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那十個原理
資源稀缺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約束,所以人類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嘗試了多種回辦法來應對。在實答際生產生活中,人類其實已經表現出多種合理的經濟行為,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經濟學是在對人類時間進行總結和記錄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學科。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念,有所得必有所失,通過專業化分工和交換可以實現雙贏,市場機制是非常重要的資配置機制,但並非唯一,人們將對激勵做出反應,市場總會調整到均衡,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途徑,經濟出現繁榮與衰退周期難以避免,政府如果發行了過多的貨幣將引起通貨膨脹,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之間難以在短期得兼,追求效率時,公平會受損。
㈡ 經濟學十大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
一、人們如何做出選擇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二、經濟如何作為整體運行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三、國家做出的選擇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㈢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回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答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3)經濟學十大原理教案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㈣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有些人用直覺做事情
2.某些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回棄東西 ……答反過來,失去某種東西意味著得到某些東西,這是收益,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心眼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那是不夠執著
5.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有時會更糟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最好方法 ……但會失靈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般都失靈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一國的生活狀態更取決於「公平」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人民不關心肉多少錢斤,只關心一月能吃幾斤肉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更糟的是兩者一個也解決不了,如當前中國
㈤ 經濟學十大原理各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這個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下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如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語學習心理學;她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以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
還可以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人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一美元用於上述物品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典型的交替關系是「大炮與黃油」之間的交替。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黃油)就少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收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並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錢,因為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真正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的乘客票價是500美元,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他們也相互競爭,因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在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出賣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某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他是一個壟斷者。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有可能提高經濟效率。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個,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1993年,平均美國人的收入為2.5萬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為7000美元,而平均奈及利亞人的收入為1500美元。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由於期間貨幣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000萬馬克。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例如,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㈥ 1.經濟學十大原理分為哪三類每類至少舉例2條,並舉例加以說明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吧?我不記得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誰提出過10大原理的概念。
一定要分為三類嗎?中國的老師就是有意思,喜歡做著一些愚蠢的事情。
那就分吧:第一類可以是消費理論、第二是生產理論、第三類就是分配理論。
還可以分為:個人經濟理論、企業經濟理論、政府經濟理論。
哎……郁悶,人家本身就是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偏要分類,有什麼意義?
舉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據這個找到例子。
㈦ 西方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這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為了得到一件喜愛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喜愛的東西。作出決策要求人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在利益。機會成本的嚴格定義是:選擇最優方案放棄的次優方案的價值。寬泛地理解,機會成本是選擇某一特定方案放棄的其他各種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這里的最優,並非實際發生的最優,而是選擇者(決策者)的心理預期。例如:經濟系一個大學生從家鄉到學校來學習知識,那麼他放棄了出外打工的機會,如果他出外打工,那麼他每個月大約可以收入2000元 ,上學期間每年學費3600元,每個月生活費500元,那麼請問他選擇來上學,每個月的機會成本是多少?答:3600/12+2000+500=2800元。
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微小的增量的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來作出最優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經濟學分析的背景——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與約束人們的行為。 1、2、3、4這四條是關於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市場經濟的組成單位是個人,個人有決策(做出選擇)的自由。個人組成整體。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個人行為。這四條原理說明了如何研究個人行為。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人與人的關系本質上是交易關系,這種關系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貿易是雙贏的,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如此。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看不見的手」調節每個人的經濟活動,「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市場機制調節是經濟學的基本內容。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經濟需要法治,同時市場也有失靈。政府的作用是補充市場機制之不足。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單純的市場調節經常會導致市場失靈,而政府的通關調控措施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5、6、7這三個原理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是微觀經濟學所要論述的問題。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決定一國整體狀況的是其生產能力,這是分析整體經濟的中心。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現代經濟是貨幣經濟,貨幣與物價的關系是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這是短期中整體經濟的中心問題,也是政府調節的難點。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作出決策:他們工作多少,購買什麼,儲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儲蓄用於投資。經濟學家還研究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最後,經濟學家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人口中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比例,以及價格上升的速度。雖然經濟學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用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把這個領域統一起來。
㈧ 經濟學十大原理的詳解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roctivity)的差別。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a) 貨幣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b) 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產,更多的僱傭c) 更多的僱傭則意味著更少的失業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㈨ 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為了或得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那麼所謂的決策,就是在這兩件東西中進行選擇最後有所取捨。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因為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系,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問題是一項行動的成本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就可計算出來的。
原理三:理性考慮邊際量。作者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決策都與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小的增量調整有關,這些調整就是所謂的「邊際變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第二個大問題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資源這一問題上,一向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作者指出,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於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於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於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於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9)經濟學十大原理教案擴展閱讀:
按照傳統的觀點,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消費和儲蓄,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要想經濟高速增長,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許多人認為: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論述。