以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重新審視了**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代理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也有失靈的情況。公共選擇學派的這一理論同樣被環境經濟學家們應用於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失靈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沒有糾正現行環境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二是一部分經濟政策甚至人為地扭曲了市場價格,如不適當的資源補貼價格政策。當然,指出**失靈也並不是完全否認**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對環境問題的干預。環境經濟學家的觀點是,解決**失靈的關鍵還是在於提高決策當局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當然,這也有賴於經濟學家們提出更好的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遵循古典傳統,從資源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使經濟學在解釋與解決環境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人們也同時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是分不開的。因此,很有必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並從宏觀上提出協調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也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面臨的主要任務。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主要討論國民收入增長與就業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學並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其討論范圍。但是隨著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嚴重,宏觀經濟理論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宏觀理論模型還是應用模型的研究都試圖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環境是怎樣相互影響的以及環境與能源政策是怎樣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等問題。
當然對於這些問題的宏觀分析可以應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環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則包含很少這類方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間國際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的委託,就當前的增長趨勢與未來人類困境關系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以電子計算機模擬計算為基礎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決定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未來的五個基本因素: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並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持續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後100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這兩方面發生頗為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結論。《增長極限》的發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關於人類增長前景的大討論,也標志著環境問題開始正式納入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之中。隨著人們對增長認識的不斷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思想很快被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觀環境經濟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反映經濟福利指標GNP的合理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資源退化、環境破壞等影響因素包括在新的國民收入指標或者稱為綠色國民收入指標的問題。隨後,這一問題也開始逐步成為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發表的《避免不經濟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家應該研究最優經濟規模的觀點,從新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此外,對環境問題的宏觀經濟分析也逐步擴展到國際維度,如國際貿易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分析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治理等問題都可以用新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總之,無論在國家范圍內還是國際維度內,宏觀環境經濟分析在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對環境政策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評估、分析能源戰略及其對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以及分析國際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斗爭等方面都有著重大意義。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模型如內生增長模型已經拓展到自然資源開發、污染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分析,宏觀經濟理論正在並將繼續對環境政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理論模型,對於正確理解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很有裨益的。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 環境經濟學
Ⅷ 微觀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的區別
(1)目的不同。管理經濟學是為企業管理者服務的,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企業的決策問題而提供經濟分析手段。微觀經濟學是為了解決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理解價格機制如何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
(2)重點不同。管理經濟學的著重點在於企業理論;微觀經濟學的著重點在於最後引申出整個經濟的一般均衡框架,得出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等福利經濟學的結論。因此,管理經濟學是為企業服務的;微觀經濟學是為宏觀經濟學提供理論基礎的,既可以為企業服務,也可以為其他經濟行為人服務,同時,也可以為政府服務。
(3)研究范圍和假設條件不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企業,而管理經濟學解決的企業遇到的具體問題。微觀經濟理論建立的兩個假設條件:「經濟人」和「完全信息」在現實中很難存在。經濟人:經濟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企業決策的目標不是最優解,而是滿意解。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管理經濟學所研究的現實企業通常是在一個環境十分復雜,信息很不確定的狀態下經營的。要求管理經濟學在研究企業決策問題時,還要運用微觀經濟學以外的其他理論與分析方法,如運籌學、市場學、統計學、會計學等,以便收集分析必要的信息,並在信息不確定的條件下,選擇最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